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土治理开发意义及其路径

流域水土治理开发意义及其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不断加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漠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天然的积水单元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山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一直是影响山区生态平衡、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进行治理,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思灵江小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1)思灵江小流域有两个源头,一源于良庆区那陈镇的定子岭东麓,另一源出自大塘镇的园林坡,两源于那陈镇百派坡汇合后,流经那马镇境内,在邕宁区的蒲庙镇的那岳坡融入八尺江,流域面积150.42km2,主河道长44.36km。流域海拨高程一般在70~250m之间,土地坡度>25°的面积为115.1hm2,占土地面积的5.16%;坡度为5~25°的土地面积有1787.3hm2,占土地总面积79.44%。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3.92%。思灵江是八尺江流域的二级支流,该小流域内沟壑发育,土壤侵蚀模数达1000t/km2.a以上,年输入流域的泥沙约1.50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流域内土地瘠薄,生态环境趋于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系统总体功能衰退,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大量流失的泥沙淤积思灵江下游河床,使下游洪害威胁逐年增长,防洪负担日益加重,直接危害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2)流域地貌为扇形地貌,地形呈南高北低,山体比较宽厚,山顶较为平缓,冲沟较发育,山坡表层为坡残积粉质粘土夹砾石,土质一般较密实,厚度1~4.5m,水田主要以第四纪紫色砂岩、沙页岩为母质的红壤土、水稻土,旱地以沙页岩为母质的砖红壤、沙页岩紫色土等为主。土壤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种植甘蔗等各种经济作物及林木等。   3)思灵江小流域植被类型多样,主要由森林、灌丛、草类构成,以松、杉、常绿阔叶林、灌木、草类为主,但其中上游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垦植严重,加上农村生活能源柴草消耗量多,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有些地方已成光山秃岭,有些只有少量疏残林和稀疏灌丛杂草植被,暴雨易形成面蚀、沟蚀,水土流失严重。而同时,思灵江小流域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但降雨时空很不平衡。夏季高温多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春季和秋冬季雨量较少,经常因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而出现干旱现象。植被覆盖率低与夏季降水量大这二者相结合,便造成了思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2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开展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善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的侵袭,减缓甚至修复水土流失对小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造成的损害,对山区小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均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在开展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只有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找到恰当的解决路径,才能够发挥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最佳效果,切实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将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山区小流域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思灵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与开发模式简介   3.1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思灵江小流域的地表呈现出较大的起伏,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地表沟壑汇聚的位置修建蓄水设施,则可以对因水流冲刷而发生移动的污泥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进而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想要从根本上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就必须增大思灵江小流域的植被覆盖面积,降低水流的冲刷与搬运作用对地表的侵蚀,最终达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外,由于思灵江流域属于丘陵地貌,因而地表起伏现象明显,传统的坡耕地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对思灵江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基于退耕还林的理念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土保持林,不仅能够起到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的经济增长模式,带动林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1.1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的建设是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对思灵江小流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防止思灵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对施工便道造成损害,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施工便道的坡度控制在8%之内,并保证路面的结构稳定、排水良好。   3.1.2谷坊   在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中,谷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沟坡、防止沟岸崩塌、制止沟岸扩张的功能。谷坊设计与建造要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以确保设计完工的谷坊能够抗滑抗倾、经久耐用。为此,在对谷坊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降水的作用。由于思灵江小流域的降雨量大,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雨量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重点预防暴雨对谷坊的影响,以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不冲毁为原则进行计算,确保谷坊的使用寿命。   3.1.3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是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中心和重点,也是改善思灵江小流域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对水土保持林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科学划分、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思灵江小流域的环境特点,尽量采用乡土物种来缩短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时间,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例如思灵江小流域在春、秋、冬三季的降水量偏小,且部分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土质松散、肥力较低,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马尾松可以明显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降低管理与维护的难度。同时,在设计时还应营建复层林相,充分利用空间,确保水土保持林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p#分页标题#e#   3.1.4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能够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恢复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并对水土保持林的成长与成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遵循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思路,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划分出了需要进行封禁处理的地区,制定了严格的封禁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看管,采取了全年封禁、季节封禁和轮封轮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灵活的管理。对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采用全年封禁的措施,全力确保植被的快速恢复;在植被破坏较轻的地区,实行季节封禁,为当地居民冬季的林间割草机修枝活动提供了方便;而对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则全力推广轮封轮放策略,解决了村民燃料、饲料缺乏的问题。   3.2山区小流域水土治理开发措施   思灵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模式是一个成功的山区小流域水土治理开发模式,我们要通过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和学习,提出更多的水土治理开发的措施,实现水土的良好治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2.1沿着河道分级进行拦河坝设置   1)在拦河坝上游安装引水渗灌管道,利用水的重力作用,对拦河坝下游耕地进行渗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提高农田畲地的增产增收。2)在拦河坝的上游建设电灌站,通过电灌提水增加水源的利用能力,改变不属于河道本身能够满足的灌溉能力。3)利用拦河坝进行立体养殖(种植果树+养鱼+养鸭+养猪)等项目的开发,增加农民的创收能力,达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的。   3.2.2沿河道开发引水渠道进行逐级截流   将河道内地表水引入河道两岸的谷地,利用谷地建成新的蓄水池或蓄水塘坝,有效地对河道进行截流,减缓水源的下泄速度,同时,满足局部的牲畜饮水的需要。通过再次的开发利用,将河道水充分的利用在沿河两岸,有效地稽留水源的流逝速度,提高河水的利用率,减缓水源的蒸发速度,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虽然开发项目投入大,投资回收成本慢,但是其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环境保护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了水土流失对小流域的损害,并发挥了防洪减灾的功能,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此外,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化、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通过对思灵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创造出更多的山区小流域水土治理开发模式,从而实现山区小流域水土的全面治理和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