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膜细胞瘤影像学论文

卵泡膜细胞瘤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在术前行CT或MRI检查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15例,年龄31~75岁,平均59岁。其中绝经后患者11例,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6例,腹部肿块伴尿频2例,伴月经不调2例,痛经1例。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检偶然发现4例,其CA125水平明显升高。

1.2方法

1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SiemensAvanto18通道1.5T超导型MRI,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TSE序列扫描,轴位T1WI(TR550ms,TE7ms)、T2WI(TR3580ms,TE86ms),矢状位T2WI(TR3090ms,TE103ms),脂肪饱和抑制轴位T2WI(TR3600ms,TE80ms)及DWI序列(TR2900ms,TE74ms,b值800),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0.2mg/kg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4例患者只做CT平扫检查,未完善动态增强检查。使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探测器20mm,管电压140kV,管电流200mA,层厚7.5mm,层间距离7.5mm,重建层厚1.25mm。自耻骨联合下缘扫描至髂嵴上缘水平,肿块巨大者相应增大范围。

2结果

2.1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

本组15例均为单发性肿块,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最小肿块为2.3cm×1.8cm×2.0cm,最大肿块为15.0cm×8.0cm×6.4cm,实性肿块13例,伴部分囊性变2例;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0例,呈不规则状、生姜状5例;肿块边缘均较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未见明显粘连、包裹周围结构的征象。

2.2MRI及CT表现

11例行MRI检查患者,其中7例T1WI及T2WI序列均呈等或稍低信号,1例T2WI序列呈明显低信号,3例T2WI序列信号欠均匀伴内部斑片状高或云絮状稍高信号。所有肿块于DWI序列均呈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9例病灶欠均匀性轻度强化,2例病灶强化不明显。4例行CT检查患者,其中3例肿块密度较子宫肌层略低(图1A),约35HU,1例肿块较大者可见小斑片状稍低密度区及不规则条片状稍高密度影。4例患者均未见明显钙化灶。

2.3并发症

8例病灶伴有少量盆腔积液,2例伴子宫肌瘤,1例伴子宫内膜增生。15例患者均未出现网膜增厚及网膜、盆腔淋巴结肿大征象。

2.4术中所见与病理结果

术中所见大体形态呈类圆形、椭圆形、生姜状,与影像表现基本一致,肿块质地较硬,都具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包裹,肿块剖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1例见小囊变灶,2例见局灶性出血。光镜下示瘤体由不同比例的卵泡膜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4例信号/密度不均匀者光镜下可见细胞间胶原纤维发生囊性变及玻璃样变。术前9例误诊为阔韧带肌瘤或子宫肌瘤,4例提示子宫附件良性肿块可能性大,仅2例提示为卵巢纤维瘤与卵泡膜细胞瘤鉴别。

3讨论

3.1来源、病理及临床

卵泡膜细胞瘤为来自卵巢性索间质的特殊间胚叶组织向卵泡膜细胞分化而形成的肿瘤,当其与颗粒细胞瘤共同存在时称为颗粒-卵泡膜细胞瘤,同时存在时称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本组15例均为诊断明确的单纯卵泡膜细胞瘤。肿瘤多见于单侧,多呈圆形、椭圆形,少部分可呈分叶状、生姜状,有包膜,切面灰白,肿瘤细胞以卵泡膜细胞为主伴部分成纤维细胞,细胞之间可见胶原纤维,导致其质地较硬。瘤体内可有囊性变,纤维间质内常有玻璃样变性,偶有灶性出血及钙化。本组病理基本符合以上病理特征,与文献报道大致相似。卵泡膜细胞瘤好发于绝经后或近绝经期,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65%的患者已绝经。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以及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伴有黄素化的肿瘤可出现男性化症状;肿瘤较大时压迫膀胱,易引起为尿频尿急。本组15例平均年龄59岁,11例已绝经,占73%,临床伴尿频2例,伴月经不调2例,痛经1例,合并子宫肌瘤2例,内膜增生1例,均未见男性化征象。

3.2CT及MRI表现

总结本组卵泡膜细胞瘤CT、MRI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作者归纳其CT及MRI表现如下:(1)瘤体以类圆形、椭圆形居多,部分可呈分叶或生姜状,其中生姜状具有一定特征性;(2)常发生于单侧附件,大小不一,直径5~10cm,边界多清楚,当边缘模糊时常提示肿瘤蒂扭转、大网膜增厚,肿块与周围粘连所致,但本组15例病灶均边界清晰,未出现蒂扭转及粘连征象;(3)瘤体密度/信号略低于或等于子宫,以T2WI序列瘤体实性成分呈明显低信号较特征,当瘤体较小时密度/信号多均匀,较大时可不均匀或出现囊变,偶有钙化及出血,另外瘤体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表明其成分较致密、细胞排列紧密;(4)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实性部分呈缓慢渐进性、欠均匀性轻度强化,低于子宫肌层的明显强化;(5)可伴有子宫内膜增厚、肌瘤甚至内膜癌;(6)胸、腹腔积液征,本组8例伴有少量盆腔积液,这与肿瘤对腹膜的压迫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关。

3.3鉴别诊断

卵泡膜细胞瘤需与盆腔其他肿瘤相鉴别。(1)实质性为主的肿块需与阔韧带或浆膜下肌瘤、纤维瘤鉴别,子宫肌瘤多强化较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快进型,卵泡膜细胞瘤强化较轻,动态增强曲线呈慢进慢出型,子宫肌瘤由子宫动脉供血,子宫动脉穿过子宫肌层供应肌瘤,因此可见肿瘤与子宫肌层界面的血管,也称“桥血管征”阳性,而卵泡膜细胞瘤由卵巢动脉供血,子宫与肿块的界面没有血管,此征象有助于鉴别,卵巢纤维瘤与卵泡膜细胞瘤同属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二者鉴别困难,但纤维瘤的发生率低于泡膜细胞瘤,但该肿瘤不具有内分泌功能且质地十分坚硬。(2)当瘤体大,合并出血、水肿、囊性变时,需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鉴别,卵泡膜细胞瘤以纤维成分居多,即便合并明显囊变,也能在T2WI序列上见到以纤维成分为主体的低信号,且无恶性肿瘤的周围浸润征象。

4结语

总之,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所见符合良性肿瘤的特点。其MRI的信号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生长及病理特点,CT能较好地显示其形态改变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综合CT与MR影像表现及强化特点,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与实验室相关检验,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黄宇 吕亚萍 马雪梅 唐圣军 兰庆茂 单位: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放射科

精选范文