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范例

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范文1

1.1使命和愿景

(1)使命:

建立一支能够弥补专业之间界限的研究团队,并创新医疗技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培训转化实践和先进技术。

(2)愿景:

通过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来简化新发现进入临床的过程,以改善全球健康状况。

(3)价值观:

正直,仁慈,责任,尊重,卓越和执行明确的目标。

(4)战略重点:

转化研究和教育基础设施;注重多学科领先技术平台;通过科研合作网招聘精英和专业员工队伍;创建一种支持全球协作和转化新发现的文化和网络;以调动社区为使命,通过研究来改变医疗保健。

1.2研究空间和设施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占地面积40877m2,大楼共12层,150个实验台;医院内部有额外9290m2的研究空间。其中转化研究大楼拥有能够容纳90名主要研究员的开放实验室,拥有增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设施,还拥有两个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以制备临床级放射性药物、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研究的开展;拥有先进的手术模拟训练设施。该研究所拥有用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所需的最先进影像设备。主要包括:拥有最先进的商用级SPECT,大口径MRI和PET;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内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场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1台能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在cGMP的放射化学实验室中有9个热室(铅盒化学实验室),用于生产放射性药物。研究所能提供20项核心尖端试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分子诊断学、蛋白质组学、流式细胞术、病理、生物医学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支持、芯片和血清/组织标本库。

1.3研究资金和项目

2013年,研究所有1450万美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资金和3700万美元校外资助资金,总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2亿美元。2013年底,研究所拥有840个临床研究项目,形成了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及表观遗传学、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移植免疫学、基因组医学、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积累,在癌症研究上形成了领先优势,成立了3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的多学科中心:创新癌症研究中心、德州纳米医学癌症中心和癌症发展系统化模拟中心;并形成了3个跨学科优势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医学、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转化影像。

1.4合作机构与人员

目前,研究所拥有270个成员和1400个具备资格的研究人员。美国国内合作伙伴主要有威尔康乃尔医学院、休斯顿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在内的多个国家有合作。

1.5培训与教育

研究所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与创新,使先进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和转化。目前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视频编辑套件。负责监督500多名学员研究,具体项目包括:学术课程、本科生暑期学生计划、研究生2年培训实习、医疗研究项目、博士后培训计划、临床科学家与研究系列讲座、实习项目等。学员来自于美国全国各地合作大学以及国际合作伙伴。

1.6管理与运营

研究所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独立运营模式,执行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事务,下设交流与对外关系办公室、辐射安全办公室、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公室、治理与学部事务办公室、资助和合同管理办公室、中心实验室运营管理办公室、休斯敦卫理公会学院、研究受试者保护办公室、科研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转让办公室、科研权益冲突管理办公室。研究所重点管理领域包括:

(1)成员及资格认证管理。

包括科研资格认证、研究所成员管理、成员入职培训等。

(2)资助和合同管理。

包括科研经费审核。

(3)技术转让。

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确定哪些专利、发明和其他知识产权可转化成商业产品和服务技术。

(4)科研权益冲突政策。

确保科研设计、实施、报告和公布的研究不会因实际或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失之偏颇。

(5)卫理在线研究技术倡议。

允许以电子方式提交的所有行政审查和批准、IRB、IACUC、赠款和跟踪、合同意见书等。

(6)研究受试者保护。

负责监督涉及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限制材料研究的审批程序。有关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研究生物制剂,经过机构审查委员会、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审核。

(7)技术攻关。

支持其研究人员自动执行管理流程,包括管理应用程序开发和实验室技术运作。

2对我国医院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启示

2.1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是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

(1)重视转化医学是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根本。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间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意义及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为重点,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对我国医学研究机构而言,从传统的基础研究向重视转化医学研究转型,或是建立以转化医学为重点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意义重大。

(2)注重成果推广和培训是临床医学研究所的价值体现。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较为完整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丰富,培训设施先进,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更加体现了临床科研为临床服务的思想,这些硬软件设施保证了临床科研成果更加迅捷地向临床应用转化,直接产生生产力,为提高社会健康水平服务。

2.2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学科交叉融合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意混合传统部门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和背景的科学家团队进行合作和创新研究,以解决人类多个关键领域的疾病。学科交叉融合和整合创新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全基因检测技术等,与各传统医学学科融合,将面临共同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不同学科整合在一起,协同研究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我国医院在设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也使得在大型综合医院设立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变得意义重大。

(2)引进先进设备和建立综合技术

平台有利于提高研究所运营效率和发挥资源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流的技术平台是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取得的卓越科研成就的重大保障。如该研究所拥有国家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设施、最先进的模拟手术设备等,都是国内研究机构在建设思路上不具备的。共有的设备和技术平台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高端、高成本的设备,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设立综合性医学研究所的意义所在。

2.3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和结合

各医院学科优势是临床医学研究所战略定位的关键

(1)临床医疗优势和研究所的品牌优势相辅相成。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启示是从PI管理模式到形成研究所的品牌优势。该研究所面向全院乃至全国开发实验室平台,建立840个研究项目组和10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研究所的优势和品牌,逐步形成了系统医学、分子影像和生物工程、纳米医学3个领先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医院在设立研究机构时,应充分借鉴这一管理理念和思路,开放实验室平台,实行灵活PI管理模式,结合医院当前各学科临床医疗优势,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所的领先研究领域和品牌。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医学研究所水平的必经之路。

原创文学范文2

传统的教学方式急需改进。现在传统文化课大都是因人而设课,这就造成教师对所讲内容的随意性,他们想讲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他们基本上也都是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由一位老师从头讲至尾。这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急需进一步规范,提高讲课技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平台和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可能做到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到就近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通过参观等形式使学生能更加直接、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热爱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发展战略方向和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进行选择和整理,并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用最优化的方式组织教学。许多高校对教学对象没有认真分析,对教学对象搞“一刀切”。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知识结构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应该讲什么内容,怎么去讲,许多教育者则表现为不作为。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和方法来衡量其价值,但是为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继续弘扬下去,同时也为了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对于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要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就要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然,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就需要院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法来扩充师资队伍,也可以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外出进修,把他们培养成拥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家、学者型教师。作为传统文化课教师,不仅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身教”胜过“言传”,在言行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其次,可以开拓网络学习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IPad,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认识和教育引导。有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一部分人也可能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比如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途径在线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即时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的专门的传统文化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发动学生来找题材,使他们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其他媒介,比如校报、校电视台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加以引导,来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而且也为他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要不定期举办专题文化讲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得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举办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以此来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文化讲透彻。教师在讲授每一个专题时,都要贯彻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紧扣文化精神,重点把握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和文化观念。采用“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一下“群体式”教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每位传统文化课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和章节进行讲解,毕竟学有专长才能真正讲得透。高校也要为学生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比如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学者,开设有影响力的讲座,以此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今的大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已完全具备,并且可以接受很多复杂的信息。作为传统文化课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把传统文化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把这一信息运用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也可以协助学生组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教育、升旗仪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娱乐,以及科普宣传等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坦诚相待、团结互助、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自一些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其社会教育作用也渐渐凸显。我们应当借此良机,对大学生进行节日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原创文学范文3

临床医学专业是综合院校的品牌专业之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这不仅是评估综合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度量尺。及时正确的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原因,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可以避免出现“热进冷出”的不良现象,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项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进而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地就业,取决于学生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各高校普遍以就业率作为尺度来衡量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质量和竞争力。这种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判标准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预警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部分专业毕业生中真正未就业的人数很少,加之数据的来源依靠高校自己申报,其公正性无法保证,这使得在较高就业率下往往会掩盖了一个就业质量并不高,或者是专业就业率并不高的事实。这说明单纯的就业率高低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专业或者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所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市场评估,我们才能根据市场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案。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三、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四、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原创文学范文4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原创文学范文5

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方面,选择提升创业意识的占56%,提升创业技能占21%,发现创业机会占20%。从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看,其对创业意愿实际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创业技能和开展创业实践实现的。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来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愿并引导其开展创业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本身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人群对于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实际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毕业就立即创业”的误区。然而学生在刚进社会并无某些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背景下创业往往会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打击创业者的自信。

通过前述两项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学生在对创业教育功能的认识方面有所偏颇。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仅是针对于有创业动机的人,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识方面的作用。而从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可以发现,提升创业意识正是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对现行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创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这些项目对于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显著,但是对于创业意愿模糊的大学生来说效果较差,并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排斥情绪。

二、基于提升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改进方案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而是对创业机会把握的一种锻炼。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毕业即创业,而是为未来发现创业机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学生,课程设置应该着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和发现创业内容上。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念

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得学生明白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基础、经济实力和创业技能,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后便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合理的观念培养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必备的创业素质的同时能理性的观察市场环境,从而使其具备长久的创业意识和技能,使创业成为其长久具备的素质。

三、结束语

原创文学范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校之间交流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纪念品产业的繁荣,但是由于种种弊端的限制,导致很多学校都是直接在市场购买现成的纪念品,品种单一,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设计与制作校园文化纪念品时,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展现学校历史文化,以创新实用为宗旨,避免形式单一的设计产品,使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唯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具时代竞争力。纪念品材质、形态以及设计方法的改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形式单一的局面。例如,在设计校园文化纪念品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石膏、布料、玻璃、木材、纸质以及电子等多种材料,打造不同材质的文化纪念品,使纪念品的形式更为多样;在制作手法方面,可以选用雕塑、绘画、书法、印染等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力求在多方面有所突破;在设计类别方面更具广阔的创造空间,可以设计水杯、明信片、手机壳、文化T恤、工艺品等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纪念品。除此之外,在设计时能够融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为最佳。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不但可以增强纪念品的艺术美感,还使产品具有创新价值,更具视觉冲击力,让藏者爱不释手。

二、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艺术独创性和实用性的平衡

创新性和实用性应该是衡量优秀校园纪念品的重要特征,但在目前已有的校园文化纪念品中,似乎很少兼容这两个特征。有的纪念品太过强调实用性,在设计美感上略有欠缺;还有些校园纪念品过于倾向于体现艺术创新,以此来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但在实用性方面又处于劣势,二者不能很好平衡。针对上述的两种情况,首先学生应把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达到合理的融合。设计的宗旨就是兼具实用与美感,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就说明这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在生产过程中应力求在实用的前提下更具艺术美感,这就要求设计者要精心的策划与设计,在此基础上,既实用又美观的纪念品才会应运而生。如此一来,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利用率会得到稳固提高,不仅可以用于比较正式的外交场合,还可以运用到商业买卖,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上会有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设计上可以采取设计背包的形式,在背包上手绘或印染上学校的标志性的建筑、风景或抽象符号,这种既有艺术美感又具实用价值的校园纪念品,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生以及被授予人的喜爱,进一步在使用与流通的过程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校园影响力。

三、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市场化

商品的市场化是创造资金收入的必然趋势,因此,校园文化纪念品从设计到制作在到销售应该形成一体化管理。所谓“一体化”也就是统一调配、分工明确。以体现学校精神、反映文化底蕴、宣传办学特色为宗旨,从设计样式、制作工艺、价格制定、营销策略等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市场销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互联网、校友会、特色大赛等方式作为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宣传渠道。在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制作、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不仅完善了校园文化纪念品体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就业的能力以及市场应变能力。突出学校主题形象和特色的同时,使之引发人们回忆美好的过去,具有鲜明的纪念性,体现了校园文化纪念品的价值所在。

四、校园文化艺术品研发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学范文7

[关键词]皇甫谧文化;中医药文化;校园文化;协同创新

大学校园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社会传承文明、推动发展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根植于大学校园,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和文化反哺功能,通过校内活动与当地文化的互动交流,名师和校友的社会影响,进行文化反哺,影响社会风尚。当协同创新成为高校发展的重心,校园文化的协同创新就成为了创新的基础。因此,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使中医药文化后继有人,广泛传播,而且中医药文化通过大学校园的浸润、凝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整体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皇甫谧文化既是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如何使皇甫谧文化的理念、精神与智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协同创新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医学院校如何挖掘历史名人、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时代精神,润泽当代青年学子、未来医学人才,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高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各主体、各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德国物理学家、协同理论(Synerget-ics)的奠基者哈肯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可以从竞争、协同的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当共生共荣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协同发展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协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发生各自独立时所不能产生的结果或整体效应,会产生1+1>2的效果[1]。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校园文化建设自成体系,其制度文化、环境标识、传承创新等均为子系统的一部分,每一子系统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协同理论完全适用于校园文化的创新。在政策驱动、社会需求、学术活动、协同机制等外部因素作用下,校园文化系统随着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相互协同和深度融合,从无序转变为有序,从低级演化为高级。协同创新的3大理论———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完全契合于校园文化协同创新模式。

1.1与协同效应的契合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2]。当外来作用达到能量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将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协同作用是社会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基础,它依赖于创新系统中不同主体的相互共生共享,根植于时间和空间的协同增效过程。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这个系统中,当中医药文化、现代医学文化、传统文化等社会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校园文化就会产生变化,具有其他学校、不同文化所没有的特性。

1.2与伺服原理的契合

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协同原理。当系统在接近不稳定或临界点时,系统的质变通常由序参量(即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决定,把握了序参量的变化,就抓住了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进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培养专业队伍和活动积极分子相结合的中坚力量,并通过他们引领文化建设方向,提高活动效果。可见,中坚力量的作用与伺服原理序参量类似。

1.3与自组织原理的契合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系统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在协同模式下,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大系统下相当于一个自组织,教育者则相当于他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引导和帮助,更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进行选择,内化于心,实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有机协同,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2协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遇

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协同创新模式从内涵和要求上都有不同。首先,校园文化核心要素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其次,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再次,要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2.1有利于传统文化与“2011计划”的整体协同

“2011计划”是继“985”“211”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3项国家工程,而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无论是面向科学前沿,还是面向行业产业,亦或面向区域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因此,文化传承创新是四类协同创新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推动力。

2.2有利于皇甫谧文化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多方协同

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定位,甘肃启动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甘肃中医药文化立足于传统文化,承前启后、开拓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如藏医药文化、敦煌医药文化、皇甫谧文化等等。皇甫谧文化发源、发展于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近年来研究深度、弘扬力度和普及广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历史研究、文献整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为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有利于皇甫谧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空间协同

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近年来,为了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甘肃省积极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成立了各类皇甫谧研究院和文化交流协会,多次举办国际性、高规格的皇甫谧学术思想研讨会,设立了皇甫谧“文艺奖”和“中医药科技奖”,创办了《中国皇甫谧》《皇甫谧研究》等学术刊物,创作了有关皇甫谧生平成就的文艺作品,建立了网站,注册相关商标20多个,努力扩大皇甫谧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并且藉此积极开展医疗、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和旅游业,以皇甫谧特色文化名片创建文化大省。

2.4有利于传统途径与现代手段的方式协同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学校仅仅着眼于校内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互联网的无限互联互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手机普及化、智能化的今天,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社会动态,封闭性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局限性的教育内容变成了泛在化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非对称性互动关系变成了对称性互动关系,实现了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3]。在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介传播,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BBS)、博客(Blog)、即时通讯(如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对教育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空有多大,校园文化的空间就有多大。

3皇甫谧文化———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瑰宝

皇甫谧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一生恪守清贫,不事权贵,隐居村野,潜心治学,著述宏富,共有著作20种50余卷,尤以所著《高士传》《帝王世纪》《三都赋序》和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为后世所推崇[4]。皇甫谧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涉及医学、哲学、文学、史学、养生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医针灸、养生保健、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硕果累累,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虽然皇甫谧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甘肃本土,带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征,但由于皇甫谧是针灸鼻祖、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其影响力早已远播海内外,进而影响到其他区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皇甫谧文化传承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主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做官做廉官,经商为儒商,行医是儒医。皇甫谧的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东汉著名的儒将,饱学的祖辈、崇文的家风,为后来皇甫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针灸甲乙经》是整理前代流传的《针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而编成的1部集大成之作,是对黄帝以来中国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他还是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洛阳纸贵”的典故至今为人民津津乐道;他独创了“纪”“历”“传”的历史研究理论系统,是在《史记》之后的中国史学又一个高峰;他在崇尚奢侈的魏晋贵族中,大力倡导简办葬事,写就《笃终论》,要求“殡之物,一皆绝之”[5]。皇甫谧文化博采众长,通贯古今,自成一体,不仅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也成为后世不断挖掘、造福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虽然皇甫谧文化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其本身所积淀的文化民族性和共同性仍极具时代价值。

4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皇甫谧文化在黄土高原的东部发育、繁荣,在陕、甘、宁地区有着广泛的受众,地域优势十分明显,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近水楼台”。医学院校通过挖掘皇甫谧文化的精髓,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出特色、形成品牌,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4.1以独具特质的大学精神形成协同创新的凝聚力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每个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大学文化带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学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诉求。西南联大能在物质极度匮乏、条件极度艰苦的抗战时期,培养出了诸多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巨擘,依靠的就是名师风范、创新传统以及独特的校园精神。皇甫谧的医学、史学都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探索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源泉。

4.2以学生社团提升协同创新的推动力

学生社团是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日益增多,呈现出多种类、跨学科的特点,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选择参与,在构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迸发,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引导学生成立皇甫谧文化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社团,开展学术类、兴趣爱好类、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理探讨、医学实践、田野调查等方式,以立体、多样的形式使医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4.3以网络平台扩大协同创新的传播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的推广,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也要顺时应变,根据网络的时效性、手机的便捷性以及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搭建多维网络平台,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载体[6]。运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编辑、推送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信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指导学生利用专题论坛、视频公开课或研究机构的网站,实现网上网下、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互动、联动,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不断拓展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和空间,让互联网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隧道,让网络平台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乐土。

4.4以人文景观展现协同创新的影响力

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也是有效的载体,医学院校应有意识地为校园文化预留出发展和运转的空间,营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景观,滋养大学生的人格,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培育丰沃土壤。在校园内增加展现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建筑,增设中国古代名医雕像,在教室里、楼道上铭刻古诗词、名言警句、中医药典籍简介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都能‘面壁’沉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先贤们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7]让学生时刻置身于充满中医药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里,润物无声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4.5以社会实践提升协同创新的竞争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能力的理想渠道,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医学院校应以弘扬皇甫谧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皇甫谧文化,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走出去,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文化遗址、中医药博物馆等,调查与皇甫谧文化有关的文献典籍、历史遗存,包括各种乡土资料、民间传说等活态存在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可以请进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进行皇甫谧文化宣讲、展演,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肃元.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协同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5):135-139.

[2]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4(2):9-12.

[3]张梅花.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6):33-35.

[4]叶长青.皇甫谧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共产党人,2008,8(8):47-48.

[5]平凉社科联.皇甫谧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10):123-124.

[6]许磊.中医药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以徽文化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1):91-94.

原创文学范文8

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创建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把学校办出特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工作任务,也是老百性就其子女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创建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需要好好思考和实践的现实工作。

【关键词】

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

谈起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其实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就明确提出: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从此“特色”的价值在中国的教育界开始受到空前关注。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对办学特色的追求热情大增,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随着学校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运而生。可以说在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依然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办学者若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这一任务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丰富学校教育质量内涵,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对“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

从国内“特色学校”研究成果表明:“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是学校文化个性化的积淀。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技能技术、学校文化等。这些元素应该说是对“学校特色”这一概念专业性的定义,它既指出了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明确地给出了这一概念的外延。严格地说“特色学校”与“办学特色”是有区别的。特色学校的建设归纳起来可分为三步推进: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两个互有区别的概念。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前者是初级形态,后者是高级形态,两者互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提到学校的特色建设,必然回避不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坎。2015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在《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评估办法和标准》及《标准的说明》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定义是:学校文化即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价值、规章制度、行为表现、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是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在学校内部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的外延明确指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上述这些定义,都是肯定性的定义,但任何某种肯定都意味着某种否定,肯定某事物“是什么”等于肯定了它“不是什么”,这就是说定义一个事物,在指出所有属于它的东西,并由此确定所有不属于它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若干与“学校特色”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差异辨析,进一步揭示学校特色的意义,以免在创建学校特色实践过程中步入误区。

二、创建学校特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是孤立地突出一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学校急于创建特色,不惜集中力量于一点,甚至放松其他工作,以为这就是创造特色,这就能创造特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校特色之花既需要肥沃土壤孕育,需要阳光雨露滋润,也需要小草衬托和绿叶扶持。因此,特色创建不能孤立地突出某一点而忽视和放松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是应该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相对地集中精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基础雄厚的学校特色。

(二)不是片面地标新立异

不可否认“特色”有“标新立异”的意味,表示与他人不同。学校特色需要发扬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地树立新的目标,确定新的立意、新的角度、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取得新的经验、进入新的境界。然而,新与旧相互参照、相互依存,提倡创新并不是“唯新论”,不等于一味地喜新厌旧,创新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追求,正如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称得上创造。

(三)不是浮华的外在装饰

在创建学校特色时有的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花大力气“包装”学校,从而忽视了内在质量。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应内容,为内容服务。因此,学校特色不是浮华的装饰,而是含着深刻意蕴的内在品质的呈现。

(四)不是短暂的时尚

与“特色”相似,时尚也颇有些“人无我有”的味道,能够体现出某种个性与特殊性。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其一,特色的本质是“独特”,即它的优异性在于内在品质,而时尚流于表面形式;为特色而特色,势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其二,特色是自觉地日积月累地形成的,时尚则是盲目冲动的爆发式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若把“特色”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只可能是一种时尚而已。其三,特色是对传统的扬弃,有继承有发展,而时尚则是对较早形式的全盘否定与彻底抛弃,它是短暂的片段,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五)不是“特色”越多越好

小学生把字写端正了,是特色吗?小学生会背乘法口诀,是特色吗?学校有“两操体锻大课间”,是特色吗?如果没有这些“特”,它们本来会是什么“色”呢?有学校不做教育部推广的广播体操,改做“武术操”或是“排舞”等,做就做了,值得开个“全市全区的现场会”吗?化学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品,能说是“课改特色”吗?作文课学生“小组讨论,互批互改”能说是“创新”,值得让大家来观摩吗?若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太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多了就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各地教育部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无论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都给予充分的保障。许多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有文化品位和运动品牌的校园文化学校。但是,认真审视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会发现存在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学校文化内核的提炼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提炼与提升,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因此,要重视引导学校对办学过程所积淀下来的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进行提炼与提升,挖掘隐含在学校办学后面的深层文化意蕴,并注入到学校的教育办学理念之中,作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内核,以此丰富学校内涵。只有当学校把办学理念的精神内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当中,才能让学校在校园文化创建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学校存在着重“硬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软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现象,后两个文化建设是我们目前的软肋。换句话说,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自觉行为这一层次。如对校歌、校训、校标,大部分学校只是把它停留在学校有这些东西,而很少发挥其对师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没有真正使其成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教育渠道;同样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也鲜少有真正得到落实,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的。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校训、校歌、校标的精神激励作用,在重要的学校活动上师生要唱校歌、高呼校训,让全体师生热爱自己的学校,为能在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工作而感到自豪;还有,对于校训不宜随意变更,换一任校长提一个校训的作法不可取,正确的作法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在学校“三风”建设方面,学校要借助“三风”建设,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让我们的教师沉下身来、静下心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可通过开展主题生动、有吸引力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行为规范、有自信、有礼貌、有爱心的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总而言之,懂得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什么和应该重视什么,才能正确指引我们在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作者:尤健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