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几米范例6篇

星空几米

星空几米范文1

一块蛋糕获得的伟大友谊

1919年3月3日,米罗抵达青年艺术家向往的圣城巴黎,随身带着毕加索母亲捎给儿子的一块蛋糕。毕加索接到礼物时眼中绽放出的由衷赞赏令米罗更是惊奇。为了答谢及帮助米罗,毕加索常来欣赏米罗的作品并介绍一些机会。

米罗的生活很苦,作品在异国城市比在家乡更难卖出。他拼命地节衣缩食,他吃得很少,几乎总是处在饥饿中,实际上,穷得每周只能吃上一顿像样的正餐。这样的窘况中,米罗还是会邀请朋友吃饭,20年代他用一点红萝卜、黄油和面包招待隔壁画室的安德烈・马森。画室只有一只煎锅、一张沙发、一把椅子。他说:“到了1925年,我几乎完全依靠幻觉作画。那时,我每天靠几个干无花果生活。我太骄傲了,不屑求助于人。饥饿是幻觉的最大源泉。我总是长时间地坐着,盯住画室光秃秃的墙壁,试图抓住纸上或麻布上的形象。”

因为饥挨,靠信念支撑而产生幻觉,米罗发呆时看到一些在真实与虚幻间不断变幻的组合体,这让他有了新的绘画内容。“我不画那些梦中见到的情景,但是我会画出比梦中情景更美妙的,那些在恍惚间看到的、经过了变幻的东西”,米罗就是在饥饿的恍惚状态中,练习快笔画出这些“更美的世界”。

1926年,米罗的经济又出了状况,能够帮助他的还是毕加索。毕加索在1916年,就被巴黎俄罗斯芭蕾舞团领军人物谢尔盖・佳吉列夫召入芭蕾舞《迎客戏》的舞美设计者行列。这给毕加索带来了金钱、名声,还奉上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出身的妻子。对于生活困顿的米罗来说,尝试一个新的工作未必不好。1926年经毕加索牵线,米罗为俄国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设计了服装和布景。1931年舞蹈演员兼编导莱奥耐德・马森认定,米罗是他的芭蕾舞《两个儿童》布景设计理想人选,1932年米罗完成了布景设计,同时还承担了演员服装和剧中玩具的设计。

拳击带来的生活回报

1923年,米罗与海明威在美国中心上拳击训练课相识。两人捉对搏杀的场面相当滑稽。米罗属于地中海民族,身材短小,还不如海明威胃部的钮扣高。拳击之外,米罗获得了海明威的认可和尊敬。

这年,米罗在秋季沙龙的传统气氛中举办作品展览,海明威则在他纽约的一些专栏上介绍米罗这位加泰罗尼亚画家。海明威对《农场》(右图)情有独钟,认为它“使你能感受西班牙的一切,即使你已离开却又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海明威尽管口袋空空,还是向美国朋友求援,筹措到一笔资金付出2000~3000法郎便带走了作品。这笔收入把画家从长期的贫困生活中解救出来,米罗慢慢地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农场》也成为海明威的珍藏,靠在体育馆当拳击教练他才慢慢付清这笔钱。海明威宣称不愿拿它换取世界上任何一幅画,果然,作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仰望星空,战胜恐惧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复天,米罗勇敢地回到沦陷中的西班牙,画室选在自由领地帕尔巴,政府独裁者无法踏足。战争几乎毁掉了一切,米罗抢救出来的唯一财产就是《星空》(左图)组画。现实中困守一隅的隔离让米罗更加渴望灵魂的自由,野外的景物和翱翔在平原上空的鸟儿感染了他。在纳粹入侵的悲惨日子里,米罗平复心境,以更加抒情的方式创作《星空》。这组十分美丽的、充满诗意的水彩小画,它们基本上是献给夜的颂歌,赞美从黄昏到黎明的这一段时间出现在夜间的事物:露水、夜莺、星星。几年之后,他谈到组画时说道:“我有一种想逃跑的强烈愿望。我故意朝自己的内心世界退缩。夜晚、音乐、星星,在我的画中已成为联想的主要内容。”

星空几米范文2

故事非常简单,两个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沟通的男女主人公相遇了。他们都那么孤独,但是却不同:女主人公不安于这份孤独,男主人公却安于孤独。他们把自己的孤独当成礼物,做了交换,然后,从对方手里,收到了一份勇气。之前,他和她只能承受这个世界,但是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敢于逃离。

几米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依然延续他标志性的画风:线描画,浓郁的色彩,诡异的小细节,隐喻的小意象……但是当两个孩子离开城市时,他摒弃了过往的风格,用油画的笔触,画出一个丰饶的世界。那几幅跨页的大画,美得惊心动魄,每一笔都是生命的欢呼。在小小的画格里饱受压抑的笔触,就像在城市格子间里饱受压抑的心灵,突然咆哮着怒放,挣脱了一切束缚,不再有繁复的修饰,琐碎的细节,只有整块的色彩,简单而直接的线条,直达内心深处。而当两个孩子回到城市之后,画风再度回到几米的老风格,他们分离,但女孩的生命质地已经悄然改变。这一点让读者非常佩服,几米不但能放,而且能收。但真的是以往的老风格吗?不是的,你仔细看,在线描画的基础上,多处用油画的技法,画的质感变了,就像人的质地也变了,就像一个生命,必须生活在城市里,但是内心,是一片山上的浩瀚星空。

《星空》是几米精心绘制的礼物,献给所有无法与世界沟通的人。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称有自闭症的孩子为“星星的孩子”。就像几米在漫画旁的文字写道:

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

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我常常一个人,走很长的路,在起风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片落叶

仰望星空,我想知道:有人正从世界的某个地方朝我走来吗?

像光那样,从一颗星到达另一颗星

后来,你出现了,又离开了

我们等候着青春,却错过了彼此

星空几米范文3

这些巨大的冲击令行星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也震惊了全世界。然而,这也是一种暗示:太阳系可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在过去的岁月中,地球也一直不断遭受来自太空的巨大物体的撞击。科学家们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对地球的猛烈碰撞,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而1908年,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河附近2000多平方千米森林,被一颗直径约100米的陨石夷为平地。

罕见的彗木相撞奇观

天文学家们相信,撞入木星的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来自柯伊伯带。1993年3月,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卡洛琳・苏梅克和戴卫・利维,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天文台发现了颗彗星。天文学家们通过比较不同夜晚呈现的天空区域图像,来寻找新的彗星。如果他们注意到恒星背景上,一个微小而模糊的目标改变了位置,就会辨认出那是一颗彗星或一颗小行星。目标的运行速度会透露,它是彗星还是小行星,因为彗星比小行星快。

对一部分夜空的摄影图像研究之后,利维和苏梅克注意到,似乎有一颗“被压扁的彗星”。进一步的观察证实,这个目标的确是一颗彗星,由于它破成了碎片,看上去好像被压扁了一样。这颗彗星的碎片一颗接一颗地猛冲过太空,像珍珠一样排成一串。

通过研究利维9号彗星的路径,天文学家们断定,这颗彗星在围绕木星运行,并且已经绕这颗巨大的行星运行了60到100年。但是,是什么把它击成了碎片呢?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推断,1992年7月,当这颗彗星经过木星附近时,这颗行星的巨大引力扯散了这个冰冻的彗核。进一步的计算显示,这颗彗星的碎片在1994年7月会撞到木星的另一面。这场碰撞极其壮观,最大的彗星碎片的直径可能超过3千米,在这场独特的惊人的表演中,巨大的大气被扰动,犹如一条条巨大的火龙,有的绵延数千千米。

由于所有的撞击部发生在木星的背面,撞击过程在地球上清晰可见,不用望远镜――甚至连哈勃空间望远镜也不用,也能看见它们的碰撞。只有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在1995年12月与木星会晤的途中,才能直接拍摄到一些彗星撞击的画面。每次撞击发生后大约30分钟,地球上的观察者就可以看见撞击的遗址,因为木星的快速旋转(每10个小时旋转一周)把它们带入人们的视野。在最大的爆炸的顶部,可见几束炽烈的气体烟云,因为撞击时,它们升到了这颗行星的边缘。

木星主要由气体构成,因此这些撞击并没有导致长期的毁损。唯一值得注意的影响是大气层里持续了几个月的一些黑斑。

彗星有可能撞击地球吗?

科学家们认为,过去在地球上发生的事将来有可能会再度发生,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事实上,天文学家们最近认为,他们已发现,一个多世纪以前,一颗巨大的彗星可能曾对地球造成过一次威胁。1992年,一个天文学家国际组织说,这颗名为斯威夫特・塔托的彗星在2126年8月将靠近地球。科学家们预计,碰撞的几率为万分之一。所幸进一步的计算显示,终究没有撞击的危险。但空间还有许多其他天体在地球轨道之外运行。在下一个100年,有可能――不一定,但可能,地球会撞击到天文学家们尚未发现的某个巨大天体。

这样的威胁似乎太遥远,没有哪个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直到木星遭遇这场袭击,他们才向一些政府领导人提出建议:也许应当更认真地对待这种来自空间的灾难性袭击。1994年7月20日,是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的第一块碎片撞上木星的日子,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指示美国航宇局,开始跟踪任何将来可能撞击地球的彗星、小行星,或者小行星碎片――陨石。美国航宇局官员还任命了一个六人小组,研究开发预警系统的可能性,以便对天体碰撞地球的路线提出预警。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开始讨论,如何以最佳手段将这样的天体摧毁,或使其偏离原来的轨道而进入一个安全轨道。

虽然就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而言,小行星和巨大的陨石,同彗星有着同样的几率,但彗星撞击所造成的毁损,较之同样大小的多岩物体更大,因为彗星通常运行的速度更快。但彗星的光临至少会给我们清楚的预警。甚至肉眼也能看见,数百万千米之外,一颗巨大的彗星,在夜空中拖着发光的雾状的彗尾。天文学家们借助望远镜,可以提前至少一年预知一颗彗星的碰撞。

大碰撞是罕见的

要是我们地球成为利维9号彗星攻击的目标,后果则会完全不同。虽然地球也会从这种轰炸中幸存下来,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撞击却会导致广泛的毁坏,并且极大地破坏这莉亏星复杂的生物网。

由彗星撞击地球(每秒钟大约50千米的标准速度)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依这颗彗星的大小而定。一颗直径10千米左右彗星的撞击将造成真正的灾难,它相当于10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同时爆炸。除了这种撞击的直接影响之外,数万亿吨成粉状的碎片将被抛入大气层,太阳将被遮蔽数月之久。地球上的许多植物都会死亡,而植物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文明本身很可能遭到破坏,无论人类有多少幸存者――如果有的话――都将陷入漫长的黑暗时代。

许多科学家相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碰撞,正是这样的量级,那时,最后的恐龙和许多其他动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地质学家们认为,他们可能已经辨认出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沿海的大灾变所造成的古老的陨石坑。

所幸这样的碰撞极为罕见。地球上陨石坑的地质学记录显示,一个10千米大的物体撞击到地球,平均每100万年仅有可能一次。

较小天体的撞击更平常

地球遭遇更小天体的撞击更加频繁,只因为太阳系中小天体比大天体多得多。过去数百万年内留下的保存最完好的撞击坑――亚利桑那陨石坑,就是一个比较小的天体撞击后留下的。大约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30米的铁陨石砸入亚利桑那州沙漠,形成了这个跨度1,200多米,深175米的撞击坑。尽管这颗陨石的体积非常小,但它的撞击所产生的爆炸力却相当于2,000万吨TNT炸药。炸出如此大的撞击坑,其爆炸力比得上1908年通古斯地区的那次爆炸。科学家们估计,这样大的彗星或陨石撞击,平均每200年到300年发生一次。地球上没有更多撞击坑的一个原因是,许多天体在大气中迅速崩溃,就像发生在西伯利亚的碰撞那样。只有非常大或非常坚硬的天体才能走完全程到达地面。而且,差不多可以肯定,大多数撞击发生在海洋中,因为地球表面的70%以上被海洋所覆盖。陆地上的撞击坑不多,是因为大量的侵蚀。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撞击坑被风雨慢慢抹去

一切痕迹。

如果撞上地球会发生什么?

1千米的天体引发的灾难

虽然与通古斯那次爆炸大小相当的爆炸,在一个有人居住的地区会是一种灾难,但对一个较小的地区来说,其破坏还是有限的。许多科学家和政府领导人,更加关心直径1千米以上的天体碰撞的可能性。这样大的天体,平均每100万年至少撞击地球一次。一颗这样大的彗星,以每秒50千米的速度运行,撞击地球的动能相当于100万颗百万吨级的氢弹,或万亿吨TNT。专家们认为,由这样的碰撞造成的破坏和生命丧失,超过人类经历过的任何一次事件。

穿过地球大气层的闪光约两秒钟,这颗彗星就会以惊人的力量砸入地面,并爆炸成一个巨大的火球。爆炸的冲击波会将100千米半径范围内的几乎一切东西夷为平地。在这个地区之内,火球的高温会将瓦砾化为灰烬,将石头和金属融化为不成形的斑点。在整个破坏圈以外,冲击波造成的破坏和高温都非常剧烈,直到1,000千米以外才逐渐减缓。

这种碰撞会形成一个撞击坑,至少20千米宽,几千米深。撞击力会留下长长的熔融物,引发森林火灾,并将大量尘埃和蒸发的岩石喷入大气层。尘埃和气体会在地球上扩散,并遮蔽太阳。

大气层变暗可能不及一次真正巨大的撞击所造成的结果那样严重――如像6,500万年前发生的那次撞击――但仍然是非常值得注意的。1千米大小的彗星撞击造成的大气影响,可能导致大面积作物欠收和饥荒。所以,即使我们对这样的碰撞有充分的警惕,撤出可能受灾的地区,这些次生效应仍可能夺去大量的生命。

如果彗星坠入海洋

但是,彗星更有可能撞入海洋,那会怎样呢?不幸的是,那也同样是一场灾难。虽然彗星在海上的撞击可能使城市免于被毁,但这样的碰撞仍会造成大量的破坏。

彗星穿过大气层以后,会在顷刻之间穿过几千米海水,撞击的力量被分散。但它仍以高速运动,这颗彗星会撞入海床,然后爆炸,形成直径10千米以上的撞击坑,并将爆炸物喷向四面八方。大量蒸汽和蒸发的岩石,被抛上岸来。

海洋撞击最坏的影响,也许是由此引发的海啸。彗星突然取代大量的海水,与海床上发生的巨大爆炸一起,形成高度1,000米以上的海啸,以每小时几乎1,000千米的速度向外汹涌。许多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被淹没于水中。

如何预防碰撞?

守望危险的彗星

因为与彗星的碰撞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专家们认为,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灾难。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望远镜网络建设,专门搜索太阳系所有近地天体,它们的路径与地球轨道交叉,直径大于1千米,会导致大规模的破坏。这样一套系统很可能使科学家们能够鉴定所有这些威胁。

人们希望美国航宇局,开发一个类似太空卫士的系统。而美国航宇局早有一个“太空监视”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用一台望远镜观察小行星。太空监视计划一年发现约30颗新的小行星,大小从直径6米到6千米不等。同时一个类似的计划也正在帕洛马山实施。

1995年,美国航宇局和空军还投资开发改进的电子探测器,被称为电荷耦合器(CCD),以增加望远镜的聚光能力。更灵敏的CCD给小型望远镜的分辨能力大大提高,这样就能够使用许多现有望远镜来搜索小行星。天文学家们一旦认定一颗小行星,他们就可以在星图上标出它的轨迹,并预测它未来的运动。

这样,就可能发现并记录每颗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大流星和已知的彗星。但一颗绕太阳初航的新的短周期彗星,会形成一种不可预见的危险。同样地,一颗通过奥尔特星云从100万年回路返回的长周期彗星,可能出奇不意地悄悄接近我们。专家们认为,我们必须严密监视这些以前未知的彗星。

如果彗星袭来我们怎么办?

不幸的是,探测彗星与地球碰撞无疑要比阻止碰撞容易。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已提出了几套方案,但所有方案都有相当大的风险。

轰炸彗星

一个解决方案是,将用核武器装备的火箭送入太空,炸毁彗星,或将它推入新轨道。这样的任务需要极其精确的运算。天文学家们必须绝对肯定这个天体确实要撞击地球,此外,核爆炸可能将一直是“靠近弹”变为直接命中。航天工程师必须为火箭设计正确的轨道,并在适当的时间精确地引爆弹头,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然而,炸毁彗星的计划可能完全只是一个偶然的建议。如果我们只把它炸成大块,这些大块碎片就可能在地球的大范围区域上空落下。计算表明,这样的结果可能比单独一次碰撞更糟。为了成功地完成这一使命,工程师们必须确保这颗彗星完全变成粉末。只改变这个天体的轨道也许是一种更安全的赌注。这可以通过靠近这个天体引爆弹头的方法,影响其运行,而不将其炸毁。

彗星越远被拦截,就越容易把它推入安全轨道。天体的路径只需一点微小的改变,在整个几百亿千米距离中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就好像步枪的枪管移动几毫米,要么命中远处目标的正中心,要么完全脱靶。因此,将要碰撞地球的彗星的早期发现,将给工程师们一个极大的优势,使他们有时间阻止灾难的发生。

拦截彗星或小行星

有了充分的警告,甚至有可能完全不用爆炸装置。一些科学家建议,把航天员送上正在靠近的彗星或小行星,在上面安装强大的火箭引擎,或者,甚至安装一个巨大的“太阳帆”。后者是一个金属板做的巨大的反射镜,用来采集阳光的压力,这样一艘单桅帆船的帆就可以迎风将这个天体慢慢送入新的轨道。但这种方案估计报警时间测量在几年之内。如果我们发现的彗星撞击地球的时间只有几个月,那么,核弹头火箭可能就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机会

谢天谢地,天文学家们表示,我们可能还有充足的时间来权衡我们的选择。虽然彗星和小行星过去已数次闯入我们的地球,但最大撞击之间的长间隔,使得下一次大碰撞可能会发生在数千年之后。尽管如此,专家们仍警告说,我们会尽力密切监视天空,尤其是对那些可能更频繁光顾的较小的天体。

背景链接

从灾难的预兆到肮脏的雪球

人们总是对彗星感到惊恐,人类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关人们害怕彗星的记载。因为彗星常常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天空中,许多文化把这些天外来害看作是灾难的预兆――瘟疫或者王朝的覆灭,我们现在知道,它们可能带来的,并非小小的破坏。

过去,没人知道彗星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是地球大气中的气态物体,并且许多世纪以来,没有人能证明他的观点是错的。然而,到16世纪晚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对几颗彗星作了仔细的观察后发现,它们的运动显示,它们的位置在地球大气层之外。

一个多世纪以后,18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爱德蒙。哈雷推断,1682年看见的彗星,是1531年和1607年天文学家们所

看见的同一颗彗星。哈雷预言,这颗彗星会在1758年再次回到天上。当这颗彗星按预期重新出现的时候,就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在以后的岁月里,天文学家们断定,哈雷彗星每隔77年就会重返一次,在各种历史记载中以及远在公元前240年的艺术作品中,可能就有这颗彗星的记载。

近代以来对彗星的观察显示,它们实际上是很大的肮脏的雪球。彗星主要是由水冰和各种冰冻气体构成的,这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们与多岩的材料及灰尘混合。大多数彗星的大部分都包含在一个叫做彗核的实心核里,直径一般在1,000米到10,000米。

巨大的彗星水库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中在最早的物体中形成的彗星,是由一个气体尘埃云团产生的,太阳和行星也都由这同一个气体尘埃云团产生。云团的外部压缩在一个塞满冰的盘子里。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这些冰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使得它们大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运行轨道,最终散开,进入一个巨大的球形区域。这个巨大的彗核库叫做奥尔特星云,这是以荷兰天文学家简・奥尔特的名字命名的。天文学家们认为,奥尔特星云扩展到数万亿千米,离最近的恒星大约一半的距离。奥尔特星云中的天体离我们如此之远,即使用地球上最好的望远镜也无法看到它们。

1950年,荷裔美籍天文学家杰勒德・柯伊伯推论,大量留下的原始彗核盘,体积更小密度更大,塞满了巨大奥尔特星云内部的彗核库。柯伊伯设想,这个区域仍为盘状,并且就从最外面的行星开始。这个区域被称为柯伊伯带,但多年以来,并没有它实际存在的证据。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观测,包括1995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回的图像,抹去了有关柯伊伯带的大多数疑云。人们发现,在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满布着大大小小的冰封物体。

天文学家们确信,许多从地球上看得见的彗星,正是柯伊伯带和奥尔特星云中极小部分的彗星。他们认为,那两个区域里有几万亿颗彗核。我们只看见了极少的运行轨道已被改变的彗星,也许受一颗附近的恒星或另一颗彗星引力的影响,把它们送入了太阳系内部。

星空几米范文4

在近地卫星轨道上有一只在此飞行了43 年的手套,它原本属于美国太空行走第一人――“双子星座4 号”飞船的宇航员爱德华・ 怀特(Edward White)中校。如果不是1965 年6 月3 日那天中校不小心将其遗失在太空中,此刻这只手套应该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这只极具纪念意义却未能成为收藏品的手套,就像人类其他的航天副产品一样,执行完自己的任务,却为其后数代的太空科学家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垃圾”意味着报废了的、没有用的、会污染环境的东西。而与地球垃圾的最大不同,“太空垃圾”不但很难被清除,而且具有强大的攻击性。

从爱德华・ 怀特手中脱离、进入近地轨道的那个瞬间,这只手套便开始在强大地球磁场的作用下绕地旋转,奔跑、呼啸,时速达到2.8 万千米。这么快的速度,如果迎面与人类航天器相撞,很容易就能穿透其外壳,打坏内部的控制系统或有效载荷,甚至引起爆炸……

有杀伤力的当然远不止这只手套,从望远镜中观察,距离地球600 至2000 千米高空中,环绕着一条由数千万太空垃圾组成的危险地带,它们占据了人类航天器工作的轨道。

科学家们用“轨道碎片”代表“太空垃圾”。总的来说,轨道碎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已经退役的包括卫星、探测器等在内空间飞行器,以及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碎块等;二是运载火箭的高级段,火箭的第1 级和第2 级在距离地球不高的地方分离,一般都能进入大气层而焚毁,第3 级以上的高级段,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长期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三是航天员遗落在太空的物品。轨道碎片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因偶然因素爆裂而改变轨道的物体与其他物体相撞,撞击出更多碎片,碎片彼此又碰撞,又产生出更多的小碎片。如此往复,除非落入大气层被磨擦热烧毁,否则,在没有大气摩擦的1000 千米以上高空,这些垃圾即使“粉身碎骨”也仍会绕地旋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低于700 千米的报废卫星,在太空滞留的时间也至少超过5 年。

无数碎片像霰弹一样射向正在服役的航天器,防不胜防,几毫米大小就能损坏航天器外壳;直径1 厘米的碎片碰撞卫星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手榴弹爆炸;几厘米、十几厘米就可以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了。在这些碎片的作用下,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已经伤痕累累,外表遍布凹坑和划痕,还有数百个深洞,这些伤痕中,说不定有爱德华这只手套的“功劳”。

为使新的航天器上天时避开太空垃圾,使正在服役的航天器免于被袭击,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等空间监视网时刻监视它们的行踪。例如美国的太空监视网络由分布在全球25 个陆基雷达站点组成,包括夏威夷的毛伊岛、佛罗里达的艾格林、格陵兰的图勒等,每个站点都拥有各种高性能的雷达和传感器,如地基电光深太空监视器就由同摄像机连接在一起的3 套深太空望远镜组成。摄像机每天通过望远镜拍摄深太空的景象,然后输入高能计算机进行处理,通过景象对比等手段,监视太空中的一举一动。这套监视网络的功能十分强大,能够发现在3 万千米高空飞行的直径只有10 厘米的物体。如果有物体可能进入到美国载人航天器几千米的范围之内,监视网络就向载人航天器发出报警,以便进行碰撞规避机动。在1986 至1997 年期间,美国的航天飞机进行了4 次这种规避机动。

监测、躲避毕竟不是办法,随着报废卫星数量的逐渐增多,轨道碎片数量以每年2% 的速度递增。太空适合航天器安全工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这么下去,到2300 年,任何东西都别想进入太空轨道了。

人类总是聪明的,他们开始为航天器罩上保护屏。欧洲空间局委托德国不伦瑞克技术大学开发了一种叫“马斯特”的模拟程序,用统计学的分析给出了碎片可能碰撞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当不可避免的轨道碎片与防护屏发生碰撞时,防护屏被击碎,同时太空垃圾也被撞碎变成粉末,从而减弱对航天器的威胁。

俄罗斯国家航空系统科研所更进一步,把航天器防护屏幕做成了网状,并在防护屏外涂了一层特殊材料。当碎片与其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能量能与太空垃圾发生爆炸式的化学反应,促进碎片变成粉末。

各国还在研究航天器新技术,如对于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采取转移轨道的措施,使其返回大气层烧毁,掉进“太平洋”;对完成使命的卫星,让其获得逃逸速度,远离近地空间或转移到对人类航天活动没有影响的“坟场轨道”。

这些方法毕竟治标不治本,最彻底的办法是将太空垃圾全部回收。但所有回收方案都利弊兼有,仍在设想之中。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尼古拉斯・ 约翰逊(Nicholas Johnson)提了这样一个方案:放一个直径1 千米的聚氨酯球到地球近轨道,太空垃圾被它拦截就会改变轨道、失去能量,然后迅速回落地球。聚氨酯(Non-Expanding Recreational Foam)在现实生活中常被用来制作高尔夫球、网球或棒球球具,柔软又安全。这个方案能处理大量碎片,效率很高,但实施技术却是难题。因为一旦大球升空,人类就会知道,在太空控制它有多么困难,一旦轻飘飘的大球脱离轨道,说不定会酿成新的灾祸。

还有科学家想用激光干扰太空垃圾的运行轨道,把碎片拉到更低的高度,进而回落到地球上。但激光发射成本昂贵,发射一次解决一片“垃圾”,太不划算。

国外正设计专门清理各种“太空垃圾”的“太空清洁车”,它是一种特殊飞船,在飞船外装有一个网状或机器触角状的特殊设备,从而完成拾取空间碎片的重任。这种飞船船体由特殊的金属材料制成,它本身将不会因空间碎片撞击而无法履职。

美国一公司最近开发出一种能让报废卫星快速脱离近地轨道的新方法――“终结绳索”。它是一条长度为5 千米的细导线,被绕成线圈置于卫星内部。当卫星达到指定位置后,“终结绳索”会自动打开。在电离层和地球磁场的共同作用下,这条5 千米的导线上可产生出持续的电流。如此,地球磁场会对其产生一种向下的拉力,进而牵动卫星逐渐下落,直到卫星重返大气层烧毁。据专家们测算,通过这种方法可非常简便和廉价地加快卫星从轨道上脱离的速度。比如,一颗距地面950 千米的卫星,如果采用自由下落的方式,大约需要100 年的时间才会坠入大气层,而采用“终结绳索”后,这一过程将会在18 天内完成。这种方法目前已成功进行了数次失重条件下的试验。不过,美国航天部门还未决定何时将它投入使用。

这些方案仍处在研发阶段,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太空垃圾”问题像能源、环境等问题一样,是公共问题的一种,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究竟该谁承担回收这一责任?爱德华的手套还日夜在我们头顶盘旋,数千万垃圾还在一刻不停的奔跑,何时回归?还需要各太空大国讨论方能决定。

Tips:

谁在包围地球:

注:每个点代表一个直径大于4英寸(约10厘米)的人造物体。

蓝色- 空间飞行器:

漫步在地球轨道上有超过3100个空间飞行器,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不再使用了。

橙色-各种轨道碎片:

空间物体间的碰撞、火箭高级段以及航天遗落物⋯⋯一些碎片的尺寸大到足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这样的碎片有近7000 个。

红色- 新碎片不断产生:

近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了老卫星的摧毁试验,这样的试验有可能一次性产生数百个新碎片。

激增的碎片:

1985 年9 月, 美国的一次反卫星试验摧毁了在555 千米轨道上运行的空军太阳风(Solwind)P78 - 1 科学卫星,造成285 个新碎片。

1986 年11 月,一枚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分解成近500块碎片。

1996 年6 月,一枚废弃的美国火箭爆炸。

2008 年2 月21 日,美国用反卫星导弹打下了一颗报废的卫星。

数百个残骸的诞生过程:

当一次爆炸、碰撞或一次指向某颗卫星的导弹打击发生之后,它可能造成众多碎片,并在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内带来连锁反应。

5 分钟后:

在远离地面800 千米的轨道上,大量碎片以2.88 万千米的时速高速飞行。

1 小时后:

一些碎片向距离地面更远的轨道扩散,其中的大多数将在这个位置滞留数十年。

1 天后:

碎片已经在原轨道高度上散布得到处都是。

一个月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持续不断的相互碰撞,这些碎片将在继续扩散的同时,越变越多。

清理太空垃圾的五种方案

今后该由谁来回收太空垃圾?这样的问题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部分原因是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清理办法。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既高效、节能,成本又不太高的方法,那么相信太空垃圾的增长趋势将被遏制。以下的5 种方式都处在方案阶段,离实施还很遥远。怎么说?抛砖引玉呗。

巨型聚氨酯球

聚氨酯球平常被用来制作高尔夫球、网球或棒球球具,柔软安全。如果在近地轨道上垃圾最密集的地区放置一个直径1 千米的聚氨酯球,它能够拦截这一位置的碎片,并且失去速度,最后落回地球。

终结绳索

终结绳索是一种让报废卫星或火箭高级段快速脱离近地轨道的方法。它是一条置于卫星内部,长度为5 千米的导线。当它打开后,通过产生持续的电流,使卫星(或火箭高级段)在地球磁场的拉力下逐渐下落。

太空清洁车

太空清洁车是一种特殊的飞船,船体由特殊的金属材料制成,能够抗击各种碎片的撞击。在飞船外装有一个网状或机器触角状的特殊设备,能够自动地完成拾取空间碎片和报废卫星的重任。

航天飞机回收

即将退役的航天飞机仍然能派上用场。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时刻监视着各种碎片的行踪。今后可以派出航天飞机,加装自动臂,在轨道上收集这些垃圾,特别是报废卫星。

星空几米范文5

至此,人类完成了,准确地说是美国科学家完成了对“九大行星”的探测考察工作,尽管冥王星已被降 格为矮行星。但是,“新地平线”号的探测成果,还有待陆续传回。 这张合成图像展示的是冥王星

(右下方) 以及冥卫一卡戎(左上

方),原始图像由“新地平线”号探

测器在2 0 1 5 年7 月飞掠冥王星系

统时拍摄。

冥王星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因为距离太阳最远,人类对其了解最少,命运也最为坎坷。

169年前,海王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就对它的轨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海王星之外可能还存在一颗行星。1915年,一份关于海王星之外天体的观测报告出炉,详细描绘了可能存在的神秘天体。又过了15年,克莱德・汤博确定了这个天体的轨道,认为它的公转周期达到248年。鉴于这颗神秘天体处于太阳系,且当时人们认为这里远离太阳,充满了黑暗,因此用希腊神话中的“地狱之神”命名,翻译过来就是冥王星。

因为计算的失误,最初冥王星的个头被认为是地球的好几倍,于是它成了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后来才发现它不仅比地球小,甚至还赶不上月亮。但因为当时它与太阳的距离实在遥远,有近80亿千米,加之它是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唯一天体,其运行的轨道与其他行星相比显得十分怪异,所以稳固占据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位置。不是天文学家始终未动掀翻冥王星行星称号的念头,只是考虑到九大行星的定论已然深入人心,一旦更改势必带来很多麻烦和误解,弄不好还可能使人们对宇宙的了解陷入混乱,不如维持现状,待时机成熟再做理论。

机会终于来了。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正式确定了大行星的严格定义,即大行星必须符合以下三大条件:首先是围绕太阳运行;二是拥有足够质量,能够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三是已经清空了轨道周围区域。根据以上定义,不够资格的冥王星理所当然地被踢出了大行星的行列,降格为矮行星。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个头仅次于阋神星的第二大矮行星。

本次发现

因为50亿千米的距离实在遥远,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也要走上4.6小时,所以科学家一直无法看清冥王星的真面目。即使是人类探测深空的慧眼――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图像,也一样模糊不清。故而,冥王星在天文学家的印象中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光点,只能凭想象推测这个星球的大致情形。

为了尽快揭开冥王星的神秘面纱,“新地平线”号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漫长的9年多时间,飞行距离已经超过50亿千米。2015年7月14日北京时间19时45分,它终于在距冥王星最近距离1.25万千米处飞过,这个距离仅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30。“新地平线”号携带的光学摄像器材,在这个距离内足以清晰拍摄冥王星的真面目。

7月16日凌晨3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了由“新地平线”号传回的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最新照片,比以前的照片至少清晰10倍以上。

难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欢欣鼓舞,喜泪纵横,戴着神秘面纱在我们面前晃动了半个多世纪的冥王星终于逐渐显露出庐山真面目。说“逐渐”是因为“新地平线”号需要2年多方能将自己记录的冥王星图像全部传回地球。

虽然信号以光速传播,但抵达地球也要4.6小时,而且信号微弱,数据传输速度还不到2kb/s。首批回传信号在经历了13个多小时的太空旅程后,才被美国航空航天局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深空网测控站顺利接收。

“新地平线”号在这几天的飞掠过程中,收集了有关冥王星表面、大气和环境的图像及数据,在未来的26个月内将陆续传回地球。

在新的高清照片上,科学家发现了冥王星上的冰山,山的高度不到4000米,可能是由水冰构成。“新地平线”号项目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博士介绍说,该冰山年龄不超过1亿年,与45.6亿岁高龄的太阳系相比,实在是“太年轻了”。

“新地平线”号最新收集的冥王星地表数据证实冥王星拥有一个极冠,主要由甲烷和氮冰组成。科学家在此前一直推测冥王星存在极冠的可能性,这次“新地平线”号的探测结果证实了科学家的判断。

在近距离掠过冥王星的前夕,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发现冥王星的直径要比早先预测的大一些。“新地平线”号实地探测数据显示,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370千米,比先前科学家预测的要大约80千米。

探测冥王星的几颗卫星,是这次探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地平线”号于7月13日从46.6万千米外拍摄了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的照片。卡戎表面有些光滑的区域,表明地质上比较活跃。照片中的斜线是个大峡谷,可能有6千米至10千米深。冥王星上的“心形区域”已被命名为“汤博”,借以纪念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如今,汤博的部分骨灰也随“新地平线”号抵达冥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者终于“星际穿越”到了冥王星。

重要意义

当听到“新地平线”号传来冥王星的重要信息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的霍金给美国科学家发出一段视频祝福:“我想恭喜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它先进的团队,10年来一起开拓性地探索遥远的冥王星以及柯伊伯带。“新地平线”号带来的发现也许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冥王星能够帮助我们,我将紧密关注,并且希望你们也会这样。”

谈到这次冥王星探测的重要意义,斯特恩表示,冥王星的直径比原先的测定数值更大说明冥王星的密度更低,这也意味着其组成成分中水冰的含量要比原来估算的更高。但这一初步结果已经让冥王星和阋神星的密度差异扩大(阋神星的质量要比冥王星大27 %左右),表明两者的形成过程存在很大差异。

星空几米范文6

首先要解决远距离航行的第一个问题是遥远的距离。在茫茫宇宙中,常用的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仅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就有1亿5千万千米。所以人们常用光年和秒差距等单位来丈量宇宙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亿6千万亿千米,一秒差距等于3。85光年。但光年这个长度单位仍然太小了。因为目前已观测到的离地球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有140亿光年。如果转换为千米的话,就要用9亿6千万亿乘以140亿,单位为千米,结果是一长串令人发晕的数字。所以遥远的距离成为了人类实现宇宙航行的第一个障碍。

第二个难题是速度。现在航天器的燃料普遍采用液态氧和液态氢。最快可以达到第三宇宙速度。这个速度完成银河系内的飞行是足够的。但如果想要飞出银河系,探索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的话需要达到第四宇宙速度。如果按照现有飞船的最高速度来计算的话,飞到火星需9个月,到土星则需7年。科学家试图设计光速飞船,但这样的飞船飞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除外),即半人马座的比邻星仍需1年多的时间。而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可以无限接近,但不能超越。所以想要造出光速飞船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即使我们拥有一艘光速飞船,要在动不动就是几十几百光年远的星系之间飞翔也是不可能的。从一些角度来说,在群星之间翱翔,仅仅是人类的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已。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很失望,但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第三个难题是高危险性和宇航员强烈的孤独感。在宇宙中,任何星体都在用自己的引力改变四周的环境,引力足够大的天体(如黑洞)甚至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宇宙中的温度高可达几百至几千万度,低可达将近绝对零度。还有四处游荡的流星,只要有拳头大小的一颗流星击中飞船舱壁,在高速度下局部压力瞬间可达几十万兆帕斯卡,足以导致船毁人亡。这一切都在威胁着宇航员的安全。

漫长旅途中的时光是很无聊的。地球只是一个渺茫的影子,声频电话要隔十多分钟才能收到地球上的信息。在失重、低压的情况下,血液可能会沸腾,心脏也可能瞬间停止跳动。有些宇航员曾经说过;’如果把两个人关在同一个舱里一个月,就能满足猛杀的所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