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经范例6篇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1

关键词:《山海经》;史料;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23-03

近30年来,《山海经》研究以及其所引发的中国神话学研究持续加温。关于《山海经》的讨论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文学类问题:性质、篇目、作者、时代等延伸到其他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古医药学、历学等在内的众多学科的众多方面。虽然《山海经》研究价值、《山海经》学科综合性等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但在更多的问题上各家观点都还保持着分庭礼抗,不能互相说服。有学者认为《山海经》已然成谜,我们只能对它进行猜测而再无法得到证实,这种观点实际上已经宣布对《山海经》的认识永远无法达成一致。另外,虽然围绕《山海经》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但实际上并无突破性的进展,《山海经》研究似乎走入了一个争执不休、原地踏步的困境。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暂时忘却今天诸家对文本繁杂的研究,换一个角度重读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认识,会发现其实关于《山海经》性质的所谓“巫书说”、“地理说”、“神话说”、“信史说”并不相悖,是与巫文化的发展变迁全然一致的。

自《史记・大宛列传》始,《山海经》(或者说《山经》)就进入了历代文人的视野,诸家史书对它的记载应当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当时人们对《山海经》的认识定位。由于《山海经》的综合性和奇特性,它在各书目中所属的类别历来都存在极大差异,及至今天各派仍然固执己见。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暂且不考虑《山海经》究竟是什么书,抛弃派别之见,将历代史书对《山海经》的归类作一个尽量客观的梳理。

以目前所有的资料来看,《史记・大宛列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是对《山海经》书名最早的记载。袁珂先生根据东汉王充的引言分析指出司马迁所言乃是《山经》并且明确提出是指《五臧山经》,但无论如何这段记载说明司马迁至少是见过《山海经》部分内容的。恐怕还不止于此,《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伏羲、黄帝、颛顼、蚩尤等均载于《山海经》并且谱系一致。虽然并不能就此将神话和历史画上等号,但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在西汉时期,《山海经》的内容已经深入人们的认知之中并且被当做真实的历史――如果不能找出更早于此的同类谱系记载的话。也就是说,虽然司马迁对《山经》中的诸多怪物持“不敢言”的态度,《山海经》的部分内容仍然被当做史料得到了本书产生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原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巫很容易获取一个首领或者国王的身份和权势,那么记载和传承部落或者国家历史的任务由他们来完成自然毫无不妥,另外巫是最早掌握文字的一批人,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也只有他们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揣测《山海经》确实与巫文化有莫大的关系。而《史记》的种种记载也从不同角度证明:自《山海经》被发现开始,其史料价值的认同就更多程度上是对“巫史”的认同。

最先整理校定并命名《山海经》者,是西汉刘秀等人,刘秀《上山海经表》中提出,《山海经》作于唐虞之际,其内容“皆圣贤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又说“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不论他所谓的“远”是指地域还是时代,至少刘秀对《山海经》中内容是持相信态度的,并且当时的诸多文学大儒也认为需要了解《山海经》才可“不惑焉”。值得注意的是,刘秀提到“圣贤遗事”,“圣贤”是指什么人呢?且看《史记・日者列传》中记载:“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可见在极遥远的某个时代,卜医地位相当高,可与当朝大臣国之栋梁相提并论。在“朝廷”产生之前,“卜医”地位就更毋庸置疑了,称之为圣贤恐怕毫不为过。那么“卜医”又是什么人呢?与我们所关注的“巫”在原始时期同样地位超然,二者有何渊源?接下来我们先讨论“卜医”中“医”之一字与“巫”的关系。

《山海经・海内西经》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E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郭璞云:“皆神医也。《世本》曰:‘巫彭作医。’《楚词》曰:‘帝告巫阳。’”袁珂认为解释为“皆神巫”更恰当,但无论如何,巫者与医者古为一体是没有质疑的了。问题在于,袁珂认为“群巫之职任,乃在上下于天,宣达神旨人情,采药疗死,不过其余技耳”,并且援引《大荒西经》的相关内容,认为“十巫从此升降”是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但事实恐怕并不尽然,袁珂先生作此判断恐怕与中国自古十分强调教化,文学政治意图也极明显相关,但要由封建社会时期的思想推导得出最初的群巫职任乃是以宣达神旨为要,窃以为还很勉强。毕竟原始时期,生存才是摆在初民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初民的生命随时都面临威胁并且他们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不断繁衍来变相抗议不断的死亡,这也是早期生殖崇拜产生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关注的恐怕不是缥缈的神的旨意――除非这旨意真正能帮助他们生存。既如此,巫作为“医”的功能在初时一定是十分重要甚至可能占据首位的,正是因为他们能“采药疗死”才得到了尊重和崇拜,才成为了“神”的代言人。换言之,“采药疗死”绝不是“余技”,最初的巫恐怕就是通过“疗死”―虽然这种救治很可能有极大的偶然性―确立了自己无可取代的地位。当然这是延伸的话题了,此处仅作一个猜想。也就是说贾谊所提到的“卜医”,其实就是指巫,这种说法既是对巫的职能的阐释,贾谊这句话也是对巫医在原始时期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认可。关于卜的部分,我们想在下文中单独讨论,但卜和巫亦关系暧昧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毕竟他们都宣达神的旨意。

总之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早期关于《山海经》的种种记载,既表明《山海经》的产生与巫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说明了在其逐渐产生的过程中,人们对《山海经》的认可来源于对巫尤其是巫所具备的史、医职能的认可。

自西汉刘秀等人校定《山海经》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有了正式名为《山海经》的记载,班固将其载于数术略形法类,有六家百二十二卷:《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由于除《山海经》外其余均不可见,我们只能根据序言及其余五本书名猜测:班固恐怕认为《山海经》与卜卦、相术之类有关,他保留了前面所提到“卜医”中“卜”的认识。仍然是《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对宋忠说圣人如不在朝廷则必在“卜医”之中,于是他邀请宋忠一起“试之卜数中以观采”,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卜数,犹术数也。”班固的认识是有其理由的,他并非否认《山海经》乃是“巫书”,只是在他看来,“卜筮”才是巫最重要的功能,“巫书”根据巫最重要的职能来定位并无不妥,所以班固对《山海经》作了这样的安排。(有关《山海经》和巫术占卜之间的关系前人已有研究,可以参考叶舒宪先生2003年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发表的《司南:〈山海经〉方位与占卜咒术传统》。)那么为何班固会对“卜”如此重视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而汉文帝卜得大横之事更由不得这位唯君命是从的史学家不对占卜之事心怀敬畏了。也就是说,班固对《山海经》的归类说明,在两汉时期,人们虽然还沿用《山海经》中的一些史料记载,但他们已经开始重视其中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尤其是卜数的内容了,至于对巫医职能的认可,已经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被主流所淘汰。

此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均将《山海经》归入地理类,对此分法持反对意见者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关于《山海经》所言诸地域是否真实,各家历来争执不休,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将《山海经》归于地理类不在于它所指究竟是否荒诞不可考,而在于撰史之人是不是认为《山海经》中所言真实。既然《山海经》归地理类自《隋书》始,我们不妨先看看《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之序(节选):

《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周则夏官司险,掌建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春官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以观n祥。夏官职方,掌天下之图地,辨四夷八蛮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国,使同其贯。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扰邦国,周知九州之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及土会之法。然则其事分在众职,而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实总其事。太史以典逆冢宰之治,其书盖亦总为史官之职。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

《隋书》将地理类列于史部之下,本身就肯定了地理与史的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我们恐怕可以怀疑将《山海经》列于地理类自然不仅是因为书中多地名方位之属了,同样,如果简单理解以《山海经》为冠也仅因其产生年代早、记录较广之类,未免误解了当时史学家们的良苦用心。结合序中所言再与同属地理类的其他书相比对,《山海经》之所以能列地理类之首,恐怕是因为它能帮助平定以及治理四方。这一点今人也有破具信服力的研究,《山海经》中诸多方位实际上与远古占卜巫术相吻合,黄帝轩辕氏正是利用它们获得了权力和地位。而将《山海经》归入地理类说明魏徵等人对其史料价值(真实性)仍然有一定的认可,当然这种认可已经相当保留,只停留在赞同其记载有“远国异人之谣俗”的层面了。之所以如此,首先,《山海经》本身语句虽然简单其内涵却着实令人费解,其中很多话我们至今也只能对字面做出解释,知其然而未能知其所以然。《北次三经》有一种鸟“其鸣自,食之不饥,可以已寓”,这个“寓”大概是一种病,但究竟是什么病?郭璞、郝懿行等人均是臆测,今人亦无更有理有据的认识,实在无法说是读懂了。此种情况在《山海经》中比比皆是,要真正弄懂它恐怕还需要所有助力,大家都十分关注的已然失传的《山海经图》恐怕就是这助力的一部分,它们只掌握在特殊的群体中,就如同打开一扇门的钥匙,这个群体我们认为,就是巫。那么为什么整理此书的刘秀等人未曾提及呢?很简单,鬼神之事不可妄言,事神使者――巫的秘密自然也不可随便讨论。在流传过程中,随着解读《山海经》钥匙的遗失,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只能日渐趋于表面,而这种遗失,正是与巫文化进一步退出历史舞台息息相关,此时期的“巫”,已然暴露出其巫术中的种种谬误,不再受到尊崇,其内部传承自然很容易出现大量断裂,《山海经》也就此真正成为了不解之谜。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得不就此开始流于表面。换言之,到了这个时候,巫的“史”、“卜”、“医”等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功能已经无可避免地被逐渐淘汰,《山海经》的真正内涵也随着巫文化的逐渐萎缩而退出人们的视野。那么他们为什么又相信《山海经》确实记载了“夷险时俗”呢?这与当时中国面向世界的态度有关,盛唐之时唐朝与别国的频繁交流已有诸多记载不需赘述,此时的唐朝人接触了很多异域人情风俗,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眼界,这就促使他们相信还有未知的“远国异人之谣俗”,也相信《山海经》在这方面内容的记载。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山海经》独特的阅读困难,书中的山川道里暂不可考,而记录民俗风情作为地理类书籍的一项重要功能,我想这才是《隋书》将《山海经》归入地理类的首要原因。

综上所述,隋唐之人对《山海经》的归类一方面出于尊重,极隐晦地保留了前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当时的各种条件提出的新看法。这种认识对《山海经》本身是一种倒退,然而却是符合巫文化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潮流的。

随着巫文化日暮西山,此后对《山海经》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正统”,以至于到《四库全书》时将其移出史部归子部小说家了。纪昀等人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他们这一认识的前提在于巫文化已经完全脱离人们的知识结构,他们提出“实乃小说之最古者耳”,这一观点其实是源于后人对《山海经》中众多题材的运用,这绝不是《山海经》产生之理由,至多是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之一罢了。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历代的分类之不同体现了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因为他们改列的“小说”终于接近神话了。除他之外,今天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四库全书》的观点表达了肯定,这是因为今人的知识结构和清代差异不大,就好比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更容易互相理解互相认可。但这种知识结构实际上是偏离了其产生时期的以巫文化为主的知识结构的,因此愚以为与其说是认识的进步,不如说是巫文化影响力的逐渐衰弱。

概言之,历代史书中对《山海经》归类的变迁,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巫”的态度,也是“巫”文化衰落的缩影。至于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将《山海经》列入古史类,重新将其性质定位成史料,也只是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而不再与巫文化的兴衰有关,毕竟此时,巫文化已然完全衰落了。

自鲁迅先生第一次提出“古之巫书”的观点始,今日诸家或贬或赞,在研究中都对《山海经》的巫术、神话颇多涉猎。然而几乎都是从《山海经》本身出发,企图借助巫师或巫术活动来解释《山海经》的某些记载,这恐怕实在有管中窥豹、本末倒置之嫌。既然此书是从巫文化土壤中生出的果实,我们又岂能抛开这孕育果实的土壤,而对《山海经》做空中楼阁般的阐述呢?所以,假若诸君赞同鲁迅先生所言《山海经》乃“古之巫书”,那么我认为接下来的工作实在无法避免的要绕一条极艰难的弯子――构建一个中国古代的巫文化世界,只有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存在并且为我们所知的前提下,对《山海经》的研究才有望迈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且急需完成的任务,因为今天残存的巫文化符号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正在不断消失,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采集各地残留的相关材料任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山海经》诸多谜题恐怕就永远成谜了。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到秦始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前言,1-14,14-19.

〔3〕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49, 304.

〔4〕陈成.山海经译注[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7.

〔5〕James George Frazer.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5-62.

〔6〕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97.1871.

〔7〕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J].社会科学研究,1985(6).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2

至于海洋文化,不但有传统的渔盐文化、龙鱼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更有后起的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国防文化、海洋港口文化、海洋工业文化、海洋节庆文化。这里有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据传为观世音道场),有中国沙雕故乡――朱家尖,有中国唯一的列岛风景区――嵊泗,有徐福东渡经过地――蓬莱仙岛岱山,有祖国最东端的岛屿群――东极列岛,有海上影视・拍摄基地――桃花岛、东沙古镇。舟山还是以观音文化节、沙雕节为标志的中国十大旅游节庆城市之一。舟山还被授予中国海鲜之都,是连续5届的全国双拥模范城。2006年,象征中瑞友谊、同志出访瑞典时登临的古船哥德堡号进行中国之旅,只停靠了三站――广州、上海、舟山,从中也足见舟山在中国海洋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今年2月,舟山网邀请舟山市、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恳谈舟山网丰富海洋文化内容。专家们认为,舟山的海洋文化在中国是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形式最多样。他们认为,舟山网提出打造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综合网站的目标是可行的。符合舟山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方向。

海洋特色乃竞争所需

从长远以及全球视野来看,舟山网打造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综合网站,才能使舟山网在浩如烟海的网站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这样一个目标,舟山网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综合网站就有可能实现。

联合国的一份海洋事务报告指出,全球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达到21万亿美元,而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的价值为12万亿美元。

海洋是国际交往的大通道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无论是推进发展还是维护国家安全,我国在海洋空间都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只要舟山网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建成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综合网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海洋资讯为舟山所用

可以说,舟山网与生俱来就姓“海”,开通之初首页8个频道,其中三个名字分别叫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2006年底首次改版,频道数翻了二翻,但涉海频道占了一半多。2008年4月第二次改版,频道中间版块九个频道均为海洋特色资讯频道。2007年上半年,舟山网还并购了两个网站――中国海洋文化在线、中国海洋人才网。2007年舟山网又结合首届中国舟山国际船博会暨浙江省第三届船业博览会即将举办,推出中国船都网。接着又与舟山市渔农办联合推出新渔农村频道,并在论坛开设报网互动(助农社区)版块,依托遍布在各住人海岛社区的182个暖促指导员为主要信息者,搭建渔农村渔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推出10天点击人数就达5万人次。与舟山市效能办推出舟山效能投诉网,创新了海岛效能文化建设,上述网站(频道)推出后,网站点击率大大提升。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内容囊括了中国海洋文化在线下设舟山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科普、渔盐文化、海岛博览、海洋天气、海洋文艺、海洋军事、海洋研究等10余个频道50多个栏目。已成为不少海洋与经济新闻中心的索引来源。它在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海洋文化”等关键词均排名第一,访问者遍布中国大部分省市及许多沿海国家,中国海洋人才网同样受到涉海事业单位及海洋院校学生的青睐,从自动信息内容来看,该网站主要浏览者为中高级涉海人才。2007年1月,中国海洋人网成功地与腾讯求职、农博人才协作,举办了首届中国海洋人才公益招聘。2008年,它又与舟山网、舟山市定海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举办了定海区第三届名企人才招聘会,创造了2008年上半年舟山人才招聘会进场人数新高。

在新版的舟山网首页,根据舟山海洋产业结构,重点推出水产、港口、海鲜、旅游,同时推出舟山海产品网购频道。在频道名称上也力求带有“海味”,如海天社区、蓝色沟通。其中“蓝色沟通”是一个网络视频对话栏目,通过定期展开新闻话题访谈,打造品牌栏目。

今年以来,舟山网还与“打造海味浓郁的城市党报――舟山日报”及标榜“新锐、主流、亲民”的舟山晚报展开报网互动,论坛人气一路飙升,日发帖量不断创下新高。

在网站活动经营策划方面,舟山网的“一举一动”往往与“海”字紧密相关,如去年上半年组织的网友增殖放流活动,近50名网友乘渔政船来到渔场,亲手放流百万尾鱼苗、蟹苗,吸引中央电视台记者前来跟踪采访,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及全国许多知名网站均予以报道,丰富了海洋特色网站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网站影响力。

去年上半年以来,舟山网还在首页与全国近30家主流(重要)涉海网站进行链接,与中国沿海许多城市的网站联盟协作,加入了长三角、中国地市、中国副省级城市等主流新闻网站联盟。去年下半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城市网盟年会上,舟山网负责人在会上作了题为“打造中国第一涉海网站”的发言。

目前,借着舟山创建海洋文化名城的东风,随着舟山网网友队伍的壮大,打造最具海洋特色新闻综合网站工作也得到舟山市委宣传部、舟山日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

特色办网和兴网

整合本地涉海网站。在现有20多家本地网站已整体维护链接协作的基础上,设想把舟山政府部门尤其是涉海部门企业的网站统一由舟山网维护,凸现舟山网信息资讯大全,同时改变许多网站重建轻管,无人更新,资料老化,技术缺乏的现状。借助各部门网络信息员队伍,适当时候建立舟山互联网协会。

改版舟山现有涉海网站(频道),丰富资讯,方便网民查找所需内容。该版后的中国海洋文化在线改版,合并了相类似的频道,保留了网友感兴趣、阅读率较高的频道,今年8月7日,新版中国海洋文化在线开通,重点突出舟山海洋文化内容与新亮点、海洋文化网络传播创新理念、网罗本市及全国海洋人才资源,向10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海洋文化研究专家颁发海洋文化网络传播顾问聘证。在开通仪式上展示的集图片、音频、视频、FLANSH动画等于一体的观音文化、渔民号子等经典海洋文化精粹,博得在场来宾的赞许喝彩。舟山网的海洋旅游频道新版已具面貌,丰富了旅行社资讯、宾馆酒店订房等内容。海洋文化内容整合各海洋文化研究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切入点,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充实海洋文化资讯。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3

1山东省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山东省滨海旅游业主要由各地市作为相互独立的旅游区进行运作发展,导致滨海旅游整体规划实施困难,滨海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对各地市的滨海旅游进行协调发展,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带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实现滨海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滨海旅游产品升级,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提升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统计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而滨海旅游是沿海省份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特有的旅游资源,其在各个省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仅以2010年全国主要沿海省份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初步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很大.而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带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滨海旅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实现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缩短与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实力.

2山东滨海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2].通过把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可以正确认识区域旅游差异的发展变化,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目前关于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及衡量指标,本文以滨海旅游带7个城市作为分析单元,选取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分别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测度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受量纲的影响,可比性较差[3])和相对差异(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3])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标准差公式为σ=∑Ni=1(Xi-X)2槡N,Xi代表i城市的入境(国内)旅游收入,X为各个城市入境(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的平均值,N为研究区域的样本数量;变异系数公式为CV=σX,σ为标准差,X为各个城市入境(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的平均值.利用Excel软件,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2004~2010年山东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从2004年到2010年,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国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而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则出现较大波动,但近年来也呈现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从绝对差异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由2004年的56.387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61.80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的9825.643万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2417.901万美元,第二阶段从2008年的16615.759万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19578.816万美元(由于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青岛市入境旅游收入大幅下降,而其他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有所增加,致使近年来绝对差异变小).从相对差异来看,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由2004年的1.468和0.928分别降到2010年的0.932和0.758,变化幅度分别为0.536和0.17.这说明,山东滨海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山东滨海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并且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要远远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3山东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作用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4].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状态[5].本文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个旅游要素的空间结构对山东省滨海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3.1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3.1.1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明显,开发不均衡

山东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这里既有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现代人造设施、宗教文化、人文活动等.海岸线是滨海旅游的核心部分[6].位于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大约拥有2600km的海岸线[7],这里优质沙滩众多,山海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滨海观光旅游资源的集中区.从开发程度上来看,目前,青岛市共有49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滨海地区旅游开发程度最好的城市,而东营和滨州的旅游景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滨海旅游开发程度低.总体而言,山东滨海旅游带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地域分异规律,见表3.

3.1.2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山东滨海地区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位于东部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集沙滩、海岸、岛屿、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于一体,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作为“风筝之都”的潍坊,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扑灰年画、剪纸艺术等民俗风彩浓厚.滨州和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河口、湿地、滩涂、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部级森林公园都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3.2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来看,韩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山东,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要客源国.欧洲和美洲的游客人数增长迅速,其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挖掘.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来看,省内游客是山东滨海旅游带的主力军,属于一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周边省份和广东、上海等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构成了二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客流地域分布方面,无论是入境游客还是国内游客,山东滨海旅游客流分布都极不均衡,见表4.山东滨海旅游的入境游客集中于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2010年,三市的入境游客约为953180人次,约占滨海旅游带入境游客的79%.从国内游客上看,青岛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滨州和东营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小,2010年,青岛国内游客为4396.7万人次,而滨州和东营国内游客仅为661.4万人次和636.8万人次.

3.3旅游交通结构

山东滨海旅游城市带位于山东东部,交通发达,目前已形成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在空运方面,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和威海大水泊机场可直航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区,此外,潍坊机场和东营机场都有开往周边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航班.在陆运方面,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连通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极大地减少了三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横跨东西的胶济铁路、蓝烟铁路与纵贯南北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等在济南交汇,并有密集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穿过,将省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在海运方面,山东滨海地区拥有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等众多枢纽港口,另外,青岛邮轮母港也正在建设之中.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日照目前还没有建立机场,东营和滨州的旅游交通设施薄弱,可进入性较差.

4对策及建议

4.1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虽然山东滨海旅游带主体旅游资源以海滨为依托,相似性强,但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有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根据滨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状况,将山东滨海旅游带划分为如下三大旅游区.

1)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这一区域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四市.该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发展滨海观光和滨海度假旅游的优势明显.因此,应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对海岛、海上、海底旅游空间的利用,在进一步完善滨海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之上,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岛度假村,发展疗养度假和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打造滨海旅游度假群.为避免旅游屏蔽现象的发生,不同城市间应明确不同的发展主题.青岛作为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城市,着重打造“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烟台充分发挥“海上仙境,葡萄酒城”的特色魅力;威海则突出“最适宜居住城市”的特点,重点加大对“东方幸福海岸”的塑造力度;日照立足于“阳光海岸、水运之都”,努力加强水上运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滨海民俗体验旅游区该区主要以潍坊为重点区域进行开发.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潍坊风筝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海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应立足于“风筝之都”这一主体形象,以民俗旅游为主线,整合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体验式专项旅游活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精品民俗旅游路线.

3)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包括东营和滨州,处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地区,拥有完整的生态湿地景观系统.目前,此区域滨海旅游开发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该区应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东营黄河口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口部级森林公园作为重要旅游节点,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4.2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各地方政府之间应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的限制,统一建立一个跨区域滨海旅游协调机构,将山东滨海三大旅游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规划和开发,并结合“好客山东”品牌,树立统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山东滨海旅游新形象.此外,各地区旅游企业之间应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束缚,设计与优化滨海旅游路线,串联三大旅游区的特色旅游产品,制定联合促销计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以促进旅游流在滨海旅游城市带之间的双向流动,提高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4

坐在记者对面的王忠志略显疲惫。但是聊起舟山市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话题,他的眼神中却立刻焕发出一种奇异的光彩,人也马上精神抖擞起来。听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侃侃而谈,根本看不出来,其实他此前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了。

记者:很高兴再次采访王副市长。我记得您2005年在岱山时,就开始主抓第一届海洋文化节的工作。此后一年一届办下来,很有影响。为什么今年的这一届海洋文化节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却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今年这一届与以往举办的海洋文化节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王忠志:明天(5月17日)开幕的这一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是“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整个节会包括开幕式、海洋文化博览、闭幕式三大板块共十九项活动内容。

我市举办海洋文化节,确实是始于2005年的岱山。每一届节庆活动都是突出感恩海洋、关爱海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展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海洋文化建设成就。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已成功举办多届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影响力逐年扩大,2007年被评为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之一,被确定为浙江省18个重点扶持节庆之一。到了2009年,海洋文化节第一次提升到部省级的规格,由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和浙江海洋学院承办,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协办。规格提升了,内容当然在继承往届特色的基础上也就有所拓展和提升,更加丰富和广泛了,所以本届海洋文化节不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而是用年份来做标志,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本届海洋文化节,我们努力做到五个有机结合:一是国家层面的强化国民海洋意识与地方层面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二是文化节庆与群众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为海岛群众艺术文化的弘扬搭建交流平台,力争把海洋文化节办成海洋群众文化的盛典。三是举办节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海洋文化元素注入到海洋旅游、海洋特色产业等经济活动中来。四是做到地方文化节庆与宣扬拥军固防相结合,就是在本次活动中,通过驻舟部队的配合,既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大力宣扬新时期军民之情。五是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在充分享受舟山海岛旖旎风光的同时,强化以人文的精神提升节庆活动的品质,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美誉度。

为了延续海洋文化节的传统,这届海洋文化节的闭幕日期设定在6月16日,也就是过去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的日子。闭幕式祭海谢洋大典还是在岱山的海坛来举办,将点香、敬酒等等传统祭海谢洋仪式保留了下来,只是把过去的开幕式变成了现在的闭幕式。

记者:舟山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搞的也大都很成功。前年我采访您时,曾听您介绍过整合这些节庆活动的设想,而且还提出了“一主二辅”的概念。现在我在舟山又听说了节庆活动“1+2”的整合公式。请问“1+2”是怎么回事?

王忠志:这里的“一主二辅”,其实也就是“1+2”。“1”,就是重点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2”,就是普陀山的观音文化节和朱家尖的国际沙雕节。

舟山市的节庆活动很多,节庆文化也很丰富。但过多过杂,也就发现了一些弊病。比如活动分散、形成不了品牌,层次不高、效率不高,打不响。而且领导们的精力也有限,不好管理。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后来我们提出“1+2”的设想,来整合这些节庆资源,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标准,将原来的四十几个节庆归纳为“1+2”系列,也就是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主,国际沙雕节和观音文化节为辅的方案。力争通过品牌节庆“搭台唱戏”,集中包装、展示舟山海洋文化独特魅力。

“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是我们整合节庆活动后举办的第一个海洋文化节。筹备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各项具体方案一定要做细做实,确保活动圆满成功;二是注意统一文化节名号,所有分活动项目都要围绕海洋文化节展开;三是要充分体现海洋文化内涵,活动宣传要体现中国海洋文化节元素,不失时机地推出海洋文化和舟山群岛概念,进一步提升节庆的海洋文化内涵,促成更加和谐的节庆氛围。

海洋文化节明天就要举行了,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的观音文化节和国际沙雕节。

普陀山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观音文化是舟山文化的精品。普陀山是观音文化的承载地。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已累计接待香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舟山从2003年起已连续六届成功地举办了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这也进一步传承了观世音文化,发挥了普陀山在全市旅游业中的龙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普陀山,光临了普陀山,推动了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国际沙雕节在朱家尖岛举办。那里山海风光秀丽迷人,岛上金沙连绵、奇石峻拔,有“海上盆景”“海上雁荡”之誉。其中十里金沙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沙滩群――青沙、里沙、千沙、南沙、东沙五大沙滩绵延5000米,景色极为壮观。这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已成为舟山旅游的又一个亮点。

记者:您认为海洋文化这个词组是偏正词组还是联合词组?海洋文化中的海洋是文化的修饰语还是并列的内容?也就是说,海洋文化的内涵怎样理解?

王忠志:我认为用偏正词组或者联合词组来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都是片面的。这里的海洋和文化并不是人为割裂开来的内容。要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其实我们的《海洋文化节节刊》的序言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海洋文化,就是涉海的文化,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

海洋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现实活动对海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如今,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一直走在前列、并率先显示出强大活力的沿海城市,也担负着走出困境、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

记者:舟山为什么提出来要举办海洋文化节呢?

王忠志:中国海洋文化节是舟山“四海”建设(即: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文化节这个载体把舟山群岛打造成中国海洋文化代表地。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舟山海洋城市品牌,提升我市对外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水平,服务于舟山海洋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第一,可以提升我们的海洋意识,进一步凝聚人们对海洋的共同情感,让更多的人对大海怀感恩之心、有善待之举,充分体现保护海洋、和谐发展这一海洋文化的内在品质。国际上先进地区都是开发海洋最早的地区。过去我们对开发海洋重视不够,全球化的格局下,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是非常迫切的。我国海洋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还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通过海洋文化节这一平台,学习和借鉴各沿海地区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经验,对于共同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带动舟山旅游地发展。舟山作为中国沿海的一个窗口,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滨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更让世人领略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国海洋文化节对舟山旅游带动效应是很明显的。对招商引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工作等,也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舟山旅游工作重点要突出差异性、提升综合性、强化集群性、增加愉悦性。中国海洋文化节这样的平台,是这四个原则的一个集中体现。

第三,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海洋文化节的节庆活动在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了舟山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舟山的城市品位,刺激了经济发展,培养了干部,让老百姓得到了丰富的文化享受,在对外宣传推介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方面的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中国海洋文化节给舟山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深远的,绝对不是某些人理解的热闹热闹那么简单。

记者:海洋文化节的确很重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办,也很有必要。但是对舟山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城市来说,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吗?

王忠志: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既是我国东海海域的中心区域,又是我国南北海域的联系要道,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1300年的城市史。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市的地级市,不但拥有丰富的港、景、渔等海洋资源,而且具有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承、发展舟山传统的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舟山完全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

首先,舟山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舟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渔都,海岛人民在长期的生息劳作中创造和积聚的海洋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独树一帜的。在唐、宋、元、明时期,舟山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必经港之一,舟山定海还是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在400多年间,历经抗倭、抗英、抗日等战争,留下了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沿海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舟山岱山的渔歌号子以旋律粗犷豪放、节奏欢快和谐著称,祭奠大海也再现了古代渔民祭海的盛大场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舟山民间艺术种类不少,舟山锣鼓、嵊泗渔民画、白泉跳蚤舞、定海侯家班木偶戏、逯拮呤椤⑨飞接娓杌褂卸谰哂婕曳缜榈男禄楹乩上盗谢疃等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舟山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以及众多的航海保护神,如观音菩萨、羊府大帝、泗洲大圣、妈祖、财伯公等,如此众神“共处”同一蓝天下,形成了舟山独特的宗教景观。

其次,舟山已经成为反映中国渔文化的代表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也是与千岛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齐名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舟山的沈家门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和秘鲁的卡涯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舟山海鲜产品的产值、产量和出口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海鲜烹饪在这里也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

再次,舟山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应有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硬软设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海洋文化建设全面进步,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十年舟山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舟山成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城市,使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载体更加坚实、形式更加多彩。

第四,舟山有着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的独特地域优势。舟山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冬暖夏凉,淡季不淡。这里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旅游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世界闻名的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拥有山海自然景观、海岛渔俗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佛教文化景观1000余处,并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称号,“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美誉名扬海内外。

第五,海洋文化是舟山的城市主题文化,是在上千年的群岛城市演变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丰富的观念性城市形态和强大的实践性操作系统。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美丽的海洋和海岛自然品质、丰饶的海洋资源、特殊的海洋产业以及渔文化特色、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城市价值、以普陀佛教为代表的人类精神文化样式等等,构成了我市城市主题文化的独特内涵。它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海洋文化既是我市的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我市的一种社会环境,更是我市的一种发展力量。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是舟山人对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城市地位与形象的不懈追求。

第六舟山有着独特的海洋城市精神。舟山是一个移民城市,处于南北文化和经济的交界点,海洋位置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曾遭遇的多次列强武装侵略,锤炼了舟山人的性格和品质。因此,舟山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海洋城市精神,它们是舟山人的性格写照和品格追求。勇立潮头体现了我市人民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不惧风险、开拓创新的气魄;海纳百川体现了舟山人开放包容、谦逊好学、广交朋友、广积善缘的胸襟;同舟共济体现了舟山人团结互助、友爱人人、感恩图报、共享共荣的品格;求真务实体现了舟山人胸怀大志、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讲究实效的作风。

记者:舟山在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王忠志:主要还是在体现更多的国家性上。这次海洋文化节引起了国家海洋局和文化部的支持和重视,再加上海军和地方上的努力,档次就提高了,影响也扩大了。希望今后的中国海洋文化节能够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中国海洋文化节还有好多文章可以做,可以逐步提升完善。

记者:一次节庆活动是短暂的,海洋文化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请问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还将有什么举措或规划?

王忠志:海洋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接下来,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我们还有以下具体规划:

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创造海洋资源保护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地图》和《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责任制》等,建立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志愿者队伍,发展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爱好者兴趣团体,鼓励我市市民加入社会保护网络。

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研究探索我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变“文化遗产”单纯的封闭保护为对“文化资源”开放的积极开发利用。通过与文博业、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休闲娱乐业的结合,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文化名牌。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和文化生态区,扶植一批具有渔农村民俗特色的民间展览馆、陈列馆,发掘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等。

用为后代遗存新海洋文化资源的眼光和气度,做好现当代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和保护工作。今后每年都要对新海洋文化资源目录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修订和扩充。每年举办海洋文化新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每年评选群众喜欢、社会公认的优秀的应保留、可传承节目入选舟山民间民俗博物馆。

我们还将开展“清爽舟山、美丽岛城”海洋文化生态工程、文化产业繁荣工程、“舟山的荣耀”名景名人名作名品名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等多项活动,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文化惠民工程”的情况好吗?

王忠志:舟山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以下几点:

1、重点建设舟山市海洋艺术中心、舟山大剧院、文化创意大楼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充分发挥其在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舟山市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好现有的县(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多功能影剧院、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地和娱乐设施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新建、扩建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提供配套服务。

3、依托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开展“快乐读书、成长品格”全民阅读节、“海洋、大地、蓝天、生活”群众性文化展演活动等全民自主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4、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保证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持续的生命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以“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为抓手,大力提高专业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6、切实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实行文化“低保政策”,让市民优惠享受更多的文化艺术展演。

7、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在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的总体要求下,深化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5

(一)海洋资源优势独特。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205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海355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59.2%,浙江省的2.5%、14.2%。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3公里,其中深水线37.3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28座,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3.2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二)海洋产业富有特色。在着力推进海洋渔业、水产加工、海鲜餐饮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滨海休闲旅游、海洋运输等新兴产业,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象山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40%,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象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130亿元;尤其是船舶制造业,异军突起,拥有船舶制造和配套企业75家,建有万吨级以上船台、船坞62座,造船总能力达180万载重吨,实现产值42亿元,成为宁波市重点建设的船舶制造基地。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7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成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省旅游强县。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68.8万载重吨。海洋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现代渔业稳步发展,全县水产品产量57.3万吨,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荣获“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荣誉称号,中国水产城进入部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临海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0年以来,先后引进建设了大唐乌沙山电厂、中油重工(宁波)基地、新乐造船、合诚制管、海水淡化、檀头山风力发电、东海铭城等一批临海项目,三门湾核电二期、海洋工程装备、风力设备制备等项目正在洽谈衔接中。

(三)海洋生态文化独具魅力。象山六千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县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出“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浙江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1.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先后建成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部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四)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历届县委、县政府均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一直致力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探索,先后提出海洋开发、桥海兴县、海陆一体等海洋开发战略思路,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抓住象山港大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谋划实施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并把海洋经济提升作为重中之重,在系统总结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海洋开发战略(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制定了海洋经济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象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桥海效应,统筹推进海陆资源、产业、空间、文化、生态的融合,大力发展大桥经济、港口经济、海洋经济,走具有象山特色的海陆一体化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象山今后的工作重点。

(五)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象山港大桥将于2012年建成通车,届时象山将进入“宁波半小时、杭州两小时、上海三小时”交通圈,大大提升海洋、生态、文化以及特色产业优势,成为宁波大都市重要的功能区,从根本上改变象山交通末梢地位。而且,随着贯穿象山境内的沈海高速甬台温复线的全线贯通,象山将成为连接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的重要纽带,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县域内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石浦港区域陆海、陆岛交通一体化初步实现,建成三门口、铜瓦门、蜊门港等大桥。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建成乌沙山3.5万吨级煤运码头、西泽5000吨级公用码头等,实现货物吞吐量921万吨。电力、供水、通讯等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二、战略构想

(一)发展思路。牢牢把握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战略,坚持海洋经济的战略主导地位,坚持海陆一体化发展,坚持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谋划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挖掘弘扬海洋文化,彰显“蓝色”文明魅力;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发展,打造浙江省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宁波市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二)发展目标。努力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5%,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从海洋资源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迈进,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

(三)空间布局。统筹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渔(农)区发展,推进海岸带整体开发,优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象山港、石浦港为核心,百里黄金海岸为纽带,众多沿海岛屿为节点的“两港一带一廊”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象山港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深水岸线和临港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装备、船舶制造、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等产业,精心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石浦港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海洋旅游、船舶制造和港口物流等产业,建设省对台小额贸易基地,形成环三门湾区域海洋经济核心区。百里黄金海岸带要充分依托海湾、沙滩、海涂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生度假、休闲旅游、海景房产等产业,建成长三角金色港湾休闲区的核心地带。沿海岛屿走廊要把握全省海岛综合开发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海岛旅游等产业,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海上生态经济走廊,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产业。抓住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机遇,着力培育和发展临港新装备、海洋新能源、滨海休闲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等四大战略性海洋产业,加快构筑具有象山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一要打造先进临港装备基地。依托丰富的港口岸线优势,提升发展船舶制造业,优先发展海洋工程、重型机械、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中油重工(宁波)基地、戴维医疗装备、申菱电梯、乐惠新能源装备等项目建设,推动美国庄明能源、中石化大型非标设备制造、国电风力设备制造等项目尽快落户,努力打造甬台温临港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二要加快发展海洋新型能源。依托丰富的风力、潮汐资源和良好港口岸线条件,加快推进国电海上风电、檀头山风力发电等项目,抓好乌沙山电厂二期暨水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金七门核电等项目落户,积极发展海洋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三要提升滨海旅游业。全面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优化完善象山百里黄金海岸线滨海旅游布局,精心开发“外海内湾”大目湾新城,积极打造松兰山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象山影视城、半边山度假区、花岙岛、渔山岛、檀头山岛等景区,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产品,实现从滨海旅游向海洋休闲旅游的跨越,争取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以上。四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依托国家中心渔港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发展海洋医药、海洋生物、海洋育种、海洋保健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

(二)推进港口岸线高效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利用”原则,优化港口、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以石浦港、象山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加快实施航道疏浚工程,提高港口通航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两园两基地”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发展海洋运输业,建设海洋运输物流基地。发挥石浦港对外开发一类口岸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台贸易。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控制业主码头建设,合理布局公用码头,适当预留和控制部分深水岸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海洋总运力达到100万载重吨以上,建成省港航强县。

(三)加快海岛资源综合开发。科学编制海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海岛分类、功能定位、重要海岛功能区布局、开发建设时序、深水岸线与航道锚地利用、土地与海域使用和海岛与海洋生态保护,推进空间合理布局和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海岛管理、建设和投融资机制,探索以岛养岛发展模式,制定海岛开发优惠政策,通过拍卖、租赁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参与海岛开发。构建群岛开发体系,重点推进南田岛、高塘岛、檀头山岛、花岙岛等开发利用,加强韭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快形成综合利用岛、清洁能源岛、滨海旅游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创建宁波市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改善海岛码头、航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陆岛、岛岛联岛工程。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和韭山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大人工鱼礁投放和放流增殖力度,创建中国东部“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把渔山列岛建成国际海钓生态旅游名岛,把韭山列岛建成海洋科普基地。培植西沪港、蟹钳港生态湿地系统,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凸显海洋牧场建设示范效应。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中国渔文化之乡”魅力。挖掘弘扬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融合“”本土文化,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渔文化系列产品,完成石浦渔港古城一期改造,启动二期开发,建设中国渔村二期,打造东门岛渔文化主题公园。提升“中国开渔节”等海洋节庆活动的影响力,积极争办世界海洋博览会和中国海洋博览会。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其与海洋休闲旅游、海洋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理念,不断强化全社会感恩海洋、保护海洋意识,切实提升全社会人文素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规划研究制定。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象山县海洋资源底细和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编制海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加快制定完善港口岸线、海洋生态、海岛开发、基础设施、临港工业、海洋休闲旅游、现代渔业及区域功能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形成近远期相结合、宏观目标和实际可操性相融合的规划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科学的实践基础。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推进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确保2012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建设浙江沿海高速复线戴港至宁海段。实施大桥对接工程,加快沿港、沿海、陆岛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分步实施环象山港一级公路象山段。积极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象山港开发建设规划,提升石浦港功能。建成鹤浦一级渔港和石浦番西渔港,增强石浦中心渔港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三)增强资源要素保障。适度推进围海造地,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实施道人山围涂、大平岗围涂和西沪港治理工程,为象山县建设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和空间保障。加强海岛资源综合开发,推进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海上象山”。

山海经海内经范文6

程锦潮,与他所带领的团队开始思考与探索中山海事局的转型升级之路。问起中山海事转型升级工作的“顶层设计”初衷思路与理念、系统论的方法,程锦潮谦虚而低调。他说,“对于各方面都只能算中等条件的中山海事局,早在两年前,梁建伟局长在指导中山海事局工作时,就提出‘两个保持’,就是要求我们中山海事人:保持最大的工作激情和保持良好的创新精神;我们不想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未实现的目标拔得太高,但我们也的确按上级领导的要求作一些尝试,我们力争打造广东海事‘三化’建设的先进局,打造现代化强局的主力局,打造‘五精’海事处建设的示范局,最终把中山海事建成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强局。”当打开话题时,程锦潮不再低调。

特别是对于以科技与信息化监管为手段的智慧海事建设,他说,中山海事局自2009年即开始谋划建设CCTV视频系统(工业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随后的4年间,不断丰富和完善此系统,并将其与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HF系统(语音甚高频系统)和弹性协管联合执法相结合,构建起“CCTV+VHF+AIS+海巡船+协管船”的“3+2”现场监管模式和“看得到,听得见,指挥得了”的智能渡口监管模式。

“这也正是我们对梁局长要求中山海事局‘探索渡口渡船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回应。”程锦潮说,“作为一个转型的探索局,中山海事的转型是‘三化’队伍和‘五精’海事处建设的内在需要,2013年无疑是中山海事转型升级的发轫之年,中山海事的转型升级的决心已定、格局已定。”

程锦潮还用诗一样的语言说,看上去很美的温室花朵是否经得起风雨洗礼,说起来动听的样板是否经得历史检验?中山海事局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愿为“智慧”海事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山海事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转型升级的愿望驱动

与三年前记者接触程锦潮不同的是,在现在程锦潮的口头表述里,“转型升级”出现的频率最高。他说,中山海事转型首先是从“三个适应”出发,即适应上级海事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对海事工作的新期待。这“三个适应”,也构成了中山海事设计转型的驱动力。

他说,梁建伟局长曾经对中山海事的工作给予了“工作成效好、服务理念好、创新精神好、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好、队伍素质好”的“五好”评价,但是如何把中山海事工作阶段性的好评价变成一种长期性的好模式?这就是中山海事转型的愿望驱动之一。

“一个单位的转型,原则上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本单位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程锦潮说,“未来几年,我们将为中山海事各项创新型的工作贴上这个‘转型升级’的新标签”。 程锦潮认为,他在中山海事局长位置履职期间,中山海事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度管理阶段、质量体系管理阶段和文化引领阶段。目前,中山海事局正是向文化引领迈进的阶段,希望文化引领与转型升级能互为因果。

程锦潮说,转型升级还有一个根本的愿望驱动,就是解决中山海事监管存在的两大矛盾,即中山海事监管量和执法装备及人力资源不对称的矛盾和传统监管模式与现代化监管要求不相符的矛盾。广东海事局陈毕伍书记到中山检查指导工作时,要求中山海事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实现“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创先争优,进一步夯实海事处建设的基础。上级领导要求中山海事先行先试,分步推进转型,从其内涵构架和标准孕育等方面完成转型的全套动作。在如何解决两大矛盾的思考中,程锦潮表达出了综合型管理人才的渴盼。他说,综合型的海事管理人才,需要有一流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需要有高效、规范、精湛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有高远、宽广、超前的视野与创新能力,这都需要海事的转型升级去拉动与培养。

程锦潮还特别强调了转型的另一个愿望驱动,就是中山航运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事的要求。他说,中山海事的局情完全可以作为全国基层海事局中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样本。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幸福中山、绿色发展等等,作为地方经济组成体系一部分的中山海事,必须与地方经济保持同一步调,与城市并肩转型,否则就失去意义和价值。“经济发展和安全监管这两个硬碰硬的指标,为中山海事转型提供了契机,也设置了考验。”他引用了2012年的数据做参考。2012年,辖区进出港船舶13万艘次,货物吞吐量5075万吨,旅客吞吐量118万人次(港澳航线),集装箱吞吐量125万TEU。发生列入统计口径事故1宗,直接经济损失134万元,没有发生沉船和人员死亡事故,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搜救成功率达100%。

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时间回放到2008年,信息技术悄然渗透,此时的中山海事局率先在全国船检系统试运行“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VIMS5.0”。随着中山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海事监管量和监管资源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加剧,传统的“救火队长式”的“汗水型”监管分身乏术,中山海事也面临着是否向信息监管道路转变的抉择。说到这样一种道路选择,发生在并非中山海事局辖区的两起事故,更加坚定了程锦潮走智慧海事道路的决心。2012年3月11日,广西桂平市石咀镇一核定载客30人,实际载客48人的客渡与一货船发生碰撞并翻沉,造成20人死亡。同年3月20日,福建省南平市夏道运输公司所属渡船,在靠近渡口时被突发的暴风推出数十米后翻沉,事故造成11人死亡。谈及事故,虽然不是发生在自己管辖的辖区,但程锦潮的神情依然凝重。这两起事故,如果从监管角度审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渡口管理方式的粗放:超载为什么被仍被漏查,是没有发现,还是因为发现了整治不了?由此事故,程锦潮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水网地带,现有渡口35道,每年渡运量达1000万人次以上。虽然在智能渡口建立前,中山市已建设并投入使用渡口渡船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渡口的远程监控;另外,传统亲临现场的监管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了渡运安全隐患,但在背后,中山海事局也看到,安全监管手段单一、管理手段落后、超载渡运屡禁不止仍是其渡口渡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中山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新要求和高要求,使传统监管方式更显得捉襟见肘,转变监管方式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信息技术创新的运用恰好是救赎。程锦潮带领团队通过以开展中山市渡口智能化建设标准课题研究工作为切入点,寻求强化对渡口渡船深化管理的突破。经过该局的努力,全市37个渡口视频监控设备投入使用,由相关镇区、村委实施全天候监控。目前建立起来的智能渡口,实现“CCTV+VHF+AIS+弹性巡航+协管船”安全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看得见、听得清、指挥得了”的效果。

目前,中山智能渡口可实现五大功能:一是人员限流,预防渡船超载渡运;二是远程控制,预防冒险渡运;三是人像拍摄,提供影像证据以及流量统计、分析功能;四是具备收看、收听天气情况或相关信息的视频、音频设备;五是提供信息,提供安全预警。该局通过将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运用到渡口渡船管理上来,实现科技管理渡口渡船的先行先试,也为其它地方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强化对渡口渡船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智能与信息推动的成功还表现在中山海事局的24小时智能监控系统。程锦潮说,当时建设的CCTV视频监管系统,只是考虑解决人力上的不足,是为了“看得到”。但海事执法只是“看得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听得见”,更要“指挥得了”。要实现“看得到、听得见、指挥得了”,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信息化系统。经过2009年的实践,中山海事在辖区增加了“AIS”和“VHF”监管网络,并总结提炼“CCTV+AIS+VHF+海巡船+协管船”的“3+2”监管模式。“3+2”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成功的经验使程锦潮坚持走智慧海事的道路越来越坚定。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山海事局在网络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起包括内部CCTV视频监控,完成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实现了行政许可“一站式”的电子审批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危险天气预警信息系统、应急现场CCTV视频监控系统、船舶GPS调度管理系统;现场信息化引进AIS系统终端,建立起中山航海保障系统,构建了全面可靠的航海保障平台,提供了安全畅通、值得信赖的航行环境和助航服务。

记者在采访程锦潮时,明显感到他在谈到成绩时,流露出的自信和坚定。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有成绩,他要的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此,他又从其他局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中敏感意识到,要实现全面转型必须建立智慧海事系统。所有传统的监管方式完全可以在智慧海事系统中实现,从而彻底扭转中山海事的监管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

他在思考,如何突破旧的管理框架,以智慧海事建设为突破口,走创新管理思路,实现海事管理的转型升级,这是他当前需要着力并长期致力谋划的问题。

转型升级的创新价值

创新概念时髦但并不新鲜。全国上下都在提创新的理念,但弄不好就会限于口头。在中山海事精神里,“敢为先”打头,就是对创新思路的要求。对于创新思路的运用,可以中山海事的监管中找到不少案例。

除了以上提到的智能渡口系统的持续推动并产生效果外,早在2007年,中山海事局还开创性打造出“流动的海事监管眼”。在监管资源无法满足现行的监管任务和目标时,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用“智慧”代替“汗水”,“水上交通协管船”与“义务监督员”成为解决此矛盾的创造之举。那些遵章守纪、信誉良好的船舶,全天候行驶在水面上,何不利用这种特性,让他们对那些不守纪的船舶进行监督举报,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为海事监管提供最有力的现实数据。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监管执法者与被执法对象玩着躲猫猫的游戏,你查我躲,你走我现。那些民间的“举报”才是最真实的信息。这些思路都蕴含着创新的影子。于是中山海事聘用信誉良好的船舶作为义务监督员,部分义务代替海事监督。思路一变,几十双“流动的眼睛”,为海事大大节省了现场巡航的人力与物力,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并有效地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形成了水上交通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程锦潮补充说,通过及时跟踪、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更加密切了海事部门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和配合,营造了海事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

这虽然是中山海事局6年前利用社会资源为海事监管服务的创新,但较好地体现了中山海事人创新理念。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山辖区发生统计范围内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死亡、沉船,直接经济损失数总体保持在低位。2007年至2011年,每年辖区发生统计范围内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均为1至2宗。“十一五”期的四项指标与“十五”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在辖区船舶流量同比增长37%、货物吞吐量增长145%,集装箱吞吐量增长55%和旅客吞吐量增长16%的情况下,事故宗数同比下降66.7%、沉船数下降61%、死亡人数下降81.16%、直接经济损失下降69.7%。

这一组统计数据直观地再现了中山海事转型所带来的安全效益。既有科技的运用,又有思路的创新。智能渡口系统的建成,提高了海事行政执法的科技含量,改变了海事监管科技含量低的局面;流动海事眼的推广,提高了海事行政执法的智慧含量,降低了行政执法成本,并及时有效地发现、消除事故隐患。中山海事局的转型升级就是需要这种创新精神,也正是中山海事精神所要求的。

“中山海事局现阶段的转型升级,也需要这种创新理念。转型不止是政治热情,更多的是要实事求是,充分掌握局情,突破常规思路,达到目标。”程锦潮对创新的理解流露脸庞。谈到中山海事的未来发展,监管是手段,不是目的。作为海上执法部门,就是要做到“让守法者畅通无阻,让违法者寸步难行。”“目前,中山暂时在内河海事的发展中理出了一些头绪,但是这仍然不够。无船可罚,无险可救,人人遵章,才是海事工作的终极目标。”

转型升级的方方面面

程锦潮表示,转型升级,概念并不新鲜,关键在于其内涵。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转型,我们中山海事局也在讲转型。但我们所提的转型,是从硬资源到软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山海事监管的两大矛盾,从而提升监管效能和水平。

“转型有很多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实现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装备不足汗水补,汗水不足智慧补,这是我们中山海事过去在解决装备、队伍矛盾时采取的办法――当装备不足时,就要靠队伍的勤奋,当人手不足时,就要靠方式方法。我们不能再过分依靠这条经验。”程锦潮说。

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主要是现场监管的转型,而这一转型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程锦潮语重心长地说,从2005年接手中山海事,到中山海事一路平稳发展,他在中山海事度过了极为充实的8年。“中山海事的转型是外部的要求和内在需求,是主动尝试,也是形势所迫,我们希望找到一条适合中山海事发展的新样本。”

记者从采访开始,就一直在追问,“为什么中山海事不愿做温室的花朵,而迈上了荆棘丛生的转型之路?”程锦潮说,这与中山海事精神的提炼不无关联。在50余年的发展沿革中,中山海事局纵然在社会体制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依然没有出现断层,使中山海事局基本保持了发展的延续性。从最初的石歧军管会开始到水监体制改革的“三统一”模式,中山海事不仅源流清晰,而且使命坚定。中山海事到了程锦潮这代人的手中,力图转型升级也就理由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