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导入、校企合作的设置,依托建筑模型实验室教学平台,通过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尝试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应对当下新挑战的人居空间环境设计课程和提供该课程一条可能的转变思路。

关键词: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PBL;跨学科;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置背景

世界在变,需求在变,生产、生活方式在变,人们对环境的体验要求也在变。室内环境设计正在从以功能空间和装饰设计为主导的物质设计升级为处理环境场所中复杂关系的非物质设计。人居空间,这一与人的生活最为密切和亲近的室内空间,对于环境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设计教学,也更提出新的挑战。要应对这种种变化,势必对室内环境设计知识在广度、深度、综合性和复杂性上提出更高要求[1]。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必要探讨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程的改变。本课程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如何改变才能为新的设计人才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2]。自2016年起,笔者尝试依托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程的校企合作项目,引入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上的改革。后又在建筑模型实验室建成后,依托实验室平台对该课程进行了再设计。

二PBL教学原则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中得到广泛的重视。此次的研究则是针对环境设计类的一门专业课程——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PBL以“问题”为导向,是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索式学习”,是为能够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3],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来源。无论是基于问题还是依托项目,PBL都需要有一个必备的要素,就是“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的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的起点”[4]。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了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室内装饰设计、工程技术、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能量及磁场学等等。将PBL应用到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研究明白以下三点:(1)如何理解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社会功能;(2)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知识和技术;(3)如何自我学习。

三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程内容再设计

自2016年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针对环境设计本科教学在研究探讨中做出了多次整体专业层面教学改革的尝试。本次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也是在整个专业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本次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面临的新挑战,尝试重新探讨和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依托设计流程,从4个板块展开,四个感性主题背后是理性的引导学生对设计意义的思考、设计技术的研究和审美的提升。

(一)环境中的“戏”

环境中的“戏”,主要解决人物设定和场景分析。本环节的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做一个观察者,带着社会责任感,去发现“问题”。站在一个“解决问题”而非“制造装饰”的高度去进入这门设计课。这个阶段让学生暂时放下图纸,以PBL的基于“问题”为导向,首先去思考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究竟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对社会的意义和对一个家庭的意义。思考变革下,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人与居住空间的关系是什么,人对“居所”的需求是什么;当下家庭关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关系是否是健康的,需要改变吗,如何改变。这些是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程需要解决的社会层面“问题”。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是“I”、”WE”、”THEY”。三个小组的加入由学生自愿选择,三组被设定使用同一套原始平面,但三个组切入的视角则完全不同。“I”,以设计者作为独立使用者对未来人居空间用途与形式的大胆畅想;“WE”是设计者作为家庭一员,运用环境设计的手段来还原一段最佳状态的家庭关系。“THEY”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介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倾听他们的需求、洞察他们的家庭关系系统、从环境设计的视角尝试满足功能、提升品质并优化关系。每个组将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故事板。三个不同切入点,是后续所有设计内容的视角和前提。

(二)环境中的“场”

环境中的“场”,主要解决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此环节中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室内环境设计中非常重要内容——空间功能布局。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反,先让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设计理论知识及项目实战案例载入。学生完成此阶段的设计,依旧按照最初的分组,在各自不同视角下开展开功能布局。每一种视角下的空间功能布局都要满足并解决各自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合理的分区、流线和空间组织关系。

(三)环境中的“物”

环境中的“物”,界定在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的有型物上,包括了材料、界面的设计、家具设计及选择、功能性照明设计。在一个具体内容的学习中,PBL基于的“问题”被延伸到了更细致的具体问题,“问题”更具有边界性,学生知道在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是什么,带着问题去听课、查找资料,并逐个解决设计中每一个遇到的难题。

(四)环境中的“情”

环境中的“情”,包含了承载文化和审美的软装设计、气氛渲染的灯光设计,也包含人居空间物理环境以及环境中的能量设计。这个部分的设计在最早的住宅设计中并不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被关注。但当下,这些被物质化承载的非物质内涵却越来越成为环境体验的重要因素。软装设计、灯光设计等在室内环境设计中都已被独立成不同的职业细分。此课程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站在室内环境设计全局立场上,做到能够初识设计内容和掌握设计方法。

四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模式再设计

(一)设计思维的引入

课程改革旨在为未来输送具有前瞻性的合格室内环境设计师,以原有教学大纲为基础,课程重新设计后,将“设计思维”为导向和切入点引入环境设计课程中。设计思维始于人,以人为中心,理解空间各关联者的渴望和需求,以此作为起始点,寻求突破性创新[5]设计思维最早应用于产品设计,但此次课程中,我们将更多引入设计思维的模式,打破环境设计始于“技术”。

(二)校企合作的融入

PBL无论是基于问题还是依托项目,其核心是解决一个有意义、有挑战的“问题”。对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应该是基于遇到的“问题”和课题中的“项目”。课程中,笔者引入校企和做的教学模式,企业专家进入课堂,以课题讨论、作业指导、讲座、工作坊实战等几种平行的推进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置的课题。例如,设计阶段后期的软装设计,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优秀软装设计师介入课堂,以实战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软装的初识和设计尝试。

(三)跨学科的介入

PBL之所以具有魅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多学科教学中被应用,是因为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一个探索式学习模式,建立一个可以自我学习的驱动,养成一种正确的自我学习惯性。这背后涉及到跨学科、跨领域打破壁垒的学习,此时,对该课程任课教师将是极高要求和极大的挑战。本课程就技术本身涉及到诸多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技术”之外更关注到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心理学、视觉美学等诸跨学科领域。此时,跨学科教学的介入成为必然。课程前期的讨论阶段,哲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研究博士将参与到每一组的讨论中,从各自的视角与学生共同分析“人居”的设计主题,帮助学生跳出图纸去多维度的探讨设计命题。

五结语

PBL模式的引入,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题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不同的纬度思考问题。最终再回到我们所学习的专业领域,把不同层面的考量关联起来,来完整的完成一个室内环境设计方案。通过引入设计思维,通过校企合作的融入和跨专业的介入,把所要面临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此门课程较好的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促进了学生对课题中设计对象的多视角理解和探索;(2)有效的实现了创意广度与实践深度的密切关联性;(3)有助于以设计师的角度来解决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中“真实世界”的问题。课程也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开放的态度。以人居空间的主题,从各个视角去给予有意义的、开放性的指导,如何把企业的实践、跨专业的介入形成更紧密而有效的关联,将是一直需要探索的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马谨,娄永琪.基于设计四秩序框架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装饰,2016(6):108-111.

[2]马谨.延伸中的设计与“含义制造”[J].装饰,2013(12):122-124.

[3]董赤.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胡澜紫月.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基础教学的探索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胡虹.室内环境设计专业“表现图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J].装饰,2006(05):120-121.

作者:王卓 单位:上海应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