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流域水利发展

江河流域水利发展

 

一、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历程及特点   1.战后水利恢复期   新中国成立前,长江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且残缺不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长江中下游还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20世纪50年代(具体时间为1949—1957年)为战后水利恢复期。治国必先治水,这个时期长江水利工作首要目标是整治江湖和减轻水患,通过构筑堤防来保护沿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基本安全,重点是两湖治理和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这些防洪基础工程建设为抵御1954年大洪水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重点河段布设了基本的水文观测设施,筹备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门从事长江治理开发工作。这个时期国家水利建设投资较少,主要是依靠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艰苦奋斗。大部分工程都是最为基础的土方挖填,靠的是群众艰苦劳动和肩挑背扛。   2.农田水利改造期   20世纪60—70年代(1958—1977年)为农田水利改造期。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为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指导下,长江流域掀起了农田水利改造高潮,兴建了大批中小型水库、灌溉渠系和抽水泵站,初步保障了灌区粮食生产的用水安全,同时城镇供水基本得到了保障。在这个时期,小型灌渠主要依靠生产队农民和农场职工的水利岁修,中小型水库则是通过集体出工和大会战的形式来建设。开始有轻型机械参与施工,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但工程技术含量不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且缺乏规范化的水利建设管理。   3.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   20世纪80—90年代(1978—1998年)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改革开放后,重点加高加固荆江大堤等重要堤防,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同时为了加强水电开发,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流域内开始建设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葛洲坝、丹江口和隔河岩等等。在这个时期,工程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均以专业人员为主,建筑材料以混凝土为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重型设备和大型施工机械大量被采用,工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质量管理规范,特别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大量科技难题被攻克,长江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技术成熟期。   4.水利建设与管理全面发展期   新时代(1999年至今),长江流域进入了水利建设与管理全面发展期。1998年大洪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长江堤防工程的投入,长江上游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也进入了高潮期。在这个时期,水资源调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洪水资源利用和抗旱减灾统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并重,长江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域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工程建设的自身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工程的安全运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水及自然的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流域管理开始面临更加专业化、综合化、全面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   二、长江流域水利发展规律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过去,人们对水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首先是存在“非利则害”的二元对立思想,导致在水利建设中一直比较被动,总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受到水制约时或者是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才重视水利基础建设;其次对水的系统复杂性认识不够全面,当费劲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却发现由此产生了其他问题,顾此失彼,缺乏统筹兼顾。   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具有多重属性,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自然属性、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从水的自然属性来看,水是生态之基;从水的资源属性来看,水是生产之要;从水的社会属性来看,水是生命之源。在水利工作中,经常提及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数字/智慧水利”等用语,有其内在的特殊涵义,反映了水利工作者在不同阶段、从不同侧面对水利建设的认知。   “资源水利”强调水的资源属性,指出水是一种有限的且应该是有价的自然资源和商品,应注重节约与保护水资源,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应注意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益。“生态水利”强调水的自然属性,水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不仅要保护好水环境,还应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修复或恢复水生态系统,水利工程建设应协调好与水生态之间的关系。“民生水利”强调水的社会属性,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水利工作应重点关注人们的饮水安全,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水利发展要注重公平和公益性。“工程水利”在这里专指大中型水利工程,则是强调在水利发展中,大中型水利工程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兴利除害的重要工程措施。“数字/智慧水利”则是强调以计算机、信息网络、物联网、智能自控等高新技术来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既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又强调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   对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利发展阶段进行归纳,其规律可概括为三点:①从满足民生及社会需求角度看,长江水利发展由最初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民生水利发展阶段,逐步进入满足社会发展较高需求的工程水利发展阶段,而今重点又回到民生水利发展,当然这个阶段的民生水利发展质量和效果肯定是要好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生水利发展阶段,从而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这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从发展形式看,由单一的主导式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模式演变,到目前的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交叉融合发展,工程水利与数字/智慧水利相结合的软硬件并重发展。③从人与水之间关系来看,由约束水开始向约束人转变,由过去的极端化方式(防洪绝对安全、水资源大量无序开发),开始注重人水和谐和资源节约。#p#分页标题#e#   三、当前水利发展趋势及发展思路探讨   1.国内外发展趋势   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历程来看,大规模的水利及水资源工程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基本完成,进入以运行调度、资源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管理阶段。在管理阶段,更强调的是防灾减灾、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的安全可靠、管理行为的合法有序、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适宜性。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而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与自动化调控等等。相对而言,长江水利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还将继续一段时间。虽然距全面进入运行管理阶段还有一段时间,但当前以大中型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任务日益重要。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以及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和大渡河、乌江和嘉陵江上的大型梯级水库也将在未来10年建成。也就是说2020年左右,长江流域将进入以管理为主的水利发展阶段。   2.长江水利发展思路探讨   按照科学发展观,长江水利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为流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及水土流失防治,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配置,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民生水利,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大公益性投资,为民众提供更安全的饮用水保障和健康的水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关注易旱和偏远地区基础建设;基本要求是人与水及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协调好人与水、人与人、人与自然、水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构建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对流域水循环影响及对策;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好民生水利与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协调发展,注重工程水利与数字/智慧水利相结合,加强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和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流域监测监督和管理决策水平。   四、长江水利发展问题思考   1.对“民生水利”内涵的理解   民生水利的内涵,从广义上理解,一切水利工作都是民生水利,这是由水利的基础性决定的。狭义上理解,是指与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发展的水利工作。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认为当前所提的民生水利,应该更多地是指狭义上的概念,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按照狭义的民生水利概念,城镇地区的民生水利建设内容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提高居民用水安全和质量,改善城镇水域水环境,同时加强极端条件下防洪和抗旱安全保障;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首先要解决2亿多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要保障每个村民都能用上安全的自来水,其次是保障农业基本用水安全,继而是加强防洪抗旱减灾,消除数万座小型病险水库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同时注重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现阶段民生水利建设,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内容虽然基本相同,但应从高起点出发,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为民众提供更高的水安全保障;同时通过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监管,保障公平和公益。   2.通过民生水利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加快发展民生水利,让水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近年水利建设解民忧、惠民生的鲜明特点。新时期民生水利所要解决的问题,与20世纪50—60年代的基本相同,同样是农村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山洪及旱灾防治等问题。但现阶段,民众对民生水利给予的希望较高,不仅希望饮水和用水得到保障,而且还想从民生水利建设中获得直接利益。因此,民生水利工作,除了考虑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工程质量和效益,还要考虑民众参与,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协调好民生水利与资源、生态和工程水利之间的关系   当前,民生水利与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工程水利是多维交叉的,都是水利发展不同侧面的体现。从民众需求角度,希望国家加大公益性的财政投入,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好的用水保障,尤其是饮水尚不安全的农村地区,对民生水利的期待最为迫切,希望从民生水利建设中获得发展机会和利益。从水资源市场角度,水务公司和管理部门,希望从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水环境保护角度,人类取水不能挤占生态用水,要维护河流健康。从流域水利管理而言,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能更好地增强防洪调度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水利建设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图1按照民众需要的不同层面,给出了对应的水利建设阶段,可以看出民生水利是民众的基础层面需要。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水利部强调“民生水利是一切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首先应该解决的。   4.流域管理机构如何适应当前民生水利发展要求   流域综合管理的职能体现,主要还是属于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范畴,与民众基础层面需要的民生水利建设内容有些差异。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水利发展,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一是需加大流域综合规划和水利建设的民众参与和分享程度,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拉近流域综合管理高层面与民生水利基础层面之间关系;二是与地方政府充分合作,将防洪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综合业务做到更加精细化,与地方民生水利建设管理之间做到无缝对接;三是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民生水利建设中,流域机构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监督作用,以第三方的身份监督检查地方民生水利建设成效;四是要重点保证基础水利工程建设的公益性和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处理好国家水利公共投入与民众三个不同层面需要之间的关系,重点保证民生水利基础建设。总而言之,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不断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开辟兴水惠民新领域,实现民生水利新突破。#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