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沿革及其名与实

中日茶文化的沿革及其名与实

 

一、中国品茶文化的沿革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茶的领域中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走遍山野,尝尽树根,花草,曾中72毒,而构建了今日中医基础的传说中的皇帝—神农,还有一人是写下了被奉为中国茶领域中的经典名作的唐朝人陆羽。这本名为《茶经》的茶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在茶的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茶经》,可以推知茶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南部的四川省到云南省一带。茶起先并非是供人们休闲消遣的一种饮料,而是经过熬煮后用来做药,或是做成茶粥,主要是供上流社会的人享用。从药用发展到人们的爱好品茗是在三国时代以后,古书中曾记载,在公元前1世纪,四川省一带曾把茶当作商品来买卖,可以推知当时已经有了品茶的风俗。三国时代,茶做为奢侈品尽管还只是归皇帝及一部分的富豪所有,然而买卖茶的交易市场已经由土耳其,蒙古推广到华北边缘地区。到了唐朝,饮茶风俗从王公贵族到民间百姓之间广为流传,甚至传播到海外许多国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来自日本的最澄和尚将茶籽带回了日本。到了宋朝,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宋朝可以说是中国的饮茶文化达到顶峰的时代,品茶的习俗甚至传到了中东地区。及至明朝时的饮茶和今日的饮茶大致相同。清朝时,中国国内的文化开始衰败,然而以往仅仅依赖进口的外国纷纷开始栽种茶树。印度,斯里兰卡,甚至非洲的制茶业都极为繁盛。以上就是中国茶的发展史。下面就来看看来自于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道是如何发展的。   二、日本茶道的沿革   如前所述,在日本最早是唐朝高僧最澄将茶籽带回日本。可是,这也并非就是定论。事实上,关于茶是如何传入日本的,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说,一种说法是茶籽(原产地是中国的云南地区)是在公元780年左右,即遣唐使来往于中国、日本时移植到日本的茶树种植地———九州的八女市的山中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公元1200年左右时,由创建京都建仁寺的高僧荣西从中国南方传入日本。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6世纪中叶,由中国和尚带来日本,并开始在八女市上阳地区的南面山中栽种。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在镰仓时代日本已经有了茶,这种说法在今天已经不再有人怀疑。资料显示,镰仓时代抹茶作为药传了进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发展成为斗茶。斗茶是一种具有性质的游艺活动。当时把斗茶的地方称为“喫茶亭”并把主人称为“亭主”。当时的“喫茶亭”里还是座椅子,摆放着中国传来的物品,并且是由茶壶倒出热水冲茶。而将精神性和文化性融为一体的茶道,是在室丁时代中期,茶道与当时的建筑及艺术结合了起来。在那一时期,贵族们流行在书院造的房子中举行联歌等艺术活动。据说,喝茶的习惯就形成于这些艺术活动结束,在吃过饭后喝茶而开始的。这也就是后世传颂的以足利义政为代表开辟的东山文化。室丁时代后期,茶道名人村田珠光向当时京都大德寺的一休和尚拜师,吸取了禅的精神,开始兴起以简素静寂为主题精神的茶道。之后在大阪堺地界开辟商业托拉斯组织的富商武野绍鸥向村田珠光学习茶道,进而形成了“侘茶”的开端。到了丰臣秀吉的时代,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彻底完成了“侘茶”,“侘茶”进而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社交手段。进入德川时代,“侘茶”被广为推广,发展到了顶峰。茶道在千利休的孙子辈,由其三个孙子分立成三个流派,即为今天广为流传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并且又衍生出许多分支,有三斋流,织部流,远州流等。以上简单的介绍了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成今日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两国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本文欲分别从“名”与“实”两个方面来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相异之处。   三、中日茶文化的“名”与“实”   (1)中日茶文化之“名”   我国茶文化发展至今,提到茶,人们会说“喝茶”及“品茶”。而“品茶”应如何理解呢?“品”正像文字所写的那样,由三个“口”摞在一起而成。由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出版的《茶道的知识》一书中曾这样提过:“用小小的茶杯,分三次来喝”,其实分三次来喝,可以理解为分三次慢慢品味的意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也有关于喝茶的一段著名描写,就是在栊翠庵妙玉处,妙玉请宝玉和黛玉及宝钗三人喝茶。妙玉对喝茶有这样一番评论:“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精要之处正如“品”字所写的那样,在于用口去品味,进而慢慢的体会茶中的曼妙滋味。及至近代,广东潮汕地区盛行喝功夫茶,功夫是什么,如何作功夫,这是和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息息相关的重要之处,可以肯定的是其宗旨正是要通过品尝去感受茶中的滋味。所谓的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做足了这些功夫,沏泡出来的茶自然好喝,而结果就是让喝茶的人了解沏茶的人是如何使茶甘甜,香醇,进而让对方也享受到茶的甘甜,香醇。与此相对,日本的茶道是怎样的呢?日本的“茶”是与“道”紧密相连的。在日本,被命名为“道”的活动俯拾皆是。众所周知的“花道”“书道”“空手道”,甚至现在连广受欢迎的打小钢珠也相应有了“小钢珠道”。可见日本人是多么重视“道”。道是什么意思呢?从日语的意思来看,“道”既是事物的道理,也是通往目标的道路。而“茶”与“道”结合在了一起,正是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入茶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不是对茶的滋味的追求,而是要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严格的做法和规矩。这就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的“道”。茶道的形成是建立在磨练精神,追求社交礼法的构想上的。因此日本人将喝茶一事与“道”联系在一起,在一套繁复的程序中,意图要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p#分页标题#e#

  (2)中日茶文化之“实”   所谓中日茶文化的“实”,是想进一步剖析在中日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层面的东西。现在,中国喝茶,基本上没有严格的规矩。如前文所提到的潮汕的“功夫茶”,据说对冲茶的茶具,茶叶,甚至沏茶的水都极有讲究。但是在冲泡的规矩上,比起日本的茶道有较大的自由性。其宗旨主要在于体会茶中之妙味。相反,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有繁琐的规程。点茶,煮茶,冲茶,献茶,一整套程序需要专门的技术才能完成。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都有定式。自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创立茶道以来,就将茶道的精神基调定为“和,敬,清,寂”。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在利休百首中也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处加以沉淀的感觉。而寂乃是茶道中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我国古代诗人张孟阳在《登成都楼》一诗中说“苦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讲的恐怕也正是茶中滋味传遍九州大地之意。与之相比较,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只能通过程序化的仪式来表现,而非我国古诗中说的,是用飘溢出的妙味去传情。   四、结语   本文在介绍中日茶文化的历史沿革基础上,分析了中日茶文化的“名”与“实”。由此可看出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是重“味”,而日本的茶文化则更重“形”。这只是茶世界中极小的一部分,茶的世界中蕴含的还有更为深广的内涵。日本著名雕刻家,陶艺家河合宽次郎曾将“茶”字分解后,这样说:“(茶)———非草,非人,非木”,而我国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茶一世界,一花一人生”,都说明了茶的世界的博大精深。茶的世界是宇宙,是自然,是与充满虚饰的俗世间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中日茶文化的区别上,都从不同侧面上反映出茶广阔的世界中的一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