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范例6篇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1

1.通过交流,我感受到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而美好的。许多作家对童年也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板书:桂花雨)

2.为什么童年里那阵阵桂花雨能让琦君终生难忘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设计意图:为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作铺垫,同时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导学提示单,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检查字词。

2.“笨笨拙拙”课文中是形容谁的?(桂花树)

3.这笨笨拙拙、其貌不扬的桂花究竟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让琦君念念不忘呢?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以后你的感受?(板书:香乐 )

三、感受桂花香

1. 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桂花的香和摇花的快乐的呢?

桂花香弥漫在整篇课文中,认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2. 交流。

3. 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两句话: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个“浸”字,用得多么准确,它不仅让我们闻到了花香,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画面。学生读着“沉浸”这个词,感到全村的人都沉醉在丰收的快乐与幸福之中。

【设计意图:孩子对桂花香的感悟进入了一种富有童真童趣的解读中,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四、体会摇花乐

1. 除了桂花的香味让作者念念不忘,桂花的不寻常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圈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板书:缠)

学生自由说“缠”可以体会到琦君怎样的心情。(急切、迫不及待)

A.想象一下小琦君会怎么缠着母亲呢?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呢?B.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个场景,我来做妈妈,你们就做小琦君。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动作来写,一个满心喜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4. 故乡的桂花雨对我来说是一种乐,对于父母来说又乐在何处呢?全体同学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花香、人乐、年丰、梦甜的一幅幅画面。

5.总结:第三自然段作者按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这样的顺序,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感受到那份快乐之情。(板书: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有效方法,并能有效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感悟思乡情

1.引读第5节,出示母亲的话。

真的是所有的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板书:爱)

2.假如我们来到母亲身边,对她说:(1)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 ;(2)这里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会说 。

3.母亲还会怎么说呢?

4.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用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比不得)

5.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6.学生觉得这平平常常的桂花身上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7. 琦君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感情,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故乡、亲人、童年。(出示作者一组作品的题目)

8.为什么她的作品偏爱这类题材呢?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设计教师的“教”,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着重开发“学生资源”。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几次公开课,他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感

一次是《桂花雨》的讲授。其中有一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摇桂花”的欢乐,体会思乡、恋乡的情感,他利用了多媒体动态课件:一棵桂花树,轻轻摇曳着,只见他伸出一只手摇了两下,另一只手点鼠标,桂花三三两两的落了下来,他说:“同学们,你们想摇摇看吗?”学生纷纷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哗啦啦,就像下雨一般,桂花洒落一地。学生咧着小嘴,别提多开心了。接着他问:“快看,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喜出望外,大开眼界。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在学生“摇花”的过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体会文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能力,方法极佳。

二、注意迁移,连接心灵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3

一、“组块”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黄丹丹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顺着作者文本的结构线形流动,而是重新组合文本内容,在一条主线下设计了三个板块:感受桂花香、品味摇花乐、体悟故乡情。每一个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给学生完整的体验。在组织板块教学的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黄丹丹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三、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4

五十多家书店全国2000多家出版社图书。市场规模大、装修档次高、图书品种全、价格更优惠!市场图书一本也批发,保证正版,如假包换。图书批发覆盖全广西,其中桂林十二个县、市区各书店、报刊停百分之九十的货源都来自本市场。

市场拥有7000平方米的发展空间,分A、B、C三层。A层经营:图书、杂志、期刊;B层经营:图书;C层经营:综合服务项目,有软件、音像制品、文具、特价图书、电话卡、体闲餐吧、乐器、动漫周边产品、军用模型、体育用品等等。

创一流的购物环境,人性化的商业结构,让每一位来宾都可以感受到“逛图书市场,享精神文化大餐”的快乐!让每一位顾客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敬请光临桂林图书市场选购。

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是经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审批,湖南省唯一合法的出版物批发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最新的交易平台,投资5亿元,占地180亩,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有全省最大的出版物仓储配送中心,面积50000平方米,邮政物流专业服务,方便快捷。

124路和147路均经过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行径线路:

124 路沿途停靠站点: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雨花区政府、师家老屋、藕塘坡、一字墙、北冲水库、洞井路口、油子塘、樟树屋、香樟路口、石马路口、青园路口(市中心医院)、铁道学院、新中路立交桥北、雨花亭北、砂子塘、东塘南(市中医附一院)、东塘北、曹家坡、广济桥、市十一中、义茶亭、建湘路口、天心阁西门、柑子园西(蔡锷路)、柑子园(解放路)、浏城桥、文艺西路口、东广济桥、窑岭、长岭(城南路)、左家塘、阿弥岭路口、阿弥岭、狮子山(车站路)、狮子山东(桂花路)、高桥大市场南、友谊村、长沙大道口、石坝路口、劳动东路口、曲塘路口、豆花塘、窑坡(香樟路)、香莲路北、玉竹路口、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

147 路沿途停靠站点:机电市场,汽车南站,公交技校,全州药业,天际岭隧道南,天际岭隧道北,长塘路口,煤田地质局,出版物交易中心,雨花区政府西,曲塘路口,体育新城,(上白沙湾省医药学校),下白沙湾,体育新城,粟塘,(大桥村一中华夏学校)万家丽路口东,万家丽路口西,树木岭路口,自然岭,树木岭,鼓风,雨花公安分局,新星小区,雨花区交警队,有色二十三冶,高尔园林,麻塘,科技职院,洞井路口,张家屋场,唐家大屋,井湾子,井湾子南,湖南女子大学,红星村南,高升村南,省植物园,洞井铺,汽车南站。

北京图书市场位于城东朝阳区甜水园北里16号,是一座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的批发零售并举的图书大厦。市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央商务区及中央电视台、京城最大的朝阳公园、及将要落户的凤凰卫视演播中心和正在筹建中的传媒文化广场。东面是新开通的四环路,这里道路宽阔、交通便捷,10几条公交车由此经过,市场外设有百余个机动车泊位的停车场可供客户使用。

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成立于1993年5月11日,市场刚成立时,是利用小区一段新建后暂时闲置的公路开办的,图书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发展,4年后迁入建成一座面积13000平方米的新的图书大厦。市场地上三层为经营店铺,地下一层为库房。场内有200多家经营单位、出版社,广纳了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出版、发行单位,图书品种繁多,集中了各地优秀的畅销书和高档书,汇聚了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艺、传记、教辅、儿童读物、外语、计算机等各类学科的书籍。场内设有中央空调,自动垂直货梯、电子触摸导购大屏、电脑查询等现代化设施,并为商、客户提供邮寄、托运、储蓄等服务。市场内公安、工商、文化、行业办公室、审读等方面联合执法办公,对图书发行从源头上净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商家和读者客户提供了方便。

主要批发商品:主板,内存,电脑教育图书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区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创新 应用

一、引言

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已成为衡量设计师自身素养和设计水准的新标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顺应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始同步跟进和调整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迅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需要结合“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时研究和调整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文化特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

当代艺术设计正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专业间的交叉、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中国设计的前进方向也将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展现“东方设计学”风貌,是中国现代设计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本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璀璨多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蕴丰厚,形态多样,是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在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探索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让区域文化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构建“东方设计学”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根据区域特色在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加强课程设置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以及多样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与本地区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互补发展,减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复设置,注重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交叉专业建设发展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适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的利于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能有效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发展,是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区域文化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和完善,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把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之中,建设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将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并通过与区域相关特色企业的接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丰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之中。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来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专门人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出适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的元素,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之中,探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一直是笔者所研究和关注的教学改革探索方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包装设计》为例,对桂林区域文化特色在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桂林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民族融合区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及相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与桂林旅游相关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切实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一)竹制材料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竹子生长茂盛。竹子质地可塑性强,易于雕刻,使得竹材料在桂林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中得到大量的使用。根据这一特色,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竹制材料的桂林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作为课程作业的具体设计对象,引导学生们在对桂林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实践。

设计效果展示在一次《包装设计》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桂林区域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大量文人墨客的聚集,使得桂林地区饮茶和饮酒盛行,而竹制器具正是桂林当地常被使用的盛茶、盛酒用具,也是作为馈赠和旅游纪念的不错选择之一。进而以竹制茶具、酒具作为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结合桂林特色文化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提炼出可供拓展的元素来进行竹制茶具或酒具的包装设计实践。如图1和图2的包装设计作品――“竹韵”茶具系列包装设计,是为一套竹制茶具所设计的包装,包括有茶壶、茶杯、茶匙等竹制茶具的内外包装。设计者从竹制产品的原生态这一特色出发,选用了桂林当地的土麻布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以纯手工进行缝制和制作。桂林土麻布可以选择的颜色相对单一,所以设计者加以南印花布作为点缀,并将这一套茶具包装的外包装盒盖参考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设计处理。

(二)特色食品包装设计

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桂花树。秋天走在街道上,一阵一阵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由桂花所制成的各种食品健康味美,也和“桂林三宝”一样是受到旅游者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包装设计也是融合桂林区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桂”食品包装设计(D3)就是学生根据桂林区域特色所设计的一套桂花食品系列的包装设计。设计者从桂花食品的选料天然和桂林争创绿色环保旅游城市这两个立足点出发,选用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绿色作为整体包装设计的基调,并将桂林传统南糖包装所常用的牛皮纸、麻绳运用于包装之中,设计出来的“桂”食品礼盒包装桂林地方特色浓郁。

山水文化、藩王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运河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桂林地区还有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更好地将桂林区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区域特色文化应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在桂林地区的一种探索。

四、结语

区域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财富。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在传承和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为不同区域院校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利用元素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的拓展空间。将区域特色文化合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地契合了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走在行业尖端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也是“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志[E].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陈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革与思考[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008(12).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如鱼得水”?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巧用媒体,亲身体验,激发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例如,在教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笔者为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和巨大,演示了利用网络与国外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交流双方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形象,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然后,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网上世界的精彩:下载歌曲,查找学习资料,逛淘宝网买东西,快速发送邮件等。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直观地验证了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媒体,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设计课件,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点化难点,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根据画面展开想象。例如,教授《桂花雨》一文时,笔者为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小时的摇花乐,感受桂花雨的芬芳,首先让学生做抱树姿势使劲地摇,并想象摇花的乐趣。接着笔者出示多媒体动画:悠扬舒缓的钢琴音乐声,纷纷扬扬的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学生惊喜之情,在想象中流露,在喊声中释放,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水到渠成。

2.再现历史情境激情。例如,在教授《虎门销烟》一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何虎门销烟的壮举引发了群情激奋,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走近那些因吸食鸦片,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展现他们病死的悲惨情形。看着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股痛恨之情在学生心底燃烧;接着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过程,并采取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功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自己的话语中,民族自豪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都油然而生。

运用媒体,拓宽视野,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静态的书本教材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上一篇搬迁贺词

下一篇产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