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与管理范例6篇

流通经济与管理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1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地位越来越高。作为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现代物流业的管理也日渐受到重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日渐多样化,推动着物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物流经济不同管理模式入手,对物流经济战略发展决策进行探讨,为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经济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物流经济的发展可谓独具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物流行业,人们也赋予了其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推动物流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因此,物流经济在大众需求和政策兼具的大背景下面临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多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随之衍生出来。本文立足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经济发展对策,对推动我国物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呈现的主要模式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对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的缴纳也开始依托电子网络平台。截至2014年,调查数据表明社会零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13万亿元,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淘宝网每日包裹量突破1000万,占中国快递业的业务量60%以上,仅北京市的物流业务收入就已经超过1686.1亿元。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和物流发展中,电子支付方式所带来的贡献十分巨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便利的电子支付前提下愈发显示出发展潜力。在这种新兴购物方式的影响下,极大的市场潜力与市场需开始出现于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十分倚重的环节。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定额管理模式在产品从生产到完工后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标准的人力、物力、财力,即被认为是定额。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情况,也可以通过定额反映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定额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努力才能实现推动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即:需要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只有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物流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限制和阻碍其发展。在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进行确定外,其需要明确的内容还有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这一定额指在送货服务中,物流企业将产品无任何问题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所产生的消耗。另外,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在定额管理模式中也非常重要。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经济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促使企业的运输压力得到极大减轻,促使企业内部具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将存储这样的业务分给物流企业管理,企业只对自身的核心业务进行负责,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但在整合供应链方面,企业往往经验和设备不足,而通过物流公司则可使供应链整合更加高效与合理。所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公司与企业有着日益加强的交流和合作,为了有效发挥供应链功能,还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共建,促使企业与物流公司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获得双赢。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可与客户取得直接联系,促进供货以及退货速度的提升,同时将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在促进客户管理加强的同时,通过更加优质服务使客源更加稳固,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

二、新时期物流经济管理战略发展建议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命脉,现代物流业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如何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营能力和效率,促使我国物流行业在多变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作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物流经济管理正在面临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物流经济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管理:

(一)着重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物流行业也需紧随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MIS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Internet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还应加强对大型动态数据库的构建,并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加快应用步伐。以沃尔玛为例,物流网络的高度完善,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尤其其具有大型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卫星系统支持,使沃尔玛总部可对库存信息随时掌握,同时还可对车辆运输路线及车辆自身情况随时掌握。在面向社会与企业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将帮助我国物流企业整理和分析大量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给所有物流企业,使物流企业可在信息共享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进物流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物流跟踪系统、集成系统等新兴物流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其的应用。通过对物流跟踪系统的应用,可全程跟踪物流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个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沟通与联系的强化。在物流供应链中,技术与管理是其整合的重要基石,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即依靠它们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可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和竞争理念,才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扩大物流行业对现代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最大限度提升,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另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也是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必然要求,尤其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正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虽然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从规模上看已经初具雏形,但目前发展质量仍然不高,缺乏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处于要求之下。物流行业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过是运输行业,在他们看来物流从业人员作为体力劳动者只需要强健的体格即好,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均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全面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中心城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在运输能力方面,物流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有较强的依赖性,供应链整合中地位的重要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相关,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应着重中心城区建设。在物流行业中,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转,对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经济正在逐渐兴起,这一态势促使各地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的重视,但各地物流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规划,相比物流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地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国可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大培养力度,使地方物流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其带动下得以加强。在物流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管理顺利运用的重要基础,便在于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经济的作用。为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得更加科学合理,我国应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在全国各地中,当前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促使本地物流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实施非常严格的地方保护,使得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客观上受到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调控,保证地区间合作更加协调,打破重复建设的普遍存在,尽量避免面子工程,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物流经济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此外,我国还可优化政府职能,通过对社会力量的集中,将物流经济管理拓展向二、三线城市,促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

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大环境刺激下,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物流经济发展和运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基于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从当前物流情况出发,通过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形成、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等各种战略决策,不断推动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与发展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31)

2.王冰.我国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3.赵金中.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3(5)

4.曾金盾.不同经济管理模式对快递物流行业的促进作用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5.王静,马荣全.物流战略成本管理的创新模式与绩效评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相比其他企业,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短,其管理水平尚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与国外物流企业实力相比,更是差异较大。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其规模的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生产管理成本。物流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发展对我国经济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因此,探讨科学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推动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针对目前出现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我们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

二、物流经济管理当前呈现的主要模式

1.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一片向好,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网上购物模式。因此,现代物流经济发展大多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平台,在电子商务发展繁荣的背景下,物流经济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趋向于电子商务管理模式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大大刺激了物流运送体系的完善,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物流业务量。

2.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渐应用于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之中,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将有效的促进我国物流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定额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产品储备、送货数量进行定额控制,同时要对产品的综合管理进行定额控制。定额管理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预算效率的提升。

3.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在物流运输环节,上游、下游以及中游企业协同合作,各自负责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降低物流经济管理的运营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往往会出现经验不足的状况,因此,物流公司则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力量。

三、新时期物流经济管理发展战略决策

1.组织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我国许多行业发展中得到应用。其中,组织网络化的发展也是借助了信息化发展的契机,组织网络化主要是指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沟通链条和企业运营体系来实现服务供应以及组织运行的网络化。组织网络化被更多的运用于物流经济管理过程中,物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各个方面的协同。因此,组织网络化的运用就十分重要,在推行组织网络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员的分工和协作,以此提升物流经济管理的高速运行。组织网络化过程中,物流经济管理不仅存在点与点之间的结合,也存在线与线、面与面之间的配合。同时,物流经济组织网络化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物流经济中库存积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品积压的难题,拓宽了物流经济发展渠道。

物流经济管理组织中不仅存在点与点、线与线的组织结构,还创建了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此种网络体系以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为基础,将区域性与全球性有机结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搭建了系统化的物流配送网络,适应了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的需要,极大地拓宽了商品买卖渠道,满足了消费者各类的消费需求。此外,物流配送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科学分析商品库存,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和支出预算。

2.管理方法现代化与经营市场化

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能够创建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市场经营体系,以此适应市场经济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物流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电子商务开始出现,并且处于急速扩张的局面之中,因此,寻求物流经济良性发展模式更是至关重要。同时,物流经济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关联的,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也是催生现代化经营体系的关键。同时,信息化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物流经济发展的成本和中间费用。此外,由于物流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有些风险甚至是难以预估的,经营现代化也有助于科学的对风险作出评估,以此制定应对风险的方法。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经营市场化已经成为目前物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物流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功能集成化

功能集成化作为物流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目前许多物流企业推崇的一个重要理念,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整合技术和简化方法将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相关联,以此追求物流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我们都知道,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形势下,物流经济运营的成本就成为了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物流企业要加快延长产业链条,将生产流、销售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处理,以此提升物流经济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物流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随着我国物流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决定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物流经济发展的先行主力军,为物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物流经济管理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挖掘物流经济管理的发展潜,作出科学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正在持续推进。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作为产学研重要基地,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常态对高职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 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互动关系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直接影响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两者存在相互依存关系。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典型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堤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供应缺乏,社会重视生产而轻视物流,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经济增长加快了物流现代化和专业化进程,从而激发了物流人才的需求,尤其对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经济环境为高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指示,具体包括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创新驱动等,如果这些指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将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应用型人才更加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引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作支撑。

2 广东经济发展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互动分析

物流作为广东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主要作为中间性产品为其它行业提供服务。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大陆”。近年来,以电商物流、“互联网+”等为代表新兴经济,为宏观经济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经济新常态,广东必须改变传统“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全面统筹物流的人、财、物等资源,充分发挥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广东经济发展,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物流增长与广东GDP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广东经济发展刺激物流增长,物流反过来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为双向促进关系。

广东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物流管理人才大量的需求。由于物流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既是技术与经济的混合体,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还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至2016年底,广东建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85,其中超过80%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进步,其根本动力是劳动者。随着广东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物流管理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3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整体规划,做好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大力推动物流人才发展,初步构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动力由原来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创新驱动,急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来提供支持,但是现行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创新驱动培养等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深入了解广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广东的行业、企业、协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展开调查。

3.1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2016年,广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约达185万人,广东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超过20万人。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8家合作企业进行调查,物流从业人员高中、初中学历约占75%,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5%。物流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主要从事管理岗位,从事技术技能操作岗位比例不高。据企业反映,近年物流员工主动离职率持续增长,平均超过10%。通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6届102名毕业生调查,其中从事物流行业约占69%,其它行业约占31%,专业对口率合格,还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物流人才供应与需求仍存在差距,培养规模需要继续加大。

3.2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V东经济快速腾飞,刺激物流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物流教育烦需求。但广东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也仅有十多年历程,物流教育相对落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速度,企业对物流人才要求高于物流教育。 “十三五”期间,广东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物流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形成,传统的仓储、运输人才也满足不了新要求。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调整教学知识,与行业同步,及时调整技术技能训练,通过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经济、行业的需要。

3.3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驱动有待提升

广东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主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物流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通过创新持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根据对我校物流专业合作的18家企业调查,18家企业都有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产品、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结合我校近三年物流专业学生调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约占30%,并且逐年有所增加。根据广东高职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普遍缺乏实训指导。加快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待提升。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仓储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和流通体制的改革都有效地促进了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仓储管理体制和仓储业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部门管理弱化、条块分割趋同;仓库经营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存储从静态保管到动态的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最突出的发展和变化表现为从狭隘的部门管理走向市场经济的大舞台。在步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仓储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在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转轨变型,但在改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体制不顺。在经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化了部门对仓储业的管理之后,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流体管理机制还没有健全,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改革初衷仍然没有实现,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等作用还很有限,此时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仓储管理主管部门虚无的状态,这就使得仓储行业出现了异常混乱的状况。我惫份与漫谕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和撤销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为29个,经济主管部门的撤并使得部门分割打破即在,每行每业办仓储、一家一户搞经营的落后局面在改革中逐步得以扭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过去分散于各专业部门的仓储企业趋于联合,社会化、市场化的仓储业可望形成,由此,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管理不善。正如上面所谈到的,由于体制尚未理顺,使得仓储行业严重缺乏管理,仓储市场极其混乱,国有、集体、个体、联营、合营、外资、工厂、工地、部队等各种性质的仓库发展起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活跃了市场、方便了消费,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因管理不善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否具备应有仓储和保管条件,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国的仓储业建国后是附属于各部门的,受宏观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铁路、交通、民航、部队、粮食、物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和撤销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为29个,经济主管部门的撤并使得部门分割打破即在,每行每业办仓储、一家一户搞经营的落后局面在改革中逐步得以扭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过去分散于各专业部门的仓储企业趋于联合,社会化、市场化的仓储业可望形成,由此,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管理不善。正如上面所谈到的,由于体制尚未理顺,使得仓储行业严重缺乏管理,仓储市场极其混乱,国有、集体、个体、联营、合营、外资、工厂、工地、部队等各种性质的仓库发展起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活跃了市场、方便了消费,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因管理不善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否具备应有仓储和保管条件,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争过度、价格无序。例如:广州市大量的农民仓部队仓、不景气的工厂闲置厂房都“贱价”吸引客户,使目前广州市的仓储价格偏低,背离了价值规律,后果是仓储管理手段落后,储存条件差,服务质量低,使储存物资损坏变质,造成浪费,安全措施不利,失窃、火灾较多,一些仓库甚至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成为伪劣商品的存放地。混乱无序的现状迫切要求国家有一个主管部门来统管仓储业。即使新一轮机构改革到位以后,涉及仓储(物流)的部门仍有铁路、民航、交通、经贸委、外委、农业部、部队后勤等,主管部门的减少,有利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会大大促迸仓储业的联合经营和管理,但是依然存在不同的系统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和统一管理问题,因此,具有一定权威的全国性仓储(物流)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机构能够在体制上或行业内力促仓储业尽快实现从观念到行动的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解决体制不顺、管理不利的关键问题。

3.法规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交易秩序及市场竞争等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可是目前的仓赌业进人市场后,现行的各部门管理法规已不适应仓储市场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个流通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缺少物流方面的法规,同样仓储行业也缺乏统一的法规,这就使得各部门过去制定的法律法规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起作用,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同一地区、同一市场的仓储要分别受不同部门的法规约束,这种计划经济特有的现象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化统一仓储市场的形成。为解决根本问题,有必要由国家统管机构制定一部统一的法规,协调各部门不同的管理办法,以便仓储业尽快摆脱部门分散管理的现状,形成市场机制调节、统一行业管理、法律规范一致的新局面。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深层次的体制因素,如政府机构改革滞后,传统计划体制制约等,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需要采取过渡性的强有力措施,来弥补新旧体制衔接不紧凑造成的体制缺位和管理职能弱化等缺陷。仓储管理体制改革不可能坐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改革到位,必须不断深化它自身的改革,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并加强宏观调控,最终走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府间接调控、政策法规一致的仓储管理目标。

二、改革方向

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脱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和流通体制、物流体制改革的框架,仓储业是构成国民经济整体的产业之一,仓储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单方面地进行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会遇到方方面面相关部门的制约。因为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会触及政府部门的权限,还可能会遇到来自实践部门的重重阻力,因此这项改革要与其他经济改革配套进行,不能孤立地进行改革和建立过于超前的新体制。二十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仓储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有政府机构改革的支持,以打破部门分割,为国内仓储市场统一创造条件,其次需要流通体制和物流体制的改革作基础,使商流引导物流,物流促进商流的发展,进一步改变目前仓储市场明显落后于商品流通、仓储游离于物流系统之外的状况。再次需要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体制改革的协调进行,为仓储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

仓储是物流的主要功能之一,仓储也是整个物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探索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为物流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由于仓储是贯穿于物流过程之中的经济活动,而传统意义上的仓储、仓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逐步被配送、物流等概念所取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理解为物流体制的改革,这样,如果有一个统管物流的权威机构的话,就能够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仓储业的全局。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今天,可以由经贸委牵头,组成非常设性质的仓储统管部门,来完成经济转轨变型时期的统管任务,也可以委托行业协会如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等行使相应的权力,完成管理职能,在时机适当、条件成熟时将仑储管理纳人物流管理部门。

在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加强仓储市场的宏观调控,这应作为今后仓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计划经济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全地放开搞活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只有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样仓储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脱离旧体制羁绊的同时,客观上需要加强统一管理并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至少应具有建立布局合理的仓储体系、指导和规划仓库建设、以市场经济观念引导仓储业的发展方向等职能。

十五大以后,改革的力度加大,所有制结构和机构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迸行,这给仓储(物流)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职责明确、具有相应职能和权限的统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是不易做到的。因此在改革原有体制、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必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的物流理论为指导。在我国,物流理论的引进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在理论上为仓储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果说在前二十年当中,物流理论远远超过我国旧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实际的话,那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应以物流社会化、系统化和市场化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结合我国实阮情况大胆创新,在协调各部门管理的基础上体制有所突破,力争解决新旧体制的彻底转换和加强宏观调控两大难题。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必要的权威统管机构还远远不够,还有更重要的调控手段问题。调控手段如果不恰当的话,无疑会使管理机构失去应有的作用。

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应较多地采取经济、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辅以必要的流通政策,来引导仓储业的发展,更多的情况下要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只有当遇到市场本身无法解决,间接调控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能动用行政手段。根据目前仓储市场散乱的局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制定仓储法规。法律法规是目前仓储市场最薄弱的环节,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各部门仓库管理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仓储业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一部规范仓储市场行为的法现,既是保护仓储企业平等竞争的需要,也是保护国家财产和用户利益不受损失的需要,还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仓库技术标准、仓库布局和建设,以及仓库用地、安全和环保措施等内容。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仓库法》正在制定当中,不久就可以出台。

其次要做的工作是制定指导流通的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尚未制定过一项完整的流通政策,同样,也没有统一的物流、仓储方面的经济政策,这与旧体制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呼唤宏观指导性较强的流通政策。制定流通政策的出发点是完善流通网络,相应地仓储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投资主体、技术开发和引进等,以引导仓储市场主体联合经营、协调发展,可较好地避免盲目建设。第三,加强宏观调控还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流通信息系统,包括仓储信息系统,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实际部门的重视。如铁路物资总公司某仓库已着手迸行此项工作,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也认为建立仓储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建立仓储信息系统可集中地区、区域甚至全国的仓储供求信息,使仓储企业和用户更清楚地了解仓库、储存的静态和动态状况,及时掌握仓储市场信息,能进一步根据市场信息及仓库分布信息调节库存,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闭塞所造成的忙闲不均、盲目吸资建库等间题。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进宏观调控的作用。例如,国家经贸委、内贸、外贸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工业企业、商业、乡镇企业的库存商品近17000亿元上网,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促使货源流向趋于合理和有序,有利于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加强横向或纵向联仓份与漫瑜合经营。

目前,许多仓库已经采用仓库管理系统,使用计算机管理收料单、在库单、领料单等物资进出原始凭证,在此基础上,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组建全国仓储信息系统,同时分别组建物资集散地、交通枢纽、港口码头、航空站点等仓储信息子系统,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应用于宏观管理,把仓储市场上的宏观、徽观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达给用户和仓储企业,使仓储市场的管理和经营趋向一体化。除此以外,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仓储是物流的重要功能之一,仓储还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原有的部门管理、仓库功能单一、独立存在的形式被系统管理、仓库功能多元化、与物流系统融合在一起的新格局所取代之后,仓储将不是独立于物流系统之外而单独存在的,它是贯穿于物流过程之中的,即改革仓储管理体制一定要有系统的观念。

经过改革后的仓储管理体制呈现出下列特点:具有一个全国性的统管机构,此机构可不单设,由国家经贸委组织铁路、交通、民航、工商、财政等部门,成立非常设机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基本上形成高效宏观间接调控、法律法规完善、管理统一的仓储管理体制可以基本上解决部门分割、地区分离等老问题,也可基本改变目前无主管部门、无法律监督、宏观调控无力、管理分散的无序状态,从而使仓储体制实现了超越行业、横跨部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能更好地顺应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小荣.同心协力,推进物流事业不断发展.商品储运与养护,1997(5)

2郁士祥.国有商业储运企业改革要抓好四个“突出”.商品储运与养护,1997(6)

3上海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变的途径.商品储运与养护,1997(5)

4柯常波.仓储市场呼唤仓库法.商品储运与养护,1997(6)

5徐文彩、沈绍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几.氛看法.商场现代化,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