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比较;变化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教材,在现今新课改的形势下,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与以往人教版相比有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元素周期律”这一重点章节内容更是进行了优化,因为这一章节内容是高中化学教材完善优化的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与以往人教版进行比较后的变化。

一、结构体系的变化

1.宏观位置的变化

从宏观位置的变化来分析,首先比较的“元素周期律”所处的位置,以往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总共分为三册,每一册都是以章来作为基本单位,第一册有六章内容,而“元素周期律”就位于第一册的第五章处,其他的第二册有五章内容,而第三册只有三章内容;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大模块,“元素周期律”就处于必修这一模块的第一章,从宏观上讲,苏教版将“元素周期律”提前到了高中化学教材的首位,将之提升到了让学生率先学习的地位。

2.章节内容结构的变化

在以往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内容主要包括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内容与之相比有了变化,主要包含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首先在编排顺序上,两者就不一样,人教版是按照“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布,而苏教版则是按照“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进行排布,其次在章节数与章节内容上两者也有变化,人教版将“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内容分成了七节,在讲解完原子核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后就开始介绍元素周期律,而苏教版则是将“元素周期律”整合成三节内容,由于编排顺序发生了变化,苏教版的比较靠前,而且也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这两节内容放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里进行讲解。

二、内容编排的变化

如下表所示,为人教版与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内容:

人教版与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内容

通过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与苏教版在选取“元素周期律”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两者变化不是很大,有许多相同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一些知识点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苏教版的只是在其中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这两者之间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编排思路上,如前文所述,人教版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进行排布,而苏教版主要以“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进行排布,首先两者的编排顺序就不同,其次两者在编排后,人教版最后总结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整体概念,而苏教版最后则是将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都放在下一个章节进行体现。

三、呈现方式的变化

呈现方式的变化是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相比较后最明显的变化,以往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主要以图片、表格、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而苏教版的呈现方式除了这些之外,还增加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归纳与整理、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以及资料卡片等,呈现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在图片的表现形式上比人教版的更加逼真,可读性得到了增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结构体系、内容编排以及呈现方式这三个方面探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与以往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求知欲 学习方法

浙江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五年多,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改革的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作为一名多年教高三的化学教师,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过程,对比旧版的高三化学,改革后的高三化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内容、知识点变化不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旧版重视理论,新版更注重生活生产实际。二、旧版注重知识点的教学,新版更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授者、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因为重视角度不一样,所以在高考时的方式、重点便有所区别,我就新课改下的高三有机化学教学略表自己一孔之见。

一、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机物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化学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一直以来是我们每个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为之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学好有机化学对于每一位要参加化学高考的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新课改下有机化学高考的特点

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依托教材,注重基础,考题新而不偏,活而不难,突出化学意识的考查,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如近年高考中出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莽草酸等,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用所学知识解释与生活、生产科技等相关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今有机化合物制品已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食品、化妆品、洗涤剂、衣料、医药、农药等,无不和有机化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人们用甘油保持皮肤水分,肥皂的制取与使用原理等。神秘的化学原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化学是当今世界无可非议的核心科学,而有机化学则是这一核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从中学习到化学家们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学习精神。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上银镜反应分组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做出最光亮的试管作为纪念品,学生实验时兴致极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我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束了繁杂的无机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兴趣很浓。同时,所有的学生几乎又回到了同一起点,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更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

1.顺藤摸瓜学习法

针对有机化学的“面”,我让大家顺藤摸瓜: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糖类(单糖、二糖、多糖)油脂(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蛋白质。针对有机化学的“点”,我总结了一般方法:一个分子式(同分异构)结构(官能团)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我称之为顺藤摸瓜法。

2.模型教学法

在“乙炔”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展示炔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同学们结合烯烃的知识分析炔的组成,然后由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再展示炔分子的球棍模型得出乙炔的不饱和程度,得出乙炔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再由此结构推测其物理、化学性质。在苯等教学中,我也使用了模型教学法,同时结合常规教学法,效果较好。

3.组建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有机物性质各异,学生学习时感到难以掌握和记忆,但各类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以结构—性质—制法的逻辑关系为桥梁,以官能团为主线,建立烃的知识网络图。在学完烃的衍生物以后,我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列表总结。要求以典型代表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为基本框架,寻找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1.自学能力

根据有机化学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和指导教学方法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苯”这一节的教学,通过约15分钟的阅读,同学们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苯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阅读搜索信息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学能力。

2.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有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和训练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在高三有机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其分析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应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具体的知识点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才会清楚地知道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敏感地捕捉到从什么地方入手。对高三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是必要的,在设计题目时应逐步进行,先就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再逐渐综合,提高难度,达到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高考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就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科衍,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有机化学(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1].教科书作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材料,它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业成就[2].课标提倡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前提下,不同的教材可以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安排、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语言的表达也不尽相同,那么不同的数学教科书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例习题与内容的匹配等问题的差异就值得研究了.长期以来,几何承担着推理与证明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会因为数学教育的改革而消亡,究其缘由,几何知识比其他数学内容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世界的推理与证明,或者说是更明确、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直觉[3].因此,本文选取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教科书立体几何部分内容进行比较,探析两版本教科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语言、例习题与内容的匹配的问题,以期为教材编写者就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有机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与方法.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选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4](以下简称“人教A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5](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必修2关于“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的?热荩?比较的具体内容见表1.基于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教科书的文本材料,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内容呈现、数学语言及例习题设置三个维度对两版本教科书进行深度剖析.

3 研究结果

3.1 内容呈现

3.1.1 两版本教科书内容结构设置与《几何原本》公理化系统相似,渗透公理化思想方法

内容结构反映了本节教材所包括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且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有机构成的知识团从侧面反映了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王仲春先生提出的公理化方法的结构层次分为4层次架构:第一层次――基本概念(对象、基本关系);第二层次――定义;第三层次――公理组(包括逻辑公理);第四层次――定理及其证明[6].以此为比较分析框架,两版本教科书内容结构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版本教科书在“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这一节包含的知识点基本一致,只在定义层次人教A版比北师大版多了空间平面的定义,这是由于两版本教科书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几何内容的安排略有差异.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写成了名著《几何原本》,其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用演绎方法构建了一个公理化体系,而两版本的教科书内容结构也完全符合公理化方法的层次结构,从公理化体系的角度对几何章节的内容进行安排.基于《原本》的公理化体系,无形中渗透了公理化思想方法,使立体几何章节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呈现出一个精密运作的几何世界.

3.1.2 两版本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貌离神合”――公理化思想方法的应用

北师大版和人教A版关于空间图形基本关系与公理的呈现方式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版本基于《标准》要求,借助长方体模型,在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条件下,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同时了解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7].但是,通过比较发现,尽管两版本教科书知识点呈现顺序大相径庭,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都是按照一定的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以逻辑规则和顺序有机结合.人教A版从空间图形与位置关系的视角,分别以平面、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小节标题,基于这样的划分分别引出与之相应的知识点,即以空间图形与位置关系为主线引出与之有关联的公理.如:由平面引出公理1、2、3;由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引出公理4.北师大版则选择从公理的角度出发,引出与每条公理密切相关的空间图形位置关系.如:由公理2引出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由上可知,虽然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知识点展开所依据的主线各有侧重,但事实上两版本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貌离神合:教材编写者都应用了公理化思想方法.利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可以揭示一个数学分支中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它系统化、逻辑化,有利于人们掌握[8].因此,无论选择以位置关系还是公理为主线,都充分运用公理化思想方法,使这一节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逻辑、有关联的整体.这样的教科书,不管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

3.2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在数学思维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数学语言具体可以分为图象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教材要渗透和传播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就需要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立体几何以空间图形为研究对象,几何内容的学习必然无法缺少数学语言的使用.

3.2.1 北师大版图象语言的使用频率高于人教A版

为了解两版本教科书在图象语言使用方面的区别,本文做出以下对比统计.北师大版“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公理”内容共7页,其中课文中的插图共25幅;习题(包括练习题)共16道,习题的插图共6幅.以上31幅插图中实物图有5幅,其中包括3张照片,剩余都是几何线条图.人教A版这节内容共14页,其中课文的插图共25幅;习题(包括练习题)共34道,习题的插图共有11幅.以上36幅插图中实物图有3幅,其中包括1张照片,其余都是几何线条图.由此得出下面的对比表.

从表4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对于课文插图、习题插图、实物图和照片等使用频率相差较大,北师大版图象语言整体使用频率高于人教A版.北师大版教科书平均每页分布3.5幅图,而人教A版还不足2幅.平均图题比相差不大,但北师大版仍然高于人教A版.实物图所占率和照片所占率,北师大版是人教A版的2-3倍.

3.2.2 人教A版同时使用三种语言描述的知识点多于北师大版

由图象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需要借助文字语言的中转,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解释与讨论,符号语言则是文字语言的简单化和再次抽象.两版本教科书这一节在对位置关系、公理和定理的描述中,既有只使用一种语言的情况,如公理4――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语言的情形.事实上,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都是为其后的演绎推理做准备,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因此,文本统计了两个版本教科书中使用不同语言的知识点的情况,见表5.

从表5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两版本教科书使用2-3种语言描述知识点的比例更大.北师大版为83.3%,人教A版为84.6%.此外,两版本教科书中使用三种语言表述的知识点是最多的,北师大有7个,占比为58.3%,人教A版有9个,占比为69.2%.很明显,人教A版中三种语言描述的知识点多于北师大版.

3.3 例、习题设置

例、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9].

3.3.1 两版本教科书例题均设置了推理论证和三种语言间转换的题目

这一节内容中,人教A版设置了4道例题,其中3道考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道为推理论证题.北师大版设置了2道例题,1道考查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道为推理论证题.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不约而同都设置了一道证明题作为例题,均为“证明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E,F,G,H,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样一道经典题,证明的过程比较简洁,从中位线出发依据公理4即可证明,但这道题却渗透出数学公理化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会做例题的基础之上体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公理化体系,并训练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人教A版的4道例题和北师大版的2道例题均注重考察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每道例题都配以相应的图形,同时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并重.人教A版的例1特意设置为将图象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练习,这也弥补了课文中未设置这样内容的缺憾.

3.3.2 两版本教科书习题设置存在差异,各有侧重

研究拟从习题内容题量分布及对应的百分比两个维度对两版本教科书的习题配置进行比较分析.将本节习题分为空间图形基本关系、公理定理、三种语言间的转换、推理论证这四类.其中将与“异面直线及其夹角”有关的题归类至“空间图形基本关系”这一组;“三种语言间的转换”指考查有关三种数学语言的描述转化的问题;“推理论证”指涉及到有关演绎推理的题目.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A版教科书,在习题的配置中,均着重“空间图形基本关系”和“公理、定理”这两类习题,为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所学知识提供了平台,这也符合教科书的习题设置的要求.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关于“三种语言间的转换”和“推理论证”的题目的设置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各有侧重.北师大版的两类题目数量占到总题数的36.85%,其中“推理论证”类题目的数量甚至超过“公理、定理”类题目,百分比达到26.32%.而人教A版这两类题目数量占总题数的28.30%,相比北师大版低.其中“三种语言间的转换”类题目数量更多一点,百分比达到了15.09%.但从总题数来看,人教A版习题数量是北师大版的两倍多.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1.1?暮旯凼咏强矗?北师大版与人教A版教科书都渗透了公理化思想方法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有史以来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建立起来的第一门演绎数学,而且成为以后很长时期严格证明的典范

[10].两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上符合公理化方法结构层次,以空间图形、关系、公理和推理论证为结构基础,与《几何原本》相似.关于内容呈现方式,运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将本节知识点逻辑、关联、有机地串联起来,建立本节内容的“公理系统”.除此之外,两版本教科书都配置了相应比例的推理论证题目,在应用层面渗透公理化思想方法.

4.1.2 从微观视角看,北师大版和人教A版对于数学语言及例习题配置的侧重各有不同

两版本教科书均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学习,但北师大版偏重图象语言的内容设置.图象语言是将现实事物进行数学抽象的第一步,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水平[11],更能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但人教A版则更注重三种数学语言转换的学习,从表5、6及例题配置可以看到,人教A版在相关内容所占比例均比北师大版高,此外,人教A版在例题中专门设置了一道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题目,北师大版与之相比则显得比较欠缺.例习题的配置中,北师大版有关推理论证题目占总题数的比例均比人教A版高,除此之外,北师大版题目多注重应用.因此,人教A版侧重为后续定理及推理论证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北师大版更关注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加深对其的理解.

4.2 建议

4.2.1 立体几何课堂教学应重视公理化思想方法的渗透

公理化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公理化思想方法可以揭示一个数学系统或分支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它系统化、逻辑化,有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次,由于公理系统是一个逻辑演绎系统,所以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都有其重要意义[12].虽然《标准》中突出直?^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类比等方法,但演绎推理仍然是验证猜想、证明结论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源头,应在充分理解公理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之上,将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公理化思想方法及系统的特点与优势,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沉淀数学思想方法.

4.2.2 立体几何教学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应相辅相成

数学推理位于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塔的第三层次――数学思维层,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合情推理作为获得猜想、发现结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造的探索精神;演绎推理注重运用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有助于个体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理性精神[13].因此,立体几何角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借助几何直观、空间想象、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手段的基础之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体会公理化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必要的论证思维水平.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科书;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沪科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36-03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史实证明,正是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着这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而物理教科书作为物理学科知识和学生间的连接纽带,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其编写历来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从知识分布、插图使用、教材案例和课后习题几方面,对比了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和沪科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中相关内容的知识编排及呈现方式的差异,探索两本物理教材中知识的呈现特点。

一、知识分布的比较

“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点在人教版与沪科版两种教科书中的分布比较如表1所示。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人教版教材中占一章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详细,但课时安排较多,增加了教学负担。而沪科版教材将此分为两章,层次较为分明,针对性更强。7课时的安排虽少于人教版,但这样的安排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虽然两种版本教科书关于“机械能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分布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都涵盖了新课标中要求的知识点,如“功”、“功率”、“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以及“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作者认为,人教版教材倾向于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关的基本物理量如“功”、“势能”、“重力势能”等优先逐一呈现给学生,而后,在学生学习过这些基本物理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教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展开对功能转化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探究。可见,人教版教材更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沪科版教材则注重在学生探究“功能转化关系”以及“能量守恒”问题的同时将所需的基本物理量渗透其中,说明其更加注重物理知识间的关联和渗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探究思维,但对学生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插图的比较

物理教材中插图的引用为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插图不仅有助于为学生模拟展现出抽象的物理过程和微观物理现象,还有助于将教材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爱国热情紧密联系起来[1],集教育性、趣味性、情感价值观培养于与一体,使学生在生动、形象、趣味的环境中获得物理知识。两本教材中插图使用情况见表2。

对比发现,沪科版教材插图使用总数较人教版教材多12幅,其中包括2幅模型图,9幅实物图和1幅人物图,人物图涉及物理学史。由此,作者认为,沪科版教材更重视利用插图来强化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强调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及其在教材中的渗透。但人教版教材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首页呈现了一副大尺寸且能反映本章节主题的过山车图片,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突出了本章知识特点,设计精妙。

三、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教材案例与课后习题的呈现在两本教材中也存在着差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章节中,人教版共呈现5道教材案例,而沪科版这部分内容的教材案例共13道,分布见表3。

人教版5道教材案例全部涉及计算。,作者认为其更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虽然案例题量较小,但内容设计更精练,重点突出,为学生仅通过有限的案例计算就能掌握教学重点提供了可能,同样也为减轻学生课堂负担提供了可能。沪科版教材13道案例中9道计算题,4道分析题。9道计算题中有4道涉及动能定理应用计算,较人教版多2道,可见沪科版教材对“动能定理”相关应用的重视程度。其余案例计算还涉及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以及能量的转化效率,可见覆盖面较广,利于学生强化基础。此外沪科版教材还另设4道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理,这种设计有利于发挥教材案例对培养学生良好物理思维习惯的功用,同时也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

人教版“机械能守恒定律”章节共28道课后习题,沪科版教材共50道课后习题,见表4。

比较发现,两种版本教材在习题类型设计上相差不大,题型多样,均考查察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但习题总量有所差别,人教版题量小,以考查察基础知识为主,题型分布以简答、计算、推断为主,难度适中,有利于由浅及深地强化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沪科版多于人教版22道,作者发现与人教版相比,沪科版在每章节后还设有综合习题,多达17道,由此造成二者总题量的差别。作者认为沪科版教材设计章节后综合习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有助于学生把握章节知识脉络,是可取之处。沪科版实验类和活动类习题较人教版多,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四、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知识点呈现较为集中,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有助于学生建构扎实的物理基础;插图突出章节主题,设计精妙;案例习题题量精练,重点鲜明,强化基础,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系统建构物理知识。沪科版教材针对性更强,层次分明,更注重在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史的教用价值;案例习题题量丰富,内容广泛,注重知识引导和巩固,有益于学生物理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兰世书.插图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7,(05).

[2]庞新美.浅谈运用物理教材例题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11).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09-02

教辅图书是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和工具,起到检验知识、辅助练习、拓展应用等重要作用,与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教辅图书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智力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辅图书承载内容和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有其特殊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教材相适应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对各门课程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说明和要求,教材呈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体系,教辅图书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教辅图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相适应,即教辅类图书呈现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课标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入分析配套教材版的编写思路,优选内容,选题精炼,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基于分析相应学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辅图书的内容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学生调整教学安排。这样编写出的教辅图书才能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些不仅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教辅图书的内容选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那些同步类教辅图书,必须吃透指导性文件和标准才能选出配合教学进程、与教材相吻合、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拓展性练习,否则,就会出现教辅内容相对于教学实际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与教学不同步,限制了教辅图书的作用,降低了实际应用的效果。

二、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师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框架。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教辅图书的内容编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总有一个层层递进、反复的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呈现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编排内容时,可以将列举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相同题型、语法结构等集中练习,便于归纳总结,强化记忆;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安排相关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知识应用,避免知识较快遗忘,形成较平稳的记忆曲线;在练习后,还应及时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内容组织反映学科知识结构

教辅图书除总结学科知识点外,绝大部分内容由练习题组成,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学习资源。当前的教辅图书都能提供足够的练习题,但是要注意练习题的质量,反映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学科的概念地图,对学科形成整体的把握。教辅图书在安排内容时应注意精选题目,所选题目应涵盖学科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解题过程中蕴涵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应通过多样化的题型、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避免题海战术。

四、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找到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有经验和契合点。在教学中,有一个“脚手架”理论,认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帮助学生迈向更高层次认知和思维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是认知和经验获得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辅图书中的内容编写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体验,创设真实的情景,注意材料的及时更新,练习的难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避免畏难情绪。而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运用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很快地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辅图书的内容呈现除了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要注意图书装帧、版式设计符合青少年的审美特点;排版注意学生用眼卫生,排版不宜过密,字号不宜过小;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确保答案翔实、准确等一些基本要求。

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竞争激烈,针对性强、出版时效性强,又因其辅助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独特教育功能而有着重要的出版意义,这更说明只有强调教辅图书内容呈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辅图书的教育功能,才不会误人子弟。教辅图书的作者、编辑要多在图书内容上下工夫,不断思索、总结经验,才能保证推出高品质的教辅图书,经受住读者和市场的双重检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我国基础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晓.对当前教辅图书市场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0,(8).

[2] 欧阳志荣.关于提高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2011,(1).

[3] 王景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辅图书[J].编辑之友,2010,(8).

[4]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字出版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第五届中国数字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在开幕式上了《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近几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仅为213亿,到2010年,数字一跃达到1051.7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5倍;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1935.49亿元,为2006年总产值的10倍。数字增长越来越多,而时间却越来越短。电子图书与手机出版势头正劲,悄然改变着国人的阅读与社交方式;网络游戏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势,改变着国人的娱乐与休闲方式。然而,数字出版强劲发展的背后,问题也逐渐显露,数字人才的培养滞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数字人才的缺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顺利发展的阻碍。

二、数字出版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完善和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而我国从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以来,不少高校纷纷也加入到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中,甚至设立硕士、博士点,然而从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无法满足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数字出版时代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与传统的出版不同,传统出版对人才要求的是对出版整个流程的掌握,强调对出版知识的精与专。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主要围绕报纸、期刊、图书的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一整个出版流程,盈利模式较单一。而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多个产业链的融合,包括互联网出版、网络游戏、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等,这就使得数字出版成为多项技术与知识的融合。因此,数字出版对人才的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数字出版属于出版,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数字出版必然要懂得出版专业知识。2)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当前数字出版是在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背景下,对人才的文化及社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出版在我国又处在转型和发展的阶段,常常遭遇数字版权问题,懂得法律知识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进行数字出版交易。3)数字媒体创意与策划能力。当前信息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良莠信息夹杂在一起,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与传统出版单一的纸质终端不同,数字出版涉及多个终端,包括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这也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具备创意思维,能够根据不同的终端的特点,策划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内容。4)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要求数字出版人才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能够用技术手段呈现和表现出版物内容。5)数字内容的经营与运作的能力。数字出版最终的目的是营销,了解整个市场,具备互联网推广与营销、跨媒体营销能力才能在数字出版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由上可知,数字出版时代要求懂得出版专业知识,有文化和法律背景,具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又能够宣传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数字出版时代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当前,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有两种形式:高校培养和在职培养。其中高校培养又分为高职培养、本科培养和硕博培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硕博培养侧重理论研究,从宏观上来把握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经营运作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本科培养目前大多重在培养具有创意策划能力、人文社科和法律知识背景、数字媒体基本技术,了解数字媒体推广和营销的实干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不同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型人才。在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出版教育并未深入到博士层次,而是把数字出版视作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给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本科培养与硕博培养的目标,数字出版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则是培养了解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具有数字媒体技术并能够利用技术表现数字媒体特点的能力,且有一定创意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张完整的教育网,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不同类别的人才。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因为传统出版专业的特点,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分并不大,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技能一般也是通过课堂或者模拟的教学情境进行传授。而数字出版是一个实践技能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数字出版涉及的产业结构多,知识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而数字出版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培养方式、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都处于摸索阶段,以往的教育理念已难以跟上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数字出版时代,职业院校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再束缚于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再闭门造车,多与外界接触,与企业合作,培养顺应时展的数字出版高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