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诗句范例6篇

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1

高小白的穿越笔记:十里长亭折柳别

“哎哟,痛死我了!”太久没坐“时光之旅”,跳出来的时候竟然摔了个大马趴,我一边拍着裤子上的灰一边直起腰来。抬眼的一瞬间,我立刻被眼前江南水乡的风景彻底征服了。远远望去,碧绿的湖水依偎着黛色远山,如丝的细雨给世界织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网,杨柳穿过呢喃的烟雨,将柔美身姿舒展在微风中。

正在这时,我看见一位老伯伯走到柳树前,折断了几枝柳条。随后,他又携着柳条颤颤巍巍地向不远处的一座长亭走去。长亭那头围了一些人,隐隐约约地传来了音乐声。我觉得很好奇,就跟在老伯伯身后。走近了我才看清,原来这音乐声是演奏者用竹尺敲击一种像是古筝的弦乐器而发出的。乐声抑扬顿挫,周围的人轻轻唱和,哀而不伤。老伯伯走过去,将柳条递给一个背着行李的中年男子。他们拿起面前那一对前尖后翘、口沿外撇、圆腹略深的青铜三足杯,低声说了些什么,然后一饮而尽。

晚风吹进长亭,顿生凉意,看着碗里冒出的腾腾热气,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么凉的天,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喝酒奏乐,还要折柳枝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周博士的历史小课堂

高小白遇到的其实是送别的场景。这“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别朋友的一种方式。古时候“送别”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折柳送别、饮酒饯别,还有音乐相送。而且,古人对于送别的地点也非常讲究,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在渡口送别时,又多在“渭阳”“南浦”。看到这里,不少同学又会问了:“这‘渭阳’‘南浦’是哪里?这些送别方式又有什么文化意义呢?”不要心急,让我来告诉你吧!

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的诗句,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之情。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常常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柳”与“留”谐音,赠柳表达的是“惜别”的意思。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生命力顽强,具有“随地可活”的特点,这正好可以用来祝愿远行的人,希望他们随遇而安,到了异地他乡能够一切顺遂。

音乐赠别

音乐赠别,常见于古代的文人之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就是一首描写音乐送别的典型诗作。

先秦有一首逸诗(即先秦古籍中出现的除《诗经》305篇以外的诗歌),名为《骊驹》,是人们在离别时所唱的歌。后来“骊歌”就被人们用来泛指有关离别的诗歌或歌曲。而现在,毕业季时毕业生们常唱起的《骊歌》(又叫《送别》),则是一首流行于我国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作词,美国人奥德维作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音乐赠别这一方式从古时候起,经历代代演变,沿用至今,用以寄托人们离别时的不舍情感和美好祝愿。

渭阳、南浦

渭阳指的是渭水的北边。“渭阳”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这之后,“渭阳”也就渐渐用来指代人们送别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杜甫用“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明”来赠别友人,一位叫栖白的僧人也曾写过“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的诗句。

“南浦”是另一个诗中常见的水边送别地点,与“渭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诗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从此诗人们也都喜欢用“南浦”来指代在水边送别,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五言绝句《南浦别》中就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2

摘要:王维是盛唐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集中那些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也名重一时,这些诗因构思精巧、造境新奇、情意真挚委婉而引人共鸣,在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送元二使安西》和《山中送别》,即是王维送别诗中的名篇。

关键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折柳送别;西出阳关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4—02

在唐诗创作中,送别是常见的题材,而在唐人大量的送别诗中,名重一时、流传最广的,应属王维的那篇《送元二使安西》了。这首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因情真意挚、委婉伤情而被后人推崇备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元二,是作者的一位朋友,他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诗人在渭城(今陕西咸阳东)置宴饯行,席间即兴赋诗以寄托深情。

诗的开篇,诗人寓情于景,以黯然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离别的气氛。渭城的清晨下了一场细雨,客舍前的杨柳在微雨过后,愈发显得青翠新鲜。王维诗歌善于描摹景物画面,开篇两句的描写,就融入了作者的创作功力。“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清晨的雨下的时间不长就停了,但正是这场细雨的滋润,使客舍边的道路、瓦舍、杨柳焕然一新。诗中意象不多,着墨不浓,却清新优美,淡雅如画,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艺术。同时诗人在对客舍边景物描写时,摄取了杨柳这一最富生机和象征意蕴的景物作描摹对象,愈使离别变得饱含深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在古典诗词意境中,杨柳是离别的象征。

汉民族自秦汉时起,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人们从长安出发时,亲友都要为其送行,送别的地点有两个,向东送至灞桥,向西送至渭城,然后折柳送别,远行人踏上征程。折柳送别在古代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柳枝婀娜,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折柳枝赠别亲人,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随处皆安,早日归来。还有说法是,古人钟情于柳,是因柳枝是吉祥物,有祛祸辟邪之功能,更有从“柳”与“留”之谐音中发掘出柳的“留念”、“挽留”的意向,柳丝之“丝”则谐相思之“思”,故而古人将对亲人不忍相别的情怀寄托于那柔柔的枝条,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中华民族好客的风俗。一丝柳,一寸柔情,诗人选取这样的场景意象,自然会令人想到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后两句是诗人的劝酒辞,点出了对友人去路遥远的牵挂和临别殷勤的嘱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饮酒,自不同于故友相聚时的轻松愉悦,更兼这是诗人在为自己一生中难能再得的知己送别,销魂之情可想而知。

古诗词欣赏要善于准确填补艺术空白,读者须借助“空白”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词艺术的再创造。此时离别的酒已喝得差不多了,朋友上路的时刻也要到了,这时候诗人殷勤地捧起酒杯,深情地说:“老友啊,再喝上一杯吧!出了阳关,兄弟们就不容易见面了。”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写出了诗人挽留故友在远行前多留一刻的心意。要理解这临行劝酒所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提及末句中的“西出阳关”。

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望,自汉代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唐朝国力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但古代交通不便,行旅艰难,朋友出塞,虽是壮举,却免不了平沙莽莽、千山暮雪万里跋涉的艰辛。再加上当时一些诗人仕路坎坷,宦游无定,亲友间更容易产生一种离多聚少、别易会难的心理。因而这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浸透了诗人全部情感的内涵,既包含了对远行之人处境、心情的体贴,更包含了对朋友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它道出了别筵上人人想说的口边语,人人共有的心中情,出语郑重而情意真挚,千百年来引发了那些漂泊在外游子的共鸣,从而使之风流千古。

绝句诗歌因体制狭小,内容单一,往往离首即尾,诗人驾驭起来颇为费神,稍一疏纵即会言不尽意。王维这首送别诗却构思精巧,剪裁独到而颇具功夫。其间对置筵饯别、主客对饮及筵席场景等一概隐去不写,而是别开机杼地剪取了离筵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语言素朴,感情真挚,言微旨远,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体现了王维诗歌善于造境的艺术功力。

亦或是王维在诗中所描摹的渭城话别和西出阳关的场景过于真实,对当时西行出塞的人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亲切的感觉,因而王维的这首诗一时间竟不胫而走,被乐工谱曲后到处传唱,成为唐人送别时的流行歌曲。离别时唱它可以抒离情,筵饮上唱它可以侑酒兴,故此诗又有别名《渭城曲》和《阳关曲》。又因在流传过程中,某些诗句被演唱者重复叠唱以获得长言咏叹的效果,故又称《阳关三叠》。如中唐诗人白居易即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1]刘禹锡亦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2]清初文学家王士祯称赞此诗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3]未免推崇过高。明代李东阳评曰:“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4]可见此诗对后世影响之巨。

再看那首《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与《送元二》诗相比,意象、剪接、跳跃,更显摩诘匠心独运之工。

首句“山中相送罢”,着一“罢”字,不写离亭别筵之不舍,而写送友出山事已毕,初读似无留恋之意绪,但诗的妙味已隐现,是诗的蓄势。次句“日暮掩柴扉”,这是山居人家每天日暮后都会做的事情,但诗的关键处是,从“相送罢”到“掩柴扉”在时间上已有不短的跳跃,而这耐人寻味的时间空白,诗人却未着一字,留给人丰富的想象。是因朋友登程心绪不佳多耽了几杯闷酒而沉睡至此,亦或是送走挚友心怀惆怅在山林中徘徊至日暮黄昏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细节,当做暗场处理。

多情自古伤别离,对离别有过切身体会的人都知道,别恨离愁最难将息的时候是晚上。诗中主人公掩闭柴门,独自回到屋里,寂寞惆怅之情油然而生,眼前又浮现出朋友山中离别的那一刻,不觉暗暗自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四句,诗人化用了屈原《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此赋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里诗人以虚景衬实情,写别后离情未去,盼归之心已浓,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诗人进而想到,明年春草再绿自有定数,而游子归来却难预期,此后暮色柴门、闲云流水,与野鹤为伴,零丁之感不觉黯然。

从诗人本身经历来看,王维一生志情山水,也有过几次隐居生活经历,初隐终南山,后居辋川别业,崇尚自然,笃信佛禅。再加上诗人早年仕途蹭蹬,妻子早逝,其皈依自然之心愈浓。《旧唐书·本传》也记载他在辋川别业,常偕道友裴迪、崔兴宗等人泛舟遣兴、赋诗相酬。此诗是否是诗人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得而知,但不论如何,这首诗选取了与《送元二》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开篇隐去送别之景,继而写别后归家“掩柴门”之寂寥,于是想到明年芳草自绿,王孙归期未定的惆怅。在这一点上,诗人匠心别运之工,实比《送元二》诗高出一筹。但由于它所表达的不是典型的送别感情,兼之五言体诗音韵格律不适宜入乐,因而不能像《送元二》诗那样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在离席别筵上传唱,终输一招,不及《送元二》诗之后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风格;手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4-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情谊的可贵,其淳朴的真情美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一、熟知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送别诗中有一些常见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这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判明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三、明确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④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⑤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地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把握情感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4

论文关键词:风情万种 柳树

诗歌中的意象众多,柳树可谓是意象中的“明星”,提到借意象理解和鉴赏诗歌,总忘不了举出柳树的例子,不过,柳树作为意象,它的寓意可能并不像人们认识到的那么简单,可以说集褒贬于一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明星”,欣赏他多变的内涵。

一、惜别怀远

柳树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可能要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因“柳”与“留”谐音,可表示挽留、不舍之意。所以,到汉朝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还广为流传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又因柳乃喜水植物,常常被栽种在桥头溪旁。隋唐时,朝廷在今天的灞桥(西安城东)设立驿站,并在桥两边广植柳树,凡自长安离开之人,亲人好友必送到灞桥后才分手离开,离别的悲伤无法言表,此刻的心意只有借身旁温顺如丝的柳枝来表达挽留之意,于是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就成为当地特有的习俗。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人不在灞桥送别,但也深谙这“柳”与“留”之意蕴,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离伤感。同时,游子离乡后,日夜思念着亲人,回想当日送别的场面,不免又拿出珍藏已久的那柳枝,摩挲中又不由引发了思归之情。隋朝民歌《送别》诗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有“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春意生机

柳是春的代言人,春天的脚步刚迈入人间,柳树柔软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率先透出嫩绿的枝芽,万物在蛰伏了一个严冬后,有谁还倔强的保持着他生命的活力,柳树此刻便拔了个头筹,迫不及待的探出头来四处张望,所以,柳树极强的生命力,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而古人“折柳相赠”就不再只是表达“留”的意蕴,还有对即将远离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站稳脚跟,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春色常在。毕业论文也有单纯的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美丽及自然的活力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讥讽自叹

柳条随风摇摆,肆意轻扬,丝毫没有定力,其婀娜的姿态又让人联想到风情万种而又轻浮妩媚的女子,所以也就不由让人生发一些讥讽之意。如晚唐诗人唐彦谦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两句写垂柳多情轻盈,“绊惹”“斗”等词,已透出几分招摇任性之态,后两句借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有力地讽喻了当时朝政腐败,大臣极尽迎合诌媚之能事的现象,而“楚王江畔无端种”的垂柳,恰在其中成为了楚灵王昏庸腐朽的标签,真可谓“一柳留骂名”。也许至此以来,柳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只是生机和希望,抛开早春撞入眼帘的绿色,在春风的摇曳下,人们更注意到了她的风姿绰约,联想到那些靠出卖色相,扭动着腰身招揽生意的女子们,于是有了“烟花柳巷”之说,给“柳”蒙上了一层讥讽之意。

又如: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枝随风乐游,春风得意,却怎奈清秋遂至,斜阳笼罩,蝉鸣凄切,一派零落憔悴之景象。诗人借柳树从春到秋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生活发生变故,妻子亡故,只身赴蜀,孤独落寞,了无生趣,恰似那昔荣今枯的柳树。所以,“柳”在此处表达了诗人自伤迟暮与自叹身世的情感。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5

一、抓住诗词的信息

诗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首先抓住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或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作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隐含信息一般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二、熟悉常用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思想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定意义,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见典故的意义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鉴赏古诗词可以从诗词中的典故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

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这首诗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依据景物描写体味诗词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鉴赏古诗词就要学会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六、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分析王禹偁《村行》一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折柳送别的诗句范文6

在融融的春光里,漫步校园中,美不胜收的盛景尽收眼底。那婀娜多姿的杨柳,娇翠欲滴的冬青,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均在熏风中,陶然忘情地随风起舞。放眼天空,极目四野,睹物感怀,触景牵情,春天直如一幅气韵夺人的生机勃勃的画幅,让人徜徉流连。

沐浴着这如诗似画的春光,心里隐隐浮出古人吟咏春天的那些璀璨绚丽、光亮鲜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遍山原白满川,拂堤杨柳醉春烟”、“春江一曲柳千条”、“杨柳青青江水平”“杨柳渡头行客稀”等等诸多歌咏杨柳的诗句,把明媚春天的万千风情传承至今,眼前读来,深韵依然绕梁不绝,回味无穷。

喜欢春天,还因为它又是一个极易让人滋生念远怀旧、执手惋别之情的季节。李叔同有《送别》一词,内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词句,道尽了春日挚友分别时凄楚缠绵的心境。在《送别》的伤情余韵中,脑海中又浮出李白“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来,耳边仿佛闻到了古时摧人肺腑的《折杨柳》的清音。再次把春日寂凄摧心的基调推向深处。一阵深浸了馥郁花香的和风拂来,缤纷的落英从我的脑海深处又唤醒了朱熹《春日》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超出悲情,步入明媚,身心倍感轻松、愉悦和惬意。

花在春风中摇曳,心在春光中荡漾,此时此刻,我真想把自己化为一只翩翩的娇蝶,永远、永远在这片花光云影的天地间沉醉,长睡。

美如诗、赛如画的春天,我永远钟情你!

上一篇狼王梦

下一篇李渔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