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范例6篇

面向大海

面向大海范文1

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句话,它是多么的经典。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呵,绝望的海子,面对着辽阔的大海,

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难道,

面朝大海,是面对死亡。

是到达另外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吗?

不,

海子看到了大海,就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不再是风雨交加,黑暗丑陋。

而是一个温暖、快乐,有着浓厚气息的春天。

他表达了自己感伤、失落、憧憬的心情,

把这句话挥洒地淋漓尽致。

或许吧,

生活给不了他想要的,

可是,

请面对生活吧,

面向大海范文2

有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她男朋友对她不像刚开始一般热情细心。我跟她打了个比方。对于刚买的新手机,我们都会非常爱惜,买非常漂亮的手机壳去保护它。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不再像开始那般细心呵护,随手乱扔,甚至会不爱惜的去摔。对手机是这样,对任何事物应该都是这样。所以,不要要求别人对自己自始至终,不要要求别人对自己始终如一。要做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做一个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人。

做一个恬淡宁静的人,不是与世无争,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追随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轻松简单的过活,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身边经常有人在抱怨,自己的工资没有别人高,自己的职称没有别人评的快,自己不像别人那样得到领导的喜爱。这就是生活中无谓的攀比,这些攀比会让你的生活疲惫不堪。为何不放下那些自寻的烦恼呢?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我会努力做一个内心强大,追随自己内心的人。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面向大海范文3

要使我们的ol开放学习模式更好地得到实践验证,必须建立高效的网上开放学习环境。按照学习环境支撑的主要层次关系,我们进行了网络硬件平台、集成学习平台和交互学习资源三大层次的学习环境建设。在这样一个网上开放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协调一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目标。

1. 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

网络硬件设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我们建设的网络基础包括了总校和各分校的局域网、城域网、互连网的连接。为满足在家学习的需要,还鼓励学生购买电脑上网。我们架设的网站可满足对内的宽带和对外的窄带连接两种需求。

上海电大拥有发达的教育教学网络,25所分校和35个工作站遍布全市城乡。为适应视频信息的高速传递,上海电大自身校园网是星型千兆以太网,全部采用cisco交换机及路由器,以保证其稳定、可靠。另外上海电大通过电信atm宽带网已经把在上海每个区、县设立的电大分校与电大总校通过光缆连通,建立了一个基于atm宽带的上海远程教学网,同时开展了视频点播(vod)、双向视频等服务,学生在所在分校电子浏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就可以浏览课件、网页、视频直播课堂,电子阅览室配备10台计算机通过宽带网直接与总校相连,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机、摄像头、音响等系统。同时我们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卡,凭此卡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话拨号就可以进入上海电大网上课堂学习,每小时电话费加信息费仅需一元人民币,解决了学生上网费用较贵的问题。对于学习开放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可自己申请的email帐号,通过email学生可以实现与教师交流、问题解答等功能。WWw.133229.COm

2. 集成学习平台(ol学习系统)的建设

为实现ol开放学习模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动,我们进行了ol学习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学习平台开发。ol学习系统主要由网上课堂系统和一些学习服务支持系统如网上邮局、报名系统等组成,能适应宽带与窄带网络环境中的同步和异步、群体和个人学习的需要,为一适合电大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成人分布式学习平台。本系统经过数万学生的实践检验和开发调整,功能上基本满足实用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要求,有效适应了开放学习中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ol学习系统着眼于平台的建设,从方便用户的角度(教师和学生)出发,实现最佳的网上教学效果。系统以易于使用的web形式出现在用户(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提供多个简单易用的工具,包括管理工具、学习工具等。系统各模块使用数据库作为后台,前端使用各种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模板。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与学解决方案,本系统还与其他系统(如教务系统)衔接一致。通过本系统可以使网上学习规范起来,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本系统的基本特点为各种特性的协调统一,以适合各种教育的需求:

(1) 集成性和分立性的统一:平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协调的,由各个子系统组合在一起。既可拿出其中一个子系统单独使用,也可集合在一起使用,实现了模块化的要求。通过超连接和数据库技术可方便地将系统的各个部分无缝地集成在一起,其核心为课程类别库和用户库。

(2) 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由于电大的学生多为在职工作,学习不一定能跟上面授。所以网上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学习进度表,学生可参照进度表进行学习,这样可避免网上学习的随意性。同时学习的方式又是灵活的,可随时通过网络进行适合自己的重难点学习和网上辅导。

(3) 在线学习性和离线学习性的统一:平台实现了完全的在线学习和维护,学生可在任何连上网站的机器上完全在线学习,教师也可方便地在浏览器中通过学习进度表进行教学内容的远程维护和教学答疑等。同时大多数教学材料如网页和教学文档都可方便下载离线学习。

(4) 版本完整性和简易性的统一:本系统以网站形式出现,可方便出现在用户面前。目前提供两种版本:完整版和简易版。简易版使用系统自动转换的纯粹html格式内容,保证了访问速度,这对公众网访问教科网的用户适用,对网速较快的如教科网用户则使用动态内容较多和交互性较强的完整版,从而使各种用户能方便接近。

(5) 电子学习性和真实学习性的统一:从报名、学习、交流到交作业、考试,我们基本实现了开放学习的流程。通过网上学习,学生能感受到e时代的完整网上学习的高效性,与电大一般教学流程协调一致,实现了完整的开放学习经历。

系统的运行环境:

我们设计的系统有多个版本,包括适应内联网、互连网环境中的完整版和简易版。目前完整版系统架构于windows nt平台上,以microsoft sql server做为后台数据库,用来存放各种各种学习信息数据,便于远程管理和大规模的存取;中间层为各种asp功能文件,用户端为各种功能解释执行过的网页形式。针对大规模的网上浏览,我们还采取了各种优化措施,例如对课程网页内容自动生成html的功能,以避免反复读取数据库而消耗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我们还准备开发基于linux平台上的php版本ol系统,以便更加稳定地实现web学习服务。

按照上海电视大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我们逐步实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web化,使大规模的共享和电子化得以形成,并使之集成化。下面简单介绍ol学习系统主要子系统的功能,见图2。

图2 ol学习系统的组成

一、 网上报名:为实现上海电视大学新生报名的高效性,设计了基于web的报名系统,学生只要登上学校的网站就可轻松地进行网上预约报名,在通过学校认证和交费之后,即可成为上海电大的正式注册学生。

二、 网上邮局:所有正式的电大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在网上申请邮箱地址,具有邮箱的在线收发和管理权限。在网上邮局中申请的用户名和密码同样也是网上课堂登录的凭证,实现了一处申请,全网通用的功能。

三、 网上认证:针对不同用户的登录认证,包括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实现不同的网上学习栏目浏览权限。

四、 教学公告:从教学公告中我们可以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以便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已实现了快速的公告信息在线编辑和功能。

五、 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为教学的核心,本系统包括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编辑两部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获取与面授教学相配套的最新课程内容和多媒体辅助材料。

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中,系统提供了电大各门课程的进度表,该表包含了面授时的时间、周次及其相关网页内容,能有效集合和管理各种教学媒体内容,为强大的教学进度导航图。各种媒体既可在线浏览也可方便下载到本地进行观看。

课程维护:是一个强大和灵活的课程开发、发送和管理的系统,学生端的内容即是由这个系统维护。系统提供了自动生成教学进度表的功能,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模板生成网页、上载已有网页和文档的接口的功能。

另外为强调视频资源,我们还将相关专业的real格式课程视频汇总在一起形成视频库,按课程分类提供高质量的宽带和窄带视频内容,可供学生搜索和目录控制浏览。目前已为学历课提供了300多段视频资料。为进一步加强视频的交互性,还正在研制基于quicktime的流式视频、文字、幻灯片、bbs同步的网上多媒体课堂集成系统。

六、 学习交流:学习交流以bbs课程分区讨论形式出现,让学生在不限时空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老师的的辅导。根据bbs讨论还设置了教师回答学生、答疑精华等功能。除了简单的文字性内容交流外,还给主持老师提供了发送文档(如能内嵌图片和公式的word文件)的功能,这样就解决了普通教师不能在网上书写理科图解公式的不便。同时主持教师还有删除、确定精华的权利。

七、 学习记录和评价:自动跟踪学生上网的情况,记录下相关数据。根据上网记录如上网天数、课程点击数记录等。学生可看到自己个人上网记录,教师也可看出学生网上学习情况并可进行数据的自动汇总评价以反映学生总体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网上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依据这些记录我们设计了网上学习排行榜,如课程点击排行榜、学生上网次数排行榜、bbs发言排行榜等。

八、 个性空间:为体现网上学习的个别化,在个性空间中为学生提供了书签设置、记事本、网上课堂资料搜索等功能。学生可以为自己认为重要的网页内容设置书签,并随时调用书签以快速进入该网页。学习者还可使用网上笔记本记下自己的信息,以便以后使用。另外还给学生提供了网上课堂全文资料检索,以方便学生快速查找学习资料。

九、 作业系统:我们进行了网上作业的功能实验,为教师发收作业和学生发送作业答案提供了通道。

十、 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是一个安全和模拟真实的web环境,目前我们开发了了炒股实验室。实验可作为金融专业学生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由一程序适时抓取网上真实股票信息,更新本地数据,为学生买人买出股票提供接近真实数据的依据,最后以学生抄股次数和赢利情况进行评分成绩。

十一、 网上考试

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系统包括考试试卷录入、生成、模拟在线考试、判卷评分等功能,能使学生在网上进行随时的模拟测试。题型包括各种标准试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网上试卷库:按照课程分类对电大历年的试卷进行整理,由数据库管理,提供了查询,调用、打印等功能。

在线考试:目前已开发了基于web的交通违章考试系统及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系统。考试随到随考,随机抽题,及时评判,给出成绩。而网上英语听力考试的的声音既可从网上以流的形式传输播放,也可从预储存的本地机器上读取播放,解决了音频传输问题。

成绩查询:为实现电大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时获取,设计了学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只要轻点鼠标并输入自己的学号,就可以轻松便捷地查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交互学习资源的建设

通过集成平台可无缝连接各种交互资源,载体以web为主,配之与网络连接的光盘。这些资源有简单的如普通网页和交互操作的java应用软件,形式有cdrom(与web连接或可运行在web上的光盘内容)、网页、教学文档、网上动画、网上视音频等。在集成平台的维护系统支持下,我们还可方便地实现网页、标准试卷的生成。目前已有部分网上内容由普通教师开发和管理,这样我们技术人员编辑普通网页的精力就减少许多。

下面是一些有特色的网上学习资源:

课程网页:依托网上课程管理系统连接大量开放式学历和非学历课程。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建设六本二专学历专业的网上课程,本学期已有77门学历课程内容上网,另外还有其它大量的非学历网上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库:包括文化人物、文化典籍、珍品文物等大量网上多媒体信息。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包括中文 word 97、中文 windows 95、 powerpoint 97、execel 97、 internet漫游与收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实验等内容。软件利用java applet 编制,易于网上教学。系统左边是目录,当您点击某一条目时,在系统的右边将出现模拟场景。您可点击"演示"按钮,浏览整个操作过程;期间,通过拖动滑竿来调节演示速度。还可以点击"尝试"按钮来亲自尝试一番,交互性很强。

远距离开放教学辅助学习光盘:该类光盘包含:学习上网、网上课堂、上网软件、休闲娱乐、帮助主题等多个栏目,以及各种方便登录上海电视大学网站和ol网站的快捷方式。

五、 上海电视大学网上开放学习实践效果

随着众多的学生使用和反馈,网上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实践检验。从数万学生网上报名到大规模网上学习经历,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利用我们的网上资源优势,也实现了与其他学校如厦门电大进行了合作使用,使资源共享得到了真正落实。

1. 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由于网站的方便接近和网页的及时维护,学生可随时获取最新教学内容并与老师进行交流,而不会因为没有参与面授而影响学习。随着学生对网上学习参与的增多,各个课程的点击数在不断增加,例如“宏微观经济”课程在9月份的点击数为5330,而在10月份则上升到13920,充分说明了大家对网上学习的重视。同时网上交互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也为高级学习提供了支持,完整的电子经历使得在家学习已成为现实。

2. 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教学管理的效率提高

由于系统的使用简单,许多老师直接参与远程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不可靠性。老师与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学生的沟通由于网上通讯而变得更为便捷,当然24小时都可与学生交流的情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

六、 结论

实践证明,e-learning在上海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地区的成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其他学习方式相配合,能实现最佳的成人学习效果。我们所提出ol开放学习模式及网上开放学习环境的建设,为e时代的学习作出了自己贡献。

当然,技术的进步和学生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清醒认识到建设功能更强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实现人-网-人和人-机交互的协调环境。我们将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开发,一是支持教师和学生教学的资源库建设,另外一个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虚拟学区建设。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教学参与者的要求也需要提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他们的充分支持是不能完成网上学习活动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与众多院校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从而取长补短,实现网络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电视大学校园网,

[2]ol网站,.cn

面向大海范文4

根据北印度洋洋流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不同的特点,在季风的影响下,流向一年里季节性地、完全相反地周期性更替。其中,低纬度海域在行星风系的驱动下,全年都作反气旋的大洋环流。因为赤道在北印度洋海域,面积比较小,北部为亚洲大陆所封闭,加之印度半岛伸入赤道,这一带海域一年中盛行的风向受到亚洲大陆的影响,即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这里常年在东北信风控制下,破坏以致形不成印度洋赤道暖流。冬季赤道低气压带移到赤道以南,北印度洋完全在东北信风带控制之下,加上亚洲高压吹向这里的风偏转成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使得这里冬季东北季风强。

北印度洋由于印度半岛向南部分割成两个大小相等的不太大的海区,东部为孟加拉湾,西部为阿拉伯海,而且都向南敞开,使冬季强劲的东北季风在两个海域吹拂时没有阻碍,并驱动这两个海域的水,随着东北季风向西南方向流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表面海水一旦开始流动时,地转偏向力应发生的作用在这里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受到西边陆地轮廓的限制;当孟加拉湾海域洋流由东北向西南越过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的时,地转偏力向右偏的现象就显出来了,形成由东南向西北的洋流流向,同时也作为阿拉伯海域东北一西南向洋流流失海水的补偿。东、西两个海区在东北季风驱动下原来的两股洋流,在北印度洋形成一股由东南向西北的洋流,当这一股原来从东北向西南流过赤道进入南印度洋时,在地转偏向力左偏影响下转向东南流,与赤道暖流由东南向西北流,遇到马达加斯加岛形成的北支洋流后合成由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

当赤道逆流流至东岸苏门答腊岛附近时,它的北支沿苏门答腊岛西岸北上,填补了孟加拉湾向西流去的海水,另外经马六甲海峡流入的海水对其也有补偿,就形成了印度洋北部冬季反时针方向旋转的洋流系统。在夏季,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同时,亚洲大陆上产生的印度低压,又强烈地吸引着南来的西南风,使扫过北印度洋海面上的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这时在北印度洋,无论西部阿拉伯海还是东部孟加拉湾,西部海岸都是西南一东北向,在西南季风劲吹下,加之受到地转偏向力右偏的影响,表层海水都作离岸流,并在两个流域各自形成略向北凸出的弧形路线的海流,然后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首尾相接,构成大致自西向东的洋流。

在南印度洋,随着东南信风带的北移,南赤道暖流相应北移至纬度较低的地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驱动,大致作45°的左偏,形成了南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从东向西流去,遇到西海岸的阻挡,它的北支沿着海岸北上,同时继续受到东南信风的驱动,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填补了阿拉伯海西海岸近海域离岸流流去的海水并接上了北印度洋自西向东流的洋流。流入孟加拉湾内的海水继续向东流去时,一方面受到地转偏力右偏作用转向东南,另一方面受到东部陆地西北一东南向的影响,一部分沿着马来半岛海岸向东南流人马六甲海峡,另一部分沿苏门答腊岛海岸的东南流入南印度洋后,又受到地转偏力的左偏作用,补偿了赤道暖流向西流去的海水就形成了夏季北印度洋顺时针方向环流的洋流系统,而赤道逆流在夏季就不能形成。

除了洋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外,还有北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海陆分布,对洋流形成和影响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这是北印度洋洋流与其他两大洋的北部洋流有所不同的主要因素。

面向大海范文5

关键词: 热力环流 成因 类型

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热力环流是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并熟练运用,对于解决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问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热力环流的成因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由于纬度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地区间出现冷热不均(冷热相对而言,温度较高的地方较热,温度较低的地方相对较冷)。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明显,在较热的A地附近,空气由于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在浮力的作用下,空气上升(图1甲);由于A处大气由近地面流向高空,对于同一水平面,在近地面A处的空气比相邻地区的空气质点少,密度小,形成低气压;而在高空,由于近地面的空气流向高空,使在A地上空的空气质点比相邻地区多,密度大,形成高压。

对于地面温度相对较冷的B、C两地,空气遇冷,体积收缩,密度增大,在重力的作用下,空气下沉(图1乙)。由于空气在竖直方向上由高空流向近地面,对于同一水平面,在近地面,B、C两地的空气质点比相邻地区多,形成高气压;在高空,空气质点比相邻地区少,形成低压。

地面的冷热不均,使空气产生上升和下沉,使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从而形成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

大气在竖直方向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与水平方向的水平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热力环流(如图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用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二、热力环流隐含的知识点

1.同一竖直面内,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气压是由于单位面积上空气的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压力,如图3所示,在同一竖直面内,A所在的面海拔低,大气稠密,空气柱长(La),单位面积上空气的压力大,气压高;C所在的面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柱短(Lc),单位面积上空气的压力小,气压低。故在同一竖立面内,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2中将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④③②①。

2.同一竖直面内,近地面的气压性质与高空相反。

由热力环流的成因可知,在同一竖直面内,空气质点的上升和下沉,引起了同一水平面空气质点多少的变化。近地面较热,上升的空气质点使近地面比同一水平面相邻地区的空气质点少多,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相应的,在高空,空气质点就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气质点多,形成高压(如图1中A地)。同理,近地面较冷,下沉的空气质点使近地面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气质点比相邻地区多,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相应的,在高空,空气质点就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气质点少,形成低压(如图1中B、C地)。故在同一竖直面内,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

3.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是由热胀冷缩引起的,不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形成的。

成因同热力环流的成因所述。

4.近地面在热力性质的影响下,温度较高的地方形成低气压(热低压),温度较低的地方形成高气压(冷高压)。

如在图2中的近地面,A处形成低气压(热低压),B和C处形成高气压(冷高压)。

三、热力环流的常见类型

1.城市热岛。

(1)表现

在城市的市区和郊区之间,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的风由市区吹向郊区(如图4)。

(2)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中的下垫面受到人类大规模的改造,在受到相同太阳辐射下,城市升温比周围郊区快;同时,由于城市中人类活动集中,并且频繁,城市中消耗的能源多,排放的废热也多。因此,在近地面,市区的温度比郊区的高,在市区形成低压,在郊区形成高压,风从郊区吹向市区;在高空,风则由高空吹向郊区。

(3)影响

①有利影响。在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在高空,风由市区吹向郊区。热力环流将市区的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净化了市区的空气。

②不利影响。如果城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过大,虽然城市热力环流减小了污染物的浓度,但仍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污染的范围扩大。同时,如果在城市热力环流的影响范围之内有严重的大气污染企业,在热力环流的作用下,会使城市的大气污染更加严重。因此,有大气污染的企业需建设在城市热力环流的范围之外;城市规模越大,其热力环流的范围也越广,有严重大气污染的企业距离城市也应该越远。

2.海陆风

(1)表现

在一天之中,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而在夜晚则由陆地吹向海洋的现象(如图5)。

(2)形成原因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一样,海水的比热比陆地的大。白天,海洋和陆地获得相同的太阳辐射,海水的升温幅度较小,温度较低,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弱,在海洋的近洋面形成高压;在陆地上,陆地的比热小,升温快,温度高,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强,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近地面,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5左图,白天)。

同理,在夜晚,由于海洋和陆地都散失热量,如果失去相等的热量,陆地的降温幅度比海洋大,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在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5右图,夜晚)

(3)影响

风在海洋陆地之间运动,将海洋上空的水汽输向陆地,使陆地的降水增加,同时也调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的差异,使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减小,使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3.季风

(1)表现

在一年之中,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的现象(如图6)。

(2)形成原因

与海陆风的成因相似(如图6)。

(3)影响

同海陆风。

(4)分布

①东亚。东亚是世界上季风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其处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十分明显,季风也最显著。在该地区,冬季吹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吹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其主要影响中国东部与南部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

②南亚。南亚季风主要影响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该地区冬季吹东北季风,温和(因纬度低,气流南下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少雨;夏季吹西南季风,高温多雨。

4.山谷风

(1)表现

在一天中,白天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的现象(如图7)。

(2)形成原因

面向大海范文6

摘要:

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番禺台地东缘第四纪堆积阶地、陆域钻孔及海域地震探测等一系列联合剖面,分析了抬升区、下沉区和海陆之间的沉积差异和控制因素,剖析了地动型和水动型海平面变化对三角洲形成演化的影响,厘清了各组断裂的活动及其对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2组断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它们共轭联动,控制着珠江三角洲沉积的格局和水道的变迁,尤其是北东东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滨海断裂系的组成部分。相比而言,陆域断裂活动性较弱,以缓慢蠕动和断块的差异升降和掀斜为主,海域断裂活动性较强,滨海断裂带是危险性很高的活动大断裂。三角洲其他方向的断裂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堆积阶地;活动断层;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之一,这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大中城市星罗棋布、各种大型工程建设方兴未艾,该区构造活动性如何?是否潜在着较大地震的危险性?是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不解决,与之相关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就失去了依据,涉及城市发展、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等工作部署也就失去了基础。珠江三角洲周边及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很多,纵横交错。问题是:这些断层是否控制了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是否为活动断层?关于珠江三角洲的构造活动性,学术界历来有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不是沿着其边缘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块型三角洲,上覆全新统是上更新统被侵蚀后的补偿性堆积和少量加积,不反映构造下沉量,珠江三角洲从构造上来说是稳定的[1-2],不存在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珠江三角洲是断块型三角洲,其形成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断裂控制,三角洲沉积始于3~5万a前的晚更新世中、晚期,其水系和沉积古地理演化与基底断裂活动密切相关[3-6]。因此,珠江三角洲是构造活动区,存在着较大突发性灾害的危险性。珠江三角洲处在海陆相互作用带、环境变化敏感区,然而,除全新世海侵外,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仅记录到更新世数十次水动型海面变化的最近一次。显然,地动型海面变化即新构造运动可能是珠江三角洲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珠江三角洲何时开始下沉?开始下沉的时间与最初接受沉积的时间一致吗?是区域整体下沉还是断块差异下沉?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育的北北东、北东东、近东西和北北西等多个方向断裂都是活动断裂吗?如果是,究竟是同时活动还是先后有序?是同等活动还是各不相同?活动强度是大是小?上述问题的答案目前尚未明晰。近年来,对断裂、阶地、沉积以及年代学、地球物理学工作的不断积累,上述问题已经逐渐明晰。本文通过珠江三角洲阶地-钻孔、钻孔-钻孔、山地-钻孔、陆域-海域等若干联合剖面进行分析,望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地质地貌背景

珠江三角洲东、西、北三面被山地丘陵围绕,南面向海,形成马蹄形的海湾形势。三角洲内部遍布台地、残丘,网状河流,其基底轮廓成形于燕山运动晚期,出现了高耸的断块山地和深陷的断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白垩纪―古近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新近纪进入准平原化阶段,直至第四纪晚期才重新接受沉积。目前所见到的断裂构造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北东东向等4组(图1),部分断裂显示出对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的控制作用。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系表现为上、下2次海侵-海退旋回。下旋回(Qp)自下而上按沉积相可划分为3组:石排组(Qps),为海退期河流相砂砾层;西南组(Qpx),为海侵期灰黑色粉砂、淤泥层;三角组(Qpj),为海退期的河流相砂砾层或者河道之外风化的花斑黏土。关于下旋回海侵发生的时代,历来有2种不同认识: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2―10万a)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距今5―3万a)。上旋回(Qh)形成于全新世海侵以及全新世高海面稳定之后三角洲向海进积的过程中,按沉积相可划分为3组:横栏组(Qhh),为距今6000a左右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的海相黑色淤泥层;万顷沙组(Qhw),为河流相砂层;灯笼沙组(Qhd),为海陆交互相的深灰色砂质淤泥层[7]。

2剖面分析

2.1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眉山堆积阶地第四系基本特征及阶地-钻孔联合剖面珠江三角洲北部的番禺台地周缘发现多处第四系堆积阶地,如眉山阶地(图2)、石楼阶地(图3)等。据野外观察这些阶地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1)阶地第四系厚度约10m,顶面海拔高程为10~15m;2)阶地沉积分层清晰,各阶地之间层序可以对比;3)沉积层具有一定的倾斜。眉山阶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眉山村东南约200m,23°00′11″N,113°25′48″E,即番禺台地东北角,与东面的狮子洋直线距离约9km。眉山阶地第四系分层清楚,下部是红褐色调为主的网纹红土风化壳,中部是灰白色砂层,上部是灰黑色淤泥层。通过详细观察、粒度及其他沉积相指标分析,该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层。a)网纹红土风化壳:阶地基座为高度风化的网纹红土,呈红褐色到黄褐色等杂色,中夹灰白色长石风化物与红色黏土,厚度>4m。b)灰白色砂层:整体为白色―灰白色细砂、中粗砂,底部夹杂大量的黏土团块,中部斜层理发育,顶部可见黄色微风化砂层所代表的侵蚀接触界面。厚度为1.6m。c)灰黑色粉砂-淤泥层:以黑色淤泥质粉砂为主,不整合覆盖于下部砂层之上,往北倾斜并尖灭;中底部含大量腐殖质,可见直立树干穿插其中;沉积往上有粒度变粗、颜色变浅的趋势。厚度约2m。底部腐木的AMS14C校正日历年龄为42.88±0.29、44.07±0.32cal.kaB.P.(测试于美国Beta14C年代实验室),接近于14C测年上限。d)灰黑色粉砂与灰白色粗砂交互层:该层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粗砂,厚15cm左右,上覆灰黑色粉砂与灰白色砂的互层,呈韵律产出。厚度约0.8m。通过徕卡全站仪,测定d层顶界海拔高程为11.5m。肉眼即能清楚地观察到c、d两层向北倾斜,通过全站仪及赤平投影软件精确计算出c层倾向北北西、倾角为2.19°。眉山堆积阶地以东9km处即为珠江狮子洋入海口,阶地与狮子洋水道之间为珠江三角洲沉积区,这为对比眉山阶地沉积和珠江三角洲沉积提供了便利条件(剖面A)(图4)。笔者对沉积区进行了多个钻孔探测。钻孔岩芯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基岩网纹红土风化壳、河床相和河漫滩相冲积层、滨海相沉积层、河漫滩相二元结构沉积层、花斑黏土层等。将眉山堆积阶地与钻孔沉积以及以往对华南网纹红土、珠江三角洲地层及阶地的研究[8-13]进行对比,不难看出:眉山阶地沉积应属于珠江三角洲下旋回,a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早、中更新世准平原化时期的基岩风化壳,b层为第一次海侵之前的河流相沉积(石排组),c层为第一次海侵期间的滨海沉积(西南组),d层为第一次海退期间的沉积(西南组―三角组)。眉山堆积阶地相对于附近同属珠江三角洲下旋回沉积钻孔地层已经高出近20m。阶地基座的网纹红土质地极其软弱,易被剥蚀,留存至今的网纹红土代表了其形成之后被下沉埋藏,上覆的第四系形成之前,网纹红土没有遭受到抬升剥蚀;c层粉砂淤泥经沉积相分析,与钻孔中相应的滨海相沉积层并无沉积相上的显著差别。这些都说明后期的构造抬升是眉山堆积阶地的主要成因,可能是番禺台地东缘北北西向化龙―黄阁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见图4)。

2.2珠江三角洲东西向钻孔联合剖面图5所示剖面B东起顺德陈村,西至南海西樵,钻孔呈近东西向排列于番禺台地以西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内。该剖面穿越了分布于该地区北北西向的北江断裂带、石洲断裂带以及北东向的广从断裂带。以末次冰期发育的花斑黏土层是划分更新统与全新统的标志层。剖面B显示:北东向的广从断裂带对第四系几乎没有影响,而北北西向断裂带均有切错第四系的现象。广从断裂带(F10)东支位于钻孔ZK06与ZK07之间,2钻孔间基岩面起伏较大,ZK06上无更新世河流相或海相沉积,说明钻孔所在位置是被埋藏的古残丘;而ZK07中未见有网纹红土,河流相的褐色砾石与新鲜基岩直接接触,其上是灰黑色的粉砂-淤泥层,表明该处为古河道,网纹红土已被河流侵蚀。广从断裂带西支的ZK09处基岩埋深较大,为弱风化砂岩,岩芯呈碎块状,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其上覆盖有巨厚层的河流相沉积层,粒度自下而上逐渐变细;ZK12-ZK13之间,该断裂带对基底地形及第四系均无明显的控制作用,也无切割第四系现象。北江断裂带(F2)东西2支均表现为上盘下落的正断层,断裂2盘呈阶梯状下落。其中西支断裂展布于ZK17与ZK18之间,断裂切断了整套下旋回;而位于ZK14与ZK15间的东支断裂仅错断了下旋回的下2层沉积;说明西支断裂的活动时间较东支断裂更晚。同时,东支断裂所在的钻孔ZK14上,基岩风化壳是剖面中整个北江流域的最薄处,亦反映出早期的古北江河道是沿东支断裂的破碎带发育,而钻孔底部卵石的磨圆度高,颗粒自下而上逐渐变细,指示北江古河道是成熟度较高的河流。石洲断裂带(F3)亦有切割第四系及基岩风化壳的现象发生,断裂西盘为基岩埋深较大的古珠江河道,东盘靠近番禺台地隆起区。钻孔ZK08以东的上更新统有明显的向东倾斜的趋势,且风化壳的厚度亦表现出西厚东薄的特征,说明石洲断裂上盘(西盘)有向东掀斜之势。另一平行的钻孔剖面也显示出相同的情况[14],限于篇幅,在此从略。综上所述,广从断裂带无明显的切割第四系现象。两束北北西向断裂所夹持的地块呈狭长陷落,指示了北北西向断裂的活动性。

2.3珠江三角洲近南北向钻孔联合剖面图6所示剖面C由一系列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内近南北向分布的钻孔编制而成。剖面穿越了该地区北东东向的番禺台地南缘断裂带和五桂山北麓断裂带。从地貌上看,这2条断裂带明显地控制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部断隆区和断陷区的边界,将该地区自北向南分为番禺台地―西北江三角洲沉积区―五桂山区3个地貌单元。PRD09[15]、PD[11]、YWT等靠近番禺台地南缘断裂带的钻孔,第四系厚度较小,<20m,但也记录有完整的2次海进海退旋回,下旋回粉砂―淤泥层的沉积相特点与眉山堆积阶地类似,为滨海相沉积;GZ-2[12]、MZ等西北江三角洲中央沉积区的钻孔显示第四系厚度往南逐渐增大,达30~40m,2次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更加完整和典型,下旋回淤泥层中含有大量海生蚝壳,为浅海相沉积,全新统海相层厚度亦呈往南逐渐增大趋势;FH、SJ、GK等靠近五桂山北麓断裂带的钻孔,全新统海相层厚度达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值,更新统以河道沉积为主。全新世海侵规模大于更新世,几乎遍布整个三角洲地区,更新世的海进规模较小。剖面北部地区,更新世粉砂―淤泥层表现为滨海相沉积,往南逐渐过渡为浅海相沉积,沉积厚度较稳定,说明该层形成时并无太大的高差。但沉积层表现出向南倾斜的趋势,表明南部沉降快,北部沉降慢;全新统也同样表现出北薄南厚、向南倾斜的趋势。暗示了北东东向的五桂山北缘断裂的活动性大于番禺台地南缘断裂,使珠江三角洲呈现出南深北浅箕状盆地样式。五桂山南缘断裂带规模较大,对地貌和第四系错动的现象比较明显[16-19],对温泉也显示出重要的控制作用,沿断裂有三乡、斗门、坪沙等多个温泉。

2.4珠江口水域剖面图7所示剖面D根据广州南科海洋工程中心提供的单道地震波剖面资料编制而成。该剖面位于大铲岛西南的珠江口水域,呈北东东向分布,横穿了控制珠江三角洲东界的北北西向南岗―太平断裂带(F5)。剖面上可辨识出R0-R4等若干层序界面,其中R2与R3所夹的层序,根据钻孔D06揭示岩性为末次冰期形成的花斑黏土,R2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限。F5断裂对更新统有扰动,断裂的西盘相对于东盘下沉,末次冰期的埋藏古河道亦靠近断裂带,受断裂活动的控制;而全新统没有明显受到该断裂活动的影响,呈连续平行的席状分布。这说明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东界北北西向的南岗―太平断裂带有一定的活动性,但活动性不足以影响到全新世海侵以来形成的地层。

2.5南海北缘剖面据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北缘存在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20-22],根据最新的单道地震波剖面分析[23],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各组断裂带,滨海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有较强的活动性(图8)。该断裂带以北的三角洲和珠江口地区,只记录了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2次旋回;而以南的南海北部陆架上,存在4次以上的第四纪海侵海退旋回。珠江三角洲地区,下旋回最深处海拔高程-20~-40m不等;南海北部陆架上与珠江三角洲下旋回同时代的沉积物海拔高程降至-90m左右。这说明更新世以来滨海断裂带以南的下沉幅度远大于该断裂带以北,同时暗示珠江三角洲内部北东东向断裂很可能是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系统的组成部分。

3讨论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其形成发育演化反映了第四纪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区域新构造运动的综合影响。将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这两者筛分出来,是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稳定性面临的主要挑战。相对于西太平洋地区的长江三角洲[24]、红河三角洲[25]、湄公河三角洲[26]来说,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受区域周边及内部基岩断裂围限,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接受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次数少等等。这说明新构造运动在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且复杂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新近纪至中更新世地层,基岩风化壳网纹红土发育,说明该地区长期处于稳定的准平原化阶段,而且早期基岩面高程较大,远离古海岸带。第四纪南海北部大陆架下沉逐渐向北扩展,影响到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华南沿海地区。至晚更新世,该地区的基岩面沉降到接近于当时全球海面波动旋回的高海面附近,开始接受第一次海侵,从而形成三角洲下旋回沉积。所以在第四纪全球海面多旋回波动的背景之下,叠加珠江三角洲地区准平原的缓慢下沉,至晚更新世以来,才堆积了三角洲的2套旋回。珠江三角洲沉降受到不同方向活动断裂的控制。以往研究将该地区断裂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3组。上述资料表明:以广从断裂带为代表的北东向断裂带和以番禺台地南缘断裂、五桂山北麓断裂等为代表的北东东向断裂带活动性有明显的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北东向的广从断裂带,只控制本区周缘山地的古地貌,对珠江三角洲内部的基底古地貌没有明显的控制,对三角洲沉积以及河流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广从断裂带控制山地和平原的界线并不平直;相反,受大小沟谷的切割,界线弯曲,亦暗示广从断裂无明显的新活动[27]。北东东向的番禺台地南缘断裂、五桂山北麓断裂的活动使三角洲沉积呈现北薄南厚、向南倾斜的趋势,与北东东向断裂带在第四纪的缓慢活动息息相关,暗示着北东东向活动箕状盆地的格局;同时北东东向断裂的活动也控制着西江、北江、潭江等水道的发育。以西江断裂、北江断裂、石洲断裂、化龙―黄阁断裂、南岗―太平断裂等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北西向断层,更新世以来亦见明显的活动性。

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向、北东向断裂很可能为老断裂,对三角洲沉积的控制并不明显;而北东东向、北北西向2组断裂可能为共轭联动方式的新断裂,造成三角洲沉积区断块的差异沉降、河道的变迁。这是本文的第一点新认识。北东东向、北北西向2组断裂的活动性如何,是否能造成重大的地质灾害?珠江三角洲下旋回沉积年龄是判断断层活动性的重要依据。关于珠江三角洲下旋回年代,分别有晚更新世早期(约12―10万a)[28-29]以及晚更新世中、晚期(约5―3万a)[7,11-12]2种观点。由于年龄在计算构造运动速率时为分母,根据这2种观点所计算的珠江三角洲构造运动速率相差1倍以上,因此对断裂活动性的评价也相差甚远。过去的研究中,多采用14C和热释光测年技术,认为下旋回年龄不超过5万a。14C的测年上限为45ka左右,无法涉及更老的年代,同时14C样品在埋藏中极易受新碳的污染,使表观年龄显著偏新[30-31]。所以14C在珠江三角洲测年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笔者测试的下旋回光释光年龄数据(下旋回最老年代为距今9万a,另文),以及周边及香港地区下旋回沉积的年代研究结果[28-29,32],珠江三角洲最早的海侵更有可能发生于晚更新世早期(相当于MIS5)。果若如此,该地区北东东向、北北西向2组断裂尽管有活动,但以缓慢蠕动为主,活动速率不高。这是本文的第二点新认识。实际上,珠江三角洲以南(南海北缘)的北东东向滨海大断裂错动幅度大,活动强度高,其东北的南澳岛上世纪初留下了破坏性大地震的记录[20-21],其西南的明代琼山大地震将几十个村庄瞬间沉入海里。珠江三角洲内部北东东向断裂很有可能受到第四纪以来南海北部陆架下沉逐渐往北扩展的影响,属滨海断裂带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与滨海大断裂相比,活动性较低。这是从更大范围内看待珠江三角洲的断裂活动性的新知。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