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2月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5.0±8.9)岁。3例患有高血压,1例患有糖尿病,1例患有高脂血症。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和(或)MR及增强扫描,且均行术后病理检查。所有患者于手术后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2结果

2.1临床表现

7例患者表现为头痛5例,头晕3例,肢体抽搐1例,偏侧肢体麻木2例,视野缺损2例,失语1例,构音障碍2例,偏瘫2例,共济失调2例,癫痫发作1例。

2.2影像学表现

7例患者中共有病灶10个,其中3个位于顶叶,2个位于额叶,1个位于小脑,2个位于枕叶,1个位于丘脑,1个位于颞叶。CT上表现为高密度病灶9个,1个为等密度。MR上T1呈低信号7个,等信号3个,T2呈高信号9个,等信号1个,增强后强化明显,相对病灶而言,周围水平较轻。

2.3病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病理证实所有肿瘤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4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行常规全脑放射治疗,放疗剂量约40Gy,部分患者联合激素及化学药物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为2~1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7个月。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发病特点,本组患者均为中老年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这与颅内其他肿瘤相似,既往除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外,余无特殊病史,可见淋巴瘤无特殊的可预测的危险因素。淋巴瘤与颅内其他肿瘤一样,往往以颅内占位症状为主,如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偏身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本组患者中以头痛症状出现最为多见,无诊断特异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如下:淋巴瘤一般位于额、顶、颞、枕及脑室周围深部,可表现为类圆形或团块状,边界清楚,钙化少见。头颅CT上一般表现为高密度或者等密度,而于头颅MR上往往表现为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复杂多变,可表现为等、低或稍高信号,增强后一般表现为均匀强化,但也可表现为不均匀或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乏血管中间坏死所致,而周围水肿或占位效应则不明显。部分病灶强化后可出现“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这些特异性的强化可能与肿瘤生长过快、血供不足或者是肿瘤生长过程中遇到较大的血管阻挡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属于全身淋巴瘤之一,分类及病理分型与全身淋巴瘤相同,新版WHO分类中绝大多数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偶有部分混有T淋巴细胞,本组7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与以往报道相一致。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累及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病理证实后最好对全脑、脊髓进行彻底检查,同时应对全身进行检查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可以采用手术、放疗、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及激素治疗,手术对于具有占位效应的大病灶,可起到减压的作用,为其他治疗手段争取时间。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对于激素较敏感,可单独或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4结语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凡是遇到肿瘤离中线较近,CT上表现为高密度,一定要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可能。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应尽早应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疗。

作者:刘兆国 张迪 徐经芳 于德洪 单位:邳州市人民医院放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