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毕业演讲稿范例

于毕业演讲稿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1

1.理论契合度

PBLI教学理论于上世纪初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鼓励浸入式学习(immersedlearning)及整体和综合的学习方式(Dewey,1938)。其基本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辅助下选定具有研究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资料搜集、阅读、分析和讨论等一系列项目活动(projectwork),最后完成计划中的目标(即项目产品projectproduct,形式不一,如口头或书面报告),产品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Beckett,2006)。

Stoller(2006)总结过在二语和外语学习领域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常表现出的八种收获,其中包括:对学习体验和语言的真实感受;高度的积极性、参与性、愉悦感和创造性;强化语言技能,语言输出机会增多,语言输入得到改善,目的性较强地对语言的形式和其他方面进行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方面知识增加;学习自主性、自发性、自我学习责任感增强。项目式语言教学的独特新颖之处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在教学目标、学习项目的组织与过程、项目产品、项目评估、新的师生角色与定位等方面均与传统的课堂教材讲解的教学方式迥然不同。它体现了杜威主张的“体验式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按照“基于内容的教学”思路,并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具有相同的理念内核。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需要译员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另外还需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梅德明,2008)。口译员的实践经验与对特定领域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其语言能力的临场表现。

常规口译课堂无法有效涵盖和给予以上口译训练中必要的元素。实际口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译前准备往往只能由学生自发进行,过程无法控制,口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极影响与建构贡献较为有限,且课堂活动效果常受学生现有词汇量与主题信息量的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入实际口译工作现场的紧张氛围与情境,因此在口译教师为主导的教室里,训练中的随意性增加,职业素质无法得到培养。PBLI理论内在固有的教学思路与训练方式却能填补以上分析中的常规口译课堂的欠缺,从各方面促使学生得到发展。一是综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确保学生口译中输入与输出的意义与有效性(inputandoutputefficiency)。二是融合content-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大幅度增加学生口译主题信息量,深度扩充口译中必备的百科知识与相关专业词汇。三是融合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任务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译前准备中目标明确,并重视口译译文的质量,从而为口译训练过程带来更强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四是兼顾processorientation(过程导向)与productorientation(产品导向),不仅着力于译前准备,更重视最后的口译产品质量。

项目产品,即现场口译工作,经过多方评估和改善,能有效促进下一阶段学习与训练活动。五是促使口译教师角色改变,从课堂管理者、知识信息的直接给予者、机械训练者与唯一评估者,转变为口译准备与训练中的向导、辅助者、支持者、组织者和评估方之一,使学生培养在口译前准备与口译产品产出中的责任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从而提升口译教学与训练中的效率。六是创设真实口译职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口译职场的氛围与情境,逐渐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杜威提出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项目式教学理论的核心,口译课程项目产品可设计为口译工作任务,增加学生职场应变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项目教学理论与本科口译训练存在着独特的契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能在训练口译这种高级技能的同时提升和夯实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拓展百科知识,并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与技能。本科口译教学实践者需要逆向思考口译的教学与训练思路,否则口译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效果不佳。

2.建构结合模式

下面笔者将尝试提出项目教学理论结合本科口译教学与训练的模式建构方案,并以图一进行展示。按照项目式语言教学的常见操作方案(Fried-Booth,2002),在确定口译主题后,师生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以下活动。第一,学生形成互助合作团队。第二,团队或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或搜集、阅读大量相关文字材料、音频与视频,通过读、视、听获取并熟悉主题相关知识与词汇;将阅读或视听过的材料记录在团队日志中。第三,基于获取的主题相关内容与语汇,团队写出针对该主题英文或中文演讲稿一篇。第四,团队准备演讲稿的参考译文。第五,模拟会议现场,团队利用演讲稿在课堂上作演讲。第六,演讲者团队外的学生对演讲者的讲话进行交替传译。第七,演讲者团队基于参考译文及教师准备的口译员评估表格对口译者进行评价;口译者按照自评表格对自身口译工作和过程做出评价;口译者按照公众演讲表格评价演讲者。第八,口译教师进行评估与总结。在此过程中,课堂应设计为真实口译场景,教师应将职业规范与素质等要求体现在口译评估表格中,并在进入口译现场前对学生着装等方面作出一定要求。

二、项目教学理论下本科口译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简介笔者教授的“口译(二)”课程设计包括六个全球问题的主题。在前期课程中,学生已学习过口译基本理论与技能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过较为基础的演练。因此本课程设计以主题为纲,将口译技能与语言、百科知识、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进行整合。

2.课程准备材料作为课程主讲教师,笔者事先搜集每个主题中学生将使用的材料,尽量选取反映该主题最近动态的语言材料,包括来自白宫官网的音频与视频、各种会议讲话录像、录音及文本、TEDTalks及课程参考书中主题常识资料影印件等。资料数量较为庞大,学生可从中选择适合自身水平与兴趣的文献进行译前准备。参考项目式教育理论相关文献(Doherty&Eyring,2006)与口译评估文献(蔡小红,2007),教师准备了三种评估表格:演讲者团队使用的对《口译员评估表》口译者使用的《口译员自评表》;口译者使用的《公众演讲评价表》。三个表格分别体现课程与教师强调的口译质量与职业素质导向、口译技能使用导向与公众演讲技能导向。

3.“全球环境问题”主题口译课实例“全球环境问题”(GlobalEnvironmentalIssues)是本课程六个全球问题之一,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具有高度现实意义。此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译前准备,获悉以下方面的背景知识,获取相关专业词汇与此语境其他常用语汇:环境及能源组织相关常识;当前有何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做出的努力;主要发达国家应对之策;中国的努力与方向。该主题口译课共占用4课时。共有6个团队的演讲者上台讲话,讲话长度均控制在5分钟以下;演讲的内容由演讲者团队外的学生上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演讲者坐台前,口译员站立于左侧作笔记(也有口译员选择坐在演讲者身旁),完成口译任务。按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较正式服装出席。演讲与口译结束后,演讲者团队、口译员双方填写表格与本主题团队日志一同上交。根据表格与日志,教师对学生的译前准备、口译技能与职业素质进行了总结与评估。

在本主题课堂口译现场,可以观察到学生对口译职业规范由训练前的疏漏变为熟悉,体现职业素质提升及语言与仪态的控制加强。演讲稿的长度与质量较之前主题出现改善,表现为论点清晰、论证有力、论据详实,语篇组织的逻辑层次更清晰严密,层次间连接语的使用意识增强。演讲者更注重公众演讲中的技巧,在身体语言与声音控制上有显著进步。担任口译任务的学生虽有部分仍受到自身语言与百科知识的局限,但职场应对策略表现出积极提升,在公众演说技能上也有相应提高,表现在对口译内容把握不准时对语速、语调、音量等控制的加强。在最后的评估与总结中,教师向学生反馈了教师对于口译员现场笔记及口译译文内容与传达方式上的意见,详细分析了本主题口译现场中学生在口译职业规范与素质上的进步与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本主题关键词汇、表达方式与重要观点,并抽取学生演讲稿中部分内容进行了目标语信息重组与口译应对策略的示范与讲解。

三、结束语

本文以“全球环境问题”口译教学为例,试图构建项目式语言教学与本科口译教学的有机结合模式,期望能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语言、知识、口译技能、职业素质四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更从容应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口译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将口译能力设置在高年级学生的训练之中。这一阶段的口译训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达到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达到设定的语言水准与能力要求,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的个人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本科毕业生,才能满足MTI课程对于语言功底与百科知识的需要,或在本科毕业后承接口译任务时能基本胜任。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2

小组活动也可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指教师将学生分到异质小组中,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而小组活动则是最契合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做法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专业特定与共通的语文能力目标,再根据能力目标确立相应的教学项目,组建语文学习小组,要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具体点说就是以小组成员分工再合作准备最后推代表上台展示的形式组织实施。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展示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在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势互补,荣辱与共,彼此增进了情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活动有着诸多优点,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期待也很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容易成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组之间水平不均衡,影响积极性。

无论是以寝室为单位还是自由组合,成立的项目小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小组成员几乎个个活跃甚至优秀,而有些小组成员性格相对内向,语文素养欠佳。尽管每次活动挺努力,但活动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组员积极性受挫。

(二)对有些活动项目兴趣不高,质量不保。

比如工科男生多,文科女生多,同样是经典诗文朗诵赛,工科男生的兴趣就不及文科女生。缺乏兴趣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工科班的朗诵活动质量就差强人意。但比起演讲比赛,无论工科还是文科学生,都对朗诵赛更感兴趣。不仅因为朗诵比演讲更具观赏性,而且因为朗诵材料不需要动笔写,只要找来经典、感人的诗文熟记背诵再朗诵即可,而演讲稿则要自己写作,熟记后再脱稿演讲,相对较难。所以往往仓促准备,甚至敷衍了事,质量当然不高。

(三)单打独斗,影响质量。

在教师布置下一个活动项目后,有些小组会抓阄决定谁代表小组参加,或组内成员轮流,一旦定下来,这次活动就成了某位同学一个人的事了。失去了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再合作的准备,光是推选某个同学参赛,没有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就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四)认识有偏差,参与面不广。有的学生认为活动是寝室长或组长的事,是好学生的事,跟自己无关,消极对待每次活动。有的学生生性内向、胆小,每逢活动,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所以有的小组每次活动都只局限于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或个别积极的学生参加,甚至寝室长全包。参与面不广,违背小组活动初衷。在目前的高职语文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因素分析

根据对小组活动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习任务因素

任务因素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就是围绕学习任务开展小组活动的。在任务因素中,要考虑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如是否需要学生具有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否要求学生用复杂的语言表情达意,是否需要较复杂的双向互动形式。任务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应该做到难易结合,按一定的梯度有序进行。比如我们设计的训练项目“自我介绍”这种单向的信息输出训练任务就相对简单,而演讲赛包含多个子任务(写演讲稿和上台演讲)就较复杂。辩论赛对思维和语言的要求最高,而且是双向互动,双方需交换观点,针锋相对,进行争辩,所以这个任务最复杂。除了任务的复杂性外,还要考虑任务的意义,也即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学习任务因素的这几个方面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成员及合作关系因素

小组成员及其合作关系因素也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包括小组成员的语文素养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高低、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及其参与程度、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等。一个活动小组,组内成员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我们教师希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帮助带动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进步,但现实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表达能力强的垄断了发言机会,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却不敢发言,不敢上台展示自己。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和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文科学生认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学习动机较强,参与程度较高。而理工科的男生,他们认为工作后更多的是与机器而不是与人打交道,所以对这些培养语言能力的活动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活动参与程度,有些成员活泼外向,能说会道,善于表现自己,便能积极参与活动。有些成员则文静内向,胆小甚至木讷,不敢也从未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当然也就不愿参与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如果人际关系融洽,那么合作关系就好,团队的凝聚力就强,活动的有效性也高。相反,小组成员间合作关系不佳,小组活动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

(三)教师角色因素

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师生的角色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掌控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活动的引导者、监控者,活动展示的评价者。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角色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如果就放任不管,活动质量肯定不理想;相反如果能全程参与把控,积极指导点拨,活动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在学生合作准备过程中,教师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学习资源,将影响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师如果不鼓励表达能力不佳、胆小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将会不断推诿、逃避直至学期结束。相反如果能积极鼓励并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提振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如能随时掌握小组活动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一起解决,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合作,也会让活动质量更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是否能及时以各种方式评价、反馈,是否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是否兼顾评价小组集体和小组个体,教师的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有效设计任务

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成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是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本文所提及的学习任务就是我们根据学生能力目标确定的几个训练项目,不包括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基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认为,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根据任务因素中任务的意义和相关性等因素,我们确定了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经典诗文朗诵赛、主题演讲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求职面试等训练项目。根据任务复杂性的因素,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我们把单向性的信息输出训练如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等训练任务放在课程前半段,把对思维和语言要求较高的、需要双向互动的较复杂的任务如辩论赛、求职面试放在课程后半段。前文已提到,学生喜欢参加朗诵赛而不愿参加演讲赛,因为演讲还得写演讲稿。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我们在重新设计时就把演讲赛分成写(演讲稿写作)和说(上台演讲)两个学习任务,两个任务互为先后,互相联系。每小组成员先围绕主题分别撰写演讲稿,再评选出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在此基础上,小组再推选一位擅长演讲的同学演讲。任务分解之后,训练难度降低,训练更有序,活动质量也更高了。社会热点辩论赛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设计辩题,可以提供多组辩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才有可能辩得激烈,论得深入。另外也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设计辩论训练时可以改变辩论规则,可以以行政班级(一般是两个行政班组成一个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辩论,只设一个主辩陈辞,一个总结陈词,其他学生都可以参加自由辩论。规则灵活,要求降低,参与面更广,“人人参与”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二)有效组建小组

分组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语言能力、性别、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为好。自由组合后,每组确定一个组长,组长人选可以由组内成员举荐或个人自荐的方式产生,原则上由组织协调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经充分酝酿讨论后给小组命名,力求组名有创意,富有个性或鼓动性。自由组建的活动小组,一般来说凝聚力更强,参与度更高,活动有效性也更佳。当然也可能出现有个别小组不积极、不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做思想工作、课外辅导或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提高活动的成效。

(三)有效组织实施

活动小组组建完成后,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项目训练,要求每个成员在一学期中必须代表小组至少参加一次活动,至少上台展示一次,且个人的成绩与小组成绩息息相关,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布置一个训练项目,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教师同时尽可能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素材及资源。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比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书报告会活动,每小组选择教师给出的系列问题中的三个问题,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再集中分析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结论,不能统一就都保留。再分头搜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推选擅长电脑的同学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制作成PPT,最后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能避免个体成员的单打独斗,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活动的成效就得以保证。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跟踪、参与和把控,随时向组长了解该组的活动进展情况。学生遇到困难,适时跟进辅导;发现矛盾,及时帮助化解。合作不积极,动员加鼓励。组内鼓励合作,组间强调竞争。每小组在展示合作成果的同时也要进行组间的比赛,促使每小组拿出高质量的成果来竞争。所以为使活动(比赛)更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还需要节目主持人。可以事先在全班范围内推举两位主持人,最好是男女搭配。让他们设计活动方案,对赛事作精心策划。优秀的主持和策划能组织好整场赛事,能调动现场气氛,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四)有效总结评价

小组活动一结束,教师就要及时总结反馈。肯定每个小组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使小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肯定态度端正、积极合作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组,让他们对小组活动保有信心,再接再厉。还要表扬此次活动表现突出或有明显进步的个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在评价方面,首先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对今后的学习能起到调整或鞭策的作用。而且学生参与了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对组内成员的表现比较了解,所以学生的互评也有相当的说服力。其次倡导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既要重视对小组活动质量的评价,即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与组内成员合作情况的评价,也即过程性评价。这样能避免单打独斗,扩大参与面。最后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些评价模式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五、结语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实训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惊人的飞跃式进步。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来说,在经历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之后,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尤其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时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更加突显。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该门课程的开设和教育教学必须深入及探讨。

一、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

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一开始是承接着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的,也就是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上,于是大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小到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着眼点都是放在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旨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积极培养“天之骄子”、“顶尖人才”的理念之下,加上当时国内环境的单一单纯,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祖国建设的各种技术人才,成绩斐然,功不可没。直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各大学开始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许多文化素质的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就长期面对各专业学生开设了“文艺欣赏”、“美学”、“音乐欣赏”、“中国文化概论”、“书法”、“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教育对象的转变,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大学本质是什么”之问,于是就有了“育人说”、“素质教育说”、“复合型人才说”等等;再后来,也有“创新型人才说”、“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说”,不一而足,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大专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纷纷推出各种举措,笔者所在的大学在政治建校中不断突显公安特色,新开办了一些公安专业,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学生和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建构校局合作新模式,如今配合省厅的智慧新警务,创新公安工作的号召,打开我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办学模式。2018年7月,我院与珠海市公安局联合举行了交流活动,我们了解到,如今公安队伍中首先需要政治素质高、人格健全、有积极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人才也就是素质高人格健全的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不是回归了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让人脱离蒙昧、走向文明吗?如果连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事情都有可能白搭。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提出,中国教育要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在当今社会多种观念俱存、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要保持积极向上、友善感恩、良好的人生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担负起重任,砥砺前行,为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统观四十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是伴随着办学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大学作为必修课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时数均在50至100左右,最著名的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中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长期成为经典霸主地位的权威教材,长用不衰。后来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大实操性课程,就把大学语文课取消了。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早地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选修课,这个影响比较大,不少学校也乘势纷纷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即使仍保留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也减少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有的改为选修课。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黑暗期。进入新时代,不少专家发出呼吁应在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就在2019年3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议案,建议在全国各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那么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就愈加重要了。

二、加强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积极提升和扩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笔者在高等院校工作了33个年头,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文艺欣赏、美学、唐诗美学、公文写作、公安文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在此仅就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略谈一些教学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语文教育包含着对于语文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性及其功能性的开掘和培养,而要实现语文教育则必须借助语文教学的手段,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不忘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巨大内涵的彰显及对其功能作用阐述,并加强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旨在为积极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大约有这样几个说法:一是工具课,重点放在字词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二是文学课,因为大学语文教材多遴选古今中外文库里的名家名篇,授课老师也多是中文系毕业的,因此自然地把它按照中文系的文学课来讲授欣赏了;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浪潮,到了新世纪,更是由于通识课的普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际上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的,不少高校把它由必修课变成了必选课乃至到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取消了,改由其他更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替代。四是新近看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主张“语文是一种形式训练课,训练的是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大学语文无论哪种定位,大学语文课的诸多功能在这里实际上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显现的,也就是说其实它具备了至少上述四种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设并上好大学语文,让我们的大学生国学素养更高、人格魅力更大、语文运用能力更强。第二,深入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高考还是职称的晋升及出国深造等等方面,外国语成绩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时代,处处以外国语学习为杠杆,学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国语,也就相对忽略了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及继承,国民的国学素养没有真正普及,应有的一些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如今是到了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时候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更要积极挖掘大学语文课的丰富内涵,这里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比如仁爱、爱国、积极进取、美好梦想的执著追求、美丽爱情的向往、思亲念祖、怀念亲人朋友、忧患意识、怀古伤今、以古为鉴、不趋炎附势、保持人格完整、尊老爱幼、师生情长等,不逐一而足;也有对于世界主题的关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向善向美、平淡安详、简朴归真、知足感恩等;更有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与歌颂,高山流水、飞流瀑布、明月白云、花好良辰、田园牧歌、牛羊成群、袅袅炊烟、静谧寺庙等等;还有人这个群体和个体的情感宣泄:痛苦、失望、悲哀、怨愤、无奈、渴望、挣扎、希冀、希望、企盼、遥寄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普遍应有的特质和精神及生存状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思考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大学生树立更加高远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的进步。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性,比如字词认知、听说读写、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等,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大学语文课的应试性更加突显,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申论、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等部分的考点,适当引导和训练,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大学语文课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赋闲课程,而是与他们的未来人生息息相关的,只有学好大学语文,才能更好地突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陪伴他们终身的宝贵财富。

三、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实训环节的探索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4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性趣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5

1.临时设计话题,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临时设计话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通过口头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述,其他的同学可以根据讲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再让学生到讲台口头表达出来。通过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而不是所有的发言都要提前打好草稿。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临时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做到有感而说,不至于陷入没话可说的局面。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点评,指出优、缺点,但必须要以肯定的语气为主,一切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目的。

2.通过辩论课,训练学生运用准确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学期都应设计几堂辩论课。因为辩论可使学生的思想变得缜密、敏锐,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的能力。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的热门话题,并且给学生一定搜集材料的时间,以免在辩论中无话可说。在辩论课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怎样发现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力的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时时提醒学生,控制好情绪,使学生把握分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准确、有理有据的语言才是取得辩论主动权的法宝。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以引起学生注意,扬长避短,使辩论课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用得最多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处理日常事务、与外单位洽谈业务时都必须用到的文字工具,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模拟情境中,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例如,指导学生搜集本地的旅游景点,并让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点,写一份游览简介;如果学生要参加竞选班干部,就要写一份有针对性的演讲稿。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写专业介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写作主题时,应该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围绕如何解决问题进行相应文体的写作,例如学生因事需要请假时、专业不合适需要调换时、班集体要外出搞活动等,教师在讲课时可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情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二是勤写多练。“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这句话,在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适用的,要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就离不开勤写多练,而联系学生各个时期实际来设计写作主题的训练,更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个人的学期计划,在学期末的时候布置学生写好学期总结,并运用实例说明写好计划以及总结的重要性;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一份到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的活动方案;针对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会写求职信、应聘信以及制作个人简历。此外,还可以根据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总之,联系学生实际及关注社会热点的勤写多练,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接受教师的“统一答案”,尽管这些答案是经过教学专家组织出来的,是最标准的答案,但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令学生的思想动起来,尤其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即将走进社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求“同”为求“异”。学生学习某篇文章之后,必然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不同,所以对于同一文章,甚至同一语段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理解、感悟来替代学生异彩纷呈的思维,应积极倡导学生去自我感悟、品味其中的感情。例如在讲授爱情诗二首即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时,两位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所追求的爱情各有不同,教师可以把作者所追求的爱情形式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两位作者的态度及所追求的爱情形式上,教师没有必要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在不离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对爱情的想象力,感悟出自己的爱情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理解能力的提高,才会使学生逐步成熟。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突出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是互动教学。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管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教学参考书要求,只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可自圆其说的,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掌握大局,适时引导,保证教学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二是增加教学内容。教师要打破单一的语文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史学、哲学、论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博览群书,以丰富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三是营造思辨的教学氛围。人文教学不像数理化那样可以直接将理论以简单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针对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口头讨论,让学生习惯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等问题的沉思和追问四是提升审美能力。优秀的文章蕴藏丰富的文化内容、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人间百态,进行美妙的文字之旅,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理性得到发展,心灵得到陶冶。

四、结语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6

1.临时设计话题,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临时设计话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通过口头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述,其他的同学可以根据讲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再让学生到讲台口头表达出来。通过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而不是所有的发言都要提前打好草稿。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临时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做到有感而说,不至于陷入没话可说的局面。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点评,指出优、缺点,但必须要以肯定的语气为主,一切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目的。

2.通过辩论课,训练学生运用准确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学期都应设计几堂辩论课。因为辩论可使学生的思想变得缜密、敏锐,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的能力。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的热门话题,并且给学生一定搜集材料的时间,以免在辩论中无话可说。在辩论课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怎样发现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力的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时时提醒学生,控制好情绪,使学生把握分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风度,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准确、有理有据的语言才是取得辩论主动权的法宝。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以引起学生注意,扬长避短,使辩论课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用得最多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处理日常事务、与外单位洽谈业务时都必须用到的文字工具,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模拟情境中,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例如,指导学生搜集本地的旅游景点,并让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点,写一份游览简介;如果学生要参加竞选班干部,就要写一份有针对性的演讲稿。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写专业介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写作主题时,应该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围绕如何解决问题进行相应文体的写作,例如学生因事需要请假时、专业不合适需要调换时、班集体要外出搞活动等,教师在讲课时可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情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二是勤写多练。“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这句话,在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适用的,要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就离不开勤写多练,而联系学生各个时期实际来设计写作主题的训练,更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个人的学期计划,在学期末的时候布置学生写好学期总结,并运用实例说明写好计划以及总结的重要性;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一份到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的活动方案;针对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会写求职信、应聘信以及制作个人简历。此外,还可以根据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总之,联系学生实际及关注社会热点的勤写多练,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接受教师的“统一答案”,尽管这些答案是经过教学专家组织出来的,是最标准的答案,但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令学生的思想动起来,尤其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即将走进社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求“同”为求“异”。学生学习某篇文章之后,必然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不同,所以对于同一文章,甚至同一语段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理解、感悟来替代学生异彩纷呈的思维,应积极倡导学生去自我感悟、品味其中的感情。例如在讲授爱情诗二首即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时,两位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所追求的爱情各有不同,教师可以把作者所追求的爱情形式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两位作者的态度及所追求的爱情形式上,教师没有必要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引导学生在不离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对爱情的想象力,感悟出自己的爱情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理解能力的提高,才会使学生逐步成熟。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7

关键词:内容本位教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国际会议

1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强调客观科学、侧重陈述事理的文体,相比于其他英语文体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工科类大学在本科阶段一般均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在本科毕业基础上,进入后续专业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教育过程。鉴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阶段性和本质不同,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同学们对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上,而应侧重于学生思想的凝练和表达上。本科阶段侧重于信息“吸收”,研究生阶段侧重于信息“创造”与“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程,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思想的一种能力培养。在如今加强国际化和创建“双一流”的背景下,用英语来表达专业思想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1]。除此之外,我国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指出,促进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顺应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尤为重要。在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英语作为连接世界各国相关技术知识的桥梁,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英语是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知识,进而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2]。同时,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进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3-4]。专业英语在此方面更显得尤为的重要,促进专业外语教育改革响应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依然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上,而将教学内容主体放在专业词汇学习、专业经典文献阅读、专业内容翻译上。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跟进最新的发展趋势,而在内容上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材。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以最新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将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应用于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

2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位教学理念(ContentBased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理念)由St.Lambert在20世纪60年代外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沉浸式”教学演化而来,这种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理念借鉴了“二语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5]。CBI理念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至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在由学科内容营造的语境下,学习新的信息,其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不同专业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能很好的与专业学科背景相结合学习外语。CBI教学的关键是“将语言教学的基础放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水平”。比起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枯燥的语言学习,CBI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为强调的是通过学科内容来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语言来学习语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做到在“用中学”[6]。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热点就是该主题的优选材料。

3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的应用流程及实例分析

最新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往往能展现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是连接世界各国最新技术知识的理想落脚点,也是我们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将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1)专业知识准备。教师在这一环节根据选取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资料,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如介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增材制造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传热学、凝固原理等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经典教材供学生复习,回忆并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同时提供若干篇相关的学术文献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掌握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专业英语词汇。基于背景知识准备阶段的学习材料,本环节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上一阶段发放给学生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相关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选择关键例句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或是作为疑难句供课上讨论用。(3)听力预热。教师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布置课前听力练习任务,听力材料一般为国际会议中演讲的前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懂大意基础上,模仿听力材料中演讲者的语音和语调。(4)国际会议现场模拟。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国际会议录像,学生学习后在课堂上仿照国际会议的形式以参会嘉宾身份用英语进行提问,教师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之后身份互换,教师以参会嘉宾的身份用英语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要求每小组在短暂商议后派代表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5)演讲模拟。教师在播放完会议录像后,根据演讲者的总结与展望,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演讲稿,并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包含主题演讲和问答两个环节,前者主要介绍本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围绕该方案的问答或是疑难问题讨论,并由1~2名代表做课上演讲。作者以2019年8月20日召开的The10thPacificRi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MaterialsandProcessing国际会议中来自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的Prof.LinLIU报告“Researchstatuesandprogressofsolidificationstructureandgraindefectsinnickel-basedsinglecrystalsupealloys”为内容,采用上述流程应用在2020年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经过该方法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在专业英语能力方面,听说能力上提升明显;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深刻的掌握了凝固和冶金学的相关内容及其和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相比没采用该方法的往年,学生专业英语听说部分成绩提高28%。但同时首次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跟不上演讲者。因此,实施过程需要更加重视前期基础的培养,增加流程中前三部分所占的比重。

4结语

于毕业演讲稿范文8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应用文因其针对性、规范性及权威性的特点,致使应用文写作课程常给学生以“枯燥”、“呆板”、“单调”的印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情境教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引入或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工作、生活情境,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应用文写作课堂的机械与沉闷。

2.综合锻炼思维,全面提升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可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工作、生活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在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师单向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作为被动接收者,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而“情境写作”,要求教师突破单一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工作、生活等真实的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性意识,启发学生锻炼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组织、沟通、合作、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参与思考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情境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但大学生课堂因其教学内容的系统和深入,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如何将“情境教学法”更合理地应用于大学课堂,如何符合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的实际需要呢?笔者认为,对情境的创设和引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工作情境。

公文写作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授课内容多为决定、请示、细则、讲话稿等公务文书,与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于此类文体无从下手、兴趣缺失,反而成为实际教学中的“硬骨头”。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创设形象具体的工作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社会实践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公文写作的教学实效。例如,在课堂上播放网络上公开的党政机关会议录像,要求学生根据会议内容练习写作会议记录,锻炼学生现场写作能力。再如,学习“经济文书”一章时,可让学生分组作为经济合同的“甲方”和“乙方”,设计经济合同商议的内容并就其进行模拟谈判,课堂氛围往往活泼而热烈,学生能够较快速地掌握经济文书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

2.创设角色情境。

利用应用文写作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堂内创设角色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进行应用文模拟训练。例如,简历和求职信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组织“模拟招聘会”,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扮演“求职者”或“招聘人员”。“求职者”需提前撰写简历和求职信,并在模拟招聘会上进行自我介绍、阐述求职意向、回答相关提问,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求职文书的撰写并明晰自己的求职目标,感受招聘现场的紧张气氛;扮演“招聘人员”的学生,也可以在审核简历、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需求、了解求职者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求职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

应用文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将授课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共鸣与体验,又能够系统学习日常类应用文文体。例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难免要请病假、事假,涉及到条据写作的内容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导入;学生干部在学生会、社团竞选时需准备演讲稿,班级干部常常帮助老师传达通知,这些文体都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如需申请助学贷款、评选先进或申请入党时,都需要撰写相应的申请书,教师可根据这些实际事例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具体情境中进行应激体验,从而加深对日常应用文写作方法的认知。

4.创设体验情境。

模拟情境虽能有效创建或还原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在教学手段、场景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种种局限。归根到底,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如果有资源、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将模拟情境带入真实的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应用文的适用场合和写作技巧。学校可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积极参与与应用文写作相关的活动。真实体验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让学生在社会中亲身体验和运用应用文知识,这样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更为难得和珍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