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技术论文范例6篇

接口技术论文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1

由于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两者间的联系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因此机电接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行电平转换和功率放大。一般微机的I/O芯片都是TTL电平,而控制设备则不一定,因此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另外,在大负载时还需要进行功率放大;

(2)抗干扰隔离。为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脉冲变压器或继电器等把微机系统和控制设备在电器上加以隔离;

(3)进行A/D或D/A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A/D和D/A转换电路,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开关信号通道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系统中,需要经常处理一类最基本的输入/输出信号,即数字量(开关量)信号包括: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指示灯的亮与灭;继电器或接触器的吸合与释放;电动机的启动与停止;阀门的打开与关闭等。这些信号的共同特征是以二进制的逻辑“1”和“0”出现的。在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中,对应二进制数码的每一位都可以代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此状态作为控制依据。

(1)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ON”和“OFF”或数字信号“1”和“0”,但是其电平一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2)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DO)。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二、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采用拨盘较为方便,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的是十进制输入、BCD码输出的BCD码拨盘。BCD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以BCD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1)编码键盘,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如ASCII码或二进制码);

2)非编码键盘,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0”或“1”电位),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电路简单,便于设计。

2、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是典型的输出设备,由于LED显示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价格便宜,因此使用广泛。常用的LED显示器有7段发光二极管和点阵式LED显示器。7段LED显示器原理很简单,是同名管脚上所加电平高低来控制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而显示不同字形的。点阵式LED显示器一般用来显示复杂符号、字母及表格等,在大屏幕显示及智能化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结语:

接口技术是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问题,使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更加顺畅,使系统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就是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了各部分后所进行的接口设计。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费仁元,张慧慧,郑刚。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和发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4)

[2]佘明辉。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技术的研究。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对技能要求全面,使得学习者备感困难。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弱,传统教学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听不懂,跟不上,进而厌学。面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就高职特色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作一探索。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

单片微型计算机因其具有集成度高、运算速度快、体积小、运行可靠、价格低等特点而在过程控制、数据采集、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器、智能化仪表和网络技术中得到大量使用。国内高校、中专、高级技工学校都相继在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自动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电工电力电子、电子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把掌握单片机技术作为招聘技术人员的标准之一。

高职院校中,由于学制限制,学时少,不少院校和专业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也作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第二次认识和启蒙教育,因此该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一般都要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完成对计算机的初步认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硬件训练,将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和学习造成障碍。《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集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包含单片机技术本身的知识体系。单片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弄清单片机的一个概念,往往要牵扯到更多的新概念。因此在学习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和吃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必须强化基础、注重应用,进行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把握好教学与培训、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关系。教学与培训是有区分的:教学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训则是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尽快上手,进入角色。教学必须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教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又必须相对稳定。单片机基础知识相对稳定,而接口芯片的发展则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单片机作为一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必然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教学中应先给学生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脉络,让学生在任何时候对基本知识的把握都是清晰和完整的。学习单片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学习一遍难以完全掌握,而且这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单片机硬件结构。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接口技术及接口芯片的讲解和使用可简可繁、可多可少。有条件的情况下,相关专业应开设专门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技能培训课程。一般专业也要充实实验教学,开足基础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单片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努力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和实训的有机配合完成教学目标。

3P教学法3P的概念是指原理(Principle)、实践(Practice)和产品(Product)的三者合一,是“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应用,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产品制作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重点,以掌握知识和技能、制作产品为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学用一致,知能并举”的教育思想。在单片机教学中,这种教学法是非常值得提倡,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师可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准备的实例材料,形成一定的看法,做好实例讨论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中,针对实例出现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由学生找出解决的方法,做出辨析;最后教师作简短的点评或补充性、提高性的总结。

上好每一堂课,注重教学设计

要提倡学生参与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准备专业技术内容,更要研究教法,即如何利用“项目”、“实例”、“问题”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这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按照一体化原则进行设计。(2)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3)选定每个单元课程单项实训项目,以实例贯彻单元教学之中。(4)确定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内容。(5)引入案例,问题驱动,操作演示,展开知识,讨论问题,总结提高。(6)板书演示,示范操作。(7)自查课程目标、层次、进度、信息量等。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门振华.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3

    该论文首先对非接触式IC卡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特点、种类、国际标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发展趋势;随后介绍了非接触式IC卡技术的基础:射频识别(RFID)技术,并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两大非接触式IC卡技术:LEGIC技术和MIFARE技术进行了对比;紧接着重点介绍了Philips公司的MIFARE技术,对MIFARE卡片和MIFARE非接触式IC卡的读写组件MFCM200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地阐述了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给出了每一部分的实际电路图和应用程序.

    读卡器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源供应电路、LED状态显示电路、蜂鸣器驱动电路、RS232通信电路、MCU的连接、MFCM200接口电路和读卡器天线这几部分的设计,这些电路分布于两块电路板上,即控制电路板和天线电路板;MFCM200接口电路的设计分为MFCM200与MCU接口电路设计、与电源接口电路设计和与天线射频接口电路设计三个部分.论文介绍了电路的详细设计过程.软件设计分为对MFCM200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对读卡器其他电路的应用程序设计和主程序设计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给出了具体程序并对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VPN,多出口,校园网,远程访问,ISP

 

1.校园网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提出

虚拟专用网(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它通过“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提供一种通过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安全地对单位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公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大多数的教师习惯于利用家里的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写论文。如果要去学校图书馆网站,或者是教育网内查资料,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查找并下载的,因为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都做了访问限制,普通Internet用户也是不能访问教育网的。在每年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线提交成绩时,都要登录学校内部“教务处”的网站在线提交,这时也只能到学校提交。

为此,校园网的建设可采用多ISP连接的网络访问模式:在原有的教育网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当地ISP(移动、联通或电信宽带ISP)出口,形成多ISP连接的校园网络结构,并且需学校的网络中心在学校组建VPN服务器,供教职工在校外使用校内资源。在组建VPN服务器时,使用当地ISP出口,为校外的教职工提供VPN接入服务,因为校外教职工大多使用当地ISP提供的ADSL宽带业务。当校外职工使用VPN接入学校的VPN服务器后,就可以访问校园网与教育网上的资源,这将为教职工提供很大的便利。

2.VPN关键技术研究

⑴隧道技术:隧道是指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隧道技术可分别以第2层或第3层隧道协议为基础。第2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帧作为数据交换单位。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TP(第二层隧道协议)和L2F(第2层转发协议)都属于第2层隧道协议,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点对点协议(PPP)帧中通过互联网发送。第3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使用包作为数据交换单位。MPLS、SSL以及IPSec隧道模式属于第3层隧道协议,是将IP包封装在附加的IP包头中,通过IP网络传送。无论哪种隧道协议都是由传输的载体、不同的封装格式以及用户数据包组成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的数据包是被封装在哪种数据包中在隧道中传输。

⑵安全技术:VPN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VPN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认证等方式。

3.基于VPN技术的多出口校园网的设计

3.1 网络结构规划

为了满足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目标,网络结构采用典型的层次化拓扑,即核心层、分布层、访问层。核心层路由器用于优化网络可用性和性能,主要承担校园网的高速数据交换任务,同时要为各分布层节点提供最佳数据传输路径;分布层交换机用于执行策略,分别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接入层通过低端交换机和无线访问节点连接用户。毕业论文。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图

3.2 网络工作原理

在该组网方案中,学校通过核心层路由器分别接入教育网与Internet,然后通过一硬件防火墙与分布层交换机连接,分布层交换机负责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接入层设备,校园网内的终端计算机直接与接入层设备相连。终端计算机可直接使用教育网分配的IP地址。校园网内有一台安装了ISA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给其分配一个教育网IP地址(假设Ip:202.102.134.100,网关地址202.102.134.68),在防火墙中将一个公网地址(假设为222.206.176.12)映射到该地址。VPN服务器可通过“防火墙”与“核心层路由器”访问Internet与教育网,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VPN客户端—>Internet网络—>核心层路由器—>防火墙—>分布层交换机—>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的路线连接到VPN服务器,之后,ISA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防火墙和核心层路由器访问教育网,并且ISA 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分布层交换机提供了到学校内网的访问。

3.3 技术要点

⑴防火墙内网地址问题。如果防火墙是透明模式接入,各个网口是不需要地址的。若防火墙是假透明,就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同一个网段的IP。如果是路由模式,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不同网段的IP,就象路由器一样。现在有一些防火墙已经有所谓的混合模式,也就是透明和路由同时工作,这属于路由模式的扩展。毕业论文。

⑵VPN服务器的注意事项。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要求至少有“两块网卡”才能做VPN服务器,若服务器上只有一块网卡,需为其安装一块“虚拟网卡”。另外,VPN服务器不一定要直接连接在分布层交换机上,也可以是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一台服务器,只要映射一个公网地址即可。

⑶设定ISA Server2006接受VPN呼叫。VPN 可通过默认设置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或者通过使用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分配的一组地址来分配地址。如果选择了DHCP,VPN客户端永远不会同DHCP服务器进行直接通信,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将分配从DHCP服务器所获得的地址;它将基于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 服务器的内部接口配置来分配名称服务器地址。如果拥有多个内部接口,运行ISA Server的VPN 服务器将选择其中之一。

⑷VPN客户端地址的分配。在给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时,在为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的时候,要保证所分配的地址不能与VPN服务器本身以及VPN服务器所属内网、公网的地址冲突,否则VPN客户端在访问内网时,会造成寻址问题而不能访问。毕业论文。为了避免出现问题,直接分配私网的IP地址即可,比如192.168.14.0/24网段。另外,校园网外的教职工,在拨叫VPN服务器时,应是防火墙映射的地址,本文中即222.206.176.12。

4.结束语

多出口是目前许多高校组建校园网时所采取的方式,多出口解决了教育网与Internet之间的出口速度很慢的问题,将VPN技术应用到具有多出口的高校校园网,可以让校外Internet用户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得对教育网、校园网数字资源的使用权。

参考文献

[1]曹利峰,杜学绘,陈性元.一种新的IPsecVPN的实现方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7

[2]贾毅峰.双出口校园网中策略路由的应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

[3]吴建国,王铁,许兴华.校园网双(多)出口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4]何胜辉.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分析设计.网络通讯及安全,2008.02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出口贸易;区域创新能力;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5—0055—05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正逐步向知识型经济转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研发活动是其获得新技术发展最为主要的途径,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则更多的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来获得所需的新技术: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口外国的新技术、新设备,并在引进后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模仿,进而通过改进来创造属于本国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带来的学习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获得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推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取得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01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总额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了493%,年均增长率高达21.9%。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一度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出口国家。出口量的不断扩大,通过直接的技术溢出,以及拉动就业、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等机制,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1)我国的出口贸易是否带来了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出口贸易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相对贡献有多大?同时,对于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各区域而言,出口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上问题的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出口促进战略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均指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即一方面技术进步对贸易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以Melitz异质性企业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揭示,对外贸易会带来一国资源从非出口部门向出口部门的转移,而出口通过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等途径可以带来企业生产率或产品质量的提高,即在贸易自由化环境下,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增长理论也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Coe等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和途径,指出国际贸易给予技术落后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机会,而技术模仿则主要体现为由Arrow提出的“干中学”技术提升过程。归纳起来,现有文献认为出口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出口学习”效应。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可以从国外购买者那里获得大量产品信息,甚至得到国外购买者的技术支持与设计共享,通过这种学习效应和商业联系,出口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外溢,从而获得技术水平的提升;(2)竞争效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会促使出口企业减少x非效率,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即出口可以通过提升组织效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从而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效率和发展;(3)出口规模的扩张能够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吸引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出口部门的转移,从而带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4)出口增加换得更多的外汇,可以利用外汇进口更多的资本品,这也能够加快本国的资本形成,而且资本品本身所附带的较高的知识与技术可以直接带来技术水平提升。

在实证研究方面,Feder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模型,分别基于1964—1973年之间19个国家和地区及31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组样本数据首次研究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结果表明,出口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随后,许多学者以Feder模型为基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多数研究证实出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Levin和Raut对Fede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们将人力资本引入到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分析,并以1965—1984年间30个半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具有高度互补性,而且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之中。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出口贸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直接的检验,但并没取得一致的结论。如Braga和Willmore与Lee分别使用巴西和马来西亚数据的研究发现,出口贸易与创新之间的确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Clerides等使用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等国家的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但得到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发现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展开了实证研究。杨全发使用我国29个省份1985-1994年的数据,基于Feder的两部门模型,对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发现在我国并不存在显著的部门间要素生产率差别和技术外溢效应。包群等以Levin和Raut模型为基础,采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出口部门存在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然而,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并未与出口贸易充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许和连和栾永玉通过构建三部门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对中国“八五”及“九五”期间的各地区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八五”及“九五”期间,我国出口贸易对国内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且工业制成品出口通过提高或有效利用本部门的要素投入和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而促进经济增长。赖明勇等采用1998—2006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国际研发通过出口传导机制对国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出口中学”效应在国家层面是成立的,但在区域间存在程度差异,同时通过出口贸易所获得的国外研发溢出效应并没有与国内人力资本结合起来对技术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最近的研究中,Yang和Lin基于中国1997—2007年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开放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影响。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简单回顾,笔者发现,国内部分学者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出口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关于出口贸易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也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出口贸易如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相对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 模型设定和变量介绍

知识生产函数是(KPF)是对创新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工具,根据前面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本文设定如下的计量模型对区域知识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其中Pit是地区i在时间t的创新产出,本文采用各省份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它度量了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考虑到专利从申请到审批有一段时间,存在滞后性,所以本文采取了专利申请数而非专利审批数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同时,为了尽量消除变量的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滞后一期进入模型。下面对所选取的解释变量进行说明。

exp指出口占GDP的比重,它度量了各个省份的出口依存度,用来捕捉出口贸易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edu表示各省份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polic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了各省份的政策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国有制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带动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鼓励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经济制度将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预期该变量系数为正;avrd为各省份的人均R&D经费投入,用来衡量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各省份的研发经费投入以1999年为基年,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R&D经费投入的增加,区域创新能力将会获得重要的提升,因此我们预计该变量系数为正;avinv为各省份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用来衡量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固定资产投资也以1999年为基年,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加速,可用于投资科技活动的资金增加,用于进口国外先进设备的资金也得到增加,这也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故我们预计其系数也为正;coastdum代表沿海虚拟变量,它用来捕捉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不可观测的其他因素的差异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2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基于制度的差异及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地区的样本数据未加选择,同时考虑到数据的特殊性及部分年份数据的缺失,也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图1给出了出口依存度与人均专利申请数之间的散点图和简单的拟合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各省份人均专利申请数,横轴代表相应的出口依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专利申请数与出口依存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运算均采用计量软件STATA 11.0。我们分别对计量方程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并采用Hausman检验来进一步判定最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模型。表2中的Hausman检验表明,我们应该接受过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根据以上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首先,就本文关注的出口变量而言,无论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前面的系数都为显著正,且这一结果较为稳定,这表明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一个地区的出口依存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该地区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将增加0.29%左右。

其次,Inavrd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系数都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Inedu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的文献实证结果一致;Inpolio的系数也为正,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政策因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创新活动机制更加灵活,创新的激励也更为强烈,因而各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Inavin系数为正且通过检验,这说明了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显著的。

此外,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的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对贡献,我们将全部样本分为东部、中西部两个子样本又分别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见表3)。

表3的回归结果揭示:(1)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我们所关注的解释变量ex系数都为正且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在各个地区,出口都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解释变量Inedu与Inavin的系数都为正且都显著,这与总体回归的结果一致;(3)虽然解释变量ex的系数在两个字样本中都显著为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表明东部地区出口对创新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gina winlogon

一、身份认证技术分析

身份认证是指用户必须提供他是谁的证明。认证的目的就是弄清楚他是谁,具有什么特征,知道什么可用于识别他的东西。这种证实客户的真实身份与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否相符合的过程是为了限制非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是其他安全机制的基础。

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份认证是安全系统中的第一道关卡,用户在访问安全系统之前,首先经过身份认证系统识别身份,然后访问监控器, 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授权数据库决定用户是否能够访问某个资源。授权数据库由安全管理员按照需要进行配置。审计系统根据审计设置记录用户的请求和行为,同时如情监测系统实时或非实时地检测是否有入侵行为。访问控制和审计系统都要依赖于身份认证系统提供的“信息”即用户的身份。一旦身份认证系统被攻破,那么系统的所有安全措施将形同虚设。黑客攻击的目标往往就是身份认证系统,下面要讨论的是单机状态下的身份认证。

二、单机状态下的身份认证

单机状态下的用户登录计算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验证用户身份:用户所知道的东西,如口令,密码;用户所拥有的东西,如智能卡,身份证,护照,密钥盘;用户所具有的生物特征,如指纹,声音,视网膜扫描,DNA等。

1.基于口令的认证方式

基于口令的认证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用户输入自己的口令,计算机验证并给予用户相应的权限。这种方式中很重要的问题是口令的存储,一般有两种方法:

(1)直接明文存储口令。这种方式有很大风险,任何人只要得到存储口令的数据库,就可以得到全体人员的口令。

(2)Hash散列存储口令。散列函数的目的是为文件,报文或其他分组数据产生”指纹”。

2.基于智能卡的认证方式

智能卡又称集成电路卡,即IC卡。智能卡具有硬件加密性能,有较高的安全性。智能卡存储用户个性化的秘密信息,同时在验证服务器中也存放该信息。进行认证时,用户输入个人身份识别码,智能卡认证成功后,即可读出智能卡中的秘密信息,从而防止秘密信息的泄露。

3.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方式

基于生物认证的方式是以人体惟一的、可靠的、稳定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掌纹等)为依据,采用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和网络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该技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身份确认手段相比,无疑产生了质的飞跃。

生物认证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抓图,抽取特征,比较和匹配。本文要讨论的是在单机状态下基于智能卡的认证方式,设计工作中将用到的智能卡(安全芯)。安全芯的主体是具有运算功能的单片机,通过USB接口同PC 主机通讯。安全芯在不做任何处理时就可以完成一些软件加密的任务。

三、身份认证系统实现

1.系统需求

应用要求:在用户登录成功状态下,按下Ctrl+Alt+Del时系统不再弹出“Widows安全”对话框。由于并不需要改变用户名、密码这种标准的认证模式,所以可以仍然使用msgina.dll中导出的函数接口,而对WlxLoggedOnSAS函数的实现进行必要的改变。

开发环境:Windows 2000,PII 400。

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C++ 6.0。

2.开发步骤

(1)新建项目,选择MFC AppWizard(dll),项目名输入为MyGina。按下“OK”后,选择Regular DLL with MFC statically linked,按下“Finish”。

(2)使用View->ClassWizard为CmyGinaApp增加InitInstance和ExitInstance两个函数的覆盖。注意在Stdafx.h中加入#include 。

(3)由于要导入msgina.dll的接口函数,所以在MyGina.h中定义接口函数变量类型,并在类CmyGinaApp中定义成员变量。

(4)在MyGina.cpp中,实现InitInstance。

(5)实现接口函数。由于本应用仍然保持msgina.dll的大部分操作,所以MyGina.dll的接口函数的实现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是WlxLoggedOnSAS函数的实现,当在成功登录状态下,不管接收到什么SAS事件,该函数直接返回WLX_SAS_ACTION_NONE而不做其他处理。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日益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被攻击与破坏事件层出不穷,所以安全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身份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发和研究身份认证技术无疑是一项前景光明的事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