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护专业范例6篇

高护专业

高护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生 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0

专业思想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总的观点和态度[1]。护理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念以及职业荣誉感等。肯定而积极的专业思想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职高专护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其形成稳定的专业态度,对稳定护士队伍、保证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反映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效果。

有调查显示,专科护生入学时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仅占61.16%,了解、喜欢护理工作分别占36%和37.63%,愿意终身从事护理工作占53.85%[3]。另一项针对含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仅有26.71%是因个人理想填报护理专业[3],可见高职高专护生中专业思想不稳定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思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针对护生的专业思想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护生消除专业情绪、克服专业学习障碍、纠正错误的专业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高职学制短,除最后一年实习外,在校时间只有两年,且不同年级的护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和变化,规律也各不一样,所以应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联系起来,更好地帮助护生提高学习兴趣,加强专业认识,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更好地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1 专业思想教育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4],是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基石,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具有导航性作用。专业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坚定学习信心、巩固专业思想和爱校、爱专业、爱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护理院校应在护生入校时通过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实验实训、就业情况、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帮助护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帮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端正专业学习思想,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激发专业学习动力;鼓励护生学习人文精神、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定期邀请护理前辈与护生座谈,讲述工作内容、感受体会、成长感悟等,激发护生职业自豪感,教育护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态度,培养护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使其积极投入到护理专业学习中。

2 辅导员、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

护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时间最长的还是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护理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修养会通过长时间与护生接触在无形之中对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加强护理专业知识,提高专业修养,或者鼓励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这样才能在平时和学生交流过程中从专业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稳定学生的专业心态。态度是由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习得的,在观察他人做出行为选择时,学习者获得了关于榜样行为、行为情景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从而影响自身的态度[6]。辅导员、班主任应在学生面前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将自身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和情感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在思想教育中可以融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四心”理念,激发护生对于护理职业的崇敬和渴望,坚定其职业信念。

此外,辅导员、班主任还要注重对专业资源积累。如通过建立已毕业学生的QQ群,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等方式,与往届学生保持联系,以他们作为实例对新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为下届学生的努力指明方向。

3 借助校园文化载体,扩展专业思想教育

校园文化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7],对护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护理专业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展现护理人员端庄、亲切、阳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校园环境进行护理专业氛围的规划建设,如建立南丁格尔铜像、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事迹长廊、护理老前辈名言画像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专业氛围和文化积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另一方面,护理院校应利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如通过组织护生参与“5・12”国际护士节传统授帽仪式、举办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开展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征文、朗诵、演讲等活动,举办护理专业学术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的专业活动,进一步加深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和了解,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

4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护生的职业满足感

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护生到社区、福利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医疗知识宣教、义诊、义务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和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它能使人类增进健康、保持健康、减轻痛苦;护理工作的艺术性,它能给患者带来美的感受;让护生体验到护理工作的崇高性,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完善,护理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护生从服务对象的感谢中会收获到满足感、成就感,从而坚定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心。

5 及早开展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护生发展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是护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护理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之认识自身、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将个人的发展和护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将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护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之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护生不断进取。护理院校应及早引导护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专业和学生特点,结合就业形势,由专职教师向护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学校还可以邀请资深人士、老校友等与护生面对面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教训,帮助护生早做规划;开展咨询活动,举行邀请在职护士、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等解答护生关心的深造、晋升、临床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护生明确目标,增强职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6 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情况都了解得比较透彻,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本专业的信息会更加全面,他们能够更系统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专业教师应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精通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热爱护理专业,在从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态,注重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要善于结合社会现象、专业发展动态开展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业内的现状及前景,有意识地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任务中去,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7 临床实习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强化专业思想

护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毕业后适应临床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各教学医院管理者应挑选一批专业思想及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注重对带教老师的培养,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道德水平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实习护生。只有带教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识到护理学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真正热爱护理学,才能积极投身于工作中。

总之,护理院校教师、临床护理工作者都应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应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各个层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护生正确了解和认识专业,巩固专业思想,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习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让护生牢固树立专业意识,形成稳定、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专业学习思想,增强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碧流.论护理教学与教书育人[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0):611.

[2]童博等.专科护生专业思想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53-154.

[3]彭丽娟,姜文兵,柯丽,王建洲.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3):128-130.

[4]高芳,鲁子卉.基于新生专业思想调查问卷分析的专业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经济生活文摘,2012,(19).

[5]朱艳红,梁家君,高秀丽.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措施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6).

[6]李红,沈宁,何仲等.护理本科生专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6,3(1):22-25.

高护专业范文2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核心的话题,本文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医学英语课中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从实践中寻找和总结提高医学英语课堂授课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护理英语》是英语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该课程开设在三年制学制的第二学期的上半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和相关的护理知识,这样在学习护理英语时更容易理解相关的内容。本课程总课时34学时;其中知识内容20学时,实践10学时,考核采取笔试考试2学时,口试考试2学时。教材每个单元设听、说、读、写及学习提高这五个部分。修完该课程后,要求学生掌握1000~1500个专业词汇以及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具备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较高的专业性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有关的事实和细节,能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生词不超过总词的3%的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听力训练方面针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不太复杂,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50-170词的篇幅较长的听力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能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意图。说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采集病史,交班,交流,做到发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书面表达方面能针对课文难度相仿的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所给提纲熟练书写表图和图示类应用文;能够书写护理专业论文英语摘要,书写内容应完整,条理清楚;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把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专业英语短文译成汉语,对译文理解正确,表达达意,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应忠实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医学英语”英文称为Medical English,隶属于专业英语的一种,而专门用途英语以前又被称作“特殊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称其为Subject-Related English。其实不管是Medical English 或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还是Subject-Related English,其核心还是English。即便是中文名称“医学英语”,要点还在英语,“医学”是用来修饰“英语”的。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如果只是用英语作为媒介来传授有关医学知识,那它就不应称作“医学英语”,而应称为“ 英语医学”( English Medicine),即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双语教学亦属此列,实际上是医科院校的一种双语教学,因此它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式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浸润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式双语教学:这种模式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实际应用于某一学科时,也可以先由部分章节使用英语讲解过渡到全部内容用英语讲解。保持式双语教学:这种模式是采用中文、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一些课堂用语和简单专业词汇用英语表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稍差的院校。浸润式双语教学:指只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也就是采用英文原版专业教材,教师课堂讲解、课堂板书、学生的作业、考试均采用全英文方式,这种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高目标,对教师英文口语表达要求较高,适用于学生英语非常好的学校。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院校的外语班采用这种模式。但在我校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接受、理解、转化知识的能力,在10学时的实训课中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是较科学和合理的。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课程设置,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双语实训课的教学。实训课的内容主要通过讲解和动手操作示范来进行。在此过程中,把每次实训课中涉及到特定环境下的医学英语词汇,表达方式,比如仿真实物的英文表达,相关医学英语情景表达,医学术语讲解给学生,并示范护理技能。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在旁观摩和指导。为了提高授课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可在每次实训课前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与本次实训课相关的口语情景会话,医学专业词汇,以便在实训课中能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并在老师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解和示范之后,能很快进入角色,与同学进行难易程度适中的口语交流。实训课上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公放的形式,播放实践技能的示范教学片(英文解说,中文字幕),让学生熟悉情景医学英语,不断观摩和练习。教师则适时提出问题,或单独提问学生或让他们两人一组表演情景剧。

 

在实训课中进行的双语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授课更科学规范,便于学生接受。首先,它是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先导,辅助于情景教学法,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明确的任务,教师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精心备课,挑选难度适中的医学词汇,医学术语及表达方式。因此老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如所讲授内容和布置任务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会造成畏难情绪,引起教学效果下降。所以,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目标,所教教材,以及网上医学教学资源库等材料,合理精心编排实训课内容。其次,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答疑和评价者。教师在做讲解和示范后,应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并总结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医学词汇,短语,典型的表达方式等。最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口头会话点评,多以鼓励为主,但也要中肯的指出不足。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涉外医疗机构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竞争,为学生开设《护理英语》这门课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古语有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文中对护理专业实训课中双语教学的浅析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套相对合理,有效,科学的提高医学英语能力的方法,以此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实力和职业素质。

高护专业范文3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某民办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女生参与研究,最终共有420名护理专业女生(平均年龄为19.91岁)、112名医学检验技术女生(平均年龄为20.95岁)提交了调查问卷,调查时研究对象正在准备毕业实习。

(二)研究工具

使用董薇修订的《民办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共包含自我发展取向、地位与经济收益取向、社会贡献取向、成就感取向、薪酬福利及声望取向、兴趣性格取向、职业前景取向、规范道德取向、轻松稳定舒适取向等9个维度,共31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不重要”计1分,“重要”计5分。量表各项目的因素负荷都高于0.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9-0.86之间,这说明量表的信度良好。量表各维度与效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都表明量表的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施测时,通过问卷星网站向被试发送问卷连接,被试使用手机、电脑等填写并提交问卷。为保证数据质量,问卷回收完成之后,剔除了回答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问卷,剔除了填写用时过短或过长的问卷。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所得数据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护理专业女生职业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

护理专业女生职业价值观总分为103.29±15.64,各维度得分见表1。

(二)护理、检验专业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对护理、检验专业女生在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规范道德取向、社会贡献取向等维度上,检验专业女生的得分,显著大于护理专业女生的得分。结果见表2。

三、?论

本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女生在职业价值观的规范道德取向、社会贡献取向上的得分都显著小于检验专业女生的得分。这一结果可能与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各专业学生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还要不定期地接受临床见习等临床实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检验专业的学生与患者接触地较少。在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与患者接触越多,与患者产生的矛盾就可能越多。

已有研究表明,高职女生的价值观主要受职业的声望地位、保健与发展因素的影响,她们在择业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2]。同时女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更喜欢安稳的工作,不希望产生过多的矛盾,也不希望卷入与社会规范不符的行为当中。

这些因素都导致护理专业女生在选择工作时,较之与患者接触较少的检验专业女生,较少地考虑工作当中的规范道德因素,她们为奉献社会的热情也有可能因此减弱。

因此,在针对护理专业女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多向他们传达充满社会正能量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社会规范,遵守医学伦理,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护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高护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各级医疗机构对护士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是我国护士培养的主力军,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护士职业素质的高低。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质量较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护理人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并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1当前高职院校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个别教师素质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十分敬业,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但也有个别教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责任心不强

护理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加上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招生形势较好,所以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个别教师将教学任务视为负担,备课不认真,应付性带教,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没有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还有个别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小帮手,只让学生干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如接液体、测量生命体征、铺床等,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学习兴趣。

1.1.2护理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不足

有些教师曾是医院临床护理骨干,经验丰富,操作技术娴熟,但理论知识不足,不知如何对学生施教。如妇科肿瘤病人使用的紫杉醇,液体通常用玻璃瓶配制,不是用塑料瓶,而有些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要这样做,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忽略不讲,这就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模糊不清[1]。

1.2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常常是整堂课“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没有使用多种工具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也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1.3教学资源不多、质量不高

很多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不足,且已有教学资源质量不高。有些教师表达能力强,又有敬业精神,只是因为缺乏高质量的护理学教学资源,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1.4缺乏国际视野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普遍缺乏国际视野,对发达国家的护理教学缺少跟踪和研究,不能系统地引进和学习这些国家在护理教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与方法。

2提高教师素质

2.1加强责任心教育

高职院校护理院(系)领导要加强教师责任心教育,促使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备课,将提高教学质量置于重要地位,大力表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号召其他教师向他们学习。此外,还应将教学质量与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度评优挂钩。

2.2加强教师培养

为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护理院(系)应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优秀教师为新教师和普通教师作授课知识讲座,传授教学方法;组织教研室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师资培训班等。

2.3加强教师交流

高职院校护理院(系)还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如定期组织教师开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提出解决教学中问题的方法等。举办讲课比赛是另一种教师交流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能调动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使教师通过比赛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不同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用于护理理论、模式等的讲解,重点讲述不同疾病病人的特点及常用护理措施,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较多的知识。演示法用于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等,这些内容只通过语言描述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现场演示一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常演示的仪器有CPR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洗胃机、输液泵等。模拟法常用于护理练习,如急救模拟、心脏复苏模拟、洗胃模拟等。练习心脏复苏时用模拟人演练;练习洗胃时,打开洗胃机,连接好各管路模拟病人洗胃。练习时,教师要仔细讲解仪器操作要领,鼓励学生动手练习,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渐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2]。

4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若运用得当,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所学知识更加全面。

4.1问题—诱导—归纳教学法

问题—诱导—归纳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归纳总结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如在讲解妇产科护理流产内容时,教师提问如何鉴别各类型流产,在问题的驱动和教师的诱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该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变被动“灌输”式为主动“汲取”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了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解决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4.2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正常分娩,因分娩过程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历来是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利用产房中的分娩机转、分娩接生等模型模拟正常分娩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骨盆测量、孕妇四步触诊等实验项目,则可采用角色扮演法,经教师讲解与演示后,由两组学生分别充当护士和孕妇进行练习。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3]。

4.3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在护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突破了视觉限制,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直观清晰,而且信息量大、传授效率高,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时,仅靠口头讲解、模型演示,学生难以理解;通过观看具有动画效果的分娩机制及真实分娩过程的视频,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理解深刻。另外,借助多媒体播放典型疾病视频,还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弥补学生临床见习机会有限、接触病人较少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4指导和安排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在线自主学习是数字环境下新出现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有很多优点,如学习时间和内容学生可自由控制,有助于其进行个性化学习。有的在线学习资源质量非常好,学生可反复自学,直到完全掌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可与教师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课堂上可以就内容、方法和进度对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作安排指导,使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5加强护理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护理教学信息资源是护理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护理院(系)应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全体教师共享,增加护理教学信息资源数量,提高护理教学信息资源质量。护理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库、专业信息库、特色专题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库、专业动画库、专业文献库等;其中网络课程库建设是重点,网络课程库应以各学习情景为单元,每个单元涵盖章节内容和习题,课程资料有教学课件、实训技能流程录像、授课录像等[4]。

6学习国外优秀的护理教学方法

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院校在护理教学方法上有很多亮点,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保健护理系,是新加坡著名的全日制护士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基地,其护理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6.1尽早接触临床

该校护理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就开始接触护理实践,课堂教学与护理实践同步进行,每门课程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根据课程目标安排学生在模拟医院完成相应的护理实验,然后去医院进行护理实践,由浅入深,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对于学生而言,在学完某些课程后即到医院相应岗位进行护理实践,不仅及时强化了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护理技能、促进了自我成长,而且通过尽早接触临床环境,对所要从事的职业加深了整体认识,较好地实现了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6.2先进的教学设备

该校保健护理系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其模拟病房、急救室、手术室和产房等,就像是设备完善的医院。高仿真模拟病人可以发出声音与学生对话,还可以表现出症状和体征,如颅内压增高时模拟病人的瞳孔会扩大,缺氧状态下嘴唇会发绀[5]。

6.3独特的护理模拟考核

考核时,指导教师设置不同的临床情境,模拟病人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组学生以护士身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判断并给予相应处理。通过特殊处理的墙面,教师和其他学生能在室外观看考试操作,而学生看不到教师,没有心理压力。操作结束后,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看回放录像,逐一分析学生各个环节的处理,每个学生再对自己问题识别、处理、沟通协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学生在学校已经像在医院实际环境中那样处理过临床问题,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强,所以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医院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叶芬.妇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9):589-590.

[2]张丽丽.护理教学中急诊带教的方法与体会[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46-148.

[3]王芬.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应对执业考试改革的新举措[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73-274.

[4]朱葵阳,苏银利.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0):6-9.

高护专业范文6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认同;专业选择;调查分析

护理专业认知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的护理学科知识等[1]。专业认知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护理学生的专业态度,进而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意识与职业表现[2]。有研究显示[3]:护理学生专业态度与临床能力有显著相关性,具有良好专业认知的护理本科生在从事护理职业时能显示出良好的职业态度,出色的临床能力。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专业认知和专业态度的关键时期,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是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二本)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护理专业(三本)本科生29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197人(67.9%),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护理专业本科生93(32.1%)人全部调查对象中男生36人(12.4%),女生254人(87.6%),2011级学生197人(67.9%),2012级学生93(32.1%)人,城镇户口学生59人(20.3%),农村户口学生261(69.7%)人,学生干部60人(20.7%),普通学生230人(69.3%)。

1.2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阅读文献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与护理本科生专业选择及专业认知度相关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专业选择及影响因素;②专业学习积极性及影响因素;③专业认同度。经SPSS17.0可靠性分析,本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55。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研究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在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要求答卷客观真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学生答完卷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6.7%。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入学志愿选择及原因、对护理本科教育的认知及对护理职业的认知见表1。

2.2不同学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影响因素的比较 二本学校护理专业本科生认为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对自己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积极性的影响最大占27.4%,三本学校护理专业本科生认为护理职业的就业形势和经济收入对自己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积极性的影响较大,均占29.0%,而认为社会地位影响大的只占11.9%,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χ2=25.013,P

2.3不同学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比较 专业认同类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选项分别被赋予不同分值,以累积分值评估学生专业认同度。二本学生专业认同得分为44.39±6.77,高于三本学生专业认同得分42.44±7.33(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多数学生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了护理专业,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考虑报考护理专业。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护理也是一门专业,说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较强。在专业录取方式方面,二本学生调剂录比例高于其他四种录取方式,而三本大多数都为第一、第二志愿录取。同时,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家长的意愿和就业形势好,而且专业选择并不固定,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调换专业。在护理职业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地位一般或不受人尊敬(表1)。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形势和经济收入(见表2)。与三本护理学生(42.44±7.33)相比,二本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好(44.39±6.77),见表3。分析不同学校护理本科生专业选择及专业认同局限性的原因如下:

3.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护理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社会整体对护理教育及护理职业缺乏重视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偏见。社会低期望值与护理本科生专业高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影响了护理学生的专业信念,使其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4]。

3.2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将专业就业形势和薪资水平作为选择专业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由于报考时对所选专业认识不够,入学后心理落差太大,影响积极性。

3.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师人格以及各种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影响[2]。不同学校不同的课程安排、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上课态度都会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护理高等教育的国家之一。1983年,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开始恢复,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招生数量都明显增加,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192所院校招收护理本科生,招收学生数量达2万多。与1985年相比,院校数目增加了10多倍,招生数量增加了近50倍。我国本科护理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护理专业人才,对提升护理队伍的数量和学历层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理本科生数量的增加不仅说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壮大,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护理专业,重视护理专业,选择护理专业。但选择了护理专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真正了解、喜欢这一专业。专业思想教育已经成为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护理学生不能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热爱护理专业,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1]。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负担很重,近些年更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医疗保障成为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社会话题,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巨大的护理人员缺口也说明护理专业人才的紧缺性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护理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就业前景广阔。在良好的就业形势下,护理专业本科生更要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我国高等护理和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颖,崔赢午,张立杰,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0):2808-2809.

[2]董超群,陈先华,任海蓉,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