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扎染范例6篇

蜡染扎染

蜡染扎染范文1

关键词:中国蓝染织物;艺术工艺;文化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蓝染织物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从材料上说,蓝染是一种“植物染”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蓝染的技术,但是从感性的认知阶段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时期,经历时间却颇长。中国人就掌握了蓝染技术,几千年的蓝染经验不断额积累,不断的实践,技术成就不断的创新,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这个历程之所以漫长,其原因是蓝染工艺技艺的传承的方式有关。作为职业的蓝染手工作坊招收学徒,皆以本家工坊技艺为唯一口手传授的内容。又因为小农小农经济呈现分散经营,全国各地的蓝染手工艺人,都处于分散的经营状态。对经验的积累和改进是极为不利的,大大推迟了蓝染手工艺时期的到来。

在中国早期蓝染业在国民生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染蓝作为一般平民社会的主要服色的需要,在明代中叶之后,因交通和市场的日益扩大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是此后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义支柱产业。种植蓝草、提取蓝靛、整染布匹,在农耕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蓝是平民可用之色。早在元代开始种植棉花,平民社会的服装面料也开始从以往的丝、麻向棉、麻的转变。中国平民历来生活简朴,一般作为内衣都不加以染色,以棉、麻本色的白为主,只是外衣才有染色的必要。明代的棉布染蓝又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青蓝大布”在成化、弘治年之前,“青蓝大布”是国家赋税实物形式。朝廷需要大量的青蓝大布其用途一是赏赐用物。二是军服用途系统计当时每年用于军服和边疆贸易的青南大布都有万匹以上。这就是促进民间的蓝染业扩大了生产。才能有更多的青蓝大布在市场流通满足朝廷经费,民间生活之需。青蓝大布显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资源。明代以来纺织技术在江南普及。苏州等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白胚布入市中。卖给布行牙这是蓝染织业的初级市场,布行、牙行在初级市场收购的白坯布须染色和整平。在接受到订单后进行第二次加工使之成为青蓝大布并成为盈利的商品。明末清初棉布贸易中心已到苏州,但明代蓝靛主要产地为福建。苏州地区蓝染业在康熙年达到鼎盛。

二、蓝染技术内别与开拓

蓝染技术除了青蓝大布从染织艺术来说主要是传统的四缬 ,四缬主要是传统“四缬”,夹缬、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蓝印花布),缬,本职让花的植物并不限定是蓝印的花。元朝以来棉花广泛种植棉布普及取代取代原来的丝,麻作为负主要的服装床上用品的材料。棉布的吸水率大大的高于丝,麻,彩色的印刷时红,黄等颜色成本居高不下,相比较,蓝靛,黑色的成本就很低。其中蓝色又有丰丰富的蓝色系列的色阶E用刻版镂印。等工艺手段就产生出黑白之间的丰富色彩对比,产生特殊的意义艺术情韵。

1. 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在今天的汉族生活区中是有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和普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蜡艺技术的广泛地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以生活的技能性质传输女性的所有的形态,目前就只存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群组里,如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等。他们都普遍视蓝蜡染为本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苗族的分支众多,分布范围广而最具特色。

制作蜡染多选用白胚布、漂白布、麻、娟等天然纤维布料。近几年发展到在真皮革、丝绒等较厚的材料上制作蜡染,也别有风味。在蜡染工艺中,织物的大致工序为起稿、画蜡、染色、显色、脱蜡、整烫等几个步骤。在这几个工序中画蜡是较繁琐和多样的,方法也是繁多的如缝扎蜡染法、指版印蜡法、脱蜡着色法、沸水泡蜡法、蜡液滴画法、泼蜡法等等。

2. 扎染工艺

扎染又称绞缬,民间称撮花,它是利用线绳工具对织物进行各种不同的缝扎,夹等防色的方法借助染料对织物的渗透性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花纹效果。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立性,完全重样的作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并且色彩过度自然、柔和、丰富,具有机印和手绘所达不到的自然效果而被受人们青眯。扎染的材料和工具较为简单,包括各种布料和细线绳缝衣针等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这也是因此古老手艺能够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用的工具大至有染盆、加热器、软质材料、电熨斗等一些辅助的工具,大号毛笔或是饭勺。现代扎染分布,除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而存在。在我国内地已有广泛的发展并在染色技术材料也是多样化的,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也作为染织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目前这种古老的技术的新的发展为现代人和社会服务。

蜡染扎染范文2

关键词:民间蜡染;技术创新;装饰绘画

蜡染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近千年的历史。随着文化变迁,蜡染传统工艺逐渐在中原一带消失了,而在交通封闭的中国西南大山深处的贵州境内还保存着古老的蜡染文化。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代代传承的蜡染艺术受生存环境、生活习俗、世俗观念变化的影响,蜡染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如今民间蜡染文化应该怎样传承,蜡染文化的传承是否需要技术上的创新,艺术语言上的嫁接,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和应用市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贵州民间蜡染文化

(一)民间蜡染文化渊源及发展

《贵州民间美术概论》一书提出“蜡染在中国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防染印花印染艺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利用他们的劳动智慧发明了这一技术”(杨再伟,2009)。虽然蜡染起源很早,但是有关蜡染的历史文献记载却很少,直到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中才详细记载了蜡染的制作流程及其观赏价值:“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肖先刚,2012)贵州民间蜡染艺术能完整地将千年前的传统技法保存至今也得益于该地区地势与交通闭塞,将它完美无缺的封印在贵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贵州也因为蜡染的绚丽多彩而灿烂美丽。如今贵州少数民族一直将蜡染作为美化生活、装饰服装的主要手段之一,蜡染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是现代人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蜡染技术的创新和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也一直是现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蜡染文化的特征

民间蜡染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它是运用纺织染料、蜡、布等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具体的图案形态,在二维空间表现构成。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所需的衣服、头巾、背带、围腰、祭祀幡旗等为载体使用的装饰性民族图案形式。这些图案的特征意义非凡,像一部民族史记的活化石,记录了各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宗教文化信仰等等。在蜡染图案艺术形态中,为了生动地表现出图像的意图,对动物、人物、花草、鱼虫等形态特征采用夸张、变形、简洁、概括的艺术手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不要求空间透视的强烈纵深感,体现出二维空间的表现特征(杨再伟,2009)。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一)蜡染技术创新的意义

贵州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民间蜡染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和利用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价值,还要把握它在当今盛世艺术文化存在的意义,面对当代花样百变的艺术思潮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将蜡染技术创新与现代装饰绘画相结合既保护了蜡染文化遗产又传承和发展了蜡染文化。在挖掘民间蜡染传统工艺技术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科学的改进,采用现代多种办法和手段在工艺技术上突破传统工艺和改造原始蜡染技术,探索运用多层次套色方法,将这些工艺技术运用于制作现代装饰绘画,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理念上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构成方法与传统民族民间图案进行嫁接,构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装饰绘画形式。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开发,展示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衍生,彰显地域蜡染文化特色和蜡染技术的创新传承,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促进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商品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1.环境装饰利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装饰设计中适度融入本土地域文化装饰元素已成为现代设计普遍流行的趋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本身拥有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特性在新的平台而重放异彩(陈原川,2013)。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特性不仅具有本源艺术的根,还具有泥土芳香的味,其独特的蜡染冰纹元素和视觉韵味就是其艺术语言,视觉功效奇特,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将更加彰显本土文化的根和赋予传承厚重文化内涵的意义。如果使用在特定的贵州地域环境物馆的视觉形象传达,机场、车站、轻轨的室内环境装饰、咖啡厅、茶馆、饭店、酒店的装饰利用,广场街边的小吃摊帐篷装饰设计等等都是彰显地域文化的场景和载体。2.包装设计利用包装设计是围绕着商品本身文化特性进行外观的装饰设计,其包装既保护商品的功能,又可在多元商品中显现个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和商品个性(陈原川,2013)。在包装设计装饰上适当运用好蜡染文化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运用,尤其是对贵州土特产商品包装更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彰显,它会给多彩贵州旅游业商品及其包装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贵州旅游景点的地图可以用蜡染的方式表现出来,酒类包装装饰、旅游商品包装、土特产食品包装等,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性。3.室内面料装饰利用蜡染文化是以布面料为载体展示,在贵州民族蜡染地区的生活用品都应用到蜡染装饰,如帐檐、坐垫,床单枕巾等用品的装饰已经广泛利用。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在现代文明都市生活中,室内面料装饰运用上,我们可以重构打造蜡染文化元素,将蜡染艺术的新样式装饰利用在室内的面料装饰。例如:沙发、餐桌布、床上用品等,逐步培育新的生存市场,构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蜡染文化并广泛服务于现代新生活。

三、蜡染技术创新的方法

蜡染技术的创新与开发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不仅是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打造创新,而且还可以在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段上创造,如何将蜡染在制作上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在传统蜡染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其方法如下:

(一)油彩套色表现

1.选取所需要的油画颜料与指甲油调和,在用水湿润的布面上涂染出油水分离的肌理效果为背景;表现主体画面选取一色油画颜料将画面的主体物的形体勾勒出来。2.封蜡制作是在烧化的蜡中加入所需油画颜料,待蜡与颜料相容之后,开始封蜡表现。3.冰纹制作是把封好蜡的布朝统一的方向裹卷放在蓝靛植物颜料浸染以形成冰纹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二)借鉴木刻版画语言表现

1.选择纺织染料用线描的方式勾画出画面中所有的造型。2.运用点线疏密封蜡表现黑白木刻语言的方法进行黑白灰的艺术表现,将木刻的刀法引进到蜡染绘画表现技法中。3.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三)综合肌理表现

1.用铅笔打型,用水性颜料手绘涂色与封蜡结合并行,即一边封蜡一边上色,形成交替制作过程融入画面。2.背景肌理制作是在其它背景空白部位用橡皮筋扎紧布面随机上蜡,做出若干扎染肌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再用蜡刀在布面上随机横刮,做出蜡刀的刀味。3.染色深浅制作是在泡染蓝靛过程中根据所需把布卷成筒形后用小夹子夹起侵染做出深浅效果;其余未染部分,首先把蓝靛颜料装入矿泉水瓶子,在瓶盖上扎上若干针眼,喷染在布面上,达到深浅不一的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四)水印肌理表现

1.将设计稿子采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主体画的空白背景使用国画颜料渲染制作形成肌理效果。3.将主体物的造型部分以及背景色全部封蜡,留出勾线为空白。4.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五)背景冰纹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主体画面的背景上用排笔进行全部封蜡,根据画面效果需要进行厚薄不同程度的封蜡。3.将封好蜡的背景用手进行随意的揉捏,产生不同的裂痕。4.用纺织染料与水调和,用画笔将颜料随机的侵洒在背景的裂缝里。5.将主体绘画造型部分所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封蜡。6.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使布的主体物、背景裂纹都得到蓝靛的浸染,由此做到背景与主体物颜色上的呼应。7.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六)局部晕染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将空白的背景部分进行全部封蜡。3.背景封蜡的地方进行随意的揉捏,形成随机的冰纹,根据色彩所需将水性颜料调和用画笔将颜料添加到冰纹里面。4.将主体画面的部分用水彩笔进行上色,再用记号笔进行勾边,最后再进行主体画面封蜡。5.将染布全部浸湿,再通过多次的喷染方式,使画面空白处的地方浸染,已达到画面所需的浓淡效果。6.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七)借鉴国画写意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将布料浸湿后,利用国画写意的方式小面积撒泼颜料作为特殊效果。3.待布料干后在其基础上根据画面造型需要进行国画留白封蜡。4.进行多次喷染蓝靛植物颜料,使其达到画面中深浅远近有层次关系。5.待画布晒干后再将其退蜡完成作品。

(八)冰纹定向表现

1.用儿童画水彩笔打型,这样有利于冲水后不留下打型的痕迹。2.根据主体画需要用排笔刷蜡,按画面效果需要有目的做出有方向性的冰纹。3.用多次喷染方式达到不同深浅的蓝靛色效果。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九)晕染与冰纹重叠表现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2.在画面主体物之外的背景空白晕染成彩色并封蜡。3.结合装饰元素主体物上色并封蜡。4.多层封蜡多层染色,制作不同色彩冰纹。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十)丝网印制多层套色表现

1.用丝网版画印制主体画造型。2.用国画勾线笔刻画出主体,用排笔画出水性透明的色块。3.用排笔大面积的封蜡。4.进行多次的喷染蓝靛颜料达到水墨深浅效果。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总而言之,蜡染技术创新与装饰绘画表现的利用可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的开发,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彰显贵州蜡染特色文化,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蜡染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蜡染技术创新创作装饰绘画将构建装饰画的新风格,其艺术价值对环境装饰、家居饰品、包装设计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艺术价值,它的形式和意境在本地域文化精神深处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技术蜡染艺术表现创作新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本地域人们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具有高雅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陈原川.2013.民间艺术考察与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肖先刚.2012-01-02.社会调查报告贵州特色手工艺——蜡染[B/OL].百度文库,

蜡染扎染范文3

一、丰富的图案纹样

图案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又表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蜡染图案的题材来源于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但又不完全照搬,而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对美的认识,注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其进行简化、夸张、变形等处理,但依然准确地表现了自然物的特征,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领悟,所以说蜡染图案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从图案纹样的形态来看,既有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如花、鸟、鱼、兽等纹样,又有高度概括的几何纹样,如三角纹、曲线纹、圆圈纹等。这些图案题材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气息,又有装饰趣味的蜡染艺术。

二、质朴的色彩

民族民间的蜡染采用的是蓝白两种色彩,以蓝底白花或白底兰花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传统蜡染艺术最鲜明的特点。蓝白二色的搭配既鲜明突出又和谐统一,就好像青花白瓷的效果,给人一种朴素、简洁、沉静的美感。由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蜡染染色的原材料都是自给自足,通过种植相应颜色的植物,从中提取颜色,来达到染色的目的。蓝草的种植是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普遍的现象,用靛蓝染色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传统蜡染大量使用靛蓝的另一个原因是靛蓝染料比其他植物染料的染色更易操作且不易掉色。但是也有蜡染的一小部分采用其他植物染料,如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但整体来说,还是用简洁纯朴的色彩。传统蜡染采用的是使用时间最长久,表现形式最突出的靛蓝色,并且这符合我们民族对色彩的审美心理。靛蓝色的使用不仅衬托出人的高雅、清新脱俗的气质,而且体现出少数民族追求平淡、朴实、平静的生活。靛蓝给人的是稳重、纯朴、素雅的感觉,这与少数民族展现的质朴的气质与含蓄的性格相一致,与西方民族的张扬与豪放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国外的蜡染颜色表现的既丰富又艳丽。非洲蜡染的色彩多采用红、橙、黄等艳丽的纯度较高的颜色,给人一种热烈、奔放的视觉感受,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印尼与马来西亚的蜡染色彩丰富多样,其基本色调为棕、蓝、红、绿、黑、白、灰、金色,与我国的蜡染色彩形成极大的反差。斯里兰卡的蜡染多采用艳丽的色彩,其特别之处在于在不同颜色的布上进行创作,多使用枣红、大红和棕色等颜色。

三、冰裂纹肌理

蜡染制作过程中,染色之前会将蜡液进行风干,在风干后蜡会产生龟裂,由此染色时染料进入裂缝中形成冰裂肌理。这种肌理是自然天成的,难以用人工描绘出来的,即使相同图案的蜡染也会产生不同的冰纹,所以说每一幅蜡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蜡染的艺术魅力所在。每条冰裂纹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像山脉,有的像河流,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冰纹被称为蜡染的“灵魂”,它是蜡染艺术美的精华、个性之所在,用冰纹的肌理美充分体现了绘画中的神秘感及强烈的装饰效果。

四、结语

蜡染扎染范文4

笔者通过分析《美术基础》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湘西地区自然环境资源,使湘西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1.线描写生课

山川秀美的湘西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湘西风光奇特,植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紫藤花、桃花树、杜鹃花、山茶花、兰花、四叶草随处可见。线描写生以自然植物形态为创作源泉,运用归纳、变化、抽象、提炼、组合等方法,其步骤包括:第一,认真观察自然植物形态特征。第二,铅笔起稿,注意比例关系。第三,构图完整,线描写生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第四,归纳变化,提炼加工,修正画稿。线描写生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描绘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叶、茎、枝干、花瓣、花蕊等,注重细节描绘,为将来的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积累资料。

2.水粉风景创作

水粉颜料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较饱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湘西地区的山川、河流、油菜花、田野、水车等自然资源创作水粉风景画。学生观察自然景物,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表现色彩并理解色彩的相关理论,如,红、黄、蓝三原色,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等。

二、湘西地区社会文化资源的特色美术教育

湘西地区小学教育师范生大多数是本地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美术教师要有“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态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需要以及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构建湘西特色美术教育。湘西地区的文物资源丰富,如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德夯民俗文化村、里耶古城、茶峒古镇、吉首潕溪书院、吊脚楼等,这些资源既可作为表现对象直接进入课堂,也可作为美术创作主题,使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描绘出有特色的湘西风情画卷。湘西民间美术资源更是数不胜数,民间美术存在于湘西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等活动中的剪纸、戏具、木器雕刻、竹编、草编、泥塑、服装、饰件、刺绣、玩具等。美术教师可以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合理设计美术教学内容。在图案基础上,可借用苗族刺绣图案。苗族刺绣的图纹设计有几何形图案、方钩折纹样、反映吉祥的物象花纹、自然及幻想性影像形状,多数采用中心对称式构图。学生可用水粉颜料在卡纸上描绘苗族刺绣图案来练习技法和了解对称与均衡的图案。练习中国画中的工笔花鸟画,可以选用苗画。苗画是苗族刺绣的花样稿,苗画图案造型古朴生动,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及湘西的山野花卉、动物等。工笔画中的渲染技法有分染、平涂、接染、点染,画法有墨染、淡彩、重彩、没骨四大类。习画步骤包括:第一,借鉴苗画图案,勾线起稿,采用熟宣纸。第二,先染茎叶,分染和罩染。第三,染花瓣后渲染枝条,点花蕊。第四,调整画面,注意细节。工笔花卉对色彩要求是单纯匀净、明快亮丽,富有装饰性。在图案应用课上可以练习蜡染,蜡染是“用蜡绘花于布而染”的一种手工印染品,图案花纹蓝白分明。在凤凰古城有练习蜡染的学习基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学习扎染、蜡染等民间工艺美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宣纸折染,借用扎染的技法,将生宣纸折叠或捆扎,用水性颜料滴染、涂染或浸染出花纹图案。此外,还可以开展综合粘贴画手工制作,学生可以收集树叶、干果、树皮、果壳、鹅卵石等进行粘贴画创作,因地制宜地学习。

蜡染扎染范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2-02

广西具有丰厚的民族手工艺资源,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发达。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十分突出。壮锦、绣球、铜鼓、画扇、贝雕、坭兴陶、牛角雕、红木雕、人工宝石、服饰银饰、奇石盆景、编织制品、竹木根艺等手工艺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专门产业。这些手工艺术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富有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然而,随着时展,这种手工技艺因为社会大环境影响,营销不力,设计创新不足,市场不看好,产业凋零,后继乏人。民族手工艺产业或已经衰落,或濒临危机,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挽救民族手工技艺,促进产业再生和后继人才培养,是政府、社会、教育、产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大问题。作为培养地方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应该担负这份重任。具体来说,要实现广西民族手工技艺在高职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

将民族手工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很多艺术院系的做法。广西手工民族技艺内容广泛,技艺精湛,文脉深厚。壮锦、民族服饰、苗族银饰、玉石雕刻、铜鼓、刺绣、传统陶艺、编织等手工技艺中的装饰图案与造型语言也十分丰富,可以归纳整理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成为学生的设计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艺术元素。以壮锦为例,图案来源于生活,生动活泼,反映壮乡生活与文化。图案有:蝴蝶恋花、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团龙飞风、狮子滚球、四宝围兰、双凤朝阳,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菊花、茶花、五福捧寿、福禄寿喜、马鹿穿山、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反映了壮族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地方特色浓郁。壮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点其他色泽,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红配绿,看不俗”,是织锦艺人配色俗语与乡土艺术特征,“简练中见多彩,粗犷中见细密,纯朴中见真切,素雅中见艳丽,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实的性格。壮锦图案纹饰都可以成为《图案》《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内容。同样道理,苗族蜡染色彩单纯、素朴,以蓝色为主,图案严谨精细,纯而不腻,纯净素雅,是大家一贯喜爱的色彩而纹饰,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蜡染图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础教学,早就是很多国内艺术设计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艺也令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着迷。抽象、随意的扎染效果是艺术院系师生永远乐于探索的命题。此外,广西“绣球”,小巧玲珑、精致艳丽,有独特的堆绣技艺与花瓣造型,惹人喜爱;铜鼓见证了广西文明起源,铜鼓上面镌刻的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凹纹、钱纹、席纹等,是广西代表性的原发图案之一。它们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学内容。可以说,民族工艺是地方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二、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广西民族技艺后继乏人,大学生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设计专业中融入民族手工技艺教育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民族技艺,还能够启发民间工匠的创意思维。常采用措施为:在产品设计专业融入民族产品造型和图案元素,装饰设计专业融入民族工艺图案与造型,建筑装饰设计融入传统民族建筑符号及其装饰技艺,包装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和民族色彩民族图案,在服装设计装也中融入民族服饰文化与元素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和装饰专业,长期探索民间艺术与专业课程结合,不仅开发了部级民族陶艺精品课程,还创办了大型的民族技艺实训中心。学校将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技艺引入以上产品设计和民族装饰专业,采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方式,有效地将民族技艺传授给学生,在多次部级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批毕业生进入坭兴行业,为坭兴陶界培养了可用之才。广西地方高校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院系也都纷纷挖掘民间艺术,将民族服饰、民族陶艺、苗族银饰等用于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校正日益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

三、加快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和艺术匠师工作室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开展民族技艺教育的便捷途径。由于民族技艺保护政策的加强与高职教育经济投入的加大,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可能。校企联动,匠师协作,合作研发是实训基地采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教学模式为:建立民族技艺工作室、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专门的民族装饰工艺实训中心。中心聘请了3位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坭兴陶艺、贝雕、壮锦3个国家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担负培训师生,合作研发新产品,从事民族技艺创新与传承重任。实训中心采取产品研发、参与竞赛、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还承担了国家陶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其中陶艺实训基地有电窑炉、拉坯机、工作台、展示台等设备,将制陶流程中的造型设计、雕刻技艺、烧制技艺引进教学,开展实训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为便利的实训条件。该中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实训基地虽不比工厂中的生产车间,但也可以实现部分流程的陶艺实训生产。开发陶艺课程不仅可以作为设计专业的特权,还作为公选课成为全校同学与陶艺体验者的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与创新手工民族技艺作用。匠师工作室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民间民族技艺教学模式,可以由工艺美术大师、工匠以及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梁显飞老师的蜡染工作室,将苗族蜡染工艺应用于室内设计专业,开发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软装布艺与饰品,如苗族蜡染室内软装配饰作品,风格独特,既时尚又民族,深受欢迎。他创作的蜡染作品《手工蜡染――时钟》《苗族餐桌布艺》《蜡染抱枕被》分别获得2014、2015、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凤凰”创新大赛优秀奖。更有甚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子龙的蜡染艺术工作室,在2013年12月举办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展出一百余幅蜡染绘画作品,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相当高层级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基于以传承为目的而建立的刘子龙工作室及其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构筑凤巢,引进54位部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榄雕、蛋雕、广彩、广绣、陶塑、剪纸、宫灯、掌画15个大师工作室。同样采用了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无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大师工作室,总结其引进企业工艺流程,开展教学实训方法有三种:半工艺流程引入、全工艺流程引入和校企合作完成流程。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坭兴陶实训基地,引入坭兴陶产业中的半工艺流程,而非全套引进。学校实训舍弃了采泥、练泥、灌浆、注浆等工艺流程,只保留了雕塑、设计、雕刻、烧制等部分流程。全工艺流程引进,也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民间技艺适用。一般来说造价不高,工艺不复杂比较好。如蜡染、扎染、刺绣等实训工作室教学。由学校方面采购一套蜡染、扎染、刺绣等制作设备,在校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产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该项民族技艺,达到基本掌握民族技艺的目的。民族技术的完全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校两三年,很难像民间工匠那样熟练掌握全套技能技巧。为了快出产品和出高质量产品,也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校企合作完成的方式。学校师生与苗族蜡染原产地的工艺作坊或企业相结合,将设计图稿通过电子邮件发往产地,由民间工艺作坊工匠制作更快速简便。这就是“学校创意+企业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易行,缺点是对民间技艺掌握欠佳,是校企结合的初级层次。但也可以产生一定效果。由于艺术院系的师生参与设计,创新意识比较强,理念与时代接轨,容易受到大众喜爱。而民族技艺工匠技艺熟练,制作效率远高于大学生,二者结合,可以互补。

蜡染扎染范文6

未婚的女子,尽情地打扮自己。她们大红大绿,花枝招展。头裹刺花巾帕,衣为大襟,尽绣花边。逢那节庆和赶集,土家的女儿盛装前行,着一条用百鸟羽毛联缀、绣有五彩柔丝的羽毛裙,锦羽缥缈,色调流畅;或系一款挂上铜铃的响铃裙——源于土家民间宗教道具“八宝铜铃”,这铜铃象征土老司的宝马,据说可以避邪祛秽,有这“宝马”相随,一不怕鬼,二不怕累。“举步动裙摇铃响,多姿女儿有金声。裙铃本是侬情系,谁欲解铃当细听”,妹儿走过,就是一道移动的风景:女儿水灵,裙儿灿烂,铃儿细碎,音画一体,俏丽风情。一个个结伴而行,在小桥流水间留下倩景,在柳陌街巷中飘逸彩云。然而,最具香艳和诱惑力的还是妹儿做新娘子时穿戴的“露水衣”:上穿刺人眼球的秾艳绣衣,下抹多褶直缀的八幅罗裙,脚着花鞋锦袜。明珰红妆,珠光宝气,艳溢香融。

女人结婚后,除了打扮自己,还得打扮男人。土家俗语“男人妻,身上衣”。清雍正前,男女皆穿花衣,服饰大体相同,只不过男装雄健豪放,女装清新雅丽。土家地区,山高林密,刀耕火种,平日劳作,素朴简洁,不尚衣冠,短衣跣足,或着一双偏耳草鞋。男人以青布包头,以防芒叶、荆棘刺伤头颅;上山时兴打绑腿,将裤筒裹成人字路,既显利索又显精神——这种兵战装束,带有明显的“兵农合一”的历史印痕。为便于洗涤,色调以青蓝为主。男衣为“琵琶襟”,裤脚短而大。当然,在前胸、后背、衣襟、膝部等显要地方,也要以花卉图案点缀,这样不仅美观而且耐磨。“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男子出外,女人常为之准备三幅围裙。此裙以三层家织布重叠,白、蓝布相间,幅与幅相重,中绣荷包,朴雅大方。

有了孩子,女人便将大部分心思倾注于子女身上,因而服饰也最为讲究。土家崇虎,如生下男孩,帽为虎头帽,鞋为虎头鞋,寓意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生龙活虎。此外,还有兔儿帽、菩萨罗汉帽、八仙帽、猫儿袜、观音兜、绣花勒子、抱裙、围裙等。“春秋紫金冠,夏季冬瓜圈”。一年四季,随时变换。孩子的帽儿、鞋儿、衣儿,哪怕一块兜肚,一片鼻涕帕,一双布袜,也会费尽那母亲的心思。她要选那吉祥喜庆的喜鹊、紫燕、凤凰、牡丹等或是福禄寿喜类字样,描锦挑丝,把自己的想象、期待、欢乐、母爱,一针针,一线线,殷殷地密密地织绣进去。家里一旦有妯娌邻居上门,她定会搬出叠放整齐的孩子的衣物,一件件展示给客人,任由客人品头评足。客人的欣羡和夸赞,会让她心田蓬勃起一种骄傲和满足。

远古的土家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曾以草蔓、树皮、野兽皮毛简单加工制作成衣,以御寒护身。后来学会以麻织就“兰干细布”,彩绣如绫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如五代时,江西酋彭王咸就率千余工匠进入土家山区,大力促进土家地区的服饰文化的发展,进而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之景象。当然,内在的因素还是主要的。土家山歌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土家人是把织绣视为了智慧的象征。女子出嫁,得自己织绣嫁妆;新娘的父母也以精美的织绣,特别是土花铺盖为荣耀。当一种习俗日华月晕、雾罩云遮时,当一种念头进入心灵潜滋暗长、盘根错节时,土家的女子便理所当然地视织绣为事业而倾注心力了。就这样,土家女人靠着一双传承千古的巧手和一颗七窍玲珑的心,把古老的织绣工艺培育得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土家的这种服饰,一旦诞生后,就犹如醇浓的美酒,尽管藏于深巷,而其香能随风而走,竟然逗引得封建朝廷为之垂涎,视之为玉露琼浆,必得索半瓢饮而后已,故自宋代始便作为朝廷的贡品,号为“布”。

贝宗

土家的织绣工艺最为出名的就是挑花、扎染、蜡染。挑花,俗名“十字绣”,多以红白蓝黑的直纹平布为底。红白底挑黑线,蓝黑底挑白线。经纬相交处,以十字交点法挑制图案,颜色对比强烈,线脚繁密,构图清新。以色彩之变幻,表现出一种自然的音乐和舞蹈:花朵之娇羞,蝴蝶之翩翩,花香之浮动,竹影之横斜,皆呼之欲出。土家女儿打小就受教于母亲,交流手艺于伙伴。晨昏放牧于河滩草坡,雨雪欢会于吊脚木屋,工末闲暇,茶余饭后随时可拿出裁好的布片,针挑线走。挑花工艺应用十分广泛,如一朵朵太阳花,常开不败,温馨着土家人的日子和生活,在土家服饰、鞋袜、床罩帐檐、门窗布帘、荷包香袋、丝帕恫巾中,随处可见其神韵风采。扎染,是一种特古老的工艺,多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的白布为原料,用针线缝合缠扎成各式图案,放入由寥蓝、板蓝根、艾蒿等蓝靛液体中,反复浸染,然后漂洗,在拆去线扎缝合处后,便现出蓝底白花的图画来。扎染取材广泛,或自然风物,或苍山云海,或神灵传说,或英雄人物,陆离纷呈,妙趣横生。由于花纹边界受染料浸润,图案有一种自然晕纹,凝重素雅,犹梦似幻,朴拙而美丽。蜡染与扎染有近似之处,不同的乃是,蜡染以蜡刀构图,使着蜡处不被染色而成空白花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