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赏析范例6篇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笔者推测,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稳中有变,趋向多元。

①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浙江卷设置填空题)相比,基本不变。02年以前,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诗歌赏析的题型,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②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③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始于1994年。13年来,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诗词并重,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汉宫秋》第三折),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④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也就是说,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⑤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日见异彩纷呈(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山东卷的边塞诗等),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⑥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不脱离考纲的要求,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以花比人,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又借梅花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的选材,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或比较思想内容,或比较表达技巧,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紧扣考纲,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重庆卷涉及拟人,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巩固课内所学,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①反复吟咏,把握节奏。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精炼简洁、音韵和谐,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②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因此,品读“诗眼”,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意象,领悟意境,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也可以是山川风物,可以是古物,也可以是古人,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④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描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并举一反三,才能做好试题。

2.拓展课外阅读,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每天一位,或朗诵一首诗歌,或鉴赏一首诗歌,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2

客路②青山③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④,风正⑤一帆悬⑥。

海日⑦生残夜⑧,江春入旧年⑨。

乡书⑩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北固山下:暂时停宿在北固山下。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 ②客路:旅途。这里指驿道,即作者要去的路。 ③青山:指北固山。 ④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⑤风正:顺风。 ⑥悬:挂。 ⑦海日:海上的旭日。⑧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即夜色已残,天将破晓。 ⑨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来。 ⑩乡书:家信。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品赏】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洛阳人。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后曾往来于吴、楚间。题目 “次北固山下”意为暂时停宿在北固山下,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暂宿之地,到北固山之后他还要到别处去,不得归家。这是一首写乡愁的诗。

首联点题。诗人还在绿水上行船,自然看不到北固山(青山)之外的驿道(客路),但他却在脑子里想象着驿道的位置,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这里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是“潮平”的结果;“潮平”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悬”字用“一帆高悬”的小景写出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生” “入”两字用拟人的手法,使海上之旭日(海日)与江上之春意(江春)具有了人的意志和情思。这样,既描写景物,又点明了时令,还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上之旭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之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同时又表明时序的交替是如此匆匆,而自己离家日久,正值岁末,怎能不起思乡之情?这样,诗人就很自然地想到要借归雁来替他传递家书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全诗浑然一体,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考点预测】

①描述画面。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②品味词语。仔细品味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说说“生”“入”两字好在什么地方?

③揣摩情感。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链接】

1.(湖南衡阳卷)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广西梧州卷)对下列诗歌写作技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岳》诗句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暮至朝,由登岳想到望岳。

B.《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流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3

【关键词】园林 假山 施工质量

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作为园林的专项工程之一,已成为中国园林的象征。所谓“假山”,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做了阐述:“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又常称“假山”,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一、假山的作用

1.骨架功能

利用假山形成全园的骨架,现存的许多中国古代园林莫不如此。整个园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假山为基础来变化。

2.空间功能

利用假山,可以对园林空间进行分隔和划分,将空间分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富于变化的形态。通过假山的穿插、分隔、夹拥、围合、聚汇,在假山区可以创造出路的流动空间、山坳的闭合空间、峡谷的纵深空间、山洞的拱穹空间等等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

3.造景功能

假山景观是自然山地景观在园林中的再现。自然界奇峰异石、悬崖峭壁、层峦叠嶂、深峡幽谷、泉石洞穴、海岛石礁等等景观形象,都可以通过假山石景在园林中再现出来。

4.工程功能

用山石作驳岸、挡土墙、护坡和花台等。在坡度较陡的土山坡地常散置山石以护坡,这些山石可以阻挡和分散地面径流,降低地面径流的流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例如,江南私家园林多用山石作小花台来镶填墙隅。花台内点植体量不大却又潇洒、轻盈的观赏植物。由于花台两面靠墙,植物的枝叶必然向外斜仲,从而使本来是比较呆板、平直的墙隅变得生动活泼而富于光影、风动的变化。这种山石小花台一般都很小,但就院落造景而言它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园林假山工程施工实例分析

1.立意布局

砌山石花台,抬高种植床高度,即相对降低地下水位和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比较灵活地组织庭园空间,使花木、山石相得益彰。山石花台适宜种植牡丹、芍药、南天竹等忌阴湿的观赏植物。在江南园林中,山石花台运用极为普遍。究其原因有三:

1.1江南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排水不良,而中国传统名花如牡丹、芍药却要求排水良好,为此用花台提高种植地面的高程,相对降低地下水位,为这些观赏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合适的生态条件,同时又可以将花卉提高到合适的高度,以免躬下身去观赏;

1.2台之间的铺装地面即为自然形式的路面,这些庭院中的游览路线就可以运用山石花台来组合;

1.3山石花台的形体可随机应变,小可占角,大可似山,特别适合与壁山结合随形变化。山石花台有规整的,也有自然式的。规整的花台多布置于建筑空间中部,以植草花和矮小花灌木为主;自然式花台多布置于庭院角隅,主要栽植乔木和中型花灌木。花台的布局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手法,适当吸取篆刻艺术的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同时,也能方便交通。

2.沿边花台假山

沿边花台假山设计的实例,在江南园林中比较典型的是在苏州网师园内。如梯云室南面庭院内周边布置的花台假山,与殿春移庭院内的花台假山最为显著。沿边花台假山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与墙身的结合,少占庭院地面活动面积,又可借墙面的衬托,达到貌似一幅幅花卉小品画,呈现在观赏者的面前,构成了耐人玩赏的四季变化园林小品主体画卷。以梯云室南面庭院为例,由东北墙边开始向南,驳以平均高约60cm湖石花台边缘假山,蜿蜒曲折多变、高低起伏,时而中间竖以突出的小峰石,到东墙南收头处,与一座峰洞假山相连。在绿化配置上,分别植有丛植自然式的春梅、桃、垂丝海棠、花石榴、黑松、桂花、竹丛、腊梅等多品种、分季相的观赏花木。在该庭院西南隅,设有一个植有竹丛的围圆小花台假山,与旁边的曲廊平衡呼应。在西墙面处,另有从一座大型峰洞楼梯假山开始,而围在外边的仍然是用沿边花台假山,与西墙对照,到梯云室前的石板平台处收头结束。

3.驳岸假山造型

随山水园设计造型总的要求来安排,有水平层状结构与竖向层状结构之分。

3.1水平层状结构的驳岸假山

湖石叠置的水平层状结构驳岸假山,如苏州留园主景山前的池边驳岸。为了获得主山体的平远意趣,将水面提高(高水位),在这段驳岸处运用水平方向的岩石层状结构,叠置而成,当发展到西部转向西北部的山峡处,岩体结构变成竖直的方向,以造成悬崖深峡的意趣。形成了两种对比关系,更显得前者的近于水面(低平感)。又如苏州狮子林的主体假山,沿北面一线,是可以通行游人的栈道驳岸,也取水平层状结构,也是临近水面,这与后面高竖,叠有山洞的假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其意趣显得栈道驳岸更平,低临水面后,山体显得更高。

3.2竖向层状结构的驳岸假山

如苏州怡园中部水池驳岸,为了造高险氛围,湖石要求有水洞效果,用竖向叠砌较好。耦园的主景山山前水池驳岸假山也选用竖向高仰做法。基础要求同湖石相同。

3.3假山景观的施工

假山施工是按照假山设计图纸的尺寸进行定位、放线、堆叠、整修的过程。假山的外形千变万化,但其基本结构和程序是相通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历代有名和无名的假山匠师们吸取了土作、石作、泥瓦作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论和技法,创造了我国独特的假山工艺。假山的掇叠过程分为施工准备、分层施工、山石结体、艺术处理、假山洞施工、假山蹬道等工序环节。在水平层状结构的驳岸假山在设计中,首先考虑水池下的基础部分,先用直径约14cm,长约2m左右的桩木,打成梅花底,桩上层铺以花岗岩石条,基层约30-40cm厚,再在上层铺以大块毛石。驳岸基层,随水位的最低涸水线,定出这一驳岸的基层厚度。用1:3水泥砂浆砌平。然后选用水平层状湖石,逐次上砌。要求在下层平直些,而露出水面的驳岸造型石,突出自如,仿水边天然岩石出露的意趣,进行造型处理。要求驳岸边石高出地面约40cm,形成曲折多变的池边保护边缘。对保护缘石的造型,必须与下层配合,形成起伏有致的水平岩层层状结构的节理,上层造型高低成趣。用黄石叠砌水平层状结构的驳岸假山,造型实例如网师园山水园北岸水池边沿部分。对于竖向层状结构的驳岸假山,要堆起较高的土山,常利用山石做山脚的藩篱。这样就可以缩小土山所占的底盘面积,而又具有相当的高度和体量,如颐和园仁寿殿西面的土山、无锡寄畅园西岸的土山都采用这种做法。

三、园林假山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1.假山施工的技术要点

拼和叠是叠石造山操作的基本功。拼为一法,叠为一法,拼叠又合为一法。以下介绍假山施工的技术要点。①压:“靠压不靠拓”是掇山的基本常识。山石拼叠,无论大小,都是靠山石本身重量相互挤压而牢固的,水泥砂浆只是一种补强和填缝的作用。②刹:为了安置底面不平的山石,在找平石之上面以后,于底下不平处垫以一至数块控制平稳和传递重力的垫片,北方假山师傅称为“刹”,江南假山师傅称为垫片或重力石。打刹一定要找准位置,尽可能用数量少的刹片而求得稳定,打刹后用手推试一下是否稳定,至于两石之间不着力的空隙也要适当地用石块填充。假山每做好一层,最好即用块石和灰浆填充其中,称为“填肚”,凝固后便形成一个整体。③对边:掇山需要掌握山石的重心,应根据底边山石的中心来找上面山石的重心位置,并保持上、下山石的平衡。④搭角:石工操作有“石搭角”的术语,这是指石与石之间的相接,特别是用山石发券时,只要能搭上角,便不会发生脱落倒塌的危险。

2.假山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监理

2.1假山叠石主体工程质量监理

第一项,检查假山叠石主体工程形体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截面必须符合结构要求,无安全隐患;

第二项,检查假山叠石石种是否统一,成色纹路有无显著差异;

第三项,检查山石堆叠是否符合下列要求:

堆叠搭接处应冲洗清洁;石料设置稳固,刹石(垫片)位置准确得法,每层“填肚”及时凝固后形成整体;

第四项,检查叠石堆置走向,嵌缝应符合下列规定:假山石料应坚实,不得有明显的裂痕、损伤、剥落现象;叠石堆置纹理基本一致;搭接嵌缝应使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勾嵌缝,砂浆竖向宜嵌暗缝,水平可嵌明缝,嵌缝砂浆宽度应为3-4cm,基本平直光滑,色泽应与假山石基本相似;

第五项,枪查汀步石、壁石应符合下列要求:汀步必须安置稳同,石面平整,不得拼接,相邻两汀步石间隔应不大于25cm,高差不大于5cm;壁石不宜过厚,必须嵌入墙体,设预埋铁件钩托石块,使其稳固。

第六项,检查假山瀑布以符合下列要求:瀑布应符合设汁要求;出水口府和顺,下水水型应呈布状或符合设汁特定要求,水流不应漏渗至其他叠部位;

2.2置石工程质量监理

第一项,特置应选用有独立观赏价值的景石或峰石,布置要点应体现相石立意和山石体量与环境协调;

第二项,特置景石的结构要求稳定耐久,景石的重心应垂直于地;

第三项,敞置、群置景石的选择应力求石料―致,体量不可过大或让小;布置应把握的工艺要点: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着落有根,忌单摆浮搁;或在水中,或从土出。

2.3塑石与塑山的监理要点

第一项,检查采用的基架形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基架坐落的载体结构是否安全可靠;基架加密支撑体系的框架密度和外形是否与设计的山体形状相似或接近。

第二项,检查铺设钢丝网的强度和网目密度是否满足挂浆要求;钢丝网与基架绑扎是否牢靠;

第三项,检查水泥砂浆表面抗拉力量和强度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砂浆罩面塑造皱纹是否自然协调;塑形表层石色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着色是否稳定耐久。

第四项,检查保护剂质量和涂刷工艺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保护剂的涂刷应附着良好,不得有脱皮、起泡和漏涂等缺陷。

参考文献:

[1]丁绍刚主编. 风景园林概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4

关键词:诗词 鉴赏 方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93-02

诗词是中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赏析诗词不仅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国的文化底蕴,更对自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初中语文阶段中,古代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重要的考点和难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现在已经成为中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兼收并蓄的命题视角和灵活多变的命题方式让古诗词鉴赏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只要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做此类题目就可以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1 旁敲侧击理思路

做诗歌鉴赏题最先看到就是题目,而题目是文章明亮的“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浓缩和精华。好的标题能透露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写作对象、体裁甚至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写作目的。例如,201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春雪》,题目透露了写作内容,也点明了写作对象即春天的雪,体裁是咏物诗。2010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丰乐亭游春》,从题目中的“春”字可以看出写作内容是与春天有关的事物,据此可以推测诗歌体裁是山水诗。既然是游春就可以得知作者的情感基调一定是轻松愉快的。2009年金华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送客诗》,从题目得知写作内容和对象和目的是与送友人有关,而情感基调是有留念的情绪。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名家的诗歌是命题的首选,所选作品多是名家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佳作。例如,2011年河北承德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2011年湖北黄冈出自杜甫的《春望》,2011年连云港来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如果学生平时对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代表人物都有了解做起题目就会得心应手。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了解作者便可得知作品大概内容、艺术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淡然平淡,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诗清新飘逸,豪迈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苏轼、辛弃疾的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知识点往往是解题破题的关键,学生要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这些常识,在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

2 开宗明义慢赏析

在分析完题目和作者后就要直接进入到作品内容本身,了解诗歌的内容有两种快捷方法,一是通过诗歌体裁;二是了解诗歌意象。

通过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咏物诗、田园诗、边塞诗、哲理诗等。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诗歌的内容、作品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咏物诗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中所咏的“物”通常是和作者相关的,作者把自己和所咏之物联系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咏物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例如2010年杭州中考的古诗词鉴赏题《早梅》,作者通过对梅花的寻觅和探知过程,写出了自己与梅花在精神上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的契合。

田园诗指描写田园生活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安逸恬淡的生活为题材。诗歌的语言清新洗练,风格恬静淡雅,诗境隽永优美。这类诗歌的主题通常有钟情山水,归隐田园;描绘祖国河山,表达爱国情怀;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感情。2010年河南省中考古诗词鉴赏题《饮酒》,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佳作,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后感受到的自然之趣的人生真谛。

边塞诗通常都含有“塞”“军”“征”“”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少年行”。例如,2010甘肃省兰州市的王之涣《凉州词》,2010年广西省百色市的王维《使至塞上》。边塞诗通常是游子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或者是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送别诗从诗歌的题目上就可以判断。通常是含有“送”、“别”字。例如,2010年云南曲靖市的题目《渡荆门送别》,湖北恩施自治州的题目《送友人》都是李白送别诗的佳作。这类诗的内容通常都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和思念;劝诫鼓励的安慰;坦白心迹的告白。

诗歌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但是,诗中所赞咏或描述的社会事物,所雕刻描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历史事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些也可作为意象。了解意象所寄托的情思可以简单明了的明白诗歌的内容。

在我国古代可以寄托情思的自然景物很多,例如月亮是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甚至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称颂它清高的气质或者赞叹它坚强的品格。梅花是冲寂自妍,不求赏识的清高气质,蕴含着高尚的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在送别朋友之时,常常折柳枝以相送,来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梧桐和芭蕉一样是凄凉悲伤、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杜鹃鸟的啼叫声像是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寄托了游子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的思乡之情。羌笛在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寄托了征夫怆然泪下并产生凄切之情的乐器。由于鸿雁的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所以是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的寄托。江河流水则是象征了莫名的忧愁和时间的流逝。

中国诗歌艺术一向重视“意”与“象”,“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而意象又和诗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掌握意象所寄托的情思就能简单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明了。

3 珠联璧合易做题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能力层级要求较高高的一道题。大部分考生既失分严重又心有不甘。答题不得要领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和模拟题的分析和探究,分析提炼出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四种答题范式。

首先,是景物特点题。例如,2010年杭州市中考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第一个问题是:一、二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2009年杭州市《城南》第一个问题是: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01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题《春光好》第一个问题是: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做此类题要看清题目,找到句中的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概括并描绘诗中展现的图画,既能与原诗契合又能适当加入合理的想象。

其次,是语言特色鉴赏题,此类题也可以叫做“炼字”题。主要是通过对字或词来进行设题。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望岳》第一个问题:诗中加点的“割”字练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山的什么形象。做此类题首先要解释字义,并且要把这个字所在的句子进行描绘,最后抒感。切记不可将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来作答。

再者,是艺术手法鉴赏题。这类题通常会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例如,2010湖北恩施自治州的题目《春芽》第二问:诗人发挥新奇美妙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结合句子赏析,2010年山东菏泽市的题目《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问:第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做此类题首先要回答诗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其次,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最后分析此手法产生的效果。

最后一类题是意境和艺术形象鉴赏题,此类题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出题方式是: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例如,2010遵义市《次北固山下》第二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0年东营市《梅花》第二问:这首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回答此类题有三个步骤,第一要具体描绘诗中的客观事物;第二要概括客观事物所具有特点和营造的氛围;第三步要分析作者由此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但是由于时代背景、文化教育社会要求的层次不同,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感情的时候会有所偏颇。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题是重要命题部分,如果学生平时掌握了做与诗歌鉴赏题相关的步骤、方法和技巧。那么,在阅读诗歌时就不会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之感。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继筠.中学诗词赏析[J].语文教学参考,2005(1)68.

[2]韩晓蓉.初中古诗词赏析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2010(1).34.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5

例如:

问题: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的“催”字用词巧妙,意蕴丰厚,试加以赏析。(3分)

[解析]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

[自组答案]“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步骤一)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1分)(步骤二)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两人依依不舍的心情。(1分)(步骤三)

这是我们一贯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办法。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炼字的一些规律和答案的步骤特点。总的来说,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我们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你对某字进行赏析。(如上面题目)

(5)某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例如:(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首先,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读懂大意是基础。

其次,审题要抓关键,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答题要点有哪些。此题有4个关键点:三、四句“卷”“吼”,表达效果,结合诗句。

再次,就是整体阅读诗歌: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两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第七句写牧童躲雨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注意赏析角度: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再次,可根据分值的安排来分店陈述答案。最后组织语言:“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注意,为了让学生的意识更强,可以罗列一些错误的或不全的答案让他们当老师来批改,效果会更好。

最后,总结方法。

1.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

2.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不孤立理解关键字眼的含义。

3.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归纳一定的答题模板: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6

如果说,这就是摄影作品固有魅力的话,那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活跃着这样一批热情而又执着的电视人,他们在被摄影作品永恒魅力折服的同时,更试图通过他们创造性的电视语言与表达方式,在摄影作品凝固的瞬息与电视流动的画语间寻找~种全新的结合点,开辟一个全新的电视画语表达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珍贵的镜头聚焦在拥有着神奇自然风光与独特人文历史传统以及在开发大潮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西部。他们认为这正是他们责无旁贷的媒体使命,一种中国当代电视人在此伟大变革时代、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应该承担的传承西部精神文化的神圣使命。 从今年4月30日起,央视西部频道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聚焦西部”全国摄影电视大赛,一幅幅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同社会阶层,从不同视角反映西部风物与人文精神及发展巨变的摄影作品,经大赛初评并精心制作成电视展播节目走上央视荧屏,在广大观众中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聚焦西部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关于西部摄影作品社会资源的总动员与大开发。大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主办这次大赛就是要借着摄影这个载体说西部的事,让大家都来关注西部,同时,通过摄影专家对参赛作品的赏析评判,籍电视屏幕告诉广大摄影爱好者怎么能够看到、拍摄到更好的摄影作品。虽然展播作品未必最终入围,但他们将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各种平民化视角中的西部摄影作品走上央视屏幕,展现我们祖国西部的万种风情与独特的人文精神。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次参赛摄影作者遍及全国,涵及社会各阶层。既有担任政府副秘书长、旅游局长的地方官员,也有骑着摩托车多年穿梭于西部的自由摄影人,还有为了拍摄北国大漠雪景.而在大年时节,先乘车赶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又租车直奔库布其沙漠,从而抓拍到雪中大漠驼队珍贵镜头的摄影发烧友。可以说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聚焦西部”这个共同爱好与精神追求上找到全新的精神释放与视觉分享平台。

通过“聚焦西部”,在西部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西部的大漠高山、飞泉流瀑、神山映辉等自然美景,更能通过西部摄影者饱含爱与忧患的镜头看到因为人类对植被的乱砍滥伐及破坏性采矿所造成的泥石流景观:参赛作品《大地的伤痕》以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反思……

通过“聚焦西部”,在西部人与历史的精神对话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那散发西部文化幽韵的丹巴古石雕、吐鲁番大馕石等历史景致,还能领略到洋溢着现代城市文明气息的新重庆及开山筑路红红火火奔小康的西部新山村……

通过“聚焦西部”,在西部人与社会的精神对话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体现彝族人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的《火的圣典》,体现草原人昂扬斗志与热情奔放性格特质的《套马》,更能透过冒着零下二十多度寒冷,住着简陋庵棚,在太白山割竹子的《秦岭割竹人》,感受到西部摄影者镜头深处那股子对社会深层问题的精神追问与反思……

在西部,除了《陕北魂》传递给我们的那满脸刻满岁月沟壑的老人,更有质朴可爱、充满活力与朝气的西部娃,或许,西部的希望正寄托在他们无邪的酒窝与纯净的眼眸中…… 一位节目编导说,当她把~幅反映都江堰上游紫坪坝合拢工程的图片配上《我和我的祖国》那首歌曲的旋律,以电视特有方式对摄影作品赋予新注解与新感觉时,旋律流淌过的那一瞬间她自己就被深深感动了。她说,这个工程直接影响到都江堰,而都江堰则影响到整个成都平原,工程的意义可想而知,而工程的建设者正是我们默默无闻、奉献祖国的西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