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管理论文范例6篇

就医管理论文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科研论文 档案 收集 管理

我院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科研,如何收集好、管理好医学科研论文,使其能够为提高医院的科技实力和医疗工作水平服务[2],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问题。

一、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收集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主要是收集在国内外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医务人员外投科研论文,须经科主任签字,由科教科审核登记同意后,出具推荐证明信,证明无一稿二投现象,方可投寄。后,要将论文复印件一式两份报送科教科,科教科将有关数据输入到科研论文档案简易数据库, 并将一份论文复印件存入论文合订本,另一份放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中[3]。为了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检索利用已有科研论文档案,建立了医学论文档案题录卡,包括标题、作者、科室、刊名、出版日期、主题词等。并且建立相应的检索目录。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收集分为平时收集、定期收集、年终总汇,科教科平时多与临床医护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及研究进展,督促他们早日将研究成果发表、出版、归档,对平时收集不及时的,根据医护人员的研究进度,定期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汇总,联系杂志社,协助他们。此外,可以利用年终绩效考核将论文进行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确保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资料完整、齐全。

二、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研论文档案管理制度。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虽然很重要, 但是由于缺乏单位的足够重视。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视制度建设,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并将与个人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相挂钩,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搜集、管理。提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的职能,对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搜集、管理与利用[4]。

2、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学科研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成果,许多医务人员认为这是自己私有的东西,所以收集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平时应当加强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及时将自己的论文归档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将科研论文收集整理好、利用好是自己的职责,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意识。

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势在必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应努力参加档案局组织的培训,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加强计算机的学习,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使自己符合时展的要求。

3、加强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依靠手工收集、检索、查阅等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方式信息量少,查找速度缓慢,不利于档案的利用[5]。现在的论文写作通常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这为科研论文的归档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已有的EXCEL表格及图书管理软件,对科研论文进行收集管理,将论文基本信息录入EXCEL表格,再将表格与图书管理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加以修订与校对,就可以完成论文档案库的建立,使用者只需输入检索字段就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文章,这大大缩减了医学论文的检索及查阅时间。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建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配合,科研论文档案能直接反映医院的科研学术水平, 还能为医务人员晋升职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邵兵.科研论文档案归档管理的可行性与要求[J].兰台世界,2006(11)

2. 葛淑苑. 科技论文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8)

3. 钱农等. 浅谈医学学术论文档案的收集和计算机管理[J] .浙江临床医学2004 (9)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蒙医药;知识管理;数字资源

蒙医药学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和中医药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和中医药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药的取材上,多数来自于植物、动物,在指导理论、制作技术及配方上又有各自的特点。现今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成为蒙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讲,知识是抓住机遇、拓展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本;对企业而言,知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网络信息的高度发展,呈现出信息海量、复杂多样性的局面。蒙医药学信息也迅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入,出现了多种蒙医药文献数据库,也有许多蒙医药的单方、验方公布于互联网上。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广泛的重视。

1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

蒙医药学知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蒙医药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累积,成为蒙医药学组织中智慧的循环。这种循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蒙医药知识管理系统来完成,进而使蒙医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得以不断地转化、综合、升华,使蒙医药学不断壮大和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已发表、出版的蒙医药文献信息的管理,即通过记录、整理、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支蒙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信息的检索、分享、开发利用等,形成蒙医药学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升华。例如:我校近年建成的《蒙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完成了我区蒙药文献的储存和管理,同时为全校师生、全社会提供蒙药文献信息服务。

3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中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对依附于人头脑中的蒙医药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迈氏定义是这样描述的,“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个人经验的提升、转化,单方、验方的开发在蒙药领域已经有许多的成功案例,然而,还有许多蒙药的单方、验方,只存在于特定场景中,没有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即对蒙医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也包括蒙药知识的专业论证、鉴别。隐性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也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隐蔽在一定空间,未被公知公用知识。许多蒙药单方、验方是按照蒙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组方的,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疗效的,然而,个体单独实践难免狭隘片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论证,阐明其优劣成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显性知识体系。也有些蒙药知识由于语种限制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形成相对的隐性知识。这些蒙医药知识需要交流、验证、分析、整理、综合,形成新的思想、新见解,上升为显性知识。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蒙医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同样离不开群体合作的元素。

4 蒙医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那么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都属于显性知识,却都来源于隐性知识,是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经验提炼、升华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其大脑中属于隐性知识,通过著书立说,出版了影响世界科学理论的巨著《相对论》,就形成为显性知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阅读《相对论》,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本,被用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蒙医药知识存在于大脑中的属于隐性知识,单方、验方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经过科学程序论证也不能算作显性知识,只能算作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阶段性知识。有些蒙药的单方验方虽然经过一定范围的一定人群的实践检验,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治疗应用中只有特定的医生,特定的环境,才能有效,也不能完全属于显性知识。没有公开的成方的单方验方,需要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论证,把经验提升到学术研究的状态,才能算作把经验变成知识,把隐性知识升华为显性知识。

数据库的可视化系统,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工具具有鉴别、管理显性知识的功效,能够鉴别信息的质量,统计学术成果的数量。例如,文献出版形态的分类,文献内容的学科分类,对文献信息的质量就有鉴别功能。期刊论文的级别(核心与否)、会议论文的水平是否是部级、文献的索及率、引用率、下载率等均可作为鉴别的指标。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速度也急剧加快,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蒙医药知识也只有加入到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才能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3

1.1完整性要求维护医院档案的完整,可以说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要达到完整性要求,一方面要保证医院档案数量齐全,成分多样,使应该集中保存的档案不致分散和遗漏,维护全宗和全宗群的完整;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医院档案间的历史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

1.2安全性要求医院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往往只有一份孤本,而且年代越久远的档案,其价值往往越大。但由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档案材料不免遭到损毁。因此,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寿命,保护其安全,避免医院档案中的机密泄露,就成为档案管的基本任务之一。

1.3科学性要求现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对医院档案的简单出纳和保管,而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档案管理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进行科学管理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4规范性要求规范性要求,也就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要求。档案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各个档案管理系统之间,档案管理系统和其它文献管理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实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要达到规范性要求,除了要制订各项医院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并贯彻实施外,还可通过法规手段来实现。

1.5经济性要求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的效益,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手段,都要考虑它是否经济实用,能否用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大多数档案机构经济条件有限,经济因素往往在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中起决定作用。

1.6现代化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制技术、视听技术等应用于档案管理中,可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2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医院档案管理活动与其它文献管理活动一样,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医院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然而医院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2医院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就医院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医院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在档案室阶段,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日常工作经常查考,具有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医院的各项工作服务。

2.3医院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医院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档案整理中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的作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档案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医院的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医院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档案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是医院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对医院的档案工作实施全面的管理,在档案管理中起着领导、决策、指导、监督作用。因此,建立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并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档案的价值及档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自觉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

3.2完善医院档案管理的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多数医院原来的档案管理没有独立的机构,造成档案管理没有自,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应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医院档案管理的职能机构,确立档案室在医院中的地位,实现档案管理从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医院各级部门要严格把关,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医院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科室管理责任书之中,与科室主任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挂钩,明确科室主任对科室档案工作的管理责任,抓好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实行档案标准化管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医院档案的标准化是指现代化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指现代化医院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避免漏失档案的内容。

4结论

档案从几千年来的纸质载体到21世纪的电子载体,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意识到管理模式,从工作手段到工作方法,从工作规范到质量标准等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研究知识经济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的医院档案管理对策,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强化医院的档案管理,丰富医院档案管理的理论内容,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文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新思路

【论文摘要】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象、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医院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医院档案资源的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二是对医院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管理,称档案信息组织。本文通过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论述,提出了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宋东亮,顾宏革.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的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1.3

[2]潘习龙,徐莉,赵茜倩等.医院改革——医改的关键环节[J].国医院管理,2008,28(5)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危机管理;医院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44-02

1 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危机管理,就是指为了应付各种危机事件而进行的监测、分析、规划、化解等一系列的处理危机事故的过程,目的是尽可能地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危机管理理论首先应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方面,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危机管理理论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即使是同一领域的危机管理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为此,伯奇和古斯等著名危机管理专家总结出了危机管理理论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以及危机后三大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有效地控制措施。

2 医院危机管理概述

医院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具体应用。医院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对医院正常运营造成威胁的一切事件的管理和协调,医院危机管理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医疗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等都属于医院危机管理的范畴。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属于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医院时刻面临着各种危机和突发状况,一旦处理不当,容易成为舆论和媒体关注的重点,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的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更加重视医院危机管理。一般说来,医院危机管理要具备以下两种危机管理意识:

2.1 危机常态意识

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研究组的危机调查结果,我国内地约有45.2%的医院机构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处于高度危机状态。这表明我国医院危机意识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医患纠纷将医院危机管理问题提上日程。医疗危机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医院必须具备一定的危机常态意识,尤其是医院高层管理者要具备医院危机常态意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严密的危机管理体系,适应现代化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

2.2 媒体危机意识

媒体对于医院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很多医院都曾遭到过媒体的舆论危机,比如“天价医疗费危机”经过媒体曝光后,严重影响了医院在社会群体中的公众形象,导致了一系列的医疗机构信誉危机。为此,医院要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更要正确应对媒体的报道和采访,防止激化矛盾。因此,医院上下都要树立起媒体危机意识,认识到一条媒体负面新闻给医院带来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避免媒体危机。

3 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伯奇和古斯等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的危机管理理论三阶段模型,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危机发生后三个层面:

3.1 危机发生前

就目前我国医院管理者而言,大多是业务精英提拔上去的,比起专业的管理者而言,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知识匮乏,在危机发生之前不懂得进行防范,大多数医院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本院发展的危机管理防范和预警机制。

为此,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医院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危机预防管理意识。首先,医院上下要树立危机管理防范意识,认识到危机管理防范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医院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拟定本院的危机防范机制,调查和研究各个科室的易发生危机的环节,定期进行调整和评价,做好危机防范措施。对于医院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成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相关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最后,要制定详细周全的医院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医院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及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对可预见的危机进行及早防范和处理,防止危机事件的扩

大化。

3.2 危机发生时

医院常常发生突发性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应立即组织应急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商讨应对措施,并紧急启动应急管理预案,详细了解危机的起因、进展等相关信息,并派专人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了解危机的发展态势,并寻求机会进行妥善处理。

医院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一旦爆发危机后,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应急处理,防止危机事故扩散,危机处理小组要详细评估危机的后果及对医院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尤其是当发生医疗危机时,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并尽可能地引导患者家属和社会媒体进行正面报道,对相关处理信息进行公开化和透明化,极力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还要积极接受社会媒体的相关采访,切忌闭门处理危机。

3.3 危机发生后

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危机发生后的管理。危机发生后,首先,要对危机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的方法、危机造成的影响等等,对本次危机进行评估,并讨论更好地应急处理方案,不断提高医院危机管理处理能力。其次,调整和完善现有危机处理应急预案。最后,提高系统的预警能力,达到真正能防范与控制危机发生的目的,使医院危机管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化解危机,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危机管理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建业.医院危机管理及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0,(4).

[2] 李桂花.现代医院危机管理现状及危机处理机制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4).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差异管理 医疗机构改革 人事管理

近年来,医疗机构改革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医院改革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组织的运行效率,从而为社会群众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作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系统,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域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特质。在人事管理方面,医院管理者与医护人员、非业务类职工,在工作理念、职业操守、事业追求和利益预期等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因素在各个行业的渗透,使医院组织中的差异性更加向多元化发展。但是,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对于这些差异缺少有力的应对,从而引发医院管理的低效率、高成本的困境。作为医院管理者就必须重视医院组织系统中存在的差异,转变工作思维,引入差异管理的方法。

一、应用差异管理的理论实践基础

1、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

差异管理是从西方管理学中翻译过来的概念。由于英文中“差异”一词,即“diversity”词义不同,因此,中文译法也不相同。有的学者将它译为“差异”,如“cuhural diversity”译为“文化差异”;而有的译者则将它译为“多样性”。因此,差异管理一词diversity management的中文译法也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差异管理。关培兰在《浅谈管理者如何管理人》一文中将diversity management译为“差异管理”,意思是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答理方式。

(2)分散性管理。冯兴元在《通过促进竞争来繁荣高等教育事业》一文中将diversity management译为“分散性管理”。指出应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统一均衡状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分散式管理。

(3)“多样性管理”或“管理的多样性”。意指企业在平等对待千差万别的各类员工方面采取主动措施。人的特征各异,年龄、性别、种族和肤色以及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样性的概念,突出了人们之间差异的复杂性。

(4)多元化管理。指的是组织在招聘和留用有着各种背景的雇员时系统的、有计划的承诺。根据这个概念,组织内群体和个体间的一切差异应被认可,并受到尊重才是。上述几种概念都从某一个角度剖析了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由此我们可以把“差异管理”定义归纳为:差异管理是一种不确定性管理,是针对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差异性特质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差异管理的定义为我们在医院人事管理中应用这一管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医院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有着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源,包括管理者、医生、护士和后勤工作人员等,他们作为系统的要素,其积极性的调动影响着整个医院组织的运作。他们之间明显存在着差异性特质。而这种差异性特质应当被承认,且受到应有的重视,并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的采取管理策略。也就是说,医院组织系统中的人事管理符合应用差异管理方法的系统特征。

2、差异管理的广泛实践

具有差异性的管理在过去、现在,我国或外国都不缺乏其成功的实践,其应用范围之广,可以说只要有管理的地方就有差异性管理的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既可以运用于公共管理领域,也可以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即在一切有人群的地方、需要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都可以实施差异管理,也有必要使用差异管理,这是基于差异管理的有效性及目的性的。如在企业管理中,差异管理可以用于:人事、市场、竞争和产品诸领域。现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公司的各个领域实施这差异化的管理。同时,差异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也支持着这种管理方法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差异管理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医院人事管理中应用这种管理方法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参考的标本。医院既不同于官僚机构,也不同于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各类企业,其自身特点对应用差异管理方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医院人事管理中应该也必须引入这种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医院组织的运行效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差异管理在医院组织中面临的挑战

1、人的差异提出的问题

医院内部会因管理者、医生、护士、行政人员及后勤人员的个体特征、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岗位职责和利益预期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容易产生冲突,造成组织绩效的下降。医院人事管理者如果不考虑组织系统中人的需求变化,来进行适当的内部调整以适应这些差异,从权变理论的观点来看,就会使医院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医院系统之间脱钩,从而使医院陷入混乱或低效率、高成本的状态。因此,医院情境中实行差异管理是对医院管理者领导才能的锤炼,也是对职工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2、科层观念的束缚

当前,我国95%以上的医疗机构为公立医疗机构。其管理者大多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任命的。这种特殊的体制,使得医院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僚机构传统的科层体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医院管理体制并没有摆脱科层管理的模式。然而,对于医院组织而言,它既可以是科层式的,也可以是非科层式的。或许,用相对科层式或相对非科层式来描述它更为合适。也就是说医院组织具有双重性,即医疗系统的专属性和行政系统的科层性。这表明,医院组织结构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复杂得多。因此,单纯用科层体制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医院组织显然是不行的。但问题在于,长久的积淀和适应,使得医院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严重地受到科层观念的束缚,从而在管理行为上无法很好地适应差异的变化。这一点在医院人事管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变革的不断深化和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对民主、自由、自尊及自我价值的更高追求,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想,如松散结合和组织文化对行为的影响等,古典科层思想开始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转变。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如何协调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人们对组织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改变,组织中的人不再是只会工作的“机器”,而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但医院的管理者们的人事权却很有限,形成不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和庸者下的竞争局面。该走的走不了,不该走的走了;该来的来不了,不该来的来了。这就是非营利性医院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专业人才的招聘、使用、奖励和升级等方面,管理手段较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因而,也很难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社会环境的要求

社会系统理论将系统分为两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和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封闭”系统。很明显,医院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这就要求医院必须适应所依赖的大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医院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社会因素同样对医院管理产生着影响。比如,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之间的竞争,社会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的需求,医疗资源市场的变化,社会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普遍不信任,患者对医院服务的不满情绪等,所有这些都是医院组织近年来不得不适应的环境因素。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存在程序化的应对策略,管理者必须根据环境的差异,及时地调整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动不定的环境。

三、差异管理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树立正确的差异管理观

由于医院管理者个体在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其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处于同一业务范围的工作人员共有的一些特征,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不同的管理措施。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差异管理观:发现差异、重视差异和尊重差异,在差异中求发展。差异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性格的倾向性(内向与外向)、易相处性、谨慎程度、神经状态、情绪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开放度、兴趣、能力、需要及知觉速度与正确性、空间关系、机械能力、逻辑思维和气质特征等方面。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事工作上的“量才使用”的原则,医学上“辨证施治”的原则,教育工作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这都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具体例证。因此,管理者了解组织系统中各人的性格差异以及把不同性格的人不带偏见地进行组合,是非常有益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可能你不能改变你属下的个性特征,但是,你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工作岗位的最佳人选也未必是智力最高的,而是最适合工作要求的人。因而,正确的差异观是发现差异、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承认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是做好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的前提。承认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才能做到量才使用,各尽所能,才能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不断保持创新性。我们说“差异就是财富”,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通过差异管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避免其不足,使个体合理搭配,从而使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

2、具备差异管理的能力

(1)灵活多变的管理才能。这是实行差异管理的前提条件,权变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孔茨的《再论管理理论丛林》概述的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丛林理论,其中之一就是权变管理学派。权变理论认为,有效的管理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管理方式,以激励下属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的贡献。医院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应能随着被管理者的特点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能根据实际工作中具体的情境和场合而实行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于组织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和组织目标明确的医院行政部门来说,适合采用科层管理方法。而对于具有结构松散、组织目标模糊和易变特点的医疗系统来说,其管理方式也应根据情况做相应的变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管理学家就已开始了管理方式的研究,即现代情境管理理论。其中,最为深入、典型的一个就是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领导方式,能适合各种不同的情境。管理的技巧需配合下属的成熟度,并帮助他们加强自我控制。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根据不同的情境及其变量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和方法。

(2)重视、组合差异的才能。医院管理者不仅能够发现差异,而且能够重视、组合这些有差异的人才,以发挥1+1>2的功效。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之一的互补增值原理告诉我们:由于人力资源系统每个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因此,存在着人力资源整体中的能力、性格和见解等多方面的互补性。发挥了每个个体的优势,扬长避短,人力资源系统的功能才能成为最优,这就是互补增值原理。这种互补包括不同知识结构的互补;刚柔相济的气质互补,形成综合实力和优势的各种能力的互补,性别互补,体现精力、知识、经验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差别的年龄互补,不同的技术专长的技能互补。以上各种互补能够使整个人才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优,达到互相补充、扬长避短的目的。互补增值原理要求是增值,追求动态的平衡,允许人才的流动、人才的相互选择和人才的重新组合等。组合差异关键就是能够知人善任,了解下属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发挥他们的长处。

【参考文献】

[1] 孔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亚瑟・W・小舍曼: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罗伯特・欧文斯:组织行为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R・韦恩・蒙迪:人力资源管理学探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就医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原理;战略管理;医疗质量;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绪论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医疗安全问题突出等现象也暴露出医院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双因素理论中的管理理念,对提高我国的医院管理工作将会很大的帮助。

二、双因素理论的研究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的。

当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所获得的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和成长等因素,这些因素为“激励因素”。

当员工感到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组织的监督、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同事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安全保障等因素,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1]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扩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行业组织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共同知识和要素,这些知识和要素也就成为行业的进入壁垒即保健因素。医院管理中的双因素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竞争环境的动态性。

医院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组织,集中了医学、药学、管理学等许多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且与人文、伦理、法律、信息等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同样也存在“双因素”关系,一些因素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不具备这些因素,医院就会丧失生存的资格和机会,但有了这些因素和能力,并不等于能够出类拔萃,这就是保健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则是激励因素,做得好可以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判断和剖析,揭示这些管理问题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政府行政部门和医院的领导者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纠正当前在医院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不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医院核心竞争力

(一)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能保障医院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内一流水平,是医院竞争优势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2]医院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技术体系、价值观念、信息系统、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医院文化等方面;具体地讲就是人才、质量、服务、价格、设施等方面。

(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结合医院的现有条件、技术优势、发展方向、在本地所处的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突出重点,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提升人力资源的竞争力。2.提升医疗质量的竞争力。3.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4.提升优质服务的竞争力。5.创建学习型医院。6.高度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四、战略管理与医院的基础管理

(一)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就是让一个组织和机构内部的能力去适应它的外部环境需求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管理人员能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组织达到其目的和目标的战略(Alan J Rowe,Richard O Mason,et al,1989)[3]。医院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提出的严峻挑战,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二)医院的基础管理

医院基础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业务领域包括:病人的病历档案、各种检查检验信息(如放射影像资料、超声检查信息、检验信息等)、临床诊断和治疗信息、药品信息、医学文献以及医护人员所积累的各种业务知识等。管理领域包括: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医院的文件及档案、珍贵历史资料及图片、各种行政管理知识、职工档案及进修培训信息等。

(三)医院基础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基础管理做得好的医院一般是管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设置合理,能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基本可以得到落实。基础管理如果做得好,可以推进医院的其他管理工作就有了好的基础,基础管理到位具体表现为医院运行秩序的良性发展,更好的有利于制定战略管理的方向。战略管理是医院长期发展的激励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医院环境

(一)医院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对医院都构成重要的机会与威胁。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直接影响各种经营战略的潜在因素。

3.人文因素:医院所处的位置与其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富裕和发展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4.技术因素:变革性的技术进步正在对医院发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超导、激光、克隆等。随着中国医疗卫生的改革深入,医院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医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赢得竞争优势。

(二)医院内部条件分析

1.管理分析。包括:(1)管理层次分析。主要有组织机构状况、员工数量、领导者状况、经营方针等;(2)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主要是人力资源状况,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对医院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对医院战略性问题的决策能力,对计划的实施和调控能力等。

2.财务分析。内容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和预算管理等。

3.市场分析。包括服务对象的特征分析,如付费来源、人口学特征、疾病的缓急等,转诊程序,目前服务利用现状,服务提供的渠道和方式,改进技术成功的可能性等。

4.技术分析。如服务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水平和垂直一体化,现有技术,医生的知识技能等。

5.结构分析。在组织层次综合分析人力资源、技术、市场和管理等。

6.医院文化分析,其评价有助于建立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期望准则,以利于实现医院战略。

7.医院信息系统,考查其综合评估财务、临床和市场信息的能力。

8.后勤支持系统,如后勤支持服务的供应能力、成本、质量,有无公开招标竞争。

六、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的概念

医疗质量的概念:狭义角度,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又称诊疗质量;广义角度,它不仅涵盖诊疗质量的内容,还强调病人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称医院(医疗)服务质量。[5]在我国认为,医疗质量包括:医疗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益、对病人心理及其它医疗服务(营养、卫生、环境)的满意程度。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对策

1.树立综合医疗质量观。应该从单纯的临床医疗质量的观念转变为对临床的疗效、优质的服务、工作的效率、合理的医疗费用等诸方面协调统一的综合质量观,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向广大医务人员传授质量管理知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调动其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质量的行为。

2.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工作,主要针对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或新布置的一些管理政策进行检查督促。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则是医务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基础。

3.选取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使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制定全面、合理、具体的质量考评标准,质量指标的制定要和医院的实际相适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重视人才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要建立各级人员的业务培养目标,对医务人员进行多渠道、全方位补充知识,更新技能,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5.重视病人评价。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上明确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

6.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国内外对于医疗质量的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科学的前沿管理方法正逐步在一些高水平的医院推广,主动研究和推行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提高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七、医院实体建设与文化建设

(一)医院文化的内涵与内容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6]从内容上看,把医院文化分为医院物质文化、医院制度文化、医院行为文化、医院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医院文化对医院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等三个方面。我们认为医院文化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制度结构通过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类群在医院活动中的行为,层级结构主要借助运用行政权力的指挥和控制直接规范个体在参与医院活动中的选择,医院文化则通过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形成引导医院成员选择符合医院利益的行为方向。

2.行为激励功能。医院文化正是通过树立某种价值观或创造一定的氛围,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不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来影响或引导员工表现出符合医院需要的行为的。

3.行为协调功能。医院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整合不同员工在医院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时空的不同努力。

(二)医院实体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

医院实体建设是医院的保健因素,医院实体是指医院的规模、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当医院的设备、设施和规模等实体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再继续加大投资将不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的激励因素,是医院维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医院的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敬业爱岗,互相尊重和协作,自觉维护医院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加强医院实体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新形势下医院的经营和科学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结语

通过对双因素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分析,可以提高医院的科学发展,能创造出更适合医院发展的新模式,并朝着这个整体目标和共同愿景而努力。它以无形的魅力推动和引导员工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医院管理在新的更高层面上展现出多姿风采。

参考文献:

[1]Peter Drucker. Post-capitalist Society. Harper and Collins. 1995.

[2]周魁宏.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03):249-250.

[3]Alan J Rowe, Richard O Mason, Karl E Dickel, et al.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1989.

[4]李学旺,王怡.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J].中国医院,004,8(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