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范例6篇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1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 Lake is the top one lake in the world;

So is Yueyang Tower, the top-grade 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 water and the sky are united into one color;

The scenery in the moonlight and breeze is 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 as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I can’t help worrying weal and woe of the 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 poem of Dufu and the narration of Fan Zhongyan about Yueyang Tower have been widely re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lake can be enjoyed on the Yueyang 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玲.岳阳楼楹联评析[J].档案时空,2007,(5):28-30.

[2]博雅画廊.岳阳楼楹联赏析.百度空间.http://hi.省略/boyahualang/home.

[3]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4]邹律资,王馥兰,李建平编著.岳阳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VOL26,(8):342-345.

[6]陈湘源.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OL26,(4):52-53.

[7]刘绍龙.怀古岳阳楼[J].古典文学知识,2004,(6):104.

[8]黄禹康.千古名楼――岳阳楼[J].城乡建设,2008,(4):75.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2

关键词:意象 抒情主人公 安史之乱 人性 登高而赋 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他还奢望朝廷起用,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幻想的破灭,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况且,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自屈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同为万物,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也有人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忘掉自身,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以诗证人,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于是,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他始终是愁的,因他愁,于是万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皆是自然的拟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但边塞又重点烽火,内战外争,国家离乱,百姓羸弱,“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就必从社会中来,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杜诗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报国无门,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奋,不回头,不旁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射乎四方”的情愫,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并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上李邕》)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都想伸展拳脚,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终其一生,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早年也漫游各地,为应举从政作准备,开元二十三年归洛,应试不第,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终入蜀,再出蜀,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发乎情,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诗人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量!年老,多病,感时,思归,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随手写去,自然飘逸,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因而内容丰满,气象雄浑,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3

2013年1月4日上午8点30分左右,河南兰考城关镇一居民楼发生火灾,消防人员接警后立即行动,至10点30分基本扑灭大火。事故造成4名儿童当场死亡,3名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但事发时现场人数不详。之后,“爱心妈妈”袁厉害和兰考民政局等,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火灾发生后,原先袁厉害所面临的一切收养困难一夜之间都得到了解决。孩子们被接到福利院,不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或证明,不再受身体缺陷限制,上学也受到仪式欢迎。袁厉害收养孤儿在火灾前、火灾后均有着巨大的争议,所不同的是,火灾前质疑声居多,比如怀疑她以孩子敛财、诈捐甚至卖孩子。更让人窒息的是,无数种声音中,唯独缺了一种声音,那就是7个亡灵,他们至死连呼救声都没有能发出。还有一些声音很突兀,比如兰考官员新闻会前在电梯内面带微笑与人嬉闹,比如兰考一连数日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包吃包住。尤其是记者当场问他如何看待“部分兰考官员愧对焦裕禄”的评论,当地竟然有干部说“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因为他,兰考很出名,大家都盯着,都在对比。”而当地人民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了老焦。”兰考县朱庄村81岁的崔中合老人说,“忘了老焦就是忘本。”

【多维解读】

1.寻找根源。兰考“爱心妈妈”的悲剧,其实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这样的一种收养状态。靠一个农妇以一己之力苦撑,没有民政救助,迟早要闯祸。不是大火,也会有别的祸端。

2.敢于承担。在那些被人抛弃的孩子面前,袁厉害显然是敢于担当的强者;而在事故发生后,官员的指责及质疑,却少了当年老焦的那份胆量与担当。一场大火,让我们看到了兰考官员值得人们思考的诸多问题。

【适用话题】

位置 承担 生活的根本 勇气 思考 责任 挫折面前 正视

武汉:富婆甘当环卫工

2013年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六点半,寒气刺骨,53岁的余友珍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准时赶到武昌徐东路,开始清扫马路。过往的路人不会想到,这位穿着一身橙红色工作服的普通环卫工,家有20余套住房,价值千万元。余友珍是武昌区城管局清扫大队的合同工,月薪1420元。她负责约3000米马路的保洁,每天要沿街来回清扫6个小时,擦洗8个垃圾箱。记者现场看到,余友珍拿着湿抹布,弯腰擦了一会儿,箱体表面很快就结了一层冰碴儿。

上世纪80年代,余友珍是洪山区东湖村霍家湾菜农。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苦攒钱,先后拥有了3栋5层楼的私房。令她没想到的是,2008年开始赶上征地拆迁还建,她居然先后分得21套房子。失地后的余友珍,到武昌区城管局当了一名环卫工,一周休息一天,凌晨三点半就要到岗。工作中常常被人冷眼相看,但她仍然乐此不疲。清扫班里的很多同事都想不通:“余师傅家里那么有钱,还要来吃这个苦!”余友珍说:“我想给儿子、女儿做个样子,不能天天窝在家里坐吃山空。”余友珍耳闻目睹村里有人拿到多套还建房后,不做正经事,沉迷于打牌,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她对子女有言在先:“你们要是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现在,她的子女都是上班族,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

【多维解读】

1.劳动最美。人生的价值,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武汉这位千万富婆所展露出的这种劳动人民的本色,让我们看到了劳动的美丽,看到了平凡劳动者不平凡的光彩。

2.言传身教。有了钱,并不代表你就会拥有幸福。为了教育子女,余友珍自作表率,甘当环卫工。这一做法,无疑为那些所谓的富人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适用话题】

劳动 根本 在金钱面前 做回自我 真正的幸福 不会忘记

上海:血汗工钱洒落遭哄抢

2013年2月3日中午,外来务工人员秦小亮骑电瓶车去银行存钱,希望回老家时可以只带一张银行卡。他当时着急去存钱,走得急了点。一开始把钱揣衣兜里,用一只手骑车,一只手捂着,后来为了安全,把钱换到了裤兜里,谁知在距离银行仅50米左右的地方出现了意外,在路口转弯时钱掉了出来,他随身携带的1.76万元现金洒落一地。风把钱吹到马路上,他手脚并用地捡钱。这时不少路人也开始捡,捡完了就跑掉。

监控视频显示,还有人把车停在路中央开始捡钱。虽然在舆论压力和警方敦促下,部分人归还了拿走的钱,也有好心人给小秦捐钱,可这些都无法平息哄抢给公众心灵带来的冲击。

出人意料的是,在批判和反思的氛围中,这件道德丑闻竟然在微博里演化成一场不小的地域冲突。个别当地人把这件事当成是对上海人的污蔑。有人辩解当时不是“哄抢”,而是“捡拾”;还有人义愤填膺地称,不能证明那些捡钱的就是上海居民。甚至有人证明那个被哄抢者并非农民工,好像舆论是利用悲情的符号激起同情。我们虽未参与哄抢,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强烈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尤其当被哄抢者是一个弱者时,我们感到比哄抢我们自己的钱还难受。

【多维解读】

1.文明缺失。到底是“哄抢”还是“捡拾”,这种法律定性应由警方去做,但从道德角度审视,并不能因自欺欺人地玩个文字游戏、偷换为中性的“捡拾”,就可以让我们变得心安一些。这不是上海人的面子捍卫战,而是文明和缺德的冲突。

2.反思现实。雾霾之下,没有人能幸免于难。同样,道德缺失,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放弃狭隘的地域纷争,面对丑陋的场景共同作深刻的反思吧。

【适用话题】

身边的故事 责任 呼唤美德 承担 关爱他人 和谐 寻找文明 时代的反思

岳阳:背《岳阳楼记》免费登楼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013年正月初五下午3时许,来自广东的12岁小游客潘梓豪在父母鼓励下,一口气背完《岳阳楼记》,成为岳阳楼景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开展以来,第19位免费登楼的游客。

正月初一至初十,岳阳楼景区开展这一新春特别活动。活动第一天,有5位大学生前来景区“应考”,均一字不落地背诵完《岳阳楼记》,实现了“开门红”。游客李进步和石超英都已年过半百,他们年轻时对《岳阳楼记》能倒背如流,如今有些力不从心了。李进步几次“卡壳”想放弃,大家都在一旁鼓励。他背了两次终于背完,心里乐开了花。“这让我感到惊喜,也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游客陈文峰和儿子陈柯匀则是有备而来,父子俩均流畅地背完了《岳阳楼记》全文。13岁的陈柯匀一点也没停顿,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来自湘潭的65岁游客张声伟,本来有老年人证可享受免费,但还是参与背诵。才背完,他又向在场游客讲解、翻译《岳阳楼记》。他的妻子自豪地说:“并不是在乎一张免费门票,而是我们爱好文学。能用这种方式回顾学过的知识,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多维解读】

1.文化魅力。在不少景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之时,岳阳楼景区推出背诵登楼活动,无疑是春天里最亮的一抹色彩。长此以往,景区自然平添无限文化魅力。

2.亲近文化。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如何让它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岳阳楼景区的做法,为民众亲近文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适用话题】

传承 阅读 有一种美 文化的魅力

扬州:中学生留字条致歉

骑车不小心撞到别人的车,车主不在,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面对?扬大附中17岁的学生徐砺寒在放学路上无意撞坏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车主不在,他没有溜走,而是选择在原地等待车主,后来因为赶着上课,只好留下“联系纸条”欲赔偿。这件事被网友发上微博,引来无数人转发并赞扬,大家都表示,“诚信学生”的行为温暖人心。

2012年11月2日下午,一位网友发出一条微博:“中午吃饭,出来看到一个孩子把自行车停在朋友车旁边,看起来很着急想走的样子,走近一看,原来小孩把倒车镜刮坏了,刚准备理论,赫然发现车上已经贴了纸条。原来孩子已经等了很久,实在要迟到了,才留下纸条。朋友很感动,让孩子赶快去上学,没来得及拍下孩子的背影,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随后记者点开微博图片,只见纸条上写着:“尊敬的车主:我是扬大附中的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随后还留下了联系电话。该微博刚发出,就有不少网友跟帖:“让正能量扩散吧!”“他是扬州好青年!”“小事见品德,多好的孩子!”“感谢一切好人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动!”

【多维解读】

1.弘扬美德。这是一个物质丰足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德缺失的时期。在我们呼唤美德回归的时候,扬州这位中学生的举动,显得格外耀眼。

2.城市名片。扬州,向来是一座闪烁着美德之光的城市。扬州好人,也正是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在这位中学生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扬州这座城市的美德之光。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4

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三、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四、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六、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

七、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十一、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十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十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十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十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十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十七、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十八、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十九、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二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二十一、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二十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二十四、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

二十五、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二十六、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二十七、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

二十八、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二十九、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三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三十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十二、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三十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三十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

三十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三十六、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三十七、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三十八、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三十九、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四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四十一、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四十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四十三、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四十四、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十五、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四十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十七、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四十八、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四十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五十、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五十一、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五十二、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五十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五十四、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点绛唇·桃源》

五十五、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李白《行路难三首》

五十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五十七、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五十八、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五十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六十、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六十一、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六十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六十三、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

六十四、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六十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六十六、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六十七、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六十八、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5

2005年到2012年问,岳阳房地产开发大热、房价暴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应当制度化运行的城市规划成为一些不法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利益博弈的工具。对金钱的无尽贪欲,让曹学军一步步走进泥潭,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法庭认为,曹学军身为同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曹学军也是继长沙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顾湘陵之后,又一个因受贿落马的规划局长。

官商“勾肩搭背”

容积率调整“翻番”

如果以时问为轴线,对曹学军的职业生涯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最近的十几年时间,曹学军一直参与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可谓大权在握。

1999年起,曹学军走马上任岳阳市规划局副局长,分管用地和管线工作。2006年5月,曹学军升任局长,担负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审核,签发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T程规划许可证等工作职责。

“曹学军任内,岳阳违规审批和违法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2012年,当曹学军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披露后,一位网民在论坛上这样评论,引发其他网民跟帖:“支持纪委加大力度调查更多个案。”

在岳阳楼区法院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曹学军犯罪情况》中,详细记录了曹学军分10次收受同一人50万元贿赂的详细过程。

2003年7月26日,岳阳市确定对南湖风景区刘山庙半岛整体开发,并于2005年明确曹学军担任刘山庙开发小组成员,负责所有规划手续的办理。在一次招商引资会上,菲律宾籍的陈某作为开发商代表,参与项目洽淡,与曹学军互留了联系方式。为“探路”,2005年春节前的一天,陈某驾驶自己的宝马车来到曹学军的住所门口,邀请曹学军上车,表示他所在的公司有意向竞价该宗土地的开发权,请托曹学军帮忙尽快设定刘山庙开发用地的规划指标,加速推进该宗土地进入招拍挂程序。随后,陈某在车上将装有一盒大红袍茶叶和用报纸包着的10万元现金的纸制购物袋送给曹学军。曹学军表示自己会加快工作进度。

这一发便不可收拾。2006年1月6日,陈某所在的公司通过参加土地招拍挂,竞买到该宗土地的使用权,并于同年3月9日登记成立岳阳晋兴置业有限公司,将开发项目命名为“晋兴・岳州帝苑”。

根据规划,该项目用地面积200亩,建筑物容积率设定为小于或等于1.66。2006年春节前,陈某为感谢曹学军及请求曹在该公司以后的规划手续办理中继续给予关照,以拜年的名义送给曹学军现金5万元。

开发商的“恩惠”显然发挥了作用。当年3月13日,开发商向规划部门递交了提高容积率到3.0的请示,申请办理了该宗相关建设用地的规划手续。恰在同年5月,曹学军由岳阳市规划局副局长晋升为局长,陈某为进一步和曹学军搞好关系,以求曹对该项目继续予以关照和支持,2007年春节前的一天,陈某到曹的办公室拜托曹予以关照并送给曹现金人民币5万元。据统计,陈某先后10次以同样的方式,共送给被告人曹学军人民币50万冗,曹均予以收受。

外山考察开发商“买单”

局长“致富经”不容小觑

2005年6月21日,岳阳天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竞得该市一块国有土地开发房地项目,指派其公司总经理与曹学军取得联系,为获得在项目建设方案、核发相关规划许可证等事项上的关照和支持,先后14次送给曹学军人民币共计47万元,美金1000元,日元10万冗,曹均予以收受。

岳阳福隆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某为求得曹学军在相关规划行政许可证审批核发、周边邻里关系协调等方面的关照和支持,先后9次送给曹学军人民币35万元,曹均予以收受。

岳阳市登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戚某为求得曹学军在项目规划验收、核发相关规划许可证、规划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关照,先后4次共送给被告人曹学军人民币30万元,曹均予以收受。

“以权换钱”的“故事”,在曹学军的“致富路”上不断重演。在担任规划局副局长和局长期问,曹学军成了岳阳各房地产开发商争相攀附的官员,而一些开发商也成了曹学军如影随形的“买单人”。每当打听到曹学军要外出考察时,这些开发商都会向曹提供几万冗不等的“花销款”,曹学军从不拒绝、一一笑纳。

2005年8月份,某公司出资邀请曹学军等人到广州考察,以补贴在广州期问花费为名,借机送给曹人民币1万元,曹学军将其用于个人开销。

2005年II月份,开发商吴某得知曹学军要到日本考察,便邀请曹到其办公室,送给曹10万日元供其花销。曹学军将其用于在日本购物开支。2010年10月份,吴某又得知曹学军要去北欧考察,主动到曹的办公室送给其美金1000元。曹学军收下了该笔美金后用于自身在北欧购物开销。曾倡导建设项目“阳光”审批

却大搞权钱交易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曹学军在担任岳阳市规划局副局长、局长期问,先后利用其分管该局用地科工作,以及主持该局全面工作,同时直管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核发建设工程“一书两证”(《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共37次收受岳阳市“岳州帝苑”、“天伦城”、“福隆・巴陵尚都”、“雅典新城”建没项目负责人的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62万元、美金1000元、日元10万元。

每次收完钱,曹学军总会将钱带回家交给妻子吴某保管。每收到一笔钱,吴某都会将钱存到银行里。多年下来,其银行账户上已有一大笔“财富”。经查明,在办案机关办案期问的2012年6月13日、15日、16日,曹学军的妻子吴某分别从银行支取存款现金75.1万元、92.7万元、116.3万元,共计284.1万元。案发后,被告人曹学军退缴赃款120.5万元。

规划局很多人都记得曹学军在局内部会议上做过的表态,他曾提出,要从严管理实施行政许可,全面提升项目审批水平。在审批方式上,坚持实行局业务例会集体审批制,并通过局域网、公示栏、公示牌等形式进行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告,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市民的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然而,这名多次强调“阳光”审批的规划局长,背后却与房地产开发商搞起了权钱交易,白毁了前程。

登岳阳楼陈与义范文6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是古文的一个常见考点,现今喜欢阅读古文的同学相对较少,对文言的各种用法不怎么熟悉,小编这整理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享给各位同学,帮助大家考前复习。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之:

(一)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句:

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一)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五)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其: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 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 ①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例: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

可译为“认为”。

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四) 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焉 :

(一)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代词

相当于“之”。

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四)兼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例: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表示转折

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

(一)作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给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 “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胜过”。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作“向”“对”等。

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二)表示被动

译作“被”。

例: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译为“替”“给”等。

例: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作“为着”“为了”。

例: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五)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译为“当”“等到”。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 吾欲之南海 ② 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 如:悬挂之四壁 (《观巴黎油画集》)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

2、副词:“难道”

(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语气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一、代词

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

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

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

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可”等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如此”等

(1)吴广以为然《陈涉建议》

(2)柔使之然也《劝学》

3、作形容词词尾

(1)晔然而骇者《捕蛇者说》

(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

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作代词:“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副词

1、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

2、将,将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祸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1、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相当于“在”“到”“从”“对”“对于”

如:战于长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组成介词结构,含有比较意义。

如:苛政猛于虎。

3、表被动:(被、为、于、见)

一、动词:相当于“做”、“认为”、“造”、“变成”、“雕刻”、“作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 为人五,为窗八, 若为佣耕

二、介词:相当于“给”、“因为”、“为了”、“对”、“跟”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一、表示反语,“难道”“岂”“宁可”“宁愿”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二、安宁。如:虽鸡狗不得宁焉

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表示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语气助词: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1)尔知射乎?

(2)吾射精乎?

(3)君将哀乎?

2、有时作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

(1)叫嚣乎东西 (2)隳突乎南北

1、离开。

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距离。

如:而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

3、除去、去掉。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4、过去。

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空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如:徐徐焉实狼其中

二、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于此”“于之”“于何”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哪儿”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

一、语气词

1、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如:夫战,勇气也

2、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如:好逸恶劳,亦忧夫人之情也

3、用在句末,相当于“啊”“呀”

如: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