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名言范例6篇

比尔盖茨名言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1

1955年10月28日,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值得永久记忆的一天,一位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天才人物――比尔・盖茨在这里诞生了!

比尔・盖茨在家中排行居中,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父母的影响下,盖茨从小便看了很多书,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当他才7岁时,就最喜欢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并且可以连续几个小时阅读这本大书,一字一句的从头读到尾。盖茨的父母后来回忆说,就他们所认识的孩子而言,没有见过哪位少年对《百科全书》有盖茨那么大的热情和偏爱。

盖茨小时候便有着惊人的聪慧和记忆力,当他还是一个11岁大的孩子时,家人带他到教堂做礼拜,他竟然能利用坐在车上的一小段时间记熟整段的《马太福音》,然后把他完整地背诵出来,让许多大人惊讶不已。

喜欢挑战的盖茨兴趣广泛,一会儿学吹喇叭,一会儿又迷上了百科全书。他最喜欢阅读名人传记。但是六年级时,他在学校的成绩不太好,又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于是父母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让他接受辅导。

想不到与心理医生交谈了几次,盖茨又喜欢上了心理医生给他看的弗洛伊德之类的心理学书籍。最后心理医生对盖茨的母亲说,不要企图强迫盖茨遵循传统的行为模式,他不会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比尔・盖茨沉迷于富兰克林、罗斯富、拿破仑、爱迪生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的传记中。他说:读这些历史伟人的传记是为了理解他们如何思考。

比尔・盖茨内心里有一个丰富的世界,从读书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他的行为也自然与他的同龄人有所不同,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思想。不难发现,比尔・盖茨专注于阅读超过同龄人的书籍,已经显示出“成人化”的倾向,让思想走在了年龄的前面。

从哈佛退学

1973年,盖茨高中毕业,他就读的湖畔中学校长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哈佛大学,他这样写道:“作为一名10年级的学生,比尔・盖茨在湖畔中学是出名的一流电脑奇才。这位天才男孩的数学运算速度比他的师长还快,而且他和两个同学受雇为一家波特兰公司建立薪册磁带资料库。那项工作已经大功告成。他们获得价值5 000美元电脑使用时间,后来他们利用这些时间,用电脑为学校排课程表。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两年,盖茨的兴趣朝多方面发展,对政治和戏剧都感兴趣,同时仍继续博览群书。”

在重视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美国,盖茨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学生,是各大名校争夺的对象。就在这一年夏天,比尔・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同时获得普林斯顿、耶鲁和哈佛大学的入学许可,他选择了哈佛。

在这所全世界著名的学府里,盖茨在新的竞争面前保持着他一贯的习惯。并与主修应用数学的史蒂夫・巴默成为好友,巴默在后来加入微软,成为微软公司的总裁。

197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盖茨中学的好友保罗来看他,回去的时候,保罗一个人穿过哈佛校园时,突然发现1975年元月号的通俗机械学杂志的封面上,印着革命性的新微型电脑装备MITS阿尔塔8080。

保罗买下这本杂志,然后冲回去找盖茨,两人研究了半天,觉得应该为这台单纯的小机器发展一种程序语言。

于是盖茨和保罗打电话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说他们可以写出一套可使用的程序。罗伯茨是个很精明的人,只要能为自己所用他便利用,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盖茨和保罗回到哈佛,他们利用哈佛的电脑,拼命写这套程序。盖茨和保罗都相信,电脑可以创造奇迹。他们说“我们的口号是:每张办公桌和每个人家里都有一部电脑。”

让罗伯茨大吃一惊的是他们用BASIC语言编写的这个程序,在阿尔塔电脑上运行的十分成功。

盖茨和保罗首战告捷,他们把编写的程序卖给MITS公司,获得3 000美元另加权利金的报酬。那个罗伯茨先生,看出了这两个毛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潜力,他问他们能不能为他的公司服务,他会提供很高的职位和工资。保罗很快答应了罗伯茨,而比尔・盖茨则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前程。BASIC语言在阿尔塔电脑上运行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现在,名校哈佛大学的生活对年轻的盖茨来说已经索然无味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领域在向他遥遥招手。

他准备离开哈佛――退学,和保罗成立一个计算机企业。

但是,离开哈佛并不是说一声再见就可以,这是盖茨认为最难办的一件事。他硬着头皮对父母说了他的计划。

果然,盖茨的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在学业上的自杀行为,他们希望儿子取得哈佛的学位,要知道哈佛的学位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

于是盖茨的父母请来了萨穆尔・斯托姆,让这位令人尊敬的领袖人物出来说服比尔・盖茨。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和盖茨的交往中,斯托姆不仅没有劝阻盖茨打消念头,相反在倾听了这位十几岁的的后生的宏伟蓝图后,回过头来说服他的父母,希望他们支持盖茨。

创建微软

1975年7月,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终于将他们久存于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正式创建了微软公司。按照两人当时的协定,公司权益按个人投入的劳动分配为:比尔・盖茨60%,保罗・艾伦40%。

微软公司成立后,就同罗伯茨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签定了第一个合同,把销售BASIC语言软件的专利权授予该公司。在这个合同中,比尔・盖茨以其优异的法律知识,精确地规定了软件的开发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各自拥有的权利。这个合同后来成为软件专利合同的典范。

1976年2月,盖茨和保罗开始为罗伯茨的公司编制磁盘BASIC语言。这时,他们住进了离微型仪器遥测公司不远的一家便宜旅馆。他们用一只笔和一叠草稿纸,花了大约10天的时间完成了编制磁盘BASIC语言的工作。他们采用了数据资料分配的方式来处理磁盘有效空间的分配和管理这样一反传统的做法,大大加快了数据资料的处理速度。由于磁盘作为一种储存信息的方式有其方便快捷的优点,磁盘驱动器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广泛使用,BASIC语言自然也就成了大量应用软件的程序编制语言。7月这个磁盘操作系统正式发行,售价200美元。

为了促销,微型仪器公司带着阿尔塔进行了一次公开演示的公路旅行。这种促销活动让比尔・盖茨大开眼界。他白天和保罗做着这样的旅行,晚上加班加点搞BASIC。到夏天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8K内存的BASIC。接着他们又向12或16带有扩展功能的BASIC努力。1975年夏天,他们与罗伯茨正式签署了协议,着重申明了关于8080计算机的配套软件的使用权利。

这个协议是由比尔・盖茨起草的,他父亲和阿尔克基的一名律师帮助做过完善工作。这一年,比尔・盖茨19岁。他不仅懂得复杂的计算机技术,而且懂得涉及软件协议的严格的法律条文。这份协议有效期10年,给予微型仪器公司独有的在世界范围使用BASIC的权利,包括向第三者发放许可的权利。

这个协议后来引起了诉讼,但是最后诉讼胜利,也完全是靠这个协议。这也说明这个协议的基本点是正确的和明确的。后来成了不断兴起的计算机软件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的范本,成为这个行业的法律标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这样几句话:微型仪器公司同意全力以赴许可、推进并使BASIC商业化,如不尽力,将构成此协议终止。这句看来无关痛痒的话,让微软公司打赢了官司。

这个协议规定每卖出一份BASIC,如果是随着硬件一起卖出的,微软公司收取30美元。8K版本BASIC每个拷贝35美元。扩展BASIC,每个拷贝60美元。如果单独卖出,微软公司收取销售价的50%。如果使用者需要修改BASIC,那么他还得为源代码付钱,微软公司还将收取其中一半。

对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来说,这个协议并没有使他们满足,他们只是从中挣到了18万美元。而对于一般的美国人来说,两个人干几个月就挣18万美元,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了。

软件业霸主

然而,比尔・盖茨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在与IBM的合作中,他坚持一边共同研制PM,同时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微软公司同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签署86――DOS的完全转让协议之后,仅过了16天,即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就在纽约宣布新型个人计算机问世,并展示了它的第一台样品。展示的这台机器带有一个磁盘驱动器,但是最具关键性的操作系统还没有推出。因此,IBM通知微软公司,加速开发DOS的新版本。

这是一个轰动事件,美国新闻界立刻广为报道,各专家学者也纷纷对它作出评价。并且很快就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美国计算机市场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IBM公司仍然坚持他们一贯的态度,欢迎外界的发展。它宣布将公布技术资料,完全公开产业标准的规格,以便那些希望为IBM的个人计算机开发附加卡的公司有所依据。

微软公司的MS-DOS、BASIC、FORTRAN、PASCAL语言、一个惊险游戏程序和一个打字程序相继开发出来,加入了这场竞争。由于IBM个人计算机一炮打响,微软公司也名声大震,他的DOS也就成了举足轻重的软件。现在,比尔・盖茨完全有理由说出他久存于心的话了:“让我来建立这个标准吧!”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2

1974年夏天,MITS公司深陷困境,公司创始人爱德华・H・罗伯茨决定开发一种新产品,力挽狂澜。他推出了一款后来泽被英特尔、苹果、微软的产品,这就是闪烁在历史星空的牛郎星计算机(Altair)。

从计算器死亡谷地脱身

“当德州仪器公司于1972年6月宣布它要进入手持式计算器市场时,其影响不啻于在人群拥挤的海滩上响起了‘鲨鱼来了’,或者在山间村落响起了‘老虎来了’的喊声。德州仪器公司以实施弱肉强食战术闻名,它在集成电路产业界就喜欢周期性地发动血淋淋的价格大战。”《福布斯》杂志也曾经这样描绘当年的手持式计算器市场。

1968年创办的MITS公司也被卷入到这个屠宰场中。1974年,MITS帐上已出现20多万元的赤字,濒临倒闭。一股与气候无关的寒意穿过了罗伯茨的胸膛,他说:“这种惨败一生中经历一次就够了。”他准备孤注一掷,开发一款新产品赢得市场。正如孙子所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他把目光盯上了英特尔刚刚面世的8080微处理器,准备为计算机爱好者生产个人计算机。他向英特尔的一个经销商表示准备订购1000块8080微处理器。那个经销商乐疯了,消息传到英特尔,公司高管喜出望外,这是他们接到的8080微处理器最大的一笔订单。8080刚推出来的时候,业界不为所动,英特尔公司也不免有些灰心。比尔・盖茨曾这样评价:“即使英特尔的科学家们也未能预见到它的全部潜力。对于他们而言,8080只不过代表了芯片技术方面的一种改进而已。”

欣喜之余,英特尔公司给了罗伯茨特别的优惠:本来价格应是每块359美元,但给MITS公司却不到100美元。《大众电子》的编辑雷・所罗门获悉罗伯茨的计划后,敏锐地认识到这可能是个划时代的产品,因此答应让他的机器上杂志封面。

1974年10月的一天,当样机研发成功时,已经是凌晨时分,车间里充满了紧张不安的期待,嘶嘶的低语声不时被抑制不住的笑声所打断。罗伯茨清了清嗓子说:“真是妙极了”。

月底,他们把第一台也是惟一的一台样机通过铁路运往《大众电子》编辑部,而罗伯茨自己则带着所有的文档材料飞往纽约。当他到达时,发现自己从幸福的云端掉进痛苦的泥潭里:机器没有运到,它在运输途中被搞丢了。MITS的人只好疯狂地加班加点,赶造了一个不能运行的模型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众电子》为它拍了照,准备上封面报道。

但这个产品还缺个名字,罗伯茨说:“我不在乎他们叫它什么,只要能卖出去就行。”一丝不苟的雷・所罗门准备给它取个响亮的名字,以便让自己的读者记住。晚上,他在房间踱步琢磨,惹得正在看《星际旅行记》电视剧的女儿心烦,问他在想啥。他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女儿随口说:“为什么不叫它‘牛郎星’呢?今天晚上宇宙飞船将飞到那里。”

当刊有牛郎星计算机广告的《大众电子》出现在报摊上后不久,MITS公司就被订单给淹没了,虽然这份杂志对牛郎星的评价有些含混不清:“它有多种用途,此刻我们甚至还想象不出来。”

MITS的高管埃迪・库里回忆:“大家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家心里清楚,他们是把计算机送到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日夜盼望计算机的爱好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努力宏伟壮丽又光辉荣耀。”

点燃英特尔与苹果的梦想

“(英特尔)开始大步前行,奔向PC的世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评价英特尔受牛郎星启发后的战略转型。而在这之前,英特尔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是数码手表。

英特尔此前曾以8080为核心设计出微电脑,它将其称为蓝箱子,卖给客户作辅助开发软硬件之用。对英特尔来说,其目标是销售CPU,这些蓝箱子只是用来做促销的工具。对此,曾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的虞有澄写道:“英特尔其实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出个人电脑的公司,只是连自己都不知道。如果当时在经营采购上略作调整,也许后来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会因此而改写。”

英特尔另一位创始人、当时的掌门人鲍伯・诺依斯因牛郎星点燃了对个人计算机的兴趣,他还给自己的儿子比尔弄了一台PC。比尔是个计算机迷,他接到机器后不久,兴高采烈地给他的祖母写了一封信:“您永远都猜不出来这是什么,所以还是让我告诉您吧。实际上,它是一台非常安静的打字机,当您在键盘上执行键入操作时,信马上会出现在屏幕上。”

诺依斯说:“在电力只被用来驱动工厂中的电动机时,它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世界。只有开发出微型且能放在人们手中的小电动机时,譬如缝纫机、风扇等,变化才会真正体现出来。”他认为与大型计算机相比,PC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并成为潮流,所以他致力推动英特尔全面转向PC领域。

有趣的是,提出摩尔定律、也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则对诺依斯倡导的转向PC领域的建议持异议。但牛郎星的成功给英特尔带来了巨大的触动,英特尔开始步入了PC轨道。

牛郎星在照亮英特尔PC前程的同时,也将它的光芒照进了苹果公司的梦想里面。

1975年3月5日,在《大众电子》了牛郎星数月后,对计算机发展史做出重要推进作用的史蒂夫计算机俱乐部,举办了一次车库聚会,会议重点是讨论牛郎星8800和它采用的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后来成为苹果联合创始人的沃兹被邀请赴会。起初,他不想去,但最终还是勉强去了。他说:“这一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那个夜晚变成了我今生最重要的夜晚之一。”

当时是个冷天,门外稀稀拉拉地下着小雨,但这种寒意没有影响到室内热烈的气氛,大家讨论的重点就是牛郎星。“仿佛我一生中就在等这一时刻的来临,”沃兹后来回忆道,“噢,我终于能制造自己的电脑了,终于能拥有一台电脑并用余生去设计它,让它做到我想要的事情。”

“记得当时我盯着那台牛郎星看了半天”,牛郎星的原理验证了沃兹的个人电脑构想的可行性。随后他研发出了苹果I型电脑,并与乔布斯一起开始了苹果公司的传奇历程。

在牛郎星点亮英特尔与苹果PC之光的同时,比尔・盖茨和他创业伙伴艾伦也深受启发,打算让微软驶入牛郎星照耀下的PC世界。

微软早年的栖身地

“我们只有那本描述那部机器的杂志。如果我们解读错误,或是那本杂志弄错了,我们就完了。”盖茨曾这样回忆为牛郎星开发BASIC语言的肇始。

1974年12月底一个冰冷刺骨的日子,盖茨和自己的好友保罗・艾伦踩着残雪和冰碴,路过哈佛广场。途中,他们停下来在报摊上买了一本刊有牛郎星广告的《大众电子》杂志。20年后,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描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牛郎星时的感受:“过去的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初开始的那个日子,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那天我和保罗・艾伦正站在哈佛大学广场上忘情地阅读《大众电子》上有关一台小计算机的描述文章。在保罗和我兴奋地阅读这篇有关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的文章时,我们还不大清楚这种计算机会得到怎样的具体应用。但我们确信,它将会改变我们和整个计算世界。”

盖茨认识到需要有人为这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器编写程序,他希望由自己完成这个工作。他迅速给罗伯茨打电话,说自己的公司已研发出BASIC语言,略作改动就可以用在牛郎星电脑上。显然,盖茨不是第一个给罗伯茨打电话的人,之前,罗伯茨至少接到了50多个这样的牛皮电话。因此,他爱搭不理。

但盖茨决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由于手上并没有牛郎星电脑,他们便对照着《大众电子》杂志上的描述,用大学机房里的一台大型机进行模拟开发。他知道有无数的潜在竞争者在干着同样的活,于是和艾伦夜以继日地进行程序开发。有些日子里盖茨甚至忙得不吃饭,常常睡在书桌旁或地板上。艾伦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盖茨:“这家伙在梦中也能编程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只有热情,巨大的热情,才能激发人的灵魂去成就大事。”

五周以后,盖茨和艾伦的BASIC语言编完。在这段时间里,盖茨和MITS联系时用的是交通数据公司负责人的头衔,这是盖茨早年成立的一家小型公司。他通过电话和书信给罗伯茨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一家有实力、成熟的公司,当然MITS公司在盖茨和艾伦的心目中也是很“高大”。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最后双方决定会面,盖茨派艾伦坐飞机前往MITS公司演示自己的BASIC语言。然而在初次见面时,双方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顷刻间坍塌。

行事大大咧咧的罗伯茨竟然开着一辆旧货车来接风,MITS公司也不是艾伦想像中的那样一家大公司,而是一家挤在按摩院与自助洗衣店之间的一个小门脸。艾伦大失所望,心想他和盖茨会不会明珠暗投呢?

罗伯茨把满腹狐疑的艾伦送到镇上最好的旅馆,旅馆一晚的住宿费用为50美元。而未来的亿万富翁此时所带的钱根本负担不起这样 的房租,“爱德华,真不好意思,”艾伦结结巴巴地说,“我没那么多钱。”

罗伯茨看了他一眼,说:“没事,算在我账上。”

然而,随后的测试工作让双方都意外惊喜。艾伦回忆说:“这是一家这样的公司,他们能够研制出当时出色的电脑,却不能让它完美运行。我自己也感到震惊,它竟然能听我的指令工作。但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流露出过多的惊喜表情。”罗伯茨为此欣喜欲狂,同意和微软签一个协议,把他们的软件和牛郎星捆绑在一起卖。

随后,艾伦被MITS聘为软件部主任。不久,盖茨也赶过来,为这家公司编制程序。此时盖茨、艾伦与MITS公司的关系很奇特,盖茨、艾伦身在MITS公司,但同时又在运营着自己的微软公司。有人评价这段时间,微软是“寄生”在MITS公司中。

《君王论》的作者、战略大师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有一种没有好处的军队就是外国援军……这支军队本身或许是能征善战的,可是相对于邀请他们的人而言,却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要是他们失败了,你依然孤立无援;要是他们胜利了,你将会像囚徒一样困于其权力之中。”

不过这份危险是罗伯茨的,而此时的盖茨则欣然地站上了牛郎星飞船,向着未来之路进发了。

多重打击纷至沓来

1975年7月下旬,盖茨、艾伦与罗伯茨就BASIC语言的使用签署了一份含混的合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罗伯茨认为“很多拿MITS公司工资的人开发出了BASIC语言。在我看来,毫无疑问,我们拥有BASIC的所有权。”盖茨也许不这样认为,但此时他没有表示出来。

随后,罗伯茨带着盖茨,开始了蓝天鹅市场活动,他们开着一台装着牛郎星电脑的车,开始周游全国。盖茨回忆他在宣传车上的情景时说:“这是通用汽车公司制造的一种住房汽车。我们开着它在全国各地转悠,每到一地,我们就让某个人建立一个计算机俱乐部。而我则

是旅途中唱歌跳舞小组的成员。”

蓝天鹅市场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盖茨的BASIC也水涨船高,知名度大增。随后,双方的一些不和谐声音开始逐渐传了出来,罗伯茨认为盖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他在MITS公司经常令人头痛。他说:“你无法和他理论,他要么按自己的方式做事,要么就根本不做。”

后来有程序开发者告诉罗伯茨,他们开发出一些程序,准备卖给MITS公司,而软件部主任艾伦却把他们带到盖茨处。盖茨用5000美元从他们手里买下程序,随后一倒手,把程序以15000美元外加一笔版权使用费,卖给了MITS公司。

而盖茨也对罗伯茨心生怨气,按照他对双方合作协议的理解,MITS应尽“最大的努力”销售微软的BASIC语言,可MITS的市场重点没有放在这上面,只是一味地推销自己的电脑。盗版BASIC随蓝天鹅市场活动推广而蔓延。

盖茨用印有MITS标志的信纸,写了那封软件史上著名的《致软件爱好者的公开信》,其中提到:“硬件必须要付款购买,可软件却变成了某种共享的东西。谁会关心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报酬?这合理公平吗?如果你们偷盗软件,当遇问题时,你们就不能要求MITS公司解决问题……”公开信激怒了许多电脑爱好者俱乐部的成员,他们发起了抵制牛郎星电脑的举动。罗伯茨对盖茨发表公开信之前没有和自己协商很恼火,这显然进一步恶化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MITS外部,开始出现了许多模仿牛郎星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一家是IMSAI公司,发展势头很猛。内外交困让罗伯茨疲惫不堪,他说:“一旦你投身于这项工作,你将会彻夜难眠,考虑着第二天又要给员工发工资了之类的问题,你常常会感到胆战心惊,风声鹤戾,你会担心作出的决定完全不合逻辑。”

1977年5月22日,罗伯茨以600万美元把公司卖给了佩特克公司。艾伦说:“罗伯茨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但在执行中却存在缺陷:他开创了一种革新却没能让自己的公司保持领导者的地位。“

《基业长青》书作者吉姆・柯林斯称:“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领袖人物充满魅力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的公司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所代表的一切。”

罗伯茨是PC产业伟大的先驱者,推出了光耀千秋的牛郎星,但却没有打造出一个伟大的公司。

佩特克公司随后与盖茨就BASIC语言归属权打了一场官司,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在解读那份当年内容含混的协议时,法官接受了盖茨的解释。盖茨和他的微软获得了BASIC语言的所有权,与MITS彻底脱钩,艾伦和一些公司骨干追随盖茨,回到他的家乡西雅图,开始了微软帝国的创建。正所谓“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更不回。”

失去了软件灵魂的MITS,在佩特克公司的管理下,很快衰落。原MITS高管马克・钱伯说:“他们派来一个接一个的管理小组。每个小组都把前一个小组的管理办法推倒重来。一个管理小组只有60~90天时间来整顿混乱局面,使工作走上正轨,然而这点时间是不够的。这点时间只够用来了解存在的问题,然后又带来新的问题。”

罗伯茨起初进入佩特克专门为他开设的实验室,从1977年起,开始便携式计算机的研发,这显然是笔记本电脑的前身。他早在康柏公司开发这个市场以前,就完成了样机的设计。可是历史没有给他第二次闪耀星空的机会,佩特克并不认同便携式计算机的理念,他只好黯然离开。

罗伯茨回忆:“他们对我说,我不了解市场。可是我也不认为他们就懂得市场营销。”

归隐与纪念

牛郎星隐入历史星河后,罗伯茨也淡出IT产业,决定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1982年,他上了医学院,并于1986年修完医学学位,成了乔治亚州的乡村小镇的一名医生。

他离开了嚣喧的IT业,只是当别人抹杀牛郎星的历史贡献时,会站出来表示不悦,他说苹果自称发明了个人计算机,但是,在苹果推出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之前,他的公司就已售出5万台机器了。

2010年4月1日,罗伯茨去世。艾伦曾这样回忆罗伯茨临终时的情景:“直到最后一刻,他的目光还是看着前方。”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3

当然他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开罪一个拥有巨额财富、并且因为正在投身慈善事业而颇受赞誉的巨头。或许他只是想讲讲自己作为微软联合创始人的经历,而媒体在传播时夸大了比尔・盖茨对他的抱怨的反应。他在自传中抱怨了比尔・盖茨的苛刻与精明,在多年之后向公众表达了他认为自己在微软的股权分配上受到了多么不公正的待遇。这也就意味着他认为,尽管自己在微软上市之前就已离开,但他有资格分享到更多这家公司创造的财富。

保罗・艾伦将原因归结为比尔・盖茨和他的不同。虽然他们是湖畔中学的亲密朋友,同样都是怪人和计算机发烧友,一起孜孜不倦地将学校基金会里头的计算机使用时长消耗殆尽。但在艾伦看来,怪人和怪人也是不同的。他和盖茨原是两个阶层的孩子。他的父母仅是美国普通中产阶层,而盖茨家则是西雅图的上流社会成员。当盖茨向他抱怨自己应该拥有更多微软公司的股份时,艾伦意识到,这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身材瘦小的书呆子是个典型的律师的孩子:精明异常,在涉及到利益问题上一点儿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

现如今保罗・艾伦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可是大不如以前了,找到他的名字你得费点劲儿。而尽管商业杂志和分析师都在抱怨微软的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它的价格再也没有达到1990年代的高峰,比尔・盖茨仍然是毫无争议的世界首富。当然,比尔・盖茨没有投资过将人送往外星球的飞行公司;没有声称自己是摇滚明星的拥趸,为其修建纪念馆,开办音乐节,甚至自己也过过摇滚乐手的瘾,和米克尔・贾格尔合作一把;没有大肆收购不靠谱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也没有一掷千金地去购买NBA篮球队和大联盟棒球队。

花园小径分叉,成功学同样如此。很多人可能会羡慕保罗・艾伦这种“成功者”。相对于比尔・盖茨枯燥而饱受骂名的人生,保罗・艾伦兴趣广泛的恣意挥霍才叫生活。但也有人会更加推崇盖茨所获得的财富与成就,认为他才真正书写了历史。

你还可以去看看史蒂夫・沃兹的自传《我是沃兹》。史蒂夫・沃兹和保罗・艾伦一样,讨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一家公司身上。尽管这家公司带给了他们巨额的财富,也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家喻户晓。史蒂夫・乔布斯仅仅是热爱鲍勃・迪伦而已,沃兹可是摇滚音乐会的慷慨赞助者。乔布斯驾驶着自己的无牌照奔驰车在帕洛奥托闲逛,沃兹则开着直升机低空飞行。沃尔特・伊萨克森在《乔布斯传》说,苹果公司上市时,乔布斯对于分配给一些老员工股权表现得强硬而吝啬。沃兹则大方地将自己的股权分给别人。

很多成功公司里面有一种人叫“联合创始人”。他们有才华,也很有眼光,同时并不缺乏冒险精神。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在一家公司的种子时期就不顾一切加入进 来。当然,他们也不惧怕辛勤工作,他们往往能熬过公司初创期最艰难的时光。在描述公司的早期历史时,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个后来离开或不太发挥重要作用的“联合创始人”,其重要性要远远超出公司的真正领导者。但是这种名叫联合创始人的灵长类生物同样兴趣广泛,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自己会在一家公司中度过一生。他们会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尽管他们随后创造的公司或者开创的事业,都再没有超过或达到他们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开创的公司的高度。

保罗・艾伦在自传中争辩说,他认为其成功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幸运。他很聪明,也有创造力,不是《硅谷海盗》中那个跟在比尔・盖茨身边一脸无辜的大个子形象所能概括的。史蒂夫・沃兹也同样如此。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和最著名的极客之一。

那么他们区别于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之处何在呢?他们是否想要成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人?然后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以及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如果你去问艾伦或者沃兹,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并不想成为后者那样的商业巨头。艾伦称,自己因为一次疾病而觉得生命不能浪费在反复的商务旅行中;沃兹则更乐于做一个软件工程师。

这是他们没有成为真正的商业巨头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内心缺乏渴望。就像一个人想要成为好作家,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难以言传的东西在反复叫嚷,这个声音让他必须表达。这不是一种仅仅满足于成为富人的渴望,其中可能混杂着竞争心态、虚荣心和莫名其妙的“救世感”。缺乏这种古怪的激素,让他们难以成为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人。尽管他们一度是如此亲密的伙伴,在媒体和大众看来他们似乎并无分别。

他们的兴趣也太为广泛。用以赛亚・柏林的说法,他们是狐狸。而盖茨和乔布斯则是刺猬。狐狸懂得很多,但刺猬只知道一事。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成就已经可以满足刺猬;但却让狐狸们愤愤不平:凭什么我就得全身心投入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金钱游戏。他们很少从中得到改变世界的。或者这种没有他们想的那样频繁与强烈。而刺猬们则为之深深陶醉。

这让他们难以放弃自己的种种爱好,从而将精力聚集在大部分时间内枯燥乏味的商业世界中。当我们想到保罗・艾伦时,可能想到的是一度风头十足的波特兰开拓者队,或者听上去酷极了的航天飞机项目。想到沃兹时,马上会想起他一度热衷的音乐节和直升机。想起肖恩・帕克时,会想起他的种种荒唐事儿,无外乎与姑娘。可是,你知道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或者杰克・韦尔奇有什么如此狂热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爱好吗?

因此,“联合创始人”的才华、勤奋与创造力,让他们能参与开创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及由此而来的不专注,注定不会是由他们来将这家公司带到更高的位置。他们扮演的是阶段性的驱动者角色,而不是公司长久可以依赖的发动机。

这里并无对错,或者谁更高级谁就不那么值得尊敬的分别。“联合创始人”的选择同样是一种值得效仿的人生。他们和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人一样,也是在听从所谓的内心的召唤。但是,如你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大家听到的召唤声音不同。比尔・盖茨听到的召唤是去做一家伟大的史上最赚钱的软件公司,借此改变世界;而保罗・艾伦听到的召唤则是去过更丰富的人生,用更多的时间在家人、朋友和自己的爱好上。乔布斯听到的召唤是去通过苹果公司做出伟大产品,以此改变世界;沃兹听到的召唤则是你要自由自在,不要受到金钱和俗世的牵绊。仅此而已。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4

18岁的小武就要面临高考了,可是,他一点都不着急,整天坐在电脑前开发程序软件。父母催促他多看看书、复习功课,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好着急的,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在家做个电脑天才,像比尔・盖茨那样。”末了,还要补充一句:“比尔・盖茨也没有上过大学。”父母这才开始后悔给小武配备电脑。

小武从3年前就开始崇拜比尔・盖茨了,那时他刚刚在报上看到比尔・盖茨的成功经历。那年的生日,他让爸爸送的礼物就是一台电脑,然后用比尔・盖茨做了桌面,还在一张比尔・盖茨的画报上写道:“像比尔・盖茨那样,做中国的电脑神童!”

从此,小武开始沉溺于电脑和上网,学业开始荒废,天天谈论比尔・盖茨;脾气也变坏了,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以“中国版的比尔・盖茨”自居,骄傲得盛气凌云、不可一世。

■一个寻找梁朝伟式男友的女孩

倩倩从看第一部梁朝伟的片子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个有着一脸坏笑和成熟男人味道的香港影星。那时,倩倩只有16岁,情窦还未绽放,可是她却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道:“找男友,就要找像梁朝伟式的。”

17岁,倩倩收集了所有关于梁朝伟的个人资料;18岁,梁朝伟的巨幅海报贴满了倩倩的房间,就连卫生间也不放过;19岁,倩倩开始使用梁朝伟做广告的商品,包括洗发水、葡萄酒;20岁,倩倩独自跑到北京去看梁朝伟出席的某个演唱会;21岁,倩倩开始谈恋爱,第一个恋人长得颇像梁朝伟,最后因为眼神里没有梁朝伟的那分抑郁而选择分手;22岁,第二个恋人分手,没有梁朝伟的成熟;23岁、24岁……一晃,倩倩28岁了,她还没有找到梁朝伟式的白马王子。

不过倩倩似乎不急,她说,等不到像梁朝伟这样的男人,她宁肯一辈子不结婚。她还说,她的魂已经被梁朝伟“勾”走了。于是,寂寞的夜里,倩倩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看梁朝伟主演的影片,然后因为兴奋而彻夜失眠……

■一项关于“崇拜症”的数据:

大连,一位16岁的少女因为母亲没有给钱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选择自杀;

四川,5名男高中生模仿《流行花园》中的F4,身着奇装异服结伴出入,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调戏女生……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

浙江,4位黎明的疯狂影迷,因不满自己心中的偶像与舒淇交往,扬言要结束黎明生命;

……

针对青少年因疯狂崇拜偶像而出现的悲剧,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专题调查,调查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等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名大中学生。显示:有50%的人承认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初中生的比例达49.3%。这其中,因为过分崇拜而导致心理异常的青少年竟高达60%。

专家发言:过度崇拜也是病

“名人崇仰症”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心理障碍,大多发生于青少年。通常患者心中都有一个过高的榜样或目标,但在当前的条件下却很难实现,由此产生焦虑、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

“名人崇仰症”为何大多发生于青少年呢?首先,青少年处在成长的阶段,年轻气盛,是一个充满崇拜对象的年龄。其次,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但他们个性不够完善,思想还不成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5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栏目撰稿人:姜洪军

2008年年中的一天,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在共同接受采访时,谈到打造微软的过程,鲍尔默说:“有点像生小孩,盖茨负责生,而我有点像养小孩的奶妈。”

不过,“生”微软的不仅仅是盖茨,此外还另有其人。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尤佛里认为:“如果没有艾伦,我很难想象盖茨会离开哈佛。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我也不知道乔布斯能否将一些东西整合起来。”

保罗·艾伦曾是盖茨早年最贴心的创业伙伴。后来,在盖茨、艾伦与鲍尔默三人间,曾有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恩怨情仇。

群英会

一位把裤子提得老高、竖纹衬衫一直扣上顶的下巴尖尖的小男孩带着钦慕的目光,立在墙边,两手放松地下垂,低头看着老师在电传打字机上打着文件。老师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背微驼,分头,留着较长的鬓角,坐在一把硬木椅上,两手放在键盘上,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纸稿。

以上是盖茨和艾伦在湖滨中学的一张合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看起来像师生关系的他们其实是同学,不过上不同的年级,老成的艾伦其实比盖茨仅大三岁。

少年艾伦喜欢在家里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他的父亲对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态度。后来,艾伦又喜欢上了电子学。一次,他同时握住了变压器的两根导线,差点被电死。他回忆自己的肌肉被电击粘住了有10秒之久,好不容易才摆脱开,第一次体验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盖茨第一次与艾伦接触是在一个秋天。“我看到一个身材瘦长、脸上长满雀斑的八年级学生从人群中挤到电传打字机跟前。”艾伦在 自传中回忆,“他穿着套头衫、褐色休闲裤、大号的鞋子,头发乱蓬蓬的。”盖茨与艾伦是在机房里呆到最晚的两个人,一来二去,双方成了朋友。

当时,少年盖茨和艾伦曾急于获得更多关于PDP小型机操作系统的资料,但没办法从大人手中获得。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从垃圾中翻找相关文档。周末,当别人都走了的时候,他们就溜到这家公司的垃圾车旁边,掀起垃圾车的金属盖,然后艾伦把当时还不到50公斤重的盖茨托起来,让他钻进去搜寻有用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翻了几次之后,盖茨终于找到了一堆皱巴巴、脏兮兮印有软件代码的纸。他们如获至宝,艾伦曾回忆:“我还记得上面的咖啡渍散发着气味,心里想着是有点恶心,但我不在乎。”

他的老师弗雷特·赖特后来回忆说:“他们俩相处得很好,这种关系使得微软在起步的头一两年里没有分崩离析。这很关键。”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摩擦。一次艾伦半开玩笑地拿走了盖茨藏下来的存储软盘。结果,“急了的兔子开始咬人”,艾伦回忆,盖茨狂怒不已,大发雷霆。最后,艾伦只好乖乖归还。

盖茨后来有这样一句名言:“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遮遮掩掩和担心,因为它自己就会跟着你走。”

盖茨与鲍尔默相识是在哈佛大学里。 那一年是1974年,这两个人当时都仅仅18岁。他们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雨中情》和《发条橙》两部电影时相遇的,看完电影后他俩曾合唱剧中歌曲。在数学、科学、拿破仑话题上,他们有着共同的激情,随后他们搬进同一个宿舍。

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谈古论今,谈到兴奋时,盖茨就身体前后摇摆,鲍尔默则不停地抖着大腿。有人说他们两个性格是相对的两级,差别很大,但相处愉快,虽然鲍尔默对编程丝毫不懂,感兴趣的是商业管理。

盖茨在离开哈佛去与艾伦创业前,曾和鲍尔默一起散步。盖茨似乎是在说给鲍尔默听,但主要是说给自己听:“我已经学到了我从哈佛所能学到的东西。我要退学。”盖茨劝说鲍尔默跟他去创业,但鲍尔默说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哈佛橄榄球队的“掌门人”,不想就这样放弃。

随后,盖茨与艾伦成立了微软公司,在股权划分上,艾伦想他和盖茨应各占50%的股权。但盖茨不同意,他说艾伦在MITS公司有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而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了微软,因此他们应该开,盖茨占60%的股权。

艾伦有些不愉快,但转瞬觉得盖茨的提议也有些道理,于是便答应了这项提议。

护航大哥和他的小弟

“我们确实存在着有分歧的时候,但这无关紧要,我们并不总是心心相印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艾伦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盖茨在微软早期的关系。

艾伦包容了盖茨早年的种种怪癖和冒险行为, 他经常请盖茨到家里吃饭。有一次,艾伦的女友丽塔为他们做了一只烤鸡,然后她盯着盖茨狼吞虎咽。让她惊诧的是,盖茨用一个勺子吃掉了整只烤鸡。后来,丽塔说自己这辈子还没见过用勺子吃鸡肉的怪人。艾伦耸耸肩,见怪不怪了。

盖茨曾被警察拘留,结果不得不找艾伦善后。这是因为盖茨另一种冒险爱好——飙车所致。今天,网上仍然流传着年轻盖茨入监前的组照,一张是侧身照,乱蓬蓬金发的瘦削少年背微驼,而在挂着号牌的正面照上,戴着湖蓝色的大号眼镜的他露出一口白牙,脸带微笑,似乎并无沮丧之情,反而有种兴高采烈的感觉。

被捕前,盖茨的超速行驶让警察颇费周折。被逮到后,不带驾驶执照的他反复问警察:“你为什么要我的驾驶执照?”结果,警察把他扔进一群臭烘烘的醉汉中。盖茨被这些同监的人给吓坏了,尤其是他身旁那个大吐特吐的家伙。

随后,正在梦乡中的艾伦睡眼惺忪地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们把我关进了拘留室里,你是我的联系人。”电话那边的盖茨着急地说,“你赶紧把我弄出去,这里太吓人了!”艾伦筹好保释金,冲到警局,把他的小老弟给“捞”了出来。

在微软初创期,也许有了性格平和的艾伦作为缓冲,微软公司和性格乖张的盖茨才没有一踩油门,冲进深潭。艾伦相信参加过二战的父亲的一句话:“照顾好你的战友,他们也会照顾好你。”

在微软发展初期,其核心产品为BASIC语言,后来,IBM找到他们,希望双方合作。“IBM想得到的不仅是又一版本的BASIC语言,他们想要的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即一个设置于他们新一代个人电脑的基础代码,使用户能够在此基础上运行整个程序。”《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一部技术的财富史》的作者德波拉·L·斯帕分析了IBM当时的构想。

但当时微软手上并无操作系统软件,艾伦找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以5万美元获得了对方的QDOS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权。这份购买合同在IT发展史上极富争议,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认为微软不光彩地拿走了自己应得的权益和光荣,并一度将微软告上法庭。

无论如何,微软以QDOS为基础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从此走上了未来之路。

不幸的是,随着微软渐入佳境,艾伦和盖茨很快落入人性弱点的泥潭中: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

鲍尔默进场 艾伦出局

“BASIC程序的编程工作大部分是我完成的,而且离开哈佛大学我放弃了太多。”一天,盖茨对艾伦说,“我获得的公司股权应该超过60%才合理。”

“怎样才合理?”艾伦当时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

“我认为股份比例应该是64%比36%。”盖茨说。

艾伦回忆:“我应当与盖茨讨价还价,只让给他2个百分点,而非4个百分点,但我对此不在意。因此,我同意了盖茨的要求。”

事后,艾伦回过味来,揣摩盖茨的心理。在创办公司时,他们两人曾约定好了一个6比4的股权比例。艾伦认为一诺千金,而有律师家教传统的盖茨则认为一份协议只要还没有白纸黑字地签下来,就可以继续讨价还价。

过了一段时间,艾伦开始承担公司一个大型项目的开发,他准备采用盖茨的逻辑,重新调整一下股权分配比例。但盖茨冷冷地说,他不想和艾伦探讨此事。

在那一瞬间,艾伦感觉到连接自己和盖茨的无形纽带有声地断裂了。从此时起,艾伦开始萌生去意。

不久,盖茨准备把鲍尔默招到微软。原来,鲍尔默从哈佛毕业后,在宝洁公司做市场经理。盖茨找到他,对他说你不是要成为拿破仑吗,现在就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需要持剑踩着尸体征服世界,而今他们只要用横空出世的技术就能征服世界。

在得到鲍尔默首肯后,盖茨对艾伦说要把鲍尔默招来,就要给他一些股份,不然他不会来的。盖茨提出准备给鲍尔默5%的公司股份,艾伦同意了。

随后,艾伦出差,当他回来时,发现在他不在公司时,未和他协商,盖茨就答应给鲍尔默8.75%的公司股份。“他在我们特别讨论过的合伙地位事宜上视我如无物,这糟糕透顶。”艾伦很恼火,他写了封信给盖茨,斥责对方失信,并表示反对雇用鲍尔默。

盖茨发现自己终于越过了一个看不见的底线,他急忙找到艾伦,低眉顺眼地说他觉得微软需要鲍尔默,鲍尔默的那部分股权从他自己的那部分划出好了。艾伦于是做出让步,鲍尔默成为了公司的第28名员工,开始进入了微软的传奇历程。

1982年的一天,艾伦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病,需要定期治疗,他慢慢地淡出正日益兴旺的微软的管理核心,鲍尔默逐渐取代他成为盖茨的左膀右臂。

艾伦不知道昔日的小老弟开始图谋算计自己。一天,他回到办公室,无意中听到盖茨和鲍尔默正在密谋如何稀释他的股份,掠夺其财富。他怒不可遏,冲了进去,对着盖茨大嚷:“这难以置信!你的真实为人暴露了,彻底暴露了!”

当天晚上,鲍尔默亲自登门致歉:“我们只是发发怨气而已,工作压力太大了。我们希望你能为公司多做一些事情,但稀释股票的事是不公平的,我不会同意那样做,我相信比尔(盖茨)也不会的。”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一份比黄金还宝贵的创业兄弟情已支离破碎,艾伦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微软。然而在他离开微软前,又一次和盖茨交锋,这将是一次决定50亿美元归属的交锋。

不小心挣下亿万身家

“你既然准备离开微软,那么再拿着公司的股份就不公平了。”1983年1月的一天,盖茨向萌生去意的艾伦开出了条件,“我们每股5美元收购你的股权。”

艾伦很愤怒:“我没打算卖掉股份,要是卖的话,10美元以下免谈。”

“不可能!”盖茨回绝。盖茨此时的“精明”保证了艾伦日后成为了亿万富翁,而不仅仅是百万富翁。3年后,离开微软的艾伦手中的股份在公司股票上市后,价值剧增,超过了50亿美元。

由于拥有充足的财富,艾伦开始了五花八门的投资,《连线》杂志曾这样评价艾伦:“他不善交际,却是一个多层面、有远见的人,他是个特立独行和随心所欲的亿万富翁,把源源不断的钱财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对失败一点都不在意。他有独树一帜的投资理念,也有与众不同的成功标准。”

艾伦在投资过程中,与盖茨再一次交锋。在互联网全面兴起之前,艾伦认识到了全球终将连成一体,他将之称为“连线世界”。他说:“PC业的崛起带来一次财富机遇,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是另一次浪潮,但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初,很有投资眼光的艾伦在美国在线股票上市前,就大肆搜罗其原始股。艾伦认为自己能使美国在线以更快的速度一步登天,因此希望接管美国在线的业务并把控其未来之路。

艾伦对美国在线的青睐起初得到了美国在线CEO凯斯的积极回应,凯斯把他视为潜在的重要盟友,说如果自己必须列出一个能够接受的投资者名单,艾伦肯定会名列前茅。

而盖茨当时也看好美国在线,想买下它。“其实,早在互联网泡沫形成之前,微软就曾经对美国在线产生过巨大的兴趣。他们1995年推出的MSN服务根本就是当时美国在线的翻版。”市场分析师约翰·德沃拉克曾这样回忆微软在线业务的起始。

在随后的会谈中,美国在线谈判代表提出微软两位创始人的接踵而来是否存在着某个阴谋。此时艾伦虽然已经离开了微软,但仍是微软的第二大股东,而且是董事会成员。美国在线希望艾伦投资,同时又担心他是盖茨派来的眼线。凯斯对艾伦表示,如果他继续呆在微软董事会,美国在线就不可能考虑任何合作方案。

微软代表曾回忆艾伦的介入把美国在线和微软都给逼疯了,因为这让美国在线形成很大的抵触心理, 固执地认为艾伦和盖茨在联手搞什么“阴谋”,图谋肢解美国在线。微软代表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艾伦插手,微软可能已完成对美国在线的并购。

最后,美国在线把艾伦和盖茨统统都拒之门外。微软失去了站上互联网第一次浪潮潮头的机会。

历史回声

“这本书公正地描述了二人的关系,艾伦显然给盖茨注入了创意与能量。”艾伦新闻发言人大卫·波斯特曼2011年这样说,当时艾伦的回忆录对外。

回忆录中披露了盖茨很多“糗事”。盖茨声明称:“我很珍惜与他的友谊以及他为微软、科技界所做的一切贡献。”

卡尔·史托克于1981年就进入微软,在微软工作近20年,他说:“艾伦对自己在微软得到的感到不满,这真让人吃惊。我们视他为朋友,也承认他的价值,但盖茨在微软发展上比艾伦贡献更大,这不用怀疑。”

比尔盖茨名言范文6

但是,在盖茨先生这一酷炫的转身中,我看到的却是他对微软企业文化的巨大贡献。

盖茨曾经为微软确定的使命与愿景是“计算机进入家庭,放在每一张桌子上,使用微软的软件”,如今全球有90%电脑使用其Windows系统,毛利仍维持在30%以上。就财富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而言,微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就企业存活的历史而言,微软仅仅走过了33年的时间,这还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但是,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盖茨不可能永远陪伴微软,微软当然也不可能永远荫庇于盖茨的智慧与魅力。

盖茨52岁,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相较而言,很多的中国企业家,比他年长10岁甚至20岁,还精力充沛地鏖战在一线。但盖茨早在八年前已经将CEO一职交由鲍尔默,转任负责研发的“软件总工程师”,两年前又将软件总工程师之职移任雷・奥兹。

微软如何才能持续保持活力,未来应该靠什么?相信这才是盖茨最关心、最想解答的话题。今天,这个外表有些愚钝的商界奇才的全面退休,将使其全球员工进一步深刻地领会三个真理:

其一,就时间的长河而言,财富其实不属于个人,财富从社会而来、必将最终归属于社会;

其二,企业的进步不能依赖某个人,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超凡努力和贡献;

其三,没有永远的财富,也没有永远的领袖,但组织的生命可以延续,如果有能力你也可以成为财富的传承者,你也可以担当重任。

盖茨用他的离去,对微软的创新文化给予了最有力的丰富和最精彩的诠释。这是他留给微软及其员工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将对微软的全体员工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对微软的未来发展产生根本性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