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建筑设计范例

低层建筑设计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0引言

在城市碳排放问题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建筑、交通等产业势必要向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IPCC组织的报告可知,城市住宅能源需求占全球能源需求的67%以上,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全球排放量70%[1]。因此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还要加强低碳设计理念的运用,以便通过节能减排设计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满足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需求。

1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分析

运用低碳设计理念实现住宅建筑设计,还要从建筑整体结构构造设计角度出发,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使建筑内外环境得到改善。将低碳自然住宅系统设计当成是前提进行主要技术体系构建,可以得到表1。遵循低碳住宅设计原理,在建筑各部分构造设计中对各种科技手段进行运用,能够使建筑与环境较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减少污染和能耗,继而使低碳住宅维持平衡运行。

2基于低碳理念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实践

2.1工程概况

瀛景·国际康养社区二期项目位于玉溪市江川县,总建筑面积约39.45万m2,用地约17.17万m2。大部分建筑属于高层住宅,高度在60~80m范围内,建筑层数在20~25之间。所在地区为低维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达到15℃,气候温和,无酷暑寒冬。在项目设计上,强调通过低碳环保设计营造舒适建筑内外环境,做到“恒温恒湿”,体现现代生活方式。按照设计要求,需要打造空中花园,如图1所示。作为在建筑顶部、墙体、阳台等位置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一种低碳技术系统,空中花园采用全新立体绿化技术,能够起到降温、隔热等效果,同时发挥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大大提升建筑绿化覆盖率,能够为高层住宅建筑低碳设计提供新思路。通过加强采光、气流等各方面控制完成舒适、节能、环保的住宅建筑设计,确保建筑在不使用空调暖气的情况下使室温在夏季维持在22~26℃范围内,在冬季处于18~22℃之间,湿度常年在30%~70%范围内。

2.2屋面节能设计

在高层住宅建筑低碳设计上,需要对基地太阳辐射、风、光等各种自然因素进行充分利用,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在屋面构造设计上,考虑到项目采用板式布局,拥有较大楼间距,日照充足,还要在屋顶设计厚保温层,并做好女儿墙的严密包裹。通过使隔热层达到地面冻土层以下,能够构成闭合保温隔热体系,减少能量流失。与此同时,为加强太阳辐射的利用,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对建筑光热进行充分利用,达到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的目标。结合屋面构造,还要在屋面花架上布置集热器,还应结合建筑方位将太阳能板布置在南偏东15°和45°的位置,使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满足建筑热水使用需求。水箱集中布置在屋顶,能够通过换热盘管完成二次化热。在晴朗天气,集热器接受太阳能辐射,在水温超出水箱内水温5~10K时温差控制器将发出控制指令,启动循环水泵将热水输送到用户换热水箱盘管。采用该种设计方式,可以在屋顶种植本土植物,利用植物及其培植基质材料等发挥热阻效应,避免太阳辐射较强时屋顶有大量热量传入室内。而在屋顶布置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存储雨水对屋顶花园进行浇灌,能够节约水资源。

2.3外墙保温设计

运用低碳设计理念,还要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通过减少气候对墙体侵蚀使室内能源损耗得到降低。作为能耗较大的部位,外墙能耗占据建筑总能耗30%左右,具体数值主要由墙体面积决定。但通过采用保温效果好的砌筑材料和保温结构,能够避免冷桥现象的发生,使建筑热损失减少4%~13%。项目外墙系统主体为钢筋混凝土,采用保温砂浆实现饰面层处理,增强建筑保温性。在结构设计上,需要采用轻质多孔材料进行保温层铺贴,在基地上需要铺设抹面砂浆和耐碱玻纤网格布,然后利用抹面胶浆和弹性腻子进行处理,最后进行饰面层施工。高层建筑风荷载较大,外墙承受较大风荷载,导致墙体容易产生负风压。同时受材料自重作用,容易发生脱落,影响保温性能,还要补充机械固定防护措施,并做好空气对流层的布置,利用中间空气层将保温板上凝结水带走,确保保温材料维持干燥、有效。采用该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取得理想外墙保温效果,也能使建筑使用年限得到延长,因此能够充分体现低碳理念。

2.4自然通风设计

项目所在地区夏季室外温度不高,还要加强自然通风设计使室内维持体感舒适温度,使建筑对空调的依赖性得到降低,满足低碳环保设计要求。结合地区风环境条件,需要使建筑主立面迎向西南面,风向以夏季风为主导,窄端切角则面向西北向。此外,每栋建筑采用双向开窗设计,使室内获得风压通风,加速室内空气流动。

2.5门窗低能设计

在冬季寒冷季节,门窗将成为高层住宅频繁进行热交换的部位,产生的能源损失将达到维护墙体的4~6倍。运用低碳设计理念,还要使门窗能耗得到减少。在实际设计中,项目采用阻热设计方案对门窗结合空隙进行处理。如在窗框和窗洞结合位置,利用双层中空玻璃和LOW-E涂层能够形成内外双向阻隔,避免室内外热量通过门窗传递。此外,结合采光通风需求,严格按照低能耗设计标准对窗墙比进行控制,确保北向窗墙面积不超25%,东西向不超30%,南向则不超35%,从而通过减少窗子开启方向使能耗得到减少。而建筑西南面夏季太阳角度较高,阳光主要对屋顶进行照射,因此墙面还要完成大开窗设计,利用自然光加强室内照明,实现能源节约。南向房间为直射光,进入房间容易引发眩光问题,并将造成室内过热,还要选用一侧反光的单向玻璃,通过减少辐射和提供柔和扩散光线体现低碳思想。

2.6其他节能设计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针对挑出的阳台还要完成阳光间设计,实现被动式采暖,减少建筑能耗。冬季可以直接将阳台位置门窗打开,利用太阳辐射对室内进行加热,夜晚关闭门窗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使室内散热得到减少。在遮阳设计上,可以在阳台位置种植喜阳植物,并在部分通风设备四周种植半耐阴植物,遮挡阳光的同时调节周围温湿度,形成良好的环境小气候,通过降低室内制冷负荷减少能耗与污染的产生。采取该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低碳环保设计要求,也体现空中花园的层次感,增强建筑美感[3]。此外,建筑各系统均采用隔音构造,能够使楼层间和室外的噪声得到有效隔绝,营造良好室内环境。

3结论

在高层住宅建筑得到广泛建设的背景下,还要尽快解决建筑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等问题,通过运用低碳设计理念推动建筑的绿色化发展。在工程设计实践中,还要熟练掌握低碳住宅技术体系结构组成,结合实际需求对各种低碳环保技术进行运用,从而在达到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低碳环保设计,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昭,翟佳瑶,王晓平,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住宅碳减排潜力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3(8):213-221.

[2]刘德建.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141-142.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大底盘地下室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呈现复杂及多样化形式发展,高层建设项目中需要充分重视高层建筑结构。在开展高层建筑项目时,通常包含地下室,甚至一些高层建筑物带有几层的地下室。由于地下室作为建筑上部结构地基内的延续,有助于建筑上部结构嵌固,地下室和上部结构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确保建筑物上部结构整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整体抗震能力。因此,开展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地下室设计工作室,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合理、可靠安全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有效提升高层建筑整体施工质量。

1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地下室具备的相关特征

高层建筑结构中,地下室的特征在于:地下室和建筑上部结构具备共同的位移场,充分发挥协调变形作用,同时地下室外回填土可以对建筑结构起到约束作用。具体约束作用可以展现为约束建筑结构地下室水平位移。设计人员通过模型,可以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两个概念:嵌固端以及嵌固部位。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设计过程中,易两个概念常常混为一谈。其中,嵌固端作为力学嵌固,从计算模型来看,通常指剪力、弯矩以及承受轴力之外对转角位移、竖向位移以及水平位移均为零部位。然而,嵌固部位作为强度嵌固,通常指部位限定结构中水平位移,并没有限制自由度。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规范中将建筑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嵌固通常指强度嵌固,并不是力学嵌固。同时建筑室外回填土的刚度以及地下结构刚度,有效限制对结构水平移动能力。在计算建筑结构大底盘地下室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充分意识到选取嵌固部位的重要性,有利于确保建筑结构构件能够准确合理分配,同时确保建筑结构产生的侧移可以具备真实性。

2建筑计算模型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地基、地下室、上部结构以及基础均作为统一整体,设计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地下室外回填土对高层建筑整体结构产生的约束作用。在开展大底盘地下室设计过程当中,需要符合实际施工需求,充分发挥地下室以及上部结构的功能,科学设计建筑结构以及内力计算工作。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地下室过程中,具体包含两种建筑计算模型。

2.1分离模型

分离模型主要是将地下室顶板部位作为上部结构中的嵌固部位,从而分离地下室以及上部结构,促使其能够成为独立性模型,并且将各自功能作为依据,分别计算位移及内力[1]。在结构允许误差范围中展开结构分析与计算,通过分离模型最为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上部多塔楼、地下室连成一片,构件数量超限等情况。

2.2整体模型

将地下室对于上部结构的刚度制约做出更加真实的反应,应用整体结构模型获取结构整体反应。在对整体结构模型开展设计工作期间:(1)需要正确考量地下室的刚度;(2)精准反映地下室外回填土约束作用;(3)考量基础的影响。通常,在整体模型中,将地下室底板位置作为嵌固位置,对于地下室四周而言,不为其施加侧向约束,便能够将地下室最为真实、精准的侧向刚度获取。针对地下室外的回填土约束作用以及基础影响来讲,虽然目前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是为了确保能够在高层建筑大底盘地下室设计中得到有效的运用,还存在一定距离。当前,在设计上部结构时,对于基础影响问题并没有直接作出考量,而是将嵌固约束在假定的基础面上进行[2]。地下室同回填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当下所规定的反应谱理论是基于刚性基础的假设,对于回填土约束作用的分析方式而言,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弹簧刚度法以及嵌固水平位移法。将两种模型的主要特征作为依据,并且同多个工程的设计实践成果相结合,能够看出,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位置,对比原整体结构同经过分离的上部结构,其顶层位移值、基本周期都会存在差异较小的变化,但是会极大程度改变底层柱的内力。因此,在设计大底盘地下室之时,需要对两种模型同时作出考量,并且开展相应的计算工作,计算配筋时,可以采取整体模型方式;计算参数调节时,可以采取分离模型。

3高层建筑大底盘地下室设计改进措施

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大底盘地下室展开设计工作期间,通常会碰到几种嵌固位置无法作出精准判断的现象,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3.1地下室的埋置深度较浅

在实际开展高层建筑结构的大底盘地下室设计期间,如果城市道路的标高要低于住宅小区标高,将会造成地下室出现埋置深浅的问题,与半地下室较为类似。通常来讲,只有充分明确嵌固的相关概念,才能够有效处理此问题。在确保基础埋置深度与相关规范要求后,不论半地下室同室外地面相比突出多少,只要确保地下室剪力墙、柱、梁、顶板、侧向刚度能够与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要求满足,便可以通过嵌固角度来展开相应的计算与设计工作。

3.2局部设有地下室

对于我国有些地区一些高层建筑大底盘地下室施工而言,由于受到地势约束,绝大多数都是沿着山坡从而依次展开施工的。为了能够充分避免对场地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通常对于建筑物底部,一部分会在较高的地基上建设,另一部分会向下延伸,从而变成局部性地下室。但是,对于该工程而言,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对于结构底部而言,并没有明确嵌固层。第二,对于结构底部的刚度而言,存在突变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开展设计工作期间,必须通过一定的改进措施,提高抗震性能。首先,应该充分满足嵌固要求,并且在局部地下室的顶板位置处,将嵌固位置设立其中,并且运用嵌固层,从而确保上部结构的水平力能够向施工场地的岩土位置展开更为高效的传递[3]。不断加大大底盘地下室竖向构件截面,从而在地下室当中增设混凝土墙,极大程度地提升大底盘地下室刚度,对在地震灾害的影响下,位移状况作出有力的管控,严格制止抗剪破坏的问题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升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充分重视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地下室的整体设计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整体施工质量。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不断优化施工设计,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礼鹏.大底盘地下室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受力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程秀菊,能肖文.大底盘建筑组团地下室顶板结构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2,38(2):47-48.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底商式高层住宅;气候适应性设计;热缓冲空间的合理设置

0引言

现代社会在科技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要求逐步提高。北方寒地城市冬季严酷的气候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交出行都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传统的完全依赖于常规能源消耗的做法,容易造成能源浪费并且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采用与气候相适应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对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建筑功能性质和气候特点,在建筑的适当位置设置热缓冲空间,有利于降低外界不利环境条件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寒地地区冬季室外温度波动大,而室内温度要求相对稳定,不能产生大的波动。热缓冲空间就是在舒适性要求较高的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设置的过渡空间区域,该空间区域可以有效阻止室外冷风向室内的渗透,并明显减少室内的热量透过护结构外流。热缓冲空间可以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设计成不同的形式。通常,根据住宅内各个房间不同的功能和舒适性需求,应该将住户需要长时间停留且对热舒适性要求较高的卧室、客厅等空间布置在南向,并且可以开比较大的窗口,以引入更多的阳光,而将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辅助性空间和交通空间这些对热舒适性要求较低的空间设置于北向,并且控制北向开窗的面积,这样它们就成为主要使用空间理想的热缓冲空间。

1便捷舒适的入口空间设置

入口对于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从外部环境进入建筑内部的必要交通联系空间。对于综合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底商式高层住宅建筑,入口作为内外流线的交点,必须保证商业流线与住户流线不会交叉,减少对居住环境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底层商业空间的入口与上层居住空间的入口应明确分离,并且应保证居住空间入口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建筑基地的入口组织应结合实地条件,合理组织商住功能流线,做好人车分流和商住分流,并注意在商业入口附近设置利于人流集散的缓冲场地。底商式高层住宅的应尽可能将住宅部分与底部商业的建筑入口合理分隔,商业入口应尽可能面向主次干道开设,而住宅部分的入口可布置在建筑的背街面或建筑的端部,既合理阻隔,方便交通,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入口通常处于内部空间流线的开端,且在行人的正常视线范围之内,因此入口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并且是建筑体型重要的审美节点之一,这一点对于底层商业功能空间尤为重要。入口是建筑保温的薄弱一环,在寒地地区严寒的自然气候影响下,建筑内部空间要求多得热、少失热,而由于入口是室内外的过渡性空间,外门经常开启,由此带来的冷风渗透量比较大,造成门厅较大的失热量,门厅内温度明显低于其它内部空间。因此在对寒地底商式高层住宅底部商业空间入口进行设计时,既要达到交通便捷、使用舒适的要求,以起到吸引顾客、活跃商业氛围的作用,又要注意对其进行巧妙处理,提高该部位的保温性能。(1)设置入口缓冲空间。商业空间人流密集且比较复杂,特别是在入口处,频繁的人流进出容易使室外冷风气流进入室内,破坏室内热平衡。寒地城市传统建筑经常通过设置门斗来解决此问题。对于大型商业空间,一方面应将入口处设计的较为封闭,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在门厅和入口之间设置缓冲空间,或设置连续两道门,进入时人们需要连续开启两次大门才能进入建筑室内,可一定程度地阻隔室外冷气渗透。图1为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新区某底商式高层住宅建筑的底层商业入口,入口外立面设置封闭性较强,且顾客需要自入口先进入一段缓冲空间,进而再进入室内大厅,可以很好地起到挡风、御寒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当然,在设计中,要考虑在某些时段商业人口会比较密集,入口处空间必须有足够的面积来满足聚集和疏散的要求。(2)设置门廊或步行廊道。在入口处设置门廊或步行廊道等空间,不仅可以提示入口位置,丰富建筑造型,而且还可以起到缓冲空间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弱风霜雨雪的侵袭,有利于防寒保温,同时,也为购物者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徜徉空间和购物环境,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寒地底商式高层住宅的底层商业空间具有强烈的外向性特质,在其入口前也应设置门廊或步行廊道,增强入口的导向作用,且起到良好的室内外缓冲作用。图2所示为哈尔滨龙泽金水尚都底层入口门廊及步行廊道,该入口门廊及步行廊道的设置既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又在严寒的冬季成为阻挡室外寒风进入室内的一道缓冲屏障,同时其精细的设计也为建筑整体外观增添了亮丽的一笔。(3)设置绿化带或挡风墙。我国寒地地区冬季的主导方向多以西北风为主,在该方向上的入口外部空间周围种植绿化带,或者在前方或两侧设置挡风墙,有利于降低风速、阻隔冷风气流和防止冷风渗透。当由于条件所限必须设置北向或西向入口且不便于设置挡风设施时,可考虑改变门斗内外两层门的方向,使其不在同一个方向上,或将外侧门的朝向改为朝南或朝东,可有效避免冬季西北风直吹室内,减少过多的冷风渗透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与底层商业空间的入口相比,上层居住空间的底部单元入口同样应注意保温防风。寒地地区传统建筑的门斗就可以看做是一个温度缓冲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开启门扇和所用材料较低的保温性能而引起的室外冷风渗透和室内热量损失。在现代寒地城市底商式高层住宅建筑中,设置门斗式的双层门廊和在入口前设置绿色乔木或绿化带等挡风设施既可以达到减少外部严寒的气温侵入室内,防止室外冷风气流进入,又可以为室内居住空间提供一定的隐密性和安全性的保证。此外,居住空间的底层单元入口与底层商业环境应有一定的隔离,避免复杂的商业人流影响正常的居民活动,内院式的庭院空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与商业空间的入口通常设置的比较美观宽大、主要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相比,居住空间的底层单元入口要求采用更加近人的尺度,以满足人们的亲切感和舒适性为主要目标。

2适当设置南向附加阳光间

阳台是住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空间。如果将南向的阳台封闭起来,它的作用犹如一个附加阳光间。从位置来看,该空间位于室外环境空间与室内环境空间之间,成为室内外空间的缓冲地带,不仅有利于降低室内向室外的散热量,并且可明显地降低冬季室外较大的温度起伏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光照充足的白天,阳光照进玻璃封闭的附加阳光间空间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其温度明显高于室外,成为冬季严寒条件下住宅内部空间良好的热缓冲空间。而一部分投射入的阳光被阳台底板和该空间范围内的建筑外墙体吸收,再通过空气热循环和热传导进入室内,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为室内提供热量的作用有利于节约采暖耗能。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芦潮、唐汝宁曾以呼和浩特为例研究了高寒地区附加阳光间太阳能房的节能效果,结果显示附加阳光间在采暖期可明显地提高节能效率,节约采暖耗能约50%,体现了它在寒地地区的节能优势[1]。而西安科技大学的王登甲、刘加平等也通过对阳光间建筑的实地测试和动态传热模型分析,指出在太阳辐射较弱、室外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附加阳光间可起到很好的缓冲区的作用[2]。由此可见,在寒地地区适当设置南向附加阳光间,对阻隔寒气、保持室温和较少采暖耗能有明显益处。此外,也可将北向阳台与厨房连接起来形成封闭的内凹阳台,阻挡外界冷风对室内的侵袭。

3兼顾御寒和采光的双层窗设置

在南向设置中空的双层窗或双层幕墙也可以起到热缓冲区的作用。双层幕墙一般是由相距一段距离的内外两层幕墙组成,中间形成封闭的空气间层。也可称为热通道层。在两层幕墙之间的空气间层内通常会设置可调控的遮阳百叶或格栅以利于对入射光线的调节。外层幕墙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可调节的气流进出口,密闭的中空玻璃通常用在内层幕墙上。冬季要引入更多的阳光,此时风口处的盖板不能被打开,阳光穿透外层幕墙玻璃加热了通道间层内的空气,从而在室内外环境之间形成一个温度阻隔区,可有效减少建筑的对流热损失,这对于寒地底商式高层住宅在冬季获得舒适而稳定的室内热环境尤为重要。而在夏季,通风口处的盖板被开启,由于烟筒效应的作用,通道间层中的热空气被排除室外,促使内层幕墙的外表面温度降下来,从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除了防寒保温外,考虑到寒地建筑护结构封闭性很强的特点,应该对传统的双层幕墙加以适当改进,在内层玻璃的中部设置遮阳,在其上下端设置可开启的通风孔,根据实际情况开启或闭合,适时地调节室内外气流进出,增加通风换气次数。

4结语

本文进一步分析研究底商式高层住宅适应寒地气候的功能设计方法中热缓冲空间的合理设置,以期在严酷的寒地气候条件下创造更适宜的购物环境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诺伯特•莱希纳.建筑师技术设计指南[M].张利,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低碳设计理念;设计;应用

1低碳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

1.1低碳设计理念的本质

由于现代人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要做到高效低碳,这不仅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现代建筑的能耗非常大,特别是高层建筑,能源消耗量非常惊人,而且不仅局限于施工阶段,建筑投入使用后也会大量地消耗能源。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对于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进行充分考虑,将自然环境因素及低能耗因素融入设计中,通过合理利用,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将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良好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构建低碳建筑,还可以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特别是建筑室内的合理布局,可以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和采光效果,不仅节能而且健康。在低碳设计理念中,本质的内容就是低耗节能,比如在建筑设计前期,对于自然通风和采光方面都要予以重视,在对建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考虑利用季风风向,增强建筑自然通风效果,并充分利用主导风向设置空调室外设备系统,增强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减少运行能耗。在建筑护结构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尽量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源消耗。

1.2低碳设计理念能够优化能源

要想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就要做好新能源组合运用工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比如现在被广泛应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利用自身太阳能发电设施确保地下室等区域的采光照明能耗,减少外部能源使用。将低碳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例如在通风系统中被大量运用的热回收装置,就能有效降低空调设备运行时的能耗指标。高层建筑中在使用中的能耗设备数量非常多,在低碳设计理念下,不仅要使得建筑总体的能源消耗量降低,还要控制建筑自身的碳排放,尽量采用高效环保设备,避免周边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组合多种能源,实现能源优化。

1.3优先选择天然材料

高层建筑建设需要各种建筑材料,在设计建设时就要为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安全着想,尤其是在室内材料方面,应优先选择天然材料,保证材料的环保性,材料还要具备一定的节能价值,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装饰。

2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所具备的特点

第一,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高层建筑功能的复杂性使设计工作中涉及多个专业,包括水电专业、土建专业以及室内装修专业等,对于设计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第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在设计工作时,将低碳设计理念渗入其中,包括土建工程、装修工程等,在设计图纸上将低碳设计理念体现出来,避免由于设计不符合低碳环保指标而出现返工的问题。特别是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对室内装修的要求更高,因此对于低碳设计理念要高度重视。第三,高层建筑的定位档次不同,但是低碳设计理念不容忽视。从市场上的建筑定位档次来看,其差别是很大的,不仅体现在单方的建造装修价格上,其在功能上和审美层次上都存在明显差别。一般而言,高层建筑定位在设计档次上可以划分为4个级别,即一般档次设计、高级档次设计、公寓档次设计和别墅档次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需要根据定位档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设计方式,但是低碳设计理念应始终融于设计工作中,才能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3高层建筑设计注入低碳理念的原因

3.1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高层建筑设计工作中融入低碳设计理念,就是采用科学化的设计方法,更多地考虑到环保理念,在设计时对于能源节约方面需要更加重视,使设计更加专业化。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要采用科学有效的量化原则,确保设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在建筑设计中要落实低碳管理,将环保作为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其不仅可以满足业主建设时的要求,还可以满足建成后运行阶段的利益需要,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特别是建筑投入使用后,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更符合目前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

3.2保证设计的时代感

应充分考虑到设计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在高层建筑传统设计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提高新时代设计水平,促使设计单位的新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使设计的质量有所保证。纵观当前高层建筑设计情况,以低碳设计为核心理念是必然趋势。低碳设计对建筑设计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强化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力度,保证设计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

3.3简单化设计

从高层建筑设计的流程上来看,从复杂设计转向简单设计,再按照规范规程进行设计,使得设计更加环保,每个技术操作都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展开工作。这就需要发挥低碳设计理念的指导作用,形成相应的标准及系统,并按照相关标准系统化展开设计,保证设计工作按照相应理念及规定完成。低碳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低碳高度重视,更为强调质量,重视设计的整体效果。

4高层建筑设计低碳设计管理的有效策略

4.1从施工的角度完善设计图纸

高层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所具备的特点是工作量大,而且设计内容复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多专业、多类型的技术人员同时协调工作,并确保表达的一致性,这就需要设计图纸在深度上不断扩展,在广度上不断延伸,还要从实际需求出发调整细节部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对设计予以改进,使得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在质量上有所提升。通常而言,高层建筑设计方案都会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结构问题和室内装修问题,设计结构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在室内装修中要与用户的健康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根据时代技术发展及材料理念的变化,对设计方案做出调整,例如设计的结构样式选型以及选择的建筑材料色彩等,都要使用户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确保低碳理念得到认可及充分运用。

4.2重视材料选择

在建筑材料市场中,材料种类繁多,价格不断变化。一些材料的价格浮动幅度比较大,需要在考虑价格的同时分析材料的成分,确定其质量是否有所保证,关注是否符合环保指标。尽量选择高科技新型材料,其具有循环利用性能,不仅健康环保,而且可以降低后期运营的成本。例如在设计高层住宅时,首先要做好成本预估算工作,充分考虑低碳理念的成本增量,预算的结果对于投资计划以及设计项目中需要投入的资金量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选择材料时要按照预算造价,选择具有较高环保价值的材料,做到物美价廉。

4.3设计工程中要强化结构的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建筑对于设计有不同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当设计方案出台后,还要从建筑设计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设计中不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方面。在建筑护结构设计中,由于护结构对于建筑的整体低碳节能理念的实施具有关键影响,所以因为设计不符合低碳要求或不合理而出现调整是较为常见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要将低碳设计理念作为方案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护结构的具体设计工作中,需要考虑到窗户的形状、所在的位置朝向,以及外窗的大小对窗墙比的影响,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于这些指标都要予以控制,使其在采光和通风方面满足需求。要合理控制开窗面积,由于建筑的窗户有不同的形状,所在的位置朝向有所不同,其采光和通风的效果也不同,除了这些之外,还要特别考虑辐射热的问题以及室外噪声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中对于方向和角度、规格都要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使设计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性能,使外窗拥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气密性要求和隔热保温功能。

5结语

将低碳设计理念融入具体的设计中,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开展设计,对于设计中采用低碳环保因素以及选用的设计方案,都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进行调整。设计单位要注重优化管理,使得设计中的低碳环保价值工作充分体现出来,在设计中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齐缘.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221.

[2]刘柱.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5):255-256.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5

1.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却没有做出应有的转变,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于是,建筑师们做了很多尝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1952年,SOM事务所设计的纽约利华大厦。设计师的做法是在在高层建筑周围增加裙房,裙房的高度较低,主体部分仅占基地总面积的1/4,这样就运用裙房宜人的尺度削弱了高层建筑主体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裙房依旧布满基地,但是三面都设置了柱廊,中间是庭院。在柱廊中间设计宽敞的入口大厅,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缓冲空间。1958年,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尽管基地位于纽约的黄金地段,密斯还是努力说服业主,将建筑从道路边线向后退了28m,这样就在高层建筑与城市交通之间留出了充足的缓冲带来缓解高层建筑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在这一块缓冲地带,密斯设计了一片带水景的大广场,供大楼内部以及周围人群休憩、游玩和交往的场所。

2.高层建筑的走向成熟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师们越来越关心人性化设计,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建筑密度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的日趋拥挤,致使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与城市水平交通之间的冲突升温,逐渐成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的重点。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1.架空底层空间

高层建筑在短时间内有着很大的集散量,这就要求在建筑与城市干道之间要有一块用于缓冲的空间。但是在当今社会,土地资源奇缺,几乎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像西格拉姆大厦前供人休憩的大广场甚至成为奢望。建筑师为了解决这集散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将底层架空,而建筑上部挑出。整个建筑的总面积几乎没有损失,而一层的架空也很好的缓解了建筑对交通的压力,架空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缓冲带。架空的底层还可以作为人行的通道,人们行走在建筑之下。不仅消除了建筑高大体量对行人产生的压迫感,而且将人流带进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行人产生了互动。

2.下沉广场的设计

如果基地条件允许,设计下沉广场作为建筑与交通的缓冲带也是设计师们常用的手法。下沉广场是很有新引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下沉广场引入到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从而改变高层建筑带给人们冰冷生硬的感觉,使建筑与人亲近,改善人居环境。另外,下沉广场还有着限定空间的作用。在喧闹的城市中,下沉广场能够营造出一块清静之地,让忙碌的人们得以放松紧张的心情。

3.打散重置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金融中心建造高层建筑甚至是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往往造就了高层建筑过于庞大的体量。这样仅靠建筑底部空间做出调整,仍然难以消除建筑给人到来的压迫感。于是,设计师们尝试着把大体量的超高层建筑打散成为多个较小体量的建筑。底部设计裙房,裙房周围再用绿化或是广场相连接。这种做法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对于用地紧张的地块,这种方法很难实现。

三、实例分析

在国内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中,北京建外SOHO的许多创造性设计都可以称得上国内的典范。北京建外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国贸中心对面),总建筑面积约70万m2。建外SOHO被媒体称为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建外SOHO没有围墙,16条小街在占地约17万m2的建筑群中流动,制造出充满人情味的小街文化。建外SOHO建筑主体周围设置裙房,设计师在建筑的底层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茶室、咖啡厅等,成为人们休闲交流的场所。当商业沿街设置时,商业活动与人的活动就产生了呼应,同时使建筑底部空间被赋予了街道的特色,这是当代城市最为缺乏的元素也是最能够温暖现代人心灵的空间。建筑不再铺满基地,而是做了一定退让。并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底部空间成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部分。在设计上,建外SOHO没有将功能特别集中的放置到一栋体量特别大的高层建筑中去,而是将建筑打散成多个体量适中的高层建筑分散到基地内。设计师在解决建筑集散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的时候,仍然采使用广场作为缓冲带,这些广场呈点状分布在基地内。设计师在解决建筑的宜人性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强调“小”的概念,将广场和街道的尺度做小。

在设计中突出了“无中心、多层次、混合就是活力”的概念,使建筑底部空间呈现出更丰富、更亲切的空间形态。下沉庭院也是建外SOHO的设计特色之一,这个做法不仅丰富了建筑底层庭院空间的层次,而且将店铺成功的延伸到了地下一层,形成了立体商业街。与此同时,地下一层车库整个向庭院开放,完全消解了地下车室带给人压力封闭的感觉。地下车库在获得天然采光的同时,还丰富了街道的竖向层次,同时江街道的尺度分割细化。建外SOHO裙房独具匠心的设计。建外SOHO裙房的设计高度多数不超过三层,在裙房之间形成3~4m的商业通道。这个尺度使人们行走在建筑周围时视线不被完全阻断,很好的缓解了高层建筑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在裙房的屋顶设置公共的屋顶花园,裙房之间由天桥相连,为整个社区提供了一条丰富自然和清净休闲的屋顶步道,与地面SOHO街形成鲜明对比。SOHO公寓塔楼屋顶被设计成个性化的屋顶平台,顶层住户可以通过自家的旋转楼梯到达平台。美化了屋顶的同时,增加了裙房的亲和力。

四、结语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低碳设计;环保;高层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的现状

低碳设计理念应用于高层住宅,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且满足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高层建筑通常容量比较大,也相对庞大,同时两栋楼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所以传统高层建筑的透光性通常较差,而且会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这样的设计最终导致高层住宅区变成人口密集区,交通堵塞,人们的生活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这种建筑的设计者更多地注重建筑的外部构造和使用功能,通常不会考虑到低碳环保这一方面。这是因为传统建筑设计者的低碳环保意识比较弱,导致能源利用率低,建筑的使用效率低,也就形成了传统高层住宅高能耗、低收益的说法。所以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融入低碳设计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低碳建筑设计的优点

2.1节能

一直以来,节能都是人们渴望达到的建筑设计目标。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用。作为建筑师,只有懂得将自然同科学技术积极有效地结合,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从而满足住宅设计当中节能、采光以及通风等方面的要求。如可以通过对季风的充分了解和运用来实现住宅内部的自然通风;并以当地风的主导风向设计空调系统;采用"双层幕墙"技术自动遮阳,设计能够自动调节的住宅外表面等等,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自然条件来通风和采光。

2.2能源组合的优化

优化能源组合的内涵是通过对新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运用相关的节能技术来改良燃料设备,以达到减少矿产资源消耗量的目的。可以利用新的节能技术对燃煤锅炉等设备进行改造,使化石燃料尽可能地充分燃烧,燃烧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以保护环境;还可以使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固体燃料,或者其他产生较少二氧化碳的方法来获得能量,如沼气等;并且可以通过利用光能、地热能、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重视回收和再利用废热余热等途径来优化能源组合。

2.3使用天然类型材料

住宅内部的建筑材料,应更多地使用天然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施工人员要事先做好相应的质量检测以及防护措施,尤其是在使用木头、石块、油漆等材料时,避免材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2.4节约能源

建筑师在建筑的设计、选材方面,应本着“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原则,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并尽最大的可能优化建筑结构,尽量使资源可循环利用。

3在高层建筑设计里应用低碳理念的策略分析

3.1选用自由式布局模式对建筑进行布局

自由式、同行列式是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最为经典的住宅群体布局模式。这两种布局模式在具体的住宅空间规划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优势,布局规整且有序是同行列式模式最大的特点,能够实现住宅内部空间的创造则是自由式的特点。两种模式在风环境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风经过同行列式建筑后会在其背面形成较大的涡流区,影响人们进行室外活动。与同行列式布局相比,自由式布局更有益处,即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照需求,而且能够视建筑周边错位情况进行建筑设计,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使住区附近的风均匀分布,保证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低碳设计理念。

3.2改善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太阳光具有强大的能量及辐射,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来说不可缺少,同时对住宅的绿色节能和居住的舒适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在对当地的日照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准确地选择建筑方位以及朝向,确保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能够被阳光照射。选择正确的建筑朝向,即在建筑选址当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影响,避免因过于追求建筑的容积率,而影响到建筑的日照强度和时长。同一地点,同一建筑的朝向不同,所受到的太阳光的辐射以及热损失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确认建筑方位时,设计人员要提前掌握当地的日照情况。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计算太阳光的影响范围,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案以确保建筑冬天的日照时长。通常情况下,建筑中朝南面的窗户面积应当尽量大一些,而朝东、朝北的窗户面积则可以稍微小一些,以此实现太阳能最大限度的吸收、最小限度的损失,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3.3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利用

可再生的自然能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低碳建筑设计中,其中太阳能、风能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上的主要应用。除此之外,利用自然风来带动室内的空气流动是保持空气新鲜常用的做法,这样不仅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还有利于人体健康。

3.4采用自然导光技术

住宅在采光上也需要消耗很多的能源,但如果运用天然导光技术,同时借助玻璃纤维,将太阳光引入地下建筑,将减少大部分用于室内照明的消耗。为了实现更好地采光,建筑师们试图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建筑的采光面积,为了保证室内的光照,应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留有合适的间隔。

3.5建筑与室内一体化设计理念,减少建筑的体积

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体形系数也不尽相同。建筑的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接触室外大气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建筑体积越小、体形越复杂,体形系数就越大,相同面积的住宅消耗的能源也较多。在国外,很多高层建筑被修建成圆塔形,因为不同的几何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所以建筑接触的室外大气的外表面积也较小。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实验和研究中,科学家提出了“建筑与室内一体化”的建筑形体设计理念,为了消耗最少的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建造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耗材低、耐久性强的建筑体系。

3.6围护结构墙体改善,减轻建筑物的重量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外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普通的砖石围护结构不同,在高层住宅的围护结构中,主要是通过钢筋混凝土框架以及剪力墙结构来实现承重目标。为了更好地达到保温、隔热的目标,就要在完成承重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自身重量的减轻。所以在选择围护结构的填充材料时,要尽量选择质地相对轻盈,同时能够完成承重目标的材料,如中空Low-E玻璃等。

3.7传统技术与新型技术相结合

传统建造技术中的木结构填充岩棉、陶土夹心墙等技术环保且能源消耗低,应用这些传统建造技术的住宅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硫相对较少,节能的同时又减少了大气污染。但在低碳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再继续满足于传统的建造技术,我们探索得到的新技术之一———新型的能源控制技术对减少能源的浪费十分有效。如合理设计建筑配套系统,将雨水、污水分流,雨水回收进行再利用,用于灌溉花草树木;将污水与雨水分开进行处理,能有效缓解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设计出碳排放量为零的建筑物,这种建筑全靠大自然的太阳光和雨水解决水电供应问题。

4结束语

低碳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中的主流,这类建筑不仅具有低碳、节能的特性,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更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为人们建造更加健康舒适的住宅,设计者们应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和低碳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赖智勇.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0):119.

[2]马俊文,罗志荣,刘孝.低碳住宅建筑设计理念与施工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1(07):55~56.

[3]陈丽.关于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一些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5(08):66~67.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7

关键词: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打造制造业强国的远大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以人才保障竞争优势是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情况下,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了《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性教学,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育训结合、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融合以及实践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对接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以及校企利益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不顺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现象。分析问题存在以下多方面原因:一是,校企双方办学理念不一致,学校办学观念陈旧,很难打破思维定式做出突破,缺乏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企业缺少利益驱动,校企利益难协调,造成企业处于被动消极状态。二是,缺少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局限于项目支持、基地建设以及员工培训,校企融合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供需不对等时出现矛盾难以为继;三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了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由于企业参与度不高,造成基地建设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只做了表面文章,实际效果不理想。反观国外,“双元制”“现代师徒制”等教学模式因为校企联系紧密,教学实践与市场应用贯穿渗透,实践教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急需深化校企融合,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职业教育特点及服装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必须深化校企融合,加强实践教学

2.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不仅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专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校企深入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与应用、教学与就业密切联系起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服装设计专业特色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应用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对于职业教育阶段来说,更注重产品设计的实用功能,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艺术设计能力,更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设计创意能够转化为真实产品,能够投入市场创造商品价值,设计作品既符合流行时尚又满足消费者穿着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做结合、学以致用。

3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真实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动大脑,独立思考,探究问题,从而实现启发设计思维和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传统教育思想的体现,艺术设计活动需要密切联系实践,为社会生活服务,设计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要具有真实可用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生产活动,使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意思维,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的目的。“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工作室实践训练为辅,采用团队协作的学习策略。团队的形式可以发扬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攻关克难,同时团队的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设计思维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是一种互助高效的学习方式。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过程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创新模块三部分。基础模块是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基本技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体而实用。应用模块是指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训,以专业实训室教学为主,采用项目导入教学方式,将整合的学校、企业以及专业竞赛等项目资源引入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技能,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通过系列教学项目由浅入深的开展实训。创新模块是指学生企业实习或创业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实训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

4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实施“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校企合作、协同教学,高职院校必须突破原有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维,做好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实施产教融合的“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方式。比如:基础模块实践教学阶段,企业参与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提取和选用上,校企共同制定能够符合企业和市场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应用模块实践教学阶段,企业参与逐渐深入,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和专业化,可以采用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或者企业辅助学校竞赛项目等方式,学校参与企业设计项目,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设计思维和灵感,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企业参与学校竞赛项目辅导和培训,以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成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创新模块实践教学阶段,可以采用学校承担企业项目或学生创业实践等方式,将学生设计作品应用于企业产品开发,通过市场检验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及市场商业价值,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实践可以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学校可以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援助等政策扶持,并安排教师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和指导。

5结语

在我国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设计服务能力”的号召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逐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的建设,为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仲菊芳,施建平,李丹.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服装工作室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123-125.

低层建筑设计范文8

关键词:地域性;高层建筑综合体;显性模式;隐性模式

引言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科技与创新的手法层出不穷,有些建筑师甚至将高层建筑的设计作为个人审美与炫技的舞台,不断打破城市原有风貌,夺人眼球的同时过于标新立异。而高层建筑综合体作为被人工赋予功能的“庞然大物”,如何最大程度地契合地域环境,整合城市与山水间的关系,重塑本土地貌,这才是新时代建筑创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提供了一种思路——建筑模式语言,他认为模式语言由事件所支持,事件的基础是空间,空间又由许多建筑要素构成,也就是“要素之间构成的一定的关系模式”即为模式语言[1]。从模式语言出发,分析客观要素组成的显性模式以及建筑背后要素组成的隐性模式,以求最终达到设计上的显隐共现。

1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地域性设计模式分析

在实践创作中,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当代精神,更要追根溯源,尊重当地的本土文化,在植根地域的基础上展示面向未来的态度。当代语境下的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巨大体量呈现明显的现代特征,应在设计中把握地域传统与现代模式之间的平衡。以下将从显性和隐性两种模式(图1)来探讨当代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地域性设计,试图挖掘其背后的设计模式与深层结构。

2显性模式:契合客观物质环境

显性模式即具象的模式,指的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形式。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细部层面出发,与城市、自然、场地、气候等客观物质环境相适应,揭示了高层建筑综合体长久发展以来相对固化的形态结构[2]。

2.1呼应城市面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今天,城市建设趋于标准化,长此以往将带来城市面貌的趋同与个性的缺失。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建设是城市面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在规划层面充分尊重城市肌理,遵循其原有风貌,在与城市演进风格一致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城市的空间环境,与城市环境协同发展的同时又不乏鲜明独立的性格,实现场所精神的塑造。

2.2彰显自然环境。城市的空间环境与自然的山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因此宜积极探索综合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串联关系,建构“山—水—城”一体的自然与建筑融合的体系。在规划布局上,以呼应自然关系的形式布局,在解决基地内各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同时,使建筑群体以一种整体的建筑形象呈现在城市的山水环境之间。如此,便避免建筑在追求现代化的大尺度城市感的过程中,丧失了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呼应关系。

2.3建立场地秩序。综合体建筑作为城市层面微观角度的介入单元时,应尊重原有场地的图底关系及肌理构型,复合化建筑功能、集约化建筑布局,同时通过弱化建筑单体间的连续延展性,使得巨构建筑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消解建筑体量,始于对地域本土的关注,最终回归建筑对场地环境的回应。因此在建筑设计层面,首先应注意与周边不同城市空间属性的对话方式与自处姿态。如面对公园等景观面尽可能打开呈吸纳之势;面对办公娱乐用地等可在连接界面上相对硬处理,保证综合体的完整度,塑造有松有紧的围合界面。其次打造公共空间。公共性是高层建筑综合体需要解决的社会功能,以开放的姿态打开底部空间,形成自然的广场,吸引的人流与公共活动的发生将延伸引入进建筑空间。最后形成高低有致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主塔、副塔为核心,配合商业区、连廊、中庭等其他空间,组合成整个空间体系,赋予核心区足够大的体量保证对场地的控制,完善综合体构图,提升建筑气势与空间领域感。高层建筑综合体一般带有复合化功能属性,这将给建筑群带来容纳更多活动的可能性,人们活动的丰富多样反过来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活力与利用率,从而带动建筑群与周边区域的发展。根据功能与业态的不同可将巨构的空间消解为多个单元,不同单元的交汇处形成的灰空间既是公共功能的安身处,又是面向城市环境对话市民广场的重要媒介。同时,为了消解高层综合体建筑庞大体量带来的距离感,在底层近人尺度上应保持友好开放的界面,一方面吸纳了广场上汇聚的人流给综合体带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建筑边界灰空间的营造可为公共活动增添趣味,以此达到建筑和城市间良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有效发挥。

2.4适应地域气候。当今社会能源紧缺,为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提升建筑品质,在地域传统的表达之外还应力图追求现代绿色建筑的实践,积极回应地域气候,以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当地气候实现合理改善。顺应地域气候,应从建筑全方位出发,在总平布局、设置生态空间、细部节能构件等多个角度,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层建筑综合体。途径一:适应建筑外环境在实践中可根据城市的最佳建筑朝向分析图找到建筑的最佳朝向与最不利朝向。规划布局时选取有利朝向,避免冬季冷风入侵的同时充分利用夏季及过渡季节自然通风,以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能耗。途径二:空间生态优化进行空间优化时,注意改善微环境,在建筑体量中设置生态缓冲空间,如空中庭院、中庭空间、下沉庭院等以调节室内外环境。局部的空中庭院与相应的遮阳设计可用以调节建筑微环境,通过建筑剖面的控制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同时将公共空间与绿化景观向上延伸,形成的空中庭院也是垂直化的立体公园。在兼顾景观视线的同时,获得“夏季遮阳、冬季透光”的良好整体效果。途径三:细部遮阳构件基于“夏季遮阳、冬季透光”的原则,结合当地地域气候深化设计水平向遮阳构件。通过白色遮阳板的漫反射效果优化室内采光,调整局部空气环流,优化微环境,在建筑立面中大范围铺开,以达到节能与造型一体化设计的理想效果。

3隐性模式:契合社会人文环境

隐性模式指的是建筑背后的人文属性,是当地的历史文脉与社会生活反映在建筑身上的性格所指,指导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探索发现[3]。

3.1延续传统历史文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城市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属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筑与生活的交融合一便要求建筑与地域文化实现整体性。地域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态度与方式[4],建筑与地域传统的对话需要从设计理念开始,从宏观出发,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转译本土文化,将其融入整个设计流程,从而达到整体融合与传承的效果,而非简单元素的再现。而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探索更是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脉,理清其发展脉络,剖析出内核所在然后加以运用。

3.2提取地域文化原型。在建筑设计层面,可以尝试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作为线索,从当地丰富的文化,如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等中找到具备普遍意义又彰显特性的原型符号,通过将其几何化、具象化从而转变为一种具体的基因植入建筑中[5]。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实践创作中,可采取海浪这一原型,应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与立面设计中,将其肌理通过提取、糅合、拟态等具体操作,形成水平向的波形条纹,同时在纵向上根据造型的不同倾斜角度渐变,以打造层层叠浪的韵律感,便可演绎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沿海城市韵味,从而兼具自然美学与地域风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