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生态退化现状与建设策略

林区生态退化现状与建设策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位于中国大兴安岭北部,南北长696公里,东西宽442公里,略显木楔型,境内大兴安岭主脉贯穿南北,面积10667.502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松花江、嫩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因此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我国北部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1、湿地植被退化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开矿、开垦、水湿地改造等,使湿地面积一度减少,部分湿地丧失了生态功能,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调洪蓄水、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渐渐丧失。

2、土地退化

随着大兴安岭垦区的兴建和近几年的农业开发,林区东南部的大杨树、毕拉河地区,大量的林业用地被开垦,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且,大部分被开垦的农田没有营造防护林带,土壤极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降低、侵蚀的表土淤塞河道,导致河流容量减少、泄洪能力差,从而成为诱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森林逐渐减少、林缘后退,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3、生物多样性破坏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由于过度采伐和时而发生的森林火灾,使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创,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野生植物也呈减少趋势,导致许多常见物种变为濒危物种。

4、森林可采资源急剧减少

林区在实施“天保”工程以前,一直承担着全国商品材的生产与供应任务,由于林区开发建设指导思想的偏差,忽视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由于林分蓄积逐年下降,且成熟、过熟林多分布在高山陡坡等生态脆弱和不宜采伐地带,造成森林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实施分类经营后,许多商品林区又被划为生态保护区,导致林区可采资源更加不足。

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本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年平均气温-5℃~0℃,日照与积温相对较少,光能和有机质利用率较低。因受东南海洋气候的影响,林区年降水量较高,且都集中在温暖季节,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但因冻土层的存在,导致水分除滞留在地表形成大面积沼泽外,大多进入河流而排走;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且多风少雨,加上蒙古草原风的作用,致使森林火灾增多,这些非正常气候因素制约着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

(2)土壤。本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土层一般较浅,土内含有较多的沙石,灰化作用不强,地表黑土层较薄、养分含量低、利用率低,腐殖土含量为10%~30%,心土层呈棕色、结构紧密、深度不一、含大量石砾,还有成片的区域性草甸土和沼泽土,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

(3)植被。由于林区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湿地,导致区域植被减少,尤其是几次大的森林火灾对森林和湿地的破坏更加严重,使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明显减弱。

2、经济因素

本地区虽然以林业及相关产业为主,但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忽视了自然规律,过度采伐森林、开垦湿地等行为,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衰退。而且区域内林业森工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上总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林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导致其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致使森林被破坏,湿地被大面积开垦,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林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社会因素

林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独木支撑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严重制约了林区发展。社会的经营管理体制及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缺少大工业的拉动,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亟待改变。而且林区人口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社会公德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区的发展。因此要大力调整区域内人口密度,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走生态发展之路。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

1、依法保护和治理林区生态环境

与林业发展相关的法规与政策是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贯彻执行现有林业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审批程序,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林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跨旗县、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拓性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与林业局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加大保护力度。应重点在开发绿色产品上做文章,向绿色产业要效益。

3、依靠科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依据,要把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纳入各级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支持。针对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监测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定位监测。另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治理、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的研究。

4、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生态文明

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活动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构合理与功能完善的复合生态系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群众树立起建设环境友好、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生态地区的共同理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正确区别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摒弃以损害自然价值来实现文化价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做到在保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达到既增加人类利益、又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总之,在我国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积极恢复和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并依托林区多种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使大兴安岭林区从采伐利用原始森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并综合林区多种资源的方向转变,使经济重心从独木支撑向以林产工业为支柱、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方向转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四大支撑体系,从而使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并逐渐实现良性循环。要彻底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误区中走出来,从而再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万壑鸟鸣的大兴安岭秀美风光。#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