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例6篇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1

[关键词]庐山;诗人;山水情结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3-0089-07

魏晋之际,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们为了保全性命、逃避杀戮,纷纷走向山水林泉,庐山也便成了他们的“精神乐园”。此后,历朝历代登山者,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一是官运亨通者登高咏怀,感恩谢德;二是仕途遭贬者隐居待命,慰藉心灵;三是政治遇险者遁迹尘世,栖息山中;四是信奉佛道者深居寺观,修仙慕道;五是愤世嫉俗者义愤填膺,心事浩茫;……当然,也还有其他许多闲适人物。这些人在和庐山的山水亲和中,丰富了体验,提高了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心灵得到了汲养与补偿,他们以情带景、托物寄意咏吟自然生态,创作了许多具有山水情结的优秀作品。

一、寄托理想的仰山情结

庐山,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宜人居住;这里,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如此自然生态优美、山色风光如画之地,怎不令人神往、爱慕与景仰呢?因此,许多诗人特别是陶渊明、鲍照、李白、来鹄等都把庐山当做寄托理想的一座名山。

(一)陶渊明归田躬耕的爱山情结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首位将庐山自然生态融入田园诗创作的著名诗人。他的家乡位于自然生态良好的庐山西南的农村,他生于斯、长于斯,故有“性本爱丘山”的秉性。他29岁踏入仕途,因不满门阀士族集团的统治,42岁便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田躬耕。

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6年),即归田居家第二年,他写了《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①“南山”,即庐山。他在山下的旱地里种上豆子,由于不谙农作技术,结果豆苗长得稀疏,而杂草却很茂盛。他只好每天刚亮就下地锄草,直到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山间小道旁长满了杂乱的草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不感到惋惜,因为躬耕是他自发的选择,田园是他生存的家园,也是他“返自然”的精神栖息地。这符合他的心愿,所以他才会发出“但使愿无违”的感慨。在这里,自然生态中的“豆苗”、“夕露”、“月亮”、“锄头”等,构成了具有生态效应的乡土情结,成为诗人生命依托的物质源泉。他在种豆的劳动过程中,又提高了与自然生态的内在沟通,达到物境与心境高度统一。这种交往,不仅使“带月荷锄归”具有诗情画意,而且使自然生态也诗意蛊然,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些自然生态景物与诗人的生活需求已达到了浑然物我的境界,构成了人与物相亲和、相吸引的生态关系。诗人的这种爱山情结,使他的田园生活及生命依存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

陶渊明的“爱丘山”情结,还表现在他吟咏庐山生态时,寄托了自已的理想情怀。他在《饮酒》其五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这首诗的宗旨是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的一体性。他告诉人们,自己虽然住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但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车马喧”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生态之物,而且也是象征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他没有感到“车马喧”,是因为“心远”使致。只有思想远离了尘世,才会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寞的态度。而今,环境虽然寂寞,但生活却能自由自在。那庭院边东篱下盛开的金菊,可以随意采摘,偶尔抬头,不经意地看到南山,心中自然感到欣喜。这“悠然”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与自然生态相融洽的一幅图景。此时,诗人的主观世界与自然生态环境,已达到了“意与境会”、物我相融的艺术化境。而“山气”二句亦有妙谛: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回山林。这一切,虽无关人意,纯是自然生态之景,但山气宜人、飞鸟归林,则应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写照。最后二句,诗人领悟到生命真谛:凡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则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也就是说,诗人的整个精神已融入到金菊、夕阳、山气、飞鸟等自然生态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陶渊明爱庐山自然生态的情结,也就是他归田躬耕的情结。面对庐山飞峙挺拨之姿,他立志躬耕,坚守生活自由的家园,构建精神自由的乐园,保持自己纯洁而高尚的人格,实现人生理想的幻想境界——“桃花源世界”。

(二)鲍照仕途难卜的忧虑情结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439一440年)期间,著名诗人鲍照任江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之佐吏(国侍郎)时曾登临庐山游览。其时,正是他仕途难卜、心力疲惫之际,他希望通过登临庐山,亲近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因此,他写了这首著名诗篇《登庐山》。其诗云:“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深岩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霞并。”①

在我们分析、理解鲍照诗与庐山自然生态情结之前,须先大致了解一些他的人品和行为: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极强之人,从不讳言追求荣华富贵、及时行乐和建功立业。他出身贫寒,在士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南朝,很难取得社会成功。但他毫不退却,一味只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去实现个人的价值。然而,当他的努力遇到社会的压制、世俗的偏见阻碍时,内心就会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因而,他的诗总是紧张而富有力度,并且带有某种刺激性。他非常喜欢写飞动的、奇峭的、不平衡的事物,这也反映了他易激动的心理状态。

这首《登庐山》便是生动的例证:他先写轻装简行上山、住房,接着写登山时所见、所闻,生动描绘庐山那种包蕴盛大、气象万千的自然壮观:昔日山峰高耸,而今崔巍如旧;往山涧俯视,其深不可测;往峰巅仰望,绿树入云霄,似与日月星辰相接。描写庐山高耸险峻之貌,便是诗人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心情体现,也是他将自己的思想情操,借助庐山自然生态景物大胆宣泄。之后,便写动、植物与人物:石径小道,曲曲折折地远上山间,然又消失在迷茫稠密的松林之中;层层云彩,纵横缭绕于山涧之下;阴岩下的冰,至夏天犹未融化;阳坡上的树,冬天还会开花;山鸟鸣唱似有情意,猿猴夜啸而感意清,仿佛山中的自然万物都情化了;而那些修仙者、慕道者、隐逸者,其事迹精神,亦深藏于此山之中。如果从“松磴上迷密”、“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等句来看,无疑是表现他对仕途理想的积极进取;若从“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深岩伏化迹”等句考虑,似乎又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甚至隐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恐惧,表现得胆颤心惊。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他出身寒微,政治上无依托,害怕仕途遭遇风险,故其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自然生态之物产生难分难解的忧思情结。但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又抒发了登庐山、返自然的情思:本好自然,故特来重游,表现他对庐山自然山水的向往情结。

(三)李白求仙访道的拜山情结

李白终生不得志,长期在祖国各地漫游,写下了许多歌颂山河壮丽与自然生态优美的著名诗篇。他与庐山结缘深厚,曾先后多次来此游览,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其诗云:“……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②这些诗句,既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自然生态的壮观景色,又形象地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思想情感。

须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态密切相关:据《资治通鉴》载,安史乱军攻陷长安后不久,唐玄宗在逃奔西蜀途中,任命永王为四道节度都使。永王在国家形势处于十分危急之时受命赴镇,而李白不知内情,参加了永王幕府。他曾写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组诗,歌颂永王。很快,肃宗与永王之间的王位争夺战开始了,在肃宗的围剿下,永王迅速归失败,最后被杀。李白在混战之中逃离丹阳,四处躲避。当他逃到彭泽的时候,就以从璘“附逆”的罪名被捕,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15个月转辗踯躅的流放道路,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行抵巫山之阳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实行大赦,李白亦被赦免。万里流徙,一旦获自由,便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第二年,李白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于是写下了这首名诗。

诗人喜爱长江,崇拜庐山,故以浓墨重彩描绘庐山与长江雄奇的生态风光:庐山秀丽挺拨、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漫,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接着,诗人又从仰视的角度进行描写:金阙岩前矗立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幔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看那旭日东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地天空,真是辽阔无际啊!诗人把庐山绝景“金阙”、“三石梁”、“香炉”等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里出现的峰峦、怪石、明湖、瀑布,都有奇幻的色彩。写高山,则是“秀出南斗傍”那高不可及的雄姿;写瀑布,用天上的银河倒流来形容,其气魄之大,实属罕见。

紧接着,诗人站在峰顶东望吴地天空,则眼前是辽阔无际;纵目远眺,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间变幻;茫茫九派,白浪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庐山与长江的自然生态之景,写得如此境界高远、气象万千,像仙境般华美,原来是为了“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去实现得道成仙的理想。这是诗人劫后重获自由,借咏庐山自然生态,迸发内心的真实思想情感和理想信念。李白此次登庐山,为求仙访道产生了拜山情结。

(四)来鹄“熔剑铸犁”的民本情结

庐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诗人为之折腰、为之歌吟,不仅有大诗人的名篇,亦有普通诗人的佳作,《双剑峰》诗便是其中之一。

诗人来鹄,唐僖宗时人,生卒年不详。他是“豫章人。诗思清丽。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归以诗词自娱。”①又据载:“来鹄,江州(九江市)人,没有考中进士,长期隐居山泽,自称‘乡校小臣’。他的作品遗留下来仅二十九首,大部分是七律,多是写羁旅愁怀、穷愁潦倒的生活,也有一些接触到民间疾苦。”②其《双剑峰》诗就间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诗云:“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③

这首绝句,主要描写庐山双剑峰的雄伟气势。双剑峰是庐山著名山峰,因其双峰并峙,峰尖触天,像两把长剑,故名。据《徐霞客游记》说:“双峰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庐山有两座双剑峰,一是汉阳峰东南,叫南双剑峰;另一在小天池山东北,叫北双剑峰,而以南双剑峰为雄伟峻峭,此诗是咏南双剑峰。首二句,写双剑峰的生态形势:它高耸入云,似乎要靠着天,自古至今,总是这样悠闲自得;它像“三尺宝剑”那样锋利亮光,高过四周山峰。它象征着威武与力量,可用它去刺破那浓云密布的苍天。不仅如此,诗人还突发奇想:希望借助太阳照耀下那火焰般的红云,把这双剑烧红熔化,用它去铸造更多的农器,让天下的耕者有充足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上太平盛世的好日子。这种“熔剑铸犁”的理想,寄托着他对当时社会不平的愤懑心情。他深居社会底层,了解百姓疾苦,急民所急,帮民所需。所以,他从双剑峰自然生态观出发,希望看到社会生态发生一个根本变化。这个美好夙愿,就是他的民本情结。

来鹄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结,有其社会原因:他处在晚唐后期,社会生态恶劣。唐代僖宗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达到极点。唐代对南诏的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的赋敛和征发日益加重。加之,关东一带连年水旱,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以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使唐代统治集团地位而摇摇欲坠了。

面对如此动乱的社会形势,当诗人目睹双剑峰时,便会即景会心,联想到广大平民百姓,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希望天下太平。诗人将自然生态与大众生命的情结关联,通过艺术形象,使之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来。这表明,在诗人与自然的息息交往中,自然不仅仅诗化,而且也人格化、人道化了。

二、抒发壮志的乐水情结

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记》中写道:“……其北岭两岩之间,常悬流遥霑,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雾焉。”①从这段描写中,可见瀑布水势之盛状、水流之湍急。庐山北面水多,而南面水急,故有许多著名的瀑布。历代乐水之人均来此观瀑、咏瀑。其中,李白、张九龄、沈彬、范仲淹等人的诗作,可谓豪情万丈、壮志凌云。

(一)李白初游庐山的壮怀情结

历代诗人游庐山,他们从不同视角观察瀑布,从不同情思吟咏瀑布,使庐山这一自然生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

这首诗,从表面看,它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山水诗;若从生态视角观察,它又与诗人的生态观而深深结缘。李白自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起,第一次离蜀外出漫游。他怀着对祖国秀丽雄伟山川的喜爱,探奇寻胜,开拓胸襟,增广视野;更有甚者,他出于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想通过漫游,广事结交,以树立声誉,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因此,他途经湖北、湖南进入江西,初上庐山。

庐山有许多瀑布,其南麓有秀峰、有香炉峰、双剑诸峰,有两道瀑布流出:一名曰马尾瀑,另一曰名庐山瀑布,高数十丈,两瀑汇合流出峡谷,成为山南奇观。

李白面对此瀑,见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在红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那瀑布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峰之间,飘飘袅袅,奔泻而下;又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面对此景,心中顿时生发出无限激动与,从而使他的生态本位,作出积极的感发和顺应,产生深刻的心灵共鸣和交流,那才华横溢的豪情壮志,也像这瀑布般奔泻出来。他用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的自然生态形象,表达出对祖国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他内心炽热,饱含着向往进入仕途的激情,使飞动的情思与奔腾的瀑布汇为一体。这就是诗人与庐山瀑布的壮怀情结。

(二)张九龄仕途通达的感恩情结

中唐前期,著名诗人张九龄在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时,曾写下《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一诗。其诗云:“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③从诗题看,写远望庐山瀑布情景,而从内容分析,仿佛又感到诗人身临其境。他从不同角度,着力烘托渲染,运用写貌求神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画:

在诗人眼中,瀑布从高耸的庐山落下,远远望去,仿佛来自半天之上。这是诗人突出赞美它的非凡气势。那青翠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好像瀑布就从树上奔腾流泻,潇洒豪放,十分壮观。在阳光照耀下,若彩虹当空,神采斐然;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远播。对此,诗人赞美庐山属仙境,其秀丽景色,瀑布最佳。它与天空连成一片,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诗人写庐山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之化功,不愧为庐山自然生态的秀中之杰。然而,仔细回味,诗中的瀑布美景,正是其政治情怀的象征,也是诗人感恩情结的体现。

那么,人们必定会问:张九龄何以与庐山瀑布有感恩情结?其原因乃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很受器重,擢任中书舍人。三年后,张说被劾罢相,张九龄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朝廷,请求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迈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他虽然骤失宰相依靠,但却获得了皇帝的恩遇,这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因此,当他远望庐山瀑布之时,难免心潮起伏,浮想蹁跹。仕途奔波、政治风云,使他深感劳顿,那“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的瀑布魅力,又令他神往,他的疲惫之心,在亲和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得到了抚慰。而“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则是表现他的困惑和挫折得到解脱,内心产生了满足感与骄傲感。这些生态形象,是他仕途经历的真实写照。而“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青天红日,是他对皇帝“优制许之”的感恩颂歌。在诗人眼里,庐山瀑布不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客体,而是一个与自己心灵息息相通的主体。可以说,庐山瀑布就是张九龄人格的形象特征,也是他感恩情结的具体象征。

(三)南唐沈彬弘扬公德的正义情结

沈彬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生卒年不详,约于853—957年在世。少孤,苦学,应举不第,隐居云阳山。后游历还吴中,初仕吴,授校书郎。南唐时不仕,徙居宜春(今江西宜春市)。曾游庐山,作诗数首,其中《瀑布》别有情趣,耐人寻味。诗云:“泻出岳中源化水,喷成瀑布世还希。虽有仙女偷来织,不见山公采得归。万古色嫌明月薄,千寻勇学白云飞。若言真个堪裁剪,预被豪家买作衣。”①

这首咏瀑布诗与同类诗比较,既具相同属性,但却更具思辩色彩与哲理性。一边对自然生态瀑布作形象化描写,一边又对当时社会风气提出警示。从山岳的源泉中曲折地流出来的水,汇聚起来喷成瀑布壮观,世属罕见。接着,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难道它是仙女偷偷地在这里织造而成的?但是,又没有见过哪位采药或砍樵的老者采得回家。自古以来,它就闪闪发光,那明亮的月色与它相比也显得淡薄。它在几千尺高岩上喷涌,好像是一片白云在翻腾飞转。面对这绚丽的自然美景,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仙女偷织的“布”裁剪下来的话,那恐怕早就被富豪之家买去做衣服穿了。

很显然,诗人对庐山瀑布的美好景色充满了爱惜之情。他怕好景遭人践踏,又怕被富豪独占。这种热爱自然生态的情感,与诗人一生喜爱隐居生活密切相关。诗人的这种情感,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迪意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乡,是社会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众所周知,诗人所处五代·南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激烈,官府暴敛,豪绅勒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借咏庐山瀑布,以“预被豪家买作衣”的警语告示世人。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告,也是对富豪的有力挞伐。他呼唤社会树立公德,爱护自然生态环境。沈彬咏瀑布的理念,充分表现出了他与庐山生态的正义情结。

(四)范仲淹锐意革新的廉政情结

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庐山观瀑时,借景寓情,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观瀑布》诗云:“灵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凌日三光直,逗遛千仞急。白虹下涧饮,寒剑倚天立。闪电不可瞬,长雷无敢蛰。万丈岩崖折,一道林峦湿。险迫飞鸟坠,冷洒山鬼泣。须当截海去,浊水不能入。”①研究此诗,需先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政治环境:

范仲淹出身贫寒,自小“依戚家,苦读不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时年26岁。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极言敢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气节,自仲淹倡之。”②因此,他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任右司谏,景祐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又被贬饶州。本诗可能写于此时期。

从本诗描写庐山自然生态风光来看,诗人心中充满着一腔激愤之情:他将庐山瀑布说成是仙水的源头,它高得可用北斗星(其形似一只汤匙)把它的水舀出来;它直迫日、月、星三光。由于山崖所阻,瀑布冲夺而出,急流直下。这是诗人“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形象写照。在诗人眼中,瀑布像天空中的彩虹伸入深涧饮水(因为虹霓多发生在水边蒸气多的地方,过去人们不理解这种自然现象,以为虹会下涧饮水,称为“饮涧虹”)。那陡峭的山峰,像寒剑直插天空。而它的声音,宛如雷霆轰响,连动物也惊得不敢动弹;其声势,仿佛万丈悬崖顿时崩裂,泉水把这一带的丛林山峦全都喷湿了。飞鸟到这里也要被迫坠落,山鬼遇水洒惊得哭哭啼啼。诗人用各种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描绘瀑布险绝雄奇的姿态,目的是借用这些自然生态的力量,来渲泄自己立志革故除弊的意志。诗结尾处说,瀑布最终要投入到大海去,那它就可以不受浊水污染,永远保持它的澄清秀美了。这言外之意是,坚持革故鼎新,主持社会正义,这个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也即是说,范仲淹自己决不会与吕夷简之类同流合污。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2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便是笔者运用电教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不能一读即懂。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利用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理解,如果教师生般硬套,学生是不能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进行: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了吧?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

一个小小的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适时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带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跟着配乐录音练读,这样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孩子们的朗读录下来,放给他们听,再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评一评。然后再读,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4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4分)

1.

(4分)给画线的字注音。

有限________

欲望________

糟蹋________

茁壮________

2.

(5分)选择适合的字。

①忽然一阵大风,(刮

扑)________得树枝乱摆。

②(打

关)________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③太阳________(走

进)来了。

④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落

掉)下来,逃走了。

⑤蜘蛛又________(爬

停)在网上。

3.

(8分)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径________

孤________

遥________

啼________

经________

狐________

摇________

蹄________

4.

(4分)在横线上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__鹂

________鹭

________柳

________日

5.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

(6分)组词。

现________

期________

令________

轮________

路________

布________

7.

(5分)扩句

①星星布满了天空。

②太阳照射着树林。

③奶奶关心少年儿童。

8.

(5分)按要求写句子

比喻句:

9.

(4分)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________部,余下的部分是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________;该字的上半部分笔顺是:________.

1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②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③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1.

(5分)修改病句。

①我的作文水平不断进步。

②爷爷经常每天去跑步。

③双休日,去西山玩。

12.

(3分)写出反义词

生—________   遥—________  落

—________

13.

(5分)看《望庐山瀑布》的插图,展开想像,运用下面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

阳春三月

云雾迷蒙

火红的朝阳

苍翠的山峰

哗哗的水流

14.

(4分)写出划线的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________;

直下——________

疑是——________;

落——________

15.

(3分)写出近义词

生—________   遥—________  落

—________

16.

(5分)缩句

①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②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③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17.

(9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日照________生________,________瀑布挂________。

________直下________尺,________银河________天。

________。

18.

(6分)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2)盛年不重来,________。(陶渊明)

(3)莫等闲,________,空悲切。(岳飞)

(4)多少事,________;天地转,________。(毛泽东)

(5)居高声自远,________。(虞世南)

19.

(5分)扩句

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霞。

20.

(5分)缩句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21.

(5分)我知道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22.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那不是瀑布吗?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

(5分)先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4.

(5分)读《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5.

(5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8-2、

18-3、

18-4、

18-5、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1、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6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那瀑布的水从很高的地方笔直的倾注而下,就好像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掉落了下来一样。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

2、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