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作文范例6篇

最大的麦穗作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1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挑挑拣拣,但都不满意总是认为机会还很多,最后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的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了,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个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都为善于抓住机会之人。中国古代的有一位叫毛遂的门客就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战国时期,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在赵国危急时,赵国只能让人去楚国,请楚国出兵一起攻打秦军,这需要二十位门客跟着一起去请求楚国帮助。最后还差一位,毛遂看见这个机会便自荐,因为他能说会道平原君就同意了他一起去。到了楚国,平原君不管怎么劝楚王,楚王也不答应。毛遂一看这样不行,他马上将宝剑架在楚王脖子上并说明了道理,楚王害怕了只能同意。几天后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退兵。回到赵国后他们待毛遂为上宾。人们都感叹道“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毛遂靠自己的果断挽救了赵国,也使自己名垂千史,是呀,只有学会把握眼前的机会才不至于一无所获。

每个人都想要一步登天,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抓住眼前的机遇,才能一点一点走向成功之路。就说彼得弗雷特吧,他曾经盲目地跟随淘金潮,妄想一夜暴富。几个月之后也没有淘到一点点金子,面对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屋子发现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土地被雨水冲平整,还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草,他顿时意识到这块土地很肥沃,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决定用这块土地种花来卖给别人装饰客厅。他把自己全部精力在培育花苗,不久田地开满了无数朵美丽的鲜花,受到了众多人喜爱,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就是因为善于脚踏实地的抓住眼前的小机会,让梦想成了真。可见,追求可以远大,但适当在特殊阶段放低要求,取得一个一个小成功,逐步向大成功迈进,这才是王道。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生活中,是否抓住了机会?在复习前因为贪恋电视,浪费了一次复习的机会;写完作业,因为迷恋漫画,浪费了一次背英语的机会;上课时,因为没有认真听课,浪费了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2

关键词:小黑麦;品种比较;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S 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6006106

小黑麦(Triticale)由小麦属(Triticum)和黑麦属(Secale)经属间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加倍而人工合成的新物种,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小黑麦既保持了小麦的丰产和优良品质,又结合了黑麦抗病、抗寒、抗逆性强等特点,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尤其对盐碱地的修复功能较好。小黑麦对不良环境的特殊适应性,以及营养价值高、可粮饲兼用等特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效率的优势作物[1-5]。

国内外对小黑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产量方面[6-9]。对小黑麦种子产量构成因素方面的报道较少,种子生产技术已成为制约种子生产的主要因素。王瑞清等[10]对不同小黑麦亲本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下节间长、每穗粒数、穗长和千粒质量6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较好的育种亲本。张彩霞等[11]对所组配的F1代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水平,F1株高、穗长、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等性状均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蒲定福等[12]研究表明,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度、穗粒质量、千粒质量等产量性状的遗传表现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决定。姚金保等[13]以小麦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每穗粒数和穗粒质量的遗传,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穗粒质量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孙元枢等[14]研究发现千粒质量的遗传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株高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穗下节间长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外,还可能受上位性效应和环境效应控制。李诚等[15]研究发现,新小黑麦5号品种籽粒产量超高,其株高较高,可粮饲兼用。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比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长5~7 d,抗倒伏性能强,饱满度较好,千粒质量45~50 g。同时对叶锈和条锈病表现为高抗或免疫,对白粉病免疫,黑胚率低,为1.60%。

试验通过对小黑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旨在筛选出适宜于甘肃省临洮县及气候相似区域种植的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为小黑麦育种及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32份小黑麦品种及来源。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3~8月在甘肃省临洮县农校农场进行,试验地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黑麦种植前,施肥、翻耕土地。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 m2,行长

1 m,行距0.2 cm,每个小区种5行,条播,共32个小区,无重复。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种子成熟期,从各品种中随机选取10个主茎的单穗,在田间量取自然株高,剪取主穗,带回实验室进行考种。考种指标有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10个主穗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值。

1.4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株高

32份小黑麦品种中OH2276株高最高,为136.77 cm,除与81S37(131.37 cm)和81S28(126.27 cm)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与其他品种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品种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穗长

穗长最长的小黑麦品种是OH2473为16.71 cm,与OH1411、826126、81S28、8809、OH2372、北联4号、北联1号、HH127、HH124、安新麦8325、OH2312、PH389、DH796、OH2276、OH1194、89D8、B26、北联5号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

2.3小穗数

小穗数最多的小黑麦品种是81S28(29.44),与81S37、8809、OH2473、北联4号、83P91、HH127、HH124、北联3号、安新麦8325、DH796差异性不显

2.6综合评价

有效筛选和综合评价是引种研究的重要内容,试验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小黑麦品种的某一性状的单项评价,但单项指标最突出的品种并不意味着就是最佳品种。因此,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选出综合性状最优的小黑麦品种。

2.6.1观测指标及评价方法

选取4个综合评价的指标,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质量进行评价。

(1)无量纲化处理Xi′(k)=Xi(k)X0(k)

(2)关系系数

(3)式中:Wik为参试品种第k个指标的权重值,n为参试指标个数。

2.6.2标准小黑麦及试验小黑麦品种的各测定指标权重的构建

选取各试验指标的最佳值构成“标准小黑麦”,此试验选取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的最大值,构成“标准小黑麦”。选取各参试指标的最佳值构成“标准牧草”,试验选取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的最高值和不育小穗数的最低值,构成“标准牧草”。根据以上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采用赋值法分别赋值(Wk)。标准小黑麦构建及各指标的权重。

2.6.3各性状值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性状值量纲不同,因此,需要用初值法对各性状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所有相应的数据除以X0(max)各点的数值。各试验品种的性状值经标准的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2.6.4试验品种的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业经济以及作物育种等有效指导,通过结合各个因素进行综合鉴定,可以有效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作物品种,避免因单一性状优良而进行选育所造成的误差。试验选取了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4个性状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中关联度较高的品种为:北联4号>安新麦8325> DH796>89D8;关联度较低的品种为:HB200上

3讨论与结论

小黑麦品种OH2473穗长最长,为16.71 cm,但其穗粒质量不是较高,说明该品种结实疏松,籽粒易脱落。小黑麦种子产量受遗传、环境和自身营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是综合效应[16]。试验品种中安新麦8325、北联4号、89D8、DH796穗粒质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具有良好的应用

前景。要提高小黑麦种子产量,关键在提高穗粒质量。

株高是小麦株型改良的重要内容之一。降低株高可使品种耐肥、抗倒和提高收获指数,但株高不是越矮越好[17],小麦株高在50 cm以下时,生物量太低,难以用于育种[18]。32份小黑麦品种中,OH2276株高最高为136.77 cm,但其种子产量较低;HB200上,HB200下和OB74株高较矮,产量也较低。

小黑麦籽粒产量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生命系统过程,产量构成因素为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质量,对产量都起着重要作用[19]。试验中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质量、小穗数及穗粒数均成正相关。穗粒质量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种子的发育程度,穗粒质量越大种子越饱满,发育越完全,种子质量相对较高[20],因此,种植的不同小黑麦品种在确保一定小穗数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穗粒质量和穗粒数,达到最优化结构,进一步获得高产是有可能。如何选用穗粒数和穗粒质量较高的穗重型品种,并在栽培上保持最适小穗数,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增远,孙元枢,成秀珍,等.饲草小黑麦在农业中的作用.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0-312.

[2]孙元枢,武镛祥,曹连莆,等.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2-254.

[3]杨伟光,李红,黄新育,等.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小黑麦引种试验[J].草原与草坪,2011,31(2):33-37.

[4]谢楠,赵海明,李源,等,几种饲用麦类作物远缘杂交的亲和性比较[J].草原与草坪,2010,30(4):39-44.

[5]朱铁霞,高凯,王国成.小黑麦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6(4):433-435.

[6]孙敏,郭媛.小黑麦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利用前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200-204.

[7]许庆方.小黑麦的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8,129(4):80-83.

[8]孙建勇,赵琦,朱新开,等.不同类型小黑麦生物产量的形成特性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4):25-28.

[9]李焰焰,聂传朋,董召荣.氮肥对小黑麦中饲237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J].种子,2006,25(7):41-44.

[10]王瑞清,李诚,邵红雨.小黑麦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795- 3796.

[11]张彩霞,柴守诚,郑炜君.六倍体小黑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5):898-902.

[12]蒲定福,.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1,10(1):88-91.

[13]姚金保,王书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1):45-48.

[14]孙元枢,武镛祥,曹连莆,等.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0-244.

[15]李诚,曹连莆,孔广超,等.超高产兼用小黑麦新品种―新小黑麦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10,(6):47-50.

[16]刘广田,孙其信.小麦育种.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8-59.

[17]傅大雄,阮仁武,刘大军,等.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655-664.

[18]于经川,姜鸿明,刘兆晔,等.冬小麦品种选育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86-189.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3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穗发芽;抗性鉴定;系谱法筛选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05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1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e-harvesting sprouting resistance of 12 Hubei white-graine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was identified by intact spike germination in room and natural weathering selection in field trials, and comparison of the efficiency between two methods was done. Meanwhile, the effect of pedigree system selection application on pre-harvesting sprouting resistanc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cultivars with white-grained which bred by the institutes in Hubei province had certain tolerance to pre-harvesting sprouting. Intact spike germination in room and natural field resistance selection were helpful for breeding, but the efficiency of the former was better. And the method that combined the modified pedigree selection and intact spike germination in room was a good way to improve pre-harvesting sprouting resistance.

Key words: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re-harvesting sprouting;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pedigree selection

小麦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是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在收获前遇到阴雨或在潮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小麦穗发芽不仅降低产量,而且严重劣化加工品质及种用价值。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中国穗发芽重灾区之一[1]。湖北省的东南及江汉平原麦区由于降雨较多,小麦穗发芽现象发生频繁。过去通过种植红皮小麦可以较好地控制穗发芽风险,但由于白粒小麦出粉率高,面粉洁白,近年来白皮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尤其是以郑麦9023为代表的外引白皮小麦在湖北省的不合理推广,造成间隔性穗发芽灾害。选育抗穗发芽品种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对小麦安全生产及增产增效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由于外引白皮小麦丰产性突出,在湖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的小麦育种中经常作为亲本,可能导致未来小麦生产的穗发芽抗性风险,但是目前对湖北省推广小麦品种穗发芽鉴定及育种研究报告较少,缺乏足够的数据指导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育种[2-5]。本研究通过对重要的白皮小麦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比较不同穗发芽鉴定方式优劣以及开展育种改良实践获得数据,以期为湖北省小麦穗发芽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包括湖北省生产上应用的本省及外引白皮小麦品种12个,以及配制的杂交组合郑麦9023/鄂麦11、郑麦9023/鄂麦12//丰优7号分离世代材料及其育成品系。所有材料种植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昌南湖试验基地。

1.2 试验方法及设计

各品种(系)穗发芽鉴定采用室内整穗发芽法和子粒发芽法。郑麦9023/鄂麦11分离世代单株采用室内整穗发芽法和田间自然鉴定法。各品种(系)在开花后30~35 d(麦穗及小麦旗叶变黄、退绿)田间取样,每品种取10个主茎穗,5穗捆成一束;世代材料单株(取300~400株)在蜡熟期一次性取材,每株取2穗捆成一束用于室内整穗发芽;室内风干3 d,待种子的含水量降到15%以下,立即存放于-20 ℃冰箱以维持种子的休眠性,待收获全部材料后一并进行试验。世代材料单株剩余穗田间延迟5 d,每株收获2~3穗脱粒直接用于检测穗发芽率。

整穗发芽法:把整束穗浸入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 min,然后在无菌水中浸泡8 h,之后从水中取出,穗子垂直插于盛有沙子的塑料桶中,每天喷水3次,用塑料薄膜覆盖维持湿度在95%以上。7 d后取出,电热恒温干燥箱快速烘干,阻止其继续发芽;再于阳光下暴晒至子粒易剥取,以胚部出现破裂迹象为鉴定标准,记录每穗穗l芽率。用平均发芽率表示整穗发芽抗性。穗发芽率=发芽粒数/总粒数×100%,参考小麦抗穗发芽检测方法标准(NY/T 1739-2009)[3],将穗发芽率

子粒发芽试验方法参考文献[4];子粒发芽率公式同穗发芽;发芽指数=(7×n1+6×n2+5×n3+4×n4+3×n5+2×n6+1×n7)/(7×N)×100,其中,n1,n2,…,n7分别为第1,2,…,7天的发芽种子数,N为种子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穗和子粒发芽鉴定结果

通过2012、2014、2015年3年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本省育种单位育成的白皮品种鄂麦11、鄂麦12、鄂麦18等6个品种的7 d穗发芽率平均为53.6%,最低为鄂麦11,最高为鄂麦23,变异系数为20.2%;发芽指数平均为0.67,最低为鄂麦18,最高为鄂麦23,变异系数为17.9%(表1)。说明湖北省本省育成的白皮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属于S级;具体分析发芽指数,发现品种多能耐3 d的降雨(鄂麦23除外,数据未列出),其耐性来源于子粒短暂的休眠性和穗部性状抗性。在湖北省推广应用的外引白皮品种7 d穗发芽率平均为88.8%,最低为丰优7号,最高为郑麦9023,变异系数为6.9%;发芽指数平均为0.76,最低为周麦16,最高为豫麦50和周麦18,变异系数为17.0%。说明外引品种穗发芽抗性属于HS级,具体分析发芽指数,发现这些品种多在1~2 d即大量发芽,其中周麦16例外,其可能是病害过重引起的种子活力不足。

对比湖北省本省及外省来源的两组白皮小麦品种可以看出,外引品种穗发芽抗性差,不宜在高降雨量的鄂东南及江汉平原推广,本省品种具有一定的耐性,但抵御灾害性天气能力不容乐观。

2.2 室内穗发芽鉴定和田间自然鉴定效率比较

从2012-2015年,每年对郑麦9023/鄂麦11后代300~400个单株进行室内穗发芽鉴定和收获种子穗发芽检测,比较F2至F5世代,HR单株占1.8%,R单株占12.3%,MR单株占21.4%,S单株占23.6%,HS单株占40.9%(图1)。从郑麦9023与鄂麦11及其后代的发芽鉴定结果来看,说明有超亲现象出现。考虑世代材料鉴定的单株穗数较少的缘故,结果包含一定的假阳性信息,但4个世代都有部分单株表现优于双亲概率存在,说明超亲现象确实存在。可见利用湖北省本地耐穗发芽品种作为抗源,可以改善穗发芽抗性。

F2代田间自然鉴定中抗以上单株占48.3%,而室内鉴定为25.1%,F3至F5代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及中抗以上单株占80%以上,而室内鉴定为36.6%~43.8%。考察田间降雨因素,则发现F2代由于灌浆期降雨较多,田间自然鉴定与室内鉴定相对接近,而F3至F5代灌浆期降雨量正常或偏少,自然筛选压力不够,则田间穗发芽率低,假阳性高,而室内鉴定结果保持稳定,说明室内鉴定可以较好地筛选穗发芽抗性株。

上述群体未淘汰高感单株,假如以300个单株的基础群体计算,F2代以高感均值40%计算,其余世代按20%计算,F5代保留约115株,采用单穗传法结合室内鉴定筛选构建群体世代材料,即可以保留较多的遗传变异,又可以提高穗发芽抗性筛选力度,同时田间试验规模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2.3 系谱法选择效率

为了更好地了解田间自然筛选,整理了郑麦9023/鄂麦11、郑麦9023/鄂麦12//丰优7号两个组合的系谱法田间筛选过程(试验时间为2003-2006年)。其中F2代每行按照50株存活估算,F3至F5代按照80株存活估算。从表2可以看出,育种家从F2至F5代大约需要从4 000株选择出目标优株,按照综合性状选择,中选概率极低,仅为0.4%~4.0%。

从表3可见,对郑麦9023/鄂麦11组合筛选出8个综合性较好的品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比郑麦9023增产超过5%的有4个,减产接近或超过5%的有3个,产量相当的1个,穗发芽率变幅为47.8%~78.2%,平均为60.8%,显著低于亲本对照郑麦9023的98.9%;而郑麦9023/鄂麦12//丰优7号组合筛选出8个综合性较好的品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比郑麦9023增产超过5%的有3个,减产超过5%的有1个,产量相当的有4个,穗发芽率变幅为70.3%~88.1%,平均为78.9%,也显著低于对照郑麦9023。可见利用湖北省本地耐穗发芽品种作为抗源,育种家通过常规系谱法和自然田间筛选可以改良穗发芽抗性,但穗发芽抗性达不到高抗水平。其λ敕⒀靠剐缘ブ甑难裥Ч低于相对前述室内整穗鉴定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单交组合郑麦9023/鄂麦11后代比复交组合郑麦9023/鄂麦12//丰优7号后代的穗发芽率平均值低18.1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复合杂交的丰优7号也属于高感类型,降低了抗性单株在后代出现的比例。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育种家采用系谱法早期田间大量淘汰农艺不良单株,提高了农艺性状选择效率,也导致穗发芽抗性株减少;而采用前述的单穗传法结合室内鉴定筛选构建群体世代材料可以保留较多的遗传变异,提高穗发芽抗性筛选力度,但综合性状优良株比例降低。二者各有优劣,实践中可以结合起来,如F2至F4代淘汰掉农艺性状极端不良单株,增加优良株播种量。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证实了利用室内整穗鉴定和田间选择压自然鉴定均可以提高穗发芽抗性,相比较,室内整穗鉴定受环境影响较小,抗性鉴定精确性较高;同时对两个组合的鉴定和筛选证明了利用湖北省本地资源改良穗发芽抗性是有效的。从方法上看,采用改良系谱法的单穗传法结合室内鉴定筛选构建群体世代材料,既可以保留较多的遗传变异,又可以提高穗发芽抗性筛选力度。

抗穗发芽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影响穗发芽的因素众多,育种难度较大。在高度重视抗穗发芽育种的基础上,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①需要遗传解析现有优良抗(耐)性品种的抗性机理和遗传机制,现代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更容易在育种中应用;②需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快速将万县白麦子、永川白麦子、秃头麦、大玉花等地方品种的抗穗发芽基因导入到现代品种中,同时减少地方品种不良农艺性状的遗传累赘[5,6];③利用矮败小麦育种平台聚合不同来源的抗穗发芽基因,创造出优良的中间材料,为抗穗发芽育种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世和,日长生,张海萍,等.小麦穗发芽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2-99.

[2] 董 静,李梅芳,许甫超,等.湖北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040-5043.

[3] NY/T 1739-2009,小麦抗穗发芽检测方法[S].

[4] WALKER-SIMMONS M K. Enhancement of ABA responsiveness in wheat embryos by high temperature[J].Plant Cell Envirvonment,1988,11:769-775.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性状;产量;2015―2016年度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42-03

为实现沿淮稻茬小麦稳产高产,2015年优选当地推广和省内外新选育的小麦品种(系)20个,在凤台县农技推广中心桂集镇大王试验基地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1-3],以筛选丰产性状好、稳产高产、抗病性强、适宜沿淮稻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为小麦品种更新做好技术储备。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凤台县农业农技中心桂集镇大王试验基地,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为8 760 kg/hm2。土壤pH值6.6、有机质19.4 g/kg、全氮0.98 g/kg、有效磷13.1 mg/kg、速效钾84 mg/kg。

1.2 试验材料

参试小麦品种共20个,分别为烟农187、烟科68、宿3138、淮麦22、淮麦29、良星66、皖垦麦0901、皖宿1306、华成4012、YT-1126、淮麦33、济麦22、皖宿1305、周麦28、宿3129、烟农5158、皖科06725、皖科1094、山农25、涡012007-5。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济麦22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4-6],小区面积12 m2(4 m×3 m),每小区20行,行距20 cm,区组走道宽50 cm、处理间走道宽30 cm,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2015年10月27日旋耕整地,施总含量50%配方肥(25-12-13)675 kg/hm2。按计基本苗240万株/hm2播种,10月28日人工开沟点播。2016年1月9日,用世马300 mL/hm2、金植180 mL/hm2、毒死蜱375 mL/hm2进行化学除草和防治小麦红蜘蛛;1月24日,追返青肥尿素60 kg/hm2;3月12日,喷施烯唑醇750 g/hm2、电母600 g/hm2、碧护135 g/hm2防治红蜘蛛、纹枯病;3月16日追拔节肥112.5 kg/hm2;4月21日Ⅰ、Ⅲ区组喷施烯唑醇600 g/hm2、氰烯菌酯3 000 mL/hm2、噻嗪酮450 g/hm2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5月5日喷施氰烯菌酯2 700 mL/hm2、噻嗪酮450 g/hm2、美洲星450 mL/hm2进行二次防治。Ⅱ区组设不防病处理以观察品种抗病性,4月21日喷施噻嗪酮450 g/hm2防治蚜虫。全生育期未进行抗旱灌溉工作。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小麦生育期间定点调查各品种生育进程、群体动态及抗寒、抗病性,收获前分区取样考察各品种经济性状。试验分区单收计产。

1.6 气象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1.6.1 秋种期间阴雨对播种期和播种质量影响较大。受水稻迟收和10月下旬持续阴雨(10月下旬雨日6 d,总降雨量58.2 mm)影响,试验田播期推迟到10月28日,较计划推迟10 d以上,且播种时土壤太湿,播种质量较差,平均基本苗277.65万株/hm2。播种后受11月持续阴雨和12月干旱影响,冬前个体较弱、群体普遍较小,越冬期主茎叶龄4叶1心,茎蘖数479.1万株/hm2,较上年少511.65万株/hm2,平均单株茎蘖数1.75个,较上年少1.3个。

1.6.2 越冬至返青期气温偏高利于苗情转化。气象资料显示:2014年12月日平均气温4.4 ℃,较历年偏高0.2 ℃,全月基本无降水;2015年1月日平均气温4.5 ℃,较历年偏高2.6 ℃,降雨量10.4 mm,比历年同期少18.9 mm;2月日平均气温5.9 ℃,较历年偏高1.5 ℃,降雨量32.7 mm,较历年同期少4.7 mm。气温偏高有利苗情转化,返青期提前,返青后群体增长较快。

1.6.3 灌浆成熟期多雨寡照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5月阴天或降雨天气20 d,平均降雨量138.3 mm,较历年同期增加62.4 mm;日照时数170 h,较历年同期少38.4 h。尤为重要的是5月14日夜间至15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日降雨量达68 mm,短时强降雨造成短期涝渍,并加重小麦赤霉病发生,未防病处理,平均病穗率25.45%,病指17.18。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各参试小麦品种(系)中,济麦22(CK)与淮麦33、皖宿1305生育期最长,均为216 d,皖科1094、涡012007-5和YT-1126生育期最短,均为207 d,其他各品种(系)生育期差异较小,在212~214 d之间(表1)。

2.2 分蘖力与成穗率

由表1可知,参试各品种(系)分蘖力差异较大,平均最高单株茎蘖数4.22个,济麦22(CK)单株茎蘖数4.69个。烟农5158分蘖力最强,平均单株茎蘖数为5.32个,其次是YT-1126,平均单株茎蘖数为5.07个,分蘖力最弱的是烟科68,平均单株茎蘖数为3.00个,其次为皖垦麦0901和涡012007-5,平均单株茎蘖数为3.14个。分蘖成穗率平均为45.83%,涡012007-5分蘖成穗率最高,为57.59%,其次是良星66,分蘖成穗率54.16%,周麦28分蘖成穗率最低,为37.23%,其次是宿3138,分蘖成穗率为38.65%。

2.3 抗性

2015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试验各品种均有不同程度l生,烟农5158、YT-1126、淮麦33和周麦28发病较重,病穗率分别达到45.6%、28.8%、28.2%和30.8%,病指分别为36.2、17.6、16.9和22.3;宿3138、皖宿1305等发病较轻,病穗率分别为16.8%和17.6%,病指分别为10.3和11.3,其他各品种发病情况详见表2。试验各处理均未出现倒伏;受4月8日低温影响,华成4102、涡012007-5、烟农5158出现轻微冷害,试验其他各品种冷害表现不明显。

2.4 主要经济性状

试验各品种平均株高79.85 cm,株高变幅为71.9~86.17 cm,济麦22(CK)株高77.72 cm,皖宿1305株高86.17 cm为最高,其次是山农25,株高83.8 cm,分别较济麦22(CK)高8.45 cm和6.08 cm;皖科06725株高71.90 cm为最矮,其次为周麦28,株高72.79 cm,分别较济麦22(CK)矮5.82 cm和4.93 cm。

各品种平均穗数为523.05万穗/hm2,变幅为417.75万~610.05万穗/hm2。济麦22(CK)穗数为527.70万穗/hm2,较平均穗数高4.65万穗/hm2;宿3138穗数610.05万穗/hm2为最高,其次是皖宿1305,穗数607.05万穗/hm2;淮麦33穗数417.75万穗/hm2为最低。

各品种穗长平均7.80 cm、总小穗数平均19.10穗/株、不孕小穗数平均4.33穗/株。皖科06725穗长8.5 cm最长,皖垦麦0901穗长6.67 cm最短;皖科06725总小穗数最多,为21.05穗/株,YT-1126总小穗数20.81穗/株居次,华成4012总小穗数16.77穗/株最少;皖垦麦0901不孕小穗数2.73穗/株最少,YT-1126不孕小穗数6.18穗/株最多。

试验各品种穗粒数平均30.12粒,变幅为22.42~39.15粒,济麦22(CK)平均穗粒数30.7粒,居参试品种第9位,淮麦33穗粒数39.15粒最多,其次是皖垦麦0901,穗粒数36.50粒,华成4012穗粒数最少,为22.42粒。各品种平均千粒重47.99 g,变幅为41.36~53.81 g,济麦22(CK)千粒重49.02 g,居参试品种第10位,YT-1126千粒重53.81 g最高,其次是华成4012,千粒重51.11 g,皖垦麦0901千粒重41.36 g为最低。

2.5 产量分析

本试验各品种平均产量6 615.45 kg/hm2。济麦22(CK)实收产量平均6 922.0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8位。皖宿1305折合产量7 676.85 kg/hm2最高,较济麦22(CK)增产10.90%;宿3138平均产量7 426.50 kg/hm2,居第2位,较济麦22(CK)增产7.29%;山农25平均产量7 413.60 kg/hm2,居第3位,较济麦22(CK)增产7.10%;较济麦22(CK)增产的品种还有YT-1126、皖垦麦0901、淮麦22和周麦28,上述品种与济麦22(CK)增产均不显著;华成4012平均产量5 171.25 kg/hm2最低,较济麦22(CK)减产25.29%,减产达显著水平;皖科1094平均产量5 362.35 kg/hm2,较济麦22(CK)减产22.53%,减产达显著水平,其他各品种均较济麦22(CK)减产不显著(表3)。

3 品种评述

皖宿1305产量居试验品种第1位,分蘖力强,成穗多,长势清秀、株型紧凑,穗、粒、重协调,但植株较高,应注意防倒,可进一步扩大示范。

宿3138株型紧凑,综合抗性较好,赤霉病发生较轻,株高适中,但分蘖力成穗率较低,产量性状不协调,粒重高,穗粒数少。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山农25长势清秀,株型较好,分蘖力和成穗率中等,生育期适中,落黄较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皖垦麦0901长势清秀,株型好,综合抗性较好,穗、粒、重协调,但分蘖力较弱,穗型较小。可扩大示范种植。

YT-1126叶黄绿色、无蜡粉,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但不孕小穗多,穗粒少,千粒重高,产量较高。建议继续示范观察。

周麦28产量较高,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穗大粒多,但叶尖枯较重,可进一步示范。

淮麦22、淮麦29、济麦22、良星66 为凤台县小麦大田生产使用品种,本试验综合表现总体较好,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病害发生较轻,产量比较稳定。生产上可继续推广种植。

淮麦33株型紧凑,长势清秀,综合抗性较好,分蘖力中等,单位面积穗数少,但穗型较大,穗粒数多,产量较高,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皖宿1306长势清秀,株高适中,穗形较大。但分蘖力较弱,叶枯病较重,不孕小穗较多,穗粒数偏少。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皖科06725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千粒重较高,但叶片较宽,叶枯病较重。

烟农187、烟科68、宿3129、涡012007-5等产量及综合表现一般,待进一步观察以确定其利用价值。

烟农5158品种为当地生产常用品种,本试验综合表现一般,抗寒性较差、病害重,产量较低,建议压缩种植面积。

华成4012和皖科1094 分蘖力较弱,抗性较差,产量因素不协调,产量较低,不适宜在稻茬麦区种植。

4 参考文献

[1] 黄德娟,黄素霞,郑志洪,等.高邮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44-45.

[2] 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54-57.

[3] 袁延乐.2014―2015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种业导刊,2015(9):17-19.

[4] 何井瑞,张洪树,祖兆忠,等.几种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J].农业科技通讯,2015(3):166-168.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小麦;白穗;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155-01

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选用不合理、种植密度过高、生产管理不良等原因造成小麦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小麦白穗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砂土地发生更为严重。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 小麦白穗的发生原因

1.1 小麦全蚀病

小麦茎基部和根部受全蚀病病菌侵染,造成小麦白穗。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均可遭全蚀病危害,苗期危害最重。病菌由胚叶、节间及种子根等进入寄主组织内。幼苗期感病,初在根茎上形成黑褐色病斑;分蘖期感病无明显症状,严重时才表现植株低矮,黄叶偏多,根部变黑,类似于根部干旱缺肥症状;抽穗灌浆期感病,根茎会逐渐变黑,严重时小麦枯死,形成最终的田间小麦白穗[1]。

1.2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也叫白穗病,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体中越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该病危害,苗期危害尤其严重。病菌从胚芽、种子根、节间组织侵入寄主,植株受害后在叶片及茎基部形成黑褐色梭形斑或条斑,在根部产生黑色或褐色病斑,最终因根系腐烂导致小麦田间产生白穗。

1.3 小麦纹枯病

该病也称立枯病、尖眼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属土传病害。近年来,周口市秸秆还田面积增大,高水肥地增加,群体大,遇上高温高湿环境即感病,在周口市呈加重发生趋势。小麦全生育期均可感纹枯病,出苗时造成烂芽;苗期侵染基部叶鞘,形成边缘褐色云纹状病斑,拔节期病斑扩大,连接成片,形成花秆;病菌侵入茎秆,形成梭形病斑,严重时造成茎基部腐烂,引起植株枯死和白穗[2-4]。

1.4 小麦赤霉病

小麦穗部常感染赤霉病,一般在扬花期和灌浆期症状表现明显,成熟期成灾。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病原及雨水数量,一般在扬花期遭遇连续3 d以上阴雨天气则发生严重,病原越多,发病越重。

1.5 低温冻害

受低温冻害影响,弱春性品种分蘖及生长点冻死,穗粒发育不完全,籽粒无法形成。

1.6 地下害虫

生产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不科学的防治病虫害等造成了地下害虫发生逐年严重的趋势,遭受地下害虫危害的麦田常形成死苗、缺苗断垄。加之2012年春季气候条件特殊,地下害虫在周口市麦田危害早、时间长,危害之重为近10年之首:虫田率90%以上,被害株率5%~40%不等,造成大量死苗和后期死穗[5-7]。

1.7 机械或人为损伤

小麦茎秆受到机械或人为损伤,导致其失水无法提供营养而枯死,使小麦出现白穗。

2 小麦白穗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小麦白穗的农业防治措施如下:①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深耕细耙、精细整地,以减少田间菌源,促使植株健壮,以提高其对形成白穗各种病虫害的抵御能力。②多施用有机肥,配方肥料。合理利用氮、磷、钾增加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抗病性,促进拮抗微生物的繁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③选择适宜的品种,一般为国家审定或者省级审定的抗病小麦品种,从而减少发病几率。适期晚播使小麦苗期错过病菌侵染期,合理密植可以培育壮苗,通风性好,可明显减轻病害发生程度[8-10]。

2.2 化学防治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按推荐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病虫害混发区域,采用杀菌和杀虫混合的拌种剂。

3 参考文献

[1] 李晋梅.小麦白穗发生原因及防治[J].山西农业,1999(9):25-26.

[2] 申秀娟,司学祥.淮阳县小麦枯白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新农村,2011(10):25.

[3] 贵祥卫,吕国辉.小麦枯白穗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C]//新乡市第三届综合性学术年会论文.新乡:[出版者不祥],2008.

[4] 永城县农业局.小麦白穗原因浅析[EB/OL].(2012-05-26)[2012-16-23]..

[5] 赵凌云.小麦枯白穗的成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15,134.

[6] 王玉玮.小麦出现枯白穗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12(7):26.

[7] 张永杰.小麦枯白穗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80-181.

[8] 陈艳花,申颜芳,王玉霞.安阳县小麦白穗原因及防冶措施[J].河南农业,2010(2):26.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6

关键词:小麦; 赤霉病; 气象条件; 关系

作者简介:王艳晓(1985-),助理工程师,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               文献标志码  B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已成为江淮和黄淮冬麦区的常发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小麦,一般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2012年,汝阳县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对该县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2012年5月份小麦乳熟期间的赤霉病实地观测资料,结合汝阳县气象局气温、降水、光照观测资料,主要分析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内容 2012年5月汝阳县气象局联合汝阳县农业局在县小店镇、陶营乡2个乡镇,开展定点调查和田间普查工作,分别记载稻茬地、水浇地和旱地等不同类型地块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

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分析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5月23日在小店镇、陶营乡2个乡镇,选取有代表性的稻茬地、水浇地、旱坡麦地3个不同地块类型作为3个代表性的点,每个点选取不同的小麦品种,每个品种选100穗,数出其中的病穗数,求出不同地块类型不同品种的病穗率。病穗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2.2 症状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性最大。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病菌最先侵染部位是花药,其次为颖壳内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1]。发病初期在小穗基部产生水渍状斑点,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病害可向上、向下蔓延扩展,使小穗甚至整个麦穗变黄枯死。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小颗粒。

5月23日大田调查时,许多麦田的小穗都已发病,扩展至穗轴向上,穗顶部枯褐,形成枯白穗。有的全穗变枯白,有的上部枯白。通过实地调查,小店镇的发病情况较重,稻茬地发病最重,平均发病率在15%,水浇地在10%~12%,陶营乡的旱坡麦地发病较轻,在3%。

3 主要影响因素

3.1 温度

 

                图1   2012年小麦播种-乳熟期温度

2011年小麦播种后,10-11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一直偏高,最高11月中旬偏高2.8℃;进入12月份后气温下降,一直到3月中旬气温一直偏低,其中1月下旬温度最低,平均气温分别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偏低0.6℃和2.0℃。3月下旬后,气温迅速回升,开始走高,尤以5月上旬最为严重,5月上旬平均气温22.4℃,较常年同期偏高3.1℃。

3.2 降水

 

图2   2012年小麦播种-乳熟期降水

2011年小麦播种后,10-11月份降水一直偏多,尤其11月份降水量达138.3 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多的一年。12月份之后降水开始稀少,只有3月下旬16.1 mm和4月下旬29.4 mm比常年偏多,其他时间段一直偏少。4月下旬时,正处于小麦的抽穗-开花期,4月29-5月1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2.6 mm。4月下旬降水偏多,田间土壤湿度大,温度较高,小麦赤霉病病菌发病快,正值扬花期的4月29-5月1日,又有连续的阴雨天气出现,麦穗部感染严重[2]。

3.3 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