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论文范例6篇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1

1.1在教学的观念上,学校要安排教师切实做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即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授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各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能力的各个条件,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及习惯的充分指导,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的自学能力和对专业的实践操控能力。

1.2在专业进行授课的课堂中,教师要将“重教轻学”的思想进行转换,“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接受知识讲座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热情。

1.3直接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要综合间接的远程教学模式。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具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整体授课结合小组授课、个别教学穿插整体教学,结合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传授与远程距离教学结合。

1.4实践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合作研究开发创新的教学方向。各种各样的现代教学方法改革,高职学校逐渐以高水平的专业为主,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几种不同水平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发展的方向。

1.5从学校领导层到具体每个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因为总的来说,整合教学的在校生多种形式致力于学习的积极和有效的方法。很明显,每个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目标是研究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的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关键的质量在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体教学策略上的改革

2.1学校结合教学对象,根据他们的能力来教。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质量相对有点低,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特殊需要。

2.2具体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是真正具有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明白他们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来消除学生的厌学畏学难学心理。从理论上联系实际操作过程所需要的,真正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这样学生自发的,大大提高听课的注意,最终实现同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3.3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教学示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教学应注意示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具体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2.4及时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结归纳,进行列表来比较分析,加强学生课程记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相关难点重点问题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渐进教学手段。在每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知识串联,这样使学生加深印象,对各类重点难点知识也能分析的清,牢牢掌握。

2.5合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各种现代化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课件要真正以教材为依据,既直接再现课本内容,又增加出有利于讲解的理论知识手段。以计算机为课件的实际载体,在课堂教学或网上远程应用,在闲时可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后复习。图解法的控制理论分析方法有很多,如频域分析和根轨迹法、状态空间法等。仿真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和丰富的颜色,可以很容易地准确制定清楚、美丽的照片。动画技术后,可用图形上下文动态演示。计算机图形演示结合老师的教学,具体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专业英语;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7-02 

一、引言 

英语是国内外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人员的通用语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以控制类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为例,国际企业的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用英文编写,优秀的控制仿真软件、控制领域的研究论文、自动化专业国际经典教材、互联网上的自动化技术信息等多数资料也以英语作为写作语言。如此大量的自动化专业信息被非母语国家的理工科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知识[1]。因此,开设“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或有选择地开设其他双语教学课程成为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2]。合理地配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具有“一石二鸟”的人才培养效果。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为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分两个学期教授,总课时量为64学时。目前,“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如下几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部分学生对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不高[3];(2)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主要以科技文章翻译和生词讲解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死板,以自动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英文原版教材节选的章节为主要学习内容,各教学内容之间彼此相对独立,教学效果等同于普通的“英文阅读理解”,无法形成对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宏观认识和专业认同感。鉴于以上自动化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课题组提出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思想,在统一的“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引入高等数学、电路、液压传动、信号系统、系统建模和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化各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掌握“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科技词汇和科技文献翻译能力的同时,对“动态系统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为进一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态系统理论”思想指导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结合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科技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以及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体会,笔者深切认识到:“动态系统理论”是自动化课程的方法论核心。动态系统理论最初来源于经典力学中对于物体运动和动力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的需要,美国数学家G.D.伯克霍夫发展了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在天体力学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对动态系统的研究,使其应用从经典力学扩大到一般意义下的系统,并成为应用于工程学、经济学、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那么什么是动态系统呢?动态系统是指按确定性规律随时间演化的系统。严格地讲,任何有记忆的系统都可被称为动态系统,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目前,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几乎所有工科专业,广泛开设被称为“系统动态”(System Dynamics)的英语教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包括: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电气、力学、机械、化学、生物过程的动态建模、微分方程的时间域和频域求解、控制理论基础知识、非线性系统理论基本知识、典型动态系统的仿真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控制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本质的理论核心,和由这一“系统动态”观点派生出的理论体系及其在各科学领域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开展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指导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借鉴国外工科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经验,并顺应当前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方向改革的趋势,课题组提出加强以“动态系统理论”思想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以深化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本质和前沿动态,在增强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本专业知识应用的认同感。 

我们在自动化本科双语教学过程中明确和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这一主线,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一)整合现有“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至方法论水平,将其统一到“动态系统理论”这一宏观框架下。课题组尝试使用一种具有连贯内容的“系统动态”讲义来进行专业外语教学,这一新颖的形式在“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学时内讲述了“系统动态”课程,学生既学习了专业英文词汇、翻译技巧,又掌握了“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获得了专业知识的提升。授课讲义以自编部分为主,同时参考“系统动态”方面的国际经典教材(如,Katsuhiko Ogata教授编写的《System Dynamics》)[4],吸收了这些经典教材中大量的有益内容,讲义涵盖动态系统理论的大多数内容,不求精,但求逻辑上的连贯性和理论体系上的系统性。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矩阵论、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等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统一到动态系统建模、分析、仿真这一完整框架中进行概括总结。(二)改革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排学生就某一理论、观点、概念进行专题讨论(内容涉及:系统、信号、线性向量空间、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等基本问题)。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发表形式,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研究,在课堂讨论中明确表明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观点。课下采取大作业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广泛介绍“系统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重点结合系统生物学和飞行器控制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实例,来进行“系统动态理论”的讲授。科研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的同时,还切实体会到本学科理论知识在其他各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本专业所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教学改革研究为促进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提出在现有的自动化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以这一主线来改革课程内容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法,帮助自动化专业学生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采用双语或者英语教学方式来进行“系统动态”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参考国际经典教材,编写了英文课件和讲义,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笔者希望,这种双语教学改革的“理念”能引起国内教育、教学管理层面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他工科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受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于宗艳,王丽,孟娇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8-149 

[2]王海泉,王东云,马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4):67-69.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文应用型人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87-03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开设历史久、发展相对成熟的传统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变。这也使得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文应用型人才,这与我们目前学科体系内培养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及时转变培养策略,适应社会需求,培育人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老牌大学已具优势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更应该认真反思如何才能在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人文学科教育特点和专业建设方向。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将办学目标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转变的重要方向。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融人文性与理论性于一身,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适应社会需求,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人才。本文试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为例,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转向的培养策略研究。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凸显。要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需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及结构。但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历史悠久,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专业基础课的变动空间不大。因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与社会需求。大三、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为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其课程也实行分流设置,将该课程分为就业、考研、兴趣培养与能力提高等几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与考研等不同意向进行选修。考研板块的专业选修课程有“古代文学专题”“古代汉语专题”“现当代文学专题”“现代汉语专题”等等。这类课程的讲授重点在学科的纵深教育上,会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专业前沿理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于部分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就业板块课程则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培养服务地域经济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所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教学技能”“演讲与口才”“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等。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基础上设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工作直接接轨。学生在按要求获得相应的学分后,也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兴趣培养类课程的学习,不计学分。

其次要增加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这一现状的出现,与学生在离校前较少接触社会,缺乏就业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举措。要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熟悉本专业技能。另外,专业基础课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例如“写作”要求学年内组织8课时左右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现代汉语”在讲授语音后,安排普通话训练;“演讲学”等基本技能课安排10―15学时的训练;文艺理论及文学史类课程试行学年论文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围绕“文学概论”撰写文学评论类小论文;在二、三年级围绕“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或“现代汉语”撰写学年论文。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寒暑假进行三次为期至少20―30的社会调查(每学年各7―10天)。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总结和调查报告。这样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除利用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外,适时组织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早到社会中去锻炼,以适应职场需求。实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般高校只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增加了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即在第二学期安排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第四学期安排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工作,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并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与实习周记,以总结经验得失。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各类公司兼职锻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二、合理规划专业实践活动,打造四项基本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长期存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是相悖的。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当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的。当然,这一点也是我们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难点。因此就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法不适合其专业特点。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既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人文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必须考虑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专业基础课要开足,否则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但同时我们又要考虑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合理定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适当增加应用性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阅读各类文献,写作各类应用文体,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语文教学能力等。因而,我们在设置系统的实践课程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了系列专业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实践训练。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开展“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系列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能力等基本功。我们在第一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第二学期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三学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学期着重培养现代办公能力。我们在每个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策划系列活动。

写一手漂亮的字,是文科大学生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也是其就业时展现自身能力的关键一点。但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动手写字机会日益减少,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动手写字的能力日益下降。因而,对于写字能力的培训就显得比较重要。我们邀请省内知名书法家为学生进行了“写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的系列讲座。同时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书法专业指导教师,安排每天的写字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学生无论以后从事教育、文秘、行政管理还是文化传媒类工作都必须具备基本的语言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开展了系列即兴说话练习。早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及表达的锻炼,各班推选出优秀学生参加系里组织的即兴演讲比赛。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基本能力的指标之一。所以“写作”的改革也是“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将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定位于应用性文体的写作。为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技巧和规范,我们减少了写作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了应用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新闻与采访写作系列课时,并通过讲座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安排适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代办公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采用了讲授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类讲座,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现代办公实用技能。

专业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提倡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策划了“打造四项基本能力,提升一项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策划旨在探索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基于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和社会期望学生能尽快加强的需求。

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社团活动

人文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尽快接触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建系以来,本着以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宗旨,建立了广告设计、新闻编辑、摄影摄像等三个专业实验室。这些校内大型实习基地的建立也为学生加强动手能力提供了便利。另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与语文报社、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太原市第二中学等十八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且聘任了多位富于实践经验,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事业机构领导与企业家担任“实践指导专家”。以弥补自有教师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的缺陷。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职前培训力度,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拓宽了学校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为文化企业培养有用人才。

另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设立的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可以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联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展现独立学院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依托系部专业特点,着力打造精品社团,形成“四社一台”的社团格局。“四社一台”包括:浩然辩论协会、湖畔文学社、I-MAX广告协会、文化创意协会和校园电视台。我们为每个社团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同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会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在系部的积极鼓励下,学生在社团活动方面表现积极,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浩然辩论协会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青春飞扬”杯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得三连冠的好成绩,并成功举办了文化传播系即兴演讲比赛和新生专业辩论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湖畔文学社在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人文原创大赛暨全国大学生百强人文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人文社团”。学生还自发举办了应用文基础写作培训活动及各类征文比赛、话剧展演、文学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并通过编辑《湖畔风》打造系文学创作的平台。I-MAX广告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广告大赛,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文化创意协会积极联系校外公司,承办策划创意类的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社团组织活动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途径。校园电视台是山西省唯一一个由学生自行完成采访、拍摄、制片、播放全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学生社团组织。社团还不定期对全台成员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培训,多次的学习和交流,使学生获得了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力图通过各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以专业为依托,打造社团精品活动,提升社团工作水平,努力发展成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平台。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社团活动, 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提升其创新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社团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以便实现独立学院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应用型转向是大势所趋,也是关系到该学科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独立学院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下,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和应用性,使自己的培养目标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

纵横,2010,(1).

[4]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吴凤玲.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6).

[7]赵丽娜,谭宏姣.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要求与特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教学 研互动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 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一蹴而

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 freeman, 1989)。[6] 

3.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 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 on 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 and 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7]。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4.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8]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1.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1)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 

2)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除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特别需要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如国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道德传统、宗教信仰等;

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本国文化的修养,并把两种文化作对比分析。 

3)专业能力的特殊性。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实践课,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来完成。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课堂对话、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英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及生生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交际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不断获得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关于英语和教育两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运用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 

[3][4]转引自王新瑜.沙坪坝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06. 

[5]pennington, m. c.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cus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um [a]. in j. c. richards and d. nunan(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7. 

[6]freeman, d. teacher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l: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89 (23): 27 - 45. 

[7]金美福.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3(4):23.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5

根据省委的决定和我校党委的具体部署,我院严肃认真对待这次“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7月30日,我院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校党委组织的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许昌学院关于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方案》,认真听取了仉书记在许昌学院“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根据校党委的关于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我院专门召开了院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对我院的大讨论活动作出安排。首先制定了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7月31日下午3点召开了全院教职工会议进行动员,传达了《许昌学院关于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方案》和仉书记在许昌学院“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精神。我院在大讨论活动中采取了集中组织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对大讨论活动要求学习的篇目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大讨论活动中,我院教职工主要就解放思想的意义、如何解放思想,结合我校和我院的实际如何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破解我校和我院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遇到的难题如何破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我校和我院的发展历史来看,凡是大发展时期,都是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之时。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学校发展就会落后。曾有一个时期,我们关门办学,不关八面来风,夜郎自大,以“三阳一许”自足,校园建设无进展,专业学科建设无进展,只是维持教学而已,甚至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些专科学校升本的情况下,我们显得很无奈,提出办什么特色师专。结果,走在我校前头的高校越来越多,越走越远,本文来自拒绝采集,本文_仅供参考!紧追我校的高校越来越近,越来越少。升本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是我校发展最快和最好的时期,不管是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工作,还是干部队伍建设,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校园建设,教职工福利等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教职工生的满意率不断提高。纠其原因就在于思想解放,富于进取,敢于探索,想法子,找路子,真抓实干。

事实上,之所以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不仅因为思想解放是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更为紧迫的,是因为思想的不解放,已经成了我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封闭保守、求稳怕乱,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小进即足,危机意识、进取意识不强;坐而论道、相互埋怨,实干精神和务实作风不够;思想僵化、生搬硬套、死板教条,不为发展想办法、只为落后找理由。

虽然升本以来我校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兄弟院校相比,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与广大的师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从我院实际出发谈一下如何针对我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我们认为我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专业办学活力不足;新专业教师相对年轻,缺乏实操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度不高;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化多,本文来自拒绝_采集,本文仅供参考!实质性的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学生管理工作刚性化多,人性化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解放思想,不是放纵思想、胡思乱想,而是追求真理;不是割断历史、脱离现实,而应与时俱进;不是搞歪门邪道,而应坚持实事求是、秉持科学精神。

基于以上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在以后工作中应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探索创新,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有新成效。打造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服务地方建设,提高社会效益,把我们的学科专业大造成许昌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的学科专业。

我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一个专科专业。三个本科专业是历史学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历史学专业和人文教育专业可以说都是传统专业,应该说这两个专业在育人方面和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高考指挥棒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的影响,这两个专业举步维艰,招生规模小,办学活力不强。旅游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专业特色方向还不十分明确,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低。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针对传统专业,一方面提高老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学加强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取得就业竞争优势,进而扩大社会影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生源规模。同时,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本文来自本文仅供参考,拒绝采集!打造学科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近几年,我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城建设中,我院专业教师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人才。我院教师多次参加许昌市三国文化节学术讨论会,参加许昌市旅游规划论证。钧瓷文化研究也是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一大两点,并且与禹州钧瓷烧制企业结合,拓宽研究领域。针对旅游专业,我们的发展思路一是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为特色,培养酒店管理的中高级人才,是我院成为许昌市、河南省酒店管理人才基地。而是发挥我院旅游专业师资优势,与许昌市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摸清许昌市旅游资源底数,对许昌市旅游资源进行深度优化规划与开发,为许昌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使我院旅游专业教师成为许昌市旅游发展离不开的人才。针对旅游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欠缺的问题,实行双师型制,与旅游企业相结合,到旅游企业(酒店和旅行社骑警区)挂职学习,把老师培养成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精于管理的教师。

针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学生工作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形式管理学生,务求实效,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品格。

积极申报新的专业,拓宽办学思路。今年申报了两个新的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和社会工作。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6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