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林下套种八月竹栽培技术思考

板栗林下套种八月竹栽培技术思考

摘要:八月竹(Ghimonobambusaszechuanensis)为倭竹亚族寒竹属方竹组的竹种,其出笋季节集中于夏季,可有效补充夏季无鲜笋可食用的空档。本研究引种来自四川的八月竹进行板栗林下栽培试验,对其生长情况及适应性进行观察,初步研究其繁殖、栽培管理等技术。结果表明,八月竹能够适应龙泉市的生态环境,越冬状况良好,存活率高。采用林下套种方法进行繁殖及栽培管理,在龙泉市具有较强的推广利用价值。

关键词:八月竹;引种;林下套种;繁殖;栽培管理

龙泉市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栽培时间早,面积较广,仅道太乡板栗林面积就超过666.7hm2,但随着林分经营时间延长,大面积栽培的板栗林面临或者即将面临树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的问题。传统的砍伐更新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劳动力[1-2],也潜在加剧了水土和养分流失[3-4],与此同时,更新栽培过度造成林地经营收入空档期,进一步减少了林地经营收益。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较多研究进行过探索[5-6],但是采用退化板栗林原位提升改造,林下套种八月竹(Ghi-monobambusaszechuanensis)栽培技术还未有报道。八月竹的竹竿高2.5~4m、粗1.5~2cm,大多生长在1000m以上的较高海拔山区,常和阔叶乔木树种互生,形成大规模竹阔混交林。作为一种低矮的小径竹,八月竹的竹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且脂肪含量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在中小径竹笋中是上等的食材。我国南方竹产业区主要以种植毛竹、雷竹为主,出笋集中在冬春季,而八月竹出笋季节集中于夏季[7],故称为夏笋,正好与毛竹笋和雷竹笋等传统鲜笋形成生产季节错位,丰富了夏季鲜笋的市场供应,实现一年四季有笋吃,经济效益良好。在低海拔地区,八月竹的生长环境需要一定的遮阴度,这为开展林下套种八月竹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采用板栗林下套种八月竹的栽培模式,可充分发挥林地地上和地下空间协同效应,有效降低更新改造的经营管理投入成本,增加林地收入。产投比显著提高的同时,更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降低了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生态效益。

1引种栽培地简介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地理坐标是东经118°42′~119°25′、北纬27°42′~28°20′,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早夏长,雨量丰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季节晴热干旱,秋季降雨迟,冬季霜期短。年均无霜期为264.3d;年均气温为17.8℃,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8.5℃;年平均日照时间1723.1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全市竹林地4万余hm2,但本地食用竹笋主要以冬夏季节的毛竹笋和雷竹笋等为主,夏季鲜笋缺乏,20世纪90年代左右大量栽植板栗林,至今逐渐出现板栗林退化风险,而全伐更新则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困境,农民对此传统方法参与积极性不高。

2八月竹引种栽培技术

2.1林地选择与整理

八月竹栽培最重要是保护地下茎,并让栽植后地下茎不浮表,促进地下茎向土层较深的延伸。因此,挖穴深度要在60cm以上,种植的土壤深度一般为20~25cm,土壤要肥沃、湿润,最好是透气和透水性较好的砂质土戓砂壤土,在引种前的2~3个月进行整地。先清理好林地,然后深耕土壤30cm。在冬季和第2年早春按栽植密度40~50株/667m2挖栽植穴,栽植穴位置在林间空地为好,栽植穴的长宽深为50cm×30cm×30cm,栽植穴的长边和水平方向保持一致。

2.2母竹的挑选

本次母竹是从四川省三都县远距离运输过来的。引种八月竹,母竹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种植后的成活率高低,优质的母竹种植后成活率高而且能迅速发鞭、长笋,能迅速成林。要求母竹生长健康、竹节分布均匀、枝叶繁茂且无病虫害,最好是2~3年生的,此时的竹鞭正好处于生长最旺盛阶段,竹鞭外表颜色鲜黄、芽十分饱满且根多。为防止受大风摇晃或营养不良等现象,不宜选择竹秆太粗或过细的母竹。

2.3种植时间

八月竹在6月中下旬开始长出竹笋,出笋高峰期在8月底-9月,11月-翌年1月为叶子生长期。因此,当年12月-翌年2月是种植八月竹最好的季节。在雨量较充沛的江南地区,夏季也可以引种,但引种成活率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夏季引种新竹应做好防晒工作,同时减少浇水量。

2.4母竹的挖掘、运输与栽植

一般引种母竹的竹鞭长20cm,挖掘工具要锋利,先找到竹竿和年龄合适引种的竹子,挖掘时,先要小心轻挖找出竹鞭,尽量不伤到鞭根。截断竹鞭时,工具要锋利,截断面光滑无开裂,底下尽量挖空后才能起苗,起苗时多保留鞭蔸宿土,不能晃动竹竿。母竹挖好后,截顶留1~1.2m,只留少量分枝和竹叶。在母竹运输过程中,必须包扎好并覆盖,做好母竹喷水工作,减少运输途中水分蒸发[8]。种植八月竹,可以在穴底施入5~7kg的有机肥后覆盖一层土,再种植母竹。栽植时根部要踩实,鞭根尽量舒展。

2.5日常管理

母竹栽植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干湿情况,在晴天的早晨要定期浇水保湿,每4~6d浇水1次,每次浇水务必浇透,同时每天要叶面喷水1次。雨天要注意防涝,做到及时排水,预防母竹根部积水。后期如发现根部裸露,要及时做好覆土补土,保持覆土层20cm左右。在栽植成活后要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最好每月松土除草1~2次,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排涝或浇水。到第2年除正常的管理工作外,为尽快促进竹鞭和笋芽的形成,在5月和10月要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为50kg/667m2。前2年在留养新笋时,要适当疏去生长差的笋,增加健壮竹子数量,从第3年天始,要疏去靠母竹边上、最早出土和生长较小的竹笋,尽量保留远离母竹的、生长健壮的大笋,人工促进竹林扩展,提高新竹子质量和径级。在保留新竹后,其余竹笋不论其出笋时间和大小,均应及时挖掉,以避免养分消耗,确保经济效益。

3八月竹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2017年引种栽培八月竹80株,成活74株,成活率92.5%。由表1可知,引种第1年平均每株母竹萌发新竹2.44株,平均地径1.16cm,新竹平均高度1.63m,离母竹最远距离达0.19m;第2年平均每引种母竹留养新竹2.55株,当年新竹平均高度2.36m,平均地径1.54cm,离母竹最远距离达0.59m;到第3年每株母竹平均留养新竹达7株,当年新竹生长高度平均达到2.81m,地面竹子直径平均为1.69cm,离母竹最远距离达1.51m。不同年度八月竹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年度新笋株数及离母竹最远距离差异显著,不同年度新竹地径及新竹高度差异不显著。由图1可知,第3年的新笋株数极显著大于第1年与第2年,第1年与第2年新笋株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第3年的离母竹最远距离极显著大于第1年与第2年,第1年与第2年离母竹最远距离之间差异不显著。

4结语

板栗地下根系深,小径的八月竹根系相对浅,采用板栗林+八月竹的套种模式,可极大促进地下养分平衡;同时地上板栗林相对较高,而小径八月竹相对较矮,充分形成地上空间的错位互补。因此,板栗林+八月竹是一种良好的技术应用模式,具有板栗林林地改造更新的“低投入高收益”效应。该技术在龙泉市实施以来,经过引种繁殖栽培试验表明,板栗林下套种八月竹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引种成功的标准,可以在龙泉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作者:林上平 周昌和 谢善文 林憬晨 季如春 陈焕伟 单位:龙泉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