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浅析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

摘要:随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工程质量监督要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通过对质量监管及其工作机制的深入探析,注重探讨了现阶段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结合相关行业先进经验提出完善监督工作机制等对策,旨在提高监督工作效率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关键词:质量监督;现状分析;工作机制;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的大规模推进,政府质量监督将面临着投资计划全面提速、工程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水利投资再创新高的新要求和新形式[1]。因此,加快推进政府质量监督、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以及优化质量监督机制等逐渐成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状况

1.1质量监督体系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具有专业性、艰巨性、不可替代性和必要性等特性,各级水管部门对水利工程实行监督管理。最早于1986年我国就开始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经过30余年发展现已形成分级管理、系统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了工程质量评定及检查方法、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等,在确保工程安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政府管理工程建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相关要求,水利工程事项政府监督、监理控制、施工保证、法人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改建、扩建和新建水利项目,要贯彻执行质量监督和建设程序,保证各建设环节的全面覆盖[2]。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主要有省级主管部门或水利部直接委托机构、省级或流域管理部门与水利部联合监督等方式,可将质量监督项目站设置于现场,通过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监督巡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履行职责,依据合同条款、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以抽检的方式强制性监督工程实体质量和参建各方质量行为。

1.2特点与成效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督促各级水管部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职责,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

1)引领性与示范性。绝大多数的重大水利工程都属于标志性的跨流域工程,部门项目与省级水管部门、流域机构建立联合质量监督站,发挥了较好的质量监督引领和示范作用。省级水管部门、相关流域机构与质量监督总站联合监督管理,通过相互学习、相互联动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共同提高。此外,坚持发挥帮助、指导和监督作用,各级质量监督人员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给予指导,通过定期组织质量监督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全行业的专业水平。

2)有效性与权威性。实践表明,工程质量检查和监督的主要手段为工程质量检测。在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监督机构委托一定资质的检测单位,聚焦于以往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合格项目和工程建设的关键项目进行抽样检测。质量监督人员实时掌握检查成果,并对监督检查进行全过程跟踪,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为质量监督结论提供有效、客观、科学的数据依据。

3)全面性与针对性。为了夯实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常态化日常监督检查,依据年度监督计划质量监督项目站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发质量监督通知书督促各参建方按规定履行义务和责任。为补齐质量监督站专业短板,应组建经验丰富、专业结构齐全、综合素质高的巡查组,明确工程各阶段的巡点,对工程质量定期组织监督巡查,从而有效补充日常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质量监督项目站应建立不合格台账,生成问题整改落实台账,通过督促核查、现场跟踪整改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3]。

4)适时性与程序性。根据已划分的质量监督责任,在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范围内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责任主体,遵循分工协作的原则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或者单独履行监督职责。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质量监督项目站的工作职责有编写监督报告和细则、复核相关单位资质、核备工程质量结论、确认外观质量评定标准、明确项目划分、主持工程外观质量评定及开展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检查等。此外,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还制定了保密规定、监督成果审查、人员考核管理、监督成果台账等相关管理制度,统一监督工作尺度以及规范监督工作行为。以考核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为基准,对质量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考核,并进一步规范监督行为,确保规范、公正、依法开展监督工作。

2重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现存问题

2.1质量监督人员的缺乏质量

监督人员既要熟悉掌握工程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等,还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经验。对于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员的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给予了取消[4]。现阶段,外聘离职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难以满足长距离、点多面广的工程质量监督需求,也难以适应高强度、高海拔的工作环境,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难以组建稳定的质量监督队伍。

2.2工程质量管理压力大

目前,水利行业采取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和水利财政投入等多项措施,并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审批事项得到调减。随着“放管服”改革和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投资逐年增大,明显加快了工程进度。然而,由于未能有效地将放管与各级政府简政放权结合,使得工程审查审批等质量把关弱化、项目前期工作周期压缩等,工程质量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2.3缺少必要的督促整改

质量监督具有技术监督和行政执法的双重属性,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可以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开展质量监督,并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抽查处理[5]。对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采取通报的方式责令其限期整改。针对整改不到位或者未按期整改的单位,监督机构以问题反馈的方式督促被监督单位整改,因缺乏行政执法职能难以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对策

3.1增强监督队伍力量

借鉴交通运输、电力等其它行业监管经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监督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正式人员配置保证监督队伍稳定。通过组建金属结构、施工、水工、地质等专业结构齐全、综合素质较高的巡查组,解决监督检查人才缺乏的问题。此外,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和具体监督工作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全面提升。

3.2完善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求按有关装备标准,配备执法装备、检测设备等必要的质量监督检查手段,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才能从事监督工作。因此,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运转高效、权责一致、责任明确的质量监督工作机构,通过健全惩戒手段、增加执法装备、优化监督机构建设等措施强化监督工作执法属性,增强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全面提升被监督单位认识,为依法行政进程的全力推进提供保障。

3.3创新质量监督模式

加快形成事后评价、事中监督、事前控制的运行机制,加强工程质量与设计监督机构的联系、沟通,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召开联席会议,通过深入分析质量问题原因、充分论证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尝试直插现场、直奔基层、不用陪同接待、不听汇报、不打招呼、不发通知的方式,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委托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同时,积极开展实体质量监督和高峰期建设质量控制,加快综合性宏观监督与事务性微观监督的转变,制定质量监督检查作业指导书推动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监督。通过全面分析施工质量通病的趋势性、常规性问题,加快形成监督预警机制,逐步扭转被动应对、滞后监督的局面,切实提升监督工作服务性、预见性[6]。

3.4加强监督技术支撑

通过逐步转变“摸、看、打、敲”等传统的检查方法,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等切实提升质量监督技术支撑能力,推广应用无损检测新技术丰富日常质量检查手段,实现大范围、快速无损检测;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充分应用数据库,并以上级水管部门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质量管理相关信息的处理、传递,以及特定范围内的分析服务和资源共享;在质量监督管理数据信息中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向水利行业信用体系评价单位反馈监督发现问题多的单位,并以此评判其信用等级;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和举报电话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实现规范化、快速化、一体化质量监督。

4结论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是实现工程预期目标、充分发挥工程效应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根本要求。文章结合重大水利工程特征及其建设情况,针对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监督队伍力量、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创新质量监督模式、加强监督技术支撑等对策,为加快工程诚信体系建设和深化质量监督机构职能改革等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张靖渤 单位: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水利事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