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作品范例6篇

丰子恺的作品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1

【关键词】漫画;中西融合;书画同源

丰子恺(1898-1975)成长于清末民初传统中国士人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他对绘画的兴趣及天分,直至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李叔同后,便立志投身于艺术工作。并于毕业后至日本作为期十个月的游学,此期间因深受竹久梦二画作的感动,奠定其走上漫画艺术之路。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小学及专科师范学校,并利用课余时间创作漫画,尔后竟开启了中国漫画之先河。

丰子恺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它上面有六个姐姐,可想而知,一家人有多么地疼爱他,父母对他的到来更是望眼欲穿。他持家有方的妻子徐力民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教开明并温柔贤慧,虽是媒妁促成姻缘,但夫妻二人恩爱相随,共育有七个子女。丰子恺早期的漫画总是满溢家庭的温馨气息,这与他的幸福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性。他的画作既非传统文人高不可攀的山水与人物,也不是古典或现代的西洋油画,仅是用墨笔与淡彩简单地勾勒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百态和情境,把生活里的平常事物和身边人的故事进行描绘和讲述,将深刻的人生道理隐藏在画面中。

一.意到笔不到的创作意蕴

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启迪和熏陶之下走上了艺术绘画之路,加上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留学日本。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他发现了竹久梦二的漫画作品并深受其画风的影响,在不断地创作研练之下,最后终于有了丰子恺自己的漫画风格。丰子恺极力地主张画家应与生活接近,籍以表现出当代的种种生活形态,以及响应新时代的需求。身体力行的丰子恺,通过描绘一些周遭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与人生境遇。

丰子恺把中国古代画论中“意到笔不到”的美学思想和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曾说:“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1;漫画是用省笔法迅速地描写灵感,仿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捉住对象的要点,描出对象的大轮廓,或仅描绘对象的一部分而任读者悟得其他部分。这概略而迅速的省笔法,能使创作时的灵感直接地自然地表现,而产生“神来”妙笔……凭观者想象其未画的部分,含蓄丰富,而画意更觉深邃。丰子恺藉由上述的两种创作心得,来诠释其漫画创作的架构及思维。

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丰子恺的漫画通俗易懂,他曾在《艺术漫谈》中,将艺术比作“米”和“麦”,认为艺术应当大众化,为众多人所欣赏,就像我们每天吃到的粮食一样地普及。综观丰子恺的艺术理念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对于丰子恺的漫画,读书人能看出其中之深意,不读书的人也没有认识上的困难。像丰子恺这样类型的“减笔划”画作古代也有,但并不似他的画那般地通俗易懂。如山人(原名朱耷1626-1705)的绘画,其高古、幽涩的格调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世人所费解。由此可见,源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可造就出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家人和老师们精心照料与调教下成长的丰子恺,永远不会有山人那种兀傲之气,也体会不到那种从皇室子孙沦落至做亡国奴的悲痛和靠隐姓埋名才能生存的处境。当然,山人也感受不了丰子恺和乐的家庭生活气氛。

天赋如同一粒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里会长出姿态完全不同的植物,同样是才子,丰子恺对绘画的感受和山人就完全不一样。他说:“我要尊重自己的个性。石涛、,有石涛、的个性;王维、李思训,有王维、李思训的个性。我决不做石涛、、王、李的应声虫。……我要自成一家,不要依附人家。……师古要能化,要有我。……不可死板地抄袭古人,而没有自己的个性。我们既是生在现代,而度着实生活的人,那么,我们的绘画表现,一定要同我们的时代与生活相关。”2这就是丰子恺的漫画创新之处,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是当时、当世的人物,借古抒今之绘画情意创见了其独特的漫画风格。

三.中西合璧的漫画表现手法

丰子恺除了重视西洋画的构图、写生及透视之外,又注重中国画的意境美,促使他的漫画作品既师古,又不忘自我创新,可说是融东西画风为一炉。丰子恺用毛笔作漫画,以及用简笔的形式准确地反应事物的瞬间状态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开创了文人抒情漫画的先河。此外,丰子恺的文化教养既广且深,并懂得解剖和透视技巧,加上从李叔同学过书法,促使他的画作富有诗画的意趣。在漫画创作中,丰子恺采取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以平凡的取材和简洁的手法来引起观赏者的广泛共鸣。个性自由洒脱的丰子恺,面对漫画这种新创作形式,他以简洁、明了及一针见血的表现技法来表达出自我的漫画创作思维。

丰子恺漫画的艺术特色有赖于其书法的绝妙配合,他的书法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很大,源于北魏,兼及章草。他在作画遇到瓶颈期时便研练书法,在练一段时间之后,再来作画,有待画作更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丰子恺漫画的整体布局若没有题画之书的配合,也不会有现在的画坛成就。他的漫画有赖于其诗书画印的完美配合,而这正源于他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

结语

中国古代文人画极为精妙绝伦,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极致。对热衷于文人画的人来说,也许丰子恺的漫画有些过于简单。但丰子恺正是凭借着他艺术内部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创见出其其独树一帜的漫画作品,进而登入了艺术的大雅之堂。他的思想与情感的力度,及其艺术内涵并不输于文人画,或许,它正可成为启动文人画的新生力量。中国的漫画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走向繁荣,丰子恺的作品既有漫画的幽默感,又有传统文人画借景抒情的意韵,加上他的画作以特有的民族性、平民性为世人所知,这对中国漫画的普及与贡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

[2]丁秀娟,感悟丰子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6页。

[3]王文新,德性之光――丰子恺漫画的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2

一则“灵魂讣告”近日放在了丰子恺旧居三楼的空白展台中,展台中三册珍贵的民国版《护生画集》被人顺手牵羊,同时丢失的还有挂在三楼另一间的丰子恺丰一吟的书法作品,连书签也被偷掉几十套。“灵魂讣告”引用的是夏丏尊先生的一段文章,讲述李叔同先生劝他以“自杀”教化学生的故事,希望“一时犯昏者”幡然悔悟。“灵魂讣告”这个做法本身,也颇得丰子恺先生的遗风。

今年是丰子恺先生诞生115周年,从6月初开始,以丰子恺漫画为载体的“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拂去历史尘埃,“子恺漫画”再次集中刊载于报章。他的艺术作品无论老少都能够接受,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丰子恺旧居对公众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弘扬丰子恺先生的精神和艺术。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护生者,护心也。”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谈论丰子恺先生,因为他总在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之间行走。他以最简练的笔画,以一种近乎诗般的语言,把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讲得清清楚楚,把复杂的生活概括为简单的真谛。《护生画集》的“护生护心”思想,以及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期待,通过媒体、微博与更多观众的口口相传,传递着人间温情。

“如同一首首带着核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这是朱自清先生对子恺漫画的形容。丰子恺先生总能用寥寥数笔,勾勒挥洒出人间的善恶真美。这样的画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在他之后也没有。当年,老上海弄堂里的理发店、澡堂子、馄饨摊上都会挂着丰子恺先生的画,小商小贩、纤夫脚夫都在传阅他的画;老人、小孩,甚至文盲都喜欢他的画。丰子恺先生用简练的笔法画出了他对人世的悲悯与仁爱,用“爱众生”的思想切入社会最深刻的话题。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人生就是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资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我们期待那个“一时犯昏者”,能够尽快将藏品送回,你归还的不仅是珍贵版本的书籍,更是社会的良知。早在60多年前,丰子恺先生在杭州举办画展时,他的画也曾被顺手牵羊。先生得知后,登报寻画补题款,感谢窃画人的宠爱之心,称其为知己,并召请对方见面,“愿为补题上款”,一时传为佳话。丰子恺先生正是把儿童的那种未经社会文化濡染的自然人性、把自己的那种不随时趣的本真性情和盘托出,让人立见其性灵和个性。

对于那个“一时犯昏者”,我们大可不必进行“道德上的批判”,我们只是期待着“灵魂讣告”能够将他内心已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3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出版过《子恺漫画选》《缘缘堂随笔》等作品。

1933年,丰子恺的缘缘堂在故乡浙江桐乡石门镇落成后,他就携家带口隐居在此,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生活了。那时孩子们还小,丰子恺一边搞创作,一边带孩子,倒也其乐融融。丰子恺爱子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许多漫画作品就直接以他的子女作描绘的对象,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丰子恺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不敢有丝毫大意,而且特别讲究策略。

有一次,丰子恺正陪着四个孩子在家里练习画画。突然从弄堂里传来一阵“哟——哟——”的吆喝声音,孩子们听了,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小鸡,小鸡,看小鸡!”说完,也不管丰子恺同不同意,就撒腿跑了出去。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丰子恺也赶紧尾随了出去。在弄堂里,一个鸡贩挑着一副担子,前后足有上百只小鸡,热闹得很。孩子们一看爸爸出来了,都蹦蹦跳跳地嚷嚷:“买小鸡,买小鸡!”孩子们拉手的拉手,拽衣服的拽衣服,都可怜兮兮地看着爸爸,想让他尽快做出买小鸡的决定。有个孩子还抓住鸡贩的担子,不让他离开。

丰子恺对于养小鸡毫无兴趣,因为养鸡很是麻烦,要喂食物、打扫卫生。可是住在石门乡下,寂寞难耐,让孩子们有些小动物陪着玩,也是件美事。养几只鸡在家里,至少可以打破这暂时的寂寞,也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些美好的回忆。

打定主意,丰子恺就问鸡贩小鸡多少钱一只。鸡贩看着这阵势,知道这家人今天非买小鸡不可,就一口说道:“一块钱四只。”

丰子恺有些迟疑,一块钱四只的确有些贵,很明显鸡贩是存心想卖高价,于是他试探着问道:“可以便宜些吗?”

鸡贩挑起担子就走,嘴里回道:“一块钱四只,没有便宜了!”看着鸡贩远去的背影,小点的孩子就嚎啕大哭起来。这时隔壁邻居大嫂走出来,笑着劝慰孩子们道:“不要哭!这两天卖小鸡的多得很,一角钱一只也能买到。一会儿有鸡贩路过,我叫你们出来!”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4

1、出自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2、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来源:文章屋网 )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5

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和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先生有自己独到的养生方法,因此年逾花甲时依然精神矍铄、身强体健,他靠的就是“三心”――童心、仁心、静心。

童心,是养生的良药。童心不老,就会浑身充满朝气,不知老之将至,生活充满快乐,无形中延长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洋溢着童心之美,因此近百年来魅力不减。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的漫画中始终赞美的主题,他永远在儿童世界中寻找着不沾染世尘的情趣。

丰子恺先生始终保持一颗本真的童心,甘心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老顽童”。正因为生活在充满着童真、童趣的世界里,从而不忧不恼,花甲之年还能徒步登上黄山的天都峰,让许多人大为钦佩。丰子恺曾欣喜地为此作诗道:“掀髯上天都,不让少年人。”

仁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丰子恺先生有一颗仁爱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对草木鸟兽的关爱之心是超出人们想象的。有一次,丰子恺看到自己的孩子踩到了蚂蚁,连忙阻止道:“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它。你踩了它,它的爸爸妈妈就要哭了。”通过这件事,丰子恺让孩子们懂得了“护生”。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6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省崇德县石门镇人(今桐乡市),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作为一位兼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丰子恺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追求艺术人格和审美生活的一生,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人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和漫画的创作上,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上,抑或是对艺术其他范畴的阐述中,都渗透着丰子恺对艺术人生的的追求和态度。丰子恺把人生与艺术相联系,把艺术作为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他的人生观是种艺术的人生观,以绝缘、同情和趣味三者所构成的“童心”,也就是“艺术心”,是提高审美能力,实现艺术人生的根本要素。

丰子恺特别注重对童心的培养,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能看到其对儿童行为及其心理的描写,包括闻名中外的《子恺漫画》,很多都以儿童为题材,充满了童真与童趣。在他看来,童心就是“艺术心”、“赤子之心”。

在《童心的培养》

文中,丰子恺先生惊异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儿童的说话和行为,比如一枚普通的洋钱,儿童会想到把它凿个洞,变成一件装饰品,但在大人眼中,洋钱只是物品交换的媒介和工具,只能看到它的利益、用途等实用方面的价值,忽视了它“本来的面目”。他从儿童身上发现了丰富的趣昧和创造力,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很深大的人生的意味。”,“童心”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心”,呼吁大家保护和涵养童心,不应任其自生自灭。

童心的态度与艺术的态度是致的,丰子恺进而将童心与艺术教育联系在一起,认为童心具有“绝缘”、“同情”和“趣味”三大特点。

绝缘――非功利的审美态度

绝缘,用丰子恺自己的话解释:“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就是在看待外物时,切除与世间一切利害关系,单纯的看待事物本身,更容易达到美的境地。脱离了外物尤其是金钱等价值的束缚,人更容易体会到世问本来的愉悦姿态。就如去上海看了白相,被里面生动的表演所吸引,心情十分愉悦,但一想到需要金钱的交换才能欣赏到,顿时便没有那么愉悦了。一旦受外物所累,我们的目光就被束缚住了,趣味也减少了一大半,影响了我们对事物意义的判断。

在《艺术教育的原理》中,丰子恺曾说过,“艺术是绝缘的(isolation),这绝缘便是美的境地。”他以绘画为例:画家在画模特时,只专注于人体的筋肉、骨骼和形态,而不去想道德风化和性;在画苹果的时候不去考虑他的实用性,仅仅是一个他要描绘的静物,这样便能真切的看到事物本身的面貌,这便是绝缘的眼和绝缘的心,就像儿童样,不去考虑事物的各种复杂的联系。只有通过这种类似童心的绝缘的心,我们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才能看到真正的艺术的“门”,进入艺术的世界。

同情――有情化的生命追求

在《美与同情》一文中,丰子恺从儿童身上受到了很多启发。儿童进入房间,把合覆在桌子上的表面翻过来,调换茶杯和茶壶环子的位置,看到鞋子一顺一倒,就把其中一个调转过来,把一切他觉得不合理的地方纠正过来,这在大人眼中无疑是一种整理房问,但在儿童眼中,只是为了看了“心情安适”。普通人只能体谅同类人或者动物是否“安适”,但是儿童和艺术家“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

切物类”,能考虑到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安适”,这种有情化的生命追求就是一种深广的“同情心”。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具有一颗“艺术的心”,即“同情心”,他们不仅能体会同为人类的感受,也能体会世间一切生物无生物的感受,在描绘客观事物时,已经摒弃了人类高高在上的姿态,消除了所谓的阶级和价值观念,以客观事物的视角,与他们共喜共悲。丰子恺在文中极力的赞美儿童,因为儿童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或者说人类的本质是艺术的,因此儿童的同情心要比艺术家更加真诚和自然。儿童和艺术家的这种深广的“同情心”,类似于西方利普斯的“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到外物身上,仿佛外物也拥有了自己的感情,能够与自己进行交流,进而产生共鸣。面对同样的形色世界,艺术家和儿童的体感更为丰富和充实,甚至能够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把自己徜徉在美好的艺术世界中。

趣味――艺术的人生情味

在丰子恺看来,“童心”在大人眼中就是一种“趣味”,我们倡导培养童心,也就是涵养趣味。在《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一文中,丰子恺指出了“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的不同之处,强调了“趣味”这一范畴的重要意义。“人生中无论何事,第一必须有‘趣味’,然后能欢喜的从事。这‘趣味’就是艺术的。”文中也提出了解决人生苦闷需要通过艺术的途径。

丰子恺个人的散文和绘画作品中也体现了丰富的趣味性。如他的散文《吃瓜子》、《吃酒》,漫画作品《瞻瞻的车》、《花生米不满足》等都取材自生活中最自然平实的场景,这些场景在普通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甚至很容易被忽视,但是通过他的描绘,再平凡不过的场景也变得趣昧十足,充满了童真和童趣。往长远来看,这似乎带有一种广大的人生的意义。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著作《苦闷的象征》,文中把孩童成长为大人后生命力收到了压抑当做人生苦闷的根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童心”和“趣味”等情感来慰藉,也就用到了艺术,这便是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上一篇女强人

下一篇瑜伽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