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研究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胶囊治疗,治疗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EV1、PEF、FEV1/FVC、s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PEF、FEV1/FVC高于对照组,sICAM-1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血清sICAM-1水平,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沙库巴曲缬沙坦;心肺功能;治疗结果;药物安全性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性反应等因素均会导致该病发生[1]。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等,可危及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功能,严重者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2]。肺动脉高压是由于心室充盈过大,肺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动脉压被动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是肺动脉高压产生的常见原因。临床治疗以降压、抑制疾病进展为主。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沙库巴曲与缬沙坦的复合物,可通过LBQ657抑制脑啡肽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AT1)作用,增加脑啡肽酶所降解的肽类水平,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醛固酮释放,对心血管和肾脏作用明显[3]。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4];(2)符合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标准[5];(3)无药物过敏者;(4)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2)合并限制型心肌病、心源性休克、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3)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障碍者。

1.2一般资料。选取南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53~75岁,平均(67.5±2.2)岁;心力衰竭病程1~5年,平均(2.03±1.03)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7例。治疗组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68.5±2.9)岁;心力衰竭病程0.8~7.0年,平均(2.89±1.32)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4例。2组性别、年龄、心力衰竭病程、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调脂、利尿、抗血小板凝聚、解痉、平喘、扩张血管、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6,规格:160mg)治疗,80mg/次,1次/d。连续用药4周。治疗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生产厂家:NovartisPharmaSteinAG,注册证号A14202849664,规格:100mg)治疗,50mg/次,2次/d。间隔2~4周增加1次用量,维持剂量200mg/次,2次/d。

1.4观察指标。(1)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迈瑞彩色多普勒彩超仪DC-N2S测定。(2)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及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使用麦邦肺功能仪MSA99测定。(3)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使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S-240,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有限公司。(4)比较2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分级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症状部分改善,NYHA分级改善1级以上,还低于Ⅰ级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5)观察2组头晕、心动过缓、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指标。治疗前2组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肺功能指标及sICAM-1水平。治疗前2组FEV1、PEF、FEV1/FVC、s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PEF、FEV1/FVC高于对照组,sICAM-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74,P=0.023)。见表3。

2.4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41,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资料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越长,其心肌结构病变越严重,继而引发心脏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加重心肌损伤,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刺激内源性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形成恶性循环[7]。肺动脉高压为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的合并症,根据肺动脉高压可分为混合型与被动型两种。肺静脉血液持续受阻,引发肺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管中活性成分分泌异常,炎性递质大量释放,引发血管重构肺小动脉急剧收缩,致使肺动脉阻力逐渐加大,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8]。在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患者中,sICAM-1可结合血管内皮细胞受体,形成特异性产物,增加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活力,提升其黏附力,加大血栓风险[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LVEDD、sICAM-1低于对照组,LVEF、FEV1、PEF、FEV1/FVC高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积极意义。沙库巴曲缬沙坦中含有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两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可提升药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扩张血管,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用药后,可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受体,刺激鸟苷酸环化酶释放,提升环磷酸鸟苷表达水平,激活肺动脉中的蛋白激酶G,抑制肺动脉收缩,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刺激心肌收缩,扩张肺动脉,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有较理想的临床疗效,且药物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考虑与沙库巴曲缬沙坦用药后,在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损伤的基础上,可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降低心脏负荷,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缩短康复进程。口服给药后,沙库巴曲缬沙坦主要经尿液或粪便排出,在体内残留量低,无明显遗传毒性、生殖毒性或致癌性,药物安全性高,应用范围较广。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sICAM-1水平,且药物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袁亮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