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运用

无人机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运用

摘要:近年来,通信、导航、遥感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无人机遥感成为造福人类的重要技术之一,特别是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预防中起到重大作用。该文首先概述无人机遥感和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突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而后详细介绍地质灾害调查中无人机遥感发挥的监测、灾情评估以及应急救援作用。同时,以无人机遥感中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为例,具体说明其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并认为,在之后的发展中,无人机遥感将向更稳定、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更可靠的帮助。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技术;地质灾害;调查

1无人机遥感概述

1.1无人机遥感基本构成

无人机遥感由硬件、软件以及通信这3个基本系统构成,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飞行高度、续航时间、有效载荷、飞行平稳度、导航精度、巡航速度、起降方式等[1-2]。无人机遥感是否能得到各领域青睐,并起到明显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其功能是否齐全且有效发挥。

1.2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

以往,无人机遥感的数据获取主要是在飞行过程中采集信息生成数据,落地后再下载下来,而后进入数据处理环节。但随着技术的更新应用,目前无人机遥感采集到的高分辨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到地面决策部门,实现了全天时运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一瞬间提供应急救援。数据获取和实时传输的途径受环境影响而有不同选择,除了卫星传输方式之外,还有视距微波传输、超视距数据网络传输等。一般是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编码、压缩,以此大大缩短传输时间,且能同时开展数据处理工作,效率高、效果好。

1.3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

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主要是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为纠正、拼接以及对应应用这3个部分。几何纠正是对镜头未按照正常线性运动、飞行器不稳定等情况造成的图像和投影不完善进行纠正。无人机遥感搭载的相机或扫描仪一般体积和像辐都不大,因此收集的图像数量非常多,飞行过程中若遇到较强气流,就会出现不稳定情况,导致角度倾斜,拍摄和投影的每幅图像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其逐一纠正,工作量较大。提高检查影像和飞行的质量的效率,一般需要借助导航数据(GPS)、姿态测量(IMU)数据,通过图像特征自动匹配与数据快速处理算法得到数据,再对其进行区域平差,利用内插方式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正射影像图(DOM)。而计算点云、校正图形,则是借助GPS数据和IMU数据,以激光雷达数据(Lidar)和微波遥感数据为依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与雷达影像图[3]。

2无人机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优势

2.1灵活、实时地监测地质灾害状况

目前已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种类很多,如高精度GNSS、裂缝报警器等。不过,应对地质灾害的重点在于突破其预知难题,防患于未然,但上述监测仪器面对分散、数量较多、规模不一的地质灾害时,监测效果并不如意,而专业监测仪器成本较高。在此背景下,无人机遥感应运而生,它能够借助不同种类的遥感器收集地质灾害信息,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在校正了无人机遥感收集的多光谱数据,得到数字高程模型与正射影像图,依据这两项可分辨地质灾害的具体分布和当前状态;对监测数据进行多次对比后,能够判断地质灾害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及其发展情况。特别是对于人力无法开展调查工作的地形来说,无人机能够克服阻碍,在高空灵活飞行,全时段监测地质灾害。而通过高精度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LiDAR技术[4],能够形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及时观察地形情况,在地面、斜坡等动态变化监测中发挥着有效作用。

2.2高效、精准地提供应急救援数据

地质灾害出现后,实时调查数据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依据,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害及其影响,人员及财产,交通及可能发生的连带灾害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快速制订救援方案,采取更科学的救援技术。然而,通常地质灾害刚出现时,救援人员面临着连带或者二次灾害的威胁,同时常规调查用时较长、准确度难以保证,因此常常延误救援的最佳时机,造成更多更严重的不良影响。无人机遥感几乎能在所有环境中起飞,正常运作后,短时间内便可收集地面信息并形成数据,而后实时传输到地面,便于地面在接收数据的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快速生成精确遥感图件,以供灾害救援人员参考。多传感器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小,通过多光谱数据能够及时观察灾害现场,微波遥感能在大雾天气仍然正常运行,红外传感器打破了黑夜限制,由此实现了全天候获取数据,而高清视频则能够将现场情况实时呈现给地面工作人员。总体来说,无人机遥感提供的数据,给工作人员制订应急救援方案,进而实施救援奠定了重要基础。

2.3全面、详细地评估地质灾害情况

无人机遥感获取灾害信息并生成数据后,经过校正、拼接,就能得到关于灾情的准确数据,用以支持工作人员进行灾情解译。遥感解译能够全面、详细地呈现地质灾害相关情况,比如:灾害的准确位置、形状,受到破坏的地面范围,地形、植被、河流及道路发生的变化,是否形成堰塞湖,可能面临威胁的群体、可能发生的连带或二次灾害等,都包含在图像数据中。而后,利用GIS软件,结合相关数据,根据专家指导构建灾情模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导致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以及受连带影响的群体、组织和一些隐性损害等[5]。灾后救援、重建工作以及预测和防患可能再次发生的灾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都需要以灾情评估结果为依据。

3无人机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无论是单种地质灾害还是组合出现的地质灾害,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获得的遥感图像,利用专门的色调、纹理以及形态等元素,能够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从地面上凸显出来,由此形成工作区。

3.1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

3.1.1系统组成

以Quickeye(快眼)无人机系统为例,其配置了CCD相机,该相机具有分辨率高、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能够全方位、全天候拍摄影像。并且,支持提前设计、实时把握无人机飞行路线,能高效获取和传输数据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智能,且作业水平较高。

3.1.2航空影像的处理

在航片数据收集完成后,通过DPGrid(航测处理软件)来处理所得数据,形成正射影像图,再通过专业拼接工具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GIS软件,来拼接正射影像并输出。为了保证野外地区测图中有充足的控制点,采用空中三角测量方法,基于有限的野外控制点,无需到野外就对控制点进行加密,并计算出它们的高程与平面位置,以此补充野外控制点的数量。

3.1.3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根据地质灾害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借助遥感影像,探讨地质灾害情况的过程,被称为遥感解译。一般是在无人机航拍得到正射影像图后,在地面相关部门,结合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辅以野外验证方式,来解译要调查的地质灾害。

3.2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具体应用

3.2.1形成解译标志

遥感影像所呈现的地物,各有各的特征,是区别和了解不同地物的主要依据,这就是解译标志。遥感解译标志的形成,需要考虑形状、体积(面积)、颜色、位置、纹理以及阴影等直接相关元素。不过要解译地质灾害,还应考虑与之相关的所有因素,以保证解译的详尽与全面。总体来说,解译标志是在逐个分析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遥感影像解译是综合依据图像的影像及空间特征,再加上除此之外的相关信息资料,按照生物地学逻辑,保证精准性和真实性,由浅及深、由此到彼地推理、演绎的过程。

3.2.2解译地质灾害

前文提到遥感影像图会利用专门的色调、纹理等元素将地形灾害区域从整体地面中凸显出来,根据此方法,再加上解译标志,就能够基本上解译目标工作区,确定若干地质灾害位置,然后结合野外排查和复合,确定真实的灾害地点,完成对其的详细解释。该文以滑坡、裂缝、崩塌、切破等地质灾害为例进行说明。(1)滑坡。在黄土地区,经常发生滑坡地址灾害,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该地质灾害时,能够展示其规模、形状、地点等物理影像特征。而所依据的就是遥感影像图通过专门的色调、纹理以及形态、阴影等呈现出的滑坡情况。多次滑坡解译认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是有迹可循的,一般当斜坡坡度为30°~60°时,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灾害。同时,根据遥感影像,能够发现滑坡体下滑大多会形成圆弧形的滑坡壁,灾害体两旁多是冲沟发育,因此边界明显。遥感影像中的滑坡壁,色调、纹理都与其他环境不同。另外,结合遥感影像方向以及缩略比例,能够了解滑坡的面积和滑动方向[6]。(2)裂缝。解译裂缝能够准确定位其地点,了解其是否稳定以及面积大小等,参考的就是遥感影像呈现出的特殊的色调、纹理、阴影以及形态等。如果裂缝不大,就很难单纯依靠目视来解译,需要根据地形图中的阴影和纹理等来完成裂缝解译工作。该过程中,要考虑陡坡的梁顶两旁,结合影像比例尺求得裂缝具体长宽。如果裂缝已经出现,解译时重点考虑阴影因素;如果未裂开,解译时则重点考虑纹理因素。(3)崩塌。解译崩塌,重点参考遥感影像中崩塌面的不同色调。多年崩塌解译发现,公路、河流、沟壑峡谷等陡坡上,是崩塌常发区域。通常崩塌体不会太大,遥感解译并不容易,因此遥感影像大多只呈现新出现的崩塌的情况,需要野外勘察确定崩塌的真实信息[7]。(4)切坡。切坡常发生在窑洞中和道路上,解译时主要参考遥感影像图中呈现的特殊的色调和纹理因素。相比之下,窑洞切坡的危害性更大,因为其会使坡体出现严重松动,极易诱发崩塌和滑坡。实地考察发现,不少人会选择滑坡壁作为建窑地点,这些滑坡壁此前曾发生过滑坡灾害,而建窑活动很有可能会导致滑坡灾害复发。

4结语

总体来说,近些年,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渐走向成熟,体型小、便携灵活、精度高、受干扰因素少等优势更加突出,从而在地质灾害、地理资源调查、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其的应用,提高了关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应急救援以及灾情评估的效率和准确度,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巨大价值。

作者:张霆浩 柴生亮 孙玲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