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效率

提高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效率

作者:刘汉文 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十余年来,以2007年国办38号文件下发为标志,通过转型发展,已经建成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网。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当前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推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以满足政府、群众、企业等各界的新期待。

上一轮转型的基本做法

我国农村曾经有过“队队挂银幕、户户看电影”的时期,电影普及到了各个村落,1982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单位有105319个,农村平均每天有五千多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1)而到了1989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单位已有14万个。(2)这和当时电影事业的整体繁荣分不开(当时有一说法:全国人民涨工资,到文化部去拿,而文化部又从电影局取)。(3)之后,由于体制机制的转轨,在很多农村地区“生活好了,电影队却跑了”,电影放映活动急剧滑坡,到1998年,全国70%的县级电影公司处于亏损状况,29%的乡已没有放映队,一年连一场电影都没有放映的村占26%。(4)针对这种形势,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开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5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国办38号文件下发后,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的力量,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推动农村电影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村已成立数字院线274条,流动数字放映设备超过4.7万套,基本实现一个乡镇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电影队重新回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当中。总体来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这一轮转型的基本做法是:

一、通过政策创新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

农村电影取得如此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38号),这个文件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思路提供了政策保障。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支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政策有了重大创新,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政策层次从部门政策到国家政策的转变,二是政策目标从模糊到具体的转变,三是政策措施从抽象的原则到实用和可操作的转变。通过政策创新,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职能向政府归位,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都被赋予了相应的职责,政府成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这些政策已经成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二、加大财政投入,夯实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破资金瓶颈作为推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举措。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共支持资金超过25亿元,用于放映设备采购和放映场次补贴,以及公益版权的购买和农村题材影片的补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已初步建立起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保障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采取“养事不养人”的方式,支持企业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向农村群众提供免费公益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以宁波市为例,除中央、省财政下拨资金外,2005—2010年,宁波市、县、镇三级财政累计投入放映经费达3835万元,2010年一年市财政就投入了252.82万元,县级财政330.144万元,镇(乡)财政242.625万元,并做到了资金及时到位。(5)

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效率

推广数字放映技术,可以改造和取代传统的16毫米胶片放映,可以全面提升放映质量,还可以降低放映成本,有利于拉动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培育,从而满足农村群众看好电影、看新电影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的发行放映和管理网络,变革传统的发行放映模式。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开创了农村电影发展的新时期,原来的胶片放映变成数字放映,原来的影片五级发行变成了三级发行,极大地提高了发行效率。为使农村电影放映场次真实有效,提高农村电影数字放映的市场效能,相关机构先后采用GPS、GPRS技术进行监督强化,对农村电影数字放映的监督管理,成为各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经营的必要手段。通过GPS系统的使用,使电影数字放映平台自动生成的广告实时放映信息和相关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广告放映的情况,不仅提高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信心和热情,也为院线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塑造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新主体

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一批以国家资助设备、补贴场次为主,以数字放映为龙头,乡村流动放映为重点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成为农村电影新的市场主体。新主体整合了现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立了以政府扶持与市场运营相协调、集约化经营与市场化发展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电影放映能力和公益服务水平。目前全国已组建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中,股份制院线占到80%强,大部分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通过几年的实践,一批创新管理方式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脱颖而出,科学的管理带来了双效益。经过这一轮的转型发展,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基本形成既切合现阶段农村实际,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渐从事业主体向企业主体过渡、从行政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间接提供过渡,走上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道路。

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

农村电影上一轮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形势,这些新问题、新形势迫切需要农村电影进行新一轮转型,而现在,已到新一轮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幅约为1.13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7.5%,城市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51.5%,这就是说,到2015年,一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据有关机构预测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57.67%,(6)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如宁波等地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这种趋势带来互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减少。如果农村电影观影人次越来越少,那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还有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吗?二是在城市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有2.3亿农民工,如果当前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发生改变,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如何让他们得到电影公共服务,值得广电部门思考。#p#分页标题#e#

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截至2010年5月,我国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在这种环境下,当前农村电影面临着网络媒介的严峻挑战,如何让群众通过银幕“看好”电影变得非常重要。而当前贴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片还比较少;片源还比较陈旧,国产新片大片还明显滞后于城市放映;农村中小学生有一个多亿,基本没有适合他们看的电影。从放映场所来看,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地方还在放映露天电影,群众对此颇有微词。1982年底,全国农村已建立集镇电影院(影剧院)7360座,到1988年,农村影院总数达12192座,全国61000多个乡镇,其中的五分之一有影院。(7)而现在这些集镇影院基本瘫痪了。当前露天放映这种简易放映方式难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提升,再加上我国不少地方冬季或雨季漫长,一年当中适宜露天放映的日子很少,农村固定放映场所建设应尽快摆上日程。

三、社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

从国家层面来看,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规范,审计越来越严格,问责越来越严厉。从社会层面来看,公民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农村网民达到1.25亿人。而到2011年5月底,国内微博活跃用户达到2.2亿,未来两年可突破5亿。(8)在中国社会网络化程度迅速提高的态势下,所有公民和整个社会都有可能被网络连接起来。“微博打拐”、“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等事件说明,一个网民就是一个通讯社,一个微博就相当于一座电视台。在社会监督机制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每一笔资金是不是得到稳妥、高效地使用了?每一个放映场次是不是真正落实了?会不会某一天的某一个细节被网民关注,引起“围观”,最后形成公共事件?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农村电影工作者思考。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也迫切需要农村电影加快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步伐。最近看到一个材料,2010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有18万起,比2006年翻了一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农村,在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这个深入每一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网能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成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另外,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当前这种分割状况,普遍比较小、比较弱,也和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

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如何解决以上所说的这些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需尽快促进农村放映工程转型升级。新一轮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完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标准,形成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的有效模式,健全农村电影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我国加快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做出贡献。要完成这个目标,需从以下方面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加快实现农村电影由注重网络建设向网络建设与内容建设并重的转型。如果说前十年农村电影放映的重点是放映网络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到”电影,那么现在的重点应该是加强面向农村的影片内容建设,让农村群众“看好”电影。近年来电影行政部门每年资助20部农村题材影片创作,还推动设立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有关主体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深度了解和满足各地农民的观影需求,不断丰富和更新农村放映片源,提供其想看乐看的影片。针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创作和放映影片,支持创作一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故事片、戏曲片和科教片,使农村电影放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更高效益。针对投放农村市场的新影片时间过晚的问题,建议采取提高订片费用等方式,进一步吸引片方尽快将新影片投放农村市场。

二是加快实现由露天放映为主向室内放映为主的转型。农村电影放映已经实现了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型,当前应认真总结四川乐山等地的经验,考虑统筹中小城市影院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协调发展。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杨步亭会长认为,农村电影生产力的最终解放在于乡镇建影院,县城建多厅影院,这个观点非常有代表性。露天放映最易受天气和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将乡镇影院建设改造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采取信贷、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快乡镇数字影院的建设,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商业影院和社会影院,让农村群众看电影不再“风吹雨打”。在这一点上,北京市为支持郊县每村建设一个数字影厅的做法很值得一些发达省区学习借鉴。

三是要加快实现服务对象由农村群众向以农村群众为主的转型。电影强国十年规划明确要求,“要重视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观影需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每学期要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大连市“十二五”期间推出“2151工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基础上,为每一个农民工聚集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回报在大连市工作的数百万农民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电影进校园,得到学生、学校、企业的欢迎。这些做法的共同点就是努力将公共服务类的放映活动扩展到社区、校园、工地,让农民工和困难群体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让中小学生在电影中享受快乐和教益。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优惠票价、发放公益观影券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民工的观影需求,实现文化成果均等共享的目标。

四是加快实现由单纯放映电影向开展多业务的转型。院线公司是企业,在做好公益放映服务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村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开发农村各类市场,以规范的服务赢得市场,而不是躺在公共财政的怀抱里,否则如何培育造血功能?现在我国两百七十多家院线公司覆盖了全国的各个行政村,可不可以在放映好电影的基础上开展物流业务?可不可以搞代销?可不可以保险?甚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院线在积极尝试。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80年前后,农村放映员就已不是简单地放放电影,往往还承担着政策解说员的角色,甚至还要给群众修收音机、缝纫机等。(9)

五是加快实现由政府监管向社会监督为主的转型。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的监管主要还是由政府履行。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全方位的,这就需要其他监督主体的广泛参与。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宏观监管不同,社会成员对农村电影放映的监督是较为具体而微的,这就形成了对农村电影放映的多层次监督。社会力量的监督可以通过投诉机制,更加有效地对农村电影放映质量进行监控。对于被社会投诉的放映队以及院线公司,要建立退出机制,不再让其承担公益电影放映任务。通过对社会投诉以及投诉处理结果的定期公开,将增强社会监督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将促进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监督,形成全面的监督机制。#p#分页标题#e#

1988年,全国农村电影发行收入达到2.2亿元,放映收入达到5.5亿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10)以当时的购买力来看,农村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高峰。经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创造农村电影市场的新高峰。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电影这个能深入每一个行政村的多功能网络上,还可以广泛开展国策宣传、卫生防疫、映前广告等公益和增值服务,使农村电影放映兼具媒体平台功能,成为农村思想教育、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和经济社会服务与管理的重要平台之一,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将真正实现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