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例6篇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1

我和李镇佑是同桌,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在我俩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

有一天下课了,我们在一起做游戏,本来玩得挺开心的,但由于意见不一致发生了争执,我俩便吵了起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越吵越凶,我便用手推了他一下,哪知道一下子把他推到了地下,他便大声地哭了起来,搞得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师走了过来问我事情的经过,老师听了以后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问我:“你们俩不是最要好的朋友么?为什么不能互相谅解呢?你是男子汉让一点女生不是很好么,大度一点你的朋友就会更多一些。”听了老师的话我低下了头。我走到李镇佑的面前诚恳地说了声“对不起”,他用手擦干眼泪露出了微笑,拉起我的手说:“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

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宽容,要相互理解,遇到事情不要冲动,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好处。

广东湛江吴川市城建小学三年级:林俊杰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2

关键词:高校;公共卫生事件;辅导员;预防;应对

一、案例陈述

某高校在新生入学体检中发现一名急性乙肝患者李丽(化名),医生诊断该学生病情具有传染性。学校立即要求该同学进行复诊,复诊期间实行隔离,复诊后结果是大三阳、具有传染性,该事件引起了周围学生的恐慌。事件发生后该校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开会,成立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小组。该校后勤保卫处对相关的学生宿舍进行消毒、并组织与其接触较多的同学进行复诊。同时,该校辅导员发挥了在特殊时期的思想教育和维护安全稳定职责,稳定了学生情绪,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联系该同学家长将同学带回治疗、协助办理请假手续,避免了乙肝的传播。

二、解Q思路

在这个案例中,当李丽被查出乙肝具有传染性时,校方高度重视、并要求其复查以确保事件的真实性。在学生对此事产生恐慌时,校方采取的措施不是掩盖事实真相,而是尽其所能降低事件的风险,如帮助高危学生进行体检、对学生宿舍消毒。同时通过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健康宣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以消除心中的忧虑。在面对患病学生及家长时,辅导员则以关怀的态度来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另外,辅导员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准确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做法对危机的化解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制度层面上来讲,该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该高校具有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意识,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虽然解决了当前的危机,但却缺乏常设性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这将会影响该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能力。

三、实施办法

一是迅速反应、及时沟通。在得知新生体检结果后,及时与患病学生沟通,以取得学生的理解,达到复诊的目的。在收到复诊结果前,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是依托学校、有效应对。事件发生后,学校层面成立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一方面督促后勤保卫处组织部分学生的体检和学生宿舍的消毒,另一方面协调辅导员的工作,合理分配任务,将涉及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健康宣教、化解危机。在本事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丽的宿舍同学,因为平时在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难免会觉得自身的传染率更高,其次是李丽的班级同学,再其次的就是不认识李丽的同学。对于以上同学分别要采取不同程度的、不同形式的健康宣教,宿舍同学需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体检,听取医生的意见,班级同学则需要召开班会,请校医务室的医生作健康宣教。其他同学则可通过发放宣传单,普及相关知识。处理此事的难点是:学生在了解了知识后,反而产生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有可能被传染。此时则需要组织这部分学生到医院进行体检,用事实来消除他们的顾虑。

四、启示:辅导员在高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有效做法

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做好政策宣传。辅导员要学习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在疫情传播时期,通过多种途径,如宣传海报、QQ、微博、微信等手段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信息。注重稳定学生情绪、防止的发生,有效防范次生危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辅导员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情况,稳定其情绪。同时帮助患病学生解决因生病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疫情流行时,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排除隐患,有效防范次生危机。加强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其应对能力,避免恐慌等问题。

辅导员需要将培训学生防治公共卫生事件纳入到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慌。同时,辅导员可将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降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频率。

参考文献:

[1]巴硕.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J].活力,2012.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辅导员;处理策略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由人为、自然因素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个体或。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角色,处于学生工作最前线,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一起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来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案例概况

小月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上大二时交了一个男朋友,平日里对男友非常依赖,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关心小月,所以男友成了小月情感上的重要寄托。但是随着相处中的种种摩擦,两人的感情渐渐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在一次电话聊天时,两人因为对某件事的看法存在分歧引发了争吵,随后男友认为彼此性格不适合跟小月提出了分手,小月跟男友多次求情都无法令男友回心转意,小月感觉心理上的情感依托瞬间坍塌了,于是选择了在寝室割腕自杀,幸好室友及时发现后报告老师,挽救了小月的生命。

二、案例处理过程剖析

1.迅速反应、及时沟通

笔者在获知陈某晕倒被送往医院时,预判事情较为严重,于是迅速向院系领导报告情况后,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刻赶往医院。在赶往医院途中,与部分学生干部召开电话碰头会,并向小月的室友、家人和男友等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尽可能全方位地对事件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辅导员作“最好希望、最坏打算”,一方面及时联系学生家属,尽量争取让居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学生亲属赶往医院;一方面保持沟通,持续向学院及学生处等学校职能部门汇报情况。

2.保持镇静、有效应对

抵达医院后,笔者一是尽量配合医院救治情况的进展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二是安抚在场学生的情绪,进一步向学生了解事情的情况,同时第一时间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稳定家长情绪并听取家长的处理意见;三是从学生中物色经历事件全程、有责任心、能客观看待问题、可以帮助处理事件的合适人员,进行相关任务的安排。

3.跟踪了解、化解危机

在医院及时抢救后,笔者及时向领导汇报了情况,并听从学校的处理意见,由小月的父母在之后带小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小月返校后,笔者经常找其谈心或者去宿舍看望她,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照,帮助小月把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学生活动上,鼓励她参与学生活动,同时积极和心理咨询老师沟通,缓解心理不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月至今状态良好,再无过激行为。

三、辅导员在案例处理各阶段的策略探析

1.萌芽期:引导教育,全面预防

首先,做好特殊时间段的预防工作。调查发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多发期在以下几个时间段:一是开学和毕业前后,学生由于受到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困扰,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二是考试前后,这个时间段表现为两个极端,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会留级甚至退学;而学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由于考试后达不到自身的预想结果有可能导致其心理异常。三是各种节假日前后,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相当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出旅游和回家探亲,在此期间也可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四是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由于高校的评先评优大部分和经济利益相挂钩,但是奖励名额总是有限的,总会有学生因没有被评上而导致心理不平衡,最直接的体现是每到各类评先评优时,心理咨询机构的学生明显增多。五是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辅导员在这些时间段前后,要点面结合,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其次,做好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特别要做好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有困难、心理异常、恋爱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各类特殊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诱发突发事件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他们如同“定时炸弹”,如有某一事件触发,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离校出走、打架斗殴、自杀等行为。如果对事件处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并将把学校推向社会舆论的浪尖。因此,辅导员在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的同时,尤其要密切注意上述特殊对象,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他们的相关信息,建立特殊群体的信息库,平时有计划和他们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安排班团干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多管齐下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解决他们的难题,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迹中去。

最后,做好社会热点期间的预防工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易于冲动,特别对于一些政治类事件,学生有时候反应可能会过激。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反应一般先在网络如QQ 群、论坛等网络媒体上有所体现,而对他们的过激言论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经别有用意的人煽动,有些学生在冲动之下有可能会将过激想法或言论转化为行动。这类事件一般很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肯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作为辅导员平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遇到政治类事件,辅导员首先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工作,绝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压制,否则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

2.爆发期:及时处理、有勇有谋

首先,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辅导员应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稳定现场局面,控制事态恶化,并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包括调查取证,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和当事人的家长联系,要对事件的处置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辅导员还要注意了解周边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关注其他在网络上对事件的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危害继续蔓延,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每次突发事件发生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谣言,辅导员要及时澄清事实,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事件造谣。

其次要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畅。一方面,辅导员要及时将信事件原因、参与人员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具体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应迅速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及学校采取的应急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所做的努力,取得家长对学校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缓解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冲击。

3.解决期:有效疏导、防患未然

首先,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在突发事件中产预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获得安抚与支持。同时针对严重心理危机的同学,要配合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做心理疏导工作,定期进行心理状况跟踪反馈,以确保学生彻底恢复。

其次,辅导员要做好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首先,要分析导致突发事件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事件;其次,要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辅导员要结合突发事件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开展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和威胁的同时,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辅导员要紧密结合突发事件实际应对过程,利用突发事件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召开班会、专题讲座、推出主题宣传橱窗等形式。

四、案例的反思

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解决好高校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反思,认为要处理后高校突发事件应当从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政策层面

为了加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效束,也为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更加明确各方职责、提高处理能力和效果, 政府应 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树立正确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意识,使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更加规范;把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纳入高校日常管理工作范围,通过一系列关于高校突发事件法律规定,强化高校及高校各部门、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认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间的配合协调工作,并把应急预案作为一种应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2.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要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不断拓宽、畅通信息渠道,从多方面了解各类信息,及时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预警和干预,如有涉及大学生有关问题的,应及时通报给辅导员并要求他们尽快采取措施、了解内情、解决问题、排除隐患。高校应建立起尽可能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如通过建立各部门邮箱和微博、网络平台、咨询屯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其次,制定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为高校突发事件做准备并提供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职责要明确、内容要完整、类别要丰富、征集范围要广、可操作性要强、文本化和网络化等。

3.辅导员层面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提升突发事件学习能力,包括对高校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特点、类型、阶段、层级、诱因等的学习,增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识别与预判能力,提高对各类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对各类典型高校突发事件案例的学习、分析,掌握一些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其次,提升日常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能力是指辅导员通过平时认真细致的工作、卓有成效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是需要通过辅导员细致的工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辅导员可以通过深入学生掌握学生动态、关注特殊群体、关注特殊时期和社会热点期学生动向、注意学生干部队伍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扎实有效的工作提升日常管理能力。

最后,增强突发事件执行能力。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执行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提升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直接途径,包括快速反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温云峰.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 茂名学院学报,2009(2):83-86.

[2].郑广锋.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78-81.

[3].杨伯成.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辅导员成熟的标志[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2):39-42.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素质提升

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高校校园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先前宁静的校园时而发生突发性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不仅给和谐的校园带来了影响,还给学校和师生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同时经济上也受到损失,甚至会给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面对这种形势,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如何面对和预防突发事件,提升职业素质是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界定及特点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几个成因:第一,由于高校校园是人员密集的地区,在发生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撤离该地区,造成大面积死伤事件。流行性疾病也属于这个范围。但随着国家、各省市以及各高校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施,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第二,校园安全事件目前成为各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自杀、宿舍盗窃、个人财产丢失等。而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则是自杀、杀人、被杀事件,这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是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往往是事前无法预测的,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置。二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处理问题难度大,有时还会遇到先前从来没有遇到的事情。由于法律和政策的不够完善,尤其是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家属大闹学校,安抚工作十分难做。三是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和潜在性,随着信息通讯的网络化以及交通的日益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呈现扩散性的态势,波及到全省各个高校,甚至涉及到全国。有的通过网络媒体的炒作,歪曲事实,加速了对突发事件不健康、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传播,给师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破坏校园的稳定,难以维持校园的和谐。尤其是学生个体事件,危害性时间长久,会长期在学生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有时会成为其他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二、高校突发事件辅导员的职责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处理问题的原则,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是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肩负着正确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职责。

1.树立服务意识,在事件中引导学生、关爱学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及时获取信息,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如果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可通过同事或班级干部及早赶到现场,在发生事件中争取主动,掌握真实情况,为及时妥善处理好事件做好准备。如果是非常严重的事件,要迅速告知相关领导,及时汇报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在处理完事情后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做好汇报,做好记录。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要及时通知家长,在告知过程中要注意说话口吻和语气,方式和技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使工作难度加大,要和家长多沟通,消除误解,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另外,要安抚好其他学生,关爱学生,以免学生受到伤害,让学生得到信任,成为学生的主心骨。

2.针对特殊群体,建立预警机制,做好心理疏导

大学生自进入高校后,面对新的环境,有时候面对的环境和在高中时期所宣传的区别比较大,产生心理落差。加之很多学生都是家中独生子女,个性强、缺少集体感,以自我为中心较多,在交友、学习、就业中无法保持心理平衡,无形中产生心理危机,容易产生极端行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师,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特别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尤其在有些敏感阶段,如入学、考试、毕业、季节性变化等阶段中要尤为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会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正确交友、求职和择业。

3.防范为先,排查易突发的问题,确保安全稳定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这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要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强化大学生知法、懂法、遵守法律的意识,同时要强化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培养。其次做好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也是目前要加强教育的首要任务,面对新一代大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很少受到挫折,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放弃生命,教育学生要对生命有尊重感,无论是自身还是他人,避免伤害生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学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救助生命。其三是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看待问题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思考和分析,要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世界,克服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和独立性。

总之,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发现问题不慌张、处理问题要果断、采取措施要谨慎、采取方法要策略。更为重要的是,突发事件务必预防为主,教育为本,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排查问题,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对策

1.学习并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多元的知识结构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高校辅导员除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与学校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一些相关的法律要熟知外,还要知法懂法,在日常工作中才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要具有危机意识,特别要注重如新生入校、毕业离校、考试前后、季节性心理烦躁期等特殊阶段,学生出现突况后,培养突发事件前后的应变能力和构建其预案机制。

2.注重善后恢复阶段的心理疏导,提升辅导员心理素质

在突发事件发生、处理及事件结束后,高校辅导员要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针对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认真反思、总结经验,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一是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对直接受到心理伤害的学生一定要重点关注,通过心理辅导与安抚,关心他们,消除其心理恐惧。二是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沟通,稳定受到伤害的学生的情绪,用时间来化解他们心理的阴影,使其尽快摆脱,进入到正常的学习中,恢复校园的稳定。另外,对于新进的辅导员,要加强身心素质的培养,要有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掌握处理问题的相应技巧和对策,保持稳定的心态,在事件发生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延误控制事态发展的时机。同时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通过宣泄、控制呼吸等方法教会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避免产生盲目过激行为,帮助他们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生活。

3.建立善后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辅导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如何合情合理有效的解决,善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这对辅导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善后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处理收尾事务、恢复校内秩序、总结经验教训、追究事件责任、奖励有功人员和防止事件反复等工作的运作机制。”一是要深入细致的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学生的思想波动,产生不良的后果,结合事态的发展,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严重性。以此类事件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稳定局面,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二是加强事后再教育,巩固教育成果,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律常识以及相关文件,从事件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此类事件对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危害,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再教育。

4.构建突发事件善后中的学习创新机制,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也蕴含着很多宝贵的价值,在今后的管理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第一,充分利用突发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危机教育素材,例如召开年级会、班委会,通过案例分析、回顾和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分清是非,让学生在危急中成长、成熟。第二,进一步完善学校预警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很多不完善和缺失,将以此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制定更为科学、细致、可操作性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第三,结合本事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和新颖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机制,使之更有效、更实用。第四,始终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日常的管理中,采取各种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做好防火、防骗、防盗等工作。教育他们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危机情况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强化安全意识。第五,辅导员要加强自身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第一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熟悉学校突发事件预案的流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付,控制事态的发展。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大多与学生有关,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导向、协调教育的作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耿莉.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价值工程,2011(15):239-230.

[2].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R].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07-22.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5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突发事件 传播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所谓新媒体可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具备两大特征:数字化与交互性。

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途径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形式上突破了内向传播和大众传播,在模式上突破了线性传播模式。它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点对点互动传播。新媒体同时拥有开放性、人性化、个性化等特点。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别人的意见,实现信息的公开转移,人们可以在网络和手机上自由的上传和转发照片、签名、音乐、图片等相关个人信息,使得手机和网络成为高端开放和高度兼容的互动平台。

校园里的新媒体主要是指手机和网络,而网络媒体中又包括网络博客、电子邮件、qq、msn等以及相关网页(如校内网)等能够即时互动的传播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bbs,bbs是英文(bulletinboard system)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电子公告版(板),或者论坛。大学生在bbs上各种信息、言论。

新媒体的存在使得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得到广泛而及时的传播,形成强大并且不断变化的舆论氛围,给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动力。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别,因此其传播学功能也有所改变。

1 新媒体传播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把关人”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把关行为是十分困难的,新媒体传播已经严重缺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功能。

但在高校论坛中,“把关人”的角色是依然存在的,例如高校bbs中经常对虚假消息进行删除,对不恰当言论进行删除。在某些时候,还会出现以管理员身份发表“通告”与“声明”,对某些人的行为提出警告。以确保在论坛中没有或少有虚假信息内容,这就类似于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

2 新媒体传播继承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从高校论坛事例中就可以看到新媒体在事件报道过程中起到了“议程”设置功能。首先,网络论坛上重要板块重要位置出现的标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网络以专题报道的形式为网民们设置议题,引起网民们更多的参与。其次,高校论坛通过正面引导确保议题的正确方向。再次,高校论坛的持续报道增加了事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引起他们长时间的关注。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网络的更新较快,报道过的重大事件又很快被新的事件所更新,人们又会很快淡忘前面的事情。所以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时间性上较传统媒体的差,因为传统媒体经常反复播报。但引起反响的热烈程度较传统媒体好,能够引发网友热议。

3 新媒体传播淡化了“沉默的螺旋”效果

伊丽莎白·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并验证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持非主流观点和态度的人,在大众传播的压力下,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少。最终主流观点占领上风。非主流观点和态度被淹没的原因主要出于人们的不自信,害怕被孤立,而倾向于朝着大多数意见的人靠拢。在新媒体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如果人们匿名发表观点,人们互相不知道身份,不会像在现实中那样害怕被孤立,从而可以大胆发表意见。“沉默的螺旋”的力量在网络上发挥的并不十分明显。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特点及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有着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四个特征。突发事件一般分为自然突发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而社会突发事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突发事件发生时,老百姓会比平日更依赖媒体,他们急切想了解外界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此时的行为如何。媒体被公众前所未有的重视,媒体恰当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安抚民心,使社会秩序早日恢复稳定。相反,媒体过分夸大或掩盖某些事件,则会加剧公众的猜疑恐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

大学校园如同社会一样,也会面临千变万化的突发事件。大学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包括一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又被称为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因为发生在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性的,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和手机是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工具,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相当的高。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第一反应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或者发短信向同学询问。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思想但尚未足够成熟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见解随着突发事件不断的展露端倪而不断变化着,事件信息公布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见解。所以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舆论的形成。由于高校群体的特殊性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高校舆论呈现以下特点:

“注射”效应。思想尚未足够成熟的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往往是最直接而强烈的。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们不能够对突发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也难以对事件的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事件的感性认识迅速占了上风,直接左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

“垄断”效应。由于高校的人群集中密度大,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又多是热血青年,与社会上的人士相比更加关心国家时事和社会大事,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也比较直接和激烈。校园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热议,且能迅速占领校园议题,同时校园的各大媒体扩大宣传,无疑突发事件成了校园里的最大议题,使得对突发事件的议论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窗帘”效应。当对学校正常教学产生不利的事件突发时,学校往往会迅速掌控舆论,但此时关于突发事件的种种谣言和推测可能会遍布校园,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将会采取拉上“窗帘”,让大学生无法得知事实的真相,而只能猜测,使得事件的本来面目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冒泡”效应。校方在掌控消息的同时,由于学生迫切希望获得事实的真相,一些信息就会在私人网络上流动,被称为“小道消息”。但由于得不到事件的真相,好奇的大学生们更加青睐于小道消息,从而使得事实真相更加不明晰。

基于高校突发事件舆论的以上特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依据大学校园的特点,参照社会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使得新闻传播既真实可信,又快捷自由,以满足大学生们对新闻的好奇与知情权。

1 对高校突发事件尽量在第一时间以明晰事件真相

传闻止于信息公开。社会学者认为,由于传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常常被夸大、扭曲和虚构,而这些夸大的信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和恐慌,从而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心理。学生们对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发生,通常会在事件情况不明朗不准确时产生错觉,导致学生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这就要求信息与媒体管理者们要恰当地选择传播渠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即使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和全面地掌握情况下,也应及时、客观地信息。这样做。一是保障学生们的知情权,二是减少舆论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一时间的信息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现在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做法“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或者试图封锁消息,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处理方式也很难做到,因为只要事发现场有人看到,或只要有人用媒体工具采集到,如被手机拍到,信息就可能很快传播出去,由于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不了解,很容易引起误解,种种猜测尾随而来,使得突发事件面目全非。

作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要具备同媒体打交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在第一时间内以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向上级传达信息,争取时间达成共识,对已经被证实为突发事件的信息,既要考虑到慎重,遵循信息的规矩,同时还要满足公众们的信息渴求。通常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组织会议交流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至上而下的进行疏通,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包袱,以免引起混乱。

2 更新观念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快捷方便,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传播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了,有的反而束缚我们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处理事件本身的责任人媒体意识尚不到位。在突发事件面前,谁都认为处理事件本身是头等大事,但没有意识到,做好媒体报道同样重要,有时是更为重要的头等大事。媒体信息传播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当同步进行。第一责任人应同时对突发事件处理和媒体信息传播负总责,建立突发事件媒体处理班子,主动及时统一传播信息,并不断引领主流舆论,这也是突发事件媒体传播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机制

与传统媒体和社会网络相比,网络媒体在报道高校突发事件的时候,有着独特的处理机制。

1 筛选和过滤机制

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会按照媒体机构的舆论倾向和报道方针,通过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机制,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提炼升华和剪切而网络媒体的则不然,其主体繁杂,舆论导向不明显,并且对信息报道的及时性要求非常高,而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功能又较差。网络媒体上会出现社会正面信息,也会有负面信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报道的信息更加多元化。

新媒体在报道高校突发事件时主要基于手机和网络媒体工具,而手机和网络平台的报道其信息难以过滤和控制,消息相对繁杂,并且学生们迫切想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因此校园网络媒体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较传统媒体要相对复杂,较社会网络相对简单,尽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小于社会,但大学生们却是情绪容易波动的网民群体,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又高于传统媒体,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更容易参与讨论。特别是在校园内的bbs论坛上,学生们可以在申请到账号后,也就拥有了信息的权利,这就增加了网络媒体在报道高校突发事件信息时的筛选和过滤难度,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个人的发言权进行一定的把关。

2 报道机制

网络在报道有关突发事件的消息时,有媒体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自由度高、监督难度大等特点。加上突发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和震撼性的特征,使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公众也同时增加了信息诉求。突发事件后,网络媒体报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性,符合突发事件后公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

新媒体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多元化的报道。一件事情发生后,会在校园网络的多个地方出现不同的声音,由于网络上可以匿名发言,发言的自由度大,导致信息者对信息不负责任的报道。

高校网络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传播快、很容易遍及整个校园网络。因此在校园突发事件以后,校园网络上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而每一条信息往往都融入了者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事件不同的印象让在校大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困难。受众从网络媒体获知信息后还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大学生在获得突发事件信息后,可以通过群发邮件、在论坛贴文章、在网络聊天室发言等方法把消息即时扩散出去。如此这般,相关信息会以几何倍数的速度蔓延。许多人在一个电子空间里同步交流、密集互动,不可避免地对参与者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迅速产生“规模效应”。尽管是多元报道,但根据先入为主的原理,人们在网络媒体上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却是至关重要的。

3 反馈机制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线性特点。而新媒体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而网民的意见也可能会对突发事件造成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网站上有各种论坛等形式的互动交流平台。反馈是十分及时的,往往信息刚刚,就会有大量的反馈回应,并且是争先恐后的,网友争坐“沙发”、“板凳”。学生们的思想情绪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较容易形成一致和积极的看法,从而对学校和社会产生影响。

4 危机传播机制

当突发事件暴露出社会的丑陋面或诸多的负面信息时,如果校园网络筛选过滤不及时、有意或无意的放大渲染,就会对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埋怨愤激的心理,容易导致过激行为。在新媒体的介入下高校突发事件后的危机传播是交叉辐射的,是多点对应模式的,动态传播过程。高校师生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这样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危机得以扩散。

四、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在报道高校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和社会网络相比,在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处理机制,即筛选和过滤、报道和反馈、危机传播等机制。对新媒体传播既要坚持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知情权。

注释

①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和同学发生的一件事范文6

一、校园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近几年,各种各样的校园突发事件逐渐增,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校园突发事件定义为:校园内突然发生,或事件虽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因果联系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学生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危及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1]校园突发事件给学生带来了突然伤害,不仅仅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对当事人及同学也造成了心理伤害。中南大学心理专家唐海波表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跟遗传基因、生长环境、家庭教育和遭遇的负性事件等等都有关系,大学阶段容易出问题是因为“负面情绪累积到爆发阶段”,“这个投毒嫌疑人可看出性格冲动偏执、幼稚,从他发短信提醒受害人师兄可看出他没想到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高校缺少一个工作制度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欠缺具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局意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及配套设施。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缺少体制和社会支持支持,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难以应为校园突发事件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方法与措施

健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监控和管理制度和体制,完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是学校能够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根据高校的具体校情和学生特点,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让学生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有规可循。努力使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自我应对逐步走向心理的成熟和健康。

定期开展突发事件预防知识教育和实际演练。大学新生一入校,高校就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危机意识培养和危机处理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危机事件的敏感度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要将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纳入师生的日常学习和培养计划当中,将对各种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定期对大学生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

建立每班两名心理委员制度。定期对心理委员有关应对校园事件的培训。一是心理委员可以观察同学的特殊变化,及时报告,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是发生校园突发事件时,心理委员可以引导学生舆论,提供同学间的朋辈辅导。有利于学生们积极应对事件引起的负性情绪。

建立校园心理援助平台,以寻求更多的社会帮助和支持。心理互助平台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削弱校园突发事件对相关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校园心理援助的建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为受校园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提供社会心理帮助,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将各种通过社会联系,从而减轻个体的应激反应,并缓解其精神压力和紧张,提高个体适应能力的影响,称作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通常都来自祖国各地,他们和家人及原来的朋友地理位置相距教育,社会支持不好。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信息提供等。社会支持者可以是父母、亲友、同学、教师和学校,也可以是慈善团体和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的社会支持者包括同班同学、老师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者。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遇到不幸或处于危难之中时,如果社会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能够及时到位,就能大大减轻当事人和周边人员的危机反应的强度,使其顺利渡过心理危机,并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

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与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