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农村电影的策略建议

搞好农村电影的策略建议

作者:杨志刚 单位:山西省电影学会

一、农村电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题材比重失衡。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9亿多人居住在乡、镇、村,农民是最大的电影观众群体,农村有着很大的电影市场。因此,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人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聚焦农民,创作、拍摄、生产了《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甜蜜的事业》、《老井》、《秋菊打官司》、《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等一大批耳熟能详、农民十分喜爱的农村题材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依托丰富的农村题材,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农民形象,为世界电影书写了壮丽的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少之又少,我国平均每年生产的农村题材电影(包括电视电影)仅20部左右,约占全年故事片生产总量的15%,其余大多是些警匪片、枪战片、爱情片、反腐片、历史片、武打片、战争片等,题材比重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占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优秀影片少。我国前辈电影工作者,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忠实地践行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经常深入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农民的疾苦,了解农民的喜、怒、哀、愁,他们创作的剧本有生活基础,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扮演的角色鲜活生动,故事真实可信,情节曲折动人,符合农民的欣赏习惯,农民百看不厌。因经济利益的驱使,现在有些电影主创人员对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不熟悉,深入生活不够或者说就不去体验生活,农村题材的电影,不少是编剧在宾馆里凭空编出来的,喝酒侃出来的,凭想象想出来的。在他们的作品里农民成了傻、憨、痴、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成了博得城里人一笑的喜剧素材,不少农民的形象还是男人身披黑棉袄,戴着赵本山帽,裤管一个高一个低,姑娘梳着小辫、穿着花衣服、一脸蛋的高原红,中年妇女总是身材发胖、头上蒙着红头巾,家里养着猪或鸡,院里挂着红辣椒或老玉米,农民进城总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总要闹出个笑话;主题多是图解政策,颂扬好人好事,简单地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后,村支书带领大家如何发家致富,表演程式化,拍摄手段陈旧,电影语言苍白,人物关系不清楚,故事情节平淡,缺乏时代特点。有的编剧、导演,不解决为谁拍让谁看的问题,不研究农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而是只注重体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拍了好多农民看不懂不爱看的影片。演员不去农村体验生活,不和农民交朋友,单凭电影学院学的演技和自己的想象演农民,甚至不认真研究角色,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跑场子,扮演的人物不真实,没特点,让人记不住也不喜欢。不少农村题材电影,政府是投资主体,评委是主要观众,获奖是主要目的,片库是主要归属。

(三)影片质量差。一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二是误认为农民对电影的声、像效果要求不高,所以电影市场上专供农村放映的16毫米影片相当一部分制作粗糙,洗印质量差,画面不清晰,色彩不饱和,有的连口型都对不上,影响了农民观看电影的热情。

(四)省、市、县电影发行部门很少购买拷贝,特别不愿意购买利薄的面向农村的16mm拷贝,片源不足。坚持数十年为农民放映电影的山西省全国劳模、祁县权勇农民文化大院创办者权勇告诉我,由于缺乏新片和买不起新片,他常给农民放映的电影还是《地道战》、《地雷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柳堡的故事》、《甜蜜的事业》。

(五)农村税费改革后,来源于农业人口人均0.2元列入农民分担的提留部分取消,很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电影放映收费难,所以放映队不愿意到农村放映电影;等等。

二、建议

(一)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影的支持力度。在题材规划方面增加农村题材的比重,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更新放映设备,逐渐改善放映条件。

(二)进一步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提倡、鼓励电影主创人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了解当代农民的所思所想,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先进文化与传统落后观念的矛盾,为他们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影片。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解放思想,认真实施《电影管理条例》,简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审批程序,降低电影发行放映进入门槛,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影发行放映行列,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注入活力。

(四)发行放映单位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电影由全省统一购片、统一调度、层层按计划分配、逐级保本发行的发行体制,转变经营理念,实行由过去以发行为主向以放映为主转变,积极改革产权制度,盘活资金,整合资源,以股份制形式吸引职工和社会资金入股,增强经济实力。

(五)像山东、河南电影公司那样,成立专门面向农村供片的电影服务机构培养、发展、壮大农村放映队伍,积极培育和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加强和企业联系,走电影与企业联姻的双赢互利之路。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山西省农村文化促进会、山西省电影公司、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与山西省烟草专卖局、河北中烟工业公司、张家口卷烟厂联手,举办“至诚钻石”百县千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从2006年7月13日启动,将赴全省100个县的千余农村,为广大农民公益放映5000多场电影,为影企联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大力推广数字放映技术,逐步取代16mm胶片放映。因为数字电影有以下优点:一是银幕有效画面从原来的3.2m扩大到4•5m甚至7m,画面、声音始终如新,画面不抖动,极大地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二是声音由原来的单声道模拟声改为具有影院效果的5.1立体声,极大地增强了声音的震撼力;三是利用卫星技术影片进行发行传输,变传统的点对点的发行方式为点对面的广播式发行,极大地提高了影片发行传输效率;四是通过硬盘、影片数据输入盘等物理介质替代传统16mm胶片拷贝进行影片传输,极大地降低了节目传输发行成本;五是借助数据加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版权保护力度;六是免去了洗印拷贝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环保。

(七)建立奖励机制。对在农村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方面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奖励。(八)理顺电影管理体制。改变广电部门管生产、文化部门管发行、放映,产、供、销脱节的传统体制。#p#分页标题#e#

(九)加强电影放映员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