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管理范例6篇

赛事管理

赛事管理范文1

今年月份,我省发生了.地震,全省工作重点转向抗震救灾,环湖赛的组织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各种影响,招商工作因此面临新的压力。历时六个月的世博会和历时一个月的南非世界杯宣传力度大、时间长、密度高,中央电视台新规不再直播地方赛事开幕式等因素很大程度上给环湖赛的宣传工作形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组委会仍然按计划圆满完成了环湖赛的各项组织工作,并通过赛事充分体现了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省的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主要有以下特点: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赛事组织工作

省委、省政府在组织全省人民进行抗震救灾的同时,非常关心环湖赛的组织工作,省上主要领导多次过问赛事筹备情况,并亲自出席开幕式等各项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各相关机构和组委会成员单位积极协作,同心协力,使环湖赛的组织工作顺利完成。环湖赛体现出来的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共克难关的团队精神使全体受灾群众和参加抗震救灾的工作人员受到极大鼓舞,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

2、积极创新,谋求发展

第届环湖赛在赛事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市场化运作更加深入,开幕式和部分赛段实现了申办制,其中开幕式申办费较上年提高了20%,实现现金和实物赞助折合人民币800余万元;

比赛路线覆盖面更广,并首次延伸到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祁连县,在给当地广大群众带去高水平国际赛事的同时,有力地宣传了当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对促进地方城镇建设、拉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赛事组织工作国际化步伐加快,引进了体育展示系统,初步探索了赛事模块化运行模式;

宣传工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组成中央电视台为核心的环湖赛主流媒体团,在减少媒体人数的情况下,力求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今年共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24家,媒体记者90余人,共发表各类报道2000余篇(幅);

在做好赛事组织工作的同时,组委会积极谋求发展,在赛事期间就环湖赛走出的可能性和方式与相关专家、官员、新闻媒体、合作伙伴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赛事组织模式的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

3、精心组织,注重细节

第届环湖赛在继承往届赛事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细节工作。

首次引进的体育展示系统在起终点连续播放历届赛事画面、前一天比赛实况、比赛当地风光宣传片、赞助商视频广告等内容,现场展示当地人文风情、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赛事内涵,现场观众通过体育展示系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环湖赛,赞助商也由此得到了深入的宣传。

为提高赛事整体形象,使现场布置更加规范,电视画面更加“干净”,场地器材组在原有护栏的基础上增加更加美观、耐用的展板,虽然工作量加了一倍,但现场效果和电视画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赞助商也很满意;

摩托车服务是自行车比赛很重要的工作岗位,也是安全问题易发的环节。赛事中心去年购置了23台摩托车,并提前对摩托车手进行了两个轮次的培训,挑选了技术全面、能够遵守纪律的24名车手参加赛事服务,通过努力实现了摩托车手专业装备、护具的赞助,比赛期间对车手提供各方面优先保障,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由市场化运作的第二届自行车节暨环湖赛热身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年热身赛设公路和山地两个项目,共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200名业余自行手参加了活动。活动将环保理念和社会公益活动与自行车运动有机结合,为环湖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二、牵头实施网球俱乐部建设

由赛事管理中心牵头,经与投资方河南中孚实业公司多次洽谈,完成了我省第一个职业网球俱乐部的前期工作和赞助合同签定工作。

三、根据局党组安排,负责向灾区捐赠自行车500辆,并及时送到灾区。向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和学校免费发放自行车2000辆。

四、成功举办第届“天佑德”杯业余网球公开赛

“天佑德杯”业余网球公开赛已在西部省份的网球爱好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参赛选手水平逐年提高,人员逐年增加,今年共有来自全国的80余名选手进行了为期3天的比赛,其中不乏全国业余选手中排名前三的选手。天佑德网球赛多年的举办带动了我省网球运动的开展,并带动了网球场地建设,目前我省除了全民健身气膜馆网球场地和多巴基地网球场外,还通过社会力量在互助县建成四块标准的红土场地,并在各大学、社区等地建起了一批网球场,网球运动正在逐渐向群众中普及。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赛事管理范文2

体育风险管理的概念在我国目前还无统一说法。被较多采纳的概念来源于秦椿林教授在《体育管理》一书中将体育风险管理界定为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造成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而本课题对体育风险管理的内涵则主要从2方面进行: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类型

从自然因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非过失性公共责任赔偿的可能性及过失性公共责任赔偿的可能性3个角度对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进行探究。

2.1人员风险

主要从运动员风险、赛事工作人员风险、志愿者风险及观众风险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意外导致严重受伤甚至突然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高对抗、高强度、高标准的赛事中,身体受到损伤的危险几率提高。因此,应重视对运动员伤害风险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讨。高校承办的体育赛事所需工作人员用的赛事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临时组建而成,主要风险涉及工作时各部门的协调、调度的协同性与工作人员身份的复杂性。志愿者主要来自高校学生,风险更多的则存在于志愿者的业务能力、服务态度与人身安全。观众的来源主要是由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群众组成,风险则主要表现为观众因赛事的矛盾与冲突而引发赛场骚乱,不仅影响赛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2.2场馆设施、器材风险

根据大型体育赛事的不同规模对体育场馆规格的要求,存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场馆建设、使用风险以及场地器材质量等几方面。场馆建设首先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慢,后期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其次赛事场馆的建设、规划不当引发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造成赛事场馆赛后资源闲置风险。场地器材风险影响因素有体育场馆构建质量及规格的优劣,场地器材技术水平的高低,场地器材设计的合理性,场地器材内设的安全保障设施的安全性能等。

2.3赛事运行风险

大型体育赛事的运行风险包括赛事日程安排、交通、卫生安全、媒体传播风险等几方面。赛程安排往往会受到气候风险、工程延误风险及自然灾害风险的制约而导致原有赛事日程安排被变更,影响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转。交通风险是指运动员、政府官员或者电视新闻工作者因为道路堵塞而不能到达运动赛场,电视转播不能如期进行,或者就是运动比赛本身无法举行等。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卫生安全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生活饮用水安全事件、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等5个领域。重大赛事期间,由于大量人员流动、输入,交通、餐饮、住宿需求增加,加上天气炎热,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流行。因而及时开展系列疫苗接种,健全人群免疫屏障,防止传染病流行,保障赛事的正常进行。电子信息技术直接关系到赛事承办的效率与效益。赛前报名参赛的注册网站安全性涉及赛事前期信息的统计与收集;比赛中电子计分系统影响赛事后期数据挖掘与分析。计算机、移动电子设施、信息系统、传真机等辅助电子设备的故障与瘫痪,均可引起数据的丢失与破坏,造成赛事转播中断,造成赛事、承办高校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以及负面影响。

2.4经济风险

高校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经济风险主要指财产风险、财务风险。赛事经费来源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支持;二是学校投入;三是商业赞助,其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占主要方面。财产风险包括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体育比赛的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遭受损毁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运作不利而造成的赛事运作的成本高,资金收入与支出在时间、规模、结构上不匹配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比赛所需费用的额外增加等导致支出增大。

2.5竞赛项目风险

竞技体育运动无论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高难度、高强度、高对抗性和高标准决定了体育运动的高危险性,伤害事故难以避免。应该说运动员是死亡率、致残率都较高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由于运动员的压力大、紧张,特别是在一些进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发生危险的几率就比较高。目前,国内针对体育项目的分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还不完整,可借助数学模型、体育项目风险概率及体育项目受伤发生率做出我国体育项目风险等级分类表。

3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特点

3.1举国体制特点

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与我国的体育运行体制是分不开的。我国体育体制为继续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管体育的主体,也是办体育的主体。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也是积聚了所有能够调动的赛事资源,通过在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承办赛事的顺利举行。

3.2运行机制特点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变。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以行政主导方式进行,高校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方面,与政府之间存在一种依附关系,难以自成一体,因而打破单一主体办赛局面尚需时日。

3.3技术应用特点

体育赛事高风险的运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个人损伤的特点,使得风险管理是体育赛事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方式。因此,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若要想减少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就要把减少、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率作为风险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在风险管理过程的风险控制的技术上,主要从避免风险、损失控制、损失抑制、风险隔离和风险转移等几方面进行着手研究。

4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影响因素

4.1宏观环境风险

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包括了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政权的更替、政局的变化、政府法令和决定的颁布实施以及种族和宗教冲突、战争、叛乱、政治迫害、权力之争等,都会影响到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能性;暴雨、地震、流行疫情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高校所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的中断、延误甚至是取消。

4.2大型体育赛事自身内在风险

一是大型体育赛事本身竞赛项目多、参赛人数多、比赛周期长;二是大型体育赛事所需物资供应量大、接待范围广;三是大型体育赛事水平高、竞争激烈。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运动员,均是通过层层选的各个项目的优秀体育人才,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四是赛会的组织机构庞大、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需要公安部门、旅游部门、卫生部门、电信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大型体育赛事发生风险的概率与赛事的复杂程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4.3高校承办主体的组织管理风险

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高低受制于承办高校的场馆设施硬件条件、承办高校的竞赛组织协调能力、承办高校的竞赛组织机构的复杂性、承办高校的接待能力、承办高校的安保工作能力及承办高校的志愿者服务能力。因而在影响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因素里必须将其纳入。

5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5.1组建风险管理机构,搭建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基于在其他行业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上引入到我国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研究建立我国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机制。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理论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3个方面。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1步,它是找出风险源,判断风险出现部位和环节的关键;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2步,它是评价风险等级、风险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的第3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通过降低、转嫁、控制、规避的方法,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是正在发生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5.2科学选择赛事风险识别、评估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风险辨别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方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因果图法和事故树法等。高校具有高素质人才,顺应现代化管理方法,根据举办赛事的规模和承办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风险识别主要采用检查表法和工作结构分解法。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所有不确定性和风险要素的分析,评估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幅度,从而找出关键风险,并确定整体风险水平。体育赛事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要全面分析高校所承办赛事的级别、类型、特征,通过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与蒙托卡罗模拟法,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大小以及对赛事运行的影响程度和破坏力程度。

5.3高校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程序与策略

通过对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赛前风险、赛中风险、赛后风险的评估结果,绘制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赛前风险的评估图。

5.4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应对

5.4.1做好赛前风险管理防范与预警预防和减少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要做好赛前风险管理防范与预警机制,以求最大程度地保障赛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风险管理的防范与预警机制应从应急预案的制订、手册的编制、人员的培训以及试运行等方面进行着手。

5.4.2风险管理赛中干预与应对在赛事运行的过程中,要明确有关赛事运营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责范围,在管理机制上,还要保证风险管理的预案的责任制度的具体落实,注重加强赛事监督,针对当前赛事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赛事信息反馈,保证赛事信息的风险管理应对与干预机制主要是指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风险管理方案运用到风险管理实践的过程,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是实现风险管理方案的途径,对高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干预进行等级分类。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应按逐级负责、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赛事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 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赛事管理范文4

摘 要 随着体育赛事在运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如何降低体育赛事的风险成为了赛事委员会必须注意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风险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索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以更有效的、科学的方式对体育赛事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解决,使体育赛事能够顺利举办,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体育赛事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观看或参与各种体育赛事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因为风险处理不当而发生的事件,如过度兴奋的观众的暴力行为,观众因体育馆年久失修而导致伤亡,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踩踏事故,天气和交通状况不利等因素引起的事故。风险或可转移,但不能消灭。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体育行业中,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以及降低体育赛事的风险为目的。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由三个维度构成:不利事件的发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确实发生时的结果,这三个部分构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包括L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选择、风险实施等方面。

(一)风险识别与分析是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外部条件或内部条件风险进行识别,然后进行风险原因的识别、分类,对其性质进行定性的过程。

(二)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严重性、发生的频繁程度等因素进行判断。

(三)风险选择是指基于一系列指标综合判断所选择的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及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四)风险实施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根据风险选择的最佳方案对目标风险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影响性,使体育赛事成功举办。

二、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一)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的设立

首先,设立的有关职能部门和评估部门负责收集和输入的风险来源,进行常规监控并写定期报告,提出专项建议,持续监控重大风险等基础活动。风险管理专家(或风险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管理的知识和风险的认知类型,制定风险策略提出解决方案,拟定风险报告,指导和监督执行。赛事委员会或决策者根据风险报告进行讨论,最后汇总审定报告,确定最后的执行命令。信息维护部门的责任是维护整个系统,充当配角。形成完整的三级管理模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将逐渐渗入体育赛事中,RMIS是运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管控的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嵌入业务流程,实时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预警,识别并制订对应的风险管控策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RMIS有四个部分组成:(1)数据库;(2)进行数据收集和操作产生信息的软件;(3)运行软件的机器―硬件;(4)运行该程序的专业人员。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1)分析相关单位关于RMIS的特点需求,确定RMIS的设计目的;(2)确定与这样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流;(3)分析RMIS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4)决定是否购买或租赁相关系统的软件、硬件设施。利用Java技术进行开发的系统,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输入风险来源,评估风险,制定计划,反馈,修改计划,并再次反馈。在应用的过程中,职能部门接收到RMIS系统有关风险预警的信息,赛事委员会或管理者根据管理系统及职能部门的报告后采取适当的行动。为了使系统更加完善和实用,我们将风险分析、计划、评估、识别、监控等功能一体化,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同时,该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不同风险管理者和高层决策人员的风险偏好性上的差异,支持多种风险管理方式。系统提供的报告和反馈意见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加入偏差问题,或者经验总结。

三、风险管理信息化对体育赛事的预期效果

1.可在赛事未发生之前预估到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及其概率和重要程度,以便赛事委员会或组织者提前想出相应对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收益。2.使风险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3.能够提高体育赛事的安全性,提高赛事委员会的组织能力。4.能够精准的定位风险,不受个人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从而选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可靠。

总之,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体育赛事的运作,都不能忽略风险管理。无法预估的风险决定着赛事能否顺利进行,人们对于风险的管理愈加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想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能够准确的预估和判断风险,以便最大程度化的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所以风险管理信息化将渗透到大型赛事中去应用,为赛事组织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景涛.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理工大学.2008.

赛事管理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冬季运动项目;赛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4

物联网是Ashton教授在1999年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而物联网现在的涵义和它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本文所指的物联网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仅仅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范围。“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交流的关系,进行信息通信与交换的一种全新网络概念。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互换,以实现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随着中国竞技体育运动赛事的日益增多,举办竞技比赛对赛事安保工作以及比赛场地要求的越来越细。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冬季竞技体育比赛的发展也必会受到新的交互模式的影响,呈现出一片新的发展趋势来,而且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必将对冬季竞技运动项目的比赛发展与管理产生深刻而重大变革。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物联网视野下冬季运动项目的赛事组织与管理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比赛器材的管理,场地管理,比赛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在查阅冬季运动项目的赛事组织与管理等相关文献,以及查阅物联网今后发展的相关技术资料,就收集到的资料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使物联网技术与冬季运动项目的赛事组织与管理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并且能在冬季竞技比赛方面发挥作用。

2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分析

2.1 物联网产生前提

互联网是通过现有的电话或者光纤网络,将世界上的计算机联接起来,实现电脑与电脑之间互相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但是,互联网实际上是个虚拟的环境,其缺点就是使用者只能获取各种虚拟的信息,并不能改变真实世界的物体状态。而物联网技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问题。假如人们要去看一场篮球赛却不知道比赛场馆的位置,这时只要能够提供篮球场馆位置或者名称,配置有物联网的设备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或卫星系统帮助我们选择方便的交通路线,同时物联网系统还可以实现控制交通工具使用无人驾驶功能从而避开拥堵路面,这样既可以避免车祸、堵车等意外情况,也可以节省在路途中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对于提高现有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巨大价值,也看到其在提高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效率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而这正好是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所不能实现的。

2.2 物联网发展现况

国外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监督、健康护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已经开始使用并且推广物联网技术。同时,我国也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及信息化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2]这说明了国家从战略角度对物联网发展的给予了高度重视,能够看到物联网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物联网技术在冬季运动项目比赛中的管理作用

3.1 冬季运动项目中比赛器材、设备的管理

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冬季项目比赛中对冬季体育器材不间断的管理,实现训练、比赛器材自动化的调控,以及竞技器材的出库入库的全部流程监控,实现高效安全地物联网客户端的仪器与器材、器械与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以及设备使用记录共享。实现比赛中对比赛器材、设备的动态追踪,仪器设备损坏情况保修申报记录等繁重人工劳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将使冬季项目比赛中对器材、设备的管理办法从传统意义上的人工管理转变为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实现此管理的具体的应用方法为,在相应体育比赛器材、设备仪器贴上对应的电子条码标签,利用物联网射频发射接收技术随时管理和跟踪比赛场地中的已经被贴上电子条码的器械的发放、使用、存储、回收和报修过程。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分类管理不同器材与仪器。在一次比赛或训练周期使用完成后电子标签可以再次回收利用,对回收的高频标签进行反复使用,通过系统对标签的重新指定后,该电子标签可以用于其他比赛和训练器材的跟踪管理。还可以对高价值的可移动比赛器材或设备安装电子定位标签,进行实时定位,并对其移动的区域进行定位限制且在物联网控制系统中做特殊区域设置,这样,当该器材被带出了指定区域,系统可以及时提醒蜂鸣、短信提示等声音,定位系统及时报警,并且记录其移动路线等相关情况,极大的帮助管理者找回高值比赛或训练器材。

3.2 冬季运动项目中比赛场地的管理

比赛组委会能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等传统传感器设备,与赛事信息中心联机,与安保中心监控计算机联机,实现比赛场地活动的运动员与观众实时动态追踪,实现及时场地人员和项目安排的详细通告,通过监控、广播、电子屏幕、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手机APP软件等手段,使管理员、裁判员、组织者能够及时了解每个竞赛或者训练场地的安排、人员使用情况、训练仪器种类等信息,可以实现及时调整竞赛或者训练活动内容或做出赛前竞赛项目场地的选择,实现合理高效的分配人员及比赛场地资源的目的。

3.3 物联网在比赛项目中的应用

物联网RFID识别技术在冰球比赛中的应用,在冰球竞技比赛中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安装在冰球内部追踪传感器芯片、场地边缘传感器芯片,通过接收设备对比赛场地进行扫描,可以及时地确定冰球在比赛场上的位置。利用传感器标签,可以探测到球的移动路线的变化且对球的落点进行准确判断,此技术能够帮助裁判员解决有争议的进球和比赛中的争议判罚,也能够为教练员提供场上队员技战术运用情况提供技术支持。RFID识别技术在越野滑雪中的应用,对越野滑雪来说,因为场地的复杂等原因,导致无法每时每刻观察运动员状况,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在运动员的滑板、衣服等物品中安装电子芯片来确定运动员的位置,移动速度、设备完好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使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比赛的安全性、公平性,且减少其它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可以提高比赛质量,提高比赛精彩程度和观赏性,提高比赛的热情,促进竞技体育比赛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前沿和趋势,而物联网技术在冬季竞技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也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式冬季运动项目赛事组织与管理系统,推进冬季运动项目赛事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冬季运动项目赛事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全而满足运动员与观众的全方位需求,无疑是冬季运动项目赛事组织与管理改革中的一个新尝试。并且由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示范性、放大性,冬季项目运动队的现代化建设对引领整个冬季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作用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海昆,邓佳佳.物联网网关技术与应用[J].电信科学,2010,26(04).

[2]王朝军,张建辉.体育物联网视野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2).

[3]张红霞,刘成国.移动网络承载物联网业务实例分析[J].移动通信,2011,35(3).

[4]王雅丽,侍崇艳.物联网时代的学校体育发展探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9(02).

[5]张洪宝,才立伟.我国冬季项目运动队的现代化管理[J].冰雪运动,2010,32(5).

[6]程汉兵.物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1(2).

赛事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城市马拉松赛;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越来越成熟,马拉松赛作为大众主导型、参与型、互动型体育赛事,它促进体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尽管城市马拉松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日趋明显。当前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存在赛事组织与管理混乱、赛事综合效益研究不明晰、赛事举办目标模糊、软硬件设施滞后性凸显等问题。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带来的综合效益、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不但可以形成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的发展策略,而且可以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途经和方式。

二、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现状

(一)从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视角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系统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对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的认同,是“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转变观念认识;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法;转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法治体,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函待解决的是全民健身公平。全民健身公平是指政府在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邬凤研究指出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全民健身的需求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等。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从大型体育赛事效益与管理运行研究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成为一种时展的必然。胡乔,陶玉流等学者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竞争力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经济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研究应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等研究。

(三)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韦霞,张俊斌指出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名片,是融竞技与全民健身为一体的城市节日。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2011年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为39场,2014年为53场,2015年达到120场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群众对体育的消费,已经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参与和互动是群众喜欢的形式,因此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好、体验系数强的马拉松赛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追逐的目标。

三、城市马拉松赛事效益与管理研究前景探析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逐渐增多是一种城市市民的自觉行为,是一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这种社会行为,建立合理的运行模式,使这项运动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一)研究马拉松赛事与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趋同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诸多利好,基于全民健身把公共参与作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分析马拉松赛举办与全民健身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促进全民健身、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马拉松赛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要实施路径之一,这是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体育赛事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发展中以城市为区域特征的竞争优势表现得愈加明显,城市马拉松赛举办对城市(区域)的影响并促进该城市(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探讨城市(区域)马拉松赛事机制,分析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区域)的契合度,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结果变量。2、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马拉松赛事举办影响城市的发展过程上升为: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如何发挥作用的高度。3、从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对该城市(区域)的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政府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养与塑造城市品牌,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方面研究。

(三)系统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综合效益研究可以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系统研究:社会效益研究、经济效益研究、文化效益研究。社会效益方面,从社会治安、公众权利、公众健康、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效益进行多维、深层的剖析:1、从实现全民健身公平,保障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利视角探究,使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能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2、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角,并有效选择一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究,使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城市马拉松赛资源互补并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3、从社会运行角度: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控制方向研究,探究满足各种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参与主流体育的诉求。经济效益方面,可以1、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为地区和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2、随着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和相关马拉松赛产业链的成熟,探究马拉松赛如何促进、如何更好促进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探究城市马拉松赛宣传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创新发展的路径。文化效益方面,可以研究1、基于当前体育消费从产品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和参与互动型转变,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的探究;2、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文化融合性,并促进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究。

(四)全面研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运行

城市马拉松赛赛事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应理论赛事管理经验,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管理研究涉及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探讨马拉松赛运行模式。城市马拉松赛事运动的模式应该是:政府指导、社会主导、市民参与的市场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的模式,这里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出台政策,指导规范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有序发展和渐进推进。杜绝为市场利益牺牲赛事秩序,牺牲社会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做法。对马拉松赛事的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第二,急需更多高水平理论研究来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指标体系。

第三,进一步研究对城市马拉松赛事安全预警机制。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既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安全阀,也是社会问题爆发的引线或场所。因此必须建立城市马拉松赛事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赛前安全检测,安全预设,赛事管理审查;赛中突发事件预先处置与应急防范体系构建;赛后应急处置等问题。(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永.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6.

[2]刘国永.全面深化群众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5,08:3-7+51.

[3]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

上一篇习惯成自然

下一篇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