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课件范例6篇

黄土高原课件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1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黄河,母亲河》。

二、教学活动场地

计算机网络教室,且接入Internet。

三、信息技术

网络教室控制软件、服务器、课件。

四、课堂实录

师:(情境导入)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进行一次黄河文化巡礼,去捡拾那些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师:我们这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看我黄河”、“诵我黄河”、“救我黄河”,我们以竞赛的形式展开,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和创新题三种题型。每一竖行的同学自然为一小组。总得分最高的一组同学获胜,并将获得精美奖品。

第一轮比赛是必答题,每小题10分,同学们将会在自己的电脑上收到相关问题,各小组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互连网搜索工具收集到最有用的材料。限时3分钟。请进入第一环节“看我黄河”。看看同学们对黄河了解多少。

教师用网络教室控制软件下发文件,并用课件展示以下问题:①黄河起源于哪里?流入什么海域?②黄河全长多少公里?黄河中游流经什么高原?③黄河上有一个著名的瀑布,请说出它的名称。黄河下游由于河沙淤积,河床抬高又被叫做什么河?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知道在黄河流域建都的王朝有哪些吗?它们的都城分别在哪儿?请举出其中一个。

学生快速在互联网中分工合作查找资料。

同时,教师发挥网络的监控功能实行监控,及时掌握学生搜索情况,并利用网络的辅导功能,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主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师:时间到!(教师运用屏幕广播控制学生电脑,中断学生搜索资料,展示课件。)

第一组同学请看题:黄河起源于哪里?流入什么海域?

生: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流入渤海。

师:正确,第一小组同学加上10分。(第一小组的同学欢呼鼓掌。)

师:第二组同学请看题:黄河全长多少公里?黄河的中游流经什么高原?

生:全长5464公里,黄土高原。

师:非常准确,第二小组同学也可以加上10分。

师:第三组同学请看题:黄河上有一个著名的瀑布,请说出它的名称。1997年柯受良在这里用跑车飞跃黄河。

生:壶口瀑布。

师:好,第三小组同学加上10分。

师:第四组同学请看题:黄河下游由于河沙淤积,河床抬高,又被叫做什么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知道在黄河流域建都的王朝有哪些?它们的都城分别在哪儿吗?请举出其中的一个。

生:又叫悬河。夏朝都城在阳城。

生:我再来补充。还有商(亳,后至殷)、周(镐京)、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魏晋(洛阳)、隋(长安)、唐(长安)、宋(东京)。

师:第四组的同学回答得非常完整,我们给他们加上10分。(第四小组的同学击掌庆祝。)

小组分工探究,对材料加以整合、提炼后提供给大家,使小组成员精攻一点又了解全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协作意识。

师: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在这里发源,所以我们又把黄河称为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歌唱黄河,就是歌唱我们的祖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诵我黄河”,第二轮每题20分,答错或提前犯规抢答者将会扣去20分。5分钟时间网上搜索,小组同学应该吸取上一轮比赛的经验,更好地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利用网络教室控制软件下发文件,继续利用网络的监控功能实行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展示课件内容如下:①请说出一个关于黄河的谚语或成语,并解释。②请说出与黄河有关的古诗有哪些?③《黄河颂》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请朗诵其中几句你最喜欢的句子,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时间到!(教师运用屏幕广播控制学生电脑,中断学生搜索资料,展示课件。)

第一题:请说出一个关于黄河的谚语或成语,并解释。开始抢答!(学生通过学生机中的电子举手功能来抢答。)

师:第二组的张琳同学请回答。

生: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因为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师:大家记住了吗?第二组加上20分。还有吗?继续抢答。

师:第四组的刘新请回答。

生:说尽黄河只为水。意思是比喻说了多少话,只有一个目的。

师:完全正确,第四组加上20分。

师:下一题,请你说出与黄河有关的古诗有哪些?需要说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开始抢答!

师:第二组的李力鑫这次最快,请作答。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薛逢 《杂曲歌辞·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师:第二组的同学找了这么多呀,不错!其余组的同学还有吗?

师:第一组的刘美你来答。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横吹曲辞·出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师:同学们太有才了,找了这么多。

师:《黄河颂》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请你朗诵其中几句你最喜欢的句子,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生: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师:你能深情朗诵其中几句你最喜欢的吗?

生:(声情并茂)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生:老师,我还可以读得更好些。(学生都跃跃欲试)

师:非常自信的一位同学,好,你来读两句。

生:(饱含深情地)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掌声雷动)

师:两位同学的朗读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黄河颂》,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母亲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整个课堂被强烈的爱国氛围所包围。)

师: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古代的黄河也曾经像屏幕上大家所看到的一样拥有绿树青山,古代的黄河也曾像这样微波荡漾。但是我们现在的黄河又是怎样了呢?下面让我们加入到“救我黄河”行动中去吧!

师:同学们在互联网中收集黄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你所收集到的问题,说说治理黄河的合理办法,要求表达准确,简洁全面。本题30分,限时5分钟。

(学生在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

师:时间到!开始抢答!第四组的邓新艺你来展示。

(教师通过屏幕转播的方式展示学生收集的成果,全班同学都能看到指定学生的电脑屏幕。)

生:(配以相关图片)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黄河年倾泻16亿吨的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我认为应该在黄土高原多种树,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师:图文并茂,加上精彩的解说,理所当然应该得30分。继续抢答!下面第二组的陈鑫让我们看看你找的资料。

生:(配以相关视频)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1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节约用水,对黄河周围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

师:触目惊心的视频让我们看到黄河已经伤痕累累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吧!限时5分钟。(学生打开桌面的Word文档录入)

师:时间到!第二组的刘海波第一个抢到。

(教师通过屏幕转播的方式展示学生收集的成果,全班同学都能看到指定学生的电脑屏幕。)

生:行动起来吧,不要让我们的母亲肝肠寸断!

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情真挚,第二组可以加上30分。下面,第一组的江涛你来。

生:不要让黄河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师:多么触目惊心的语言。第四组也加上30分。

生: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的母亲!

师:直接表达了我们的心声。第一组加上30分。

师:(小结)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其余同学把你们写的广告词附上各自今天这堂课的收获通过学生机的发送作业功能发给老师。

师:课堂上我们来做一个即时检测 :(判断题)①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流入黄海。②黄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③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学生通过即时检测在电脑上完成作业。成绩即时反馈,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为个别辅导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教师宣布优胜小组,发放精美小奖品。

五、课评、反思

1.教师施教方式由单纯传授型转变为主导型、指导型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强调教师为主体,施教方式主要为传授型。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主导者,施教方式主要为引导型、指导型。新课标指引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转变,信息技术网络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了可能。

本节课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和角色的体现,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有多精彩,而是体现在课前教师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及对教学内容、环节以及教学课件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精心思考,体现在课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疑难时的参与、激励和主导及对课堂节奏的细致把握,体现在课后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和指导。

2.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传统教学比较忽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比较忽略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网络提供了开放的Internet,虚拟学习社区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节课中,所提问题的答案由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而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索相关资源、组织语言进行回答,对一些比较开放的题目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究。这样,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以说,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网络优势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3.计算机网络教室应注重学科、课程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教室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应用?是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应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无论它的技术是多么先进和前卫。这就涉及计算机网络教室应用与学科特点及内容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通过其他手段也能轻松而方便地解决问题,完全不必借助计算机网络教室,比如语文学科的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问题,就可借助传统的查字典、词典的方式来解决。

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主要优势:一是网络教室接入了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网络教室安装的网络教室控制软件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平台,能让学生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和共享成果,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三是能强有力地支持学生开展一些较有深度问题的探究学习。

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选择那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或深入探究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教室应该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使用,使之都与学科特点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2

授课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教学片断一

教师提供知识结构图如图1,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填空。

教师提问,规范答案,学生齐读知识结构图内容。

教师总结: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中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土质、植被等。水土流失后果可从耕地面积、土壤肥力、河流含沙量等分析。

承转:除了黄土高原,我国还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大家完成课本活动3,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并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提问两名学生,并从地形、降水、植被、地面物质组成等方面归纳答案,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将答案抄写在课本上,齐读两遍。

*教学片断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①课本从哪些方面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能补充哪些方面?②“观察课本活动1中的图8.6,总结你发现的规律。③水土流失有何危害?对课本活动2的对话,发表看法?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有否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有小组提出:山坡上过多地建商品房,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还有学生提出:水土流失加重,植被减少,会不会影响到气候,使水旱灾害增加?这两个生成问题掀起课堂高潮,教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探究答案。

教师请两名学生归纳问题答案,学生归纳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增加了不合理开发商品房。在叙述水土流失危害时增加了水旱灾害增多。教师肯定学生答案,然后出示问题: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分析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提问:为什么新疆水土流失不严重?两名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总结判断方法。

二、从教学评价找症结

相同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处理方法截然不同。试用测试题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出雪山,越峡谷,浩浩荡荡奔流到海,孕育着无数华夏儿女。但长江北岸,大巴山下,青山绿水间一片绵延数十里的黄色荒山野岭格外醒目。这就是被专家称为“南方水土流失之最”的湖北宜昌金竹至远安荷花的黄色走廊。长江流域既有“先天丽质”的一面——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降雨量大。一旦地表植被不复存在,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用多长时间就可将土层冲刷殆尽,使土地资源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材料二:如图2所示。

(1)分析长江上游“黄色走廊”形成的自然原因。

(2)水土流失将会给长江流域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3)你会提出哪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片断一”中的学生记住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也记住教师总结的其它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缺失。学生学会了固定的知识,尚未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检测肯定会感觉“考的没教”——教科书中没有讲长江上游,“教的没考”——教科书中讲的黄土高原未考。“片断二”中的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自己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完成较好,还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成和解决了新问题,不会感觉“考的没教”或者“教的没考”,因可从检测题联系到“黄土高原”一节所学知识。

三、从教学行为寻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由来已久,在教育界用来比喻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之方法。“片断一”中的教师“授人以鱼”,“片断二”中的教师“授人以渔”。如何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对比,寻找突破方向。

教师角色对比。“片断一”中教师虽然提问学生,但他自始至终是一个统治课堂的知识传授者,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课堂教学活动全部都是他的预设,没有任何生成。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课堂学习的奴隶。“片断二”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提供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人。所以,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首先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3

【关键词】地理慧眼 认识世界

一、前言

地理思维意识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习惯,能引导人们带着探索与发现的地理慧眼,去感知和体悟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天书”中那些无形的文字,享用终生。它的养成靠当前教学中流行的“强牵学生‘跳钻教师预先设好的思维魔圈’,以建构解题思维套路”等,这些侧重应试能力培养的模式,是无法达成的。地理思维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借助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发生的真实情境相融合”的教学场景。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提炼地理规律、揭示地理原理,从而习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积极融入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交流、意会等“耳濡目染”的方式,习得并积累“如何在各种成分犬牙交错、互相融合的环境中发现地理问题”的思维经验、实践经验。

案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校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提供了绝好的引导学生把地理知识在环境中反复审视琢磨的佳机。

如,我校每年组织学生的远足活动中,笔者总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适时地提一些与活动过程有关的地理小问题激发他们思考――“我们正在朝什么方向行进”、“路边这家汽车4S店选址合理吗”、“小溪沟上,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从何而来”,等等。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的课堂上开展交流远足的感受――“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抚摸了什么”、“你运用地理知识琢磨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借助户外的启迪和课堂的反思,引导学生在每一次户外观察中积极展开地理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处理,首先,以丰富的直观形象为支撑,增强了学生对“简洁的地理规律、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表现”的感知,从而提高了所学地理知识在复杂环境表象中被成功调用的可能性。其次,在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一观点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地理思维经验和活动经验,养成主动运用地理眼光观察世界的思维自觉性,进而逐步提升主动发现、提出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地理思维品质

问题提出:从新疆奎屯出发沿312国道西行,在临近精河县城的公路边,可以看到连片的固定沙丘。

我问身边的一位学生朋友:“固沙的植被在沙丘的什么方向?”

“东南方向”,他很轻松地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我不免有些惊讶。

他有理有据地分析道:“地理课上学过,沙丘迎风一侧坡度缓。西北地区多西北风,所以有植被固沙的陡坡一侧位于沙丘的东南方向。”

思考:知案例中,因为汽车向西行驶在312国道上,所以可以判断植被位于沙丘的西北方向,当地多东南风。这与学生提及的“当地多西北风”不相吻合。究其原因在于,西北地区多西北风,是在忽略下垫面因素对气流格局干扰的条件下得出的规律。但是,新疆地形由山地盆地组合而成,地形等下垫面因素使局部小区域的盛行风向变得很复杂。学生在直面复杂的真实世界时,缺失尊重事实的思维品质。这样不但得出了与事实相违背的错误结论,同时也失去了发现原理与事实间的矛盾,进而将原理进行修正完善、创新发展的机会。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淹没在知识中的智慧找回来,养成直面真实世界时尊重地理事实、善于质疑的地理思维品质: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地理知识的“形成条件、后来关于这一知识的争鸣、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作为教学内容与学生交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另一方面,平时教师应当进行“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过程中,由于忽视情境条件而导致错误结论得出”的特殊案例的收集。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原理和方法之后,偶尔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打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盲目崇拜,以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地理事实、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三、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观点

问题提出:从兰州沿高速公路,经平凉到西安的途中,同车的学生朋友望着窗外身披绿装的黄土高原,感慨万千:“原来黄土高原并不象老师给我们看的图片那样遍地黄土、荒无一树呀!”,“如果能早些来这里看看,这回期末考试中剖析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我绝对不会把‘灾毁耕地’当做主要原因来阐述了!”……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出,当前地理教学在重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对地理事项的理性认知”的引导和养成教育上,存在偏差。案例涉及的黄土高原地区,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植被建设以来,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水平趋于好转,尤其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现实中黄土高原变化更新的时代脉搏,同时又为了突出人地矛盾引发生态灾难的“悲剧”效应,采用了过度渲染悲观色彩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偏差。带着错误的观点,分析解决“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减少原因”这一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从错误的视角切入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要求地理教师在交给学生正确的空间观、生态观等地理思维模式的同时,应当帮助学生对发展变化中的地理事项形成理性认知。为此,一方面,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更新知识体系。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利用假期多出去看看,这样不仅有助于开拓自己的地理视野、而且还可以获取不同区域中地理事项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追求选用图片等素材震撼效应的同时,也应关注这些素材的时代性。譬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天水地区新老照片及文字材料的对比,将教学定格在“再造秀美山川”这一积极乐观的基调之上。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相比仅运用若干年前的陈旧素材营造“悲观色彩浓重”的课堂而言,更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把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土军.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4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上的课才是学生喜欢的课。

二、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引人入胜

对一些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利用生动的语言,如诗词歌赋、谚语、成语等来描述地理事物,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对这些地理知识记忆深刻。如用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描写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延伸的地理特征;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用歌曲《黄土高坡》里的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还有身边这条黄河”,说明黄土高原的冬夏季风、民居及相关的地理事物黄河;用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

三、恰当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构建多彩的课堂

利用教学模型、地图、板图和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特征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利用模型进行“中国的地形”的教学,会使主要山脉分布及走向、地势的三级阶梯以及高原、盆地、平原的分布在教学模型上一目了然。如讲“长江”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将长江水系轮廓图简化成英文字母“V+W”形,并画出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和注入的海洋,然后再画主要支流和湖泊,标出上、中、下游的分界处,这样边讲边画,使学生印象深刻。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运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直观地展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等。自然界奇妙的现象,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学生就明白了,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四、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

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辩论、游戏等,让学生间多交流,学会同他人相处与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走进国家”这一单元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定感兴趣的国家,然后各小组收集资料,并加工整理形成成果,如手抄报或演示文稿,将成果在班上展示,进行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点评。如讲“砍伐热带雨林”时,由学生分别扮演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进行辩论,发表不同看法,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辩论得到的结果,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多了。

五、讲相关的短小的故事,激趣

学生普遍对听故事有极高的兴趣,教师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讲解故事,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澳大利亚古老的动物”时,讲《动物奇案》中的一个故事:1798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的老大乔治・肖先生,收到了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标本,肖先生漫不经心地打开包裹,箱子里的标本有一张皮,还有一个完整的填充好的标本。这东西瞪着一双小绿豆眼,长着鸭子的嘴巴,黄鼠狼的皮,河狸的尾巴,公鸡的矩――鸭嘴兽的后脚上长着一对矩形自卫毒刺。面对这样一个怪物,肖先生环顾左右,周围的科学家们也都目瞪口呆。有人当场拿出一把剪刀,剪开了“鸭子嘴”,试图找出造假时留下的针脚,却没有找到。听完故事,学生自然很想知道鸭嘴兽古老的原因。

六、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皆地理,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使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肯定地理、热爱地理。如讲“天气和气候”,让学生收看天气预报,说出当天的最高最低气温、阴晴等状况。学生对乡土地理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把课本里的知识和乡土地理密切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如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考察本地的地形、河流、土壤、植被、岩石等,学生都很积极参与。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非常富有吸引力,及时补充最新的信息,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趣味感,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总之,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备好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5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北师大版小学品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第五课。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收集资料、进行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课是主题一的第五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地貌,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特点,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疆域的广阔,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主题一《我们生息的国土》的第五课。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对祖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于祖国的地形、地貌等抽象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而且无法把自己的生活与这些知识找到连接点,因此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些情况,在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初步知道有关概念,初步从图片上认识有关地形,是学习好本课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建立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纽带,化抽象为形象,这是学好本课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能真正感受到祖国的辽阔,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紧扣泉州市教科规划“十二五“(第一批)立项课题《贴近生活的德育实践教学研究》子课题《整合生活德育 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实践研究,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预设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三级阶梯的地势、多样的地形之外,我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资源,如大量的风景图片、地形图片、识图小歌谣、古人的诗句、生活的实例,视频等,从而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而整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既为学生提供“去想、去做、去活动”的空间,又力求使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在快乐的体验和愉悦中去探索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图训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家乡的地形、地貌,风景名胜及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质疑导入:

师:这里有一些与地形有关的诗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1.出示古诗: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地理现象?为什么?

2.板书揭题:

师:从这些诗句中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多样的地势地貌――共同探讨《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朗读古诗,并从诗中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课堂内容鲜活化。】

二、漫游中华 国土寻秘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它有着辽阔的疆域,漫长的海岸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宝藏。今天,好朋友虎子将和我们一起继续展开“漫游中华”的寻秘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片辽阔的国土。

(一)察颜观色辨地势(认识地势)

师:国土寻秘第一站:察颜观色辨地势

1.学习图例

师:这是什么?

师:同学们,学习地图,看懂地图上的图例是很重要的。谁来说说从这个图例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你知道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含义?

师:这个高度指的就是海拔高度,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师:这个图例告诉我们什么?

师:在我国,海拔就是指陆地上的某个地点高出黄海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这个垂直距离越长表示这个地区的海拔越高,颜色也越深。(课件演示)

2.识图练习

师:现在请你结合图例告诉我们的信息,仔细观察这张中国地形图,你发现了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板书:地势)你从怎样看出来?

师:怎么称呼这三大台阶呢?你能在地形图上指出它们分布的范围吗?

师:同学们通过地形图上这些颜色的变化,发现了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板书)(课件展示)这样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形成了每一级阶梯不同的风貌。师:不知虎子也发现了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 “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习图例,探究其颜色的含义,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二)火眼金睛觅地形(认识地形)

第二站――火眼金睛觅地形

师:在地形图上,颜色除了表示海拔高度外,它还有其具体的含义呢?请看这首歌谣。

出示歌谣:

地图上的色彩

平原、低地用绿色,

高原、山地用黄棕色,

河湖、海洋用蓝色,

雪线以上用白色,

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师:全班齐读。同学们,歌谣中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有分布。请各位小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再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1.识图练习:(课件出示要求)(教科书第44页图)

要求:请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再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

⒉小组交流

⒊汇报(预设)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有哪几个平原?(课件闪动三大平原)

师:同学们把这三个平原读一读。三大平原你们还了解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有关三大平原的资料。

小结:(课件展示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遍布优质的黑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这两个平原气候干旱,适合种植小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第三大平原,这里水汽充足,是我国典型的“水乡”、“鱼米之乡”。)

师:你找到了哪几个高原?请同学们把这四大高原读一读。(课件闪动四大高原)你对高原还有那些了解呢?

小结:(课件展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高,号称世界脊梁,多雪山、冰川,气候寒冷。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适合放牧。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地方。云贵高原坝子较多,这两个高原的地形适合种植玉米。)

师:盆地有哪些特点呢?因为有这样的地形,所以气候比较特殊。

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盆地。

小结:(课件展示四大盆地:准葛尔盆地比较荒芜。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它干旱荒漠,但矿产丰富。四川盆地水汽最充足,美丽的九寨沟就位于这里。)同学们把这四大盆地读一读。

师:通过你们的寻觅,谁来告诉老师我国的地形主要有哪些?(高原、盆地、平原 、丘陵、山脉)

师:是的,我国面积辽阔,地形多样,只要是海拔在500米以上的,我们都把它叫做山地。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形图,(课件出示五类地形图)你们发现吗?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山地多,平原少。

【设计意图:通过 “找一找”识图训练活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结合不同地形图片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到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多样。】

(三)眼疾手快画地图

第三站:“眼疾手快绘地图”

师:刚才,我们跟随虎子一起寻秘,发现了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第三站我们将迎来一场大考验,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要求:

请你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画出我国地势的特点,并标出主要地貌。

师:小组要注意分工合作,看谁配合最默契,找得又快有准。比赛开始!

⒈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

⒉生展示交流。

(四)妙语连珠赞家乡(提升认识)

国土寻秘第四站:妙语连珠赞家乡

师:同学们,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一个新的挑战也在向我们发起,你们敢接受吗?

课件出示要求: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自己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有哪些奇特的风景名胜,人文风情?

⒈小组交流

⒉汇报展示(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在进行资料的补充,用课件来展示。)

小结: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势地形,才孕育了祖国五十六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特色;造就了祖国神奇壮丽的山川锦绣,也才有了课本中所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之潮》、《五彩池》和《三峡之秋》等美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 “画一画”、“说一说”等一系列有趣的动手、动嘴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浅及深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地势地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感悟到祖国的广阔多样的疆域和壮丽山河,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观看视频,增强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三大阶梯”神奇的魅力吧!

观看视频:《中国地形》――三级阶梯

师:看到这一幅幅的美景,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多样的地势,孕育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祖国神奇壮丽的山河。让我们为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祖国而自豪。和虎子向祖国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爱您!”(课件出示背景,全班齐说,。)我宣布漫游中华,国土寻秘取得圆满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提升学生的认识,再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使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6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很多知识都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首歌曲、一段视频、一个有趣的动面片等,用这些生动的声音、画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又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录像、图片等直观材料,将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引领学生遨游探索宇宙空间,或是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到各个地方旅游,激发学生了解当地人情风俗、地理环境等知识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陆地自然带”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自然带植被及动物图片,学生一会犹如置身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探险,一会又感觉是在温带落叶林中的小路上散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可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了解了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就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的地理知识不再像初中阶段的知识那样浅显,有相当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运用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地理中,有些知识不但难以理解,而且还都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些时候,即使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借助模型,学生在理解起来依然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如地震的产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产生的作用等知识。在以往,教师在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模型、图片等,希望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一些。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工具,这些抽象知识的呈现方式始终是一个静态化的呈现方式,而其中一些地理现象、规律等都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借助于传统的教学工具很难把有些内容讲清楚。因此,笔者在处理这些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时,就选用了多媒体工具来突破这些重难点。例如,在讲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笔者在上课之前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份太阳高度角随着地球公转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效果图,在图中,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季节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移动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直观的效果,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自然熟知于心。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地理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