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教学范例6篇

鉴赏教学

鉴赏教学范文1

一.知人论世

即简要介绍作者。作者的介绍应抓住最能体现其一生主要活动的事迹并能理出其内在的联系,简明扼要介绍。元稹为中唐诗人,15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朝中官员),后历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他与白居易齐名,号“元白”,写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但成就在白居易之下,自言“词直气粗,固不敢陈露于人”是较为恰切的。倒是他那些写家庭生活、怀念忘妻韦丛的诗作内容真切感人、艺术上独具特色,广为后世传诵。

元稹生于779年,23岁时同20岁的韦丛结为夫妻(韦丛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幸福而又清贫的七年,韦丛27岁即病故,元稹时年30岁。元和六年(元稹33岁,也即妻亡三年时),元稹就写了悼念亡妻的《离思》(共五首)。在元稹的文集中,直接表达悼念亡妻之情的除《离思》之外,尚有《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足见元稹对韦丛的感情之深。《新唐书》(中华书局版)5229页有《元稹传》。

二.纵横拓展

“横”指元稹诗集中与此题材相关的诗,“纵”指历代诗文中与元稹此题材相同的诗。元稹的《离思》实际上属于悼亡诗,悼亡诗滥觞于《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兮,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一个男子对他亡妻的悼念。但明确的以“悼亡”为题,概括了这一类题材的,实为西晋的潘岳,他有《悼亡诗》三首,特别有名,其中有“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这样的诗句,真切感人。

元稹继承潘岳“悼亡诗”的题材、写法但又有光大,如《唐诗三百首》收录的《遣悲怀》三首,蘅塘退士评价:“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评价甚高。

北宋南宋悼亡词中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另一首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寄李淑一》亦为悼亡词。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但最好的就这几首。实际上,围绕“悼亡”这一题材,在教师纵横联系时,把这几首诗中的精妙能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三.聚焦品评

鉴赏一首诗,不应只是静态的评点,而应是纵向、横向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应该说,这首诗如放在上述作者与韦丛的经历、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中,放在同类题材的诗中,学生应该知晓诗意了,但还需要教师对诗本身进行挖掘,因为一方面诗中有典故,一方面诗中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直接阅读理解也许还只能停留在表层。

头两句化用兼用典。《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另外,宋玉《高唐赋》中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为高唐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云雨的成语即源于此。“沧海”“巫山”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观赏过沧海巫山那样的水云,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实则隐喻韦丛及他和韦丛的关系。这两句,因有前边《遣悲怀》等诗的铺垫,学生就会完全理解元稹近乎夸张的描写实不为过。

第三句“花丛”比喻兼有夸张,言美女多而密集,“懒回顾”描写了心理,同时也是表明了对爱妻忠贞的态度,这是果,第四句则说明原因。“道”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尊佛信道之道,一是砥砺学问、修养品德之道。取任何一种解释均可,但贵在能自圆其说。一半是“修道”,一半是“缘君”,对爱情的忠贞,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婉曲而又深沉。

鉴赏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都较强,各学科知识也已有一定积累,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自主地学习。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各大派别,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作品,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尤其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美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的压力,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美术教学并不重视,加之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下文将详细论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总之,美术鉴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鉴赏。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方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导致他们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和生气。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安排的课时较少,此外,艺术课程虽有向必修课发展的趋势,走在普及路上,但美术仍不是高考科目,仍然只是“调味”课。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课时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星期才安排一次美术课,由于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就无法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整合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人们进行美术鉴赏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自身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美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鉴赏者还会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因此,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的拓展、延伸与提高。意即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欣赏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还要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审美感知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感受、联想、分析和评判,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高中美术教师应多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了解当代美术,加深对美术的理解,精于鉴赏和评论,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艺术视野。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美术教学,加强教学经验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以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美术不是高考科目、不被重视,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简单地讲解一些美术作品即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鉴赏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得到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当然教师还是主导,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这样的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于同一美术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和鼓励。当然,有时候学生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偏颇,但他们确实认真鉴赏了作品,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教师要在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和尊重,以资鼓励,从而保持他们鉴赏作品的积极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学生之间交流美术鉴赏的感受、理解和心得体会等,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上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美术知识,学生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和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参观美术展览等,或者通过互联网开阔知识视野。

(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再造想象,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应以美术作品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作者情感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情感,不要以教师的审美为唯一的审美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鉴赏时,教师除了让学生鉴赏作品的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外,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宫殿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引导他们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说出什么样的见解,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尽量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他们进一步解读作品,得出有价值、有深度的结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以点带面,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应该富于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美术作品鉴赏展开活动。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美术作品独特的、最本质的美和作品的动情点,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美术作品、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美术作品鉴赏的理论,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鉴赏美术作品,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进而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掌握鉴赏方法和规律,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和体验、并得出独到的鉴赏结论,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并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日后能独立鉴赏作品,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并重

美术常识与美术鉴赏联系紧密,因此,美术鉴赏教学应两者并举。美术常识是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理解美。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析,而轻视其对美术常识的掌握,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在鉴赏作品是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也难以在鉴赏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提高。没有美术常识基础的美术鉴赏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较高层次的美术鉴赏必然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此外,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由于缺乏鉴赏经验和方法,往往不自觉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作品画的是什么,作品画得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等,而这种浅层次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标准只能使美术鉴赏活动流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时,若仅让学生以“像不像”的审美标准去评析该作品,学生的鉴赏结论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在欣赏这幅画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常识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认真感受和分析这幅作品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及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等。同样,以“美”和“不美”的审美标准来鉴赏美术作品,也是比较肤浅的。因为“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美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同一种美也可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人的生活经经验、文化素养或者情绪情感不同也会对同样的美产生不同感受,所以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并略带作者和观者的主观性。当然许多“美感”也可以通过在一般人看来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挪威画家蒙克《呐喊》就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自然带给人的不安和恐惧,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从而产生特有的“美感”。所有的美术鉴赏活动,若不以美术基础知识为基础,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片面地以“像不像”“美不美”去评述作品,美术鉴赏只会停留在肤浅的感性层次,难以达到理论高度。因此,教师应将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达到理论层面,从而在鉴赏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中总结出美术鉴赏方法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鉴赏教学范文3

关键词:学与教;鉴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01-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核心工作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校的发展前景。课堂是一门艺术,艺术会有闪光点,也会有争议和遗憾之处,艺术就应当鉴赏。课堂鉴赏就是对教学进行鉴定和欣赏的过程,是对课堂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是教师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课堂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借鉴和批判的过程,是理解学与教现象所蕴涵的深层次关系的过程。

1 对“学与教”课堂系列问题的思考

教学是最常用的教育词汇,人们普遍认为没有教师的“教”就不可有学生的“学”。现代教育普遍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字。如“说课”就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教师自己在说,“观课”、“评课”、“教学设计”和各类课堂教学比赛。关注最多的是教师“教”的表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和配角的地位。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没有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教师的“教”。“学与教”和“教与学”的区别在于“学与教”是把学生的“学”放到首位,“学与教”是比“教与学”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当“学与教”成为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时。教师会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换位后教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上本节课?不上行吗?对本节内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所设定的认识、了解、理解的目标,学生是否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那本节课就没必要上了。教师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本节课学生应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对于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设定应具备三个特点:①学习目标的指向性要明确;②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可观测性要清晰;③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具有可检测性。当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清晰后就要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就是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说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技术路线图。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按预设和非预设的情况生成的一系列学与教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有所收获。能力应有所提升。对于学生的收获可能是什么?如何知道?教师需要进行认真思考。要在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检测评价过程寻找答案。得出学生的问题是什么?思考怎样为学习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或指导。

2 对“学与教”课堂鉴赏的心态与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和评课观念也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听课不能面面俱到,不能什么都听、什么都记,也不能什么都评,更不能把评课变成了自己的说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因为你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也许不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课堂是育人的艺术,艺术则需要读懂、需要鉴赏、需要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鉴赏和研究?应带着什么心态对课堂进行研究?

对课堂“学与教”情况的鉴赏要带着三种心态,一是学习与欣赏的心态。只有学习才能找到本节课的诸多亮点。因为找到了亮点才会欣赏;二是研究与提升的心态,只有对课堂“学与教”及相关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达到提高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三是质疑与批判的心态,课堂教学是一门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艺术作品,任何作品都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课堂也是如此。因此,要听有问题的课、听有研究价值的课、听可以促进教师成长的课。对课堂的鉴赏不仅要鉴赏教师教的情况,更要鉴赏学生学的情况,要鉴赏师生的关系、学法的指导,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的掌握情况放在首位。

教师在对课堂进行鉴赏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中的丰富内涵,要寻找到优秀的教学思路。自然巧妙地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能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要学会发现成功的差课,失败的好课、磨出来的假课。关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等。当教师用鉴赏的心态对待课堂教学时。就能发掘出课堂中可推广的案例并对其提升。就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例如佛山三水区某中学的女教师用学生分别举起的1~4个手指。代表其选择题中ABCD的答案选项,这种即时对学情的调查就是本节课与众不同且可推广的方法之一:又如顺德红旗中学陈亚铃老师上课时,课堂上学生举手要求发言的现象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面前不断变换的红、黄、绿三角牌,当学生把红色三角牌放到上面。表示此问题没有思考清楚:黄色三角牌表示似懂非懂。还存在疑惑:绿色三角牌表示完全清楚问题的过程与结论。

以上两位教师对学情的了解达到了可观测的境界,这有利于对课堂进程的把控。教师听课就是要欣赏并推广这些实用、有效、科学和全新的课堂学与教的方法。对课堂学与教情况的鉴赏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使其更先进、更科学,提高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鉴赏是对照学习目标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是教学、教研中经常开展的活动,当教师用多元的心态对课堂教学进行鉴赏时就会收获颇丰。

3 对“学与教”课堂鉴赏的原则与方法

对课堂“学与教”鉴赏的前提是听课,教师站在什么角度听课很重要。常规的听课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看教学知识的完整性。教学思路的清晰度。课堂结构的严谨性,教学密度的合理性。教学是否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等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听课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学的“教”字上,对于学生也只是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是否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等。但是课堂“学与教”的鉴赏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听课者要假设自己是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本节课能学到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或者听课者把自己想象成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考问题方法都与听课的学生相同。从而感受一下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听懂吗?听懂后会用吗?有多少内容可能在大脑深处留下深刻印记?当教师完全站在学生角度去听课、去思考问题时。教师对课堂的鉴赏就会自然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这样听课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

在对课堂“学与教”的鉴赏过程中,要让鉴赏者和被鉴赏者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多元互动的方式进行鉴赏。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生成的非预设情景。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哈尔滨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佛山南海实验中学的刘宏德老师上《电磁铁》现场课时。学生由于导线等问题无法完成预设实验,学生设计了用小磁针的转速判断磁场强弱的全新的生成性实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也使本节课荣获了全国最高奖。这节课告诉我们,一节由于非预设问题出现而导致可能失败的课,无疑打破了教师原来预设的过程。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听课者在欣赏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和应变能力的同时。更多赞赏是送给学生的。

鉴赏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师;音乐鉴赏;人文精神;教学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审美鉴赏理论。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强调文艺要“文质彬彬”,“移风易俗”提出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观点,认为人格的最后完成是在音乐的活动之中。他把“乐”列为学生六门必修课之一,并且把“音乐修养”当做必备的素质。可见,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中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养成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师的音乐课程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其内容结构基本有几个模块组成,分别是:音乐鉴赏(器乐,声乐,戏曲),歌唱,歌唱指挥,基本乐理,视唱(简谱,五线谱)其中“音乐鉴赏”模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及对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来体验和领悟音乐,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评价和判断能力,是学生能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点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追求真,善,美,逐步培养正确的审美感和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重视音乐鉴赏模块的特点

音乐鉴赏在中师课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呈现出许多的特点:

(一)内容选择广泛性

中师课程中音乐鉴赏选取了大量优秀的中外音乐精品,将器乐,声乐,戏曲音乐都吸取了进来。通过学习了解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二)音乐鉴赏层次与程度的深入性

音乐鉴赏加深了鉴赏的层次与程度,除了要能够对音乐的风格与流派及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学习之外,还要能够对音乐作品或现象作出评论和选择。

(三)音乐课程目标的多维性

目标分为三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是形成人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源泉。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鉴赏通过对音乐作品风格,题材,内容等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学习中,听出人生的真谛,世界的美善。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来比较不同音乐的风格,文化特征等,从而来培养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等能力。

总之,音乐鉴赏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聆听中感悟真、善、美,追求美好未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师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普通中师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要求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会演奏乐器,但都应该具有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音乐欣赏是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发达的“听的哲学”,如果一个人能够超越声音作品的本身去领悟到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最高级的听。在听的过程中,去完成审美,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聆听来体验,感悟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评价和判断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音乐鉴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到蕴含在音响中的美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来实现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初步形成,生理与心理方面均趋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充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想出美的事物,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将它表达出来,主动的创造美。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内心情感逐渐丰富,喜欢追求一些新异的艺术,追求形象美,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加之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和市场商品的影响,社会上的音乐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因此,他们不能够很好的分辨良莠,只是仅仅凭着喜好去接受一些流行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对流行音乐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在这种时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并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学习比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二)通过鉴赏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聆听中不断把握音乐,从而取得艺术的体验。

(三)音乐鉴赏可以是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及世界的优秀音乐文化,并热爱它们。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音乐鉴赏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课,同时也是人文科学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罗曼罗兰说:“音乐最大的意义不就在于他的纯粹的表现出人的灵魂,表现出那种在流露出来以前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秘密吗?”音乐作为一种人的艺术,首先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为了满足我们的欣赏欲,并且丰富我们的感受。音乐家们进行的创作是一种表达时代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它是一项高尚而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活动。应当从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角度,来了解一些有关民族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从音乐鉴赏中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的不同历史,不同民族审美情趣

音乐创作者比普通人更迫切地趋向于时代精神,他们的创作情绪和灵感往往也是对时代生活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形式都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绝对不变的审美标准是不存在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健康审美观念,推崇思想道德高尚的作品,追求平淡。在讲授诸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等等这些古典音乐时可从儒家,道家的审美理念入手并结合一些文学诗句或典故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悟音乐,是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由于地理、气候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地域,各自相异的文化形态。新疆民歌直抒胸臆,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给人一种豪迈,热情,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与新疆远离海洋,四周群山环抱,辽阔的草原和浩瀚的沙漠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陕北的民歌音调高亢,粗犷,给人一种勇敢,坚韧,永不服输的精神力量。这与陕北那片无边无际广阔而荒凉的黄土地是分不开的。南方民歌音调平稳,舒缓,风格委婉,清新优雅,这同样与南方的充沛的雨水,碧绿的良田分不开。在讲授诸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茉莉花》等等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时可从自然条件,地域环境的角度让学生领悟到不同地域民歌所展现的不同人文精神内涵。

(三)鼓励学生写音乐鉴赏短文

鼓励学生用写听后感,散文等方式来表达鉴赏后的感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同时也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好地走进音乐的世界,提高学生整体艺术修养。

结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特征。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来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音乐鉴赏是中师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同时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学生想象力,丰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陶冶情操,提到审美素质,让学生在聆听中听出音乐的美,听出世界的美善,听出时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次.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12

[2]胡向阳,周学石.音乐欣赏教程(修订版)[M].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5.9

[3][美] 罗杰・凯密恩.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M].世界图

书出版社,2008.6

鉴赏教学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鉴赏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鉴赏教学范文6

在高等院校上好设计艺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上设计艺术鉴赏课普遍反应感到吃力,老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深究其源,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的缘故,其一是任课教师不适合上艺术鉴赏课,其二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在整个艺术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实质,没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中的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重技轻道”的特点使很多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技术层面上,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运用电脑技能,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设计的真正的含义。以至于出现教师费心地备课,精心地上课,可是结果却是寥寥几个人听课,使上课老师很是尴尬。要想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知识视野

高等院校艺术鉴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问题看得深广和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创造思维,使之成为极具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专”的同时要“广”,吸收姊妹艺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

首先,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必须具有非常全面通透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高等艺术院校艺术鉴赏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他们的知识面要广,既要懂基础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又要懂一定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史、设计史等知识和理论,这样才能适应艺术院校艺术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学生经常找老师帮忙,为晚会设计广告招贴、传授摄影知识、了解建筑欣赏等,当你一一为他们解决时,学生就视你为能人,是好老师。否则就会出现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尴尬局面。

其次,上艺术鉴赏课的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水平和具备一定史学修养。如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的区别和联系,大的历史文化分区以及每个时期艺术的特点归类。如中国古代的图形符号和中国文化、生活元素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融入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就需要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淀,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使这件艺术作品能够深深影响到学生、感染到学生,其实也是在教育学生,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积极地做好艺术理论灌输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开发者,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艺术设计鉴赏课程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在知识的储备和拓展上加大同行间的交流,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形态独特的见解。

其次,建立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和互动交流平台,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取学生在艺术思维上的困惑和迷茫,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做到理性听取,感流,用自我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畅想的大门。专业艺术院校设计艺术鉴赏课教学,首先要培养人的鉴赏能力。其实这是关系到设计艺术专业知识传授时“度”和“量”的问题,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与之有关的设计因素。并能用高的思维来思考它的魅力。

再次,教师要学会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艺术课程中需要教师作理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和幼稚,使之在课堂上与教师课程产生共鸣,达到积极地跟进,这样才会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不是徒有虚表了。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更应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知己和支持者。师生之间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便于一个生机勃勃的教与学的气氛的形成。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不能以单一的艺术来引导学生,可以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这可以说明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把握了艺术本质,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思维的源泉。又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艺术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比较抽象艺术的兴趣点和挖掘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