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良事件的医院护理论文

基于不良事件的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各临床科室2013年上报的253次护理不良事件,详细情况见以下表格。

1.2方法

设计表格,按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事件类别、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及时间段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主要分为5大类,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核实制度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评估不足,沟通不良,违规操作,能力不足;(2)药物因素;(3)与器械、设施有关因素;(4)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

2.2不良事件具体类型

管路事件、输液相关事件、医嘱执行不正确等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占14.62%、14.62%、11.07%。

2.3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

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以低年资、低职称护士为高危人群。

2.4不良事件时间分布

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在A班(57.71%),N班的发生率也较高(25.69%)。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前5位分别是: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评估不足、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人员因素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占61.66%,尤其核心制度的落实,表现为三查八对不严,有的护士工作不认真,操作前、中、后忘记核对床号、姓名,或者核对不仔细,存在错、漏抽血等现象,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病情、治疗和护理不熟悉,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不了解,存在机械执行医嘱。现在的年轻护士普遍为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临床经验,对患者不负责任而造成严重后果。

3.1.2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分析

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为管路事件、输液相关事件和医嘱执行不正确,管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堵塞、夹管方法不正确致漏气等。全面安全的管道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管道护理缺陷的发生。然而护士对患者配合程度评估以及拔管风险预警不足,未能对存在高危拔管风险的患者及时动态评估,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管道事件最主要因素,护患沟通不充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管道拔除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依从性低,同时与医生的沟通不足,巡视不及时,采取的措施不当或落实不到位等,均是诱发管道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其他类型事件均与核心制度的落实密切相关。

3.1.3护理不良事件的人员分布特征

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为低年资护士,其中3年以下的比例占66.40%。近几年由于护士离职率高,护理队伍不稳定,新入护士多,3~5年内的护士所占比重大。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强,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力,缺乏临床经验,对护理问题缺乏综合分析和全面判断的能力,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另外,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县级医院,新入护士门槛低,大部分为中专文凭,所以中专护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中专护士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成正比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

不同班次出错中,A班的出错率最高,占57.71%。笔者所在医院实行正规APN排班。A班发生不良事件多,与护理工作量大,治疗集中,且连上中午班,护士疲惫感增加,容易出错有关。其次,N班也是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虽然夜间的工作量有所减少,但患者的病情突变率高,护理观察难度大,护士长期心理负荷过重等特点,使得夜班的护理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2防范措施

3.2.1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安全教育,做好新护士岗前安全培训。每年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护理组长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议,护士长及时传递给每位护士,做到人人从中吸取教训,以强化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流程、报告制度。科室每季度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护士长对科室自查、护长夜查、质控小组查和护理部督导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有效将护理不良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动服务意思,培养优良的慎独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对待每一天、每一位患者、每一项工作。

3.2.2规范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

护理部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行为准则。然而,各种不良事件和纠纷问题不是出在缺乏规章上,而是出在落实上。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尤为重要。查对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必须将“三查八对一注意”贯穿于每一项护理操作的始末,输液、给药、抽血等护理操作时,真正做到双人核对。实行姓名、手腕带双重身份识别方式识别患者。按分级护理级别要求,做好巡视工作;严格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力。护理部每周三次下科室对各护士抽查、提问,现场查看执行情况,有查到不严者当场批评、指正。完善的制度及良好的质量标准积极有效地落实到位,保障了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3.2.3强化层级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定期持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可缩短护士在临床的探索过程,增强临床应对能力,使其操作更加熟练、规范、人性化,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理部根据各级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差异并结合各专科特点制定层级培训计划和要求,对全院护士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对3年内护士的培训,每月1次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由教学组长进行培训,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晋升挂钩;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察和引导,注重护士在职教育,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自考和函授学习,提高知识面和学历,综合提高护士“三基”和专科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和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善于发现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4加强患者评估及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

评估是患者的身心状态、功能和能力是开展整体护理责任制的基础,又是一切护理干预和护理措施的前提。因此,护理人员在执行每一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配合能力,包括患者的依从性、预警拔管风险,对高危拔管风险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必要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和方法,签署《约束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观察和记录。注重管道护理,在不同的治疗护理阶段,随机灵活地将健康教育融入到护理中。在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中,学习换位思考,充分尊重和主动关心患者,调动其参与护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5落实层级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组合,实现质控前移

根据护理人员结构、病区患者病情形成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层级管理体系,实行床位分管,责任到人的护理模式。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工作,对小组长质控;小组长协助护士长参与病区管理,落实对低年资护士及新护士培训,对组员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实时监管、质控,并对组内发生的护理差错承担连带责任;责任护士在小组长指导下,完成对所管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通过层级管理,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快速成长;通过多重把关,有效将护理差错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下,笔者所在医院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全院正规APN排班,将不同层次、不同工作能力和经验的护士分成小组进行排班,采用新老搭配,优化组合,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时段,采取弹性排班,增加A班时段人力。通过优化排班,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解决护理中的难题,有利于实现护理资源合理利用,降低护士工作压力,促进护理质量整体提高,实现质控前移。

3.2.6护士长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为保证患者安全,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已成为护士长关注的主要问题。护士长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工作合理安排,在护理管理中注重防范措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若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积极寻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后给予有效督导,以避免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护理部积极为护士长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每年外出参观学习至少1次。同时护士长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勤于分析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用现代护理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综合提高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康丽云 孙群 单位:佛冈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