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实践

小议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实践

一、通识教育之于工科院校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克敌制胜”的法宝。工科院校毕业生凭借本学科范围的“一招鲜”,已无法使自己安全立足于社会。专业知识是硬件基础,文化底蕴是软性实力,二者缺一不可。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宽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成为年轻人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而这也是专业教育的短板之一,要想弥补必须通过兼容并蓄的通识教育来进行。通识教育是学生成才的需求: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成才。只有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敬业奉献,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而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顶多是一部有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并为内心的激情不懈奋斗。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道德上的善和鲜明的辨别力,以此来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学校全体课程而言的,并不只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工科院校而讲,大学英语之所以要更多地承担通识教育任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使然。大学英语是一门大学生共修的课,开课时间长,受众广,同时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使得本课程易于承担更多通识教育的职责。学者庄智象指出外语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语言一旦用于交流或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或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同时,对学习者而言,学习英语已不再是为获得一纸证书。通过英语学习,更新资讯,与国际保持同步的“终身学习”观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有限的大学英语学时内,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培养其持续英语学习能力,都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

二是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使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1年我校重新制定了本科生培养方案,新方案突出通识教育在整个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按教学内容划分,我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可分为三类:工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语言文化科学。其中工程与自然科学31门,社会科学8门,语言文化科学3门。我校通识课程设置以自然科学和校本特色的能源工程科学为主体,社会科学由与我国政治体制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组成,而语言文化科学的三门课则是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和大学英语3。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心智空间,陶冶其情操,提升其人生境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大学英语教改的新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近30年,在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中,大学英语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培养方面都取得累累硕果。课堂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经过近十年的磨合后也已稳定成熟。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完成教学模式改革后,如何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今后的重点,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势必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的一个新思路。

三、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实践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大学英语受众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前需要成熟稳定的理论指导,避免跟风、走形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先于行动,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实践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英语课程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批评能力的这一观念。由于学科内容的独特性,英语课堂是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批判性的思维,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和比较,将语言学习与思维优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心胸,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及价值观,辩证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培养多元文化审美观。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应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课堂组织、评估方式等教学形式改革转移到教学内容改革。这样做并不是否定教学形式的重要性,而是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以内容为重心,以形式为手段,改变形式与内容两张皮的局面。只有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齐头并进的同时,大学英语课堂能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继续学习能力,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外语人文性、工具性的价值。

(二)优化课程设置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出大学英语教学基础英语(EGP)加通识英语(ELE)加专门用途英语(ESP)三套车教学模式,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EGP为基础阶段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的“本职工作”,体现了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课程改革走到哪一步,这个“根”与“本”不能丢。ELE课堂侧重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及西方文明的讲解。我们以英语为载体,运用古今中外文化科学知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在吮吸知识的时刻,也汲取英语的营养。ESP也即专门用途英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包括文、理学科和社会发展等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既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也不是中学生就能掌握的基本常识,ESP教学应恰当地把握这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EGP、ELE、ESP“三套车”基础上,各高校还尝试必修+选修的开课模式。大一、大二进行基础教育。这样一是可以保证《课程要求》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为了满足当下学生对英语四级证书的要求,三是为了保证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实施。

(三)革新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课堂以语言教学为基本任务,同时又应当超越语言教学。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堂讨论要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生生、师生讨论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保证课堂讨论的深度和学生积极性,教师可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专题准备,课上汇报、讨论,课后进行反思归纳等等。无论在课堂内外,学生的能动性都比一味的知识灌输更加重要。大学英语课堂应突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并不强调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和学生参与的质量和程度。比如,通过英语课堂辩论,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辩证思维模式、逻辑性及对对手的包容等。

四、结语

对工科院校而言,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弥补由学科划分而引发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问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必修课,不仅培养英语语言综合技能,而且对思维能力、心理素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介绍世界多元社会、历史与文化,倡导人类和平与文明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促进以外语为载体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的介绍与传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建设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大学英语教改重心由形式转向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通识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同时,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配合通识教育的开展。最后,通过革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都将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作者:刘秀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