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例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1

一、营造氛围,建立新型关系,为学生“活”起来提供条件

疏松的土壤令植物更茁壮成长,宽松的环境让心灵更健康发展,老师的宽容与谅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造就健康、开朗、自信的心灵。态度和蔼亲切、面带笑容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准则。学生会从我的亲切中感受温暖,在我的微笑中得到鼓励,处在无拘无束的、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学习的愿望。发自内心的喜欢,往往能调动学生身上一切的积极因素。用全部爱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嫩芽是我行动的指南。课堂上我不失时机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容忍他们的猜想,容忍他们的异想天开。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我喜形于色,给予喝彩;当学生回答有误时,会给予鼓励:“举手回答问题,很勇敢!”因为“宽容是一种风度”。

《五彩池》一课学习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首诗:“水池无数尽铺展,形异大小( )深浅,池水多彩( )又多姿,池底( )。感受瑰丽须晴天,( )。”让学生充当“小诗人”去填词赞美五彩池。顿时,学生兴奋得眼睛放光了,在小组讨论时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汇报时,自发的掌声几次响了起来。碰上有不大恰当的填充,我说“没关系,再努力,许多著名的诗人也是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写出不朽的诗篇。”每个小组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创造出了美妙的诗句。如:“池底之间有奥秘”、“池底长满奇石笋”、“藏龙之山有瑶池”、“五彩瑶池在人间”、“流连忘返不想归”……真的令人兴奋!

二、巧用资源,妙用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智慧水平,这是一笔潜力巨大、后劲充足的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思维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之中,新思想、新问题、新知识便会重组、整合。

《黄山奇石》一课,我指导学生学好2、3自然段后。要求学生按上面的学习方法,分小组合作自学4、5自然段。每位同学在小组中主动承担了学习内容。大家忙开了,查字典、释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大家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起来是常见的事,但每次在不断地交换意见的学习中,很快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称象》一课总结时,我问:“学习课文以后,你可以有自己的称象方法吗?”围绕称象方法,学生在小组中议论十分热烈:“在刻上刻度的船上不放石头,牵马匹站上船。”“在有刻度的船上,不放石头,也不牵马匹,而是让人站上去,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发言令我频频竖起大拇指。

2、辩论式学习锻炼学生的信心与胆量

相信学生,给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机会,善待每一个学生和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是当代教师的天职。

《陶罐与铁罐》一课,有关“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讨论题的发言意外地热烈,其踊跃的程度令我惊奇。喜欢陶罐的抢着说:“我喜欢陶罐,因为它光洁、朴素、美观。”“陶罐盛物安全卫生,我喜欢陶罐。”“因为陶罐不怕酸不怕碱,保存食物时间长,我爱陶罐。”“陶罐如果不破碎,可以保存一百年。”“不少陶罐都可以成为装饰品,我特别喜欢。”一些人反驳:“陶罐笨重,不易携带。”“陶罐易破碎,不方便运输。”喜欢铁罐的也争着发言:“我爱铁罐,因为铁罐轻便,易于携带。”“铁罐简单容易制作,方便运输,所以我喜爱铁罐。”“铁罐坚硬,不易破碎,可以节约较多的原材料。铁罐优点多多,我喜欢铁罐。”喜欢陶罐的反驳:“铁罐容易生锈,容易受腐蚀。”“铁罐怕酸怕碱,容易腐烂。”

争辩使学生充满自信,浑然忘我,忘记了空间,忘记了时间,只觉得在聊天,所以连平日很少发言的也抢着发言。辩论使孩子们对陶罐、铁罐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任何事物都有优有劣,都互有长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善于赞美,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活泼又心情舒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2

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呼唤着、实践着一种全新的绿色语文。所谓绿色语文,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学习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心灵对话,师生互动

在意大利北部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瑞吉欧,这个小城镇的学前教育成果曾风靡世界各国,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班”。瑞吉欧有这么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它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孩子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请看课例:

 在教学《爱迪生》一文时,当讨论完文章写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我本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即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想到素有调皮大王之称的李凯忽然喊了起来:“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是啊!是啊!”这话竟引起了好多同学的共鸣,大家激动不已,连声嚷着:“把那个可恶的车长告到法庭去!”

看到这义愤填膺的场面,我想起曾有报刊评论说,中国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逆来顺受,不会抗议。可眼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具有了法律观念。我真为这“节”外生“枝”而欣喜。看来,这次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我沉思了一会儿,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置一旁,不动声色地反问到:“你们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我故意加重了“会”字的语调。这一下,教室真象炸开的油锅……经过一番生与生、生与师之间激烈的争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对爱迪生太不了解了。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闲心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钱打官司?”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生命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放在心上的。”还有的说:“那时爱迪生除了做实验,什么都顾不上。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通过讨论,不难看出,他们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了课文之中,并且深深地被爱迪生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

瞧,正是由于我乐意地接受了学生抛过来的“球”,使得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确实还学生以课堂主角的身份,而我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争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享受了担当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张扬个性,尊重体验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本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看课例: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记得在教四年级《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曾出现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我细心地倾听着,孩子们各有各的理解,课堂也因此而生动起来!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回归生活,实践探索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请再看下面教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1、重视拓展延伸。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辩论:“做‘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自由辩论的气氛热烈。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在不同的场合,“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从而使语文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了统一。

2、注重课外阅读。如学习完《赤壁之战》,让学生精读《三国演义》;学习完《月光曲》,让学生阅读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学习完《新型玻璃》,倡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3、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五彩池》后,布置学生周末爬一爬青源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回来后再于小组内交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3

一、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得到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读,合理利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阅读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感知语音。让学生解决课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读课文,弄懂"为什么?" 的问题。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石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学生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朗读后看理解,理解后再朗读,朗读后评论,评论后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会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2)精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倡导多样性的阅读形式。

课堂朗读,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找伙伴读、范读、领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互相触发,争先恐后地表现,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阅读形式,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文中有部分内容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我便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陶罐和铁罐,旁白部分由全班读。如果还有学生乐意扮演,还可以再次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多遍后,我便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重要问题--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什么印象?在学习这篇课文,老师不用多讲,让学生通过自己分角色朗读,许多学生就能用傲慢的语气、神情表现出铁罐自恃坚硬、骄傲,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的特点,当然陶罐的语气就是谦虚而又忍让了。学生通过读,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学生带学生,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要强得多了。

范读、领读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效仿产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适时地范读、领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老师的范读、领读也是非常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是这样领读的:①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速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②用欢快的语气领导读"鸟儿唱,鱼儿游",③用欣喜的语气领读"两岸树木密"从而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④用充满激情的高声朗读 "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将学生的情趣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正确的范读、领读,不但使学生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还使学生学会断句。

在课堂朗读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读出重音和停顿。这在古诗教学中尤其重要。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反复边读边感受诗境和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去体会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体会到"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这些词朗读时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停顿在朗读古诗中也很重要,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朗读时除了朗读的节奏要轻快,心情要愉悦之外,还要处理好停顿: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处理好停顿,诗歌韵味更浓,感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读中质疑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云南火葬墓;买地券;道教考古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于1987年9月在云南省宜良县孙家山的抢救性清理发掘中,共发现91座火葬墓,其中出土了道符长方形铜片115件、道符圆形铜片25件、道符长方形铁片44件、道符圆形铁片9件和一件带有文字的木牍。在深受佛教影响的火葬葬俗中,道符遗物的出现显得十分特别。笔者试依据有限的资料对这些带有道教元素的遗物进行分析。

一、孙家山火葬墓简况

孙家山墓群共发现91座火葬墓,火葬墓地分布在孙家山顶部,中部较密集,四周较分散。墓葬间互无叠压打破关系,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随葬品小而薄,数量小,多为3-5件,最多仅为9件。随葬品包括铜器、铁器和玉器等。约四分之一墓葬无随葬品。墓坑分为圆形、长方形、椭圆形三种,一般为口大底小的锅底形。多数墓为单人葬,少数墓为合葬墓。葬具包括陶或釉陶外罐、内罐、盖等,以内外罐相套的情况最多,少数仅有一罐。①罐质地有陶和釉陶两种,大多为泥质灰陶,部分陶罐上朱书梵文经咒。②

发掘者依据外罐、内罐和随葬品的变化,将孙家山墓地的墓葬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墓葬数量最多,外罐及大部分内罐为灰陶,内罐使用少量瓷盖,基本无器座,随葬品较丰富。第一期墓葬数量最多,延续时间长,故第一期大致相当于元朝③。第二期数量不及第一期,以绿釉陶为特点,外、内罐均为釉陶,使用琉璃色釉陶器座很普遍,不见内罐瓷盖,随葬品中铁器减少,少出道符圆形铁片,年代约为明初或稍晚。第三期数量最少,以单罐为代表,无内、外罐之分,器表饰淡黄釉,罐形变化大,基本无随葬品。第三期大致相当于明代中期或稍晚。

二、孙家山墓地的道教遗存

孙家山火葬墓群出土的铜器、铁器中,分别以铜片、铁片数量最多。铜片有长方形、圆形、“④”字符号形几种。铜片表面朱书道教文字内容以及梵文经咒。木器为2件木牍,其中一件朱书有“东王公西王母”等与道教有关的文字。⑤

下面就依据《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对这一墓地出土的带有道教因素的遗物进行介绍。

(一)铜、铁片

道符长方形铜片共115件,为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种,呈长方形状。大者长21、宽13厘米;小者长4.6、宽2厘米。其中一件残铜片经光谱分析,主要成分为红铜,无锡,铅的比例很小。少数长方形铜片上有汉字或另一种朱书文字。例如M67出土的一块铜片上直书“急急如律令”。道符圆形铜片共25件,顾名思义呈圆形,一面稍凸,另一面微凹。M11出土的一件圆形铜片边沿开2小孔,除少许锈蚀外,大部分光亮如镜,直径10.5厘米,厚0.1厘米。部分铜片上有稻谷印痕和纺织品。

道符长方形铁片共44件,为铁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呈长方形。最大者长26厘米、宽16.5厘米,最小者长4.8、宽2.6厘米。出于M28的一件长方形铁片长6.8厘米、宽3.1厘米,一面附着纺织品。道符圆形铁片共9件,中部稍凹。M38出土的这件圆形铁片直径为4厘米。

铜、铁片的出土位置在报告中并未专门叙述,但提及M18中出土于外罐上部的木牍之上盖压着一块长方形图片,因此大概可以推断部分铜、铁片可能也是在这个位置出土的。

通过以上简单记述,结合《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中的《宜良孙家山火葬墓统计表》,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孙家山火葬墓中与道符铜、铁片相关的一些规律:首先,长方形或圆形铜、铁片的形制大致上是各自相似的,也就是说,同一形状的铜、铁片只有材质上的差异。比如长方形的铜、铁片长宽比差异不大,而圆形铜、铁片都有一面稍凹。其次,铜、铁片出土时常带有稻谷印痕和纺织品,说明它们在入葬时很可能与稻谷一起为织物包裹,即随葬方式是一致的。第三,从孙家山火葬墓群各墓葬的铜、铁片出土情况看,多数出土铜、铁片的墓葬都不仅只有一件铜、铁器出土(一座墓葬中通常有3~5件出土),而出土长方形片的墓葬不一定出土圆形片,在少数的几个例子中,圆形片或长方形片也可单独出土。这说明长方形、圆形铜、铁片可能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第四,出土铜、铁片较多的墓葬,随葬品种类和总数往往较多,但这与随葬品的价值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些没有铜、铁片出土的墓葬中,仍然出土了绿松石珠、料珠、玉珠、铜镯、玛瑙珠、铜戒指等相对贵重的装饰品。通过这些看起来不甚明晰的规律我们可以感觉到,出土道符铜、铁片的数量、组合等问题,还需要从出土位置、墓主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信仰、死亡原因等方面寻求答案。其中有些信息可以在希望能够出版的详细发掘报告中获取,有些信息恐怕则已经湮没于时间了。

发掘简报中仅介绍了一块长方形铜片上的文字“急急如律令”(图1⑥)。

图1 孙家山M91:2“急急如律令”方形铜片

“急急如律令”为道教念咒驱使鬼神时所用的末语,为“如律令一样立即生效”的意思。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块铜片除了可辨识的“急急如律令”外,还有一些在似涂鸦一般散布周围的文字符号。简报编写者并未认定这块铜片的性质,但笔者猜测,这块铜片可能作为解注器来使用。

(二)木牍

M18外罐上部出土了一件长22厘米、宽11.6厘米、厚0.6厘米的木牍。木牍上的朱书汉字因其上压着一块长方形铜片而得以大部分保存,铜片未压着的两端则文字不明。朱书为楷书,直书共八行。依《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具体内容如下:

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

为之人神道墓

九千九百九十九此黄天

买得前墓东有青龙西有白

虎南有朱雀北有玄武上至苍天下

天地神明保人张坚固李宝庆

东王公西王母曹人金主

飞上人入黄泉高山

《简报》中除了确定“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的具体年份外,并未对木牍文字内容进行更多的解读。笔者认为这块木牍的性质为买地券――一种为死者购买茔域冢地的契约凭证而专门为埋葬制作的明器⑦。

笔者目前的研究层次有限,尚不能补完全篇。即使如此,还是发现并试图解答了一些问题。首先为“神”,“”指神话传说中的嫦娥,也借指月亮。这一句的内容大概为墓主去拜访嫦娥,实质上与“醉酒命(寿)终”一样,是一种人死成仙的说辞,即类似“仙逝”的表达。其次为“张坚固、李宝庆”,依据《中国道教考古》中吴晋南朝买地券部分的相关考释⑧,应为习语“张坚固、李定度”之误读。最后两行中“东王公西王母曹人金主飞上人入黄泉高山”里,“曹……人金主……飞上……入黄泉”这一结构,是唐宋买地券记载书卷人、读契人时的习语⑨。买地券本是人类书写,却经常要说成是神仙精怪所做,还虚拟了一个由神仙精怪完成的宣读过程。其中神仙主要有石功曹和金主簿,精灵主要有鱼和鸟――东海鲤鱼和天仙鹤。例如后蜀广政二十五年《李才买地券》:“书契人,石功曹,读契人,金主簿。书契人,鸟,飞上天。读契人,鱼,入黄泉”⑩。又如北宋宣和六年《黄念四郎地券》:“保人张坚固、李定度,证见人东王父,西王母,书卷人石功曹,读卷人金主簿。书了,飞上天,卷读了,入黄泉,一切诸神不得抢夺,急急如律令。”B11所以这段文字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整篇买地券虽然有文字无法辨认、难以补完,但其大意是可以通过一般镇墓文的模式推出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仙去了,某某人花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枚铜钱(虚数)在吉日吉时买得墓地一块。墓地四至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方向,上至苍天、下极黄泉。天地神明护佑,保人为张坚固、李定度,东王公、西王母为见证,石功曹书写,金主簿读契。买地契约一旦建立便不可反悔。

图2 M24朱书青砖

(三)砖

孙家山墓地M24出土青砖5件,上有朱书文字(图2),“内容不清”。砖长31厘米,宽17.5厘米,厚2厘米。

青砖上所书写的,并不是“内容不清”的普通汉字,应为道家符。

三、孙家山墓地道教遗存的思考

虽然笔者对道教考古方法和道教知识掌握并不充分,对以上三类遗存的解读更加有限,但其道教性质是可以确定的。笔者所做的只是很浅的工作,更深一步的研究还有待详正式考古报告的出版、更多材料的出现,以及更大的道教考古学习的努力。

云南地区的宋元火葬墓普遍被为是少数民族固有风俗和佛教影响的结果,因而目前对这一地区火葬墓的宗教考古学研究,多偏重于佛教密宗方面而甚少涉及道教的角度,而宗教考古学方法也只是对云南宋元火葬墓研究的一角而已。孙家山墓地与道教相关的道符铜、铁片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简报中描述的话语确是寥寥,甚至缺乏一些十分关键的信息。《云南考古(1979-2009)》中也提及鹤庆象眠山、大理大丰乐、泸西和尚塔、曲靖八塔台等B12火葬墓地也有不少铜、铁片出土,但均缺乏详细描述,是否与孙家山墓地的铜、铁片一样为涂写道符用器,不得而知。

孙家山墓地带有道教因素的道符铜片、道符铁片、木牍买地券、道符墓砖等遗存的出土、记录和确认,不仅证明了道教因素在影响火葬习俗的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还原孙家山火葬墓地的原始面貌以及整个云南地区同时代的火葬习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所代表的遗憾和幸运,要求我们今后更细致地工作,更加重视田野考古中的道教遗存,更加重视道教考古的方法和地位。

注解:

①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1期

② 杨帆、万扬、胡长城:《云南考古(1979-2009)》,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349页

③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1期

④ 简报原文作“”,但依第351页图三三8号器物图案,应为“”――笔者注

⑤ 杨帆、万扬、胡长城:《云南考古(1979-2009)》,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349页

⑥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云南宜良县孙家山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1期,第1018页

⑦ 张勋燎、白彬著:《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805页

⑧ 张勋燎、白彬著:《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⑨ 姚美玲:《唐宋买地券习语考释》,《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2月

⑩ 同上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小练笔” 语文课堂 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练笔时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情感交融,育人为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暇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如教学《郑成功》一文,当学生学完文章,已经对这个英勇善战,带领军队、建设台湾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时,我就安排一个小练笔,假如此时,你就站在郑成功的铜像前,你会说什么?此时,孩子们一个个用笔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有表达无比敬仰之情的,有立下远大志向的……这样安排练笔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又如,通过朗读课文《掌声》,学生已对英子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遭遇深表同情,接着,我抓住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针对这句话,我让学生读读体会体会,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体育课上,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是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课间,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这样,学生愿写乐写,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笔者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课文结尾,续一续

有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马上变了样:树林郁郁葱葱;地上一下子就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开出了野花;田野里庄稼喝足了水,长得特别茂盛。人和动物都不再为水发愁了。”还有学生写:“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四、文中空白,补一补

文本中的简练、空白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找准“空白”点,把简练的描写具体,把意犹未尽地补充出来。案例:《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想象还用他身体的其他部分变成了什么?并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写一写。然后,把学生的小练笔组合成像第四自然段一样的一段话。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了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也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

五、寓言童话,改一改

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练而丰富,如果把它们叙述的人称或角度等转换一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6

一、张弛之间,尽显词语张力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可见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它们是文本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词语的内涵,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潜心的词语感悟中展开练笔,而这也就是文本词语的张力美之所在。

例如,教学《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我们便可以抓住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开展练笔:

教师出示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进行想象说话,体会词语的内涵,然后再开展课堂小练笔,这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也让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练笔,提高了练笔的有效性。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也对词语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不同角度,彰显“哈姆雷特”之风采

莎士比亚的一部《哈姆雷特》,千人读之却不尽相同,因而诞生了这样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也一样体现在我们的课堂小练笔之中。如果教师关注不同的角度,也将有不同形式的小练笔,而这也正体现在对词语不同角度的选择之中。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选择了课文第四自然段进行小练笔。

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别有用心,选择的段落特点明显(总分总),选择练笔的内容也经过深思熟虑,与下学期《荷花》一文相连接。教师在进行小练笔时,把重点放在了写作方法上,关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学生的描写比较顺利,但是普遍描写的比较单一。在经过讨论后,教师随后将练笔的关注点从句式转到了词语“全身、头上、周身、眼睛……”之上。关注这些词语可以在潜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在描写鱼的过程中观察角度不同,注意点也不同,这也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写作需要观察,而每位学生的观察可谓是各不相同,描写的内容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百度立“足”之点,觅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一词陶醉了多少人,但有多少人在陶醉之余能回首相望?我们的课堂小练笔有时候就像那不断往前奔跑寻觅的人,当我们偶尔停下来驻足回望,也许那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正等待在原地。词语静静地立足在文本之间,它们或位于文章之首,或位于文章之中,又或者位于文末,找准词语的立足点,也可以在百度之间找到练笔的那份不期而至的惊喜。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首先分别从陶罐和铁罐的话语中感受陶罐的傲慢和铁罐的谦虚有礼,然后教师随机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