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生态消费力的发展状况

诠释生态消费力的发展状况

作者:韩勇 胡若痴 赵尚柱 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

发展生态消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契合点,而提高生态消费力又是发展生态消费的前提,要满足生态消费需要,必须发展生态消费力。这是因为,消费力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对消费资料进行消费的能力,生态消费力就是满足生态需要而消费生态消费品的能力[1]。发展生态消费力,不仅包括提高消费力主体的素质,还应该提高消费力的客体和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消费力发展了,生态消费力主体、客体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了,生态消费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一、大力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生态消费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加深、人类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模式。发展生态消费力,从消费主体来说,就是倡导适度的消费规模、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模式、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科学的消费行为,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的消费行为。提高生态消费力,可以使人类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生态伦理学的问题。在生态视阈中,消费文明既是主体文明的显现,又是社会文明的表征,也是生态文明的标志。目前,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建设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思维方式、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实践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重要表现是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发展生态消费力,能提高消费力主体的素质,改变有些人不健康的、非绿色的消费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

2•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发展生态消费力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在当代人类陷入环境危机和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唯一出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产生可能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资源浪费资源过度使用的社会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紧张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早就指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缓解当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必须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生态消费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在满足自身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使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以最少的物质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根据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基本要求,遵循生态消费的特点,全面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倡导和推行生态消费行为,是克服资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3]。

3•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缓解当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专家于2007年1月29日至2月1日聚会巴黎,讨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协调各国有关研究项目和统计数据。同年2月2日,发表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出结论:人类活动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接着,中国科技部、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未来50年到80年全国平均温度很可能将升高2至3摄氏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将下降37%。2008年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年会”上,很多人都提出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发展,提出“要建立一个绿色的星球。”我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走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些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暖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扩大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灾减灾的治本措施。可见,只有发展生态消费力,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消费,就会大大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应付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排除其可能带来的危害[4]。

4•有利于促进消费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生态消费力本身蕴涵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它强调在消费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消费文明是一种由消费活动所创造的积极成果,是消费价值理念的更新,它的基本内涵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人类呼唤消费文明,不仅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更是缘于人类对自身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反思。而生态消费力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抵制和废弃那些颓废的、落后的和消极的消费模式,倡导消费文明。如果说,物质文明是发展基础,精神文明是文化灵魂,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就是社会文明的外延,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体现,生态文明的地位是由人与自然关系的地位所决定的,它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大力发展生态消费力,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

二、当前我国生态消费力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消费力水平有所提高,国家在政策上也加强了指导,但有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

1•有些人还没有真正树立生态消费价值观由于有些人还没有树立生态消费价值观,有的甚至盲目推崇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会破坏生态环境,产生致灾效应,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在衣着方面,人们对衣物的质量与数量的需求正在片面提高与扩大。这种过度追求势必增大各类纺织原料的消耗、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污染物排放的数量以及服装生产过程中边角废料的数量,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衣物的洗涤、保管和旧衣物处理的负担。在饮食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质量、营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在居住方面,有些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并未认真考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的保护,往往过度追求豪华,这必定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垃圾或废物。在出行方面,我国城市中的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仍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加重。在用的方面,“一次性”消费的商品种类数量剧增,在不断变换的流行时尚的刺激下,商品购置不再取决于实用与否,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大量消费品被闲置或抛弃,在我国,垃圾包围城市的势态已无法回避。#p#分页标题#e#

2•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还比较落后我国生态产业起步晚,发展慢,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生态产业至今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体系,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投入的市场气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生态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产业服务相对落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生态产业的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这类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很小,科技水平较低,绿色产品的供给还不多,市场上还有很多伪劣假冒的“绿色产品”。在能源消费方面,主要还是煤炭,这就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消费力。

3•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一些领域出现了生态危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人为自然灾害不断加剧。有的人甚至采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过度放牧等一些不合理行为,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我国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对灾害的缓冲力和恢复力。目前,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了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加重。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5]。

4•生态消费的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农业资源、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以及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上,还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同时在转化和应用成果,以及加强引进高水平的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上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其次,没有建立信息服务体系。生态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输、市场销售,以及最终的消费,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如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生态住宅的需求与供给,废弃物的生产与处理等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生态信息交换平台。造成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流通企业无法及时准确货源、市场动态;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无所适从。最后,资金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生态技术的发明创造、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消费及其废物的回收再处理等环节,并不完全是公共产品,至多也只是准公共产品,大多可以市场化的方式来构建产业体系。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构筑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尤其是民间私人资本进入环境与生态市场,以建立起多元化筹融资体系。

三、发展生态消费力的求解之道

1•树立消费力主体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消费观念从消费力主体来说,培育高层次的生态消费观念,需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在消费过程中,勤俭节约,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消费。同时,为了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消费观,还需要广泛开展生态消费宣传教育活动,阐明消费主义消费观所导致的奢侈性、浪费性消费的危害性,使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生态消费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唤起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的道德情操,进而养成对自然资源的珍爱感,从而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这样,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就会上升到对全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关注高度,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认识道路。

2•完善消费力的客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绿色市场生态产业是生态消费的基石。发展生态产业,就要以高端技术为依托,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不仅要求在价值取向、文化理念上做出新的超越,而且要求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上进行大的革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寻求有效的途径,在全社会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生态文化支撑,建立现代生态产业的生态技术支撑,按循环经济模式优化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生态政府和生态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等。同时,生态产业发展还要重视绿色导向,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使绿色科技渗透到一切经济活动领域、特别是消费领域。建立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在内的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

3•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生态消费领域政府有关部门应运用投资、信贷、税收结构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通过建立严格的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环境保护经济刺激等制度,使企业加强“生态营销”,以支持循环型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态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对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生态城镇的建设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环境标志、环境会计、绿色金融等。

4•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只有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才能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水平,要维护好生态环境,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1)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出适宜的制度安排,解决企业自身难以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2)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内容切实纳入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防止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彻底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3)必须尽快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将绿色“GDP”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4)加快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促进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价格体系,尤其要迅速建立能正确反映生态环境资源情况的税收体系。(5)建立健全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有关的法规,为维护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