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论文范例

工程教育论文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1

“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国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同步发展,而大工程观就是一种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大工程观”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具有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工程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程技术模式、工程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术模式主要是侧重于技艺技能与工程经验,侧重于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与运用;工程科学模式,由“技术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主要聚焦于理工学科,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性”的工程知识体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师,在各国的工业界始终是受到质疑的,这可能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冲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观”,在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的工程教育由“技术型”工程学科向“科学型”转变的时候,美国却听从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告诫,改变其原有的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和《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报告,拉开了整个美国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报告指出,战后的工科课程向着工程科学方向演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过度科学化”。1994年,MIT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报告使得美国的工程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并不是由“科学性”退回到“技术型”,而是“回归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综合了科学和技术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观”。

2大工程观的要求

大工程观的“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大”是用来修饰“观”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大”把现代工程的领域扩大、意义增长、使命加强和价值提升突出地表达了出来。工程环境的丰富性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纪的工程师须是集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仅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求他们善于合作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有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基于“大工程观”观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不仅仅强调单个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各个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但具备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也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3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对策

3.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我国各高校工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模糊,具体定位不清晰,无法充分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基本上凭经验或者模仿别人办学。我国工程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工”,强调为工业、工程第一线培养人才。从大工程观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认清自身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空间,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各目标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还应该注重其他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商业能力等。

3.2专业设置

建国初期,我国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专业多是按照岗位进行设置,随着时间的发展,专业的种类逐步减少,专业口径不断拓宽,专业的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但是总体上来说专业设得过多、过细、过窄,行业色彩过浓局面还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视野比较窄,难以适应大工程环境下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工程毕业生对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技术上狭窄”和“狭窄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据“大工程观”的需求,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3.3课程设置

“大工程观”的核心是“工程系统学”,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具备集成的知识结构。在对工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明确21世纪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进行扎实的适合工科的课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工程观”需要宽的知识面,工程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学生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造力、领导力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总之,学校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4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2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3

1、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体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负责,是美国最具权威的专业认证机构,具有非官方性的中立特点。ABET有31个工程或技术专业协会,最高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最高董事会同根据不同的认证领域下设工程认证委员会(EAC)、技术认证委员会(T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CAC)、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SAC)4个认证委员会;还包括认证理事会(AC)、工程咨询理事会(IAC)、国际事务理事会(INTAC)3个理事会和选举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多个特别委员会。其中,认证委员会负责根据各自制定的专业标准、政策和程序开展评估认证活动;理事会负责就ABET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特别委员会负责董事会的日常运作及对外联系工作。

2、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流程程包括以下4个阶段::申请认证、专业自评、现场考查和做出认证结论。

2.1申请认证

学校自愿于1月31日之前向ABET提出认证申请。如果是首次申请认证的专业,申请的学校还要先提交一份自评报告

2.2专业自评

准备自评报告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每个申请认证的专业都需要根据ABET认证标准和手册的要求提交自评报告。

2.3.现场考查

现场考查的成员主要是来自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志愿者。由3~4人组成认证小组,对认证专业进行实地考查。现场考查的时间一般为3天,认证小组的主要工作是核实自评报告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提出调查自评报告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证小组根据需要会晤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访谈;提出专业的优点和弱项,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现场考查的最后一天,认证小组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提出认证小组关于检查结果的总结报告,并向相应专业类认证委员会提交现场考察报告。如果认证专业对检查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会提出申述。

2.4.做出认证结论

委员会根据接受认证的专业的优势以及现场考查之后发现的不足发表一份声明,声明会送给接受认证专业所在的院校以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认证结论依据声明和学校反馈意见来决定。认证有效期限通常为2~6年。

3、认证标准

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依据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同时,为了不断适应美国的发展需要,ABET每年都会对认证标准进行修改,现行的EC2000认证标准于2012年,适用期间是2013—2014年度。ABET的认证标准分为三部分内容,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适用于较高水平的一般标准以及有适用于工程教育各个专业的具体的专业标准,这三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又有具体的要求,从而形成完整的标准构成体系。其中,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是认证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分8项指标。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alObjectives)、学生能力(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Curriculum)、师资(Faculty)、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从历年ABET认证标准的修订可以看出,考核焦点从考核“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转向考核“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从对教育投入的重视转向对教育产出的重视,这种转变体现出以学生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认证标准。在学生核心能力方面上,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实毕业生具有以下11种能力: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对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能力;良好沟通的能力;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影响的力;对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当代问题相关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二、对我国的启示

1、为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我国在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工业界和企业界的联系,促使相关各界人士积极主动参与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来。

“工程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教学系统内部的自循环过程,而必须是包含院校—工程界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以美国和德国为例,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无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参与中,都紧密的依靠工程界、企业界的力量,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教育界与工程界、企业界的联系,还能保证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不但可以为高等工程教的实践环节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主动应对社会要求。因此,我国应当吸取国外相关宝贵经验。

2、除了认证组织的性质之外,ABET发展时间久,会员众多、进行认证的学校和专业数量巨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所以ABET的组织更加严密、职能部门健全、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我国由于专业认证起步晚,目前还处于认证试点阶段,认证规模较小,所以认证机构的职能部门较少。随着专业认证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国的认证机构也应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更好的完成认证的各项工作。逐渐扩大认证规模,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规范认证工作、完善认证体系,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同时要注意学位分级的研究。由于各个成员国家(地区)采用的学制不尽相同,各国(地区)在《华盛顿协议》范围内互认毕业生的学位层次界定上也有差异,美国等国家已明确指出认证专业完成四学年的本科教育。此外,美国为两年大学毕业的学生颁发副学士学位。在香港,学士学位分为学士学位和荣誉学士学位,而荣誉学士学位又细分为三级;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进行的有关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中,也将逐步实行两级制的学位制度,为完成不同阶段教育的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只有厘清各国学位授予方面的不同,了解其学位层次界定上的差异,才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交流的平等地位。目前我国的专科毕业生没有学位,学士学位还没有分级,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国际中的平等地位,所以我国应适当重视学位层次的研究。

3、由于工程教育和专业认证的特殊性质,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的作用是缓慢的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在短时期内专业认证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4

(1)偏重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轻视新型的应用型、专业型。

在培养方案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天津市某高校传统研究型研究生需修满30学分,而新型应用型研究生只需修满25学分,课程则基本上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缩小版”。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应用的现象;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师指导方式仍然占据主导,研究生教育的企业行业参与度还很不够;在学位论文形式上,更多以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规范和要求,过分重视学术性论文,忽视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

(2)高校定位培养人才目标难以实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开始实行,这几年在地方高校刚刚兴起。但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识,中国的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短期内难以实现。“一些人认为要培养科研人才,一些人认为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一些人认为工科大学现实环境里只能培养工程师的“毛坯”等。这些都脱离了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义,缺乏明确的稳定的目标。”

(3)工程教育培养各环节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往往重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不少学校和教师总是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看待,认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时间投入的一种浪费。而许多毕业生反馈,参加工作后才明白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足,而有些根本用不上。这严重地造成了毕业生质量问题,成为“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

(4)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难以满足形式需要。

不少教师教学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缺乏工程背景和产业经验,企业导师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与培养计划如何衔接、待遇问题等。

2地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大有可为

我院充分把握地处滨海新区之区位优势,利用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两个工程领域,发挥师资与平台特色作用,近三年先后为相关企业培养了60余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涉及长芦海晶集团、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北疆电厂、天津泰达新水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环保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单位。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1)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通过深度的产学合作、师资培训、改变教学模式等方式,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的培养方案。

(2)人才双向培养机制。

一方面,地方高校借助学科与师资平台,举办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可以通过到校不离岗或不到校不离岗形式,为企业发展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不同,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实现本科生实习基地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方导师共同负责制定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计划。增强了对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本科生实习是指在学校人才培养中有实践需求的师生直接到签订有专业实习协议的企业实习,这种实习往往与“组团旅游”相似,具有很强的时间集中性、短期性与固定性,一般都属于走马观花,很难在短期内深入进企业实际生产中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是指需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至少6个月,这种实习需要长时间驻厂工作,应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结合某项目或生产环节、流程完成其前期制定的实践计划。应通过前期设计与规划,通过完善安全制度、知识产权保护、项目选择与经费保障等环节,使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可以利用本科生实习基地。

(3)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一,联合申报国家及各级政府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项目联合申报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第二,企业委托地方高校开展科研攻关。一是企业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师资与科研平台解决企业所遇到的技术难题,降低研发投入与生产成本。二是为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载体,并能带来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

(4)联合成立合资企业。

通过企业平台,可以将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生产,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以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研究所,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拥有膜产品研发、生产、膜设备制造、膜应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服务完整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为地方高校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

(5)可以将行业企业力量引入地方高校,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成败的第三方力量。

目前中国的专业评估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指标极其详细具体,千篇一律,大学的同一专业都变得形式雷同,没有特色,评估主体也缺乏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应引入行业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中来。

(6)地方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实现战略合作

通过高校各相关优势学科与产业园相关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我校于2010年与天津市津南区签订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推动了双方项目交流和对接合作。

3小结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5

1.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6

1.1《制药工程原理》课程现状

有些采用“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存在同名,主题内容不同,各科交叉重复的现象。目前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材有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这些具有“药”味,但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重点是中药制药,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缺乏通用性,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制药化工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内容涵盖“三药合一”的知识点,涉及到制药工程类课程化工原理,药物制剂,化学制药工艺学,药厂车间设施规划及药事管理和GMP规范。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但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介绍的是制药工程的原理与制药设备。内容涉及制药工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天然药、制药分离、制剂工程、药品包装、药品质量控制等。同为《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内容却大相径庭,出现在短学时《化工原理》后又开设王志祥主编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现象。教学实践还发现《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一些章节内容如制剂、质量控制等都与制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复现象。

1.2整体设置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

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CDIO工程教育注重整个专业的系统改革。CDIO的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强调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围绕专业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关联的课程共同支持专业目标,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不同性质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时相同的。所以制药工程原理不能独立,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整体考虑设置本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课时。对于制药工程不同专业方向(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包括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和制剂工程技术,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宽口径的方式,通过项目实践来体现侧重点的不同。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包括制药反应(发酵、提取工程)、制药分离、制剂三部分,制药分离包含制药过程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贯穿其中的流体流动、传质、传热是固体制剂单元操作如粉碎、混合、制粒、压片等的理论基础。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应相互协作,探讨,整体考虑各部分的内容,明晰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延伸,避免内容重复,在缺乏合适的教材情况下宜结合教材《化工原理》、《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化工原理》和《药物制剂及设备》等合理安排内容及课时。

2知识与能力的关联

CDIO工程教育标准1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结合。CDIO工程教育要求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自身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必须与工程项目挂钩,制药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必须和实际制药过程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要求项目具有实践性,考核方式多样性。

2.1项目的选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精馏和换热器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相似程度高,缺乏创新性。制药工程原理作为二级项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为依据,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项目来源可以是企业合作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项目,如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等。学生主动提出或参与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采取嵌套法,大项目包含小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具有延续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大小项目体现不同要求,包括关键设备的设计,其他设备的选型。

2.2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评价

CDIO强调的不是内容而是能力,CDIO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如何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这四个层面的能力不是相互独立的。工程基础知识重在应用,体现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每个过程,工程系统能力作为一种工程素养贯穿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整个过程,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体现在个人和团队的表达和表现,包括完成项目的材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和产品等)呈现和口头、肢体表达。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是综合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应该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答辩。具体考核中包含的环节有阶段性的汇报,小组间互评,改进后专家审核,申请答辩。答辩环节包含团队展示,整体展示和负责项目中不同内容部分的个人展示,指导老师提问,旁观的学生提问,项目组学生向答辩专家提出自己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问题。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实现提高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任务式的完成项目。

3师生关联,环境关联,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

改变项目组织形式,重视团队建设,一般的课程设计按学号分组,或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好的团队要使团队中每个成员发挥个性特长,使团队最优化。改变原来课程设计一成不变教师出题的套路,有利于教学相长,增强教师CDIO能力。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经验缺乏的问题,因此参与企业项目,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工程素养。宣传CDIO工程教育模式,使作为主体的学生了解CDIO教育理念,通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同时提供教学实践环境,即方便实施项目的教师和学生们查阅资料,讨论,制作等的场所和方便使用设备的的机制。

4结语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7

一、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要培养受企业欢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深化行业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在真正了解软件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和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受企业欢迎的软件工程人才。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这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

培养方案常熟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2005年申报开始,就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的资深教授、知名软件企业负责人、具有丰富经验的软件高级工程师和相关高校的专家,该委员会负责审议专业发展规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常熟理工学院和全球知名的IT教育和培训企业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嵌入式培养方案,即将NIIT课程模块与现行专业课程加以整合,衔接与调整,以取双方之长的全新模式,概括为“2+1+1”模式,即前2年完成公共课、NIIT的第一、二模块课程及部分专业平台课程教学,第3年结束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完成NIIT的第三、四模块课程教学,最后1年强化专业方向课、企业定制课程、软件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合格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教育文凭的同时,又可以获得NIIT颁发的国际软件工程师认证证书。该方案被省内外多所高校作为主要参考范本,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得到企业的认可。

(二)走软件产业技术路线,构筑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必须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和构建软件类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这就要求既要打好软件技术的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得教学始终与软件行业发展保持同步,课程体系切合行业需求,培养接轨行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并通过职业化素质训练,历练学生良好的学识、专业的技能与敬业的态度。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将软件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实训基地学习和企业实习基地学习三个阶段:(1)校内学习阶段:学习计算机基础技术知识和软件核心技术知识,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实训基地学习。(2)实训基地学习阶段:以软件工程思想为指导,模拟企业软件项目管理一般流程开发软件项目,完成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学习和训练。(3)企业基地学习: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工程实践训练后,进入企业实习基地学习,通过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实践经验,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具备应用所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完成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个阶段学生培养方案和计划需单独制定,并采用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指导为辅双导师制形式,联合指导。

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

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应用、强能力”为指导原则,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由素质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工程技术、职业技能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素质基础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和数学工程职业基础两部分,培养学生从事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数学基础、软件工程基础、职业素质和专业外语能力。计算机软件基础技术课程构成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等,以教授学生从事软件工作所应具备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模块由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软件工程与软件管理两部分组成,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模块由专业模块课程(NIIT工程师)和高级工程技术学习与培训课程两部分构成,常熟理工学院引进了NIIT博睿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涉及web应用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与应用等软件企业一线技术,通过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与国际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接轨。职业技能课程,包括职业素养训练、沟通技巧、外语交流、行业相关知识及企业文化等内容,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按需设定,并以实际企业的软件开发案例为载体,将其贯穿在企业实训过程中。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核心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为最终目标,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践学期、综合工程实训、企业实践、毕业设五个层次,构成立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堂实验包括随堂实践、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实战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实践学期是学校安排的暑期小学期(三个星期),包括概念实训、技能实训和项目实训。分别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实践短学期进行,实训内容以设计和开发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形式进行,设计的项目能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透起来,是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实训内容从程序设计基础实训、信息系统实训到web应用、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循序渐近。综合工程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软件工程学生参加IBM-ETP软件服务外包实训,为期6个月,分三个阶段,即二个月的英语或日语强化训练、二个月的IT技能强化,二个月进入实训中心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分为Java、。NET、PHP、软件测试和大型机等五个方向,一方面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再强化,另一方面选择当前软件开发的一线技术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训内容与软件企业用人所需建立对应关系,在企业或仿真企业的实训中心,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改造成的可教学化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企业化的管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编程实践能力,从而弥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缝隙。企业实践是学生毕业之前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院派遣学生到具有一定规模的IT企业或IT部门进行企业实习。实习单位提供给学生一学期的软件开发或测试与开发相结合的实习项目,实习项目能够提炼出满足常熟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通过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实践经验,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具备应用所掌握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完成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为成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软件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打造立体的工程实训平台

在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联合推动和支持下,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打造了一个“校内-园区-企业”立体的工程实训平台,它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的软件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校内,目前已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集教学、科研、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教学、科研型实验室和机房共23个,2009年该中心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与越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络神、中国电信常熟分公司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业界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体现,促进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在园区,在常熟东南开发区(软件谷)和海安软件园建立了能容纳三百多人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学院依托这些基地,大力推进与企业、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园区等的实质性项目合作,实习见习、实验实训活动围绕地方科技应用开发、课题调研、信息产业等开展,着力构建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调动社会有关方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建立实践教学社会资源共享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新模式。在企业,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与越田科技、上海理想等软件企业合作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按照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教育,形成了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此外常熟市政府、IBM公司、南大苏富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实施IBM-EPT项目,项目实施由IBM派遣专职人员负责学生的实训、学业指导及职业指导。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接受为期半年多的外语强化、IT技能强化和公司模拟实训三个阶段的实用培训,让学生快速掌握软件一线实践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管理流程,较快的缩小个人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了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能够借此缩短培养人才周期、降低培训新员工成本、保障和提升培训质量。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参训学生的培训费由常熟市人民政府补贴,补贴额度为每位学生1万元/期。该项目充分体现“政府资助零风险、成才就业双丰收”的新特色。

(四)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

要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能否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院采取多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

1.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院为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未取得讲师以上职称,或需要在科研教学方面提高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2.制定教师培训与轮训制度

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一方面利用每年的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分批到IT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了解软件产业动态,学习一线开发技术,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施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进校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程、项目教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技能,逐步使教师达到一专多能。

3.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相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参与工程技术项目(包括科研项目)的经历等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影响要更加深远,计算机学院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软件人才引进上,除了学历、学位、高职的高要求外,更看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优先考虑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通过多年自身培养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学院具有企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逐步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设立“学生专业导师制”

学院为大一新生配备专业导师,由各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负责指导5-8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并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通过这种制度的实施,加深师生彼此间的了解,增近了师生间的感情,教师也乐于让学生参与到自已的科研课题或承担的横向项目中,使学生得到组织、设计、操作、管理等多方面的锻炼。反过来,要想在指导学生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对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专业的横向联系、纵向内容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而且在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导师这一称号。

5.拓宽应用型师资利用渠道

“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主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为学院“兼职教师”,承担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结束语

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特点,转变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之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编程能力、项目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普遍较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院所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课程必须更新,必须加大实训、实践教学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专业发展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宋东兴 殷旭东 刘永俊 单位:江苏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

一、加强课程知识的专业背景

软件工程经济学不同于普通的工程经济学,它以软件行业为研究背景,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因此,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软件项目工程经验。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实际软件项目工程经验非常少,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工程经验,导致学生对一些工程的概念和过程不清楚或者理解有偏差。该状况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认知难度加大,很多学生最终也会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进行本课程知识学习前,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一个实际的项目运作进行介绍,包括对项目的招标、投标团队的建立、项目投标、开发团队的建立、项目开发、项目验收和项目维护的详细介绍,其中,项目开发又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进行介绍。上述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软件的开发流程和公司的项目运作有了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兴趣,同时,这些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对本门课程学习的陌生和恐惧感,提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二、进行启发式学习,注重双向交流

相对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工程经济学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介绍,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那么,课堂气氛将会很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不能得到发挥。因此,教师要改革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填鸭式陈旧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中讨论,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而针对软件工程经济学这种与实际结合度高的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问题→思路→总结并引出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根据课堂情况再给予一定的思考方向的提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开启了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并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适时的总结和课程内容的引出则可以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的领域,提高学生对课堂新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兴趣。比如,在介绍项目风险的时候,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分类、风险的规避的介绍,而是先给出一个引导性问题。问题的具体内容为:有一天,总经理突然找到作为公司项目经理的你,并告知你有一个客户想开发一个ERP系统,想让你分析该项目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然后进入课题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一定的引导。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往往集中在技术方面的风险,此时可以告诉学生不确定因素也包括市场、开发团队的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的范围一下子就开阔了。最后觉得学生讨论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可以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本堂课的知识: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分类和风险的规避。而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风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堂新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就更容易了,因此,课堂气氛也一直比较活跃。

三、加强辅助性工具的使用和学习

软件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与其相关的知识。而工程经济学里有许多内容需要计算,这些内容除了用手工计算外,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计算的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工作是课堂上加强计算机辅助性工具的使用和学习,特别是Excel和Matlab的应用学习。课程中需要进行计算分析的内容除了要重点介绍其计算和分析的原理外,更要教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性工具来做好计算和分析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上,又可以把课内的知识直接与实际问题有效连接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授“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时就可以使用Excel提供的内置函数FV、PMT、PV进行资金的等值计算,而在进行经济评价的时候则可以使用内置函数NPV、IRR、PMT等。另外,在介绍敏感性分析等内容时,则可以充分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来绘制敏感性分析图,然后以动态图表的绘制来直观地展示敏感性分析曲线的变化与项目条件变化的关系,方便确定敏感性因素及其对分析指标的灵敏程度。以上四点内容正是笔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对软件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一点尝试和总结。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有较大的提升,笔者相信这只是一个起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作者:高凤强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三)

一、开展校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学生参加项目实训的主要途径是到校企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然而,随着软件工程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软件企业出于工程质量、工期要求、客户资料及企业核心技术保密等多方面的考虑,无法接纳大量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程项目的实践。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训需求,构建企业实训和校内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软件实训中心,在校内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实践平台,借鉴企业项目实训流程,以项目驱动的模式对学生

二、校内实训教学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要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互动,以软件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目标为导向,以真实软件项目开发为驱动,以一流的设备和工作环境为依托,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实训教师为指导,遵循软件企业的管理规范和软件项目的标准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协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校内软件项目实训应该遵循仿真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原则。

1.仿真性原则。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包括实训项目、管理形式、质量评估、指导教师都来源于企业,而实训效果和质量,最终也要到企业中去检验。

2.适用性原则。软件项目实训要结合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根据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进行,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适用性。

3.先进性原则。用于软件项目实训的设备和技术要具备先进性,实训条件应与软件企业的同期设备具有相同的水平,并争取有一定的超前性。

4.创新性原则。采用先进的CDIO工程教学理念,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实训教学,发挥观念引领和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策略开展

软件项目实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实训案例和指导教师,同时涉及实训环境、教材、制度和平台建设等。

(一)实训环境建设

实训环境是开展校内项目实训的基础条件,应该体现仿真性和先进性原则。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专门成立了软件项目实训中心,致力于在校内搭建一流的实训环境,现已建成两个实训室和一个讨论室,配备了最先进的PC机和软件开发环境,每个实训室可以容纳68人,人均占有面积2平方米,每人一个工位、一台高配置计算机。讨论室供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召开项目小组会议、进行项目评审等。

(二)实训案例建设

实训案例是开展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的关键要素。实训案例应能体现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主流技术,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同时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适用性。实训案例建设采取企业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实训模块和实训案例。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设有“软件开发J2EE技术”、“软件开发.NET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软件开发技术”、“移动计算软件开发技术”共5个专业方向。为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为5个专业方向分别建设实训案例3—5个。

2.规范管理,采用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开发实训案例模板。针对不同方向,实训案例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并采用不同的技术,但从教学角度来说,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律。为了规范管理和保证质量,应用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I5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抽象出实训案例的共同特征,形成案例模板。每个案例都按照模板要求,具有完备的技术文档和参考程序,包括系统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说明书,测试用例说明书、系统使用说明书等。

3.产学结合,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适当改造,开发实训案例。软件公司具有最先进的开发技术,但企业实际项目通常规模很大,不适于直接用做实训案例;另外,公司由于商业竞争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不愿意公开其技术方案、程序源码等项目资料。目前,软件学院已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获得了部分项目资料,通过对这些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开发项目案例,使之既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又适合实训教学。

4.学研结合,以学生兴趣和创新为动力,自主研发实训案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学研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创意的软件项目开发活动,边学习边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训案例。这些案例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训师资建设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项目经验的问题。因此,校内软件项目实训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教师,由参加过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并且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近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有多名教师在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等企业接受了企业实践训练,基本具备了开展校内实训的师资基础。

(四)实训制度建设

实训制度是实训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训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并完善实训管理规范、执行细则、质量评估体系、学生管理规范、实训案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运行机制等。

(五)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是将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是保证实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训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性。实训教材编写要改变普通教材偏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做法,改为重视工程项目的完整性。每一本实训教材都应该有完整的软件工程项目案例,并充分体现指导性、实用性、完整性和技术先进性。实训教材建设可以采取有偿选用企业实训教材、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合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六)实训平台建设

软件项目实训涉及大量的人员信息、文档、代码和多媒体资料。通过开发软件项目实训平台,可以方便实训案例的管理和维护,对实训流程进行有效管理和实时监控,在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参加实训学习。实训平台设计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种角色。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实训,获取参考资料和帮助文档,查看实训任务,撰写日报及工作总结、提交工作成果,全程接受实训指导和监控;教师可通过平台分配任务,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监控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者可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学员的实训情况及实训教学情况,监控实训教学过程。

作者:姚登举 郭红 张淑丽 单位: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

(四)

一、问题分析

1.学时的限制。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需要学习很多门课程,不论多重要的课程,分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多数学校在设置《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一般为64—72学时。理论教学为40学时左右,实践学时为32学时左右。而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即使对于一个软件公司来说,都要以年和月为单位来计划开发时间。显然制定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是不够的。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在实践环节只能选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实践,这样做则破坏了实践教学的完整性。

2.考核方式的问题。多数实践教学是在实践环节结束后以答辩和提交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应用在软件工程实践环节中会出现问题,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很难随时掌握所有学生的设计情况,就会发生各阶段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造成错误的积累和放大,到最后想要弥补和改正都极为困难。

二、研究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主要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开发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研究,具体改革的方法如下:

(一)采用分散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了保证软件工程课程实践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课程组采取了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拉长实践教学周期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取消原来分散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验课时,独立设置32学时的软件工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周数为8周,每周4学时。具体的时间及内容安排,要注意的是这个内容安排包含了软件设计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其中软件项目管理是贯穿整个实践环节的,但各个阶段不是按照传统的瀑布模型严格地分阶段执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采用分散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是由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化软件开发意识较弱的学生来说,对于软件项目进行的分析与设计,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在较短时间内仓促完成的成果会有诸多的问题。分散式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采用了类似的教学进度,上课时间主要是进行教师指导、研究讨论和分阶段答辩。课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分析和设计。这种分散式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是:不同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在上课时间不会对理论进行大量讲解;不同于课内实验,分散式实践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在《软件工程》课程结束以后,不属于课内实验;不同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都是集中在一两周进行;不同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侧重结果,分散式实践侧重过程。

(二)采用敏捷开发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即使采用分散式实践教学,但是利用传统的方法去开发项目在时间上仍然不足,这就需要采用新的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是近些年被重视和研究的软件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具有特点是:以人为核心、循环迭代、响应变化等等,主要着眼于能高质量地快速交付让客户满意的软件。将敏捷开发方法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与传统的软件开发相比,敏捷开发注重灵活性,简单、快速,适合于对时间要求严格的项目,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敏捷开发方法与其他的开发方法在原理和过程上是相同的,这就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型和全面性,学生将来即使采用其他的开发方法也不会出现障碍。这些年,敏捷开发方法被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广泛使用,掌握了敏捷开发方法,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求职和快速胜任工作。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包含了5个价值观和一系列的原则。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是所有内容的都要采用,需要进行剪裁,找到适合的开发模式。有些理论和经验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并不适用,只有在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够真正体会。学生阶段,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简单、反馈、勇气和谦逊的价值观。要注意的是:采用敏捷开发方法,表1中列出实践内容的各个阶段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存在循环迭代。

(三)分阶段性答辩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为了严格保证质量,一般工程项目都会进行阶段性验收。由于软件项目的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阶段评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分阶段答辩就是一个合适的考核方式。在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都让学生对本组的设计成果进行介绍讲解,同时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这与毕业设计答辩在形式上相似。采用分阶段答辩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偏差,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扩大。学生的最后成绩主要是根据平时表现、答辩表现、提问情况和团队分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不同阶段答辩的同学不能相同,这就要求组内所有的同学都要共同努力,只有团队取得较高分数才能保证个人的成绩。分阶段的项目答辩不但能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而且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将来的毕业答辩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设计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正确与否,还要看学生是否认真地思考了问题。因为一个软件项目常有多种解决方案,看学生是沿用以前的方案,还是经过思考采用新的方案。即使新的方案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给出较好的成绩,鼓励学生去思考创新。

三、改革成效

通过将改革后三个学年的学生学习情况与改革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培养模式在期末考试中客观题的解答上相差不大,但是主观题目的解答上,改革后的学生分数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在经历改革实践后发生很大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愿在同学面前讲话到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对软件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深入思考和创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大大增加。从毕业生求职的情况来看,教学改革后毕业生在面试环节获得的评价很好,签约率也明显提高。改革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就取得很好的成绩,2011年国内某知名企业在吉林省招收了计算机专业6名学生,其中4名为其他院校的研究生,2名为我院的本科学生,公司报到后被安排在研发部门工作。

四、结语

本文为教研项目“基于敏捷开发方法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研究成果,在软件开发方法采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了分散式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分阶段答辩的考核方式,其中首次采用的分散式实践教学方式,在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实现了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改革和研究有效地解决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难题,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李天宇 张东辉 张秀坤 张素莉 赵洁红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

(五)

一、借鉴国外优秀课程及教材

教材应该是领域内高水平、权威的、英语地区受欢迎的优秀教材,同时也是我们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授课教师最好接受过该课程的培训。软件工程课程借鉴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该大学在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拥有全球公认的权威)软件专业的SSD9SoftwareEngineering课程,笔者还接受了该大学教授的课程培训,这为该课程多年来的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软件工程课程借鉴了SSD9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教材。该教材为软件工程权威专家StephenR•Schach所著,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10年来,该教材多次版本升级,从StructuredandObject-OrientedSoftwareEngineering,到Object-OrientedandStructuredSoftwareEngineering(5th~8th版),直到最新版的Object-OrientedSoftwareEngi-neering。这样保证了我们所选教材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二、全英文教学资料

全英文教学的课堂资料主要包括英文课件PPT、英文案例描述、英文实验报告文档等。这样能够保证学生耳中所听到的和眼中所看到的课件相一致,保持课堂上纯正的英文氛围和英文思维的惯性。同时,这些资料应该与英文原版教材一脉相承,以保证学生在课后学习时能够获得纯英文学习资料,以避免学生在英文资料和中文资料之间的苦苦对照。软件工程是一个很宽广的学科领域,其中的很多术语在英文有唯一的、明确的含义。但是翻译成中文就会有多种译法,有些资料甚至有翻译错误,这反而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困难。所以确定英语作为课程学习语言,从全局来看反而更加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授课教师的英语能力

全英文教学采用英文教材以及大量的英文资料,同时课堂上的授课语言为100%英文,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有很好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这是开展全英文授课首要的硬件条件。授课教师要能够充分、深入地理解教材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内容,同时,要能够在课堂上用流畅、准确、简单易懂的英语口语进行讲解。只有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相当程度,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英语思维和学习中。通常在英语地区工作学习过的教师才能够达到这种英语能力。教师仅仅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还不够,还要对课程教学有相当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随时根据课堂学生的状态和接受的程度,来灵活掌控授课的节奏、重点、讲解方式、师生互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除了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取得过优异的TOEFL和GRE成绩),还有3年多英语国家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并且有10年的双语教学经历,这都为该课程全英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组建英文授课班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甚至从学龄前就开始抓起,所以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前几年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教育还存在地区和个体差异,所以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和适应全英文教学不太现实。应该先从一部分学生做起,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到更多学生,乃至于其他课程,逐步形成全英文授课的大气候大环境。笔者的做法是组建全英文授课班:首先学生自愿报名,然后教师结合每名学生的英语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情况组建一个全英文授课班。第一届全英文班有30名学生,初步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就有了更多的学生报名,经过双向选择最终确定为90名学生的规模。

五、课前预习

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在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大部分集中于专业词汇上。如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英文讲授时会因为一两个听不懂、且多次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困惑和压力,进而使自信心和热情受到打击。如果授课教师在课前把下次课中可能要涉及的重点专业词汇和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如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经常出现词汇client,在软件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中client可能会是指“客户端”“客户机”等,而在该课程中频繁出现时都是指软件系统的“客户”。所以如果没有预习,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误解和困惑。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六、课堂互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全英文的课堂学习中,一定要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紧紧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要增加互动的形式,使互动更加灵活、没有压力感,使学生能够积极、愉快地参与,甚至主动发起课堂互动,从而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每一堂课,都至少有两个互动环节,其互动题目通常选取一个以某些先修课为基础的、学生以前遇到过的、感到困惑的,并且与本堂课的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最终结合到每堂课的知识点上,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对学生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是结果式考核和过程式考核相结合,并且均为全英文。结果式考核即传统的期末考试。笔者用2年多时间建设和完善了全英文版的在线题库和考试系统,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在可监控的空间范围内(学校的机房),登录该在线考试系统进行机试,实现了考试的先进性和准确性。过程式考核包括实验情况和课堂表现(主要指课堂上积极与老师用英语交互)。软件工程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实验教学占到24学时(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每3~5人自愿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难度和规模适中的题目,以保证学生愿意投入、能够调研和完成,例如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网上订餐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题目确定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和技术,完成本组课题的实验报告,包括需求调研、需求文档、用多种UML图表达的分析和设计方案。这些文档均要求完全用英文完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包括文档成绩和答辩成绩。文档成绩以实验报告的质与量来评分。答辩成绩以小组为单位的自述和答辩的形式来考核,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约10分钟)运用全英文的PPT、WORD文档和图片等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示本组的工作成果,用全英文作自述和回答老师用英语提出的问题(约8~10分钟)。对全英文验收答辩,学生一开始是很害怕的,但是有扎实的实验成果做后盾,加上全组同学的认真准备,最终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作出较为精彩的英文答辩;而且有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英文自述和答辩,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自信。课程实验的整体验收情况很理想,老师给学生的答辩都作了现场录像,因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全英文实验和答辩,笔者把答辩视频录像copy给学生留作纪念,学生们都很开心和自豪。

八、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非常有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全英文的、立体化的建设,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课程资源应该做成web版,放到公共服务器上,以便广大软件专业的学生以及业内人员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参考等。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各个知识模块再向下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录像及其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同时还提供课程简介、教学团队简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往届学生实验报告样本、学生实验答辩录像等资源。

九、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在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超过95%的学生认可全英文教学,坦承参加全英文授课班有很大的收获,既学习到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又学习到了实实在在的专业英语,对自己成长为国际化的软件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逐渐体会到英文软件专业书籍和资料的精妙之处,表示以后不会再回避和抵触英文专业资料,并且希望学院能够扩大全英文教学的范围。综上所述,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上进行全英文教学是可行的,能够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爽 朱志良 于瑞云 单位:辽宁沈阳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六)

一、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实质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的核心是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表现是通过性格和能力表现出来,因此素质评价需要包括性格、知识和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性格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素质评价模式应该包括素质评价指标和素质评价过程两个部分,下面本文将论述软件工程专业的素质评价指标和评价过程。

1、评价指标

根据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素质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中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性格指标、知识指标和能力指标。性格指标采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教授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人们心理的十六种人格因素,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可以综合测评出学生的六项实际应用素质和其适合的工作类型。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知识对素质的提升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知识指标中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外语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种知识又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满足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档写作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组织协调与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能力,所以能力指标是对以上九种能力进行评价。

2、评价过程大学生在四年中通过课堂和课外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是循序渐进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培养,所以评价过程是一个渐进分步的过程。在本评价模式中评价过程有五个关键点,第一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是性格特征,分析其应用素质,为其制定学习和改进目标。第二是在大一学习结束,根据其学习结果,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性格指标评价,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反馈,找到下一年的培养目标和改进目标。第三、第四、第五分别在大二、大三、大四学习结束时进行,评价内容也是根据学习结果对知识和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评价性格指标。每一次评价结束,都会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本评价模式中,对性格指标的评价采用卡特尔评价法。对知识指标的评价是依据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在获得每项学习成果时,由教师指定每项成果考核学生某类知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学生在每项学习成果中获得的每项知识指标值就是学习成果乘以它所占的比重,学生每项知识指标值是他所有学习成果在每项知识指标值得总和。能力指标值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由教师指定该项学习成果对九项能力指标贡献比重是多少,通过每项学习成果乘以比重,就是该学生在该项学习成果中得到的对应的九项能力指标值,而学生每项能力指标值是他所有学习成果对每项能力指标值得贡献值之和。

3、实践分析

依据上述评价模式,应用软件学院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系统对软件2011级的79名同学进行跟踪评价。2012年3月测评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分析他们的应用素质和适合的工作类型,同时根据他们已经完成的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每位同学的意愿,将他们分成文体兴趣小组、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小组进行分组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在2013年1月对他们进行性格、知识和能力再评价,从评价结果看,学生的性格变化不大,知识指标提升最快,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同年级的其他学生明显高,奖学金、各类大赛得奖率高。能力指标体现的是每个人有强项有弱项,但个体表现是强项更强,弱项有点变弱,总体能力在提升。

二、结束语

工程教育论文范文8

一、提升工程环境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险保障水平

实习对培养本科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高校和企业也受到实习学生人身伤亡事故风险的严重困扰。实习保险为解决实习事故带来的纠纷和矛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目前的学校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和“统保示范产品”等尚不能完全适用,甚至根本不能适用于本科生实习;本科生实习保险往往选择其他一般商业保险,但其保障水平却较低,如一个月的生产实习保费38元,保险金额12万元。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2001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率先与上海市政府合作设立了学校责任保险。在浙江,中小学生每生每年保险费为5元,每名受伤害学生每年累计赔偿限额为30万元。目前,我国有20多个省市实施了学校责任保险,但没有学校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只有一些地方性教育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措施,而这些地方性的政策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冲突的地方。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及保监会联合了《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只涉及到中小学校推行意外伤害学校责任保险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高校责任保险。上海、北京、湖南、江苏等地先后出台的地方规章涉及的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也都只针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将高等学校包括在内。在重庆、山东、江西、广东等省市,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都覆盖高校。因此,在学校责任保险范围覆盖高校的地区本科生实习保险可以选择学校责任保险,而在学校责任保险范围未覆盖高校的地区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有待扩大;另外,本科生实习保险选用学校责任保险,还需统一规定保费支付单位、承保公司选择、承保范围、保险事故发生后的索赔程序、保险人的免责事由等政策。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和六家保险公司推出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简称“统保示范产品”)。与目前市场类似产品相比,“统保示范产品”保障范围更宽,保险的赔偿额度也更高,每名学生赔偿限额(含医疗费用)为50万元;保费分年级设置,以大四1个月短期实习保险为例,保费为4元。“统保示范产品”作为迄今比较完善的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学生的创新保险品种,从技术层面讲易于扩大覆盖范围至实习本科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为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多于本科生,相应危险程度高于本科生。因此,“统保示范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应用于本科生实习保险,是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障水平的另一种选择。

(二)用真实工程环境育人的基本精神指导营造工程环境

一是用产业链拓展教学链,使卓越工程师一专多能。工程往往由一系列过程、专业完成,因而形成一条产业链。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可以一个专业为主,同时加强与主修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教学链,拓宽专业口径,使毕业生一专多能。二是用学生身边的工程案例组织教学。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以学生身边的某一项工程实体作为教学案例和目标,借助这些工程的图纸等工程资料进行测绘、观察、讨论、设计,可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拉近教学与工程的距离。三是围绕蓝图组织专业教学。蓝图集中了设计院设计人员的智慧,集中了材料、构造、结构、施工等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一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看懂一套蓝图,以这套图纸作为设计对象、设计样本,进行画图相关设计,保持四年不断线。四是用工程师讲工程的方式拉近学校与工程的距离,弥补现有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由项目经理、公司总工、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等大量年富力强的工程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给学生讲技术、讲管理、讲成才、讲市场等,主题丰富,内容生动感人,对在校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五是确保生产实习和校外毕业设计的作用。生产实习效果因分散实习管理不力而受到较多削弱。为此,要坚持生产实习答辩,并要求每人完成一项以图文形式说明的技术短文、一张工程技术照片或一定时长的工程视频并组织上传到教学网站,对校内外公开,接受社会对生产实习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有助于分散实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拟就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环境育人功能及需注意的问题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责任心高度增强,设计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加强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升真实工程环境育人功能需注意的问题

真实工程环境对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真实工程环境也存在技术含量、类型不一、工程行为不规范、一项工程周期长、涉及工程技术类别有限等问题,对育人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加以注意和充分估计,并采取相应对策。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设计技术保密、工作分工和成果共享的机制是关键;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工程不需要很多高深技术就可应对,工程教育不要对学习内容过分要求高技术含量。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乳制品科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是:在奶酪设备公司一个学期的实习主要是对奶酪生产工艺、乳品工厂、乳品生产线有新的认识,所学知识、技能更贴近实际,对自身的强弱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便于根据个人需求、兴趣选择课程;在乳品公司一个学期关于设备工艺优化的毕业设计,主要收获是通过观察了解生产步骤、翻阅相关监测数据、与生产和品控人员交流,寻找到有待改善的生产工序、质量不稳定因素,设计设备工艺优化方案、跟踪生产样本,建立一套以特征样本数据为依据的生产参数调整体系。当前中国一些行业竞争激烈甚至过度,市场行为往往极不规范,需注意鉴别真实工程环境的不规范做法并对学生加以引导,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面对一项工程周期长而涉及工程技术类别有限的实际,需要根据工程进度、公司组织结构选择典型工程及其工程阶段、职能部门等合适的工程环境,通过教学组织工作高效发挥真实工程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正面作用。

作者:张厚先 单位:江苏南京工程学院

(二)

一、课程综合改革需要构建知识整合的课程体系

1.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想

我国工科教育课程体系之所以多年未变,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课程体系构建尚未摆脱学术教育思想的束缚。事实上,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学术教育培养科学家,其社会功能是认识客观世界,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形成科学理论或技术原理,其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导向,以结构逻辑为中心,追求学科知识完整与纵向精深。而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师,其社会功能是改造世界,解决“怎么做”、“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等问题,重在理论应用而不是验证理论,其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专业为导向,不追求某学科知识的精深,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学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用于工程教育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三段式”课程体系导致课程分离,无法整合;二是工程教育对多学科知识的需要导致课程不断增加,加上我国高校“记工分”式的分配方法,导致课程繁杂且不知所用,课时过多但无法压缩。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依据工程教育规律,突出工科教育特征,把以学科为导向,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以专业为导向,以技术逻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打破工科教育现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强调课程整合,按照技术逻辑关系组建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是课程的简单划分与组合,重在倒推方法和课程整合。所谓倒推方法:一是调研,即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岗位分布及知识能力要求;二是分析,即依据知识能力要求,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撑关系矩阵;三是设计,即依据相关课程的关系组建课程模块(如:由理论力学、机械制图、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组合的机械设计课程模块);四是论证,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经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论证方可实施。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解决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乏重点、精力均摊问题,要确定若干核心课程和关键实践环节,围绕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工科特征和专业特色。

3.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的四个优势

一是强化了知识整合。模块化课程体系解决了“三段式”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各自为政状况,有利于知识的相互融通与综合应用。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压缩学时,而且体现了有主有次。三是改革了课程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联合建设,分层管理。四是体现了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在完成规定模块学习基础上,依据需要和志趣选择相关课程模块。

二、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制订目标指向的课程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结构,教学进度和方法,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效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应该有三种作用:一是作为师生之间的契约,明确课程实施中师生期望的内容,引导规范双方的行为。二是作为永久性记录,评价教师的教学,证实教学的有效或无效。三是作为学习导向,为学生制订计划、有效学习提供便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来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功能性被弱化了。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如课程评估,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师职称、教学条件、教材编写等等,而教学大纲则是“有纲即可”,导致教学大纲流于形式。二是编写质量不高。教学大纲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写,多为“以书为纲”,教学目标没有明确指向,条目是教材目录的翻版,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三是导学功能不足。教学大纲作为师生的契约,不仅约束教师,也需学生了解,但现有情况是学生往往不知道其内容,导学作用更无从谈起。四是相关研究不足。教学大纲作为教学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应有特定的内涵要求和编制原则。

但检索表明,目前相关研究少之又少,其编写多靠经验与传统,从而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们对教学大纲的忽视。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应该成为课程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工科教育的课程教学不能“有纲即可”,也不能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进行单方面监督检查的规范,而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向下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双重表述。也就是说,教学大纲必须将师生双方置放于教育目标和教育背景下,对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权利和义务进行切实有效的阐释,使教学大纲成为师生互动实施的课程凭证和确保课堂质量的承诺。二是要改革教学大纲的内涵。目前,我国工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由目的与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选用教材等内容构成,主要问题是“以师为本,教材指向”。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体现工科教育教学大纲应该具有的“以生为本,能力指向”特征。首先,在结构组成上,要增加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教学方法与策略,其中既要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要体现师生互动;其二是学习成效与评价,重在体现过程考评和能力导向;其三是学业规范与要求,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与约束。其次,在具体内容上,要明确两层次指向:其一是依据培养总体目标以及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具体的目标指向,涵盖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二是整合教学内容,划分知识模块,确定模块目标,通过把课程目标分成若干类别、若干层次的小目标,并由可测的行为动词界定各目标的结果,从而为观察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依据。三是要加强教学大纲的管理。强化教学大纲的管理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要提出编写资质要求。教学大纲作为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编制者对课程的深入理解,资质不足甚至助教也可编制教学大纲的情况无法保证编写质量。其二要完善审批环节。教学大纲的确定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人完成,必须经过教研室集体研究讨论,核心课程必须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方可实施。其三是要建立评估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教学大纲作为课程评估的首要内容,促进其编制水平与严格执行。其四是要实行信息公开。教学大纲作为教与学的契约性文件,应当开课前在网上公示,以便学生了解教学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导学作用。

三、课程综合改革需要推行项目载体的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工程教育改革呼声的不断提高,教学改革或许已经触及到课程层面,但从其改革内容看,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上,而对教学载体改革关注不够,教室学习、教师讲授仍为主流模式。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与创新共生作为工科教育的主要特征,不能也无法通过课堂讲授充分体现,工科教学唯有开发新的载体才能促进质量的提升,而项目教学应该成为有效载体之一。项目教学建筑于现代认知、建构主义、“做中学”、隐性知识等理论,主要由内容、情境、过程、评价四个要素构成:它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强调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约束,按照工程过程需要的技术逻辑进行建构;它需要真实的工作情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工程项目实践受到从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主动研究探索,自身构建新知的过程;项目成果不预定,不唯一,但可评价。因此,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教学定义为“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且真实问题的探究、设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笔者之所以推崇项目教学,原因在于其功能特征对于解决工科教育问题可谓是切中时弊:一是强化综合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不仅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而且突出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整合。二是强化创新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模仿,是由此及彼,项目教学是创新,是从无到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创新应用形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三是破解合作教育的难题。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极力推广的模式,但普遍遇到的问题是企业生产与教学需要的匹配性,而项目教学则可建立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从而使难题得以破解。将项目教学用于工程教育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要依据课程类型与作用,将项目教学构建为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目的明确、环环相扣、逐层提升的项目系列,而不是无序的堆砌,如按照项目类型,可以分为课程项目、模块项目、学年项目、毕业项目等。课程项目用于独立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强化基本技能;模块项目与课程模块相配套,旨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学年项目与大学生实验室创新训练计划相配套,学生在课外完成;毕业项目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由校企导师联合指导。按照项目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项目、综合实践项目、工程实训项目、创新应用项目四个层次。基础实践项目安排在1~4学期实施;综合实践项目在5~6学期实施;工程实训项目第7学期企业培养期间实施;创新应用项目第8学期结合毕业设计实施,重在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通过分类分层的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期间受到工程基本训练,从而缩短从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角色转换的时间。

四、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师资是课程的第一核心资源,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其原因不难理解:一是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导致的相关课程整合与学时压缩势必涉及教师的个人利益;二是目标指向的教学大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是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从台上走到台下,从灌输变成辅导,从理论型教师变成工程型教师。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对于前两方面的阻力,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思想观念转变尚能解决,但对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问题,尽管近年来工科高校提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连年扩招导致教师教学压力极大,再者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本并非一日之功。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资队伍,一是国家层面应该逐步制订工科教育教师资格,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学科研能力外,还应具有实际工作经历或资质证书。二是要构建“双师结构”而非“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联合行业企业,实施课程共建,选拔专业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实行实践课程双指导,项目教学双平台,毕业设计双导师,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

五、课程综合改革需要实行主体多元的学习评价

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实质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课程评价应该是课程管理的必要且重要的环节。然而,现实是这个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在工程教育中尚未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个别,轻整体。目前课程评价一般用于精品课程评审或验收,忽视了大量其它课程的常规性评价。二是重内部,轻外部。评价主体仅仅是学校自身,而其它方面很少参与。三是重教师,轻学生。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工程教育,要提高课程质量,除了通过制度建设将课程评价作为普及性、常规性工作之外,重要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决定了行业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而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决定着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必要参与。因此,在课程综合改革中,必须解决课程评价主体单一问题,其改革思想是强化“两个结合”,强调“三个注重”。两个结合是: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三个注重是:注重学生评价,将学生变成评价主体,通过自我检测,体验收获,提升信心;注重教师自评,改变目前教师只管上课,不管效果的现状,促进教师认识自我,不断改进提升;注重行业企业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和社会专门评估机构定期参与课程评价,从而消除单一评价主体导致的片面性。

六、结束语

课程是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主渠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工程教育改革“慷慨激昂”的大合唱中,其课程改革不能“涛声依旧”,不能止步于把黑板变成多媒体。唯有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现代产业要求,从体系构建、内容整合、大纲编制、载体创新、教学团队、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研究和综合性改革,才是根本、有效的改革,才能真正提升培养质量。

作者:沙鑫美 单位:江苏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三)

一、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设想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实际之间距离较大,特别在培养学生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和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来对待工程技术项目的素质教育上还很欠缺。在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工程材料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材料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材料应用能力,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材料学教育,正确处理材料选择和应用与人类文明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是单纯的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探究精神和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观、教学艺术、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管理艺术均需与此相适应,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要求。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要紧扣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适当淡化教材中过于深奥的理论,减少繁杂的公式推导,倡导“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理念,培育学生大工程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特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新要求。为适应工程材料内涵的变化,对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增加了学时,同时还增加了功能材料的内容,并注意介绍与高新技术或产业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等先进知识。此外,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增加了失效分析的内容。教学内容强调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要精心组织,讲深讲透,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在金属的结晶一章,过冷是金属结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始终抓住“过冷”这一主线,将过冷和过冷度贯穿全章,使学生明确:只有过冷才能建立结晶的热力学条件,才能使已形成的晶核得以生成和长大;通过控制过冷度的大小,可以细化晶粒,提高材料的性能。经过反复强调,学生就会认识到:结晶的必要条件是液相必须过冷;结晶的充要条件是液相必须满足一定的临界过冷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术。教学方法要面向工程实际,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多,理解记忆困难,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综合采用启发式、导入式、问答式、案例式、场景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实现师生思维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和实验现象的结合。例如:结晶的概念及现象,学生在物理等教学中虽然已有接触,但一般认识不够深刻。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根据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规律,可以首先向学生交代两个实验结果:一是不同冷速下金属结晶的冷却曲线,二是金属结晶过程实验观察结果。通过实验结果使学生掌握:1、晶胚和孕育期的概念;2、形核和长大的概念;3、金属的结晶过程是一个形核和长大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金属结晶为什么需要过冷?晶核是怎样形成的?是如何长大的?通过这样一些过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对结晶理论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再对结晶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讲解。这种由实验结果引出结晶理论分析的讲解方法,教师讲解较方便,学生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课堂讨论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能力的一种绝好方式,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在工程材料教学中需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设专题讨论课。课堂讨论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师提前将讨论的要求和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过程需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除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要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例如:金属的晶体结构较为抽象,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晶体结构,但若借助于各种晶体结构的实物模型,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使学生对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方式有非常直观的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轻松愉快,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六)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手段和形式。基于“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了“闭卷笔试+实验环节+综述性报告+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模式。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性、应用题试题比重。撰写综述性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这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重视学习过程,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结语

上述几方面是我们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新形势的要求对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工程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求,工程材料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构成毕业生工程教育知识能力体系中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其改革仍需不断推进,这需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符合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教改之路。

作者:杜晓东 李合琴 张学斌 单位: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四)

一、制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一体化培养计划

CDIO工程教育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传统工程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其实施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顺利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有一张基于CDIO理念的设计蓝图,即制订好培养计划。长期以来,传统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三段式安排,课程学习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对实践教学(实验、设计、实习)也有安排,但与课程学习联系不紧密,有的甚至成为理论课的附庸。总体来说,对工程能力的培养缺少明确要求。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也曾开展“教育改革”,把学生带到企业,结合实际的生产或工程项目进行学习。在真实的社会和企业环境中接受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很有好处。但由于缺少有计划的学科知识学习,学生理论知识较薄弱,导致后劲不足。这两种培养方式各有利弊。随着1977年大学恢复高考招生,高等教育实际上回到了前一种培养方式。因此,实施CDIO工程教育必须扬长避短,吸收前两种培养方式的长处,构建一体化培养计划。目前有两种可取的一体化培养计划:一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它以学科为导向,但整合了工程能力和项目的要求;二是基于问题的一体化教学计划,以问题为中心,但整合了学科知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因此以学科为中心,整合工程能力和项目要求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符合我国国情,是相对便于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制订的具体流程为: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知识、能力细化大纲,明确各项知识、能力所包含的内涵;制订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根据知识、能力的内涵要求,明确实现这些要求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这些要求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按教学规律有序地进行设置,形成一体化教学计划。在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时,既要保证以学科为主线,又要便于整合工程能力和项目。

二、采用项目式教学实施CDIO工程教育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既重视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执行一体化教学计划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是目前实施CDIO工程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培养CDIO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的首要问题是项目的设置和选择。1.优化项目的设置项目按其作用可分为三级:一级项目是涉及整个专业的综合项目;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项目;三级项目则根据核心课程的需要设置。项目设置应结合专业的定位和特点,并便于实施。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设置了三个一级项目和五个二级项目。三个一级项目分别安排在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涉及整个专业内容,注重工程能力培养。但根据教学进度和项目特点,分别在工程意识、工程施工和管理、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侧重。五个二级项目——“材料”、“地基”、“结构”、“港口”、“航道”分别与相应的课程群(含实践教学环节)对应。2.优选“虚实结合”的项目采用项目法教学实施CDIO工程教育,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作为工程能力培养的载体。实施项目法教学时,一般将学生分为4~6人的小组,每组一个项目;以两个小班60人计算,约需12个项目。如前所述,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3个一级项目(毕业设计为一人一题)、5个二级项目,就需要约144个项目。如果学生更多,或者在核心课中还设置三级项目,则需要的项目数将更多,需要在实施CDIO工程教育时做好充分准备。项目最好选择真实的项目,特别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这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也可以采用虚拟的项目,其长处是可以根据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置,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培养;或者采用真实项目与虚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两种不同性质项目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种项目,都应该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项目属于设计项目、研究项目,还是施工项目;项目能整合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项目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能起到的作用;是否已具备实施项目的条件等。对于选定的项目应编写项目的实施大纲,确保教学取得实效。例如在长沙理工大学港航专业中开展的项目式教学:采用“厦门东渡港区码头工程”、“宁波大榭岛多用途码头工程”等项目,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结构断面拟定、结构构造布置、结构计算,通过CDIO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做中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保证CDIO工程教育有效实施的两个重要条件

1.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参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涉及学生工程能力的全面培养;一体化培养计划中的一级、二级项目也涉及不同的学科和实践教学环节,仅靠个别人和少数人实施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有一支富有改革精神、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既包括专业的各核心课教师,也包括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还包括企业和社会的兼职教师。这个教学团队不仅要求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应该拥有工程背景,成为工程型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也许有很高的学历,理论基础扎实,但还应在企业的实际环境中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训练;而对于多数企业和社会的兼职教师,则应进行适当的培训,了解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以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组织部分教师形成核心;以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前期工作,做好总体规划;并从局部(如个别或部分项目)开始进行试点。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扩充人员,逐步形成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为了鼓励教师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现行的教学工作量制度完全以课时的多少来计算教学酬金,对于参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教师来说,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工作量,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利于调动教师的教改积极性;现行的教师职务聘任条件过于强调教师的学术性,而忽视工科教师的工程能力,不利于工程型教师的成长,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很不利,也需要修改完善。因此,CDIO工程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2.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是工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工程训练。长期以来,专业培养计划中都安排了让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教学环节,近年来也努力建设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经费和企业环境的制约,不仅安排的实习时间较短,能接受工程训练的机会更少,有的甚至流于参观学习。因此,对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来说,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过去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提升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办学的企业应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以及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先进的企业文化、良好的社会信誉的企业,并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和满足需要的学生食宿条件。校企合作办学包括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办学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委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保证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的学习。要做到这些,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发产品和项目;学校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服务,为企业优先提供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为学校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学校和企业成为合作双赢的共同体,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例如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港航专业与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广西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10多家行业企业开展了合作培养,和广东金东海集团联合成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成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初步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双赢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但企业毕竟不同于学校,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差别。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为了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根据企业承担学生教学任务的多少,给予降低上缴税率的优惠;或是给予企业专项经费补贴。

作者:韩时琳 胡旭跃 陈杰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五)

一、基于DRIVE素质模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1、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研中创”学生项目团队学习实践是基于DRIVE素质模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工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URT计划),是学生项目团队学习的主要实践项目。URT计划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为方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一项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研中创”。

(1)项目选题主要考虑面向社会实际和工程应用的选题,特别是面向企业的真实工程项目类选题;学生自主申报的小发明、小创作、小设计等科技制作类选题;或者创新性实验项目、竞赛类项目、社会调查类项目等。同时也重视跨学科科研项目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协作与沟通的过程中,对同一个研究的课题,必然有出自不同视角的价值判断,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重要的作用。还自主开发基于WEB的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的使用,加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的规范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热情。

(2)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项目的具体工作由学生组成的团队自己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参与研究工作,但必须给学生在专业上的指导或引导,及时了解并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严把项目的质量关。学生应了解做科研的全过程,自主完成项目,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解决,学会独立完成各种相关表格、报告的填写,有责任心和毅力。这样就使得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以及与外界沟通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3)“DRIVE”与CDIO能力培养首先,在确定项目研究内容时,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其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与他人合作、表达能力等,还有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对项目的热爱、自信,展示出的应变能力、责任感等。另外,在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如何有效的组建有效的团队,包括如何分工、如何解决冲突、如何组织有效的会议等,以及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学生在参加大学生研究性训练计划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参加项目使我了解到研究工作不但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而且也要求具备很强的敬业精神。研究工作虽然比较枯燥乏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突然的成功让我觉得欣喜若狂,这种磨练让我也懂得了人生之路与科学之路其实是类似的,路上都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只要不怕艰难困苦,始终如一的在自己心中的那盏灯的指引下朝着目标走下去,肯定会抵达成功的彼岸”。还有的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回想自己在项目中收获了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吧!不知道什么就学什么,遇到障碍想办法突破的那种顽强的精神,保持像孩童一样的好奇心”。这些正是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在未来能够转化为学生获取成功的潜在动机,是一笔宝贵财富。

2、各院系开展了一系列CDIO工程教育改革

(1)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设计”为主线将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化学工程学院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实验-实习-设计”三要素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科研方法训练-大学生研究训练-专业实验”逐层递进的创新实践平台,培养石油化工特色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RT)等创新教育作为一个选修学分固化下来,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URT项目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化学工程学院还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化工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学生从参加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当中,可以亲身体验到“以产品为导向”CDIO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参与感,对于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化工热力学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机械工程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机电类专业的CDIO课程体系,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团队协作能力。以“三级项目”实践的形式形成学生主动Conceive(构思)和Design(设计)群体学习策略,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课程内容与项目计划为学习单元(Project-basedLearning),让学生主导Implement(实践)和Operate(操作)课堂活动,将课堂经验转化为教育产品。将CDIO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机械工程学院还进行了基于CDIO理念的测控专业综合训练改革探索,教师指导采用分层实施的方法:综合素质及技能较高的学生,以自主学习,研究性训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综合素质及技能中等的学生,在老师引导之下,完成项目训练;对认知及接收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完成基本项目即可。确保优秀学生能“吃饱”,能力较弱学生能“消化”基本内容。

(3)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3年校内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自动化专业运用CDIO教育模式对“过程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与学进行探讨和实践,对其他工科课程的改革有明显的示范和以点带面的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了本专业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将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通过系列“设计”结合起来,构建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体系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基础级、中间级、高级三级。结合多年“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了基于CDIO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4)经济管理学院在《税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CDIO,主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CDIO能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创建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通过学习和完成项目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发现知识(技术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

二、结语

CDIO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需求发挥CDIO模式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基于“DRIVE”素质模型的CDIO改革是学校探索出的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吃苦耐劳、诚信、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等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并由此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是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获取相应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基于“DRIVE”素质模型的CDIO改革模式还应重视工程教育中综合人文素质的评价,强调实践教学,重视校园文化素质教育,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于溯 刘红琳 孟波 王腾 宁丽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六)

一、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将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作为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其重要任务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创新人才。要担当起这一重任,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当下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工程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是依赖于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不过是紧密契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种战略举措,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切入点。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当进入发展新阶段后,这种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必须通过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技术创新优势的转换,才能真正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眼下,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讲,要亟需实现“两个转变”:由以往的资源主导转变为技术创新主导;产业由传统低端产业转变为现代高端产业。这自然对肩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联系,不断有新知识补充并且理论基础知识厚实;努力适应新技术环境,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获取各种新技能;变革大学生学习方式,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形成个性化的新视角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软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尤其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适应性,充分体现“服务面向的‘地方性’,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专长性’,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当前,无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走技术创新之路,就是要大批的工程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在其改革和发展中做好有关方面的对接:即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专业建设及其结构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对接;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企事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对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影响力对接。

二、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由此决定了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特征,也集中反映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紧紧围绕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立足本校实际,秉承优良传统,发挥优势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1.做好顶层设计,抓好改革试点,创新培养方式

一是围绕“立足甘肃、服务甘肃,为交通、冶金、测绘、机电、建筑、市政、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先后在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设立了“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计划班”,并制订了与之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詹天佑班”的专业试点工作始于2007年,主要在土木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截止2013年9月,共招收六届836名学生;“茅以升班”的试点工作主要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给排水工程三个专业开展试点,共招收两届346名学生;“卓越计划班”是我校经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后设立的,主要在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特色专业实施,该班现有学生390名。在以上改革试点班中,学校选派教学认真、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师承担其教学任务。参与改革试点班的教学及管理人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为基本要求,在教学体系中注重引入工程创新设计元素,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举,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突出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军地、国际联合培养人才。如学校与甘肃武威市政府联合办学,在武威市组建了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主要为地方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11家大型企业合作实施“卓越计划”,通过校企双方的默契合作,起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与空军联合实施了“12334”国防生培养模式,即一个培养计划(国防生培养计划),两个培养模块(科技素质、军事素质),三个锻炼基地(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基地、部队见习基地、暑期集训基地),三个育管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四个培养平台(课堂教学平台、课外实践平台、训管一体平台、模拟轮岗平台)。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实施合作办学(美、加、英、法、日、瑞士、乌克兰、斯洛伐克等)。尤其是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的联合人才培养实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外方大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另外,通过实施了“2+2”“2+3.5”中美本科双学位培养模式和“2+2+2”“2+3+1”“2+3+2”中美硕士培养等多元化“嫁接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出了组班集中培养和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的分散单独培养相结合的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联合培养专业逐渐与国际接轨。

2.着力创新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一是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二是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将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能力。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尽量选择与科研、生产实际关系紧密的应用性、研究性选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近几年,学校不断增加建设力度,紧紧依托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创新硬件平台。

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纽带,走丰富内涵以适应变化、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道路,努力加强课程建设。10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150万,遴选建设了5批46个重点课程群,涵盖课程189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培育了3门部级精品课程、40门省级精品课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学校搭建了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设立教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确定了“分层管理、分期拨款,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绩效挂钩、注重实效”的项目管理原则,将项目分为围绕学校教学工作重点与难点、由学校管理的“重点项目”和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由学院管理的“一般项目”两大类。突出教学改革立项的针对性、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可推广性和学生受益效果,保证了教改立项的质量。

4.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教学管理

在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的“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和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新办专业评估制度、重点课程群达标评估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院级本科教学评估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学校评估专家组,依据“兰州交通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新办专业评估制度,是根据新办专业评估方案对建设满4年的新办专业进行达标评估,对建设满2年的新办专业进行中期检查。重点课程群的评估,是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建设满3年的重点课程群进行评估,对建设满1年半的课程群进行中期检查。坚持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由专家组和学生对参加调研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成绩将被记入任课教师档案,作为教师参加“教学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并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这一方式已从课堂理论教学逐步推广到了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力求及时改进。由于改革的方向目标正确,措施得力有效,我校的人才培养培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近几年在省及全国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部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55项。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主要在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从“单向灌输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注重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拓展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并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三是本科生毕业就业率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学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连续多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的院校。

作者:杨丽 许鹏奎 马玉萍 马元琳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七)

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队伍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队伍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实践能力弱,就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材、知识更新等方面,市场导向不够,更新速度慢,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开拓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环节

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内在的机制联系,表现为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重“隔离”。学校教育往往以学科系统自成体系地实施,对现实的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缺乏了解,长期以来显示出“重学轻术”的教育倾向;而企业方面缺少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体制,对人才培养的策略和过程没有投入和参与,对人才使用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四)教学制度

很多管理方法并不鼓励创新,例如,为保证教学质量而编制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都按大纲要求去做;以闭卷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法,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答卷标准等。这些做法对制止不负责任的教学活动有一定帮助,但对教学的创新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则有害无益。

(五)经费支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经费支持。经费投入包括理论教学的投入、科研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的投入、专项创新资金的投入。只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院校才能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才能激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建立专项的创新基金,使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

(六)环境营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包括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制度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院校要致力于这个生态系统的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

二、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化

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教学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要求颇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重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而对专业方向以外的选修课和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程不十分重视,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人文类、经管类课程种类少,学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开阔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因此,导致工程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少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教育,适应不了现代工程、大工程发展需要。

(二)理论教学死板化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课堂上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教师重视理论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但内容大多通过教师讲教案,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来完成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形式化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高等院校由于资金短缺,与校外的企业、公司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再加上高等院校自身也缺乏工程实践型教师等诸多原因,使得学校设置的实践课程难以有效保证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实习教学强调模仿训练,创新内容缺乏;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实际的课题和教师的科研课题较少,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

(四)教学管理行政化

以管理为重心的人才培养约束固然很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过多、过死、过严,管理高度行政化,缺乏弹性,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处于这样的管理环境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自由。学生的创新冲动在强制性、标准化的管理中被禁锢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天性和创新冲动早已泯灭,何能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建立基于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

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化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观念。

(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提倡教师发挥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包括:第一,增加工科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拓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第二,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第三,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保障学生获得能力的措施、检验学生能力的方法以及补救措施都应有详尽的规划。

2.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出版的教材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在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性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性内容多,创新性内容少。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没有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中,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4.强化实践环节

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尽可能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课内必修实验+课外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辅线”模式,通过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一主线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研方法和步骤、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实验、仿真实验、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浮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打造基本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5.探索考核方法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有利于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摒除单纯以分数论优劣的考核方式。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应把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生的岗前职业培训。选题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选择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并与生产应用和科研课题相结合,尽量做到真题真做。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1.参与科研与创新项目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院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开设思维科学、创造力心理学、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能等课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积极联系和寻找一批专业对口、适合本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立足学校科研优势,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努力引导他们将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新课题、新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科研能力,用知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亲身体验生产第一线实际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请企业中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教学工作。让学生早日到合作单位进行试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专业定向招生和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5.举办学术讲座

讲座与学术报告会是反映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涉猎广博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阵地。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院士、知名教授、学者、专家、知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举办涉及自然科学、心理健康、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6.组建创新类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数模协会、航模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竞技协会等一批学术科技类社团既贴近专业设置又迎合了学生兴趣爱好,既增长了专业知识,又能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7.组织课外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控技术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和旅游技能大赛等面向大学生的课外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8.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

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迸发创新灵感的好时机,是他们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自身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艺术节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各项活动的开展全面加强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打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9.开展创业教育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创业培训,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引进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开设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搭建平台。(五)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导思想、过程管理、具体实施等方面,要坚持和遵循进步性、整体性、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同时,它需要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基金,制定激励措施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方法。

作者:王爽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商务英语系

(八)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进入本世纪,我国政府和教育界也已认识到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性,教育部自2006年起便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积极申请并将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受到了各个高校的积极响应和欢迎,我国已有一百所左右高校、一百五十个左右专业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认证,这项工作促进了各高校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效果,提升了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考查,需要被认证专业对学生培养符合认证标准体系这一论断通过档案资料进行举证,涉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和反馈机制等各环节或部分。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共7个本科专业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具体实践我们发现,被认证专业的档案建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各档案文件联系紧密且彼此印证。因此,如何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档案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被认证专业的档案资料准备得完整、充分与否,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认证是否获得通过。另一方面,建设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档案体系,有助于促进该专业办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建设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机制的改革,并与国际接轨,从而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特别是对被认证专业的档案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除了能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以外,还将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学校内部或其它兄弟院校之间不同专业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档案建设特点

在《华盛顿协议》的基本框架要求下,各缔约方的专门组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和考查办法,它与我国教育部2005年前后组织的教育评估存在诸多区别。因此,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档案建设与前期教育评估侧重点不同,需要档案工作者重新审视和特别规划。具体来说,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下的档案建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档案主体性更突出

首先,专业认证是第三方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原则,直接面向的是具体的专业,并按照注册工程师的标准来衡量该专业的办学条件,以毕业生来衡量被认证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为被认证专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档案体系。该体系一般牵涉两个层次:一是该专业办学实体应提供的专业档案,这也是专业认证档案体系的主体部分,最为核心和关键。包括专业发展历史沿革及办学思想、思路和特色,以及直接面向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各类档案文件;一是学校及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支撑档案,包括学校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理念、政策措施和资源条件等,其中包括学校及各职能部门面向该专业的专门档案。其中,直接面向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档案内容包括:该专业学生的招生和教育指导、培养与就业、转学与转专业等信息,培养目标的设置、内容和评估等文件资料,体现学生毕业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档案,教学管理机制与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等持续改进措施档案,含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文件,体现师资结构、水平和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任务、能力和责任等师资队伍档案,含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经费投入、教师发展等支持条件档案。由于认证指标体系中,除了通用标准以外,还有面向具体专业的补充标准,因而针对每个被认证专业,建设的档案体系也应该有所不同,并能体现不同指标的要求和应具有的特色。

(2)档案建设目标针对性更强

专业认证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其定位是否合理,是否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是否被广大师生所了解;其次关注的是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是否体现了这个目标,所有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活动等是否支撑了该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所有获得该专业学历的毕业生是否都达到了其培养目标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客观地说,早期的教育评估往往是对一个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定量或定性评价,是一种质量水平的标定,而专业认证则是一个具体专业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自定标高而进行达标建设和评判的过程,其评判的结论是达标通过与否。故档案工作者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的制定、实现和效果这条主线进行档案收集、整理和存档,换言之,认证专业的档案建设的目标就是对该专业的学生培养符合认证标准这一论断通过档案文件进行举证。

(3)档案组成内容更丰富

专业认证的考查更多依赖专家的判断力,既审查各专业撰写递交的自评报告,还要进行2-3天的现场考查。其中,考查形式有各种座谈,如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座谈、教师座谈、学生座谈、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座谈等,也有随堂听课,教学资料查阅,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实地考查等等。无论是报告审查、座谈、听课,还是实地考查等环节,专家都将调阅或要求提供相关档案文件进行旁证或佐证,并要求所有的档案资料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论证人才培养达到认证标准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故要求档案文件非常全面细致,使得其组成尤为复杂,呈现多样性,内容更为丰富。例如,除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三纲两书”、学生试卷和毕业论文等常规档案以外,还应建有提供培养目标制定过程涉及的各种教学研讨记录档案,体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的档案,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规范性、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性的各种档案,还有体现说明专业培养效果,即全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的档案,等等。

(4)档案体系系统性更强

由于专业认证主要采取“成果导向(outcome-based)”的认证标准,即把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作为教学成果或专业培养效果的评量依据,并以促进专业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即认证体系把学生培养质量看作专业的输出成果,培养目标看作专业自定的预期输出,所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及教学活动是途径和控制手段,学生实际质量与该预期之差为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依据。这一人才培养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动态的闭环反馈系统,专业认证审查尤其注重该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因此,该系统又是一个多闭环信息反馈系统,具有高度动态特性,被认证专业的档案建设需围绕这一系统进行开展,需把各个原本分散甚至孤立的教育教学档案材料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且每个档案文件都应为该系统提供支撑。其中,各档案文件之间相互联系,纵横交错,多具有彼此印证的关系。因此,每个参与认证专业的档案构成了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有机的档案体系,需要诸多档案工作者进行精心建设和维护。

作者:李洪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档案馆

(九)

一、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流程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工程教育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我国高校,对师资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博士以上,甚至要求海外教育的背景,但是学历反应了个人的教育经历,在较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特别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磨炼,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相对欠缺,难以胜任开展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随着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根据近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二千多万人,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环境还难以满足工程教育需求的急剧增长,导致学生参与工程教育实践的时间不能满足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学生对工程教育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过程中,一开始不少学生对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抵触情绪,认为含金量没有学术性研究生高,这与我国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关系,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国家和高校都需要在政策和宣传方面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从教学环节来看:传统理论教学更关注课堂知识传授,而工程能力仅仅依靠课堂的讲授是很难达到培养效果的,所以不少高校建设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或者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现场教学实习活动。工程教育要实现由动口讲授变为动手操作,由教室到工程现场,由主观臆想到现场直观感知的转变,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教育教学流程再造对策

(一)科学设计制定工程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变革传统课程设置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从基础到应用的单向思维方式,在实践现场可以学理论,在教室可以讲工程,不能将两者人为割裂,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闭环系统,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相长。在学时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要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实验、设计、实习环节,以提高工程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的系统性。

(二)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工程教育合力。政府在推进工程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教育部在高校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相关配套政策对促进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师人才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江苏省政府推进高校在企业设置研究生工作站,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以所学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适应工程教育的需要,培养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江苏省还开展了“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这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借智行动也缓解了企业的人才渴求,受到高校和企业的欢迎。政产学研合作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对教师而言,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使得教师的研究选题因结合企业的需求而更有生命力,依托于企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样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对学生而言,产学研合作为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提供了可靠的载体,有效拉近了高校和企业的距离,使得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时间大大提前,不少学生就选择了在有产学研合作基础的企业就业,从而可以继续自己的专业研究,开始自己的事业。高校也主动出击,如南京工业大学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以“研发在学校、转化在企业”思路,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局面,有效了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工程教育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