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文化论文范例6篇

面文化论文

面文化论文范文1

(一)网络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弱化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在传统社会发展中,总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贯穿其中,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由过去的绝对单一逐渐向多元化转变,由于过度的强调自由和张扬个性,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则被看成是对人性的压抑。网络给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人们逐渐接受并信奉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普世价值”观,甚至还通过网络践行所谓的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除此之外,作为社会思潮重要载体的网络,还传播了影响较大且带有欺骗性的有害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等,这些和主流价值观相异的思潮,虽然影响仍然有限,但是如果不加注意和监控,网民会逐渐地认同某种社会思潮而逐渐背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力量涣散和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逐渐消解我国意识形态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网络文化价值的泛滥性污染了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从过去的信息沙漠陷入到信息洪涝中,人们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多如牛毛的价值选择。如果说选择机会的缺乏是过去时代人们面临的困境,那么网络时代,这种困境就在于选择尺度的丧失。因为网络时代,不仅各种价值消解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都标榜自己有价值,人们捕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就像从庞杂的价值“海洋”中捞取信息之“针”。从表面上看,网络扩大了人们选择信息的自,但“超载”的信息极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和浪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还应该看到,花样不断翻新的海量信息中,还参杂着庞大的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信息、黑色信息等,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和办事效率,引发信息疾病,污染网络环境,还毒害人的心灵,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最终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紊乱和社会行为的失范。

(三)网络文化价值的渗透性导致了个人隐私脆弱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社会系统内相对封闭范围内的“价值”被“渗透”和“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价值隐秘性的消失给个人的隐私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打破了以往有可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价值秘密,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使得价值秘密一旦被披露,很快就可以传遍全世界,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价值隐秘性的消失“使得身处价值中心的人陷入众人追逐的价值漩涡中,令他的所有行为与日常生活都将没有秘密可言”,如身处大众瞩目的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媒体关注,甚至他们的穿着打扮就有可能引起时尚潮流。另外,为了满足人们无聊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制造商们将个人隐私变成了商业“钱景”和“媒体资源”;为了寻找“看点”,专业团队不分昼夜地捧红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进一步讲,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时代人们将面临着一种自由的剥夺,人类生活的个人隐私将荡然无存。

(四)网络文化价值的虚拟性引发了传统道德的失范

网络是以虚拟实在和虚拟空间为基本技术支撑的系统,这就极易导致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由于匿名性的缘故,人们不仅虚实难辨,甚至真假莫辨,就像在网络中开了一个“蒙面舞会”。由于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加上没有他人“在场”的监督,人们开始肆无忌惮的传播色情、暴力、下流的行径,开始无所顾忌的浏览和观看成人读物,甚至进行网上易和色情消费,就像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所指出的:“最能体现web2.0破坏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莫过于色情行业。”另外,由于网络的易复制性,导致了网上普遍的盗窃他人智力成果的不道德行为,心安理得的享受“你的也是我的”。所有这些,都为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条件,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体系提出了挑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价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丰富马克思主义网络信息源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同并接受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如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渐入人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无疑会加剧民众理想信念的淡漠。加之,我国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甚至有人认为这些理论只是空洞而脱离实际的宣传,导致了人们缺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针对一些人因网络文化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以及政治信仰淡漠问题,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坚决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以老百姓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思想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现实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网络多样化社会思潮

主流文化即主导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通过权力话语机构组织生产并推行的,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及其核心价值体系,赢得广泛赞同并贯彻于全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中”。当今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必须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思潮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把它作为丰富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养料,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思潮,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网络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观念遭到排挤这种现状,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通过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

(三)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净化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开发应用,在带给人类巨大的利益和各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数字传输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信息的广泛、及时和自由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海量的信息增加了人们选择的难度,更是给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针对由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以技术对抗技术,构筑防洪堤坝。其一是在互联网的终端上安装过滤软件,其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分级处理,其三出于国家网络安全需要,在互联网路由节点上对网络内容实施技术检测和封堵。网络文化本身就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只有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才能在控制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才能使人们更有效地在信息海洋中选择对自己价值的信息,净化了网络文化的环境。

(四)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塑造良好的网络价值观

网络时代,价值有其自我繁衍性,它本身在创造一种需求,过去认为没用的东西可以在网络空间里获得新生,然后唤醒更多人对它的需求,这时不是人的需要产生价值,而是价值产生人的需求。因此,网络时代的价值比任何时候更具有随意性,价值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针对网络中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价值混乱现象,一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宣传,如网上访谈、视频纪录片、教育漫画、歌曲颂扬等,营造人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二是积极倡导行业自律,构建网络道德规范。面对网络各种不规范行为,甚至利用网络犯罪的行为,我国要借鉴世界各国制定的一些相应网络规则,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

(五)坚持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培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人才

面文化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晋南,面塑,开发,保护

 

就目前晋南地区的面塑市场及其运营模式来看,面塑此种文化事项仅限于出现在特殊的时节与特定的场合,这即是其全部的生存发展空间,如果将其纳入到更广阔的文化保护理念的氛围中,显然是不够认真、不够长远的。作为一项非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仅存在于少数人的观念中或依靠民俗学工作者来阐释,而作为其文化受众和承载者的广大民众却没有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意识;此外,将传承工作只落在了手艺人的肩上同样是不完善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手艺人所做的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这属于保护的初级阶段人文历史论文,他们在文化认识方面是缺失或忽略的。

对民间文化艺术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在晋南面塑文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对其开发与保护的浅显认识。

一、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

晋南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处于较低层次,以分布在各个旅游景点周围的摊点为主,就所出售的商品种类来看,无非是佛像、木梳、手链项链、牛仔帽夏凉帽、风筝、油纸伞等等,这些与其他地方所售的旅游纪念品毫无差别,找不到一种具有本土色彩的纪念品,被称为“无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论文怎么写。可以说,不具有地方特色、工艺劣质是大多数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问题,而晋南如临汾地区的这种缺失更为严重,竟然没有形成一种可供进行地方文化定义的商品类型。事实上,这是缺乏地域自信力和文化创意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发现和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建立一个较高端、具有实力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来增进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识,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在这方面也不乏成功典型,“陕西泥塑”已成为与兵马俑、农民画并列的标志性特色传统文化,不必说其相关的专业研究,单从它们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繁荣就足以见证它在保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成绩。因此,在晋南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提供面塑的展示平台是可行的且必要的,它能够代表一方水土的风貌人情人文历史论文,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的定义之作。同时,欢迎更多的传统工艺参与进来,如平阳木板画、威风锣鼓的微型复制品、根祖文化纪念品等等,开发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深层地域性旅游纪念品”,让技艺精湛、寓意深远的传统文化登上现代舞台,见出其在现代审美功能中的适应与需求。

二、与政府及民间组织结合,开展多项弘扬晋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工作

我国政府不单是作为管理的职权部门,亦是文化艺术工作的引导机构,在此方面它往往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舆论引导和环境支持,地方政府更能发挥如是作用,一些特色活动的开展对树立地域自信力、提升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间组织是作为地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出现的,与政府相比更能体现出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自觉和高水平的文化诉求。2001年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倡导实施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即“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此展开了声势浩大、功在千秋的保护工作,并及时出版相关学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民间文化认识。近年来各地也举办过不少文化节,如风筝文化节,剪纸大赛,面塑艺术节等等都属于增进民间文化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之举,临汾在2002年也举办过剪纸面塑大赛人文历史论文,但其组织宣传与影响力度并不明显,人们依然没有认识到面塑作为非遗、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与发展空间。2009年在咸阳举办的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可谓此领域工作的一个高水平平台,它凝聚中央与地方的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对面塑这一传统事项进行提升与再认识,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发扬的保护模式之一。举办这样的文化节不仅有利于本地文化的繁荣、经济的促进,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及树立本土传统文化的品牌实力论文怎么写。

三、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

《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一书中提到,保护工作被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意即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是对传统、对当下、对未来的文化事业负责,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积极维系今天我们还能够体验到的文化事项,就是为后世创造一个文化现象多元、地域色彩丰富的广阔天地,让人们不再生活在精神领域贫瘠的家园中,将我们的根祖情怀传承下去。因此,除了民间传承人、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志愿者与爱好者外,青少年同样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传承队伍,让这些未来的主人参与到民间文化生活中来,即能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厚重情感,他们亦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方面,很多省市近年来也组织过学生参与面塑制作的相关活动,但也仅体现在作为手工课程学习的层面上人文历史论文,还未在青少年群体中渗透关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观念,因此这一点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让青少年热爱并参与自己家乡的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可贵的保护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即博大精深又生动活泼,从而主动地将其融入到他们成长的视野和血液中。

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保护好地方文化特色,就是保护本地域的文化身份,同样是保护全人类的文明。作为晋南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我们应当拿出更多的勇气与智慧,投入到面塑的关注和保护中来,鼓励有关的团体提出更丰富的开发模式,让我们的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辉.从猫福的前世今生看民间造型艺术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白胜庚.民间文化保护学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M].学苑出版社,2006.

面文化论文范文3

摘 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言语交际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困难与障碍。其中,“面子”理论的不同就是一个主要问题。探讨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下“面子”理论的不同以及分析了造成理论不同的原因,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败。关键词:中西方;面子定义;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15-0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形成,跨国公司和组织在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在显著增加,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在跨国经营和管理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面子问题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的重视,因为它对跨文化交际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交往中时时刻刻关注着“脸面问题”。面子理论作为一种礼貌现象,已经深入于人际交往之中。本文旨在研究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希望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帮助人们避免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一、中国人的面子理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脸”和“面”。她认为,“脸”是团体给予具有道德名誉者的尊重[1]。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标准,社会就会批判他,他就会感到丢脸,就会因此处于无人帮助的境地而感到焦虑。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脸面”可以限制人们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有效法则。“面子”指的是个人通过可以看到的成就和夸奖而得到的声誉和地位。它将个人提升和荣誉的获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金耀基在胡先缙的基础上,指出把“face”一词翻译为“脸”和“面”的做法适用于北方说国语的区域,但是中国南方说粤语和客家语的区域只有“面”字,而没有“脸”字。为了避免文字复杂性,金耀基用“面子”概括胡氏定义中的“脸”和“面子”的含义,而且把面子归纳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是社会给予个人的。“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道德性的面”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队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2]。二、西方人的面子理论美国社会学家ErvinGoffman(1967)认为面子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根据他人的推测而为自己所争取的。并且面子是一种自我描绘,它是人们自我社会价值的证实和认可。Goffman认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面子工作”(facework)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交往之中。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还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胁或伤害他人的面子[3]。所以,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尽最大可能地使用礼貌用语。美国人类学家Brown & Levinson认为“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4]。这两位学者指出,面子是共有的,人们通过共同的合作和努力来挽救面子。保护自身的面子是为了交际双发在交际中都可以收获利益。三、中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论(一)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理论根据Hofstede的五种文化维度的定义,中国的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属于高权利维度。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国人把集体比喻成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和目标,没有集体势必就没有个体。由于这种思想在中国很广泛,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以“积极面子”为其主要特征的。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位置,人们主要受到以下三种思想的统治:君大于臣,父大于子,夫大于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人们重视地位、关系、角色的融合性。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相信个人只有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他们更加能够接受在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集体主义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儒家思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奠基石,两千多年来,它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文明,影响极其深远。在儒家思想之中,集体先天就有,人一生下来就处于这个集体之中,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你都得接受。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集体中你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变动性。比如说你现在是晚辈,但将来随着你弟弟和妹妹的出生、孩子的出生等而成为长辈。这个集体充满感情,讲究人情。尽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是一种在感情上可以接受的差别。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特别看重自己的身份,每个人的价值都在这个身份当中得以体现,没有这个身份你就一文不名。(二)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论 Hofstede在其理论中提出,西方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范畴,属于较低权利维度。“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松散的个人独立于集体主义,个人利益远远超越一切,被至于最高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中,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14世纪在西方兴起文艺复兴活动。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且逐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开始接触到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他们以此为基础,突出了追求独立的生活,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想。并且推崇“人性”、强调“人权”、宣传“人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个人为主导的生活方式被重视,个人的理想、目标和隐私都得到极大的尊重。Smith和Louise认为,“个人主义包括自我意识,自身是一个单独的集合体,他的行为目的在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不是集体中一些人试图消除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个人追求自由、独立、自我”[5]。(三)中西方面子理论对比研究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将集体概念至于个人概念之上。人们认为个人和集体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个人只是社会整体网络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或一个分子,整体则起到稳固和融合的作用。中国“面子”文化将“积极面子”放在第一位。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需要不能超越于社会赋予每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不仅是一种社会标准,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工具。在西方文化中,“自我”一直以来是人们所推崇和追求的。西方人看重个体的独立性。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以个体为主导,强调自我,突出自我。“要面子”在西方文化中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时保全自我的“面子”。双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导致中国人做事会保护自己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相反美国人做事经常不讲究情面。西方文化受到个人主义取向的深刻影响,集体规范或期望相对较低,人们试图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平等性”的原则,一旦双方发生矛盾冲突,人和事不会等同对待。因此,从内涵来讲,西方社会“面子”的概念要比中国的“面子”小得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西方人并不是完全不重视面子,但是面子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中国人那么复杂。在做事方面,西方人会将人和事完全分离开来,讲究一切公事公办,在原则问题上很少顾及人情、面子,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讲情面”“冷若冰霜”。四、结语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文化的不同是决定言语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面子文化必然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讨论和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在适当的场合实施一些策略并且说出得体的话语。同时有利于指出隐藏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会和矛盾冲突的因素,进而促进在言语交际中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促使交际达到成功。参考文献:[1]胡先缙.中国人的面子观[C]//黄光国,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57-78.[2]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C]//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杜冠图书公司,1988:289-345[3]Goffman,E. International Ritual : Essays on Face to Fade Behavior Garden[M]. City, New York. 1967.[4]Brown,P &Levinson, S. Politenes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5]郭峥嵘.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较和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76.

面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满族;萨满教;面具文化

[中图分类号]B9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32-02

萨满面具是北方民族人类初期文明,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造的民族艺术文化,也是萨满文化的艺术载体。学者对萨满面具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富育光在《萨满论》中认为:“不论从宗教学角度还是从民族文化学角度分析,面具文化均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超自然力崇拜观念的意识形态反映,各个民族的祖先,都必然要经历这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①王纪、王纯信在《北方民族萨满面具艺术解读》一文中提出:“萨满面具是北方民族人类初期的文明,是在特定的历史岁月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艺术资源,在世界的面具艺术中,由于信仰、环境的因素而独具个性。”②郭淑云在《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中谈道:“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使用它而成为一种风俗,这种风俗与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并因此而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③萨满面具非满族所独有,在北方多个民族所信奉的萨满教祭祀时都会用到,但相对其他民族而言,满族萨满教面具的使用更加普遍。

一、萨满教面具

在满族信仰的萨满教中,面具被称为“玛虎”(mahu,满语),也即假面、鬼脸。“皮玛虎”为满汉组合词,是指以皮革缝制成的面具。玛虎是萨满跳神的必备神具,既被尊为村寨的守护者,又被奉为氏族至尊的神。④萨满面具的出现依托于某种萨满教仪式,因仪式不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功能也不相同。萨满在祭祀、治病、追魂、驱邪、求子、丧葬、狩猎和巫术等神事活动中都会佩戴和使用各种面具,包括铜铃、铜镜、神鼓、腰铃、神案、神杆、神刀、抓鼓、抬鼓、鼓鞭等。萨满面具中也有不同的类别,即狩猎面具、跳绳面具、供奉面具、丧葬面具,这些面具在萨满教中均有各自的作用,是进行神事活动时必备的神器之一。

二、面具在萨满教中的作用

面具被用于萨满跳神活动,被认为具有神力,为了不使恶魔寻机报复,危及萨满的生命,萨满在跳神时戴上面具,便可以避免妖魔的灵魂认出萨满的真面目,并能借助面具的法力战胜妖魔,为族人除妖祛病,保佑安康。所以,萨满祭祀时,要头戴面具,在戴神帽前还用多种彩穗遮脸,身着神服,腰扎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持槌,边歌边舞, 使各种法器丁冬作响……此时的面具已从远古时期的狩猎器具演变为具有神力的面具神,成为能为族人避邪驱魔、医痛疗病的保护神。萨满面具在祭祀、治病、追魂、驱邪、求子、丧葬和狩猎巫术等神事活动中都会佩戴和使用,他们使用的面具在祭祀中常常扮演成动物或神圣,用以降神驱鬼。此外,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也会供奉作为神灵载体的面具。

(一)祭祀

祭祀是萨满教最主要的神事活动。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每逢狩猎、战争、迁徙、瘟疫时,萨满都要佩戴面具为全氏族举行祭祀活动。根据岩画学家盖山林先生的研究,在地球北部,萨满教流布的辽阔区域,遗留着很多当时人祭奠的面具形圣像群岩画。这些以面具为载体的自然神灵,往往是成片分布,在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中,还有巫师头戴面具,腹部也悬挂面具。⑤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圣像壁是当地古代先民举行祭祀时的祭坛。

面具作为特定神的象征物,在祭礼与特定的场景、氛围和面具佩戴者的舞蹈、动作相配合,表达着特定的思想内涵。满族萨满面具的传承与该民族萨满教的演变息息相关。当今,以祭祖为主,并具有明显程式化特征的家祭形态已摒弃了萨满降神、会神方面的内容,故无需使用面具,大多数萨满祭祀甚至不戴神帽。然而,根据满族族传史料和萨满神谕,在满族先世女真人盛行的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部落大祭,如火祭、雪祭、海祭、鹰祭、柳祭中,多有萨满跳神面具的传承。

(二)治病

在萨满教观念中,疾病多与超自然力的作用有关,认为患者之所以得病是因为魂魄已被恶魔摄走,萨满则通过追魂的方式,经过与恶魔斗法,索回已被恶魔摄走的灵魂。因此,萨满治病也必然采取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方法,萨满在追魂时,除了要佩戴面具外,一般还要给病人留下几种法器,如铜铃、铜镜等,以表示萨满的神在保护病人。仪式一般要在萨满家里进行,病人送回后,一定要给萨满的面具送一只羊或马,表示敬神。在跳神治病仪式上,不同地区的萨满所佩戴的面具也不一样,有的萨满在追魂时,身穿神服,头戴神帽,面戴铜面具,以遮隐其本来面具,防止恶魔报复,有的萨满则戴上木刻面具或草编面具。

(三)驱邪追鬼

祈福禳灾、驱邪求吉是萨满信众的普遍心理, 并由此成为萨满的职能之一。萨满教关于邪祟来自某种超自然力作用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笃信萨满只要戴上形态怪异的面具, 即可达到逐鬼驱邪的目的。据满族族传史料《富察哈喇礼序跳神录》记载:萨满在举行跳神驱邪仪式时,有时故意往自己脸上涂抹各种颜色,头上还披挂着鬃毛、铁铃和刨花,以驱魔斗鬼。在萨满治病、驱邪、送魂等仪式上,没有佩戴面具时也会采用另一种方式,即进行涂面化装,以掩盖萨满或病人的真实身份,其所起的隐蔽作用与佩戴面具大体相同。

三、面具对满族产生的影响

满族信仰萨满教,萨满在进行祭祀、丧葬、供奉等活动时,会使用法衣、法帽、法器等工具,面具是法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人们认为不同的面具代表不同的神、鬼、魔,他们将对神的崇拜、对鬼和野兽的恐惧,通过想象描绘在面具上。由于历史、信仰、习俗等原因,满族人相信面具影响着他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期望不同,进行的萨满教活动也不同。例如发生天灾时,人们认为是天神所造,便会祭拜代表天神的面具,期望天神降临,赐福纳吉,祈福安康;当人们患病时,认为是恶魔在作怪,便会佩戴面具,通过诅咒、跳绳等形式来驱赶魔鬼、追魂,为防止被恶魔认出来后缠身,人们会用面具来遮挡。萨满教灵魂观认为,人死后亡魂各有归宿。然而,不论魂归何处,都非坦途,既漫长又布满恶灵。所以,在丧葬仪式中,给死者佩戴面具,目的是使各种恶鬼认不出死者的面目,以保护死者免受恶灵的伤害;同时,也使亡魂有所依附,贴着覆面物或面具尽快到达彼岸世界,得其归宿,而不至于亡魂到处胡乱游走。

四、结语

面具代表人的一种精神,是人们想象或思想的一种凝聚,人们创造不同类型的面具,体现出人们的不同心理。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神灵,以人们的想象去描绘出各种模样,将其反映在面具上,崇拜、恐惧、象征、寄托,无论祭奠、丧葬、庆典还是生产生活,都成为当时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工具。

世界万物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的萨满教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无神论思想意识的不断增强,面具原本在萨满教中发挥的作用也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人们随之对面具进行加工、改造、美化,从而赋予面具新的用途,如装饰、表演、交易、收藏等,使其转变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通过对各种面具的透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趋向及风俗文化,为深入的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一份素材。

[注释]

①富育光:《萨满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王纪、王纯信:《北方民族萨满面具艺术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③郭淑云:《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④富希陆等:《瑷珲十里长江俗记》。

⑤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郭淑云.萨满面具类型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宁秀英.中国北方发现满族萨满面具[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2000.

面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文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一样已经承载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我国民营企业要不负如此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必须从管理上进行艰苦卓越的创新。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才能再次铸造如同初始创业时期获得的辉煌。而在所面临的困境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首要的和最艰难的是面对其所处的内外文化的制约。

一、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民营企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的。除了极少数规模庞大的知识型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家族化、高度集权化的管理。面对新形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大的缺陷,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管理上的创新是关键环节。

(一)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民营企业的教训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回顾三株企业兴衰的历程,庞大的营销网络使“三株”迅速崛起,但由于监管失控,企业的管理创新跟不上资产规模的扩张,使企业由兴转衰。从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功能来看,由于资产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组织也变得比过去复杂得多,信息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内外信息都比较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下属的违规行为直到造成很大的破坏才被发现。因此,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为决策领导层引导和控制企业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搭建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二)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要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里,企业的战略管理尤其突出。但遗憾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对自己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受过去创业阶段沉淀下来的观念影响,企业决策者仍然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投机的行为来处理。而对于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民营企业,则必须通过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类民营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或者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无论企业组织还是运行机制,都必须适应知识管理对组织虚拟化的需要,这对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全新的变革。

(三)管理创新是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依靠创业人的胆略、企业主的社会资本和敏锐果敢捕捉机遇的个人能力,民营企业在过去短缺的产品经济中得以迅速成长。但是,民营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克服过去依靠企业主个人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吸引人才,把人力资源培育成企业持续发展最强大的基本推动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吸引人才还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应在管理上围绕人才的成长,并发挥其潜能进行改革创新,在进行组织设置、制度安排时,注意关注人才的多层次需要。这样必定能强化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需要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规划应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围绕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创新过程。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文化困境

(一)落后的文化观念

1.传统文化中以家作为主要经济单位的观念,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文化基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是经济的基本的单位。家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且在家中强调“孝”,它是一种充满经济利益关系的人文精神。“孝”使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具有经济上的决策权,同时子孙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维护整个家庭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老板以家长的方式支配和控制企业的观念基础。

2.传统文化中主要依靠血缘亲近而建立组织内部相互信任的关系。资历辈分或是和老板的亲近程度对获得企业管理职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安排企业老板的某个亲属在一个管理职位,如其不能胜任,再找一个能力强实干的副手配之。但这样的能人要接受这个亲属的控制很难发挥应有的才能。这种血亲文化无疑是不利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分依靠和注重社会关系等人情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值得反省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俗话就透视着我们文化中的人情观念。一方面,结合亲缘信任的因素,人情关系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命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资本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这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落后所导致的一个现象,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观念结合,相互强化,一起发挥作用。非正当地依赖社会资本和人情关系不但容易滋生社会腐败行为,也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道德危机

目前,就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来说,其最大特点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亲属直接经营企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企业管理要跃上新的层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经环节。其中首要的是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委托的关系。而要构建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破除,新体制又不可能一步到位确立,因此在经济交往和管理中,经济欺诈时常发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制约经济高效运行的障碍。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由于缺乏信用环境和信用平台,民营企业老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普遍对员工存在信任问题。由于这样的道德危机,民营企业主难以按管理的要求充分授权经营者,而经理对下属也就难以放手,必然加强对员工的自利的限制。委托的实质,即授权经营的意义就难以达到。所以民营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都得而对这样的道德观念的障碍。

(三)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

企业老板落后的财富占有观念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拦路虎。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财产属于民营企业老板是没有异议的。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份财产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它承载着社会多方面的经济功能,关系到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既是企业老板所占财富的增大,也是社会经济事业的成就。没有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财富观念,企业主很难放手他人——即使是比企业主明显优秀、诚实可靠的经理人去经营。

(四)忽视人才

忽视人才的陈旧观念也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障碍。民营企业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多数是靠自己的果敢魄力和敏锐的捕捉力占领先机,而使其能带领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在其思维里沉淀下了过高看待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观念。相应地,就潜藏着忽视人才的思维定势。对人才的需要只是应急式的或者装饰性的,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创业阶段的作用有根本的不同。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成长都依赖社会资本的作用,民营企业注重依靠社会关系发展事业也是制约它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三、社会和谐发展对民营企业突破文化困境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虽然它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要解除文化观念对当前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既要从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着手,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观念变化发展的独立性。

(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社会进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拒绝变革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落败,大浪淘沙,鞭策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走上变革的路子。这说明,企业内部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它的外部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因此,净化整个经济环境,使得企业摆脱过去过分依靠社会资本和投机行为发展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竞争的实力,这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前提。而我国在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技术进步为管理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观念的转变以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依据,反过来又促进管理的创新。授权和控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民营企业老板对经理的授权以他对经理的控制为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老板主导董事会的决策,企业宏观发展上的控制成为一个主要的领域。同时,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信息迅速及时地反馈到企业老板这个决策中枢,以钳制经理人员违背决策意向、恣意违规的行为,变事后监督为现时引导。现代社会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也有利于加大经理的管理跨度,减少层级,彻底贯彻决策意向。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企业努力建设和提高自身的品格也是突破文化困境的路径

企业员工自主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授权而获得的,因此,制度是管理观念和经济实体活动联结的桥梁。民营企业要突破当前管理创新的困境,就要注意以内部的制度重建为依托,引导企业内部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的塑造相互推动,民营企业老板变被动适应社会要求为主动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引进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企业的整体观念的转变。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依托整个社会法制的建设和完善,也与整个社会的行政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塑造崭新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应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些对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面文化论文范文6

摘要:西力资源管理引入并与中国的人事管理结合,促进了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处于当前的体制转型和改革攻坚期,除了传统体制惯性和制度待完善的原因外,民族性格中的弱点这一文化因素是重大挑战,要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双管齐下。其他民族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性格弱点,但如此集中、突出地对立统一于一个民族上却不多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如服食中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关键词: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 民族性格弱点 文化 挑战 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被引入中国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在与中国传统人事管理结合中获得了广阔的舞台,也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但从现状来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还相对落后。这固然有体制转型期旧体制惯性和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外,中国文化情境的挑战也一个重要方面。在悠久历史文化的背后,是长期“农业立国”经济基础造成的国力贫弱和命运多舛,无可避免地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在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中形成了以下独特的民族性格: 一、关系取向比较明显 长期要在落后的生产力下艰难为生,结成小团体可获得更强生产生活保障,因而小团体成为生产生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形成了典型的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由于团体的生存发展和利益与个体高度一致,所以国人特别重视建立和维护小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伦关系。 (一)血缘关系,这是最自然的团体纽带。中国人最看重宗族、血缘关系,常常把它凌驾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上,有“事事唯亲”的心理行为倾向。 (二)由家族关系延伸出来的乡土关系、门第关系。 同乡、同门和战友等关系是血缘外天然不可改变、关联度很高的社会关系。在这些在中国人心中形式化或者角色化的关系中,对偶关系间以互惠原则形成一个坚实的社会网络,按亲疏远近区别对待:家族关系讲责任,采用例外(特权)方式对待;对熟人讲人情,设法通融;生人则会依当时的利害关系行事。 二、权威取向 在漫长的皇权专制下,家族中的封建家长制以及君权、官权组成了强大不可侵犯的权威体系,也养成了中国人重视、尊崇及依赖权威的心理与行为习惯。 (一)藏而不露、含而不发的做人哲学。在确认对方身份前一般采取放低自己而尊之为权威的态度。这种含蓄和内藏的封闭性,给管理沟通造成很大障碍。 (二)对权威的依赖和盲从。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习得了权威的可信、全能和永续,诱发了在权威面前暂时性的心理无能。 (三)论资排辈的习惯。 基于对权威的信赖和尊崇,认可并形成了按资历、辈分排序的习惯。 (四)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皇权专制下,官权是除父权、君权等先天权威外后天可获得的重要权威,这也是中国人想当官、重仕途的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的由来。 (五)保守宿命。 历史给人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学课:神圣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形成了稳固的统治秩序,推翻既有权威、既定秩序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无可改变的残酷生活形成了沉重的压力,使人们转而求诸“天命”,以这是天意、抗争和挣扎没有意义自我安慰,妄图通过安之若素、泰然处之实现内心的平和。 三、关注重视他人的倾向

上一篇水文化论文

下一篇家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