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接续产业现状与化解策略

林区接续产业现状与化解策略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并赋予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三类具体内容(吴殿廷,吴铮争,2011)。大兴安岭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这预示着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迈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借助国家政策,加快接续产业发展,成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坡,总占地面积8.35万hm2,占黑龙江省总面积18.36%,其森林覆盖率达80.74%,活立木总蓄积5.1亿m3,占全国的4.2%(翟绪军等,2010)。全区下辖3个县4个区,23个镇,12个乡。国家林业局所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管局)辖10个林业局,52个林场(含地方林场6个),经营所18个,贮木场19个,生态管护区(管护型林场)6个,初步形成了以减轻林区生态环境压力,降低林区行政成本,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目标的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

1998年以来,在“天保”工程、西部开发等政策的支持下,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开始进行系统性保护与功能性修复建设,于2002年成为我国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十一五”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在“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和“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开辟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特色发展之路(郎咸仁,2009)。目前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了以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兴安北药、林产工业和矿产开发等为主导的生态型接续产业,从2006年开始,通过建立对俄经贸合作区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415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6户增加到2010年的33户,优势特色产业占GDP比重达25.2%。

2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瓶颈

“十一五”期间,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2.1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虽然实行了“天保”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林业经营思想的偏差,重采轻育、重取轻予,其区内国有森工企业长期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业陷入了“两危”境地,积淀了诸多矛盾,当前的森林资源情况异常严峻。可采林木资源的逐步枯竭,木材产量的大幅下降已经将那些单纯依靠原材料粗加工的林产工业逼上绝路。

2.2体制机制问题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退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虽然进行了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但计划体制的深层次障碍仍未消除,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地方党政管理归黑龙江省,林业集团管理归国家林业局,全区范围内的林业局、县(区)政府也是这种管理模式(许俊杰,王志伟,2011)。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让企业包袱沉重,发展的路上举步维艰。

2.3主导产业和微观经济主体衰退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形成了单一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具有较强资源依赖性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森林保护政策的出台,再加上资源的不断消耗,传统的森工产业日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木材的采伐由于国家限制,生产规模日益缩小,而应当成为替代主导产业的木材加工业又都规模较小、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较低,生产效益不断下滑,产业整体处于不断衰退的过程。其他新兴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与主导产业升级任务的双重叠加,使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得异常困难。

2.4社会问题突出实施

“天保”工程后,随着木材产量的不断调减,加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林业产业的萎缩,森工企业富余职工比例不断增加,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由于林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门路十分狭窄,并且这些职工大多数年龄偏高,缺少技能,森工系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此外,由于森工企业整体衰退,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实际收入普遍下降。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平均的收入差距和稳定的生活状态被骤然打破,社会中的不安情绪增加,人们对地区发展的预期值普遍下降,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地区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纷纷外流,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大为降低,并成为禁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2.5资金人才短缺状况严重

多年来,大兴安岭林区执行“先生产、后建设”的林业建设方针,以采伐和为国家做贡献为主,没有留下建设资金,各种历史欠账较多。实施“天保”工程后,企业因木材减产而形成的债务尚未处理,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能力,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张志达,满益群,2004)。现在又将面临因全面停止主伐生产而丧失经济来源,发展接续产业基础差、困难大。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无法吸引大规模的国内外自由资本进入,大多数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研制,随着原有产品市场的萎缩,企业逐渐陷入困境。此外,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人力资源也同样处于短缺状态。由于经济的衰退,人才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缺乏应有的培训,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地区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p#分页标题#e#

3大兴安林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其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郭培坤,王勤耕,2011)。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必须按照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方式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合理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

大兴安岭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相对于资源型产业而言的。在狭义上,接续产业是指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对原有资源型产业的产品展开深加工和制造;在广义上,接续产业还包含了替代产业,即脱离原有主导产业,转而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因此从广义角度看,接续产业既包含对原有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也包含对原有主导产业的更新和取代。这也给出了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产业延伸模式和产业替代模式。产业延伸模式就是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利用原有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从而带动城市主导产业的转型,一般有内涵型和外延性两个发展方向;产业替代模式是根据城市自身功能特色、定位及市场需求,发展新型产业替代资源性产业,一般可通过植入新型产业和扶持新主导产业两种方式实现。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的采取某一种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由于自身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其需要选择合适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即“生态为本,产业复合”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并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在经济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其主导产业逐步由林木采伐业转变为林木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为主导的产业群,大量相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和配套服务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进步,随着资金的积累以及区域功能的逐步完善,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不依赖林木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其做法如下:

3.1坚持“生态为本”,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部的生态屏障,将以“生态为本”作为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心任务,不仅符合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同时,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也是为其建立以林木资源深加工和利用为主的林业产业链延伸提供物质基础。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活立木总蓄积为52285.9万m3。其中,林分蓄积占97.22%,疏林蓄积占0.05%,散生木蓄积占2.73%。林区利用成过熟林可采资源面积为25.5万hm2,蓄积量为2180万m3。其中,限伐区成过熟林15.4万hm2,蓄积量为1277万m3;商品林区成过熟林10.0万hm2,蓄积量为903万m3。大兴安岭林区最高采伐量为224.79万m3,经测算森林资源可承载年72万m3木材产量。目前,大兴安岭林业已将木材产量调制到72万m3。

并且,按国家有关标准区划后,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780.9万hm2,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区574.6万hm2,所占比例73.58%;商品林区206.3万hm2,所占比例26.42%。在生态公益林区中,部级公益林218.9万hm2,所占比例28.04%;地方公益林355.7万hm2,所占比例45.55%。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措施。在部级公益林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优先安排营造林任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在地方公益林区,通过采取森林抚育和改培措施,培育功能完备的生态公益林;在商品林区,通过采取造林、抚育、改培等措施,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3.2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由于受到产业惯性的影响,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不能马上脱离以林木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格局,仍需考虑适当延长产品开发链和资源开发期限,为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和资金。因此,应该积极发展森林资源深加工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等。

在林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在漠河和呼玛林业局重点发展结构集成材、木制结构建筑、功能性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呼中林业局、塔河林业局重点发展密度板、刨花板等基础人造板产品;在塔河林业局、加格达奇区重点发展家具、地板、木制工艺品等终端林产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完善由初端产品的锯材→中端产品(人造板材)→终端产品(家具、门窗、木结构建筑)的产品产业链条。对于生态旅游业,围绕漠河林业局、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重点打造神州北极休闲度假旅游区;围绕加格达奇区、加格达奇林业局、松岭区、岭南农业生态示范区建立加格达奇综合旅游服务区;围绕呼中林业局、塔河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建立中部生态观光旅游区;围绕塔河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呼玛林业局建立兴安民族文化旅游区。对于绿色食品产业在西林吉林业局、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等北三局区域,建设野生蓝莓、红豆保护生产基地;在新林区和加格达奇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区域,建设野生蓝莓、红豆栽培驯化基地;在塔河县林业局、呼玛县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和韩家园林业局、岭南等区域,建设野生五味子保护和驯化基地;在呼中区建设偃松籽保护和采集基地。对于特色养殖业,在漠河县等区域,构建狐貂养殖种源基地;在新林区、韩家园林业局等区域,构建寒带鹿养殖及产品加工基地;在图强林业局,构建大型跨区域毛皮交易市场;在岭南等东部农业区、加格达奇区等区域,打造生态畜禽养殖加工基地。

3.3完善城市功能,构建新产业结构体系

伴随着特色经济的发展,社会功能的完善,围绕新旧主导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产业结构体系。

通过完善加格达奇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合作等功能,强化其在林区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辐射和带动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选择漠河、塔河和呼中3个人口较多、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有利、布局均衡、交通设施便利的小城市建设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集聚区;结合林场的撤并调整,在林区每个县(区)重点培育和扶持1~2个重点镇,建设成为林区移民的安置点、特色产业发展集中点、旅游景区的依托点、林区场站调整的布局点、基本生活服务的集聚地。#p#分页标题#e#

4促进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的对策

4.1积极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推动林业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将社会职能从森工企业剥离出来,移交当地政府,纳入财政供养范围。建立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林业企业“三权分离”的机制。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对森林资源的执法监管;国有森林管理机构负责森林资源的资产运营;林业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4.2全面促进林业企业机制创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主辅分离改革、股份制改革、森工中小企业改革。加快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优势资产重组步伐,采取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健全法人财产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上市融资进程,构建股权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管理机制规范化的优势产业集团,打造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步伐。

4.3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依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争取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依托“天保”二期工程,突出营林产业建设,全面建设部级生态安全保障区;争取全面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在资源税改革、企业所得税优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争取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项目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全区产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优惠政策,争取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方面得到支持,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

4.4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国有森工林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国有森工林区来投资建厂,参与国有森工林区开发建设。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鼓励和扶持有能力的个人、私营业员企业主、外国投资者等投资发展国有森工林区公益林、用材林和林木种苗繁育、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森林生态旅游、林区综合开发。

4.5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科技自身规律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管理机制,对主要生产岗位,制定岗位技术标准,有计划的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刘云萍,2004)。根据接续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林木良种及速生丰产林营造、木材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林特产品培植及森林食品和北药加工等方面。

4.6支持建立国有森工林区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国有林区应尽早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社会统筹,资金缺口由中央补助。同时启动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并相应地给予中央财政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