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范例

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范文1

(一)俄罗斯工程教育史简述

苏联(1922-1991)时期继承了俄罗斯帝国技术教育体系,俄罗斯联邦(1917-1991)只创办了一所全新技术大学———莫斯科矿业学院。此时,在物理数学系和工程大学的学生人数略高于革命前水平。工程教育体系得到承袭并继续发展。1930年的教育改革是解散老院校,在其教研室和系的基础上成立多科学校,按速成教学大纲批量培养窄口径人才。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禁止“剥削阶级”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限制家庭对教育的影响,而沙皇政府在后20年是鼓励父母参与教育的。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政府意识到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危险性,其原因是中学阶段的教育没有提供足够数量的知识,没有彻底解决为技校和高校培养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人才问题,随后恢复了考试并取消了进入高校的阶级限制。苏维埃政权在教育领域的成果与恢复教育传统有关,首当其冲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领域,以此来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20世纪前20年,俄罗斯工程教育实现了决定性的突破。此时正值俄罗斯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的繁盛时期,形成了俄罗斯独一无二的“物理技术”教育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专业人员把复杂的数学方法和成果应用到理论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解决具体问题,进而形成了应用科学领域,建设相应的实验室、研究所等。俄罗斯研究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中心是彼得堡工学院、彼得堡电子技术学院、尼古拉海军学院、基辅理工学院、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建有大型实验室,从事机械、材料科学、电子学和船舶制造领域的研究。有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这些科学教育中心教书或学习,有些后来创建了科研所,对世界科学和工程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俄罗斯工科类大学所有教师除了纯粹的理论研究,还要为国家需求和工业发展进行实践研究。1916年,俄罗斯最终形成了“物理技术”教育模式,即运用现代数学和物理方法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把工程、工厂的方法“搬”到科学实验中。“物理技术”对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和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即出现了工程精英专业———物理工程师。俄罗斯工程教育的“古典概念”发展于18~19世纪,达到巅峰是在20世纪初,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俄罗斯工程精英教育理论

1.精英教育理念21世纪工程师应具备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善于在紧急情况和不规范条件下做出判断,清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进步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掌握生态生产和环境的工程保护方法,不断完善专业和个性,具有高度的沟通能力,崇高的道德立场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精英人才培养确定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即培养精英人才过程的组织方法论。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科学认知方法。大学科学教学与其说是传递知识,不如说是教师阐述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向学生阐述研究结果,而是展示如何得到这些结果。讲座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对教师阐述问题独立研究的欲望,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这类讲座和课堂讨论课相互补充,吸引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传统的讲座和课堂讨论形式无论在低年级还是在高年级都应该进行,但高年级的课程应更具个性化,包括在教师监督下的大量独立工作。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应该由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资料)和个别课程工作大纲、基本和补充教材参考书等作保障。高年级学生在完成独立研究时能访问局域网和互联网,专业文献———专题学术著作、科技报告、期刊文章及会议资料的查找具有特别意义。

二、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工程精英培养经验

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确定了精英人才教育模式及实现路径,即培养开发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两个专业高年级学生平行教学,组织国际“融合”教育,系统培训担任工程课程的教师。

(一)确立精英人才教育模式

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主要培养学生获得“开发型工程师”和“研发型工程师”的技能,教学主要任务是深化已有并获取工程领域的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技能。精英教学是依据个性化教学计划进行的,核心是完成基础或应用研究、工程设计或其他创造性工作形式下的技能性工作。教学计划中也包括传统的课型(讲座、课堂讨论、辩论),介绍行业科学与实践最新成果及掌握专门数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等,最近几年在教学计划中补充了心理教育学系列课程、交际方向课程及社会人文学系列课程。技能性工作可以有两种类型———新型工程研究和解决科研问题。工程研究应该有实践价值,可以包括发明新型原装机、部件及仪器,研究新的计算方法,创建新的软件产品、数据银行等。科研应该做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学习以技能性工作在国家鉴定委员会上公开答辩而结束。该委员会能够接受在研课题的继续研究,包括研究生阶段。获得开发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文凭的毕业生所工作的科研机关和生产企业的评语显示出他们高水平专业知识、创造积极性、科学分析能力及合理选择工程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双重能力人才培养

当代工程师所具有的个人专业素养奠定了合理培养的基本思想,即专业基础、普通工程学和社会人文知识培养。大学毕业生如果平行掌握了第二学位的补充教学内容,就业的机会就大。毕业生获得主修和辅修专业的现实意义得到了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本人的正面评价。按补充大纲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学生掌握补充教学大纲内容有助于充分开发其智力和创造潜力。双重能力人才的专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个(或更多)通常是异质的培养方向一体化下出现的所谓系统效应决定的,表现为学生形成的独特品质,这些品质在这些方向分开培养时是发现不了的。

(三)开展国际融合教育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国外大学和公司进修形式的融合教育模式在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已经实践了很长时间。据国外大学反馈,所有赴国外大学的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顺利地实现了融合教育的目的,成为具有广阔视野、超强沟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与国外大学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给学生提供在另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下体验的机会,获取专业和相邻知识领域的补充知识,提高外语水平,了解外国文化。

(四)“专家-教育家”模式的教师综合培训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开始在一些工科大学创建教师能力提高和再培训中心(工程教育学中心)。目前,俄罗斯有12所高校设有工程教育学中心,其中教师技能提高和再培训实验中心是1993年由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设立的。制定统一教师培训教学大纲,使其与国际工程教育学协会(InternationalGesellschaftfurIngenieur-padagogik)要求一致具有重大意义。该组织目前是国际权威组织,联合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科研教育团体。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高校同生产和学术组织的传统关系严重削弱,甚至脱节,致使科研经费预算大幅削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修以提高专业技能的可能性,导致教师失去了直接从现代技术开发人员和厂家获得信息的机会,其负面影响还有高校教师和工业人员合作出版的教育科研文献缩减,国内科技信息减少。

工程教育范文2

“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国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环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同步发展,而大工程观就是一种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大工程观”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具有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工程教育的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程技术模式、工程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术模式主要是侧重于技艺技能与工程经验,侧重于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与运用;工程科学模式,由“技术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欧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主要聚焦于理工学科,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性”的工程知识体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师,在各国的工业界始终是受到质疑的,这可能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冲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观”,在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的工程教育由“技术型”工程学科向“科学型”转变的时候,美国却听从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告诫,改变其原有的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和《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报告,拉开了整个美国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报告指出,战后的工科课程向着工程科学方向演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过度科学化”。1994年,MIT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报告使得美国的工程教育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并不是由“科学性”退回到“技术型”,而是“回归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综合了科学和技术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观”。

2大工程观的要求

大工程观的“大”不能只从简单的大小来理解,“大”是用来修饰“观”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个“大”把现代工程的领域扩大、意义增长、使命加强和价值提升突出地表达了出来。工程环境的丰富性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纪的工程师须是集知识、素质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仅要求他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求他们善于合作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打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有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基于“大工程观”观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方式,不仅仅强调单个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各个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但具备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也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3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对策

3.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我国各高校工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标模糊,具体定位不清晰,无法充分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基本上凭经验或者模仿别人办学。我国工程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工”,强调为工业、工程第一线培养人才。从大工程观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认清自身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空间,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各目标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还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能力,还应该注重其他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商业能力等。

3.2专业设置

建国初期,我国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专业多是按照岗位进行设置,随着时间的发展,专业的种类逐步减少,专业口径不断拓宽,专业的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但是总体上来说专业设得过多、过细、过窄,行业色彩过浓局面还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视野比较窄,难以适应大工程环境下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工程毕业生对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技术上狭窄”和“狭窄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据“大工程观”的需求,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3.3课程设置

“大工程观”的核心是“工程系统学”,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具备集成的知识结构。在对工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明确21世纪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进行扎实的适合工科的课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工程观”需要宽的知识面,工程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学生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造力、领导力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总之,学校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4教师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范文3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工程教育范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模式;卓越计划;轮机工程专业;CDIO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兴起了工程教育研究热潮,提出了多种工程教育模式。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已有29个国家超过700所高校近3600个项目获得ABET认证。ABET认证是一种质量保证,通过A-BET认证的高校之间可以实现学分互认,有利于大学拓展国际合作,促进学生交流交换,有利于吸引优质留学生。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的一些专业也通过了ABET认证。我国也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并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2017年共有一百几十所高校的375个专业的通过认证。轮机工程专业开设院校有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十几所。目前CEEAA认证专业名单中尚未将轮机工程专业列入。轮机工程专业列入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5家,目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于这些学校的轮机专业大都偏航运方向,而我校的轮机工程专业主要面向船舶制造业,所以不能简单的照搬。工学类专业的教育从“学术化”向“工程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轮机工程专业作为与船舶行业密切联系的工程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早晚的事,所以有必要对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分析,针对我校轮机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适用和实用的工程教育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模式

(一)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

2001年10月,美国工程院(NAE)联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正式启动了“2020工程师计划”,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出能满足适应2020年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开发“以问题或项目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现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要求毕业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能力达到预定目标。

(二)英国的工程教育模式

英国大学采用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英国的工程教育非常注重实用性,对课程体系的规划以及每一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力求精简。通过将相关课程的精简综合,整合为以应用实践为目的知识模块。从实际工程需要出发组合各种知识模块,编制教学计划。英国大学的授课课时是非常少的,而学生们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普遍课内外时间比要求在1∶3到1∶4。每个学年均要求学生选择实验室或者研究项目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所需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英国大学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也非常有特色。平时作业成绩通常占有较大比重。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评除闭卷考试外,还包括论文或报告、口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并允许一门不及格,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包括任课老师、个人导师、项目指导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报告,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概述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一是教学内容由“理论”和“实践”双元组成,二是办学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双元组成,三是受教育者属性由“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元组成,四是教学活动“工学交替”进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使德国企业、学生、学校和政府都获得了利益。企业不仅能获得政府的奖励或税收政策优惠,而且可以从中录取优秀学员、得到熟悉本企业工作环境的高素质员工,节省了培养新员工的成本费用,并能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学生接受“双元制”模式教育,学习时间短、学习期间能获得企业支付的津贴,毕业后工作待遇高;学校方面可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降低教学经费的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培训内容易于专门化,过于注重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企业从经营范围和自身利益出发,给学生提供的是某一具体职业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偏于狭窄而在今后难于重新选择职业。

(四)我国工程教育模式

我国2008年开始推广CDIO工程教育模式,2011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项目,没有规定具体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层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种培养模式,第6学期在合作企业进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企业体验,第7学期回校选择专业方向和进行专业课学习,第8学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第二种培养模式即安排学生7—8学期到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东南大学提出本科生在合作企业学习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占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20%左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层次采取三阶段的培养方案: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第二阶段为校企联合,校内与企业学习交叉;第三阶段由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汕头大学工学院提出了EIP-CDIO培养模式,注重职业道德和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工学院除了要求每位学生选修人文、社会和艺术等课程,还必修一门《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CDIO项目按照规模和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CDIO改革减少了授课时间,增加了自学和研讨课时间,此外还增加了团队设计大综合项目。发展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适应与调控大系统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有各种不同模式,学校应根据自己具体情况来选择或建立适应模式。

二、我校轮机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模式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及持续改进

我校轮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应取得的成就之上的。目前在全国各大船厂的老校友中,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大都已成长为设计及生产技术骨干,其中有不少人已当上了中层领导。学院定期进行教学评估,请行业内企业专家及校友参加,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毕业要求的达成来设计课程体系,目前轮机工程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7%;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9%;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占总学分的22.6%;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3.8%,这一项略显不足。

(三)师资队伍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引进与培养,在结构上有极大改变,目前我院专任教师58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博士比例达69%。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具有海外进修经历教师人数逐年提升,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获批“中组部青年”1人,率先实现学校部级人才零的突破,获批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教师数量上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和工程经验,具备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工程实践问题研究能力。通过增加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本科教学和学生学业指导,有时间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学院每年都筹集一定经费设立教改教研课题,鼓励教师申报,并组织教师申报学校及省教育厅的相关课题。将科研和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热情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每学期都请一些企业或行业专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能从中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科技研发状况。学校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去国内外名校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去行业内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工程实训

轮机工程专业在校内建有工程实训中心,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可供学生使用。校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10多个,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场所及设备保障。在校外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等著名船舶企业。“卓越计划”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工程现场环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学校在上海有办事处,可以解决学生住宿吃饭问题。学校与企业方共同制定企业学习方案、学习内容及具体实行措施。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供学生进行轮岗实习,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制定考核内容。根据工厂的工程项目来制定毕业设计题目及应完成内容,加强创新能力训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如何保证其有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参与卓越计划。这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及经费投入,也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应健全的相应的法规和机构,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使企业、学生、学校和政府都从中获得利益。

三、结论

国内外工程教育有各种不同模式,各有各的特点,适应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不能照抄照搬。我校轮机工程专业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工程教育模式。我校轮机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已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还需在下列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改进。1.生源质量受行业形势影响较大,需要探索出保证生源质量的长效机制。2.学生参与工程问题的设计研究机会较少,需要各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工程实训项目,让学生训练。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比例还不够高,需要加大投入。人文科学类课程偏少,需多设一些选修课程。需要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保证其有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参与卓越计划。3.教师的工程背景较欠缺,不能满足工程教学的需要,外聘行业专家授课课时较少,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2]余五新,童幸生,李尧.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拓展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5,38(02):82-86+99.

[3]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4]温华兵,夏兆旺,王军.轮机工程专业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60-62.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6):49-61.

[7]高俊亮,嵇春艳,李良碧,施兴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27-128.

[8]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4):137-140.

[9]徐斌.创新型工程人才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0]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1]万玉凤.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N].中国教育报,2016-06-03(001).

[12]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18(02):76.

工程教育范文5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工程教育认证;教学设计

1工程教育认证概述

工程教育认证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学位互认协议之一。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于1989年签订,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可比性和等效性,即用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具有可比性,经过认证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获得的能力是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专业认证机构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该领域的教育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家组成[1]。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其他成员国认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质量)的实施等效性。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持续改进。针对具体课程,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一门以力学、动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各种传递过程和与之相应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传递过程的平衡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常用设备工作原理及过程的计算方法。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进行食品机械设计和选型配套、保证工艺过程准确实施的必备知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已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内容[2]和成果导向(OBE)模式进行了改革与研究[3],但是未对具体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设计。为了更好地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须对其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

2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工程分析思维方式、掌握工程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量、热量、质量传递过程规律和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分析单元操作过程,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工程理论、工艺计算、设备选型/计算等复杂工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素养,为学习“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课程打好工程技术、逻辑思维、科学素养方面的基础。要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设计[4],考虑学校功能定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进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目标设计,使之强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基本原理,能够科学对食品操作单元过程进行分析和理论推导;二是利用所学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基本原理,对单元操作中的工艺过程和设备选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部分简单文字性叙述的章节要求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及元件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三传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另外,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等多种形式,结合后续的食品工程课程设计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3.1课堂讲授。讲解流体力学基础、传热、过滤、吸收和萃取、干燥,并结合大量工程实例讲解三传理论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视频动画、网络相关视频、实验室设备,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认识食品工程原理现象、理解三传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利用基本理论的方法,并最终具备分析复杂的食品工程问题,具备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进行设计和计算的能力。可将同伴教学法引入理论教学中,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同伴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法设计、课上测试、课后预习以及教学考核等教学环节,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5]。

3.2课堂问答和分组讨论。课堂问答和分组讨论分别培养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课堂问答,可以提出如黏性的物理本质是什么,雷诺准数的物理含义是什么,什么是离心泵的气蚀、气缚现象,热导率、对流换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相间传质的双膜模型,什么是湿基含水量,什么是平衡相对湿度,什么是食品等温吸附线等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课堂分组讨论,针对食品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和应用提出讨论题目,分模块进行分组讨论,由推选出的负责人进行归纳阐述;也可通过学生说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认知食品工程原理,使学生自主认知课程及其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6]。课堂问答、分组讨论的设计内容及时间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讨论内容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答案提交、教师统计得分、教师讲解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时间控制在0.5~2分钟。课上讨论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占一节课教学时间(45分钟)的13%左右。

3.3平时作业和小测。以基本原理分析为主,对教材课后配套习题进行筛选,结合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布置并覆盖课程所有的重要知识点。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特别是概念性和原则性错误,在课堂上进行及时讲解。课程结束前10分钟可进行小测,以便阶段性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4实验。通过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食品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对比实验数据和结果,解释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的差异;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实验测定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解释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参数变化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素质。另外,可将同伴教学法引入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同伴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方案进行设计,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7]。

3.5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3个训练项目,如文献阅读(见表2)、课堂三问(见表3)、思维导图(见图1)。其中,思维导图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而画出的逻辑思维图,课堂三问是由学生自主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

工程教育范文6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它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为此,学校在制定“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源头抓起,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行业优势,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学校和企业人员一起,深入挖掘“卓越计划”内涵,分析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分解工程能力的构成,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做好此项工作,学校还单列了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石油工程专业相关老师先后到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川东钻探公司等多家企业就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收集企业人员意见和建议近20条。冶金工程专业相关老师邀请重庆钢铁公司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吸纳专家意见10余条。

(二)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为适应石油、冶金行业高集成、多系统、多专业交融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和吸收企业的建议后,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对接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标准,系统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四层次、五模块”衔接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石油工程类专业按照现代石油工业生产流程,构建了基于“地质—钻井—采油—集输—油服”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实践”四层次递进衔接,逐步培养学生包含“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工程能力。冶金工程类专业则按照冶金工业生产流程,构建了基于冶金“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该体系中,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工程训练、创新训练四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校企共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基于大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校两个“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中的“梁和柱”,作为“填充材料”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同样要具备工程背景。学校在修订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时,要求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充分体现社会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在完善修订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过程中,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衔接,共同修订工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和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校、企人员一起重点开发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动手”的实践项目,构建了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石油工程专业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的“井喷事故分析及处理模拟实验”、冶金工程专业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的“连铸漏钢模拟实验”等很好地结合了工程实践和教学需求,切合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通过系列实践课程的完善和修改,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工程属性更强了。

二、参照工程现场,校企合作构建综合性真实工程平台

真实的工程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通过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利用多渠道资金,参照企业生产现场工程环境,重点建设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综合性真实工程平台,初步建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集群。

(一)积极整合资源,建设两个部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学校按照现代工程生产流程,整合了相关实验室,成立了“大工程”概念的石油工程实验中心和冶金工程实验中心,并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企业捐献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等共计8200余万元对两个中心进行了建设。2013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4年以冶金工程实验中心为主体的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两大中心建设紧密围绕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展开,力争全面逼近真实工程环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按照“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平台”的思路规划和建设实验室。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则针对钢铁制造过程中环境极端恶劣、不可视、不可及、高风险、高污染等特点,选取关键流程为对象,进行操作虚拟仿真和过程虚拟仿真。

(二)校企合作,共建关键工艺流程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为做实两大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彰显行业特色和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功能,学校在两大平台中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子平台。依托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和中石油重庆气矿共同建设了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是紧抓石油行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富集的高产、高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培养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良好机遇,不仅满足石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还能服务于机械、化工、安全、自动化等专业,同时也是石油工程素质养成和科普教育展示平台。在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学校和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共建了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完全自主研发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冶金工艺过程及装备、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以操作的工业虚拟仿真系统。

三、依托工程环境,校企协同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

工程能力的培养,具备了真实的工程环境的“天时地利”,还需要“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型”教学方法等“人和”因素。为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学校提出“双主体”“五共同”育人模式等举措,通过校企协同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下,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相关企业也成为主体之一,在人才培养中也承担一定工作。为确保“双主体”名副其实并能有效开展工作,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常设机构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双方以合作建设大工程、全流程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纽带,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应用技术研发、设备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建共享,实现了良性互动。同时,也使“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为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在“双主体”共同育人模式框架下,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校内,学校出台的《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明确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和45岁以下工科专业专任教师不具备工程实践经历的均须参加工程实践能力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锻炼研修,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和中石油重庆气矿、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协议,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学习提供便利。近两年来,我校共派出教师20余人次到相关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习行业新技术和新工艺。

(二)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强化教学方法工程化

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卓越计划”专业还选取了部分操作技能要求高和典型工作环节的课程和实验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践。依托校内真实的工程平台,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研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项目目标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模拟现场实际场景,开展故障处置演练等,解决学生到生产现场不能实际动手操作的问题;在实习中,采用小批量、多岗位轮训模式,让学生到基层具体岗位,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动手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和认同感。为保证工程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学校坚持校内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聘请现场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完成教学考核,共同实施质量监控。特别是在毕业设计方面,学校要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共同考核。学生的课题必须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企业导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指导,校内教师侧重对毕业设计规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指导,两者充分结合,既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检验和确保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工程教育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实现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学生,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同时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3]。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重要里程碑[4,5]。2017年10月,笔者所在的吉林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查。在专业认证期间,本专业以毕业要求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反向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正向实施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虽然,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围绕的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学生[6,7],但是,教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9]。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6.2项和专业补充标准2.2项分别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给出较高的标准: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水平,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而且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该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80%以上应有至少3个月的工程实践经历。讲授安全、环保和设计等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10]。由此可见,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势在必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增强,必将补充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在掌握生产实践工艺技术基础之上,凝练而成的服务于生产实践的内心思想在实际行动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程思维品质:良好的工程思维品质可以帮助教师以工程的特点为背景,通过工程项目把工程管理技巧和最新的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二是实际操作能力: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进行设备操作、产品加工等实际操作的能力;三是工程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成功地将在工程实践中的所得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

吉林化工学院自1999年设立制药工程专业以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已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素质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稳步进行,本专业大部分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绝大部分实验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是一些验证性的老旧课题,缺乏新颖性。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际做法,笔者认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应该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来实现。

(一)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为增强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分别从吉林金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引进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两位教师成功地把工程思维品质带进整个专业,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和其他老师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系统的工程思维习惯与品质。聘请吉林金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多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地来校给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讲座。通过结合生产实际,这些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把难懂的理论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积极引进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聘请兼职教师,既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又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今后,本专业在招聘教师时,要重点考虑具有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国家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经历的,毕业于专业信誉良好的国内著名高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

(二)发挥校内实验室在提高教师工程能力方面的作用

本专业的建设依托于化工、基础化学、药学与制药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实验室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业务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参加实验室项目的规划、论证及建设工作,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与实训、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紧紧抓住设备、软件供应商技术人员进校对新建实验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的机会,对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和演示,使教师学习设备、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指导实训项目的关键环节和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

(三)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

只有以学校相关的政策为导向,才能切实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了促使教师自觉地到校内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一线、国内外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实践锻炼,学校制定了《吉林化工学院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文件明确规定,企业工作经历少于6个月的教师,采取顶岗工作方式到企业脱产实习6个月以上,并作为晋升职称条件。专业在正确评估专职教师能力的基础之上,出台有利措施,制定可行方案,选派具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锻炼、参加企业的科研与工程实际研发工作,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规律进行培养。鼓励和引导教师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教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工程的创造实践能力,拓宽工程研究视野。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经过在生产一线较长时间的实践,能够对生产过程产生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科学理论的再实践必然促进对理论的认识深化,为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跨越式的飞跃。本专业签订了七家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各实习点热情地接纳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2018年,我们选派一名教师到吉林九鑫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半年的专业实践锻炼。该教师通过半年的学习收获颇丰:1.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环境中;2.将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带到课堂,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产学结合”的精华所在;3.拓宽了视野,对现代企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变化;4.更新了教育观念,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接。

(四)教师积极参与横向课题和实践教学环节

横向课题是指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委托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及服务等项目,是把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平台[12]。教师通过对所参与横向课题凝练升华,首先可以掌握制药工程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其次可以通过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校企合作;最后可以将项目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改变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积极指导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等都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指导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发现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及时给自己充充电。

(五)参与各类学生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

目前有很多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制药工程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专业教师通过指导各类学生竞赛项目,逐渐培养自己的工程思维品质。

三、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措施

(一)增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

为了调动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工程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地对单一的职称评聘方式及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应以完善职称评聘和奖励政策为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导向。在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过程中,应当给予教师工程实践成果和水平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师的考核指标中加入教师服务于企业的情况或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的考核,促进理论和实践并重,知识和能力并重。

(二)建立有效的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激励措施

教师应该把参加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和长期行动,因此,必须引导教师树立“自我提升”的意识,这是一种内在的、持久的推动力。为了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制定以下两方面的激励措施,一是培训进修和岗位聘任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企业工作经历满6个月的教师;二是教师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训或顶岗工作期间,所有待遇与在校教师相同。为了保障教师利益,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的工作抵减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支付教师在外住房、交通、生活补助,并视考核结果发放津贴。

四、结语

工程教育范文8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工程素养

课程思政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过程,与专业认证要求相辅相成,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1]。工程训练作为工程教育实施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承担了工程专业认证对工科专业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工程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2]。工程训练是学生服务于社会前的一个真实体验和专业技术训练环节,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对工程的生态环境、企业文化等有足够的认知[3]。因此,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实质就是落实工程教育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更好立德树人[4-5]。本文就工程训练的课程思政教育如何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相结合进行积极探索,这也是目前从事工程训练教学与管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6]。《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7]。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应用,而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多方内容的集成教育和引导。因此,把课程思政融入工程训练中是专业认证中一项重要指标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要素和责任。

二、现有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分析

工程训练是以工程环境为背景、以工程内容为载体、以技能实操为手段的实践性训练,旨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7]。但目前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相对滞后,缺乏问题驱动

工种之间缺乏工艺关联性,仍较多地以单个的技能训练为主,未能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较好地赋予工程实践和工程问题。考核也偏重于操作技能和作品质量,忽视对学生在工程文化熏陶、工匠精神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的引领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没有或较少出现在教学内容中,难以以现实需求来设计更新,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学科专业发展新动态,合理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满足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需求,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不足,缺乏工程文化建设和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训练环境较为狭小,设备台套数也无法满足合理的实习人机比,以致学生普遍抱着应付式拿学分的心理和态度进行实训。在工程文化建设中,缺少工程素养、工程伦理、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布局和呈现,难以增强学生对工程训练的兴趣和崇敬。

三、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课程体系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提炼工程训练课程的思政元素。1.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要求方面,有创新意识、尊重文化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思政元素。2.在工程与社会要求方面,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遵守法律法规及勇于承担责任方面的思政元素。3.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方面,有建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思政元素。4.在职业精神、道德和规范要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遵守职业操守,如工匠精神、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等思政元素。5.在个人和团队要求方面,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等思政元素。

四、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思路

(一)工程训练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

工程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工程技术的传授和训练。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思政内容要与实践教学内容无缝衔接,不可为了思政而将思政强行地融入,并注意思政环节的时长把控,做到思政内容服务于课程内容,避免造成纯思政课程的错觉[8]。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专业认证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目标和要求,挖掘各训练模块内容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于各实训模块教学中,形成多模块的系统性综合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思政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同一思政元素在不同实训内容中重复融入,造成思政内容过于单一,引起学生反感。

(二)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政建设

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工程训练中,需做好师资队伍的思政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其次,搭建思政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享优秀的典型思政案例。再次,定期组织各类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开展座谈会,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指导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和完善。最后,建立实训指导老师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育人考核,充分调动教师育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9]。

(三)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融合

工程训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的动手能力,掌握制造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现代制造技术,使学生体验工程文化以及感受真实生产状况,同时从感性认识入手,理解专业理论,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从课程所对应的专业认证要求出发,梳理与挖掘其所隐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10-11]。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本课程的思政内容[12],如表1所示。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