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官路官心官风官德建设的思考

基于官路官心官风官德建设的思考

资本主义社会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治生活,用普选制代替了世袭制,以任期制取代了终身制,激励了人才,出现了能人治国的局面。但是资本主义崇尚价值规律,以“钱本位”替代封建社会的“权本位”,难免使选举受到金钱的左右,致使政治运行规律打上金钱的烙印。对官路进行了改革,改“世袭制”为“指定制”(指定接班人),改“分封制”和“科举制”为“任命制”。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作了补正,提出在干部任命上要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原则。如今,我们综合运用了间接选举制、任期制和任命制,还实行公务员公开招考,部分副职领导职位公开竞岗。在农村,还开始进行公推直选的普选制试验,努力为官德建设探索正本清源的官路。

公推直选,改革官路

如果能够做到“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就能够促使官员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尊重民意。只有在基层实行公推直选,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来决定官员的乌纱帽,才有可能破解“对上负责”与“对下服务”的矛盾,才能完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公推直选,用客观事实告诉官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事实胜过空洞的理论说教。久而久之,就可以培育民众的民主意识。

官心是官德的核心

《礼记•王制》说:“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官的本义是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从官的起源来看,设立官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利益”,为民众办事。在封建社会中,许多清官“爱民如子”、“为民作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但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追求人格平等成为基本原则,“爱民如子”、“为民作主”等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主张,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公有制,官民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成为主人,官员成为仆人。官民在利益上实现了根本的一致,“为人民服务”成为官德的核心。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将为大多数人劳动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1004。还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094-1095。《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明确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官德建设的立足点。

2.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政府的行政道德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政府的行政道德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27条明文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其中也要求公务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3.加强民主意识建设,完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虽然中华文化中有深厚的民本思想,但重视民众的作用并不等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的核心是公民权利,民主政治强调的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而重民思想不包含公民权,重民的主体是君臣,民仅仅是君臣重视的对象,重民思想只是提醒封建君臣要注意自身存在的条件,重民的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地位。(1)专制制度不可能产生“为人民服务”。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基本上把官民关系看成是“官主民仆”的关系,民众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处在社会最低层的民众,对官员唯命是从,不敢说“不”,为官者怎么会产生为民服务的意识呢?(2)民主意识建设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前提。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官德,就要加强民主意识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民真正作了主人,官员才能成为“仆人”。一个社会的民主意识不强,官员就有可能滥用职权,形成腐败。一个社会的民主制度,只是民主的表征,只有深层次的民主意识才是民主精神的关键所在。中国之所以会有“官本位”思想,是因为“怕官”、“尚官”的主奴文化在作怪。

官风是官德的表现

“官风”是官员的工作生活作风。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官心,就要修炼公平正义、立廉戒贪、勤政为民等主要官德,达到修己自律。

1.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自从孔子把尧舜时代的原始共产主义概括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来,“天下为公”就成了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和理想道德,也是历代官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天下为公,要求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天下为公的核心要求是公平正义、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公平正义的政府,才能要求政府官员做出公平正义的行为。公平正义作为官德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公平,要求政府公正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二是个体品德层面的正直。只有每一个社会公民用正直的道德去维护公平的社会制度,才能保持整个国家的公平正义。

2.立廉戒贪

廉的反义词是贪。倡廉就要戒贪。没有权力的支撑,贪婪只是一种心理欲望,想贪也无法实现。官德的丧失由贪婪开始的。防止官德丧失有两个途径,一是他律,制约权力;二是自律,修养立廉戒贪的官德。(1)廉洁的前提条件是节俭。古人提倡以俭养廉。司马光认为节俭能培养高尚的道德,他告诫儿子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2)廉洁的心理防线是不贪。守住不贪,就守住道德堕落的心理防线。子罕以不贪为宝。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宋国有人获得一块美玉,献给大官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人说:“我请玉工们看过这块美玉,他们都说是块宝玉,我才敢献给您。”子罕回答说:“我是个官员,要以清廉不贪为宝。如果你把宝玉献给我,你我都失去了宝,还不如大家都保留自己的宝。”孔子认为,要做到不贪,就要见利思义,做到“三戒”,年轻时戒贪色,壮年时戒逞强,年长时戒贪利(《论语•季氏》)。(3)廉洁的基本途径是慎独。慎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要自我谨慎克制。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做到“九慎”:一慎善始;二慎微小;三慎言语;四慎嗜好;五慎欲望;六慎权力;七慎顺境;八慎朋友;九慎善终。#p#分页标题#e#

3.勤政为民

孔子继承了周朝的勤政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孔子的学生子路向老师请教如何为政时,孔子回答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强调为官者要“勤政”,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1)勤政的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周代的圣君贤臣们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李世民说:“载舟覆舟,所谊深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论君道》),成为历代帝王的座右铭。(2)勤政的评价标准是富民乐民。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民众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富民、乐民作为官德评价的首要标准。如西汉贾谊说:“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贾谊的政绩观,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3)勤政的能力要求是精通业务。勤政,对一个官员来说,不仅要按照上级的指示,完成任务;更要勤于思考,多想办法;还要勤于调查研究,杜绝瞎指挥。勤政的工作方法是精通业务。(4)提高业务能力的途径是不断学习。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迫使每个官员要不断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辨别能力;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提高工作效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修己自律

道德是自律,要求“我应当怎么做”。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官员总是生活在监督之中,有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道德监督。被监督总是不自由的,要想获得自由,就要靠自律,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本文作者: 周建标 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理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