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例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1

百分数的应用(二)

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刘老师家七月份用水20吨,比上月多用了6吨,上月比这月节约了(

)。

A

.

30%

B

.

25%

C

.

26%

二、填空题

(共3题;共5分)

2.

(2分)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乙数的_______%。

3.

(1分)按营业额的5%缴纳了4万元的税款,营业额是_______万元。

4.

(2分)甲数∶乙数=5∶8,则甲数是乙数的_______ %,乙数比甲数多_______ %.

三、解决问题

(共12题;共60分)

5.

(5分)一条线段被纸遮住了一部分,已知露在外面的长度占全长的20%,请画出被纸遮住的部分并标出长度.

6.

(5分)家具厂有职工1250人,有一天缺勤15人,求出勤率。

7.

(5分)某校六(2)班有男生24人,比女生多20%,该班女生有多少人?

8.

(5分)植物园计划每天种树80棵,15天可以种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25%,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9.

(5分)学校图书室科技书、童话书、故事书三种图书本数的统计情况如图。

(1)童话书和故事书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10.

(5分)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350本,故事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40%。连环画有多少本?

11.

(5分)一筐梨,卖出30%后,连筐重20千克,卖出去50%后,连筐重16千克,这筐梨原有多少千克?

12.

(5分)李平家用600kg稻谷碾出420kg大米.他家稻谷的出米率是多少?

13.

(5分)果园里有梨树500棵,梨树的棵数比杏树多25%,果园里有多少棵杏树?

14.

(5分)一个碾米厂用20吨稻谷加工出15吨大米.求

15.

(5分)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8天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多少(填百分数)?

16.

(5分)某学校九月份用水80吨,十月份用水70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多少?(填百分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填空题

(共3题;共5分)

2-1、

3-1、

4-1、

三、解决问题

(共12题;共60分)

5-1、

6-1、

7-1、

8-1、

9-1、

9-2、

10-1、

11-1、

12-1、

13-1、

14-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2

单元 单元内容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 单元 单元内容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 高亭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5650平方米,绿化面积2623平方米。现有教师100余人,班额35个,学生1200余人。学校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拥有航模专用教室、海洋科技作品陈列室、标准科学实验探究室、标准室外排球、篮球与网球||| 2011年度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工作总结 根据“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资源建设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工作部署,喻伯军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于2011年1月启动并建成。一年来||| 六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芦慧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五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钱忠兰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四 年级 下 学期 制定人 杨洁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三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王小茹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以活动为抓手 扬基地之风帆——2011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1年9月13日,莲都区教育网公布我区第一批学科基地的评选结果,我校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小学科学基地名列其中。这是一项荣誉,更是一|||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校六年级有三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在44左右。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科学观察能力和实|||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所教的四年级两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在40以上。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了,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对一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科学组全体教师要学好用好《教学规范》,创设一个“轻负高质”的教学环境,以优化科学课堂|||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有“微小世界”、“ 物质的变化”、“ 宇宙”、“ 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视角对周围|||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3

一、立意减负,有些事与愿违

实验教材有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减少了繁杂算术内容,降低了运算要求,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使数学内容变得有趣,变得容易,这是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但新增加或加强的一些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了,对不少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和第几》,每次遇到这样的填空题,学生的错误率特别高,因为大部分学生汉字还没认识几个,让他们把左边的四个圈起来并把第四个涂上颜色,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又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及《认识人民币》,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相关的生活经验少,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改在二年级学习乘法之后再来学习,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该类问题,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掌握更牢固。

再如,有的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例2和例3;有的例题后没有相应的练习,教师还要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做,如,六年级上册的和倍问题;还有的练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了,学生也有一定困难,如,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练十四第3题。

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也有的内容要求过高,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教学很难,如果到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一起学会简单得多。

二、结构编排,有些衔接混乱

现在的教科书注意将数学知识循环上升进行编排,内容的编排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但还有部分内容出现了知识衔接混乱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

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学,应该安排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后,而人教版实验教材却安排在此之前。这样安排,学生在学习此内容的时候,想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由于没有学过笔算加减法,在数据是两位数时,学生就不会进行计算。

又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一些计算涉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方面的计算技能,而教材却把笔算乘法安排在后面的第六单元。这样安排,遇到长、正方形边长大于10时,由于没有学过笔算乘法,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计算困难。还有本册第五单元《时、分、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也要涉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果把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调整到第三单元《四边形》之前,才符合知识循环上升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有些实际偏离

教材安排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但教材考虑更多的是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主题图表格中的相关概念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还有第68页和第79页的情景图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然而,毕竟农村学生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作为全国小学生的使用版本,应当更多地考虑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搜集农村儿童喜欢的活动、熟悉的场景纳入教材情景图,适当增加农村题材。可以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为不同地域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做一次大胆改革。

此外,还可以加大教科书在农村的二次开发力度。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一些特色资源的保留与进一步开发意义重大。教科书在农村的二次开发,小的方面包括对于农村地方及农村学校特色资源的发掘与建设,大的方面可以是对于乡村自然资源、民风民俗、优秀人物、现实问题等乡土文化的加工利用。如果能够立足于农村现实、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既能够传达与城市同样的内容保证了学生升学的公平性,又不至于使农村学生担心未来出路问题,而且对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重要作用。

四、操作实践,有些力不从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内容都需要动手实践的。这种理念非常好,但到了课堂上有时难以落实。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4

2、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6、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5

1 对教材进行添加

添加包括延伸和扩展两种形式。延伸是指教师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是数量上的变化。比如,针对学生发音困难的情况可以添加一些语音的对比练习;在讲授有关职业名称的单词时,针对大部分学生都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添加了farmer、worker等职业名称;在七年级上册学完第六单元后,可以添加一些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的方法、陈述句变为否定句的方法以及一般疑问句变为陈述句的方法等等。扩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宽,提高课堂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SectionB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调查休息日他们想做什么事和不做想什么事,并说出原因;在讲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SectionB时,可拓展让学生给一些公益广告写广告词。这样,就能使教学内容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教材中有一些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文章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可补充和配备一些图片,以便学生更全面形象地理解。

2 对教材的进行修改

修改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起来,引入真实的语言,或设置更多解决问题的任务。如果教材对听力理解强调得不够,教师认为需要补充更多的材料,而又没有现成的录音材料,则可以编写和口述阅读段落,也可以摘写原著要点,然后口述给学生。例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SectionB的3a部分,可以把文章的内容设置成听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再如,《新目标英语2》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ectionA 2b的听力,可把它们设置成小组任务的形式,分组表演猜测并小组讨论,给予合理的建议。

3 对教材进行删减

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数量的缩减是指缩减材料的长度,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或内容数量过多,则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仅要缩减材料数量,还要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处理,那么就是质量的缩减,及对教学要求的调整。如教材里有些材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师要大胆地删除。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例如,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内容都是简述三明治的制作过程。只要让学生接触一种三明治的制作过程,其他种类的三明治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以写作业的形式完成。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的内容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常采用“省略法”,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简单提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新课。

4 对教材重新排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4.1 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有联系的单元进行一起教学,对单元的安排进行重新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例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形容词的比较等级和第十二单元的最高等级是相关的内容,应放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语言知识就不显得零乱了。

4.2 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SectionA的1a、1b、1c和SectionB的1a、1b、2a、2b、2c是有联系的,可以把SectionB的1a、1b、2a、2b、2c的这几个部分放到SectionA部分,先进行教学。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范文6

一、 什么是规律

1.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华老师在《小学教师》2010年1、2期合刊第4页《关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探索规律”的解析与思考》中则有更详细的解释: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向。规律是一种关系概念,不存在于任何一种或一个实际的客体之中,是从许多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关系模型。

探索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的认识。鉴于规律具有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探索规律首先需要明确构成规律的元素以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单元,也就是了解规律的结构,即内在的规则;其次,探索规律还需要能够根据规律的重复特性,预测出后面的元素是什么,即预测规律的发展趋向。

3.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63页是这样叙述的:“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二、 如何理解此处之“循环”?

笔者在多处看到将这节课的课题称作“图形循环变化规律”,但是对“循环”二字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如《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0年第3期第32页马珏老师的《直观感知规律,促进思维发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循环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中就将“循环”理解为前面规律含义中的“重复性”。而从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的叙述来看,此处“循环”是作为“变化”的定语,是指“组”(单元)内部的变化方式。对此,笔者更认同后者。

三、 本节课的规律有何特点

这节课中主题图的四种图案(四种颜色)在按一定的次序做循环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可预测性”,但是不具“重复性”。如果按照上面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至少要有这样的三个排列,也就是说至少要有12行(三个“组”),才符合“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出现3次)”的说法。如果按照上文张华老师提到的“规律结构”的说法,那么本主题图也只能算作一个“基本单元”,构成这个“基本单元”的四个“元素”是这里的四个“行”(列),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图形”!

可以这么说,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每一个 “组”(基本单元)的构成图形(元素)是单一的、固定的,探索的规律是“组”与“组”之间的关系,即“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元素”没有变化,主要体现“单元重复”。而这节课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的“组”(基本单元)的构成元素是组合的(四种图案或颜色)、循环变化的,它探索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探索构成这个“组”(基本单元)的四个组合元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而形成第二行,以此类推。这是“元素”在循环变化,没有体现“单元重复”。

由此可见,一年级下册探索的图形规律是简单的重复规律,和本节课要探索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像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上所说的那样“稍微复杂些”那么轻松,而是有着比较大的跨度。这也难怪二年级学生在学这一内容时普遍感觉困难。

为了体现单元“重复性”,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这样的问题:“按照这样循环变化,第n(一个不太大的具体的正整数)行应该怎么摆呢?”有点类似三年级的一些思考题,如“今天是星期三,再过n天之后是星期几”之类。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主题图与例1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教学用书》第153页上说:例1四组图形的变化方式与主题图相同,只是图形不按行列的方阵排列,而是排成一行。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了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按照这样的说法,例1与主题图属于并列关系,那么将此例作为探索了主题图之后的一道练习让学生来完成应该没问题。可事实上,从笔者以前的教学经历和六位比武教师的实践结果看,例1的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1. 例1既有图形的区别又有颜色的区别,而两幅主题图要么考虑图形要么考虑颜色,是单一的,因此例1的难度明显大于主题图。而非《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只是排列上的不同”。

2. 有的教师在画一画之前先让学生摆一摆,但给学生准备的学具也像例1那样很小,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造成因“没摆规范”而造成了错误。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斜的”画不好,也造成错误。

仔细分析了主题图、例1、“做一做”、练十三的第1题,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主题图作为一个引例,由学生自主探索,从行、列、对角线等不同的角度归纳出循环变化的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深化到例1,以例1为主讲,“做一做”和第117页练十三第1题作为配套练习。从逻辑上看这样的安排很合理,但实际上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单考虑形状或者颜色的主题图和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已经有相当的跨度了,更何况是有诸多干扰因素的例1。

五、 如何取舍素材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探索规律”第一学段要求是“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当然对此的理解是有弹性的,还要看学生自己的实际。普遍来说,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完全直观、形象化的特点,而且注意稳定性差,注意广度不够。因此,像例1这样由诸多干扰因素构成的“循环变化规律”就很不容易被他们发现,一些学生甚至在“合作”“启发”之后仍难以完成。这无形给学生造成了挫败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