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丰产难题及生态经营对策

竹林丰产难题及生态经营对策

竹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结合的林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丽水市莲都区是全市的重点竹产区之一,近年来,依靠科技发展竹业,大力推进竹业产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竹农只注重眼前利益,以取竹材为主,不注重竹林的养护和管理,竹林结构不合理、生产力衰退、单位产量低、竹林产值不高等问题日渐显现。笔者在对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经营措施,以期为制订竹林科学经营措施提供借鉴。

1竹林营造方式的选择问题

莲都区竹林培育由修山、抚育、营建基地到开展林地追肥,竹林地结构大部分是以毛竹纯林为主。经调查,这种常规的竹林培育方法,在5年内,林地土壤养分下降,毛竹对N、P、K的吸收量与归还量不足65%,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20%,竹林病虫害危害严重,造成生态脆弱,生产力下降。竹纯林经营削弱了竹林的生态功能。毛竹纯林经营增加了地表径流量和频率,对竹林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加剧了竹林养分的流失和地力的衰退。因此,要慎重选择竹林的营造方式,对竹林纯林经营要扬弃,要采用更合适的方式发展竹林。

1.1混交林栽植

新造毛竹林,采取竹木混交,能有效地形成较为良好的生态小气候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抑制杂草生长,特别是大量的落叶可增加林地土壤肥力,保持林地湿润,利于新竹发鞭发笋。同时中、长期结合,又能加快经济收益。但无论哪种方式造林,都应尽量选择交通相对方便、立地条件良好、上层深厚的林地,以提高竹林的经济生态效益。目前,各地主要采用采伐迹地造林、有林地造林等经济生态型竹林混交栽植法。

1.1.1采伐迹地造林。采用竹木混交,对树种的要求是要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深根性树种,结合莲都区情况比较,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式进行:①绿化树种和毛竹混交。如枫香、木荷、桂花等绿化苗木,通过3~4年时间的培育,苗木可达到中型绿化苗,带土移植;而此时竹林已成林,其结构趋于合理,竹木混交的经济生态效益日益显现。②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和毛竹混交。工业原料林缺乏是当前许多林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林农可以采用混交的方式提高中长期收益,减少风险,一般竹木比例以3∶7~4∶6为宜,7~8年后采伐大部分原料林,适当保留少量的林木。③木本药材和毛竹混交。如套种厚朴、杜仲等木本药材,可在8~10年达到采收期,而竹林也基本成林,形成“双赢”的可喜局面。

1.1.2混交造林。通过带状间伐林木套种毛竹、林窗套种毛竹,可利用林地适宜的生态环境。如利用林内温度相对低、湿度大、蒸发量少、土壤疏松等良好的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以造林密度300株/hm2左右为宜。等到毛竹基本成林之后,逐步调整林木,适度保留阔叶树。在山沟、阴坡等较荫蔽处适当少保留,在山顶、阳坡、陡坡等向阳部位多保留。应当大力提倡林地混交造林。

1.2裸地栽植

传统的裸地造林,采用全面炼山整地的方式栽植毛竹,往往使林地干燥、杂草滋生、土壤板结、成林速度慢。可套种农作物,如西瓜、豆类、花生等,以耕代抚,既可使林地土壤疏松、湿润,利于行鞭,又可节省投资,增加收入。同时,裸地造林,也可采用丛植的方法,1丛2~3株,在林地中形成小生态环境,利于提高成活率和成林速度。

2竹林经营管理问题

毛竹林是一种典型的永续经营的森林类型,实行在“培育中更新,在更新中培育”的独特经营方式。由于毛竹年年更新和挖笋、砍竹,生物产量高,地力消耗大,竹林结构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何维护地力和林地可持续利用,成为竹林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用生态经营,走分类经营之路。其核心就是充分利用毛竹的自然生产力,坚持生态经济原则,实施分区指导和分类经营,建立协调稳定的竹林生态系统,使竹林生态环境最适宜,不断提高竹林生产力,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在经营改造过程当中,特别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应当结合当地的市场、社会经济状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完全照抄竹业开发先进地区的模式,以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现。同样,竹林按分类经营的要求也可分为商品竹林与生态公益竹林2类。

2.1商品竹林

2.1.1笋用竹林。交通条件较好、土堆深厚、坡度小(低于25°)的低产林竹山,以经营冬、春笋为主的笋用林为宜。改造时要注意保护山顶、山脚的树、灌、草作为水土保持带,林内适当保留阔叶树。由于多年老竹山,地下鞭层层叠叠,纵横交错,不利于新鞭的生长,应当劈山去杂、伐除7年以上老竹,并选择适当的季节对土壤进行翻土垦复(20cm为宜),一般以春笋母竹开枝发叶后的夏季或冬季垦复为好。同时,要逐步调整竹林结构,各度竹的比例为Ⅰ∶Ⅱ∶Ⅲ=1∶1∶1,适当提高竹林密度(2200株/hm2左右),采取集约的方式经营。

2.1.2笋竹两用竹林。土壤相对瘠薄、坡度较大的低产林竹山,在各地所占比例最大,以经营春笋、竹材为主的笋竹两用林为宜。采取“山顶戴帽、山腰扎带、山脚穿鞋”方式建立水土保持带,在保持带内保留树木、杂灌等。坡长或陡坡较大的竹山,在山腰设立多个保持带,以拦截水土。在经营过程当中,避免全垦,宜采取带状垦复、施肥。竹林结构以Ⅰ∶Ⅱ∶Ⅲ∶Ⅳ=3∶3∶3∶1为宜,竹林密度逐步达到1800株/hm2左右。

2.1.3材用竹林。交通条件较好、土壤深厚、当地竹加工业发达的地方,可采取集约的方式培育大径竹的材用林,坡度大(35°以上)、经营不便、立地条件差的低产林竹山,也可培育中等竹材。以材用林为目的的竹山,除了注意保留必要的水土保持带外,关键是提高毛竹的立竹度,一般立竹逐步达到2700~3000株/hm2左右。在施肥技术上,以竹蔸施肥为好,见效快,成本低,养分流失减少,促进竹兜腐烂。

2.2生态公益竹林立地条件差的石壁山、峰顶山,坡度大(35°以上)、土层薄、交通不便,以保水土、涵养水源等防护为目的公益性竹林,只能采用低度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宜采取铣山管理,铣山时间以冬至春笋出土前为好,通过劈山、清除杂草等较小的人工辅助方式,改变竹笋生长环境,以利春笋留养成竹。在坡度较大的林地,注意保护林下植被,防止地表侵蚀。

3竹林地退化问题

3.1产生的原因#p#分页标题#e#

3.1.1竹纯林经营。竹纯林较竹阔混交林竹子生物量相应提高,而林下植被和其他树种生物量急剧下降。以3900株/hm2立竹度毛竹纯林为例,林下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588.1kg/hm2,枯枝落叶累积量为3533.8kg/hm2,均不到竹阔混交林的60%,竹子生物量为30978.4kg/hm2,增加25%。竹子生物量是作为产品形式大部分输出林外利用,竹林自身养分循环系统结构链被打断,在得不到有效补充情况下,地力衰退趋于必然。

3.1.2林地垦复。林地垦复是竹林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短期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清除制约竹子生长的其他植被,具一定的增产效果,尤其在低产林改造初期。但有些竹区盲目夸大垦复的增产效果,连年进行无相应保土、保肥措施的大面积连片竹林地垦复,致使清除了地表植被的土壤裸露、疏松,地表径流量显著增加,富养分的表土层随地表径流而流失。土层逐渐薄化,养分流失,导致竹林整体生产力下降,表现为出笋成竹少,立竹长叶或换叶质量差,蒸腾作用弱,地下鞭系总鞭长和鞭径减小,土壤固土持水和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被物的清除和表土的流失,使土壤中益虫、微生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影响参与养分循环的有机物的分解与有效利用,间接影响竹林生长。垦复后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3.1.3施肥。经营竹林是以竹笋、竹材、竹枝和竹叶等收获形式向外界输出大量物质的,要维系竹林较高的生产力,必须人工补充林地养分的消耗。目前竹业栽培中普遍施用化学肥料,其中以氮肥为主。竹林长期施用化学氮肥所表现出的林地衰退特征,对竹林地土壤所造成的负面生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氮饱和”,致使除氮素以外的必需养分元素亏缺,形成氮毒害,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系富营养化,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3.1.4病虫害化学防治和化学除草剂使用。竹子病虫害发生时主要的防治方法有物理、化学与生物防治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但在竹子病虫害猖獗或大面积发生时,常常依赖于化学防治。因此,产生了污染环境;竹林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超标;农药存留土壤,土壤质量达不到无公害产品生产的要求等问题。实践表明,多次施用化学除草剂的竹林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固土持水、涵养水源、贮存养分功能大为削弱,竹林抵御灾害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病虫害,最终导致林分持续生产力下降。

3.2竹林地退化减缓或解决措施

3.2.1降低林地垦复强度。竹林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及高山峻岭的地方,坡度陡峭,加上降雨量和暴雨强度大,任何土壤垦复都会引起水土冲刷和养分流失。过分强调土壤垦复,即使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也是短暂的,而负面效应则是缓慢的、长久的。因此,竹林的立地改良必须采取生态营林,特别是免耕技术。例如,竹林内间种绿肥或固氮植物(如套种杨梅等),也可适当留养耐阴性杂草,以草代肥;险坡、急坡更需要保护林下植被,保水固土、涵养水源、维护地力。已过度垦复的竹林,可在林地内建立水土保持带,在带上除挖笋外,停止垦复、除草等高强度的经营活动,有意识地保护杂草的生长。林地边缘或陡坡的山脚,可适当栽植牧草、茶等作物,以阻止雨水的冲刷。

3.2.2合理土肥管理。在土肥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和目标产量,确定N、P、K均衡施肥配方和施用量。同时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如厩肥、饼肥、绿肥等替代化肥补充地力,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环境;同时通过带状开沟施肥、竹兜施肥等方法,减少垦复面,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3.2.3以生物、物理方法为主的病虫害防治。要彻底改变以往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竹腔注射、呋喃丹土施等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实行以生态营林技术和生物、物理防治为主、低毒高效农药防治为辅的方针,通过合理的立竹密度和立竹年龄,合理施肥,保持竹林生长强势。同时做好清除林地内病枝病株、保持林内卫生和光照的工作。利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如挂黑光灯物理防治刚竹毒蛾、竹螟等害虫的成虫;采用绿得保生物农药喷粉和白僵菌粉炮预防低虫口下的竹螟等害虫的幼虫;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用瓢虫、寄生蜂等害虫天敌来防治,从而达到生态高效的防治目的。

4结语

在竹业经营过程中,应当确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竹业发展理念。在竹林栽植方面,提倡林地混交造林,提高成活率和成林速度;低产林改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退化林地建立水土保护设施,提倡多使用有机肥;病虫害多发地区,以营林技术和生物、物理防治为主,低毒高效农药防治为辅,把病虫害降低在最低的范围内。总之,一切技术措施必须有利于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