竹林深处人家范例6篇

竹林深处人家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1

一、当“导演”,选定“楠竹产业开发剧”

一是因地制宜“定调”。我市山林面积达143万亩,山地土壤肥厚,雨水充沛,温光资源丰富,适宜楠竹生长。加上山区农民多有种竹传统,羊楼司镇还是全国有名的“竹器之乡”,楠竹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决定把楠竹产业作为重头戏来开发,提出了“发展楠竹产业,建设竹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力争用10-20年时间,将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00万亩,立竹总数达到2.4亿株,总产值达到60亿元。

二是强化宣传“洗脑”。为了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我们深入开展了“三大讲”的宣传活动,与竹农算好“三笔帐”。“三大讲”,就是讲临湘发展楠竹产业的优势和条件,讲外地发展楠竹产业实现富民强县的好作法,讲发展楠竹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笔帐”,就是算投入产出帐、加工增值帐和产业关联帐。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媒体大力宣传楠竹致富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借鉴经验“迈步”。我们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中国竹业第一县”省安吉县考察学习。安吉县与我市地理条件相同,同处北纬29—30°之间,县域规模与我市相近。该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发展楠竹产业。年,全县竹林面积80万亩,竹业产值达70亿元。对比安吉,审视临湘,我们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关于加快楠竹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每年完成新造楠竹2-3万亩,低改抚育楠竹3万亩,扩鞭繁殖3万亩,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楠竹精深加工。《意见》的出台,为楠竹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演“主角”,唱好“楠竹产业扶持戏”

一是激发竹农热情,在政策上扶持。市委成立了楠竹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组织部长专抓。制定了楠竹产业化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奖励等工作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实行以奖。凡新造一亩楠竹补助50—100元,研发一个竹器新产品奖励2000元。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楠竹新造和低改。市农业银行、信用社通过“一次授信、随贷随还”政策,扶持楠竹加工运销大户,采取联保方式,以低利率向楠竹加工户、经销户发放贷款8760万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全市林区进行调研、指导,特别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伍华还认真钻研楠竹栽培技术,经常深入山头督查指导楠竹生产,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楠竹部长”。市林业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职办好了楠竹生产示范点,一大批深受竹农喜爱的“楠竹干部”活跃在林区。优惠的政策和干部的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楠竹开发的热情,带动全社会投入近2亿元,全市涌现出种竹大户150多户,加工和运销专业户1000多户。

二是立足科技兴竹,在技术上扶持。抓技术推广。把推介楠竹科技作为每年科技下乡活动的主题,编写了楠竹科普读物和技术手册,制作了培训课件,利用培训班、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推广楠竹种植、加工技术。市里选聘了12名科技特派员下到村组,为竹农提供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员胡火生组织上百名竹农成立了“临湘市楠竹栽培技术协会”,组织竹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成为楠竹栽培土专家。抓产研互动。我们依托竹研所和省市县三级老科协竹业研发中心,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近年来,加工企业通过科技攻关,研发了竹炭、竹醋、电子雕刻、碳化竹器等产品200多种,竹产品利润率由10%提高到25%。其中,碳化竹器、竹炭制品、竹醋去污消臭剂等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竹炭、竹醋生产项目列入国家星火科技计划。我市科技人员编写的《神奇的竹炭与竹醋》一书,被湖南科技出版社认定为“填补国内空白”的出版项目。抓基地示范。市林业局在鸿鹤岭林场建立了面积过千亩的楠竹科技示范园,通过对竹林实施深挖垦复、钩梢防压、施肥覆盖等技术措施,园区亩均增加立竹51株,胸径增大1.3厘米,亩均产值增加580元。还建立了两个面积各2000亩的楠竹低改基地。市老科协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创办了如斯村雷竹(笋用竹)种植示范基地,亩创产值近万元,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提升综合效益,在平台上扶持。扶持龙头企业。对落户我市的竹加工企业实行优先准入,给予大力扶持,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大小竹器加工企业达1200家,竹业加工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晨星竹业公司2010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生产的竹逍遥椅荣获湖南省第十届农博会金奖。沈君炭仙公司开发的竹炭环保产品,在国内建立了500多家连锁加盟店,产品远销欧美、东亚等地区。建好集散平台。羊楼司镇有竹林面积22万亩,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竹器之乡”的品牌优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该镇逐步打造成为闻名全国、中南地区最大的竹材集散地。每天都有南方数省市的竹材运到该镇,经过分类加工后再销售到北方省份,每年运销到全国各地的竹材达60多万吨。建立了竹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自律、信息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形成了“协会+农户”、农、工、商结合的楠竹产业化格局。发展生态旅游。把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竹林生态旅游。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实施“以竹代木”工程,如今翠竹满山、处处成景。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的梅池村拥有竹林面积7600亩,每年吸引3万多名游客前来休闲旅游,被评为“湖南省旅游名村”、岳阳市新农村建设“十大魅力村庄”。以万秀楼、梅池山庄、棋子山庄为代表的“游竹海、品土菜、住农家”的生态旅游蓬勃兴起,成为都市人消费的新时尚。

三、重“策划”,铺设“楠竹产业发展路”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2

春天的小竹林,每一处都是静的,你必须安静的去听大自然对你的诉说,安静的去享受那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那里的每一处都让你陶醉,让你动心。

秋天的小竹林,虽然树叶如婉转的蝴蝶慢慢的飘落下来,但是那幅美好的景色依旧那么漂亮那么完美,找不出一点暇疵,那里的风景有如蓬莱仙岛,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想当年大自然在创造家乡的小竹林时一定用上了那些精细的毛笔,拿起那些五颜六色的颜料盘,春天时用上了一抹青绿、一抹淡绿;夏天时用上了一抹翠绿、一抹淡黄;秋天时用上了一抹深绿、一抹浅黄;冬天时用上一抹银色、一抹说不出的绿色。

家乡的小竹林,一处地方却隐藏这两种美,一种静态美,一种动态美。

静态美,一种要静静体会才品得出的美,小竹林就属于这一类的美。静了,竹林安静了,这时的竹林就像是一个腼腆的小女孩,任凭你怎么叫她,怎么呼唤她,她都静静的看着你不做声,有时你甚至可以去摸摸她摇摇她她也只是轻轻的作声觉不大胆的叫出来,这时的她我觉得她像一个沉睡的睡美人。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3

今天,我们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一是辛苦了一年,年末请大家聚一下,共同交流,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二是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思想上不要放松,对20*年全局的各项工作部署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我代表局党组讲二方面意见。

一、20*年工作回顾

20*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衔接谋划“十一五”发展,加快林业建设步伐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林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结团奋进,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八项重点工作,全年增收林业资金63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争取林业项目资金1423万元,林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一)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着力培育竹产业为主导产业。一是长远谋划,制定了20*—2010年*市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协助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了政府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建立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人员,组建竹产业发展中心。四是把竹产业发展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并在*镇召开全市毛竹产业发展现场会,形成举全市合力共抓竹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五是制定毛竹低产林改造措施,示范建设,推广高产技术,着力提高毛竹林的培育水平,全年共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62467亩,占任务数的104.1%,其中一类基地4353亩,二类基地58114亩;新造毛竹基地1373亩;建立毛竹高效经营示范点196个;新建*毛竹高效经营示范园区和*毛竹低产林改造示范园区;开通竹林机耕路25.48公里,竹林便道3.45公里,竹林灌溉用蓄水池8个(容量103.01立方米);技术培训共35期,培训2860人次,发放资料3000份。六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竹加工企业,规范竹业经营秩序,成立了竹胶板和竹制日用制品2个协会,支持和协助市*竹业有限公司完成了车厢底板产品的开发。

全年实现竹业总产值4.82亿元,与2005年*亿元相比增加了0.54亿元,增长率12.6%,其中一产产值1.82亿元,与2005年1.38亿元相比增加了0.44亿元,增长率31.9%;二产产值3亿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全年竹产业实现23万林农人均增收235元。

2、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战略。鼓励竹木精深加工,对全市证照齐全的136家产品附加值高的木材精深加工成品企业,在办理产品出运手续时,享受向林业部门交纳110元/净立方米的优惠政策。争取政府适度调整了毛竹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对竹制品加工企业按精深加工程度分档优惠收取育林基金。发展森林旅游,对*森林公园*景区进行了绿化美化,并根据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邀请具有森林公园规划甲A级资质的省林勘院规划设计室再次对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积极配合做好*旅游景区开园前的有关林业政策的协调处理工作,确保了五一节前顺利开园。9月16日组织开展班子成员和百名中层干部访企业活动,建立机制,制定了“工业服务月”若干规定。在活动中,即时答复企业问题33件,随后办理12件,研究解决企业意见建议3件。为做好服务,专门印制发放了龙泉市竹木精深加工成品目录宣传手册和林业窗口办事指南各1500册。

同时,结合工业服务月,做好涉农评议,制定实施方案,认真听取人大、人大代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我市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综合工作考核目标,对重点公益林区和非重点公益林区实行分类指导考核,制订了《*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重点公益林档案。现实施省重点生态公益林112.3万亩,全面完成全市8443户,1*.7万亩省补助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分户造册登记工作,补助林农生态公益林经费695.37万元。建立健全护林制度和护林组织,完成市政府与19乡镇(街道)、4个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责任书签订及各乡镇(街道)与林业工作站的监管责任书签订工作,各乡镇(街道)与有关村的建设管理责任书签订率达到87%。全市聘用护林员136名,立生态林标志牌150余块,开展了全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情况日常巡查工作,并建立了检查台帐。同时,对划入省重点公益林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面积进行调查,上报面积1898.4公顷。

2、造林步伐加快。紧抓“迹地更新年”的有利契机,全市已落实封山育林13542亩,占任务的1*%,绿化造林17344亩,占任务的112%。其中:迹地更新合格面积12633亩,采伐迹地更新10364亩,火烧、病虫害迹地人工造林2269亩,完成任务11500亩的110%;长防林国债项目人工造林4356亩,完成任务3700亩的118%。营造珍稀树种红豆树3000亩、结合迹地更新营造工业原料林11200亩,并在兰巨蜜蜂岭等地建立了千亩工业原林科技示范园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300亩,林木育苗301亩,容器育苗30万株,义务植树27万株。由于措施得力,迹地更新获得省二等奖,*街道村*村被命名为*省绿化示范村。

(三)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维护林区森林资源安全

1、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根据《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减2005年度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及时调整限额计划3.32万立方米,严格控制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采伐,实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并按照多林多分,少林少分,尊重业主意愿的原则,下达年限额指标63.63万立方米(包括向省厅追加计划10000立方米),其中商品材36.699万立方米。全年共发放商品材材积20.15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原料2.24万立方米),占计划20.18万立方米的99.9%;发放毛竹740万株,占总计划950万株的77.9%。

2、坚持凭证加工,凭证运输,规范木材流通秩序。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内木材运输和计划储存核销管理的通知》,保存了木材检验中心,实行凭证检尺运输。加大了边界材和流向材的管理力度,加强竹木加工企业的年检和木材加工计划核销管理,对木制宝剑壳、刀壳和建筑用材进行规范管理。全市年检企业602家,年检率98.7%,新办木制加工企业103家,木竹经营加工核准率99%,木材加工企业达到712家。全年出运木材及其产品共计26.04万立方米,毛竹及其制品975万支,其中成品出口比去年同期的15.02万立方米增加了1.1万立方米,增幅7.3%。

3、加强林地检查,做好征占用林地的前置服务。开展征占用林地“回头看”,对市重点建设工程*高速公路、*过境公路林地征用,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和政策的管理落实工作,开展*省道改善工程征用林地的调查摸底工作。全年依法审批林地15宗,面积36.99公顷,收取规费300余万元。审批古树5件。

4、发挥森林公安和林政执法队伍作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木材运输检查、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和侦破森林火灾大会战为重点,森林公安、林业工作站和木检站三支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规范林地使用、林木采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秩序,努力维护林区森林资源安全。全年共检查过境车辆49971辆次,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817起,刑事案件16起,逮捕5人,拆除白炭窑48支,没收木材2.65万立方米,野生动物及其制品150公斤,收取资金832万元。

5、开展国乡林调查工作。新成立的国乡林经营管理办公室,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精神,历时近3个月,对全市尚未处置的4.7万亩国乡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编制出经营管理方案,加强管理,整理国乡林档案,建立护林队伍,为下步国乡林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经测算保存林木蓄积22万立方米。

(四)“两防一调”工作得到加强

1、森林防火工作长抓不懈。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警、情)46起,其中火灾17起,成灾面积175.48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772‰。及时查处违章用火和火灾肇事者,查处违章用火260人次,查处火灾(情)肇事者67人,其中刑事拘留3人。加大防火投入,全市已建立森林(准)专业消防队伍28支,560人。通过三百万亩有林地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明显改善森林防火的软硬件设施,提高了我市森林火灾的综合预防和综合扑救能力,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年*市人民政府被*、*、*三省护林联防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2、加大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强部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的预测预报网络建设,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面积248.92万亩次,占计划102%。实施毛竹害虫工程治理(三期)项目,建立了*村一字竹象甲工程治理和*镇*村刚竹毒蛾工程治理2个示范点,防治毛竹害虫面积2.43万亩,防治率达86.11%,为竹农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0万元。同时,制定《*市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实施方案》,部署松材线虫预防防范工作。全年共复检松木制品119件,签发检疫证书2万余份,收取检疫费71.55万元。

3、山林纠纷调处成效显著。认真接待来访群众,深入乡村山头地块,抓好纠纷案件排查和调处工作。全年共调处山林纠纷55起,争议面积达4984.2亩,占计划任务550%,接待来访群众230余人次,维护了农村稳定。

(五)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林业自身建设

根据省委、*市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全局26个党支部268名党员,分二批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党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先进性长效机制,端正了党风,提高了拒腐防变和廉洁自律的能力,调动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修订完善了局机关内务管理规定和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及时下发,提高了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加强人员培训,运用电子网络,初步实行网上公文传输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上下互动的财务电子快报网络,保障了林业规费与林业基金的安全运行和及时回笼,改进了财务管理手段,补充建立了有偿投资造林的管理台帐,为下步资金回收工作打下基础。人才强林,召开林学会,组织技术力量编制“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共编制专项规划和发展专题15个,并完成了20*年工作思路12个调研课题。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4

初夏,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错落有致的农家院,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大小山头,一片翠绿,微风拂过,竹浪翻滚,清爽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美景,胜似人间仙境。

如此良辰美景,宅家实在浪费,收拾停当,一个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聆听着不知名的虫鸟鸣叫,品味着郁郁葱葱古树的沧桑,呼吸着深厚的负氧离子,感叹田间生活的怡然自得。

漫步在林荫小道,两旁笔直苍翠的树干顶着炙热的阳光,蓬大而稠密的枝叶遮挡了曲折婉转的小道,这条林荫小道像是一条绿色的时光隧道,静静的走在干燥厚实的泥土上。呼吸含有湿润气息的泥土的芬芳,这一刻,世间所有的烦心恼事皆化为乌有,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和毛孔都在尽情的吮吸着新鲜的空气。

出了林荫道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田,田埂上绿油油,轻轻的踩在上面,软绵绵的。田里,成行成排的碧绿的秧苗尽情的伸张着自己的腰身,一位老农,在炙热的阳光下,挽着裤腿浸泡在水田里,佝偻着身躯,稻草编制的草帽遮挡了那张沧桑而又坚毅的脸,枯槁的手在田里仔细的搜寻那一颗棵杂草,忘情的在这水田中,这一刻,他的心完全注入到水田中,那一株株墨绿的稻苗就是秋天丰收的金穗。

穿过蛛网的田埂,沿石阶行走,石阶两旁由青翠粗大的楠竹护航,零星的阳光铺撒在地面,绘成一幅山水画卷。风吹细碎的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凉爽的清风穿透竹叶,从粗壮竹杆中漂浮而过,掠过连绵,清爽宜人。

不远处,农舍人家的屋顶袅袅的升起了炊烟,炊烟淹没在竹海的深处,时钟轻轻的敲响了畅游在竹林深处公鸡,高昂着脖子尽情的舒缓着他美丽的歌喉,提醒人们是该吃饭的时刻了。

气喘嘘嘘的爬到山顶,回首间,整个天地尽在眼前,山下犹如一卷山水画,淙淙溪流蜿蜒盘曲的流向远方,沿狭长山谷而建的深山人家,整齐排列在两岸,房前屋后林荫环绕,竹林深处的吊脚楼尽显美、静、奇、幽。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5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石 竹;配置与设计

石是大地之骨,凝聚了山川自然的灵气神韵,自古至今都为造园家所钟爱。园林中的石往往要与其他园林要素,如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景。其中,山石与竹类植物的配置是较常见的配置手法之一。郑板桥语:”竹与石,皆君子也。君子与君子同局”,又云:”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竹子与山石都具有极富观赏性的外观特征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使它们成为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二者的搭配能相互映衬,因此在园林意境表现和美学价值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竹与石的美学特征和精神内涵

1.1石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正所谓“无园不石”,山石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不同种类的石材在景观效应上各有千秋:太湖石之美体现在透、瘦、漏、皱的外观形态,清空灵秀;黄石朴拙憨实的外表又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和痴妙浑朴之美;卵石圆润自然,体现一种安静、娴逸之美;宣石有隆冬积雪的象形之美;石笋有初春嫩笋的象形之美;象皮石有酷似大象皮肤的外表,石看上去宛若有朵朵白菊在夜幕中绽放等等。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石材的形态、质感、色彩等各方面的特征,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园林景观。石的精神内涵更胜于其物质形态之美。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有着地山石崇拜现象。对山石,人类是敬畏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畏”的成分减少,但“敬”没有变,因为山石那种亘古不变的品性―――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的精神感染了人们。“石不能言最可人”,长久以来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恋石情结:历史上很多文人雅士为之赋诗作画,甚至出现了宋代米芾“拜石为兄”的故事。这种恋石情节逐渐建立并巩固了山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2竹子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艺术史上,竹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词歌赋中有大量记载。竹类植物竹竿挺拔,枝叶秀丽飘洒。少植几株则疏影横斜,若以粉墙为背景,竹影便如一幅动态的画,摇曳生姿;片植成林,则会营造出一片绿的海洋,这种绿是明净的,动势的,置身于这片绿色会令人感到一种透体的清。无风的时候,竹子有静谧之美;微风吹来便会萧瑟作声。竹子的这些外观特征使它成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与石相同,竹子的美也不仅仅局限在它的表观物质形态上,还体现在它的神韵和美学内涵上。竹子中空、有节、挺拔、四季常青的生物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相契合,成为”清高、有节、坚贞”等精神风貌的象征。它坚贞可以陪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清瘦可以顶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洁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正因为竹的这些特点符合东方文人的审美情趣,自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以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和园林作品。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爱竹成癖,他的诗句”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虽不见半个“竹”字,却字字不离“竹”。竹文化的发展与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互促相长,如扬州个园,以半个“竹”字为名,体现了园主人的清高不俗和对竹子的痴爱,同时这座园林也因其巧妙的立意而成为千古佳作;再如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景点,取自苏舜钦的“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庭院遍植翠竹,僻静洁雅,景色优美;上海历史名园古漪园也是以竹造景的佳例,始建于明代,其命名取”绿竹猗猗”之意。

2.造景特点

2.1竹石配置的构图形式

巧妙利用不同种类的竹和山石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征,能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丰富景观的层次和内容。竹子形体高挑、挺拔,山石则敦实、朴拙;竹子质感细腻,山石则质感粗糙;山石因竹子的秀美而更显朴拙,竹子因山石的凝重更显活泼;竹子随风摇曳,萧瑟作声,有动态美,山石静静伫立,有静态美;竹子的颜色是苍翠欲滴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动势的,在它的衬托下,山石之“古”韵更为悠长。总之,竹石能够互相映衬,在对比中达到和谐一致的景观构图。

山石是静默的存在,永恒的形定如斯,但它的表面却又呈现出流水般的波动感,因此它又是灵动的。竹子是摇曳多姿的,是萧瑟作声的,但正是这一点又使它具有一种静谧之美,这大概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吧。竹子是秀美的,但它又是刚健挺拔的,山石是刚拙的,但刚拙中又蕴含着万般柔情。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参乎造化,迥出天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总之,竹石配置可以巧妙运用竹石的形态特征,通过灵活多变的艺术构图,形成有生命的立体图画。

2.2竹石配置的文化内涵

竹与石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山石象征“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竹子象征“清高、有节、坚贞”。它们虽然都是具象之物,可以构成实有的园林空间,但它们又具有艺术符号的灵动抽象的特征,能够以有形沟通无形,从有限跨越到无限[ 3 ],创造出丰富的意境空间―――竹石配置是一种精神文化内涵的再升华。自古以来,园林和诗词书画都是密不可分,互促相长的。宋代文人画家苏轼(1037-1101)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竹、石为主的画体,这种画体的流行大大促进了竹石配置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孔传、杨新等编著的《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年版)一书所收录的绘画作品中,描绘竹石配置的达16幅之多,约占总数330幅的1/20。其中,元代作品较多,这也许与当时异族统治的历史背景有关,竹与石的画体,表现了文人画家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但历史上画竹石最著名的当属清代的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他所画的题材并不广泛,只以竹石兰草见长。他自称所画之物为“四时不凋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竹石画体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他在《题画》中曾多次写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石依于竹,竹依于石,弱草靡花,夹杂不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与石的配置,一位是谦谦君子,一位是仁厚老者,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刚正不阿,相似的精神志趣使二者成为“至交”。在园林中运用竹石,丝毫不费花哨之事便意境尽现,这一点正如作文之“言简而意赅”。

自古以来,还有许多关于竹石的神话传说,这也是竹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所用之物都是山石;湘妃竹的传说使竹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台湾有一个少数民族雅美族,相传这个民族的起源就是竹与石的婚配。这些神话传说给竹石平添了一份

神秘色彩,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将竹石神话故事作为园林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加以运用,可以使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性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3竹石配置可以迅速成景并四季可赏

一般景观营造的速度都会受到植物生长速度的制约,从最初施工到形成预期的设计效果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竹类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假以山石便能迅速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所以在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竹石配置的造园手法继续受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青睐。

此外,竹类植物另一特点是经冬不凋,四季常青。竹石配置在严寒的冬天也会体现其独特的景观效果,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这一特点符合现代景观设计中“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要求,体现了竹石配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造景优势。

3.园林景观中竹石配置的各种手法

3.1竹石小品

这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竹石配置手法。唐朝白居易的诗句:“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描写的就是竹石小品景观。竹石小品由于体量较小,玲珑秀丽而又不失高洁品格,在文人的私家园林应用较多。粉墙背景,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赅。有时它可以独立成景,成为小空间的视觉焦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景点,高低错落的湖石围合成自然的树池,树池中一块竖向放置的湖石挺然而立,旁边是一丛翠竹与之相依偎,竹石小景与另一侧的海棠树相映成趣,后面白色墙壁上有用水泥雕刻成卷轴状的匾额,其上题有“海棠春坞”四字,整体构图和谐,意味深长,宛若一幅立体图画。竹石小品有时置于廊隅墙角,可以软化建筑物的生硬线条,或使一些空间封闭压抑的建筑死角,如哑巴院等,变得生机盎然,韵味十足。如网师园内一处竹石小品,沿墙曲廊逶迤前行,在其转角处,廊与墙围成一处不足2m2的狭小空间,造园家在其中放置高低错落的几柱石笋和一小块湖石,石间种植几竿翠竹,疏疏落落的便成一幅生动的“竹石图”。它一方面丰富了沿廊景观,另一方面也使生硬阴暗的角落得以软化和亮化。

竹石小品的景观优势使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北京龙潭湖公园廊外一隅处,一丛黄皮毛竹下点缀一大一小两块黄石,后面是黄褐色的虎皮石墙为背景,竹子细腻的质感与背景墙体和黄石的粗糙形成对比。竹竿颜色与石相似,翠绿的竹叶疏疏洒洒,宛若一层绿纱罩在顽石上。

3.2假山与竹的配置

堆石叠山在中国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体现山石之“古”意,更能“移天缩地于一园”,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峭壁,沟涧洞壑景观。中国园林石筑假山历史久远,许多名园因其筑山艺术而被载入史册。如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出自叠山艺师戈裕良之手。虽然整座山体不是很高(最高处也只有7.2米),但山势峥嵘峭拔,峡谷幽深,溪壑婉转,丝毫不见人工痕迹,宛若自然天成一般。再如苏州耦园的黄石假山,造型浑厚,风格古朴。还有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座山分别由石笋、太湖石、黄石、宣石筑成,该园假山更以其巧妙构思和新颖立意而扬名天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假山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设计中叠山的艺术手法和所用石材的种类都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多种人工塑石。

3.2.1假山与竹林景观。

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时,一般是竹林作为背景,假山作为主景半掩映于竹林中。竹林作为背景可以表现假山石的形态与质感,这种假山多为单面观的类型,主观赏面面向游人,另一侧则依附于地形或隐藏于竹林中。昆明世博园的“蝶泉瀑布”景点就是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的佳例。这座假山体积较小,由黄石筑成,大大小小的黄石高低错落。中央立有一块较大黄石,上题文字,跌水瀑布自上而下,淙淙作响。整座山体以水平和垂直的纹理为主,体量虽小,但稳固泰然,落落大方。此假山为单面观类型,其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假山的深红褐色与竹林的翠绿色对比协调,假山的小巧更反衬出竹林的幽深茂密,流水的跌宕跳跃更为景观增添了无限生机。假山右侧一条窄窄的石阶蜿蜒深入竹林内部,引人入胜。山体与竹林结合自然,景观空间尺寸亲切宜人。

3.2.2假山配以数竿修竹。

这种手法一般是在石筑假山周围以少量竹子作配景。假山点缀以翠竹可以给静默的山体带来生机。竹子的纵深感可以增加山势,或者平衡山体单调的横向性。竹子细腻的质感可以反衬出山体的朴拙。堆叠假山所用石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气势和韵味也会有很大差异。太湖石假山偏向女性的玲珑秀美,而黄石假山则体现出一种男性的阳刚朴拙之美。因此,在配置竹子时,不同的竹种也需要与不同的假山相搭配。扬州个园因它的竹子和假山而著名,其中的夏山、秋山、冬山都是假山与竹子配置的佳作:夏山由玲珑秀丽的太湖石和柔美纤巧的水竹搭配,周围配以紫薇、广玉兰等,再加上泞潭清冽,渲染出夏季景观的清丽秀美;秋山则是以刚健朴拙的黄石假山和大明竹搭配,周围点缀红枫等色叶树种,营造出一派萧瑟的秋季景观;冬山由色泽洁白、体态圆浑的宣石通过掇、贴、围而成,周围配置斑竹和腊梅等植物,取意于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宣石色白,整座山体犹如积雪未消。山后墙上巧妙地设计了24个“音洞”,模拟冬季呼啸的北风,眼观皑皑白雪,耳听呼啸北风,再想着湘妃泪的凄美故事,悲之情油然而生。

3.3块石与竹林配置

这种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较广泛。茂密苍翠的竹林中,点缀数块顽石,宛如在一潭静水中激起数朵涟漪,打破了竹林整齐划一的单调感。竹林中的块石可以题字,作为景区的点题之笔,有时又可作为兼具观赏性的园林器设,供游人坐下休息,使之尽享竹林美景。这种手法也不乏佳例,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筠石苑”。该园的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山石,景色优美,引人入胜。再如该园另一处竹石景观,七块高低不同的剑石错落有致地布置于溪边竹林前,山石挺拔刚毅,反衬出竹林的柔美清雅,山石的青灰白色在翠绿色的竹林背景前也更加醒目。

3.4竹石盆景

竹石盆景是指以竹石为素材,应用创作旱盆景手法,精心处理地形、地貌,有时点缀亭榭、牛马、人物等摆件,在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竹林、竹石小品之神貌。与前面几种应用手法相比,这种手法更似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它是诗情画意的高度提炼。

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中有一种是以自然景观为范本,再现大自然竹石景观,惟妙惟肖,生机盎然。如作品《松竹韵》,作者选用黑松凤尾竹作主景,选用形态独特的奇石作配景。一块拱形山石跨江而置,构成一座天然石桥,桥的一边栽以黑松,另一边种有凤尾竹,构思新颖,清新雅致。再如作品《幽居深篁里》(获中国第2届盆景评比展览1等奖),茂密的竹林深处有一座简陋的房屋,地形高低起伏,一条小路蜿蜒伸展,几块清辉光亮的灵壁石在土地中半掩半露,散布于盆内。点缀山石一方面能够营造出更加多变的地形,充满野趣。另一方面,相对于竹林枝叶的潇洒飘逸,山石的颜色更为凝重,能够将整幅作品的重心下移,使构图更加稳固。山石的凝重厚实更反衬出竹林的疏朗秀逸。另外一种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就是以古人的“竹石图”为蓝图,着意刻画诗情画意,深远意境。如作品《板桥画意》,作者对这幅作品总结为“几枝竹,三两人,亭旁坐。顽石犹冬醒,溪流侧畔,吟诗作兴”,寥寥几根文竹、米竹,配以遒劲顽石,宛若板桥之画,其立竿、添节、画枝、点叶极富个性,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雅脱俗”的意趣。

4.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园林的优点,进一步发掘竹石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在营造竹石景观时多应用生态学和美学原则,使竹石景观“文化性”、“视觉观赏性”和“生态性”兼备。竹与石都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竹与石的搭配更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色,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竹石配置的造景优势,使竹石文化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何平.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5,7(5):55-59.

竹林深处人家范文6

走进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现代的山间新城:现代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连片民居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商业街区门类齐全,物丰价稳;公共服务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

在上世纪80年代,竹林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竹林人长期处于贫困之中。30年砥砺前行,竹林人立足当地实际,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弱到强的惊人聚变。如今的竹林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全镇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乡镇。

“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竹林做到了。”这是2010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考察竹林后给出的盛赞。

一次会议改变一种现状

说起竹林的发展之路,竹林人不会忘记1983年6月25日至7月1日七天七夜的干部扩大会议,竹林人称这次会议是竹林的“三中全会”。

会议确立了竹林“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出两个50%,即50%的精力抓物质文明,50%的精力抓精神文明,必要时用80%的精力抓精神文明”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自己办企业的,就不要再当干部了,一心一意搞好企业;当干部的,就不能自己办企业,要一心一意为村里人谋福利。在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中,竹林的决策者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用统分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大办工业。这种“公”“私”相容、共同发展的模式,成为竹林经济腾飞的双翼。

到1986年,仅用短短3年时间,竹林个体户和专业户就达到60多家,私营联合体9个,年产值200多万元,人均收入821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

脱贫后的竹林,并没有一味地陶醉在喜悦之中。1987年,竹林又恰逢其时地召开了“林场会议”,制定了“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人才发展”的“三借”方针,提出“一厂上一个新项目,开发一种新产品,攀一家新高亲”的新要求。按照这个工作思路,1987~1991年,竹林上了十几个新项目,形成以耐火材料为基础、制药行业为龙头的两大支柱产业,1991年年底,19家集体企业产值达6300万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产值5000万元的目标。

1992年年初,面对资金短缺的瓶颈,竹林曾提出“把产值稳定在6000万元左右”的打算。但当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赵明恩的美国考察彻底改变了这样的想法,“我走了8个州11个市,美国一些知名企业负债经营、借力发展的做法让人深思……”

竹林又一次做了“吃螃蟹的人”,赵明恩考察归来,竹林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按照产业行业归口管理的新体制,迅速成立了制药、耐火材料、化工等6个专业公司。高起点、高投入、高速度上了8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规模比较大的新项目,同时,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也被吸纳进来。这一举措,为今天享有盛誉的竹林庆州、竹林太龙等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那一时期,竹林镇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修路、架桥、引水、建房、绿化等浩大工程次第竣工,村变镇、村改居、厂带居等创新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

构建兴业宜居乐土

由村变镇,是竹林乡村城镇化进程的新跳板。

1994年,在新建竹林工贸区的基础上,竹林村与临近的大峪沟镇刘沟村等融合发展,成为新的竹林镇。2006年,竹林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人口和区域面积相应扩大。

富裕起来的竹林人,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镇里因势而为,高标准进行了规划建设。很快,小小竹林,成为中原广袤农村的都市盆景。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竹林在实现社区最低排放的同时,大量植树种绿,营造最佳宜居环境。镇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以城镇插绿、景点添绿、山坡造绿、小区改绿、庭院植绿、田园增绿等形式,发动干部群众改造荒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用满目葱绿延展无限生机。

按照城镇建设规划,竹林镇合理布局六大功能区块,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北山公园和南山公园相继建成,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30多处旅游景点,使旅游景区成线成片发展;绿苑文化中心、竹林广场、凤鸣苑、百家期刊阅览室,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去处;投资1亿多元规划建设居民公寓社区,可供1000多户居民入住。

以巨资引水为标志,竹林的公共服务设施日渐完善,成为远近闻名的兴业宜居乐土。世代缺水的竹林,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先后投资近6亿元,新修和拓宽道路38条;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兴建小游园32处,建起了健身苑、图书馆。

城镇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竹林镇三大产业比重日趋合理。受益于镇区人口膨胀和镇区规模扩大,原本工业一枝独秀的竹林,规模化养殖蓬勃崛起,物流商贸和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出了百业俱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统筹城乡,共享幸福

早在2010年,伴随着镇东新区工地上机器轰鸣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由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竹林镇率先起步。“21栋公寓楼3年内全部建成,可吸纳在偏远山沟散居的2000多口人,政府配套公共设施,让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公共服务。”两年前,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就为竹林描绘出了一幅城乡一体化的美丽蓝图。

“群众一听说要盖新楼了,图纸还没出来就争着交钱,房子没建成就卖完了。”竹林镇副镇长王晓辉高兴地回忆着村民抢购新房的盛况,“随着竹林镇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将向镇区高度集中。为了适应群众需求,围绕镇区规划盖楼房,竹林先后建庭院1300套,规划建设住宅楼26栋,深山居民也要搬进来”。

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只是竹林镇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竹林已经全部实现了“农民到城镇居民身份的变化”。居民身份转变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有土地收归国有,经营权收归政府,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农民改变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传统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竹林镇对进镇集中居住者按照每人每年150公斤标准供应口粮,并尽可能安排到企业就业,由企业统一交“三金”。到年底由企业按照一定标准给职工发福利。同时,镇财政承担居民应缴新农合医疗保险费用,还为群众每年免费体检一次。使居民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完善的医疗服务。此外,新建的住宅楼,按照每平方米750元的优惠价格卖给居民。

上一篇心灵感悟

下一篇我爱黑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